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19-05-15 04: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第一篇: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本文以《散步》一文的问题设计为例,提出了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起点、问题设计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设计应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的观点。

问题设计 学生的起点 教材的重难点 作者写作的原点

一、关于问题导学及问题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随着高效课堂的实施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受到重视。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也由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实施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以往教师“硬灌”、学生“死学”的局面,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理念。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用“问题”启发学生来自学、钻研,促进学生从渴望知道到主动求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鼓励者。

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设计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提问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形成有效的生成,尤其是当前语文教学遭到各方面的责难,其中课堂提问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敲零打、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智能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提问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到学生有效的生成。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须先通过问题预设才能完成有效的阅读教学。

好的问题设计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能引导学生发现、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使师生交流思想感情、交流反馈信息;能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作用;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的进程。

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散步》一课的问题设计

基于上面的认识,在执教《散步》一文时,我将教学主目标定为探究文章的主题。为了主目标的达成,我的问题设计分三大部分:

(一)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抢答问题

1.散步的时间

2.散步的地点

3.散步的人物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什么分歧?(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6.谁来解决分歧?

7.为什么我来解决?(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8.我是如何解决的呢?(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9.最后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

10.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幅画面?(读出来)

1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二)在对课文有了初读感受之后,再次思考问题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种责任感课文中还有一段话有体现,哪一段?

3.用另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三)在学生再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三、《散步》问题设计引发的思考

(一)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起点

“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所以,我们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为起点,只有这样,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散步》这一课问题设计的第一个部分,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起点。

《散步》一文出现在七年级上册(新版)第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单元学习要求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根据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的问题是快速抢答,抢答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问题的难度不大,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幅画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这两个问题是第一部分中的提升,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文章的主题。

教学实践说明,这个环节效果特别好,学生们踊跃抢答,马上进入到课堂和课文之中;因为问题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为第一部分中的最后两个小问题做好了铺垫,学生们发现,原来“跳一跳”,他们也能摘到“胜利的果实”,也会有收获。

(二)问题设计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当然,如果我们的教学一直都停滞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那么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所以,问题设计还应该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理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问题。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但如果仅仅读出亲情这是远远不够的,亲情的背后,更宣扬了一个家庭的伦理道德及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是本文更深一层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所以,我在本课的问题设计的第二部分,按序设计了3个小问题: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种责任感课文中还有一段话有体现,哪一段?

3.用另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这3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关键句子、段落品味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经过细细的品味,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文章别有洞天!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所以,抓住了重难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文章的主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设计应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

一般情况下,《散步》这一课学生能通过品读读出孝顺和责任,这篇课文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我总觉得还不够。这是一篇寓意深刻而言辞冲淡的文章,是一篇越读越想读、越品越有味的文章。“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确实,深度常常就是一篇文章的亮点,只要在亮点上下工夫,文本的解读就会满目生辉。而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多元解读。

由于一些经典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许多障碍,从而对文本体验不深,理解不透,甚至产生曲解和误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文艺好比老酒,年代愈久,味道愈醇。但是时空的‘距离’如果太远,我们缺乏了解所必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无从欣赏。”所以适时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知其人入其世,是欣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

莫怀戚曾这样说《散步》的写作契机: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此外,作者写这篇文章前刚刚经历父死母垮的家庭状况。基于此,我设计了第三部分的问题: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马上沉静下去,在学生们独立思考过后,我让他们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再探究。这时,学生们似乎很有话说,讨论的非常激烈,一脸的兴奋劲。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时,我就听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有同学说:“‘南方初春的田野,铺展着生命的新绿,嫩绿的芽孢,消融的春水……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切都透着生机,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铺写的是自然生命,这么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让我们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有同学说:“‘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个‘熬’字抒写的是人的生命,作者老母亲的生命如此珍贵,这个词充满了作者的担忧和庆幸之情。”

有同学说:“母亲刚开始不愿出来,后来竟被春天的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及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所吸引而改变走小路,可以看出母亲重新燃起了对生的渴望!”

还有同学说:“‘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两个‘蹲’和‘背’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生命之源头和生命之延续,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绵延不绝。”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突然觉得很幸福,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个独立而有思考生命,嗅到了来自生命的芬芳!

