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行进》说课稿(模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行进》说课稿
周敏
一、说教材
《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刚开始以图片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1、重点:使学生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试验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㈠.观察与感受:充分利用五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置身绚丽多彩的光的现场,感受光的世界。㈡.模拟实验、交流与讨论:将观察结果汇集整理,交流信息,认清光行进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体会光的行进。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动手实验,小组合作,类比推理等。
五、说教学程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设计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直入课题,产生兴趣。开门见山以图解为载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光的行进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 光源的分类: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光的行进(最终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1.光怎样行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二、认识光源
1.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3.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4.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 5.学生交流:光是怎么分类的?
6.谈话: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7.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8.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活动。9.学生小组交流: △你们是怎么做的? △发现了什么? △实验说明了什么?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回答。
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
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
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
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光源、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课前,我展示了从没有光到有光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因为光而更精彩。课堂上,又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用实验探究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过程中准备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的行进的实验,主要介绍光在空气中是怎样行进的,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用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张带小孔的纸片,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另一个是小孔成像的实验,利用小孔成像装置,观察蜡烛火焰和窗外景色,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在讲小孔成像实验时,引导学生用自制教具进行观察,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更体现了自制教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班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做了小孔成像装置,取得的效果有限,要
是能让每个学生都课后去做一个小孔成像装置,那就更好了。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学实录
《光的行进》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 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课件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三、研究“小孔成像”
1、师: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8页的内容。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四、总结拓展
1、师:今天科学课上,我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师: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呢?(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2)师指出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
3、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指导学生画出小孔成像图。说出光的传播规律。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案
五年级在书灯上的路课课程计划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第二卷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做实验箱的小孔成像,并可使用语言和图解释孔成像实验;
2.为了理解光源和光源的类型,相同材料中的光沿着线扩散;
感受光学世界的奇妙和奇妙。
教学准备:
老师手电筒,三孔与纸板(一组两个),由成像箱材料中的孔制成
教学过程:
首先,知道光源
1.同学,让我们一起念一首美丽的诗,好吗?
小黑板生产单位诗,学生有大声朗读的感觉。
2.问:是谁使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学生猜。
3.光与我们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和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什么?
学生谈论有关光和颜色的知识。你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什么物体吗?我们如何分类这些光源?(我们可以将光源分成自然光和人造光。)
二,了解光线性传播现象
从我们看到的现象,猜测,只是如何移动它?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来推测,例如交换。
这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观点吗?
老师和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观点:如何使手电筒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洞到墙上? 4.生产材料,团体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实验?
(光在同一物质中以直线传播。)
第三,孔成像的研究
大约两千年前,古代中国学者莫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请阅读第18页上的文本内容。
问:你找到什么?
2.老师展示了孔成像实验,在蜡烛火焰的屏幕投影。
3.手段 指导学生做孔成像实验。
(1)学生阅读信息,了解生产过程。
(2)师指出了说明。
(3)学生团体活动,交流,评价。
讨论:为什么是这种现象?
指导学生绘制孔图像。说光的传播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