第一篇:音乐教学中传统艺术渗透的途径及方法
音乐教学中传统艺术渗透的途径及方法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孩子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作为普及教育之一的艺术教育能否分担文化传承的忧患?能否将传统的民间文化镌刻在孩子们的心灵?长久以来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重要途径,时代呼唤民间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心中。
艺术类教师应对民间艺术作深刻思考,以促进自己的教学和创作。现在我就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传统艺术进行阐述。
一、探本求源,采风燃情。
格物致用,所以传统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于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默默地发挥着作用,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因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很少,因此如何让他们接受,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民间艺术,激起学习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
1.走进家里去寻宝。
一对绣花枕头、一只彩陶花瓶、一把羊皮手鼓、一支竹笛、一件戏服、一条彩带&&孩子们带来自己寻到的宝,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艺术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
引导孩子带着一双发现民间艺术的眼睛,随时用相机收集、用录音设备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最原生态的花儿,有悠扬的民歌,有生动的皮影,且一片树叶就能吹出旋律&&让孩子在民间探古寻源,把生活变成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艺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做祭祀,活动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
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邀请秦腔艺术家走进学校课堂,现身说法,亲自指导孩子们学习戏曲的一招一式,让学生更加规范地学唱戏曲经典唱段。
5.走进网络去拓展。
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丰富自己的艺术认识。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传统艺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进入艺术教学课堂,融进教材里,凸显民间艺术的价值,通过孩子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呢?这是我们几年来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何在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间艺术?把家乡的花儿、社火表演、秦腔唱段的学习等纳入音乐课堂中,并且定期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这样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实现了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坚持创立探索实践平台。
(1)开办各种民间艺术学习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同学们行动起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小组亲身体验民间艺术魅力。
(2)建立校本课程,让所有老师都成为德育先锋。如,音乐课上,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现代戏曲选段,让学生分角色地模仿,换位体会旧社会民间艺人的苦难,进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美术课上,进行剪纸制作大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
(3)反馈实践成果。同学们可将自己所学编排成一戏曲选段,在请教艺人和老师后,将它搬上舞台,进行自我展示。这既是对本土文化继承的一个缩影,又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新学习,在实践中创作。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孩子的思维与民间传统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传统艺术并不是一味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目的。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传统艺术,如秦腔的身段和唱腔、皮影、社火、秧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传统艺术在学习和创作过程的创编、构思、构图、制作等,从实践中体味传统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唱腔的独特,动作的巧妙,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取其糟粕,存其精华。
2.创作融入。
在模仿和复制之后,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一系列创新,创编出多种与自己生活联系紧密的艺术作品。也可尝试将民族的与世界的相结合,将中国的与外国的相结合。孩子们在不断吸取民间艺术营养的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这真正实现了音乐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综上所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刻不容缓,应一同努力让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第二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
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要求党团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觉得对政治老师和班主任应该花大力气,还有人感到这意味着学校要更为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所有这些,对于落实德育首位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研究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和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德育渗透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1.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装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5.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6.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7.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扫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8.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
9.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大、中、小队活动和各种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10.审美教育法
现行中小学教材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自然、地理展示的自然美,音乐、美术、语文展示的自然美,历史、政治展示的自然美,还有数学、理化展示的理性美,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将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乾县一中
陈森
摘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凝聚点,是永远的精神家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转变其观念,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善其知识结构是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
思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自2004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我认为:
1、教师要有较好的古代文学的修养和艺术修养。这是个人能力。
2、教师要有鉴别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的能力。这是个人素养。
3、语文教材要涵有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语文教学,教材是根本。
4、引导课外阅读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国人最缺少阅读,爱好文化快餐。而优良传统文化往往是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5、借助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生诞纪念日、传统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形式等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这样尝试的:.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
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置与写作。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我们整日讲高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置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我们相信,在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文化将在美丽的校园里,广大的学生中,发出新芽,抽出新绿,开出新花,结下新果!
第四篇:18浅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丁勇华
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
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要求党团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觉得对政治老师和班主任应该花大力气,还有人感到这意味着学校要更为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所有这些,对于落实德育首位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研究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和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
社会主义德育涵盖比较广,大家的提法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大的方面,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觉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德育渗透的途径 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装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渗透的方法 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解疑答难法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如政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比,如何看,如果教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发展与差别,就会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开这个“扣儿”,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扫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大、中、小队活动和各种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审美教育法
现行中小学教材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自然、地理展示的自然美,音乐、美术、语文展示的自然美,历史、政治展示的自然美,还有数学、理化展示的理性美,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参观教育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工矿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通过回忆革命历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到田野饱览大自然的美景,参观工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将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途径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些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良好熏陶的课程。它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也在渗透着德育教育。
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学生最好的教材,是一门最好的新课标课程资源。教师的言行举止、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塑造,都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语文教材内容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在客观上为渗透德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形式多样,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易于领悟和接受。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格调清新,不事喧嚣,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三,利用作文课渗透德育。俗话说:“写好作文,学做真人”。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例如,我在教学作文主题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先让学生回去收集资料,了解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文化,接着大家一起交流,教师也借机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对联、菜肴„„”,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可见,一节好的作文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日常行为的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懂得尊老爱幼、礼貌待人、文明交往,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并客观地认识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实践证明,注重德育渗透的语文课堂里走出来的学生更能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惑,能珍惜至爱亲情、同学友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必然。语文教师也只有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语文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使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