四、结束语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在《散步》这一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做到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如果我们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起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把大问题分解成几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学生定能拾级而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丽恒:《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及其改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2]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姜雪杰:《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5]黄厚江: 《享受语文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第二篇: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三篇: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

均(***)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

语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课文的标题切入

标题是一课之目,是文章的灵魂,在很多情况下,能够精确而明显的提示文章的基本信息,表露文章的结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文章的思想倾向。从课文标题设计主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1)对标题的诠释

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标题已经提示了人物(唐雎)与结果(不辱使命),只要根据标题进行提问:使命的起因是什么(秦国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实则吞并安陵)?不辱使命的过程怎样(受任于先王不敢易;天下缟素就在此时;秦王色挠)?再结合课文进行解读,追问其他细节,课文的整体内容就把握了。

(2)对标题的评论

《济南的冬天》教学中,读完后思考一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怎样的冬天?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还要能简述理由,而且后面发表见解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

(3)对标题的补充

对于一些概念性的或者一些短小的标题,要求学生在初读之后,能够在原标题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成为一个新标题。

如琦君的《金盒子》,我们可以给这篇课文的标题加一个定语——《„„的金盒子》,要求能结合课文内容简述你这样加的理由。

(4)拟副标题 如《海滨仲夏夜》,我们可以用“一个„„的夏夜”的形式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会依据此标题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读后给这篇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研读课文后加上了以下的副标题:⑴最后一堂法语课;⑵难忘的一堂课;⑶没上完的课;⑷韩麦尔先生;⑸无声的反抗;⑹伟大的爱国者;⑺小弗郎士的转变;⑻迟到的忏悔;⑼最美的语言;⑽可怜的人们;⑾钟声;„„教师引导学生从主人公心理变化 的角度这些副标题进行评析,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小弗郎士的转变”最能表现人物在最后一课上的心理变化。

(5)对标题进行替换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又少了一个》时,把标题改为《人,少了一个》,让学生比较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对标题进行重点突破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布置学生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个字的,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一教学设计,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课文是这样突出标题中的“石”:“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衬托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

在课文《智取生辰纲》中设计以下主问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走进文本,探究出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几方面。)(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分析体现杨志精明能干的词句段)(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吴用等人“计”高一筹、内部矛盾重重、自身粗鲁蛮横等弱点)三个问题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描写方法等诸多方面。

2、关键句切入

课文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些语句包括:

(1)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

如《与朱元思书》一文首段就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在教学中,扣住此句可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下文哪些句子写“奇山”?哪些句子写“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一句话就带活了整堂课的教学。

再如《行道树》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可设计“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理解。

(2)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

如《口技》的第一句是“京中有善口技者”,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一个主问题:这篇课文用了一个“善”字讲口技艺人的技术,那么口技艺人“善”在哪里?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口技艺人的“善”?这一问题可以紧扣全篇,引领教学。

(3)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便也这么过。”我们抓住这一关键句,让学生反复品读,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承上的内容和启

下的内容,并展开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也就容易理解了。

(4)文中反复强调或暗示的关键语句。如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的标题是“有的人”,课文中先后8次出现“有的人”这一说法。也就是说,诗中写了有的人这样,有的人那样,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认真诵读,认真领会诗中每一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

3、巧妙抓取文章的联结点。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非常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如读了《皇帝的新装》,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在细心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骗”字,梳理出“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的故事情节

在《猫》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文末一句话——“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设计主问题: 圈画出文中具体体现作者“更难过得多”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对于第三只猫亡失“更难过得多”的原因。学生围绕这个主问题开展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和深度对话。

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可以抓住文中间隔反复出现、独立成段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由此设计一个事关全文内涵和主旨的主问题:阅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具体说说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作者用怎样的语言表现出安塞腰鼓之“好”的?带着这个主问题研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从形的方面、神的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同时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激情洋溢地赞美了安塞腰鼓之“好”!

4、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材中,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常常可以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设计教学主问题,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如莫泊桑《项链》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是一个典型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听了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诉说,叠涌而来的层层情感是十分复杂的,是无法用语言说清的。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主问题,如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是假的,课文前面有照应吗?或者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来想象玛蒂尔德在知道真相后的感情。

5、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切入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答谢中书书》,课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在大致理解文意后,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语言凝练,表现力极强,请按下列句式做阅读批注:我发现________(词或句)极富表现力,它从____________(方面)描绘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中,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并通过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可以充实精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的丰富画面。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要:

课堂不仅是稳住教育教学创优工作的主阵地,而且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摇篮,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正因如此,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辅之精炼新颖的语言,借助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感染,将作者蕴含在课文里深刻的主题思想化为通俗易懂的甘霖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势必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解决难题,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我结合自己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实践经验来谈谈个人的浅见。

关键词:导语;语言艺术;多媒体;鼓励创新;总结

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围绕问题框架这个特定通道来开展。有效性的问题的提出,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综合理解和作品评价等内容的掌握,因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创设好自己课堂45分钟的问题设计。

一、潜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比如,我教《铁骑兵》这一课,我先跟同学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跟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继而提出:“同是抗日的八路军骑兵班跟大部队失去联系,为什么还可以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果断地打游击,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这个问题。随即,我便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这篇文章,这样一来,既把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会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反而更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由此展开新的课堂教学。

