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3岁左右幼儿爱玩爱动、爱模仿,可塑性强,对他们来说平时的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为三岁孩子开设区域活动可以让他们在摆弄和玩耍中学习,在一些无意识的操作中得到锻炼,从而是他们的语言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发展。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活动兴趣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操作摆弄,能认真地看、听,并尝试各种玩法。
2、兴趣具有随从性,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跟着玩什么,常常会出现争抢现象。
3、兴趣不够稳定,常会玩了一会儿就又去玩另一个玩具。
究其原因,首先是三岁左右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而其情绪又极易受外部事物影响,无意注意占优势;其次,教师如果提供给幼儿的玩具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就不容易使其感兴趣。要让幼儿积极、主动、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兴趣的激发、培养极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有兴趣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呢?
一、以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概括自己的经验而实现的,小班孩子更是这样,他们的认知经验大多是通过摆弄玩具、材料,在自身的操作中获得的。所以区域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投放尤其重要。
1、投放新颖、鲜艳的材料。
对小班幼儿来说,首先材料的造型要新颖有趣,让他们觉得好看、喜爱、愿意玩。其次,材料的颜色要吸引孩子,幼儿往往会喜欢一些比较鲜艳的颜色,如:大红、黄色、绿色等,这能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使他们一眼就能看到并爱不释手。再次,材料的质地要适用于小班幼儿,一方面小班幼儿喜欢抓、撕、扔等,因此,材料要坚固耐用,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另一方面,尽量少用坚固的、有棱角的、细小的材料,可用一些柔软的、圆角的、体积较大又比较轻的、不会伤害孩子的材料。例如:生活区“分色”。开始,我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片,要求幼儿将三种颜色分别放在三种颜色的瓶子中,个别幼儿玩了几下后,就再也没人光顾了。后来,我用饮料瓶做了三个小丑,三个小丑分别带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帽子,然后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片分别粘在雪糕棍上变成“魔术棒”,请幼儿将这些魔术棒根据颜色分别放在三个小丑各自的瓶子中,这样的材料一投放到活动区就受到幼儿的欢迎。又如:“夹夹子”的活动,刚开始我们请幼儿给小动物找影子,找到后用夹子把它的影子上。活动中我们发现玩“夹夹子”的幼儿并不多,而且玩的时间也很短。之后,我们改成用各种颜色制成的小动物,如青虫、狮子、刺猬等,请孩子给青虫装上脚,给狮子添上鬃毛,给刺猬安上刺。这样的材料一投放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给青虫装脚,用夹子一夹小青虫就能站起来,孩子们拿着小青虫在地上走,还兴奋地说“小青虫会走路了!”将平面的材料变成立体的,给固定的材料赋予动感,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投放材料。
材料的难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的效果,从而影响幼儿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一般起步可低一点,趣味性多一点,知识性少一点,视幼儿的发展情况在逐步提高。如:在语言活动区,第一阶段:教师可先投放单一的图片,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橙色的橘子等引起幼儿兴趣,利用“摘果子”、“给小动物吃果子”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丰富图片的内容(图片上可有2——3样物体),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活动形式可改为“百宝箱中摸宝物”等。第三阶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材料和内容,放上可爱的小动物头饰,让幼儿学小动物的样子说说、唱唱、跳跳。活动形式可采用“小动物找朋友”“小动物带图片宝宝游玩”等,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既保持幼儿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其获得新的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活动目标。又如“夹夹子”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增加了材料的难度,提供大夹子、大树和剪成橘子、苹果、梨状的泡沫板,让幼儿按特征将水果夹在大树上,比一比谁“结”的果子多。以后,我们又增加了“水果”的数量,不断地调整材料,使幼儿对这一内容始终能保持操作的兴趣。
3、提供丰富的材料,注意一物多用,反复翻新,环境的设要要富有童趣。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小年龄幼儿的特点,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互相谦让的意识不强,遇到问题协商解决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尽量提供丰富、充裕的材料,以免幼儿之间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在教师不断投放新材料的同时,也可以一物多用,反复翻新材料。如:语言区用的小动物头饰、纸偶等,就可稍做加工运用到别的区,新的材料和内容也随之产生,激发了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另外,在提供材料的同时,还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应富有童趣。因为小班幼儿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和感染,具体形象的事物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如:将“娃娃家”布置成家的样子,娃娃睡在小床上,衣服、裤子、鞋子放在固定的箱子里,这样的环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想到给娃娃穿衣服、裤子、抱娃娃,而且玩得很投入。
