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训练。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鼓励学生写虚构性的作文。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指学生, 编者注)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 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 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 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多种技术手段(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 每周有1~2 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29】
外国的作文教学也经历着改革的过程,共同点是:1)从外而内注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把写作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起来。2)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即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3)更加注重实用作文的教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 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更为洗练, 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30】
八、综述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改革体现了自外而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等特点,总而言之,各领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是,以前的作文研究大多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如对于学生作文构思的研究、大脑思维特点和作文心智技能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如对构思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构思”,没有从思维角度研究构思,对于作文作为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有待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作纵深研究。【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25 【2】张小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7 【3】韩丽晶.《浅谈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4】石启奎,徐西遵.《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5】俞永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作文教学研究.2004/06 【6】冯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_亚健康_状态的现状及对策》.昌吉学院学报.2002/01 【7】程行军.《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新课程(小学版).2007/08 【8】曾燕美《试析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9】杨恒.《浅谈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中学语文.2008/27 【10】李秀英.《浅议如何突出写作课教学的主体意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1】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12】郭根福,《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 【13】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 【14】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15】强洪权《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基础教育》,2004,7 【16】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校长阅刊》2007.11 【17】何中德《“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教资料》2006年7月号下旬刊 【18】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 【19】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 2006, 7~8 【20】张祖庆《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P10-12 【21】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陕西教育》,2006,9 【22】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1,1 【23】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4】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25】吴立刚《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6】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7】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8】陈树民《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江苏教育》1999.4 【29】曹建召王娟《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30】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金蝉脱壳》是由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两大“战神”联袂主演的好莱坞越狱题材动作巨制,作为经典游戏“魂斗罗”原型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此番首次在荧幕中携手,出击挑战史上最森严高科技监狱。在不久前曝光的先导预告片中,两大“战神”依旧不减当年“力挡千军”之势,枪战肉搏样样不落,大胆刺激的动作场面更是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电影《金蝉脱壳》现已宣布定档2013年11月4日在中国全院线上映,刺激鲜有的题材加上两位巨星的加盟使得该片未映先红,引发了影迷们高度的关注。而《金蝉脱壳》讲述的是雷·布雷斯林(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是一个曾在8年内成功逃出14座安全防卫工程最严密的重刑监狱的越狱高手,然而他的真正身份便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狱安管专家,他的每一次越狱成功,就代表着该监狱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安管漏洞,必须进行强化改善了,而雷·布雷斯林不仅能找到这些漏洞,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越狱成功。就在雷决定退休前接到了最后一次任务,要挑战传说中最滴水不漏的超级监狱“坟墓”,就在他成功入狱后,却发现这真的如传闻般是个深埋海底不见天日的死狱,首次找不到破绽的他决定放弃任务,可就在他想表明身份出狱时,典狱长却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他。此时雷终于发现他被人出卖了,面对毫无漏洞的监狱,雷知道自己想要逃出去,似乎只有找狱中最神秘莫测的牢友Rottmayer(阿诺·施瓦辛格饰)来合作。两人一时成为了并肩的战友,不但要一起面对残酷无情的看守员霍布斯(詹姆斯·卡维泽JimCaviezel饰),还要应付野蛮警卫(维尼·琼斯VinnieJones饰)的威胁,在这乌烟瘴气的死牢中小心翼翼地生存,还要想方设法越狱,他们是否做得到呢?......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篇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
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 “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 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 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
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1)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 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 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 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 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 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 篇二: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从无法计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一、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 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郭根福,《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一是作文序列训练。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
