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习作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习作创新能力
升入三年级,意味着孩子们要开始学习完整的习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三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只要求学生能看图说话、写话,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求的不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学生要开始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对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当然对于我来说也是个教学上的挑战,对于如何引导他们能够按要求顺利地进行习作?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中不停的思索着。
大家都说作文教学方法灵活,因人而异,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为此我也就大胆的尝试,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进行习作。刚开学时,我按照书上的要求布置了一篇小习作,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我先给学生念了一篇范文,然后举例说这个地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自己家的院子,也可以是你去过的公园,但是今天学生还是不会写,写也只能是按照我念的范文模式写,差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写不完整,句子不通顺,词语乱用,标点乱标,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句话,总而言之是不理想。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储备量。学完一篇新课,可以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在班队会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领悟和积累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
作文教学有章法,却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不断调整就一定会
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我还必须进一步努力探索。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虽属近郊,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视野有限,书读得少。表现在作文方面的问题便是形式单
一、千篇一律,文章普遍采取三段式、总分总结构,中间一段特别长,首尾一般只有一句话,每次习作孩子的心中的话总是不多,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的表达。处于这种情况,咱们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便是借助我们身边的教材,借助教材中的阅读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习作创新能力。
课本的学习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习作能力,发展其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习作创新能力谈谈我的做法。
一、激发想象,进行修辞句式训练。
我们学生的习作,都是朴实的话语,单说朴实的话语也不错,但呈现出来的口水话,全文没有一个漂亮的句子,不会使用修辞,要说修辞,人人都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学生都懂,尤其是比喻、排比和拟人这三种手法学生在小学都了如指掌,任意说其中的一类句子,学生无不迅速判断出来,但要真正写出其中一类,确显得有些困难。究其原因,也许是咱们过于重理论而轻于搞操作。为此我们要注重平时的训练,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写出
生动的语句。
例如,我们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作者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它们都采用了相应的修辞手法:
1、拟人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这几句拟人句就值得学生仿写,先请学生多读几遍,让他们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总结出来就是寓物以人的思想、行为或情态,学生另找一组物象,赋予它们以人的行为。学生练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换阅读,推荐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朗诵,师生共同辨别真伪,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一个标准,以后在用的时候就不会出错。
2、比喻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比喻,相对其它修辞的使用稍简单一些,在品读中只是让学生形成习惯,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3、排比
“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排比使句子更富气势,学生读了这个句子,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秋天到了,冬天快来了,动物们都在准备过冬了,那么其它动物怎么样了?可以让每位同学也像文中的句子一样写写其它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另外,在其它练习或考试中,咱们也抓住机会,遇有这类习题,反复训练,专注句式和修辞两要素,句式抓住变与不变,长期训练,相信孩子们能写好佳句。
二、发挥想像,进行片段训练
作文重在材料做支撑,每则材料就是一个片段,写好片段尤其重要。教材就跟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片段范例。
例如,《赵州桥》中的围绕中心句写片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样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这是一段很好的片段,围绕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心句来写。为此,在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也这样写写我们校园内的场景。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开头让他也像文中的片段一样的写写:“我们的校园不但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座欢乐的海洋。下课后,操场上同学们在尽情的玩耍: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所以的同学„„,真像„„一样。”通过这样的补白进行仿写,不仅使孩子们能正确的使用排比句式,而且让孩子们明白了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使我们的习
作更加生动,条理更加清楚,语句更加流畅。
三、学以致用,篇章训练
写景,一直是学生的难题,怎么也写不好。学了《富绕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五花山》这,这几篇课文后,咱们也就有了套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季节的特点以及景点位置的转换来写。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明白了描写景物可以抓住季节的特点,可以抓住这个季节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或者可以根据自己游览的地点不同,抓住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景点,形成几幅画面,共同组成一幅大型且完整的图画。学生依此写法进行仿写训练,成就了一篇篇佳作,写景的选材构思、谋篇布局也有一定收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习作练习重在坚持,其实精选到课本中每篇文章都对学生的习作都有帮助,学生在句、段、篇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技能,久而久之,定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定能写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第二篇:创新精神 激发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创新精神 激发创造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激发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罗恩菲德说过:“在艺术教育界,艺术只是一处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另外,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同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或在课业训练中,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地模仿,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⒈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展翅飞翔的促发剂。孩子对大千世界了解不多,对新鲜的事物,对有趣的小动物等总会看得发呆、出神,甚至对没有生命的玩具等物品也总要亲眼看一盾、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有时还会刨根问底,问个没完没了。孩子对某种新事物问个不停,实际上他是在探索、研究,想发现其中的奥秘。孩子对种探索的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能力的最基本条件。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以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鼓励孩子多问,对他们的想法、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对待,并加以引导、指导。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想法、问题认为不切实际、异想天开,而采取不理不睬,或敷衍应答,甚至嘲笑责备的态度,则势必会压抑和阻碍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影响其想象力的发展。