总之,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出发,做到适合、适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二、以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材料的提供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的语言能起到导向的作用。导向正确,就能调动孩子积极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尤其对小班孩子而言,教师更应该以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拟人化。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化的指导语对小班幼儿进行指导,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投放到美工区的“蘑菇”无人问津,看到这一情况我边以“兔妈妈”的口吻说:“今天午饭吃蘑菇,等我洗完衣服后就来采蘑菇。”立刻就引起了幼儿为兔妈妈中蘑菇的愿望。果然,在活动中,有许多幼儿都陆续到美工区“种蘑菇”。当孩子们看到“兔妈妈”带着竹篮“采蘑菇”时,都显得非常兴奋。
2、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为了不妨碍幼儿的探索,在活动中教师要多观察,语言指导要适时、适度。针对小班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的特点,我们经常采用让孩子互相交流、在个别交流时配以动作演示、教师配合幼儿总结等方法,特别是对于幼儿的成功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班里有一个女孩,做任何事情都特别容易紧张,怕自己做不好。在一次交流中,她非常欣赏地拿着自己用橡皮泥做的作品,说:“我做了一个大饼。”虽然那块大饼做得比较粗糙,但我们都为她鼓掌,肯定她的成功。她非常高兴,之后,她一直都很有兴趣地在美工区玩橡皮泥。又如:“夹夹子”活动中,由于刚开始幼儿没掌握夹得方法,很少有人成功,有的幼儿遇到困难就放弃了。一次,我发现有一名幼儿成功了,就请他演示给大家看,并鼓励其他幼儿:“明天你们可以再试一试,看一看你能夹几只水果。”当幼儿做到时,我再提高夹的难度,再次鼓励幼儿:“xxx小朋友夹了4个水果,你们有谁超过他,比一比谁夹得多。”通过鼓励,使幼儿充满信心,对活动一直很有兴趣。
三、帮助幼儿克服爱活动区活动中的胆怯心理。
胆怯心理是小班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胆怯心理的存在阻碍着幼儿进入活动区的活动以及活动的质量。而胆怯、退缩严重阻碍了自信心的树立,自信心大约是在三岁左右开始显露,因此,在活动区活动中,对于我班幼儿,主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树立自信心,参与到活动区活动中去,使他们在活动中对活动区活动产生兴趣。
1、创设温暖、互相尊重、轻松的环境,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参加活动区活动。
首先,各个活动区域的设置多分散、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提供的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能让幼儿在视觉上感觉宽松。材料的投放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如在美工区我们发现幼儿喜欢用喜爱颜色的蜡笔进行涂色练习;在劳作区“舀豆”进行用勺练习;在益智区给“小丑分魔术棒”进行分色练习。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从而淡化了他们胆怯、害怕的心理。
再则,在活动中我们避免给幼儿过多的限制及负担,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方式。如在活动时,我们注意有的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总喜欢与平时要好的同伴一起活动,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带领及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能力弱的幼儿的胆怯心理。
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能让幼儿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选择游戏,在愉快的活动中忘却胆怯。
2、丰富必要的技能技巧,强化幼儿的成功体验。
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小班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能经常获得成功,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常遭失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参加活动产生胆怯心理。因此,帮助幼儿丰富、掌握一些技巧十分必要。如在美工区的粘彩链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先学习一个接一个连成直线,让幼儿感到“我也会做了”,初步体验成功,为下一步粘彩链树立信心。教师要帮助这些具有胆怯心理的幼儿体验成功,使他们初步树立信心,然后由易到难,在不断获得更大的成功中逐步消除胆怯。
3、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消除胆怯心理。
家长共同配合,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寻找引起幼儿胆怯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如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们想家长反映:每当小朋友或老师请他的孩子到劳做区游戏时,他的孩子总是摇摇头,然后就到其他活动区活动了。后来家长反映该幼儿因不会扣纽扣,所以不去玩“给娃娃穿衣”的游戏,并提出能否让他们把活动区的娃娃带回家,由家长在家指导幼儿学习抠纽扣。家长提出的这个好建议被我采纳了。果然,第二天,那幼儿高高兴兴地来到劳做区,和同伴一起玩了“给娃娃穿衣”的游戏,还对小朋友说:“在家我还跟爸爸妈妈比赛抠纽扣呢。”
四、发现和肯定孩子创新的火花。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小,但他们也会尝试改变玩法。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而他们看事物的眼光会和成人不同,作为教师要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创新,肯定他们的“与众不同”。例如,在结构区,教师提供了小花篮、伞、花等范例,让孩子能模仿范例进行拼搭。在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幼儿没有按照范例搭,而是拼搭了一架非常逼真的飞机。在交流时,我请他向大家介绍的作品,并肯定他与众不同的搭法,还请他向其他小朋友介绍。那幼儿非常高兴,并经常在建筑区搭出各种东西。教师的做法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欲,没过多久,建筑区中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造型物。
