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 橙色的画教案
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2 橙色的画教案
题 第12
橙色的画
授时间 /9三、三(4)
/10三(2)、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橙色是如何产生的,什么叫间色。感觉。
3、用自己调出来的橙色画一幅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研究橙色是如何产生的。
最好用自己调出的橙色进行绘画。
2、说出对橙色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大玻璃杯一个、小玻璃杯两个、红黄两种颜料水。学生: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盒、水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做实验。新授布置作业。作业展评。
1、复习:什么叫原色?原色包括哪几种颜色?
2、今天,我们要用其中的两种颜色来做一个实验。(教师操作:把红黄两种颜色进行混合)
3、问: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把产生的颜色叫什么颜色?
4、出示:橙色。
1、问:橙色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它是属于什么色吗?
2、出示:红+黄=橙
间色
3、出示小资料:有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
4、找橙色:让学生找出自己颜料盒里的橙色。、问:想不想自己动手,把橙色调出来?
6、学生尝试:用自己颜料盒中的红色和黄色进行调色,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橙色,同学之间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7、欣赏例画:用橙色可以画出许多好看的图画,一起来看一下。
8、说一说:你看了橙色的画有什么样的感觉?看到橙色可以使你联想到什么?
9、问:你会用你自己调出来的橙色画什么呢?
1、以橙色为主,画一幅画。
2、出示要求:最好用自己调出来的橙色完成作业。
3、学生作画,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色练习学生对比欣赏解决问题:
进一步感受橙色特有的魅力。
以橙色为主的画面,并不是一点不能使用其他的颜色。
学生看书,以组为单位。学生绘画
用橙色引出题学生如果不能准确说出是橙色,教师可以直接点出来通过动手实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和运用色彩能力
板书:
第12
橙色的画红+黄=橙
间色 教学后记:
橙色属于间色,是由原色中的红色和黄色相调和而产生的颜色。这堂我以实验的方式解决了学生对橙色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研究,说一说对橙色的感觉,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调出橙色,使学生充分体验橙色的丰富性;最后再用自己调出的橙色一幅画,学生就不会感到单调了,画面的层次感就更突出了。题第12橙色的画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这两书的学习,认识三间色的色相,了解间色和原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橙,绿,紫为主要颜色的画面所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从随意的涂色,染色,到有意识地运用色彩,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和解释色彩现象,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教材分析书中多幅以橙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用来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常见到以橙色为主的物象和情景,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通过欣赏橙色的画,感受橙色给人带来温暖的,充满激情的美感教学目标
1、认识橙色是如何产生的,什么叫间色。
2、说出对橙色的感觉。
3、用自己调出来的橙色画一幅画。时安排第12
橙色的画1﹒时
第二篇:三年级美术下册 橙色、绿色和紫色的画1教案 人美版
第12、13课 橙色、绿色和紫色的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三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这两课书的学习,认识三间色的色相,了解间色和原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橙、紫、绿为主要颜色的画面所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从随意的涂色、染色,到有意识的运用色彩,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由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叫间色,认识三间色的色相。通过欣赏以橙、紫、绿为主要颜色的画面所产生的特有美感,体会色彩的美感。
应会:以橙、紫、绿为主要颜色各绘一幅画。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决活动,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没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加注重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调色认识不同量的两种原色调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认识和感知以橙、紫、绿为主要颜色的画面所产生的特有美感。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橙、紫、绿的感受,在感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学习材料:
色相卡、彩笔、蜡笔、水粉色……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三原色: 1.复习三原色:
2.感受:红色:热烈、喜庆
黄色:温暖、高贵
蓝色:寒冷、神秘
教学意图: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谈谈三间色: 1.什么是三间色? 2.调调三间色。
教学意图:通过实践,感受认识三间色,加深对三间色的认识,在实践中发现认识。
三、探探三间色: 1.欣赏书中作品。
2.谈谈对三间色的感受:橙色:温暖、明快 绿色:清静、凉爽 紫色:神秘、梦幻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欣赏、对比、感受,加深对三间色的认识和理解。
四、用用三间色:
1.作业要求:用橙色、绿色、紫色分别为主调画一幅色彩画。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以及色彩的表现能力,感受色彩的美感。
五、赏赏三间色: 1.展示作品。
2.评价:橙色=红色+黄色
绿色=蓝色+黄色
紫色=红色+蓝色
教学意图: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2课
课题:美丽的花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画五颜六色的花,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培养学生对画画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如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画五颜六色的花,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美丽的花朵。
2、授新课:
(1)教师拿出两幅图片,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样子?怎样表现你最喜欢的花?
