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李秀霞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2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摘要: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越来越受高职院校的重视。而高职院校要想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而高考考生人数又逐渐萎缩的时代站稳脚根并寻求更好的发展,加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成功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训;双师型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全文发布,文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校宗旨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因此,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努力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硬、软件方面去改善。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1.实践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要将会计实务各流程熟悉并熟练操作,时间很重要。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时间上安排不系统。比如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上,但课时安排上还沿袭过去的老办法,理论课占教学时间的大多数,有些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了,但实际上课时也只是做课堂作业、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再如: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操》课程在三年级开设,这有个好处就是学生学了之后就马上进入到工作岗位,即学即用。但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把心思进一步分散到撰写毕业论文或实习就业这些方面去了,而学习的兴趣、劲头远比不上大一大二的时候了,另由于安排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导致课时安排也相对不够,没办法全面进行深入的演练。
2.实践教学模式缺失。现行会计课堂上教与学的模式还普遍是:学生听课做笔记,教师讲授板书,却忽视了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等的培训,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比如,成本核算在企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职业岗位对本单位的各项成本进行预测、核算、监督和控制,岗位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但在教学中,常常是填表、计算、编会计分录那样简单化处理,因此学生对知识也只是抽象化地理解,课堂上听得明白,但到工作岗位上却不知道成本核算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分配生产费用、如何编制成本明细账、如何结转产品成本、如何进行成本报表分析,一脸茫然。
3.专业教材质量差。大家知道,会计方面的法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根据当前的形势进行修订,这样,就要求我们编书者能及时掌握到新的资讯,编写教材时要与时俱进,该更新的内容要及时更新。但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专业教材中,大多数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漏洞百出,教材编写不规范,在结构、内容上相互抄袭严重而且信息过时等等。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参考资料,是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实操的依据,如果连这个依据都靠不住的,那怎么去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呢?
(二)校内外实习方面:
1、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基础实施不完善。目前普遍高职院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大部分设计得还不够合理、完善,满足不了会计业务各个工作环节的需要。比如手工会计实训用到的手工会计实训台、各种手工会计帐本、印章、工具等设备不齐全;财务软件不能升级,而且案例内容单一,只局限于某企业或者仅是某个环节的个案分析,这就不利于学生对各类业务、各核算环节综合、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2、校外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时间有限,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此外,财务会计资料的经济性、政策性和保密性决定了接受实习的单位不可能把自己真实的财务资料、账务处理过程和盘托出,所以即使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做了大量工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方面: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师队伍中,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学士、硕士或是博士学位的,理论水平相对高,但缺乏教学经验、企业实践经验;第二类是从普通高校中引进的已离退休的老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文化造诣深,但同样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第三类是从企业引进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总体上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相对较少。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从长远来看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因为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老教授,由于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直面了解和会计实务操作的实践经验,缺乏职业岗位意识,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纯理论色彩和主观意识。而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一肚子的墨水却难以有效传授给学生,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如何响应《规划纲要》的号召,寻求正确的实践教学途径,为社会培养出更适合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呢?
