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分析
二十七期三班 王有莲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反复的朗读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探究——朗读—感悟—谈体会
⑴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做出的。学生是长宁镇西村小学四年级学生。这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全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对一些古迹只是在电视或图片上看过,接触的资料比较也少,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很难读出那种气势来,这就需要教师图文结合,声情并茂,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感悟。
《长城》一课,处于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了解世界遗产,学生对其充满好奇心,很想了解长城,尤其《长城》这是一篇了解世界遗产的典型课文。但通过调查,学生对长城了解甚少,大部分学生只听说过长城这一古建筑,或者在电视中见过面,而对于长城的建筑年代、建筑意义、建
筑过程,长城的外形构造、建筑背景等了解几乎为零。因为这是一篇描写历史遗产的文章,与现今距离比较遥远,学生很难体会当时的相关情景。纵观小学人教课标版教材,我们发现类似这样的历史性较强的文本在一、二、三年级教材出现很少,而像《长城》这样的世界遗产性的文章还是第一次,因而学生学习这类的文章先前经验不足,甚至可以说没有这样的经历。也就没有学习这类文本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因此在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文本的特点,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同时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二篇:《认识钟表》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分析
《认识钟表》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在《认识钟表》的设计中,按照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成了三类并加以陈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容县县底镇大坡中心小学一年二班的学生: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第三篇: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巩固除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在教学过程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难点:
全面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每组一份自学提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童话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力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学习笔算的简便法。在教学设计本节课时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给学生提供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功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食品包装上的信息》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分析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中获取很多有关食品的信息;能根据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解释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原因。
2、经历收集、整理食品包装上信息的活动过程,获得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的锻炼。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导入: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食物中毒事件,唤起学生对自己、对周围、对社会食品安全的关注,产生学习的愿望。
2、交流汇报个人的观察记录,其他同学在自己的记录中寻找相同信息。
3、在众多信息中选择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既有联系的观点,又要抓住重点: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4、探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保质期影响的原因的过程,养成关注食品信息,科学购物的意识。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学生缺少有关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储存方法有关方法的学习,但学生却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被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食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食品包装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食物包装袋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学会挑选安全食品。
第五篇: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诗二首》鉴赏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的生字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4)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学习者分析
1、认知能力特征分析
学生为初中二年级学生,根据认知发展阶段内容,此时学生已经处在形式运演阶段,可以理解抽象的问题,脑中可以构想出画面,很有利于学习诗歌,理解其内容,含义,构想出当时的情境画面等。
2、能力基础特征分析
准确定位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起点,跳起来够够的着的桃子,如果将学习者的只是起点定的太高,脱离学习者实际水平,学习者在太难的问题前望而却步,降低教学效果;如果将起点定的太低,学习者做无效的劳动,造成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降低学习者兴趣。所以,根据这些,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不应该选择过难的古诗词,与不应该选择太过容易直白的古诗词,选择适合的,他们可以理解的。并且应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不要偏靠于优等生上课速度过快,也不要过慢,应该根据大多数人调整上课速度及内容。
3、态度及动机分析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期比较叛逆,有的学生可能对于这些古诗词不感兴趣,有的学生或许认为学习这些没有用处。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学生消极学习。所以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比如幽默,互动的上课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多多提问学生,表扬、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等。多多说一些更多的关于古诗词的背景,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内涵,韵味,而不仅仅是死板的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学生正值表现力极强的时候,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古诗的简洁易背诵让学生对古诗有学习的兴趣。
4、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文化遗产,后人应该学习并继承我国历史文化。
古诗中包含诗人在某个时期的思想,学习古诗是借助诗歌之手陶冶学生思想。
三、学习任务分析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2.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课题。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