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面临着高消耗、低效率的困境。语文教学都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起始课、分析课、练习课,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虽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目标化,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既忽视了教材特点,忽视了学生实际,又缺乏变化,显示不出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
有人说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最欠缺的也是创造。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比其他课更容易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但如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而追求表面的热闹,或一味放任学生,以投合学生的口味,或抛开课文,搜奇猎异、故弄玄虚,都是不可取的。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有知识的含量和文化的底蕴,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讲述朱自清《春》这篇文章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师生一起唱起了《春天在哪里》,那优美的歌声立即把我们带进一个春天的乐园,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春”上去。于是带着欣喜与向往,带着好奇与乐趣,他们一起顺利描绘了《春》中那几幅优美的画面。于漪老师说:课堂的起始阶段应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精心设计导语,美化教学语言,穿插名言警句,启发联想,设置悬念。这些都是营造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课堂教学,要重视知识发散,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入手
知识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之本,课堂则是传授这些知识的主渠道。但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就课文讲课文、学课文,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一种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听着无趣,教师讲着也无味,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一些例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例子的作用,是语文教学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中,注重对课文知识进行发散,并对发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真正让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例如:讲《核舟记》中的“大苏泛赤壁”时,可以用投影仪显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与学生一同欣赏诗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核舟记》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此,由《葫芦僧判葫芦案》,学生进一步领略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更深刻地接触了《水浒传》;由《我的小桃树》,学生知道了贾平凹;由„„总是由此及彼,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但是,知识的发散延伸并不是“海阔天空任鸟飞”,我们仍要坚持需要性原则,不能离开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味“放飞”。精心选择和设计发散点是搞好课堂发散的关键。大到主题或论点、人物、情节、构思表达等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到一句能让人联想、给人启示、动人心弦的话,只要是精彩闪光处,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化品味和语文修养的都可作为发散点。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语文教学要焕发生机,提高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拓学生思维的渠道和空间。
语文课也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关键性问题。教师自己则手握打开问题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它转动起来。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后,提问:“20年后我所见到的闰土已经由一个真诚热情的神奇小英雄变成了一个反应迟钝的、受封建等级制度迫害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学生们能根据课文分析做出正确回答)紧接又问:“设想一下,如果是在现在,闰土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他的生活会更好起来”,有的说:“也许„„也许„„”又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相见,会是什么情景?”让同学们以《20年后,水生见到了宏儿》为题,发挥想象进行一个创造性的作文训练,这可以说,是一次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以及一些古老的教育观念,也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语文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现在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新颖了,越来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更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出努力。重视阅读扎实训练,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美的载体,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每一句话都是一首诗,每一文章都是一首交响乐。我们对语言美、情感美、书写美的追求要永驻心间,用智慧去结交语文,用生命去体悟语文,用激情去教授语文。那么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着迷人的魅力,每一天的语文课堂都会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用语文教人,在丰富的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
每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心里涌动的是一种敬畏,一种感动,一种虔诚,心绪在字里行间流动,灵魂在淡淡的墨香中净化。它们或精雕细琢,或自然清新;或花团锦簇,或朴实无华;或凝练厚重,或简约委婉。它们都是灵感与智慧的结晶,是文人先哲对自然万物、天下苍生的深切关爱,对人生风云、历史沧桑的真切感悟,对至真至纯人性的热忱歌颂。它们提醒我们在人类生活中“崇高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保持崇高的情操是人间美好的根源。在语文课堂里,我们要运用这些优美的文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琅琅读书声中,把正义和真理,睿智和善良内化为灵魂血肉,铺就他们精神的底色。读超然逍遥、清洁悲悯的庄子,读推己及人仁爱孝悌的孔子,读以饥寒之身永怀天下苍生的杜甫,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豪迈的苏轼,读对中华民族充满悲怆赤诚的穆旦,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至孝至贤的李密,读“眼泪不为一己之痛而流,为芸芸众生而流”如佛般慈悲博爱的人生境界„„学生在对一篇篇意蕴丰厚的文章的诵读中,美化言辞,醇化情愫,纯净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两句话,“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一生阅读,一世成长”“以好书为伴,就是以高尚的人为友”。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化人也深,入人也速;这里没有唠叨的灌输,一篇篇平实自然的文字,晓人以理,动人以情。这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语文就意味选择了崇高,执著于那份崇高,会使你摒弃低俗丑陋而跟高尚对话。它会使你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用语文教人,在扎实的阅读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技能性。知识是重要的,它是发展技能的前提。但是,我们应当做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能够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谈论语言的人。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所以让学生能运用语文服务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语文老师应加强指导阅读训练,在美的品读和赏析中,学习规范优美的汉语言,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并将这些语言和技巧内化为一种语文能力,用它来得心应手地再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阅读教学中,在对经典文章的讲析后,可让学生重点揣摩作者的某种写作技巧或某些精彩的语段,并进行片段仿写训练,把文章的写作技巧逐渐内化成一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学生真正会运用语文。
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把平常甚至是破败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腻感人。在教授本文时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散文的技巧,“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的景物,重要的是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处发现动人的色彩”;再启发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选取一个季节的景物为描写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优美的文字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含蓄深婉地表达内心情感。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的写法;李煜《虞美人》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夸张将抽象的愁形象化的写法;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下片设想别后生活的凄凉、寂寞)虚实相济,自成妙境,表情达意酣畅淋漓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借鉴学习的。可让学生写文学赏析,也可以进行仿写、改写、扩写训练。