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二是作文分格训练。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是作文素描训练。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四是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是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六是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七是童话引路作文训练。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八是言语交际作文训练。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篇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与思考文献综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与思考研究的文献综述
院(系、部)名 称 : 人文艺术系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指 导 教 师:
2014年3月18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小学生语文写作问题越来越关注。网上随处可见小学生各种荒谬的语文作文。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也非常多。本文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改革、小学语文作文现状问题、小学语文作文问题成因、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建议四个个方面,结合相关文献,并整理分析了国内研究者的主要观点,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现状;成因;建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写作是小学高年级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学,先从低年级的听、说、读、写训练,然后到高年级的写作训练。这是一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知识的训练,也是一种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检测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原因之一是写作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会真正的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小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问题,实在让人们对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很担忧!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写作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改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成因和对策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四方面。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任务和性质改革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断作出调整,这也说明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
1.20世纪50年代的变革。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能够写短的文章,能够写工作和生活需要用的文件。”
2.20世纪60的年代变革。1963 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3.20世纪70年代的变革。1978 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20世纪80的年代变革。1987 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的 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
5.20世纪90的年代变革。1992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可以从三方面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 一是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二是课外阅读; 三是各种事件活动。作文训练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自己拟题作文”。在作文教学方面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
6.2001年的变革。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像作文。
7.2011年的变革。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作文要求更生活化具体化,把“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改为“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删去“日常生活”的要求。
半世纪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王铭在《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中谈到,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要求降低,文体淡化,训练减少;二是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实现先做个性化;三是关注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写作兴趣;四是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把作文教学看作为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掌握技能、领悟知识和体
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成长。
[1]
二、关于小学语文作文的现状问题的研究。
近十年来,因为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教学各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还是有一些普遍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众多研究者将小学作文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 1.小学生的语文作文虚假化非常普遍。李新农的《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杨瑞的《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赵东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均指出,作文呈现虚假化,学生胡编乱造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学生为了得到一个高分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等虚假材料。例如《上海教育》曾公布命题习作《母爱》,结果在学生的笔下“去世”了一批母亲。另外胡编乱造问题现在也相当严重,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互相矛盾。
2.小学生语文作文的抄袭蔚然成风。小学生在写作文当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很多都是东拼西凑,不加修改。夏文丽在《小学作文现状的思考及对策》指出,在学生的作文中,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朝气的幻想已经越来越少,冠冕堂皇的公共语言、老气横秋的无病呻吟越来越多。许多时候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格式相仿、立意相似、构思雷同。至于其他诸如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句子不通、表达不清楚等问题更是比比皆是。[2]
三、关于造成小学生语文作文问题现状的原因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明确提出:“习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为什么现实中还是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自身的问题。《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中谈到,书籍记载了人类的文明,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源泉。阅读可以为学生拓宽审美的视野、为其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打开想像的闸门,带入知识的海洋。而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不分离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而现在的小学生明显阅读量不够,也缺乏对生活观察和发现,而且语文功底也不扎实,错别字、标点符号的错用、词语的误用等随处可见。这是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之一。
2.学生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在《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小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赵东阳在《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也指出,学生时作文教学的对象,本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特点进行作文教学,但是,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视学生作文思维的阶段发展水平。致使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成人化。
3.小学生语文作文的读者对象不明确。林一平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都指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忽视语言的交际作用。一般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语文作文的读者非常固定,那就是语文教师。这给小学生无形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写作。
