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谈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谈
凡是愉快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
但实质上,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无法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
在这些课堂中,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讲究活动的真实性,注重情境创设在思品有效性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
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品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课外阅读法、诗歌名言法。方法的选用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定。
活动情境法
即结合教材知识点把学生带入社会,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在课堂上开展情境展示活动。如教学经济制度有关问题时,由于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显得抽象、枯燥,教师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到村镇社区调查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的投资兴建情况、人员组成模式、生产经营状况、上缴税收及工资收入情况等,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各种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回到课堂再分小组交流活动情况,老师最后作知识小结。这样孩子们兴致很高,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他们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媒体情境法
用音乐、影视片或幻灯片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如: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教师可事先播放“我们共有的家园”的课件,课件大量引用图片、图表、短片展示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资源形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我国面临的资源环保问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故事情境法
即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将教学内容穿插其间,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科教兴国战略时,可插入《一个价值一千亿的名字》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不仅进一步的了解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如讲解科技创新时可插入《“渔王”和他的三个儿子》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养成勇于假想,独立思考的习惯,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主题探讨法
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还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式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如教学“师生之间是否平等”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由辩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阐述理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
课外阅读法
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九年级思品,更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如给出一两个热点问题,布置学生收集时事材料,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半月谈》、《时事经纬》、《中考时事》及各级党报都是学生好的阅读材料。通过这类情境创设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收集材料、知识归类的运用能力。
诗歌名言法
思想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我国的资源国情和环境国情时,可引用《地球母亲》一诗,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珍惜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的目的是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落实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河北省大名县西未庄乡未城中学)
第二篇:初中政治教学方法谈
初中政治教学方法谈
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通过长期观察思考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
1注重新课的导入,扩展思维空间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歌曲、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引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①“新时代”指什么时代?②“站起来”指什么事?③“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指谁?④“高举旗帜”,指什么旗?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如讲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的变化时,学生大胆发言,从衣食住行各角度探讨变化,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鼓励学生勤做习题,完成老师布置的适当练习,并且自己动手编制试题,同学们互相传看回答,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如: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浏览报刊杂志,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作到“学以致用”;课前几分钟组织时事报告,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课要求同学们收集当前新闻,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平时注重收集,所以同学们回答的非常踊跃。
4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政治课知识抽象,为了避免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产生枯燥感,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轻松幽默,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
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例如歌曲、漫画、幽默、典故、小品、时事新闻、名言警句、热点讨论、辩论会、论文竞赛等,还有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让学生在眼、耳、手、脑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知识。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溶于一体。
5注重学情分析。发展学生个性
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我制定了“超市作业”abc方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积极参加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对于知识贫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后进生,要重点辅导,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政治教师只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谈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谈
摘 要: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境激情,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三、营造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思想教育熏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
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五、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谈教学方法
读《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心得体会
教学方法得当与否对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通过认真阅读《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尤其是其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之后,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一部分内容,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的确是受益多多。
虽然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可是不变的的中考高考选拔制度,还无法让学校从根本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并不是在空谈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实实在在的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真正能发挥自身价值的教师。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五种教学的关键行为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关于清晰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关于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就是有效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要做的:
一、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
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四、教师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即教学语言要有特色,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无效。
第五篇:作文教学方法谈
讲座
(二)作文教学应知的理念及对策
孙宝琴2015、10、14
一、作文教学应知的三种理念。
(一)降低难度
回归原点
