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论文:如何调动小班幼儿参与版画活动的兴趣
科研论文:如何调动小班幼儿参与版画活动的兴趣
科研论文:如何调动小班幼儿参与版画活动的兴趣
【摘要】
版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版画的学习,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幼儿勤动脑、巧动手的习惯。在对小班幼儿的版画教学中,我努力寻求更多的途径,让孩子们对版画活动产生兴趣,在快乐的游戏中树立自信,真正愿意参与到版画中来。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感受到版画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才能让孩子对版画活动感兴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班幼儿 版画活动 兴趣
版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其灵活的构图、淳朴的用色和幼儿稚趣十足的美感特点极为契合。通过版画的学习,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幼儿勤动脑、巧动手的习惯。因此,坐落在美丽版画之乡的我们幼儿园就把版画教学作为我们艺术教育的特色。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中大班幼儿对版画的兴趣较为浓厚,他们快乐的畅游在版画的艺术创作之中,而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却是一项挑战。因为他们生活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弱、绘画技能缺少,所以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不会!”甚至有的孩子干脆不动手。针对这种情况,在对小班幼儿的版画教学中,我努力寻求更多的途径,让孩子们对版画活动产生兴趣,在快乐的游戏中树立自信,真正愿意参与到版画中来。
一、创设版画活动环境,引起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环境及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又包括外部的环境布置和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在小班的版画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首先,我们为小班幼儿创设了优美的外部环境布置。九月新生入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感知觉特点,更新了园内的版画长廊,长廊里悬挂的版画作品色彩鲜艳,内容多为娃娃、小动物等。班级的墙饰也穿插着各种版画作品,颜色鲜艳,人物鲜明,让孩子一下就喜欢上了活动环境。我们还有意识的告诉孩子这些作品都是版画,是中大班的哥哥姐姐在版画室里自己制作的,并带着孩子去版画室参观,看到哥哥姐姐这么熟练地操作,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
其次,我们在班上为孩子准备了丰富的美术材料。幼儿版画是一种需要用手、眼、脑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既是操作活动就要有活动材料,而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还不够稳定,他们往往被外在事物本身的特征所吸引,因而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刺激他们的操作欲望。因此,我们在创设美工区域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版画材料,有吹塑纸、剪刀、油画棒、拓印板、浆糊、印章、瓶盖、树叶、油墨、油墨滚、水粉颜料等等,让孩子们边玩边做。如:《一盘好吃的蔬菜》就是孩子们用各种蔬菜的根部和水粉颜料拓印下来的。有了丰富的材料作后盾,孩子们制作版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最后,我们为小班幼儿创设了轻松自主的心理环境。我们不过于强调美术技能,不压抑孩子的个性,不使孩子成为简单模仿的机器。我们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版画活动中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去创作,去制作。如: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我们不会强求孩子的作品干净整洁,只要他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孩子们在创作时,我们处处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觉得自己的作品是独特的。总之,我们小心呵护着小班幼儿那颗萌芽的艺术心灵,使之自由自在地凭借版画创作这个媒介表现美。
二、游戏贯穿教学过程,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有兴趣的活动一定伴随着快乐的体验,它能推动幼儿积极去从事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把游戏引入版画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幼儿边玩边画,边玩边做,造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能有效激发小班幼儿版画活动的兴趣。
1.版画活动环境游戏化。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因此,每次版画活动前,我都为孩子创设一个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环境。如:纸团印画“花围巾”时,我就把活动室布置成了一个围巾的世界,并在围巾上贴上眼睛、嘴巴,把围巾拟人化,让孩子感受到这么多的围巾宝宝在我们班做客,通过环境的渲染,幼儿版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了。
2.版画活动名称的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化的名称能一开始就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如:用瓶盖印画时,我就对孩子们说“我们帮助小鱼吹泡泡”;纸团印画时,我就对孩子们说“我们做背心送给小鹿吧”;树叶印画时,我就对孩子们说“我们做棵大树帮助小鸡遮太阳”。就这样,每次活动我们都小动脑筋,把版画活动赋予游戏化的名称,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就会极大地调动起来,这种情感支撑会持续到活动结束,有时会更长。
3.版画活动组织游戏化。
版画活动组织包括开始部分、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活动组织中渗透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幼儿版画活动的技能。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与否开始部分很重要,游戏化的导入能一开始就抓住幼儿。如活动“小背心”的导入:昨天,我做了一件小背心送给了小鹿宝宝,小鹿宝宝可开心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件小背心。在欣赏中,孩子们大胆描述小背心上的颜色,花纹,并大胆猜测是如何制作的,为后面的印画活动作了知识、情感上的准备。