4.对小学生语文作文评价的标准过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赵东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认为,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仅仅注重对学生作文成品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法片面,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关于作文评价标准,张文彬在《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同样也提到,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评价形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
[4][3] [5][6] 5.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误区。在王琪的《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鲁进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中提出,小学作文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对象上普遍存在误区。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小学语文作文及作文教学的本质,因而造成小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
第三篇: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摘 要】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对作文内容和题材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待学生完成作文后,一方面课堂上进行批阅,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赏阅,这样看似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则只能使学生不断模仿,导致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为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最好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即指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回归生活,从自身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这样能够实现对学生真正的培养,帮助他们正确摆脱作文难的困惑,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式作文 教学研究
一、鼓励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
首先为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手段和方法,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积累开始,毕竟小学生对生活思考的越多,创作的也就越多,在面对各种作文题材时,才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记日记的习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差,掌握的词汇也较少,该时期的作文主要是看图说话,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多搜集一些简单的图画,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绘,对他们发散性的思维进行引导;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虽然每天都是食堂、家、上课、下课等的简单生活,但是每天上下学路上的风景,友好的同学情谊,浓浓的父母爱等,都值得学生好好描绘,记录下来;当然,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布置他们写日记的同时,还要坚持写读书笔记了,不仅要坚持自身的写作风格,深刻感受自己的生活,还应该通过阅读来更深层次地感受别人的生活,丰富自身阅历的同时,也实现作文水平的飞跃式发展。
此外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更多的创作情感,例如在重阳节前夕,为了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教师就可使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所在小区的老人聊天,或者帮助他们做简单的家务等,这都可以培养他们对老人的独特情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也使他们有更多的话要说要写,毕竟每个学生看到的场景都不一样,心灵的触动点也不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看点。
二、引导学生关注内在的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还没有良好的判断是非能力,同时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关注内在的情感,当然必要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首先是鼓励小学生自己去对对情绪进行感知,例如在学习完《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后,为了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体验一天一升水的活动,小学生平时都比较喜欢玩水,而且也大多缺乏节水意识,而当他们意识到这一升水不仅要洗脸刷牙,还要洗衣做饭,甚至日常喝水时,很多情感自然而然的也就触发了。
其次是使小学生学会倾听,虽然在体验式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多地占据了主体地位,有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表达的机会,但是他们还应该多听听同伴的声音,毕竟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两个人相互交换就有了两种思想。
最后是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在学完《海伦?凯勒》一课后,小学生不仅应该被海伦?凯勒的精神所打动,还应该思考假如自己和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同样的遭遇,自己会选择怎么做呢?鼓励他们多换位思考,多养成一些良好的品质,这样小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思路和视野就会开阔很多。
三、鼓励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改进
首先体验活动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发展,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发展,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与别人交流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这就要求体验活动的主题涉及自然山水、节日文化、人生感悟、世间真情等,以便全面调动学生的热情。
其次是体验式写作技巧的训练。例如小学三年级有一篇作文是关于家乡美食的,而到了六年级该类作文题型又出现了,如何才能体现出不同年级的特色呢,这就要求教师从三年级小学生色香味的描述,逐步扩展到六年级小学生对情感的描写,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对身边的美食进行挖掘,鼓励他们回忆,在对美食品尝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对各地的美食进行赏析,拓展他们体验式写作的思路。
最后是教师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小学生普遍都喜欢出风头,愿意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例如,有些小学生标点符合的使用特别到位,有些小学生句子的描绘特别形象生动等,这都可以成为教师表扬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等,以便真正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保持足够的耐心,积极探寻小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更好地为小学生服务,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当然,小学生自身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真正实现对写作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徐幼瑜.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小学高段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4(16)
【2】蒋可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写作(上旬刊),2014(10)
第四篇:关于差异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近年来差异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的教学实验。差异教学能够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促使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的理论知识。差异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各有特点,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具体分析了差异教学的内涵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关键词:差异教学;个体差异
在一个班级之中,每位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彼此之间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