(2)学生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回答
(3)教师小结:花儿的颜色各有不同,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是不一样的。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四、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保持教室卫生。
五、课后拓展:
想象一下,还可以怎样来画美丽的花
课题:各式各样的鞋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发现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征及民族特色。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鞋子的外形特征与组成部分,学会用各种材料,使用各种方法设计制作一双有趣且有特色的鞋子。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尝试用各种不同材料做鞋子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鞋子。
教具学具:草、棉质布、剪子、线、其它自己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各式各样的鞋。
2、教师拿出几双材质不同的鞋子,让学生们观察,并提出问题:这几双鞋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
(1)学生欣赏教师带来的各种鞋子,引导学生通过“看”,“想”,“说”,了解不同造型的鞋子的共同特点及组成部分。
(2)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讨论,分析,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联想,找出根据各种材料制作鞋子,注重在质地,图形或色彩上产生不同效果。
(3)老师小结:绘画制作鞋子时要注意鞋子的不同造型,制作效果的协调,鼓励学生制作出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鞋子不必全部具有具象的图形,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通过直觉进行大胆随意的创作。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制作方法。使用彩色广告纸,彩泥里,可以利用其鲜艳,强烈的色彩感觉,突出表现鞋子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四、教学拓展
1、可以使用各种广告纸,旧画报,采用碎纸粘贴的形式,产生马塞克式的效果来制作鞋子的鞋底或鞋面。
2、寻找各种不同颜色,图案的小布片,采用“剪”,“贴”,“缝”等方法,完成鞋子的创作。
3、用折纸制作立体的鞋子造型,再用水粉颜料添加花纹,颜色。
4、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组鞋子的设计制作作品,并粘贴在废旧的纸板上,同时为版面确定主题,美化设计,进行展示,评比。
课题:团包纸工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利用皱纸团包的各种造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学生根据想象,创造,将皱纸团包成各种简单的外形,并尝试将制作完成的皱纸团粘接组合成不同造型的小艺术品。
3.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进行立体造型。
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1、熟练的运用“团”“包”的方法,制作一件立体的纸作品。
2、艺术设计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能力。教具学具:皱纸,彩色手工纸的边角料,废料,剪刀,胶水,小镊子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通过欣赏艺术家创作的各种立体雕塑的图片或照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立体造型艺术,了解立体造型艺术基本的构建原理。
2、发展阶段
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用皱纸团包各种简单的造型,选择几个造型进行粘贴组合,采用“团”,“包”,的方法,每人制作一个纸立体造型或小组集体创作一组纸立体作品。
(1)组织小组讨论,尝试,将皱纸揉,团,包各种造型的方法。游戏:比一比,赛一赛,哪组团包的造型最多。
(2)利用皱纸团包各种造型时,引导注重抓住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要求学生所选择的造型的外形应以简洁,形象为主。(3)利用制作好的各种皱纸团造型组合立体造型时,着重讲解粘贴:各个皱纸团包造型间的大小变化。粘贴接触面的大小,整个立体造型的重心位置以及细部的刻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教学拓展
1、集体采用皱纸团包的方法与彩泥设计组合成一组立体造型的作品,展示在自己的班级或专用教室内。
2、学生用旧报纸制作的团包的纸立体作品,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用水粉色或丙烯颜料,将其涂上不同的颜色。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案《橙色的画》
设计思路:
1、把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放在首位,这是对学生艺术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主要通过直观实验操作,让学生活跃起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基本色彩知识。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展示和互评环节,既运用了知识,又建立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目标:
1、间色的定义: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叫间色。认识橙色是如何调配而成的。
2、欣赏以橙色为主的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橙色带来的温暖、鲜明的美感。
3、用调配出来的橙色创作一幅画。教学重点:
橙色是如何调配的。教学难点:
用自己调出的橙色绘画。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一个、水粉笔、红黄两种颜料、红黄透明塑胶片。学生: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盒、水、水粉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雨过天晴后,天边会出现一道漂亮的什么?(彩虹)见过彩虹吗?它由几种颜色组成?在彩虹中,有三种颜色是最最特别的,你知道是哪三种颜色吗?