二、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提问时要特别注重讲究语言艺术。

首先,一个新颖独特的问题设计,要像一块磁块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要死死地“满堂问”,一节课下来,只会问学生“行不行”“好不好”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当然提问也不能够为求得新颖而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故弄玄虚只会适得其反。我在讲授《一片槐树叶》时,本想让学生将“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这一小节内容让学生缩短成最简单的陈述句。可是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我直接提问,让同学们将这小节的内容进行缩句。结果,我所提的问题,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得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缩句。我顿时明白,为什么平时我觉得挺不错的问题设计经常换来学生的鸦雀无声了。

其次,问题设计还需要精炼,要有梯度,才能凝聚一节课的重难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之后,我

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说说作者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由此,引出文眼“闲”字。我再借此点拨文章主旨并板书。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顺藤摸瓜,请学生说说文中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通过精炼而又浅显的语言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这样一来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也使教师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问题的设计应该有灵活性,变通性。有时为了正常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了各种各样问题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可是,课堂是灵活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会有突发情况出现,从而使自己的预设发生改变。教师不能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教案钻牛角尖,硬要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懂变通,而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时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想发问。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疑问顿时“樯橹灰飞湮灭”,以达到师生间情感交流,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后,问题设计还应该体现科学性。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

二、无法估价的地位”。这是因为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有效,促使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光是问一些无关紧要而毫无教育意义的问题只会白费力气,浪费时间。比如我们班实习老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曾这样提问学生:“假如21世纪的今天,南京大屠杀再次重蹈覆辙,你们将如何奋起反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切实际,也不科学,即使学生讨论相当激烈,也是在没有什么意义所在,况且,实习老师并没有给予确切的激励学生爱国情感的总结。脱离科学性,再好的问题设计也只会空谈,毫无价值。

[1]

三、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还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且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学生借助我所展示的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具更应该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结合,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创设学生活动情境,帮助教师将自己的问题设计更加完整地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

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期行》是我第一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文,虽过去两三年了,我还记忆犹新,当时,我授课时,准备充分,内容详细,课中也极其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篇文言文,可是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节课下来就是自己在不断地展示我那精彩绝伦的课件上的问题和答案,而且问题很有层次可却无法突出重点难点。

四、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鼓励创造性思维

即使教师是再厉害的万精油,有了再完美的问题设计,一旦脱离了学生的配合,一切也就徒劳无功。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互动起来,营造融洽欢乐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渡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满堂灌。这就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老师一提问题就极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反应过来,因为学生是人,不是神。学生可以先独立思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集众人之力量凝聚最佳答案或者将自己不懂的问题集结在一起,然后再反馈给教师。当然,个人认为,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不然不仅让那些淘皮捣蛋的学生有了开小差的机会,也会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造成影响。

学生独立思考了,通过交流讨论了,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好,是说出令人无法理解的见解也罢,只要是健康向上的,不违背伦常,科学的,教师都应该鼓励,鼓励学生这种不同寻常的问题或者答案的创造性的思维,不然学生就畏缩了,以后都不敢提问题,也不敢回答问题了。

五、课后自我反思总结,查缺补漏完善设计

短短的45分钟一堂课在自己不断的答疑解惑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更多的是教师本身。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明白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所在。要想更好地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教师就应该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我们可以以学生为切合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聊天,倾听学生对每节课的收获,聊聊他们是否接受教师的提问的方式,总结学生的兴趣以及乐于学习的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情况之后,要严格要求自己定期进行反思总结,静下心来写教学后记,把每节课好的环节记录下来,将缺漏不足的环节加以标记并设法改进。再次,教师要想成长,更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给自己“找米下锅”,以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和业务水平。诸如,多参加科组的教研活动,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多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来借鉴他人的课件教案,汲取他人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学以致用,但必须选取得当,切合自己的教学条件。最后,查缺补漏后的问题设计,还需要教师自己不断的尝试,就算尝试成功,也不要高兴太早,看能不能再设法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情境,那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活用知识,实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课前导语和课中问题,通过科学巧妙的设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三点论[J].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2,(2).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下载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合集五篇)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

    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比赛课上笔者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花架子太多,讲风、问风太盛,虽然课堂上不乏精美的课件,动情的语言,巧妙的课后延伸……可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却是越来越少。......

    谈如何设计教学中的主问题万丽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优秀论文 评选申报表 论文名称: 阅读教学培养大视野------谈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作者姓名:万 丽 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武汉经济技......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 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的课堂......

    谈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定边县教育教学成果参评 谈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白湾子镇中学 谷晓慧 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常见的课堂提问类型: 1、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2、无效提问:过于简单、过于繁琐、内容雷同、模糊不清 3、有效提问: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内容具体、......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冉明远 许多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同学,一进入高中后,尤其是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

    结合具体内容谈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浅谈 ——宝鸡实验小学 庞浩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应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