版画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培养各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这时,可用儿歌的形式使幼儿掌握版画技能,如拳头印画小脚丫时,我们就编了一首小儿歌“小拳头,攥攥紧,蘸颜料,用力印,印下来,变脚丫”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印画技能。版画活动结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能激励幼儿、肯定幼儿,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活动结束时,我们以开展览会的形式,把孩子的作品一一展现,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保持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在版画活动中如果想让幼儿保持全程的绘画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利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与发展。如树叶印画“秋天的树林”时,我们并没有让孩子直接印画,也没有让孩子模仿老师的印法,而是先组织孩子欣赏了树林的图片,让孩子感受到秋天的树林里不仅树枝上有很多叶子,地上也掉了不少叶子,树林里的叶子是各种各样的。在孩子积累了经验之后,组织孩子讨论:怎样来表现秋天的树林?有的孩子说可以用笔画,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树叶粘贴,还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树叶印画。在讨论中,幼儿各抒己见,兴趣盎然。最后,我们采用了树叶印画的表现方法,对孩子讲清了印画的要求,孩子们积极的投入了创作之中。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兴趣都很浓,创作的版画作品《秋天的树林》也是千姿百态,漂亮极了!
四、学习操作互相结合,增强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在小班幼儿的版画活动中,我们经常组织孩子欣赏版画作品,孩子们在欣赏活动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独立进行设计,学、练结合。在英国,老师很少用讲解的方法传授知识,而是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所有教学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儿童“主体性”的观念,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在这个环节也是以辅导为主,让幼儿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发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创作家,孩子在富有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中,必定会发挥他们不可限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传统的儿童画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范画,等于给幼儿的绘画内容加了框,使幼儿的思维受到了束缚,造成消极的模仿,扼杀了创造的萌芽,禁锢了幼儿的天性,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在对小班孩子的版画教学中,采取大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开放幼儿版画活动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心”去创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从而愉悦幼儿的精神、情绪,发挥其创造心智,使其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健康的发展。
五、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高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自我评价指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力的判断。心里研究表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在教育中整合评价,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被肯定”。而幼儿的创造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理解,教师应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创造的结果。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每个阶段某种艺术活动的特点,才能找到幼儿作品的优点、缺点及独特创意。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我们会创造多种机会。如:“你认为这幅画印得怎么样?”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发现自己、赏析自己、表现自己,进而发展自己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班幼儿对版画活动的兴趣,对于版画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在版画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用心去呵护、发展幼儿的兴趣。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感受到版画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才能让孩子对版画活动感兴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渗透领域课程教材》,南京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激发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3岁左右幼儿爱玩爱动、爱模仿,可塑性强,对他们来说平时的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为三岁孩子开设区域活动可以让他们在摆弄和玩耍中学习,在一些无意识的操作中得到锻炼,从而是他们的语言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发展。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活动兴趣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操作摆弄,能认真地看、听,并尝试各种玩法。
2、兴趣具有随从性,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跟着玩什么,常常会出现争抢现象。
3、兴趣不够稳定,常会玩了一会儿就又去玩另一个玩具。
究其原因,首先是三岁左右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而其情绪又极易受外部事物影响,无意注意占优势;其次,教师如果提供给幼儿的玩具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就不容易使其感兴趣。要让幼儿积极、主动、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兴趣的激发、培养极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有兴趣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呢?