在教学美术第四册《美丽的鱼》一课中,可以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情境导入:“上一次,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许多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对此心存怀疑,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直了身板……现在,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呢?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应答“想”,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条两天没有喂食的嘎鱼放入鱼缸中,小鱼凶恶地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围到讲台旁看小鱼吃大鱼的精彩画面。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大鱼?”有的回答:“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的太慢,也太老实”;“小嘎鱼身上的花纹也很好看呢!”……在小朋友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的鱼,在保持鱼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⒉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引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教师要及时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少数学生,并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从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或大胆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展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⒊突破惯有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旧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定势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地限制思维的发散,思维活动死板单一,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为“O”型或“□”型,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坐姿,桌凳的整齐,教室的安静等一些常规,让学生分组学习。构思时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每一幅画完成一部分或者结束之前留有一定时间,相互观摩、交流,产生链式反应,使一种新想法激起更多的观点。比如创作《遨游术空》这一课,有的学生画自己登上了月球。通过观看交流,产生了“灵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画与星星跳舞,有的画坐飞船游太空,有的画地球搬家,有的画到银河遨游……小组交流观摩使课堂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课堂常规活而有序,“形散而神不散”,学生轻轻松松想,无拘无束画,你能想到此,我能想到彼。在交往中拓宽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为想象奠定基础
因为想象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不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人们常赞叹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想象力丰富。殊不知爱迪生从小勤奋好学,10岁就阅读了《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11岁就阅读了牛顿的一些著作,以后又阅读了大量的著作。正因为他从小涉猎各种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才为他以后发挥超常的想象力,发明2000多项东西打下基础。实践也证明,知识经验越广博、丰富的学生,其想象力也越丰富。所以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利用各种先进媒体如电视、电影、幻灯片等,也可以通过参观、郊游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⒌选择多渠道、多角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的放矢”,使小学生选材无所羁绊。小学生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想法,他们思维活跃,无所顾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在范画上“添东西”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特大树,然后让学生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上台添画。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争先恐后来添画,最后删去一些比较杂乱的画,一幅《树的畅想》图就诞生了。
②根据课文想象面。譬如学习了《乌鸦与狐狸》一文,根据课文内容的描写和插图,我让他们创作一幅《乌鸦与狐狸重逢》的画,学生想象奇特,作品也各具独特的风格。
③画科学幻想画。由于学生们爱看科幻的画片,听科幻故事,头脑里对科学的幻想也就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因此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④画大自然的画。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的确,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扩大视野,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如:学生春游回来,我问他们这次有哪些收获,大家畅所欲言。我说能不能把它画下来,同学们可兴奋了,于是就让他们创作一幅《春游归来》图。刚开始,学生们的画面都缺乏个性,有些雷同。我又启发他们回想在春游中最感兴趣的地方和事,及最美的景点,然后作画。经启发,学生们画的春游图千姿百态、色调各异,有的画田野里的美景,有的画野炊,有的画满山的树和花,基本上达到了我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借助讲故事、看动画片、听音乐等方法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可通过谈一谈、问一问,说出他们喜欢的事,按常规不可能做的事,平时想也不敢想的事;还可以通过“吹牛”、“说大话”等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大胆地、无拘束地画出自己的世界来。这些做法不仅使大脑活动起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21世纪是“创新的新世纪”,美术教育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创新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出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行知先生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
主要指搜集,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使用现代教育网络搜索,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2、教学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试图运用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广搜博采,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具体材料经验。重视美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3、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新一轮课改 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等等概念。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做此课题研究,要求实验教师积累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六 课题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美术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2、个性化原则。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七、课题实施途径:
1、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课题组成员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2、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中搜集资料,将点滴生成情况整理成文。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实验时间为3年(2008年9月——2011年9月)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9月)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学习教育理论,选定申报,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各年级美术课堂现状及存在问题。
确定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课题研究实验阶段。
1、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3、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材料整理、小结。
4、及时反思调整,再研究。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
课题研究阶段
1、根据第二阶段研究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成果,上升理论高层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将和谐渗透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学生在美术学习兴趣、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美术整体素养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的资料;
2、形成学生资料集:课题开展以来学生所收集并有效加以利用了的资料及学习随感集;反映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记实及获奖成绩。
3、形成教师资料集:所有参与课题教师的教学案例、随笔及论文。(多媒体课件;活动课录像;活动课照片)
4、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十、课题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组负责人:樊士花
课题组成员 :黄婷 王伟 王健 张瑞典 李钦飞
2、确定课题实验班级:1——6年级部分班级。
3、课题组人员具体分工:
黄婷---特邀顾问,负责对课题方案审查、研究过程疑难问题进行指导。
王伟——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负责召集课题实验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与协调管理工作,负责课题组学习研究活动统筹安排。王建——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拟定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课题组活动具体安排。管理课题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纪录。
李钦飞——负责协助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开展活动,协助管理课题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纪录。
黄婷 王伟——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
课题组全体人员——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组织实施。
4、管理规定
((1)本课题负责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文件;对组员的《研究方案》和《实验措施》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对组员进行指导、培训、检查和评估;组织各种类型的交流。课题主要负责人应将课题实施、取得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向所在单位和省、市教科所填报检查报告表。
(2)课题实验成员负责组织学生实验,参加培训活动,学习,参观,交流,上公开课,撰写论文,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如教案、论文、实验记录、心得体会、反思等。
(3)课题组成员共享课题最终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⒈ 由校长孙中卿任组长,业务校长金洁琼任副组长。⒉ 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和各年级组互相配合。⒊ 学校优先保障课题研究和培训的经验。