作为教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课堂获得最大效能,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与辅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虽然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不同学校陆续出现了各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各种教学实验方法,但是,很多一线老师对于差异教学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在此笔者对差异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学者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在差异教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被称为是“迄今对差异教学做出最全面研究的人”。尤其是《多元能力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和《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两部著作对差异教学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而笔者在阅读来自同样来自美国的戴安?荷克丝(diane heacox)所著的《常规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发现其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就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或学习兴趣。
1.2 国内研究综述
两千多年前,孔子总结了前人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实施了
因材施教。但是我国当代差异教学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到当代中国差异教学的研究,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我国差异教学的创始人”――华国栋先生。他所编著的《差异教学论》中阐述了有关差异教学的相关概念,标志着中国差异教学理论的诞生。之后,国内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差异教学的著作。其中最受教师们关注
的是夏正江的《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
实践》、华国栋的《差异教学策略》,还有曾继耘的《差异发展教学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于差异教学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开始认识到差异教学对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各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使差异教学研究在中国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1.3 国内外研究对比小结
国外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涉及,并且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在差异教学策略方面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做法,很有操作性。但是国内外的教学环境差别较大,国外的差异教学的实施多在小班化、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进行,便于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使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也大不相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远超国外的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差异教学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领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又要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的内涵
2.1 差异教学的含义
“差异”一词与“差别”、“不同”意思相近。汤姆林森提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1]而戴安?荷克丝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2]
华国栋提出的的概念则是:差异教学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意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3]曾继耘老师将差异教学定义为:“差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4]
上述观点的阐述非常有利与我们正确理解差异教学的实质,并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笔者简要将差异教学的一些特点概述如下:
①差异教学的研究是从每位学生自身的差异开始,体现在学习方面的主要有习惯、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
②差异教学进行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学生差异测查,主要是心理和教育方面。
③差异教学的研究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甚至是全面发展,绝不是给学生贴标签、淘汰学生。
④差异教学希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层不变,教学管理过程是具有弹性的。
⑤差异教学自始至终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2.2 差异教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观点不同之处。
第一,差异教学一般只是指智育领域或学科教学活动,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也适合于德育领域或培养品格的活动。
第二,差异教学通常限定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内,而因材施教并不限于课堂教学。
第三,差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则将教师放在中心位置上。
第四,因材施教是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差异教学则是将学生个体差异作为研究的重点。
2.2.2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西方的教育学者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与西方追求个人至上、倡导个性教育一脉相承。国外的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等都属于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国外发展情况较好,是因为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技术,而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测查和诊断更加准确。在中国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可能性很低。差异教学则是强调立足于群体中的个性,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统一。尤其是提出了如何在常规教学背景下如何关注和发展学生差异。
2.2.3 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依据学生智能水平,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练习难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分层教学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改进,同时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分层教学关注的是团体差异,将学生分层之后进入班级学习,就不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差异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分层教学的改进,避免出现一些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在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中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是最初级的一种体现,个别化教学是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分层教学是一种策略,差异教学是相对来说更全面、更有推广性。
第五篇: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最终版)
第九组成员:张同乐 李佳 廖夏璇 古英英 何厅 袁翔宇
文献综述
——关于新加坡华语教学的研究
一、国家简介: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根据调查,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新加坡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加坡市区(Singapore City)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位于新加坡岛最南端,面积将近100平方公里。市区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花园城市”之称。珊顿道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毗邻的吉宝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河从市区流过,1819年,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河口上岸,就预见新加坡适合发展转口贸易的经济潜能,于是,把新加坡开设为自由港,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进行贸易活动。新加坡河口立着一座乳白石的“鱼尾狮”雕像,它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
2012年新加坡总人口临时数字为531万,其中328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和53万个永久居民简称PR,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约有150万人。新加坡公民主要以种族区分:华人即汉族占人口的74.1%,马来人13.4%,印度人9.2%和欧亚混血人3.3%(包括峇峇娘惹),占了人口的1/4。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汉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独立以后,新加坡按照前英国政府惯例,采用英语作为政府机构以及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新加坡华裔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目的是要扭转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目前有超过七成的华人能说汉语,它也是华裔之间的通用语言。