一、以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概括自己的经验而实现的,小班孩子更是这样,他们的认知经验大多是通过摆弄玩具、材料,在自身的操作中获得的。所以区域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投放尤其重要。
1、投放新颖、鲜艳的材料。
对小班幼儿来说,首先材料的造型要新颖有趣,让他们觉得好看、喜爱、愿意玩。其次,材料的颜色要吸引孩子,幼儿往往会喜欢一些比较鲜艳的颜色,如:大红、黄色、绿色等,这能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使他们一眼就能看到并爱不释手。再次,材料的质地要适用于小班幼儿,一方面小班幼儿喜欢抓、撕、扔等,因此,材料要坚固耐用,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另一方面,尽量少用坚固的、有棱角的、细小的材料,可用一些柔软的、圆角的、体积较大又比较轻的、不会伤害孩子的材料。例如:生活区“分色”。开始,我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片,要求幼儿将三种颜色分别放在三种颜色的瓶子中,个别幼儿玩了几下后,就再也没人光顾了。后来,我用饮料瓶做了三个小丑,三个小丑分别带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帽子,然后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片分别粘在雪糕棍上变成“魔术棒”,请幼儿将这些魔术棒根据颜色分别放在三个小丑各自的瓶子中,这样的材料一投放到活动区就受到幼儿的欢迎。又如:“夹夹子”的活动,刚开始我们请幼儿给小动物找影子,找到后用夹子把它的影子上。活动中我们发现玩“夹夹子”的幼儿并不多,而且玩的时间也很短。之后,我们改成用各种颜色制成的小动物,如青虫、狮子、刺猬等,请孩子给青虫装上脚,给狮子添上鬃毛,给刺猬安上刺。这样的材料一投放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给青虫装脚,用夹子一夹小青虫就能站起来,孩子们拿着小青虫在地上走,还兴奋地说“小青虫会走路了!”将平面的材料变成立体的,给固定的材料赋予动感,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投放材料。
材料的难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的效果,从而影响幼儿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一般起步可低一点,趣味性多一点,知识性少一点,视幼儿的发展情况在逐步提高。如:在语言活动区,第一阶段:教师可先投放单一的图片,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橙色的橘子等引起幼儿兴趣,利用“摘果子”、“给小动物吃果子”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丰富图片的内容(图片上可有2——3样物体),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活动形式可改为“百宝箱中摸宝物”等。第三阶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材料和内容,放上可爱的小动物头饰,让幼儿学小动物的样子说说、唱唱、跳跳。活动形式可采用“小动物找朋友”“小动物带图片宝宝游玩”等,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既保持幼儿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其获得新的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活动目标。又如“夹夹子”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增加了材料的难度,提供大夹子、大树和剪成橘子、苹果、梨状的泡沫板,让幼儿按特征将水果夹在大树上,比一比谁“结”的果子多。以后,我们又增加了“水果”的数量,不断地调整材料,使幼儿对这一内容始终能保持操作的兴趣。
3、提供丰富的材料,注意一物多用,反复翻新,环境的设要要富有童趣。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小年龄幼儿的特点,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互相谦让的意识不强,遇到问题协商解决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尽量提供丰富、充裕的材料,以免幼儿之间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在教师不断投放新材料的同时,也可以一物多用,反复翻新材料。如:语言区用的小动物头饰、纸偶等,就可稍做加工运用到别的区,新的材料和内容也随之产生,激发了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另外,在提供材料的同时,还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应富有童趣。因为小班幼儿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和感染,具体形象的事物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如:将“娃娃家”布置成家的样子,娃娃睡在小床上,衣服、裤子、鞋子放在固定的箱子里,这样的环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想到给娃娃穿衣服、裤子、抱娃娃,而且玩得很投入。
总之,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出发,做到适合、适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二、以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材料的提供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的语言能起到导向的作用。导向正确,就能调动孩子积极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尤其对小班孩子而言,教师更应该以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拟人化。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化的指导语对小班幼儿进行指导,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投放到美工区的“蘑菇”无人问津,看到这一情况我边以“兔妈妈”的口吻说:“今天午饭吃蘑菇,等我洗完衣服后就来采蘑菇。”立刻就引起了幼儿为兔妈妈中蘑菇的愿望。果然,在活动中,有许多幼儿都陆续到美工区“种蘑菇”。当孩子们看到“兔妈妈”带着竹篮“采蘑菇”时,都显得非常兴奋。
2、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为了不妨碍幼儿的探索,在活动中教师要多观察,语言指导要适时、适度。针对小班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的特点,我们经常采用让孩子互相交流、在个别交流时配以动作演示、教师配合幼儿总结等方法,特别是对于幼儿的成功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班里有一个女孩,做任何事情都特别容易紧张,怕自己做不好。在一次交流中,她非常欣赏地拿着自己用橡皮泥做的作品,说:“我做了一个大饼。”虽然那块大饼做得比较粗糙,但我们都为她鼓掌,肯定她的成功。她非常高兴,之后,她一直都很有兴趣地在美工区玩橡皮泥。又如:“夹夹子”活动中,由于刚开始幼儿没掌握夹得方法,很少有人成功,有的幼儿遇到困难就放弃了。一次,我发现有一名幼儿成功了,就请他演示给大家看,并鼓励其他幼儿:“明天你们可以再试一试,看一看你能夹几只水果。”当幼儿做到时,我再提高夹的难度,再次鼓励幼儿:“xxx小朋友夹了4个水果,你们有谁超过他,比一比谁夹得多。”通过鼓励,使幼儿充满信心,对活动一直很有兴趣。