兴趣是活动区活动开展的原动力,这是我们在开展小班活动区活动中的体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就能让孩子较长时间专注地学习,并能从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第二篇:浅谈如何激发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468.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014-01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把工作做好做细。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基础,他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幼小衔接工作的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要阐述的内容是:培养小班的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美术活动在幼儿园里是中大班小孩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为美术活动可以为小孩提供一个情感沟通的机会,并且通过画画或做手工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尽情地让幼儿们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抒发内心的情感。小班的幼儿刚刚入园,对幼儿园的环境不熟悉,年龄比较小,并且手部的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掌握握笔的方法和进行手工的操作所以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幼儿还产生抵触情绪。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呢?我认为从小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只要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他就会投入到活动中,因此,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如何自己画,幼儿有了兴趣,才会有绘画的愿望,所以幼儿绘画的兴趣是需要长期努力培养才行。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他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下面就结合我在这个阶段对孩子们进行的趣味美术活动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从而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
一、合理制定教育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制定合理的目标能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欧美美术教育有两大流派,即“工具论”和“本质论”。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效果。本质论强调以科目为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我认为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激发艺术创作的热情,既要重视幼儿在趣味美术教育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又要看重最终他通过趣味美术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欲望和创作能力。小班作为孩子学前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他们利用表象和回忆经验来解决问题,各种认识过程更多是无意识的,在美术活动中他们开始用线条,简单的图形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愿意尝试新材料,喜欢手工、造型,愿意模仿。
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幼儿趣味美术教育包括幼儿趣味绘画教育、趣味手工教育、趣味美术欣赏三部分内容。(1)幼儿趣味绘画教育是指幼儿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绘制的作品能激发幼儿绘画兴趣。(2)幼儿趣味手工教育是指幼儿运用不同的手工工具、材料,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技能。(3)趣味美术欣赏教育是指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趣味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的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氛围,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发兴趣
1、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才会对活动保持浓厚而持久的热情。因此,美术活动中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用师幼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不要干扰和限制幼儿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必要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孩子走出座位,走出教室,让幼儿“自行其事”或自由组合。
2、选择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在学习画小草时,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在学习画圆圈时,可以设计“小熊吹泡泡”;在学习画波浪纹时,可以设计“会游泳的小鸭”等绘画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线团”、“气球宝宝”、“水果娃娃”等等。
3、以区角美术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互动地学习,从而使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得以加深。合作互动学习是孩子们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伴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内容分工合作,比如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小娃娃,就可以让孩子们分成若干组,一组制作娃娃身体,一组制作娃娃的头,一组用笔或其它绘画工具绘制娃娃脸……然后大家一起把娃娃组合在一起,这种互相合作,合作互动的方式不仅给老师的指导敞开了较好的切入口,同时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第二是不同内容同时开展,结合本班幼儿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如果全体幼儿长期进行集体的单一的美术活动,久而久之势必削弱孩子们美术活动的兴趣,所以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上,我把孩子们分成若干组,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比如同样的画乌龟,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用蜡笔画乌龟、用棉签画乌龟、用瓶盖印画乌龟、用瓷砖画来表现乌龟……同一教学内容出现多种活动形式,这是小班的孩子十分乐意参加的。