二、阅读教学中,用教材教语文,我们不能做一个平庸的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思维内涵,创造性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可以启发学生对他“孝”的背后作深层解读:①李密的“孝为先”是美德,尽孝是尽忠的前提,孝小家才能忠大国。②面对龙颜的压力李密不为所动,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李密不为所动。③“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是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是不事二主的性格使然?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所得?李密是个聪明人,生活需要聪明。④生活时时面对选择,需要一份冷静,需要一份思考。⑤说话要有技巧——这是生活应具备的能力。
又如,教学《雷雨》时,课后有个课堂小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再深入,“你认为鲁侍萍对周朴园有没有感情?在文中找出合理依据”。这样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感的文学揣读能力。
语文教学充满了魅力,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理性的光芒。我们要做有思想、有激情、有追求的语文老师。学习没有止境,我们只有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追求,才能无愧于神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将一切机会都当做语言演练场,从听说读写中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
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因素也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了一定的言语感情经验,但生活阅历还很肤浅,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语经验,同时他们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善于吸收和学习各方面的语文知识,在增长能力和学习知识两方面都处于最佳时期,语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迅速积累间接的理性经验,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一方面,就能从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地体现或调动特定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运用的可能性,发挥其潜在的语感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
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更具体。同时语感能力的培养也防止了一种偏向,即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言语材料的本身。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杂乱的排列绝不会构成优美的旋律。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的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需要凭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大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例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这些诗句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找不到确切的支持。如何训练学生通过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横、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壮美。如果选用一个板刷,板刷上一撮撮毛从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让学生横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横列,像山岭的屏幛一样;再让学生侧看:一撮撮毛前后重叠,像山峦成群一样;再辅之以该山群峰叠翠的想象,结合比较“岭:山之肩领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两者的词义,如果把诗中语句改写成“横看成峰侧成岭”,就不贴切了,说明苏轼写诗用词既生动又准确。这样就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认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达到了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题西林壁》诗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二篇: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意识。整体而有序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结构成分及相互联系,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设景激趣,提升导入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指“导入新课”,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引入法、故事引人法、迷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是一切成功课的好的开端。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忽视导入。视其为可有可无;二是机械地模式化地导人,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考虑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人,如释题介绍作者与背景等;或间接导人,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设疑,自然过渡;复习旧知,由旧导新,等等。设计导人要做到科学得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实,导人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如趣味性开场白、哲理性开场白、抒情性开场白,等等。突出学科特点。丰厚课堂内涵。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就必须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文学素养、语文能力的原则去实施,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使课堂彰显活力与生机。语文说到底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理解外界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的规律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规律,语文的真本领就是理解和表达的本领。因此语文课要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惟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美意境、动人情感、深邃思想无不要借助语言的外衣来表现,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品味便成了语文课中很重要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向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寻找兴趣的源泉、生活的真谛。教学中尽可能地启迪他们的心志,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极尽所能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要认真区别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继承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控制和自我控制学习认识活动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要力求使教学复杂、多因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规可循,力求最优。首先,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太严不利于学生自控能力发展;太松则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要全面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科学系统地规划教学单元,精心组织实施。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指导阅读、征文、小论文写作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的控制联系与学生主动性关系掌握恰当。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组织形式,各有优点和弱点。根据具体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中突出某种组织形式,以其它形式为辅。语文单元教学中,或是全班讲解,全班讨论:或是小组学习,小组互评:或是独立阅读写作,教师面批指导。综合地使用与处理教学形式,使各种教学形式发挥最大效用。“传统教学”与“发展性教学”二者各有其历史背景,持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可调合,是失之片面的。教学的辩证法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我们应采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标准决定取舍,扬长避短,选择最优的结合。在教学方案选择上应以科学系统的单元教学为主要形式。并在单元划分、篇目重组、能力训练体系、材料的增补上都作精心研究,做出最优选择和编排。开放自主,合作互动中发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和鼓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或者学生被动思考问题,而应将课堂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写作,自主探究、对话、实践、质疑、析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精神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在对话、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熟悉了原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步骤,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建议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对以往有所超越。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征的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解放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三篇: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五优化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五优化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抓好了课堂教学,也就掌握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实现且掌握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和主动权,关键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一、优化备课方案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