(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课程建设并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展开,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资格证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初级会计师考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最起码要达到1:1的比例,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根据实际情况甚至要达到1:2的比例,以保证充足的实操时间。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打破传统的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的照本宣科模式,积极引进并创新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备课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讲课不仅讲教材,更重要是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为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学了之后能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建立严格的教材准入制度以保证专业教材的质量。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培训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实训教材要体现指导性、可操作性和渐进性。学院应建立科学严格的教材准入制度,对教材的质量严格把关,订购具有前瞻性和通用性的高质量专业教材,并要保证使用的实训教材与所授课程的理论教材相配,坚决制止为了回扣而盲目订购教材的行为。
(二)完善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财务在企业的重要性及隐秘性程度高,学生到公司的财务岗位上实践哪怕是观摩都较难实现,因此,建议由会计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共同组织建立一家制造性行业虚拟公司,模拟企业的实际业务过程,设立生产车间、仓库、销售部、人事部、财务部等的虚拟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分别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并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业务核算过程。
当然,要顺利进行前提还需要学院的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以完善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进行会计的实务操作用到的比如领料单、入库单、各种票据、记账凭证以及明细帐、总帐等的相关实务必需品应该要充分提供。同时,确保足够的电脑数量以满足学生的使用,并保证电脑系统性能优良,减少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开不了机、死机、运行速度过慢等问题;另外,使用正版的财务软件以保证数据资料、模块功能的全面性与正确性,建立并开通实训室的网络,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不同模块不同部门数据的传输与共享。虽然没有实际的材料、产品、业务,但只要设施完善、设备齐全,教师的认真指导,我相信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并能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打下实践基础,大大缩短了就业后的盲目探索过程。
(三)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资质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基于目前的这种单一的师资队伍状况,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实践教学成果提供“软实力”保证。
1、引进“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模式,互相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所谓的“老”并不只是年纪大,而是教学经验或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而“新”就是教学经验或是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的。以听课、公开课、直面交流的形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教学方法、备课、课堂组织等各方面指导、带动新教师,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从企业生产流程、会计核算、岗位职责、纳税申报等方面引导新教师,互相学习,而不能让这模式只流行于形式。
2、鼓励教师在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助教讲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和晋升的同时努力考取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甚至是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的学术科研水平。
3、学院利用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帮助教师联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在规定时间内(半年或是一年等)将教师送到企业、事务所的相关财务岗位上,使教师能直观地从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并将从实务学到的带到课堂上,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形象地灌输给学生。
总之,在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越发强烈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应抓住机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在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上去提高就业率,这也必将是高职高专院校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白燕等.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探析[j].会计之友.2006.18.[2]翟金花.对高职会计教育中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6).[3]马元兴.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内容与实现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1).[5]赵筠.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6]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Thinking abou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ZhaoQ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Financial Accounting Department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City,526020)
LI XIU XIA
Abstract:Practical teaching aims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And i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l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ts to gain a firm footing and seek better development in the age which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populariz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gradually atrophic.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 supplying high-quality, highly skilled accounting talents for social success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ccountant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simulation training;Double Qualified Teacher;applied talents 收稿日期:
作者:李秀霞(1986-)女,学士,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通讯地址: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旅游区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 李秀霞 收 邮政编码:526020 联系电话:***
第二篇: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
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
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加强对实践课的研究,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的缺点,建立包括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模拟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全新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同时建立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中专门设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审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等职业岗位,分别让一部分学生担任出纳人员、审计人员和办税人员,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们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以此达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将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有机结合
会计模拟实验室是学生校内的实训基地,是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能受到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应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两个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采取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并行的做法,就是把从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至编制报表的一整套流程,用手工和电脑同时进行操作。通过并行操作实训,可以互相检查核对,及时发现手工或电算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做能力。
三、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必须培养一支师德好、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理论与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队伍。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第一,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先引进具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和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第二,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对象,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审计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三,定期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顶岗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经常深入企业调研,或利用假期在企业兼职。这样,既可以为教学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在教与学中得到提高,由此建立一支具有过硬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队伍。