三、帮助幼儿克服爱活动区活动中的胆怯心理。
胆怯心理是小班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胆怯心理的存在阻碍着幼儿进入活动区的活动以及活动的质量。而胆怯、退缩严重阻碍了自信心的树立,自信心大约是在三岁左右开始显露,因此,在活动区活动中,对于我班幼儿,主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树立自信心,参与到活动区活动中去,使他们在活动中对活动区活动产生兴趣。
1、创设温暖、互相尊重、轻松的环境,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参加活动区活动。
首先,各个活动区域的设置多分散、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提供的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能让幼儿在视觉上感觉宽松。材料的投放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如在美工区我们发现幼儿喜欢用喜爱颜色的蜡笔进行涂色练习;在劳作区“舀豆”进行用勺练习;在益智区给“小丑分魔术棒”进行分色练习。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从而淡化了他们胆怯、害怕的心理。
再则,在活动中我们避免给幼儿过多的限制及负担,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方式。如在活动时,我们注意有的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总喜欢与平时要好的同伴一起活动,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带领及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能力弱的幼儿的胆怯心理。
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能让幼儿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选择游戏,在愉快的活动中忘却胆怯。
2、丰富必要的技能技巧,强化幼儿的成功体验。
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小班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能经常获得成功,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常遭失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参加活动产生胆怯心理。因此,帮助幼儿丰富、掌握一些技巧十分必要。如在美工区的粘彩链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先学习一个接一个连成直线,让幼儿感到“我也会做了”,初步体验成功,为下一步粘彩链树立信心。教师要帮助这些具有胆怯心理的幼儿体验成功,使他们初步树立信心,然后由易到难,在不断获得更大的成功中逐步消除胆怯。
3、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消除胆怯心理。
家长共同配合,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寻找引起幼儿胆怯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如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们想家长反映:每当小朋友或老师请他的孩子到劳做区游戏时,他的孩子总是摇摇头,然后就到其他活动区活动了。后来家长反映该幼儿因不会扣纽扣,所以不去玩“给娃娃穿衣”的游戏,并提出能否让他们把活动区的娃娃带回家,由家长在家指导幼儿学习抠纽扣。家长提出的这个好建议被我采纳了。果然,第二天,那幼儿高高兴兴地来到劳做区,和同伴一起玩了“给娃娃穿衣”的游戏,还对小朋友说:“在家我还跟爸爸妈妈比赛抠纽扣呢。”
四、发现和肯定孩子创新的火花。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小,但他们也会尝试改变玩法。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而他们看事物的眼光会和成人不同,作为教师要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创新,肯定他们的“与众不同”。例如,在结构区,教师提供了小花篮、伞、花等范例,让孩子能模仿范例进行拼搭。在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幼儿没有按照范例搭,而是拼搭了一架非常逼真的飞机。在交流时,我请他向大家介绍的作品,并肯定他与众不同的搭法,还请他向其他小朋友介绍。那幼儿非常高兴,并经常在建筑区搭出各种东西。教师的做法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欲,没过多久,建筑区中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造型物。
兴趣是活动区活动开展的原动力,这是我们在开展小班活动区活动中的体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就能让孩子较长时间专注地学习,并能从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第三篇:如何调动小班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何调动小班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何调动小班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小班孩子年龄小,不善于倾听老师的指令。目标制定不够精细。一备时技能发展目标定为在:能拖拉着玩具走和跑,发展动作的协调性。二备时目标调整为:能拖拉着玩具50米以内走跑交替,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在制定目标时参考《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及《健康》领域的目标,要精细对动作技能要根据本年龄班具体量化、有可操作性。
活动中要注意各环节的有机衔接,注意细节。
一备时开始热身运动环节,我带领孩子徒手做做准备动作接着在请幼儿拿拖拉玩具,使得活动变得拖拉不紧凑。二备时听取了意见,将拖拉玩具作为热身运动的一个辅助器械,活动中避免了孩子再次拿取玩具的环节,活动紧凑有序多了。在以后活动中要注意材料的充分利用,注意材料运用的有机衔接。小班孩子是在玩玩的过程中发展动作技能,单纯的练习孩子会不感兴趣。因此小班更要注重游戏的情景。而我在活动细节处理把握的不好,如幼儿在走直线时,我可以创设游戏化的情景:如轱辘轱辘,拖拉玩具追我了。这样会更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在二备时我努力通过语言:瞧。轱辘轱辘追上我了,快快跑。拖拉玩具就要追上来了引导幼儿走跑交替,孩子们很开心。嘴里也模仿着轱辘轱辘的声音。活动中孩子们主动性提高了,兴趣浓厚了。