二、语言政策
新加坡是东南亚中心的一个蕞尔小国,总面积仅有633平方公里,资源匮 乏。而这样一个小国,却有着复杂的民族、政治、历史问题,因此制定合适的语言政策时显得极为棘手。新加坡现行的是双语制与多语制并行的政策,也是亚洲少数以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国家。显然,新加坡制定这样的语言政策,是经过反复考量的。
历史上,新加坡曾推行过好几种语言政策,其中有地理、政治、经济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原因。如在殖民时期,新加坡实行的是“独尊英语,放开其他”的语言政策。20世纪50 年代,新加坡在二战后追求独立自主,摆脱殖民统治,并限于自身资源的匮乏而谋求与当时的马来亚联邦合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把马来语尊为国语,大力推行马来语。1965 年后新加坡成为独立自 主的共和国,选择马来语作为国语,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开始推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
实践证明,新加坡实行的语言政策是成功的,为新加坡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加坡已成为新兴现代化国家的典范。同时也使新加坡民众建立起了广泛的认同感。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语制国家,国语是马来语(Malay),官方语言多达四种: 英语、华语(Mandarin)、马来语和泰米尔语(Tamil)。然而,新加坡实行的多语制并不是要求每个公民必须会讲四种官方语言,而是首先必须会讲英语,其次是会讲母语,即华人会讲华语,马来人会讲马来语,印度人会讲泰米尔语。这样,新加坡就有三种会讲两种语言的人(Bilinguals),第一种是会讲英语和华语; 第二种是会讲英语和马来语; 第三种是会讲英语和泰米尔语。因此,对于个人而言,新加坡实行的又是双语制。
这就是新加坡现行的多语和双语政策。新加坡在综合考量地理、历史、政治、种族等各因素后选择了双语制与多语制并行的语言政策,并大力推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促进共同国家意识的建立,为国家的稳定和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为多种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和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
前言
汉语教学在新加坡有一段相当悠久的历史,关于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不胜枚举,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些论文涵盖了新加坡华语教学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方面,也有从整体上对华语教学进行回顾与展望的文章,如周洛崙《新加坡汉语教学的始末、目前处境及未来展望》(1995)。作者对新加坡汉语教学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重点分析了汉语教学现状,并对汉族语文在新加坡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前景是乐观的。但是,随着新加坡华文教育已经由第一语言或接近第一语言的状态转变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之前对新加坡华语教学的研究就显得不够切合当前教学实际。本文拟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别进行介绍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 新加坡华语语音教学
(一)新加坡汉语拼音引进改革过程回顾
新加坡的汉语拼音教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走着一条不断改进、完善的探索之路:新加坡的汉语教师在1971年左右已经开始接触汉语拼音方案,并在英文学校里新增设的汉语课里用它为汉字注音。1973年,南洋大学的五名语文教师通过校长向教育部提呈报告,建议中小学的课本中改用拼音来注音。教育部征询了各方面的意见,认为拼音有助于提高新加坡汉语的教学效果,当年即加以采纳,宣布以汉语拼音取代注音字母,使汉语拼音正式走进新加坡校园,新加坡开始正式推行汉语拼音。由于担心与英文产生逆同化,互相干扰,新加坡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用3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级的学生要求能认读声母、韵母和声调;五年级学生能拼读大约400个音节和上声字的变调;六年级能对儿化韵、轻声词的变调读法有基本的认识。后来发现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工具,小学四年级才开始,显然晚了。1993年接受海外学者(台湾汤庭池教授)建议,从小三开始引进,也可提前到小二下半年。1998年教育部在8所小学进行试验,从小一开始,用6到8个星期集中教授拼音,以证实先教拼音再学汉字的可行性,试验取得理想效果。这样,在1999年修订的小学华文课标中明文规定:“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注音和识字、阅读和写作,以及应用资讯科技的有效工具。”全国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起首10个星期教授拼音,即大量学习汉字之前先掌握拼音,仿效中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模式,课文有拼音,也有汉字,增加了拼音使用的分量。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能分辨不同的声母、韵母、音节和声调”,“能准确地直呼汉语拼音音节”,“能读出轻声词、儿化词”,“能正确地拼写汉语拼音音节”,“能用汉语拼音输入华文”,“能利用汉语拼音查字典、词典”等。这可能是对汉语拼音教学要求最高的一个阶段。2007年最新颁布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中不再强调“直呼音节”和“轻声词、儿化词”的要求。前者为教学提供了更灵活的发挥空间,后者则更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同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新课标更强调汉语拼音的功能性作用,即正音、辅助阅读、查字典和输入汉字,同时,强调“注重华文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和“重视个别差异”等。
(二)汉语拼音教学面面观
汉语拼音来到新加坡有四十余年了,使用到今天,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由于近年来双语教育政策的推行,华文教育政策频繁变革以适应语言变迁加速所带来的新的语言现实,也使拼音的教学和使用更具挑战性。因此,新加坡汉语拼音仍然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许多学者也反观了整个发展过程,对汉语拼音教学方案的发展及其问题进行了梳理,从不同的角度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卜兆凤在其《新加坡的汉语拼音教学》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改进教材、教法,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她认为只要抓好了这两个关键问题,不但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减轻,而且教学质量也迅速稳步上升。2007年刘振平在《中新两国“汉语拼音教学方案”的发展及反思》这篇文章中通过对中国和新加坡“汉语拼音教学方案”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行了两方面的反思:
一、汉语拼音教学中拼写规则的教学问题。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都回避直接教学大量拼写规则,而中国对外汉语拼音教学中对此却不回避。究其原因,教学对象心理发展和思维特征的客观实际是决定能否直接教学拼写规则的重要因素;
二、汉语拼音中两拼法和三拼法的选择问题。中国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最终选择了两拼法和三拼法并存,而中国对外汉语和新加坡小学汉语教学中没有盲目借鉴,最终选择了只用两拼法。如何合理定位汉语拼音应该发挥的作用?能否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进一步思考中新两国到底选用什么样的拼读法更能发挥教学对象自身的优势,推动汉语拼音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能否对《汉语拼音方案》做些修改及如何修改?积极地探求最佳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案”。2009年世界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新加坡小学教汉语拼音出“问题”》的文章,里面以刊登在《联合早报》的家长来信为例,证明新加坡以汉语拼音为本的教学制度已出现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来信指出,小学四年级中最好的华文班在朗读课文时,全班除了他女儿,都把“莱佛士”念成“菜佛士”。反对者认为汉文字不是拼音字,如果读音不能和字形同时联合起来学习,以后很可能很可能变成字盲,这就反映出了注音与识字的问题。2010年王燕燕和罗庆铭《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以1979年至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先后出版的4套统编小学华文教材的汉语拼音注音为对象,回顾汉语拼音的引进与推广情况;考察并分析4套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变特点;就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更应该有效发挥汉语拼音在华语学习中的注音功能,并从分词连写、变调与轻声儿化的标注、拼音字母大小写、注音与识字四个方面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特别是有关注音与识字的问题,他们也认为汉字拼音作为辅助工具不应该长期存在,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拼音的注音功能应逐渐减弱。汉语拼音注音的退场不应以年级作为考量,更不宜采用突然断奶式的退场方式,而应该将汉字出现的频次和间隔时间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至于何时退场对学生汉字字形的记忆最有帮助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2010年赵守辉所写的《“汉语拼音”在新加坡的实践———历史与现状》这篇文章除了考察汉语拼音在华文教学中的引进经过、发展历史、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对新加坡华文教育规划和人名拼音化两个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作者认为当前拼音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法问题、教学的时间安排问题、汉语拼音的功能问题、拼音与英文字母的顺逆同化问题、汉语拼音相关规范的配套实施问题这五个方面。并从语言社会学角度出发,批判地理解当前公共话语中对华文教育作为二语教学的定位。