1.“真”是儿童作文的最大特性。学生作文难的原因肯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平时太过关注于写作技巧、言语表达、词汇积累,而忽略了作文最基础也是最本真的东西,那就是儿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事。在管建刚看来,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担心“作文思想是否健康”而扼杀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语文老师只有放下他们的“道德霸权”,才会让孩子们的真心话自然流淌于笔端。这是作文的基础,孩子们的真心话敢写了,才会逐渐从写作过程中感悟哪些语言更能自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而不是从开始就刻意强调“好词好句”的运用,这样只会让他们害怕作文。
2.从“学写文章”到“书面表达”。周一贯老师说:作文难,就难在作成“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种种繁杂周密,连成年人都感到头痛,更何况是小孩子。一定要试着突破传统的成文的老路子,从学写文章转向学会书面表达,降低难度,回归原点,才能帮助孩子放胆,进而切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什么是书面表达?我们可以理解为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只是变换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这样,是不真的就简单多了。除了个别极其内向性格的孩子以外,有多少孩子平时说起话来不总是滔滔不绝吗?如果就把他们想说的话写出来,这难吗?当然容易得多了。为此,“把学写文章转向学会书面表达”这种思想应该让所有的小学语文老师都铭记在心,这是让作文回归原点的制胜法宝。
(二)用心观察
积累素材 1.生活无小事。
关于写作素材,越来越多的人感叹于今天的孩子生活太单调,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写作业,有什么好写的?关于这一点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不要跟我说鸡毛蒜皮是小事,这个世界没有小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事。民族问题是大事,台海危机是大事,谁失恋了,谁拉肚子了,谁关节炎都是大事。肚子疼了,那是你的大事;和朋友吵架了,那是你的大事;被气个半死,那是你的大事;买了件称心的衣服,那是你的大事;每一天,我们都在演绎着自己的大事。”由此可见,写作文的事情不在大小,而取决于你投入感情的多和少。每一天当中,只要“让你欢喜、让你忧”的事情都是作文的最好素材。为此,这里的标题我用了“用心观察”,而不是“用眼观察”。只看不想的观察是没有意义的。
2.唤醒“故事意识”。
湖南省临澧(字音“里”)县第四完小刘昌德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每天都有“两巴掌”故事》,我读了之后真感触特别深。“两巴掌”故事是这样得来的,根据实际调查,学生们总爱把作文中要写的故事当作是有组织的活动,所以,每每要求他们写事的时候,便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多少可写的东西来。然而现实生活是由故事串联起来的,有人曾说:“儿童天生是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所以,他们每天至少有两巴掌(十个)故事要发生。”关键的问题在于,孩子们对于那些熟视无睹的故事不以为然罢了。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孩子们的“故事意识。其实,每一个观点的诞生到实施,都需要太多的智慧去完成。比如,要想培养学生的“故事意识”,那就要随之拿出一系列的策略和办法。如果通过你的办法让孩子们不再为内容而发愁了之后,再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让他们懂得故事只是习作的“源泉”,而非等同于“素材”,要想把习作的源泉上升到素材,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的提炼与加工。
(三)思想是写作的灵魂
如今,虽然已不过分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写作永远是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是写作的灵魂。周一贯老师说:“孩子们不是没有思想感情要抒发,而是缺少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意识和能力,对微小却真挚的感情视而不见。”孩子们缺少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我们目前作文难的根源所在。
二、作文教学应做的三件事情
(一)开发作文课型。
以往,作文课除了习作指导以外,可能还有的就是习作讲评课了。根据习作要求及学生的年级不同,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作文的课型,即:单元习作指导课、童诗创作课、儿歌创编课、读写结合课、日记指导课、生活作文课、随文练笔课、学科作文课、童话创编课、素材展示课、习作讲评课、习作展示课等。课型多了,可研究和探索的空间也就广了,师生可看、可想、可做、可写的领域也就宽了。以上任意一种课题,都可以是老师们着手研究的一个小课题,心有余力且感兴趣的老师们可以提前着手。目前,课题组的老师们正在研究之中。
(二)积累作文素材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意识和能力,是目前作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里的“意识”与“能力”不但是两个概念的问题,也是两个不同阶段范畴的事。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初的培养他们提炼素材意识开始逐渐提高他们观察生活及对真挚情感有所领悟的能力。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作文,从根本上说,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可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唤醒生活、表达生活”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做好的事,正所谓的“文成于思、辞达于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心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天生活下来,或喜或忧,总会有些心情的变化。每天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今天的心情怎么样?”你高兴了吗?生气了吗?委屈了吗?难过了吗?伤心了吗„„,然后就围绕“心情”选择写的素材。只要有心情的变化,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即可,开始的时候不要提太高要求,重要的是为学生打消作文的恐惧心理。2.调动“感官”。每天都可引导学生问问自己:“今天你看到了什么?”看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书、哪些故事了?他们让你想起什么、想到什么了?然后,可引导他们问问自己:“今天我做什么了?做的过程中,我想到什么了,有哪些人说些什么了?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由“做、看、听”到“想”过程,只要学生明白就可以。
3.细嚼“书本”。书是人最忠实的朋友,只要你喜欢,它愿意永远陪伴你的左右。所以,引导学生从书中挖掘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每天引导学生问问自己:你从书中了解了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哪些其它事物?这些人物、事物使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所有这些,只要是心有所想就可以写。
4.走进“生活”。生活是广阔的舞台,不要说今天的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范围太窄,而是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观察便思考的习惯。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引导。街头巷尾、电视网络、手机微信,家庭、亲戚、朋友、社区、广场、商场、超市„„哪里都会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凡是遇到的人或事,只要你用心去想了,作文素材便无处不在。
(三)打通读写界限
占据语文教学时间最多的是阅读教学。近些年来,课外阅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不仅学校、语文老师,就连很多家长也认同了多读书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如今,阅读课外书籍已经不仅仅是课外的事了,“群文阅读”也已“合理合法”地走进了语文课堂。可反观学生的写作,为什么多读了仍不会写?这是让老师、家长都为之烦恼的事。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读写脱节的现状,需要我们成人,尤其是语文老师为孩子们在读、写之间架起一座彩虹桥。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其中不乏功利性地读书。很多时候,如果硬是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反而会削减他们的读书兴趣,所以,在适当的情况下,选择典型的文章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加以指导,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读书便思考的习惯,写的能力自然会提高。那么,应该如何指导,才能把这座美丽的桥架起来呢?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读中六问”的习惯。
1.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立意。因为情感表达永远是写作的灵魂,所以,明白立意极其必要。
2.根据本文的立意,如果让我来写,我将选择什么素材?这是学会选材的好办法。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养成一种从生活中搜集、提炼素材的意识和能力。
3.文章的遣词造句好在哪里?对于那些自己认为好的、感兴趣的地方可适当记下来,以丰富语言积累。
4.文章在表达上好在哪里?这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一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可能不止一个,但只要他们有意识地观察,找到哪怕一点也好。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用智慧的双眼学会观察文章写法的习惯。
5.如果我写这类的文章,我将怎样写?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平时我们太过重视“写什么”,而不重视“怎样写”。其实,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过后,这只需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如果读后能想一想“如果让我写,我将如何写”的话,自然会养成向别人学习表达方法的好习惯。
6.在本文立意或选材的启示下,我想写点什么?在本文立意或选材的启发下,最好能产生“我也想写”的意愿。倘使能够仿写一篇文章或哪怕一个片段,那将是大有裨益的。
读书本是学生的主业,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爱问的好习惯,写的能力自然会提高。那么,这座彩虹桥也就算是架起来了。也只有这样,阅读才有可能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当然,今天我所讲的,都是根据当前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确定的内容。而且里边的一些理念需要老师们加进自己的思想才会变得更加丰满。比如:轻松阅读、无负担阅读、浅阅读、为了写作而阅读、去功利化阅读„„种种说法都包含着一定的思考在里边,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究竟应该把握怎样的度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关于学生写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