活动中要善于放手,勇于放手。在一备时,在活动时为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开始环节我让幼儿站在圆上请个别幼儿来试试拖拉玩具的多种玩法,孩子们对这个玩具很感兴趣,我未能给予幼儿自己探索发现一物如何多玩,显得有点呆板。目标一达成度不高。在走直线和曲线时,我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了请幼儿走在直线和曲线上,活动中忽略了孩子间的差距,如请能力呢强的幼儿带着个别幼儿走走,个别动作不协调的幼儿走曲线距离可适当手段。面对不同的孩子要求可灵活的调整,不要过于划一。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把控太大,幼儿缺少自由思考的空间,使得活动上的较死板,孩子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在二备时我先给与幼儿每个人自主玩一玩的机会,在从幼儿好的玩法中总结和提升,孩子们都愿意分散队伍走出去玩一玩试一试。
每次上课,总会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大家的建议,经过调整和再次上课,可有正对性的帮助我找出自己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活动中我会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环节游戏化情景化,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第五篇: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摘要】儿童说谎的行为是近些年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焦点,说谎行为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说谎行为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包括说谎的概念的界定,说谎的分类及其动机因素和原因,说谎行为的发展,说谎发展的理论假设,还有应对说谎行为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字】儿童 说谎行为 心理研究说谎理论
对策
《心理学》中将“撒谎行为”视为心理障碍,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编造出某些情节或理由,即以欺骗的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1]幼儿的撒谎问题已引起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其实幼儿的撒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幼儿品行不良。由于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撒谎行为是性质各异的,幼儿的撒谎行为可分为无意撒谎和有意撒谎。[2]无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并没有什么自觉的撒谎目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目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无意撒谎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无须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有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意识到自己在撒谎,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掩盖错误,欺骗别人,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
一、现象分析
在诸多品格特质中,父母通常最在意“诚实、不说谎”,甚至认为这是一切善良人格的基本要件,一个人若没有诚信,一切表现便难以为人所信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人都无法忍受孩子说谎、不诚实,甚至认为说谎为“万恶之源”,孩子容易一错再错,说一个谎话,事后必须说一连串谎言来掩饰。有时家长会正面教育,有时也会出现错误举措,如诓孩子“说谎鼻子会变长”、说谎就打等。
二、幼儿“撒谎”的原因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
1.幼儿把现实的与想象的混淆,从而撒谎。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有时孩子把他所想象的事物当成了现实,因为他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比如王一说骑在老虎背上,可能就是他的想象,而成人往往把孩子的各种想象和说谎混为一谈,这样责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幼儿的这种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撒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2.幼儿自身能力限制,各方面能力发展欠缺,理解力差,情绪容易波动,从而撒谎
比如在手工课上,有小朋友错误地理解为是剪刀剪坏了自己的灯笼,而不是自己的操作失误,从而大骂剪刀,殊不知责任是人,而不是物,这是其自身能力限制,出现这种现象成人看似可笑,其实应该多一份理解。
3.幼儿年幼无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而撒谎。
小朋友的种种吹牛类、攀比类的撒谎均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为了引起同伴的羡慕,虚构很多本来没有的东西。
以上撒谎是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有时,幼儿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撒谎。做父母、教师的不能加以责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4.出于自我保护,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从而撒谎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情时,会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为了避免挨打,孩子会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幼儿为了避免受谴责或为了推卸责任或逃避任务而撒谎。幼儿的这类撒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幼儿对情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爱的需求上,特别是对父母爱的需求。[4]那些没有充分得到父母爱的幼儿,较之充分得到父母爱的幼儿其撒谎行为明显。有的小朋友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经常生气,并且对于孩子不信任,很多事情都会调查到水落石出为止。由此可见,他们的回家自夸撒谎及在幼儿园里推卸责任类的撒谎就可以理解了。