4、多媒介教学。为了增强孩子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孩子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需要教师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辅助手段,如电视、游戏、欣赏故事、音乐、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
三、在趣味美术活动中,以培养幼儿色彩感为基本途径,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幼儿有了美感,才会有美的创造。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首先从认识色彩开始,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去寻找色彩。蔚蓝的天空中飘白色的云朵;绿色的菊花争奇斗艳;丰收的秋天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子,橘黄的桔子。金黄的水稻。利用这些天然的教材,让幼儿认知色彩,引导幼儿感受美,从而去表现美,创造美。
四、以正面积极评价为主,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多角度欣赏、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在活动中,我经常发现,孩子们的作品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作品从技巧上比较欠缺,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面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和色彩都传达了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师要了解和理解幼儿,懂得幼儿的内心世界,懂得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幼儿,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应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
激发兴趣,才能启发想象,幼儿的美术活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不管是趣味美术也好,或者是其它的美术教育形式也好,美术创作本身作为一种自由度极大的艺术创造,都是幼儿整体成长的反映,需要老师用一双艺术的“金点之手”,挖掘各种新颖独特、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和方法,经常让幼儿在欣赏和尝试形式与方法的变化中产生耳目一新的美感。美术教学能促进幼儿成长,随着幼儿的成长,美术教育也在发展,我试图以上述表现创造的教学作为一个活跃因子,点燃我们小班孩子的艺术火花,激活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愿他们在美术天地里健康成长。
第三篇:谈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兴趣的激发
谈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兴趣的激发
摘要: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气氛宽松、形式灵活多样,适合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发现区域设置形式化、材料投放随意、教师指导欠恰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兴趣。如何提高幼儿兴趣,调整区域并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幼儿的兴趣点、能力、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以提高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活动兴趣;激发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决定了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和区域活动是否达到了提高幼儿技能的效果。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让幼儿对区域活动不关注、兴趣缺乏,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存在问题
1.1 区域设置形式化
教师在安排各区域的位置时,根据区域的特点、设施需要及预定进区人数,在现有的空间内安排到最佳位置。可往往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置区域和主题,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无法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活动。
1.2 材料投放的随意性
如果说兴趣是前提,材料一定是坚实的垫脚石。区域游戏中的材料的投放有一定目的性,但是有些教师投放材料的时候却随心所欲,想到什么材料就投放什么材料。其次是收集材料,虽然是有目的性的收集材料,但是所收集的材料并不一定都适合该活动区域。
1.3 教师指导欠恰当
区域活动应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教师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幼儿到某个区域进行游戏,完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有的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甚至为了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有的教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以至于区域活动并没有让孩子在原有经验上加以提升。解决策略
2.1 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创设区域
蒙台梭利提出:孩子内在有很多资源,一直想要找机会表达,但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由于环境不顺,使自己的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小班开学初就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活动区,如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
2.2 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引导选择区域
幼儿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就增添一些反应幼儿园生活的内容的区域,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和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发展。还设置了生活区,借鉴蒙氏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内容,为幼儿提供了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鞋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穿鞋子、扣纽扣等。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将学到的技能为生活服务。