四、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丰富、环节多,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考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考核项目应包括实训日记、实训纪律、实训技能、实训报告等。针对不同考核项目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将实训要求与实训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按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对每一个学生实训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操作考试和口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五、加强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建设
开发适应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筛选和提炼的基础上,编制成会计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内容应紧随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紧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行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等规章制度的规范,跟随新会计准则、新形势的变化,把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地编制到教材中去。实训教材建设既要简明实用,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又要科学合理,从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循序渐进掌握会计知识的规律出发设置实训课程,配备实训教材,使学生的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规范。同时教材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灵活,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讲义、实训指导书、音像材料、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资料。
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学习
由于会计信息保密性的要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学校与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必须从校企双方长期利益考虑,立足于高职院校所依托的行业优势、区域位置及专业特性等。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要尽量涵盖生产制造、商品流通、服务等不同行业,也要包括能提供较多实习岗位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这种实习组织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会计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服务于合作企业,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共赢机制。
参考文献:
[1] 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7:中).[2] 赵桂英,荣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摘要】 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多年,但其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教材改革跟不上教学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会计 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培养专业化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经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会计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三个方面,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学生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是改革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们使用、调查及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会计专业教材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材缺少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会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小组教学”、“学徒制”等各种教学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但教学成绩并不理想。新的教学方法需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配套使用,才能达到目标教学效果。但现有的会计职业教育教材还停留在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侧重理论讲授、参照会计学科教材和会计资格证考试教材的基础上。其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应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而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着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现阶段会计专业教材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都还停留在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根本无法达到开发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实践性教材的严重不足、缺乏与企业真正对节的实践性教材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部分院校及教师自编了讲义,编写了《会计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践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使用“仿真实训”教材中,我们发现,所谓“实训”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再次的融合。会计实训教学中淡化基本操作培养,实训教材不“实”不“训”,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两张皮,无法很好地完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材使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仍以纸质书面文字表述为主,形式单一。会计职业工作过程涉及会计处理流程、岗位分工、各种证账表编制、各种银行结算方式应用、财务核算软件应用、纳税申报与税务管理系统应用,以及凭证装订等,仅靠纸质陈述性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无法教会学生的操作与应用技能。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成本会计是实践性、理论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一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填制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成本明细账,而教材呈现的凭证是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表格的填制过程、工作的程序不能完整呈现,导致学生账证意识模糊,把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很好地将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计算结果和记账凭证一一对应,也未能较好地掌握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生产成本明细账)结转的对应关系。例如在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中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对于辅助生产车间进行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如果在交互分配的过程中能运用账户的结构原理,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明细账同时进行登记,各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分配就一目了然,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部分院校及教师已认识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正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依据,缺乏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建设仍以学科知识为主,编写的教材自成体系,呈现出体系不明、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绝大部分的会计专业教材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但在《财务管理》之前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需运用到“货币时间价值”这一知识点;在《管理会计》中讲述“长期投资决策”时也将其列为重要内容,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重复讲述,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一特点在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决策分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的教材,相关课程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其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不仅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由于教师的理解及表述不一致,也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四、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必须跟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核算法律制度时有调整、税收法制制度常有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新月异,会计专业教材也应及时调整更新。由于教材建设力量不足,教材的编制、出版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现有教材更新严重滞后,教学中可选取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以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税法为例,近几年,我们经历了企业所得税从33%调整到25%、个税起征点2000元调整到3500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但教材的变更至少是政策执行1到2年之后,这使学生所学和工作实际严重脱轨,更谈不上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些内容落后于经济社会的会计专业教材,不适应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要求学生在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最新技术、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又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考试科目来看,既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会计基础),又要求从业人员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财政法规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掌握从业人员必备的会计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过于侧重应试,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的,突出实践教学。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就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现状来看,要么是纯知识体系的理论教材,要么是会计“仿真实训”教材,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校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忽视了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会计行业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技能为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践教学比重要求越来越大。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若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材。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课程和教材。