1、精心制定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期语文教学计划进行。制定计划首先因领会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要求;其次要通读教材、了解其全貌。掌握每篇课文在全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要尽可能浏览全套课本,以便在制定计划是考虑上下相承、前后衔接的关系。再次是逐步了解班级情况。知道授课班级的学生数、男生比例、学习劲头和纪律是怎样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如何。
2、多方了解学生。备课要吃透“两头”,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精通教材是解决语文教师人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了解学生则是解决教和学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做远期备课的一般了解和近期备课的特殊了解。除此之外还应了解本年级学生与上下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的不同,各个班的学生差异、男生的特点,对程度不同学生的要求等等。通过课前、课上、课外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
3、刻苦钻研教材。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中心环节。此前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都为钻研教材而打基础、做准备。因此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力求突出针对性、体现精细性、把握综合性、发挥创造性。把作品语言文字转化为教学语言,从而引导学生吸收与转化。这样再经过“三环六步”法程序来实现“鸳鸯绣取从君看,金针还须度与人”。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掌握“金针”,自己去刺绣最新最美的图画。
4、科学设计教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统筹规划自己教学活动的总体设想。科学的设计,能使教学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可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固而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便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设计教学大纲、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来安排教学程序制定课时课题设计。
5、精心编写教案。教案是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书面方案,是教师施教的蓝本。它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三个方面。它使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内容条理化、教学过程序列化、教学方法科学化,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它也是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宝贵资料。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对此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制定切实教学目标。
1、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要明确、二要具体。即要提出课堂教学结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使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后达到;四要完整、各个目标齐全且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素整体优化、融为一体。
2、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首先以认识为主线,分层落实、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识结构。避免课堂中的“一刀切”现象。教学做到即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然后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将教师的主动培养和学生的主动提高结合起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是密切相关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的五主原则。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分配时间的同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语设计,巧妙新颖。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都应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设计一段教学语言。我们知道巧妙新颖的导语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注意力、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新课,通前联后。素质教育的主体中,导入新课应体现“温故知新的原则”。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将与此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讲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时,针对不同文章的题材将他的所有作品进行分类归结。再根据每篇文章出处的不同将它们分类。让学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识记。
3、传授新知,主体参与。传授新知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人物。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将学生的外部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
4、巩固练习,多种角度。教师设置练习应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要求。练习紧扣中心、难点,有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应用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进行测试量化。用多种形式、多种角度让学生说理、讨论、操作。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且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5、课堂总结,高度浓缩。课临近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师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的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引起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6、板书设计,精、简、明、新
好的板书能配合教学直观形象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它能够提纲挈领的掌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可以依据它有条理地复述课文,而且可以记好笔记,有利于课后的巩固复习。因而有人将板书比喻为开启思想的钥匙、引导形式进入知识胜境的导游图。从教师方面来说,板书设计如何,就能看出教师对教材把握的程度,甚至可以反映出钻研精神、工作态度。因此板书设计又成了优化课堂教学的另一举措。
四、优化教学方法
1、着眼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根据教材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得“真知”形成自己的“营养品”。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我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叙述事例,然后让学生试说几个事例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们各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就很快的翻阅课本、查寻资料,自己开始琢磨、自己开始推敲。把教师的这种引导力转化成了自己的驱动力。
3、着力于疏导 变“难学”为“易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教师指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指点迷津。拨开疑云,在学生“山重水复”时利用疏导的方式使他们获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化难为易中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以上“三导”之外,还应着手对学生的学法和认知策路进行指导、使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技能得到协调发展。将表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五、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
1、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三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讲究艺术性。在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语言力求作到;精练准确、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板书语言力求做道;文字规范、布局合理、简洁美观、条理分明;教师的体态语言力求做道;整洁大方的穿着、精神抖擞的面貌、端庄稳重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教态。