具体到语音教学的问题上来,卢绍昌老前辈就自身从1977年以来参加新、马两地华文教师(约五千人次)汉语拼音训练班教学工作的一些体验,写了一篇简略的报告——《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地区教学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他认为具体而言,新加坡声调、声母、韵母这三项教学中,声母难度更大。新加坡华语里虽然没有“升降调”及“促调”,但是方言里却有普通话里的四个基本调型,因此,在训练声调的时候,把方言里已有的这些声调加以强化,便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韵母教学实施起来也并无多大困难,因为不管是单元音、复元音还是声随韵母,不是方言里有,就是英文有。声母方面,从发音部位来看,新加坡主要的方言里都没有舌面前音j,q,x及卷舌音zh,ch,sh,r,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这上面。2010年胡月宝女士发表的《新加坡小一儿童汉语拼音偏误调查》探讨了儿童第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拼音的偏误与形成原因并探讨了英语对华语学习的迁移情况,为儿童第二语学习在语音教学与研究方面提供新加坡区域的初步资料。其调查结果对第二语学习研究亦有所启示:
1.儿童第二语教学必须更认真考虑儿童认知发展的特色。
2.需重视通过偏误理论来检视儿童第二语学习者之中介语偏误现象的基础研究工作,以便更清楚掌握儿童这一学习主体的实际情况。2010年肖川发表的《新加坡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实证研究》以100位在职教师为对象,就《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07年最新版)指导下的新加坡的汉语拼音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涉及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汉语拼音的教学应用情况、按词式书写情况、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困难、汉语拼音对学习华文的帮助等五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了目前新加坡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可以为其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三)我们的看法及评论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新加坡找到了较为适合的汉语拼音教学模式,笔者也比较认同2007年最新版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中对拼音的要求,因为新课标更强调了汉语拼音的功能性作用,既为教学提供了更灵活的发挥空间,又更符合新加坡本地的实际情况,同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我们发现新加坡语音教学的相关实际调查还较少,即使有也只是在泛泛而谈,胡月宝女士《新加坡小一儿童汉语拼音偏误调查》算是优秀之作,但仍然有其研究局限性——汉语拼音能力包括听辨、认读和拼写三项。而此文主要是通过听写(听读音,写出对应的音节)测试,来了解儿童辨听华语音节的能力,并未考察汉语拼音的认读情况个别儿童的汉语拼音应用能力、生理上的听辨与发音能力和英语程度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另外,针对许多学者反映的学生“认音不认字”,过度依赖汉语拼音的问题,虽然新加坡在教材设计上已经有所考虑并采取了一些措施:
(1)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安排了少量汉字的学习,以此建立汉语拼音与汉字的联系;
(2)逐步减少汉语拼音的辅助,随文注音逐渐过渡为生字注音。但笔者认为,至少在一定阶段内,汉语拼音学习对汉字学习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这一影响不容忽视。至于这些影响表现在怎样背景的学生身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大,如何制定有效的对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新加坡华语词汇教学
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中国(包括港、台湾)以外,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学习“汉语/华语热”在世界各地掀起热潮,新加坡这个活的语言生态环境便吸引了海内外各地学者的关注,新加坡的华语以及华文教育和政策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并有许多针对新加坡华语教学的研究报告陆续的发表。本部分主要综合国内有关新加坡华语词汇发展变化、词汇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词汇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给更多致力于研究新加坡华语词汇教学的学者提供便利。
(一)新加坡华语词汇的发展变化
黄雪霞(2011)基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通过对新加坡华语词汇使用的研究,探索新加坡华语近五十年的发展变化。她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广泛地收集新加坡近50年的华语书面语语料来建设新加坡华语语料库,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法,深入的追溯新加坡华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研究按三个历史阶段将新加坡华语词汇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加坡建国前,简称早期;第二个阶段为新加坡建国后与中国建交前,简称中期;第三个阶段为新加坡建国后与中国建交后,简称后期。研究指出,早期的新加坡华语词汇带有较浓厚的文言文色彩,中期则出现了文白参半的现象,而到了后期则转变为现代汉语。在词义方面,新加坡华语主要出现了义项的增加、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概念意义的变异和感情色彩的变异。
(二)词汇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陈琪(2008)从与新加坡华语词语发展变化相关的新加坡社会出发来研究新加坡词汇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指出,新加坡是一个以华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种语言的国家。七十年代初英语发展为行政用语,语言教育方面,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和第一语文,各民族的母语作为必修的第二语文;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华文教学。新加坡政府自1979年起通过推广华语运动。十年间使华族社群的家庭用语由方言占绝对地位,转换为华语是新加坡大多数家庭的家庭用语。许迎春(2006)以2005年新加坡《联合早报》为语料,对收集到的273例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发现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以名词为主且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并对新加坡华语词语的发展做出预测。研究将收集到的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按在普通话中有无对应词语分为两部分,对应词语包括实同形异和形同实异两类,对第一类词语,文章主要从构词语素入手进行分析;第二类则从词语义项义差异的角度讨论,非对应词分为反映新加坡社会某些领域特色的词语和新、港、台通用但普通话中不用的词语两类。从来源看,除新加坡本土原创的特色词语外,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中还有大量的闽粤等方言词语、英巫语词语和汉语古旧词语,从新加坡华语开放的词汇接受系统可见,新加坡华语特色词汇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新的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会不断产生,已有的某些特色词语也会跨越地区限制,成为双区或多区共用词语。研究提出,随着新中两国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加深和加快,区域华语特色词语研究的深入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新加坡华语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互通也会进一步扩展。汪惠迪(1994)对华语特有语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新加坡社会的风貌、社会生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对词汇发展的影响。贾益民,许迎春(2005)以《新加坡早报》为语料,收集了116例前人未研究过的与普通话表达内容相同或相近但形式不同的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结合前人的例子,从结构和来源角度对新加坡特有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1)造词语素选用不同;(2)缩略与否不同;(3)旧词语取舍不同;(4)粤语方言词语吸收不同;(5)外来语翻译和吸收不同。郭熙(2002)从普通话词汇和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角度研究,指出协调重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主体化和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坚持合作性、通用性、多样性和迫切性等原则。按照迫切性原则,协调应首先考虑名称相同所指有异以及名称所指相同色彩和用法不用的词语。
(三)词汇教学