不同的课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内容又决定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效率,只有建设难易程度合理、知识技能切实、内容形式全面的教材,才能便于教师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快速吸收知识,随时训练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浩、陈友年、周源:教学做合一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程淮中: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材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 高翠莲: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2013(2).[4] 李福荣:浅谈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2).[5] 相翠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技能为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 史进保:完善高职财会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7).[7] 王健梅: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J].山西省长治职业技术学院,2010(17).[8] 黄良杰: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专业教与学[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10(8).[9] 吕学典: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毛波军、杨相栋、李晨涛:“双证书”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解决方案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6).(责任编辑:刘冰冰)
第四篇: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陈小波,刘东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发布时间: 2008-7-1
5【摘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更加鲜明。文章通过对高职教育特点的认识,结合高职院校实际,阐述了高职特色业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高职教育
大学文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建设有自身传统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文化是个性文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决定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体现鲜明的高职特色。这种特色就是要彰显职业教育特点,打造职业教育文化。
一、结合高职实际,把握高职教育特色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概括地说,高职教育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性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职业和就业导向性不仅是高职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所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在专业设置上贴近企业和社会需要,也要在课程设置和具体培养措施上符合岗位的实际,培养人才不仅要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知识,具备大学专科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掌握职业技能,获得就业岗位(群)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因此,我院形成了“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目标定课程、强化素质育人才”的办学理念。
(二)知识、能力培养的职业性
高职人才应具备与高等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产和管理能力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高职教学应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和实施教学,对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扩展和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高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操作强、适应性好的特点。
(三)人才类型的技术应用型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懂得某一门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要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和工程设计图纸变为现实生产,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善于利用信息和使用信息,进行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简而言之,就是说高职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是专业理论知识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1(四)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到企业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我校作为电子信息类的工科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在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企业或者信息服务业的第一线从事生产、检测、维护、服务和管理工作。事实上,高职毕业生基层性既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打造职业教育文化
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高校文化是个性和特色的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文化的建设更应该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
(一)加强职业意识教育,突出职业特色
倡导职业教育理念,树立“能力为本”的思想,坚持职业价值导向,尊重职业价值,是高职院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文化建设上的不同之所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更加突出职业的实用性,让师生树立强烈的“为职业教学”的意识,企业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就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一线工作态度,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的,同时也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质,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思想观念注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注入师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中。
(二)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区域特色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所在地区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因此,在坚持职业价值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获取发展动力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首先,各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区域特色,高职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所在的省份,所以在打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的历史发展、人文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文化共鸣,激发他们爱家乡、爱校、爱国的热情。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倡导地方的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再者,高职院校必须高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旗,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扶持,赢得地方企业和地方人民的欢迎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招生和就业两旺的局面。我校地处江苏省省会——素有“博爱之都”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我们十分注重利用和发挥地方资源为办学服务,并在师生中积极倡导南京的“博爱”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省提出的“三创精神”,高举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的大旗,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形成了地方高职教育品牌,连续11年就业率超过98%,连续5年招生录取分数处于全省高职院校首位。
(三)注重企业参与,突出行业特色
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是依托和服务行业、企业办学的,带有很强的专业偏向和行业烙印,在特色文化建设也必然具备明显的行业属性和行业特征,如我校作为电子信息类的高职院,在文化建设上就明显有别于卫生类高职院校。此外,文化最重要的作用是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校园文化也应该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要注重企业参与,尤其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文化实际需求的毕业生。一是要强化自身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通过直接进企业,对企业厂景、厂貌、产品、企业精神、制度建设等真实案例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还可将企业的文化成果在学院进行展示,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二是将企业文化的学习纳入到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的机会亲身体验和理解
企业文化;三是以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宣讲企业文化。
(四)坚持能力本位,突出实践特色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必须要突出实践特色,注重校企合作,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校提出“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并确定了“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逐年加大对实践性环节的软硬件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从“基础训练”到“仿真训练”再到“实战训练”的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已成为我院办学的鲜明特色,也成为我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很广,建设特色文化也是个系统工程。然而,围绕职业教育特点,打造职业教育文化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中最鲜明、最关键的部分,也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文化工作者需要认真探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利,金锦华.关于加强高校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2]钟建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研究[J].学校党建设与思想教育,2008,(1).
[3]张旭翔,等.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8,(1).
[4]刘登明.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5]秦承敏,郭传金.略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创新[J].学校党建设与思想教育,2007,(10).
【作者简介】陈小波(1982-),男,江苏兴化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政治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第五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