第三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那么究竟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再也不把作文当做是负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每周上好两堂作文课,课堂上可以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例如“传球比赛”,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等。10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学生兴致高涨,非常认真。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孙悟空多媒体动画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假如有七十二变;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成语接龙;根据“雪天、小熊、房子”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二、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获取广阔的学习素材。
1、多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多读书。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
三、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修改作文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意义,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代替他们来改文章。只有师生双方达成了共识,才有可能形成“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乐意修改”的良好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1)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践证明,“抄读”的确是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精练词句,突出主题,听取意见,加工修改。同时通过誊写作文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作文评改,应该对学生采取“扶”的方针,即通过启发学生参加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教为不教,改为不改”的目的,也才能由“扶”到“放”了。根据具体作文的文体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集体“面批”法或小组“互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对批改同学的作文很感兴趣,积极性高。他们自己写作时常有粗心大意、马虎潦草的毛病,看别人的作文却相当认真、仔细,眼睛尖,会挑剔。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能从这种互相批阅、讨论、修改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特别注意让那些平时写作较差的同学批改那些写作较好的同学的作文,使之在批阅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精心评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评价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应该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要播散爱心,关注优生,情系差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使用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就会使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信心,逐步成为差生。评改时要因人而异,在评价上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按照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不一味地去批评,尽量不随意修改,尽量用一些启发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有所适从,看过评语后,茅塞顿开,兴趣盎扬,回味无穷,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兴趣是求知的起点,而学生的下一次写作兴趣,就源于老师的批语。特别是现代学生的叛逆性,更加喜欢教师的认同。所以评语不可太过于随意,应在批语上多下工夫,寻章摘句,力求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当看到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情不自禁评上一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并激励他追求下一个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一些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也要赞上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喜、激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一些整体水平不高,但还有一些颇为精巧的地方,如仅仅是一个词语准确生动,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赞美、欣赏、激励性的批语,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多学生往往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为了拿高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抄袭了一篇文章, 这令我为难了,该怎么办?最后我在他的作文上评了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须努力,你定行!老是期盼着你下一篇的亲笔佳作”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去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可见,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学生的写作犹如演员的演出,他们当然也希望得到观众的掌声和鲜花,教师这位唯一的观众对他的由衷的赞美和掌声,必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第四篇:创新作文批改模式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创新作文批改模式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学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水平。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提高作文素质,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每次习作,教师如能经持同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改作兴趣。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并来吸引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一是反复朗读,多次修改。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有没有拗口的词句,使之达到语句通顺。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看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看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是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 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一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一要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二要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要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 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总之,“文章不厌百回改”,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然而,放手让学生改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
第五篇:创新班班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能力
创新“班班通”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之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流的状态。“班班通”的开通及运用,让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也有了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猎取到更多的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班班通”教学把教师从单调的“粉笔加黑板加教材”的单一模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形成“粉笔加黑板,教材加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复合性教学,老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主体,根据问题主动去学,去探索,自觉地在网上查找资料,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取自己解疑的成功感。
二、激发兴趣,提升学生求知的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是从兴趣出发的,且注意力差。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习,只想依赖教师讲其答案。针对这一现状,我平时上课时,从内容上,方法上,多用一些幻灯片,动画片,音频,视频资源,让抽象,陌生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多,实践能力运用的少,也就是说没有一系列的学生可动手完成的具体操作任务,上课,一般就是在电脑室玩游戏,上网,看动画片,根本找不到目标或都是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读”引导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操作练习,大大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分组比赛学习,让他们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动手操作,自主发挥。比如电脑绘画,要求学生自选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比赛,看谁画得有新意。同学们就会自由发挥,自主想象到上交业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不相同,有方形的笑脸,多角星星的太阳,有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房子……看到这些画,感觉到他们学习的能动性,能动力有多强。
四、寓教于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班班通“的教学,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图文声像共享,可以分课堂教师学习、交流,也可以聆听网上教师的执教,感受不同教师的风格,从中获取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眼耳的感官需求,也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动手操作,参与探讨,在学习中找到”感觉“体验成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努力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革新教学手段,把网络资源和课程教学有机会整合,激发学生的能动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