(二)成人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
1.父母的不良行为而导致幼儿撒谎。
其实,孩子的说谎可以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这也许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譬如,经访谈,笔者了解到班级有的小朋友的亲子作业没做,分明是家长忘记了,家长却说落在家里了明天带过来;有的小朋友上幼儿园迟到,分明是父母起床晚了,却说路上堵车。慢慢地,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撒谎,孩子的许多言行都模仿自己的父母,无疑父母这种“身教”撒谎给幼儿起了榜样作用。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
2.父母要求过高导致幼儿撒谎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即使孩子付出努力也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易用撒谎来暂时解决问题。有的家长把老师奖励给孩子五角星看得非常重要,因此出现了孩子会把地上捡到的五角星说成老师奖励的。
3.父母的不信任导致幼儿撒谎
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不信任,有的小朋友经过老师说过一次之后幼儿的爱撒谎行为已经在父母心中定型了,孩子的每一句话都会遭到父母、老师、同伴的质疑,这无疑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4.教师有时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也会导致幼儿撒谎
教师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烙印,他们会牢牢地记在心中,幼儿园老师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忘记自己许下的承诺,作为幼儿心中的权威人物都说话不算数,幼儿自然可以撒谎。
三、矫正幼儿的撒谎行为的策略
幼儿撒谎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性质各不相同,在矫正幼儿的撒谎行为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优雅地欣赏幼儿的无意撒谎同时,适时告诉幼儿的真相
认真分析孩子的撒谎行为,如果属于无疑撒谎,没有对任何人造成损害,而只是他的大胆想象,家长应该静下心来优雅地欣赏孩子的表现,选择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的真相,但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是2—4岁的幼儿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一般来说,这类撒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认知的发展会逐步减少,大约5岁以后就消失了。[5]
(二)尊重幼儿的个性,准确地引导幼儿的有意撒谎
有意撒谎与幼儿的品行有关,应引起家长、教师的重视。在矫正幼儿的有意撒谎上,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及时表扬孩子的诚实行为
当孩子真实地表达一件事情时,无论他扮演的那个角色在事件是对是错,成人都应该予以肯定,幼儿是在讲述一件真实的事情,正面引导鼓励幼儿讲真话,不撒谎。
2.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搭起互吐心声的桥梁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被自己的孩子视为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获得的最大的成功。”所以家长在对幼儿的撒谎行为进行矫正时,应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和幼儿讲道理,耐心的和幼儿一起努力。家长应做到:
(1)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
多抱一抱、亲一亲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父母亲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爱抚,幼儿就不会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去说些小谎话。
(2)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孩子说了谎是要惩罚的,但惩罚只有通情达理,既使孩子明白咎由自取,亦使孩子明白父母虽为他的撒谎而烦恼,但仍喜欢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须知,过严的惩罚,只会使孩子感到不公,为了反抗这种不公正,更学会了撒谎。
(3)以故事的方式,复述幼儿的“谎言”
家长选择合适的情况下,将幼儿的撒谎内容编成小故事,讲述给幼儿听,让他找出其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虚构的,这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地区分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谎言,但是家长应注意尺度,点到为止,不宜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
3.防微杜渐
孩子的撒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孩子的谎言所骗,让谎言屡屡得逞,终成习惯。谎言露馅时,孩子窘迫难受。这时,孩子只要直言不讳地承认,父母就应伸出手来从人格上加以赞许。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鼓励,孩子会终身难忘,并将成为未来的做人信条。
4.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
幼儿周边的成人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撒谎,以身示范,做孩子的楷模。在如何矫正幼儿撒谎行为的问题上,家长、教师的态度应当是一致的。有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意见不一致,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问题就会得到强化,等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父母、家长在对幼儿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有共同的原则和方向,即使采取的具体方法不同,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使幼儿的撒谎行为尽快得到矫正。
参考文献
[1]申宜真.如何看待幼儿的撒谎现象.2003
[2]商继宗.中外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教育研究,1985,9.21
[3]李松.谈谈幼儿双语情境的作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2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