陈琪(2008)在对新加坡华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的研究中,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教学目标、家庭用语、新加坡华族学生及家长对学习华文的态度确定华语是新加坡华族学生的母语,而且是大多数新加坡华族学生的第一语言。并指出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性质应当是:华语作为母语,并且作为多数新加坡华族学生第一语一言的第二语文教学。作者通过对新加坡中学生报考HSK的成绩以及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本字词与HSK字词表进行的研究,认为以语素为华文教学基本单位是对目前新加坡华文教学以字为教学基本单位的完善。并指出新加坡华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1)教学词语与生活用词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兴趣;(2)词语教学安排上缺乏对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字词常用性的考量(3)词语教学法单调和呆板。建议新加坡华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改革路向包括:(1)建立动态的新加坡华语语料库,以此为基础编制教学词表和字表,依据字词表编写教材和编纂《新加坡华语教学词典》;(2)研究词表和字表中字词的频率和覆盖率以及新加坡中小学生学习掌握华文字词的认知能力和使用能力,以确定字词教学的等级;(3)在重视语素教学法的同时,将资讯科技应用于词语教学法中,并与媒体合作开辟华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从而使华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法更丰富、生动及卓有成效。罗小品(2009)从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构成、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加以对比分析,探讨叠词在这两种语言变体中的差异。邹雪(2005)根据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就同义词、近义词的界定以及辨析方法等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研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以及心理语言学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和储存规律等研究成果,提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进行辨析的词有三类: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词形语音相近的词、以及存在词义义项干扰的词,对后两种词,在教学中明确词义就行了;对于第一种,即同义词和近义词,则要作具体分析。作者认为应该将同义词和近义词划分为不同的概念,为了方便操作和教学,划分的标准是在区分具体词语和抽象词语的前提下,根据是否是同一概念进行划分,然后根据不同词性的词具有的特点进行词义辨析。杨潇(2011)探讨了在双语教学政策下,新加坡华语词汇教学的不足,并提出通过韵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华语识字量认识词汇,提出利用义类教学和配套的义类词表式词典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华语词汇等华语词汇教学的改革设想。
三 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
(一)新加坡华文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现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进行语法教学,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具体应该教些什么,具体应该怎么教,目前在学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论。李泉(2007)指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1)教学语法研究,即面向外国人的汉语教学需要而开展的语法研究;(2)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即研究为教授外国人汉语而制定的语法体系及其相关问题;(3)语法教学研究,即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语法的策略、原则、方法、模式,以及语法习得研究、语法点难易度研究等。而关于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陆俭明(2000)指出,所谓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是说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语法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教学阶段中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
在新加坡华文教学中是否要语法教学、如何进行语法教学,历来存在争议。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盛和语言教学中交际法的盛行,汉语教学界出现了一种语法无用论的观点,导致了语法教学在新加坡汉语教学中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华语语法结构。因而,在新加坡华文教育由第一语言或接近第一语言的状态转变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情况下,强调语法教学的回归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吴英成(1984)对新加坡中学华语语法教学的抽样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教师(60.21 %)认为有必要跟中学生讲华语语法,因为语法有助于学生正确遣词造句,提高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而37.03 %的老师认为没必要,原因在于,学生有语言基础,语法内容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徒增负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学生的语言背景和华教师的素质的优化,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刘永兵等(2006)对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和小学五年级部分华语课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观察记录,通过观察数据统计作出分析,在新加坡华语教学课堂上,整个教学活动仅14.6 %涉及超过句子层面的语言知识,教师的讲授及课堂活动主要侧重于词汇学习和课文理解,几乎没有任何语法讲授及其相关活动,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很少或基本不使用元语言或技术语言。徐峰(2011)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部分受训学员以及分学员实习学校在职华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约有超过 60 %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教学中教授语法持否定或保留态度。
上述关于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现状的研究,均来自对新加坡华语教学课堂实际的调查。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由第一语言或接近第一语言的状态转变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事实,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但从近30年的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现状总体不容乐观。
(二)新加坡华文语法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语法教学的内容,指的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周祖谟(1953)指出,学习汉语在语法上必须掌握三点:句子的结构形式,句中词语的次序,词与词、句与句关联的虚字„„有了这种基本知识,自然学得快,理解得也快。徐峰(2011)指出,语法教学是对所学语言的词、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建构规则的教学,不论通过一种什么讲解的方式或练习的方式,语法的知识是必须教给同学的。以上研究,不仅证明了对语法教学内容的探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也体现了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在内容上的共性。吴英成(1988)指出了新加坡中学华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即以讲语法规律和应用为主,以介绍语法术语和系统为辅,前者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则的体系来研究,目的是了解通则;后者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学习,目的是学会技能;语法术语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说明语法规律,进而创造无限的合法的句子,让学生能把心中的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
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以及学习者的增多,华语在各地落地生根的时候,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区域特征,这一趋势同样波及到华语语法教学领域,卢绍昌(1984)、吴英成(2003)、郭熙(2002、2008)等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郭熙(2008)指出,语言存在于语言应用之中,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是言语互动,语言教学作为语言传播的一种途径,应遵循语言传播、学习和使用的规律,因此,华文教学当地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新加坡,随着社会语言环境的改变,华语教学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蒋璐阳(2011)指出,在新加坡实行的“母语为本,英语为用”的双语政策下,政府将英语作为行政语言,越来越多的当地华族学生也以英语为主要家庭用语,客观上英语成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华语即使作为华族人母语,也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成为一种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第二语言教学。吴英成(1988)指出的,在英语及中国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下,新加坡华语语法与标准华语语法有所差异而形成的一些特殊语法结构,即是华语语法本地化的体现。郭熙(2002)认为,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区分第一语言教学语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第二语言学习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其教学语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供教师使用的教学语法和供学生使用的教学语法,在供学生使用的教学语法中,又可以分出不同阶段的教学语法等。