2、融洽的师生关系。“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上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思想品德的形成。
3、合理化的课堂管理。“活而不乱、静而不死”一向是课堂管理的科学体系。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合理化的课堂管理势在必行。施教过程中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课堂,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活动中学新知、探新知。把学生组织成一个温暖且富有上进性的“战斗部队”,把课堂组织成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作铺垫。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任务、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构成的运动过程。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织,实现抽象问题的具体化、枯燥问题的趣味化、静止问题的动态化
http://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08年12月05日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立项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课题类型: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
实验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从2007年9月开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段的深入,深化。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严峻的话题。从课堂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交流,思考合作,实践综合中改革,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成为教的主体,也就是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不能丢,但是教师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名师出高徒,高徒的成功应在课堂上去实现,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髓,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不断追求,让课堂永远精益求精的发展。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课堂学习,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课堂的艺术或技巧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优化了课堂,在教学环节上更科学,更严谨,更自然,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柳老师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柳老师首先从“课堂教学”做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研讨课”、“说课”、“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特别是柳老师精道独辟的点评是一语中的,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非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长期来人们对语文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通过学习理论,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谓“漂亮”,就是字要写端正大记,匀称清秀,同时,板书设计要规范合理。只有教师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欣赏优秀教师优美的粉笔字,简直就是一种多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课题实施之前文峰区语文教研室多方面准备为课题的开展实验作准备。
1、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
2、对课题级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指导、培训。
3、各校深入开展“理想课堂”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的活动。
4、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课题实验在文峰区八所中学同时进行,2007年10月各校确立了以教研组长为主导,语文教师全体参与的校课题实验小组,其中由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的布置分工,监督、考察、汇总、评解,各实验教师分工明确,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课题内容进行搜集、汇总、实践、比较、总结。课题组的研究成员既独立又协作,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课堂实践理论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摆出来,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在展示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
八所中学既独立协作,任务分明明确,分别从:语言的导入,课堂的结构,课堂的提问,课堂的语言,课堂的心理艺术及评价,课堂的对话,课堂的师生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把研究的小课题搜集资料,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理论然后再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理论性的科学的独创见解,以论文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同时要把实验过程的课堂实录记录下来,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分解、分析,论述课堂艺术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努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本系,便于更多的检验和推广。
2007年12月各实验小组把阶段性研究报告汇总、展示、交流。全区实验小组成员寻找研究中的共性,提出见解,讨论异点。在区教研室的主持下,各实验小组,把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三)深入研究阶段
2008年1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08年3月,在全区举行了“文峰区中学语文理想课堂暨教学艺术展示”公开课,并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实验教师都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多发表在“洹语在线”。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教师的作用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如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材中的难点等);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
教师明白了自己课堂的主体作用,就不会迷失就不会彷徨,更不会徘徊。简言之就是组织、引导、启发、激励、传授。
所以教师要讲究课堂的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心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言的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教师要设疑在无关之镍设疑在平淡处设置障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七、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把玩教材,梳理整合的能力得以提高
这是一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把玩教材不只是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分析与欣赏,它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的着眼点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训练要点,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教材的某个集合的内部规律等。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
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
通过课堂艺术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要想在课堂上如行云流水、融会贯通,收放自如,就必须具备把玩教材的能力和素养,把教材熟记于心,随时科学、合理、灵活地进行教材的分散、拆卸,然后再进行拼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容板块。同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一课多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控课堂,灵活的运用预设的课堂设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它是一切课堂技巧的根本。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把单元后的口语交际分解组合,重新编排,这样学生就容易化零为整。把七、八年级的知识系统化,有一个整体感,而一致于感觉学习的东西零乱不堪而收效甚微。通过单元式组合后,口语交际的学习训练就更集中,呈阶梯状上升,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还有《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有其相似之处,便可以比较性阅读;从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遭遇、命运等方面进行辨析阅读,这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认识的更深刻一些。当然《孔乙己》一课也可以“一课多案”,一种视点变化,多角运思的研究方法:
1、品“手”的描写。
2、体味孔乙己“脸色”的描写;
3、理解孔乙己的“偷”。
4、说说丁举人拷打孔乙己。
5、品味理解小说中的“笑”。
6、小说中的对比。
7、孔乙己的形象塑造。这都是以一个问题,从某个侧面切入,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只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教者是可以找到、找出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从而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的。