1、复习:
师:什么叫原色?原色包括哪几种颜色? 生:红、黄、蓝
师:那三原色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三原色这三种颜色是无法用其它颜色调配出来,而他们却能调配出其他颜色。
2、实验:
师:我们要用其中的两种颜色来做一个实验。教师操作:
1、把两张红黄透明塑胶片重合。(优点:快速、直观、重复感受)
2、把红黄两种水粉颜料在水杯中加水混合。
3、师:通过老师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种被调配出来的颜色叫什么?
4、生:橙色。
二、展示交流:
1、师:橙色是如何调配出来的?你知道它属于什么色吗? 生:红+黄=橙
教师出示间色的定义: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叫间色。
2、学生实验:
师:用自己颜料盒中的红色和黄色调配出橙色,并画在纸上。(学生把橙色调出来画在纸上)
师:同学之间比较一下颜色有什么不同?你们调配出来的橙色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
师:你们的橙色有什么不同?分组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红色比黄色多调出的橙色偏红,颜色有点深。黄色比红色多调出的橙色偏黄,颜色有点浅。
师总结:多红+少黄=橙色(偏红、颜色深)少红+多黄=橙色(偏黄、颜色浅)无论深浅都属于橙色。
三、感受启发:
1、师:橙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哪些物体或场景是橙色的?说一说橙色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
生:橙色的灯光有温暖的感觉,如果胖的人穿黄色的衣服会显得更胖,所以橙色我觉得还有膨胀感……
师:橙色具有给人心理上“暖”的感觉的特性,因此人们把橙色归为“暖色”。有许多的艺术大师也用橙色来表现画面,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板书课题:《橙色的画》)
2、请大家一起欣赏艺术家高加明的农民画《打菜籽》。问:欣赏作品,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生:画中画的是丰收的景象,农民在忙碌的打菜籽…… 师: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吗?你觉得色彩上给你什么感觉? 生:感觉人们的心情是欢快、愉悦的。我看到橙色就觉得是丰收的季节,整个画面明快、温暖让我很舒服。
教师学生共同欣赏大师凡高作品《向日葵》感受画中色彩带来的强烈明亮感和蓬勃的生命力。用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是作者作品的最大特色,这幅作品中他通过橙色系列的色彩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
PPT出示一些学生作品共同欣赏。
3、教师总结:橙色的画指以橙色为主的画,在这些作品中也有其它色彩出现,如紫、蓝、绿等色彩,这些色彩能使画面产生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4、师:你会用你自己调出来的橙色画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1、利用自己调出的颜色,绘制一幅以橙色为主要颜色的画。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从内容、色彩等方面介绍)
2、学生互评。
3、评优。
六、拓展小结:
1、PPT展示以其它间色为主的绘画作品。
2、让同学们自己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学反思:
橙色是间色,是由原色红色和黄色相调配成的颜色。这堂课我是以实验的方式解决了学生对橙色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研究,说一说对橙色的感觉,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调出橙色,使学生充分体验橙色的丰富性;最后再用自己调出的橙色画一幅画,学生就不会感到单调了,画面的层次感就更突出了。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
南石小学 李嘉琪
第五篇:湘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2课《端午节》
第12课 《端午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学社自己动手做“香囊”。教学难点:学生能合理利用废旧物。教学方法:讨论、练习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
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家家户户扎粽忙。
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已有2000多年历 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
板书课题。
挂艾叶的传说:(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办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保护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二、授新知:
(一)讨论:认知——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 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二)感悟——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挂艾叶、佩香囊。)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 之风。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三)体验——香囊的制作
1.教师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学习香囊的制作方法 : 1)把纸裁成两指宽的长条;
2)将长纸条依次折出三角折痕,剪去尾端的三角形; 3)装饰香囊外部,给它穿上花衣服;
4)先固定好香囊的基本形,放入挂穗,然后围绕基本形依次包裹,并将尾端的小三角插入固定。
三、探究:
1.师:老师有一个疑问,咱们折出了这么多小三角形或小正方形,香囊外表那件“小花衣服”应该画在长纸条的什么位置,才能展现出去呢?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做好了的小香囊,谁想当小勇士,大胆的把它拆开来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学生上台拆香囊,找答案。)
3.小结:装饰香囊的“外衣”时,要在靠近尾端的三个正方形里面设计花纹。
四、布置作业:
1.选择合适的废旧挂历、包装纸、彩色丝线或毛线,发挥你的想象力,制作一个漂亮的纸粽香囊吧!
2.老师指导、点评作业。3.展示作品。
填写推荐卡,推荐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组作品,并写出推荐理由。
五、总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我们要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我们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