(三)新加坡语法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李泉(2007)指出,语法教学的方法是语法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历来受到重视,人们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语法教学策略是指宏观意义上语法教学的原则、观念和思路,它们对语法研究、语法教学研究、语法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上的语法教学等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新加坡语法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编订科学合理的华语语法参考教材。周清海(2007)指出,现代汉语标准语和各地华语的语法和词汇都处于不稳定的状况,各地华语如果要向汉语普通话靠拢,就必须知道普通话是怎么样表达的。但是,现阶段对普通话的语法描写,却是不完整的,很多语法现象,没有办法在现行语法书里找到答案,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需要一本科学合理的语法参考。
第二,充分利用英语的辅助教学功能,提高华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性。杨延林(2010)在《从课堂实际情况看新加坡华文教学中英语的使用》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课堂活动,确认了华文教学中使用英语的必要性,指出当学生无法理解老师的表达时,教学是无法顺利进行的。而事实上,这些学生具备足够的先备知识,只是他们更多地借助英语思维,教师可以借助英语搭建一座桥梁,扩大学生的华语知识面,这是华语课上使用英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第三,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杨惠元(2003)指出,强化词语教学,是说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该放在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淡化句法教学,是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必自始至终强调句法教学,只教最基本的句型,句法规则宜粗不宜细。文章还详细讨论了为什么要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四,语法教学应该走“语法词汇化”的路子。吴勇毅(2004)指出,语法现象、语法结构要通过词汇的教学方式进行,以词汇教学替代语法教学(语法说明),以词汇教学带动语法教学。语法词汇化现象在自然语言的发展中是存在的,如“变成、当成、好看、好听”等,另外“离合词”“动补结构”等都可以用词汇化的方式来处理。李晓琪(2003)主张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以避免语法和词汇分家的现象。
第五,语法点的“零教学”。邓守信(2004)指出,如果第一语言的句法结构在第二语言中也有对应的,这表明两种语言几乎没有跨语言的差距,那么所有被界定为这一类的语法点都可以标记为“零教学”。一个语法结构被标记为“零教学”,那么它应该放在教科书的前面几课,除非这个语法点可以被解释得相当完美,否则就不需要太多,甚至不需要任何说明,交给最大正迁移即可。相当于“may、personal permission”、“ pivotal construction”的“可以”和“兼语式”就是“零教学”语法点。邓先生认为,“零教学”简化了我们的语法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
上述有关语法教学的一些观点都是来自教学,来自于对汉语语法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的把握,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理论思考。我们看到,在80年代以来近30年间,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小结
从数量上来看,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论文并不少,许多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研究还比较零散与缺乏实效性,不能很好地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例如,语音教学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汉语拼音方案发展与推广上,关于新加坡人学习汉语主要出现的语音偏误只有少数论文涉及,针对偏误提出了解决措施的文章就更是寥寥可数。词汇方面,有一些文章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华语词汇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一些文章指出了当前华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性构想,这些文章对于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新加坡华语词汇教学的论文并不多,因而对于华语词汇教学进行具体探讨或者是系统性阐述的文章也不多。至于语法方面,在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当然,本文虽对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统一于新加坡华语整个教学中,因而,在单独对某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该巧妙地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序的体系,以利于华语教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推进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还应丰富、加强各相关方面的研究,逐步构建起一个系统化的研究框架,力求形成整体发展与各个局部问题深入探讨之间的良性循环。已有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发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安绪丽.浅析新加坡的语言政策[J].文学教育(中),2012(7).[2]卜兆凤.新加坡的汉语拼音教学[J].语文建设,2001(12).[3]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4]郭熙.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J].汉语学习,2002(4).[5]郭熙.普通话词汇和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兼论域内外汉语词汇协调的原则与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6]胡月宝.新加坡小一儿童汉语拼音偏误调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8]贾益民,许迎春.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补例及其与普通话词语差异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李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6(2).[10]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M]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林建材、董艳、郭巧云.思维导图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2]刘满堂.新加坡的语言政策: 多语制和双语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13]刘永兵,吴福焕,张东波.新加坡华语课堂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06(1).[14]刘振平.“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0.[15]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16]卢绍昌.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地区教学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国际会议】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85.[17]罗小品.新加坡华语和中国普通话中叠词使用的异同[J].甘肃联合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9.(6).[18]蒋璐阳.浅析新加坡差异教学法[J].北方文学,2011年8月刊
[19]汪惠迪.华语特有词语:新加坡社会写真[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4).[20]王燕燕,罗庆铭.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1]吴英成.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22]肖川.新加坡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3]徐峰.关于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的若干思考[J].汉语学习,2011(3).[24]许迎春.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考察[J].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25]杨潇.新加坡华语词汇教学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26]杨延林.从课堂实际情况看新加坡华文教学中英语的使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2).[27]赵守辉.“汉语拼音”在新加坡的实践———历史与现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8]周洛崙.新加坡汉语教学的始末、目前处境及未来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5(1).[29]周清海.华语研究与华语教学暨[J].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30]周聿峨.新加坡华语教育面临的难题[J].东南亚研究,2001(3).[31]周祖谟.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J].中国语文,1953(7).[32]邹雪.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