2、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实验教师设计的课堂案例,及对课堂艺术的研究在《洹河在线》上发表后受到致好评。
5、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成员吸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课堂艺术的材料,并努力运用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培养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
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成为我区语文教育改革的又一批中坚力量。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课堂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大大改变了教师头脑中旧的教学观念,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另外,课题组教师多次荣获市区级奖励,论文也多人次获奖。
7、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区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和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一课多案,一课多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一课多案更科学?
4、激趣是课堂的首任,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激情,让语文课“动”起来,“活”起来,“深沉”起来是一个重要问题。
九、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讲也练的关系?
2、如何开展作文课堂教学?
3、如何因课文的不同即设计不同的思路?
4、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十、结论: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区教师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层面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区进一步开展语文课堂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我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目的和意义依据内容和方法过程成果和结论
我从2013年7月开始,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严峻的话题。但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学生或埋头品读,或奋笔疾书,或掩卷沉思;而教师或循循善诱,或春风化雨,或激扬文字。学生求知的眼睛,盯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然而,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逐渐明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
1从课堂入手,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在探索,合作,实践中改革,让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华,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2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上应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是一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3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所以,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这两点必须统一起来。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要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再次、要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第四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最后,要让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激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时分层次,让各类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所知就有所答,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好极了!”“就是这样!”“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真不错!真有你的!”“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就这样一来,以鼓励为主尽快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找回自信心,让学生心里明白,老师不放弃他,他没有理由不听好,不认真学习,所以也就不敢有所松动,也就不至于和其他同学相差很远。课后,我常去教室转转,辅导学生,和学生多沟通,认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听取学生对语文课的意见和评价,认真对待学生反馈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到老师认真教学,从而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现有知识,建议他们多听广播,多看名著,拓展自己的视野。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恰到好处,不能不根据课程情况而千篇一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开头好了,自然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就是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一节成功的课的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2、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3、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上提问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及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4、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课堂语言还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啰嗦,要恰到好处。
5、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艺术。很多时候,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教师备课所不能预见的问题,怎样恰当面对并解决,值得深究。因为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6、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影视艺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本组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最大教学效率。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的现象,我们还应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课堂,从而达到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2、研究观看名师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3、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联系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4、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组成课题研究四人小组,针对六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2、研究阶段。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必须要研究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等。但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教师的作用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教
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方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尽情地书写他们的理想、人生,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学习语文的成果。
1、教师研究梳理整合教材的能力得以提高。这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不只是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分析与欣赏,它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的着眼点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训练要点,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教材的某个集合的内部规律等。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
2、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课题主持人取得“县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课题参与者两人获得“县优秀教师”称号。
5、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经过一年的研究实验,我们所带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其他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课题组之外的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资源利用有限。
一年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它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今后,我一定会朝着未尽的目标,继续努力,做一个研究型学习型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