2.3 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适当调整区域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操作摆弄学习活动。
2.4 调整区域活动材料,提高幼儿兴趣
2.4.1 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孩子提供丰富多变、适合其发展的活动环境,这也是区域活动受到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层次性,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2.4.2 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导性。蒙台梭利强调教具设计要据有能够在视觉与触觉方面进行检验的属性——“错误控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2.5 提高指导的有效性,确保经验提升
2.5.1 观察在先,针对性强。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材料的程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水平,是否需要增添或减少层次,材料的大小、数量是否合适,幼儿是怎样操作这些材料,在操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哪些创新的做法,分析孩子的发展水平,从而提供适合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材料。
2.5.2 把握尺度,指导恰当。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还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
2.6 及时评价,调整适度
尝试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一、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教师将视角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怎样发展的,从而真正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区域活动结束前的评价交流活动中,鼓励大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习他冷暖色调和渐变色的应用,还把他的画让孩子编成美妙动听的故事。渐渐地,被大家认可的他也愿意和同伴交流,一起进入到别的区域进行活动。
区域活动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幼儿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分析反思,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一位孩子健全的发展。
第四篇:幼儿小班12月区域活动
小班12月份区域活动
时间:2016、11、28--2016、12、23
一、教师重点指导区:
活动内容:美工区:《种子造型》、《沙画》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各种种子制作动物造型,丰富幼儿想象、创造力。
2、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活动准备:
收集5种豆豆、种子贴成的动物图片、牙签、硬板纸、胶水等 指导要点:
一、引入课题
1、出示几种常见的种子,(已经对种子有初步的了解)让幼儿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红豆、绿豆、豌豆、黄豆、蚕豆……)
师:对,我们把这些种子宝宝养在水里或者埋在泥土里,它们不仅可以发芽,长成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我们还可以让它变魔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老师把种子宝宝变成了什么呢?
2、师出示范例。
1)师:小朋友看,老师用种子宝宝变成了什么?(青蛙、小鸡、小鸭等)
2)幼儿仔细观察每个小动物都是用哪些种子制作而成的。
二、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师示范制作,要求幼儿使用牙签时注意安全。
2、师:小朋友想用种子宝宝来变什么呢?(师利用动物图片启发幼儿想象)
三、幼儿制作。
教师指导并鼓励幼儿大胆而仔细制作,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
四、展示作品,教师讲评。
请幼儿谈谈自己是利用哪几种种子宝宝制作而成的。
二、幼儿自选区域:
语言区:《小狗汪汪》 音乐区:《走路》 操作区:《拼动物》《尾巴配对》 数学区:《点数》 结构区:《动物园》
活动反思:
时间:2016、11、28--2016、12、2
老师在美工区里投放各种材料《种子造型》、《橡皮呢》等让幼儿选择玩,我们的孩子对这个非常感兴趣,有一部分孩子选择了这个区域,特别是男孩子。但真正了解这个区的玩法不多,每次都能听到孩子的争吵声,老师得去评理呢。要不有个别幼儿一会儿玩种子造型,一会儿玩橡皮呢,根本没专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两个老师的策略是下次区域材料不要放的过多,只要放一两种,其余的幼儿可以在旁边观看,鼓励观看者轮流玩,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时间:2016、12、5--2016、12、9 这次我们两位老师放手让孩子自由创造,自己动脑,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老师只需要轻轻一引导,孩子们就能领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的发展空间,让幼儿在区域里轻松、快乐的玩,可在遇到困难时,又容易放弃或转移活动。
活动反思:
时间:2016、12、12---2016、12、16 两位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困难所在,适时适当的给予支持和帮助。但有幼儿的能力存在悬殊,至于个别幼儿拼布来,受挫严重,表现:有时还发脾气、哭鼻子、耍赖不遵守规则等。策略:
1、举自己的例子給幼儿听,教育幼儿输赢乃兵家常事,有输才会认真思考,怎样才会智慧对付对手。
2、把能力相当的幼儿安排在一起。
3、鼓励幼儿回家向家长讨妙招。
活动反思:
时间:2016、12、19---2016、12、23 幼儿的规则意识有所加强,但不爱护玩具的行为在小班经常有发生,即使材料掉了珠未能及时拾起,假装没看见,收拾材料的幼儿寥寥无几,还是在老师的多次催促下才完成。策略:
1、加强爱护玩具的教育。以故事的形式鼓励幼儿争做玩具的好朋友,及时带迷路的玩具回家。提示幼儿及时将掉下来的材料拾起,并给以表扬,强化好习惯的养成。
第五篇:解读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解读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游戏是童年时代的伙伴,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组织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真谛,这与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特点有较大联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指导。
一、游戏初期阶段
幼儿表现:我只要玩——单
一、独占地玩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尹其美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余臣涛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照相机使劲抱在怀里,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我要玩照相机,这是我的呀!”老师对他说:“你已经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他还会时常把别人好玩的玩具放在自己的抽屉里,老师找他谈心,他会说:“这是我喜欢玩的呀!”在小班年龄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相应措施: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互相谦让,自己玩喜欢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时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数量充足的相同玩具。
案例2:一大早,王籽言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想到幼儿园里来玩。但是,她走进教室后,觉得不好玩,于是就哭了起来。
相应措施:(1)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里自由惯了,一下子就规定他们在某个时间才可以进入活动区,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设置活动时间要灵活一点。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2)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3)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逐渐要求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戏发展阶段
幼儿表现:我也要玩——模仿、交换玩、一起玩
幼儿入园以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了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尝试学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
案例3:小朋友越来越喜欢老师的东西。坐一坐老师的椅子,摇一摇老师的铃鼓,弹一弹老师的钢琴,翻一翻老师的“大书”,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画画,有时拿着油画棒就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学得惟妙惟肖。
相应措施: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案例4:“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着爸爸、妈妈带孩子,烧了一锅“番茄蛋汤”,又烧一道他们自己发明的“大杂烩”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陆品兆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当警察,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
相应措施:(1)这一阶段,幼儿之间互相比较熟悉了,开始有一起玩的愿望,老师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趋势。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2)培养幼儿分享精神。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因此,不能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性。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这时,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真实性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消减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但可引导幼儿采用“轮流式”的方法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共同体验分享后的愉快和乐趣。
三、游戏提高阶段
幼儿表现:我想要玩——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活动区已经比较熟悉,进入活动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坚持性。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区的活动,然后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再次活动,也有的小朋友则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不断地去创造、去发现。
案例5:在建构活动中,王张晟最喜欢“搭积木”,小小的积木在他的摆弄下造型百出、形象逼真。他常常把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用“积木”表现出来,如小车、花、飞机、房子、机器人。
相应措施:(1)设置内容丰富的益智区,让幼儿借助头脑中积累的表象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按颜色分类、按图形分类、图形接龙等。涂鸦区里为幼儿准备棉签、弹珠、印章、瓶盖等,让幼儿用各种材料玩颜色。建构区里为幼儿提供形状各异的盒子等废旧物品和轮子、纸条、吸管等成品、半成品,让幼儿通过撕、折、插、贴等方法自制汽车、轮船,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促进他们动作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2)注重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有利于探索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注重幼儿的能力表现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如认真态度、坚持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急于让幼儿会干什么,知道什么等。(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包括:①入区规则。每个区都有限制入区人数的胸牌或小脚印,幼儿入区前,必须带上胸牌或把自己的鞋子摆放在脚印上,这样防止过挤。②物归原处。幼儿要保管好自己的材料,轻拿轻放,不乱扔,活动结束后将物品放回原处。老师在每一份材料上都做好了标记。
通过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小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游戏习惯,努力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