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江堰学案
都江堰学案.山东淄博一中 李太永 教学目标 :
一、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二、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教学重点: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1)分析第一部分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 教学过程(www.xiexiebang.com):
一、名人零距离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咬文嚼字 1.读一读,写一写。
颓壁残垣 惊悸 邈远 庇护 濡养 炫耀 规矩 精神焕发 驯顺 众目睽睽 遴选 浚理 长锸 官场衮衮 挟着 钹磬 傩戏 韬略 怦然心动 澄澈 2释一释 冰清玉洁:。圭臬guī niè。修缮shàn: 玉玺xǐ:
三、身临其境 欣赏有关都江堰的一组照片,了解其工作原理。(见课件)
四、洞府猎奇
1、师范读第一部分
2、问题总设计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2)作者是用什么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3、深挖细研
(1)读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是单句还是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读第2段,思考:重点写了什么?
(3)读第3、4、5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第5段提到,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只知贡献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问:第六段“它,就是都江堰”—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
四、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
五、小结: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第二部分水流特征 2:理解作者对李兵父子的评价 教学过程(www.xiexiebang.com):
一、学子解牛
1、问: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2、学生读第二部分
(1)问: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
(2)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3、读第三部分:写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1)问:第10段中“这一切”指什么?
(2)读16—19段问:李冰为修都江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及深远意义。
(3)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称他“大愚”“大拙”?
(4)筑长城与筑都江堰指令与带来的结果有何不同?
二、牛刀小试 阅读余秋雨《莫高窟》完成1~4题。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原意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D.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 C.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D.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三、作业:1.网上观看“中国最佳魅力城市---都江堰市”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djy/jcsp.asp 2.课外阅读,再读余秋雨。窗外话秋雨(知识拓展)
1.在我们的印象中,余秋雨散文一般是用来读的,余先生在文中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构筑起了一种苍凉的历史意境,我们眼里看着,心里想象,一种阅读的愉悦就此获得了,所以,一般不曾想到余先生的散文还可以用来“听”。但是,昨天我去书店买了一盘由赵忠祥朗诵的余秋雨散文CD牒片,回到家里一口气听完盘中所选的《都江堰》、《遥远的绝响》、《阳关雪》和《苏东城突围》等散文名篇,心里委实产生一种莫名的惊颤。赵忠祥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由他用颇有磁性的男中音来阅读秋雨先生的散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我闭上眼睛,在声音里展开无限想象,一忽儿来到都江堰看李冰父子筑堤,一忽儿又来到阳关看冬天古战场漫山的雪景,一忽儿跟随嵇康去到古代看穷途末路的封建文人如何在历史的时空里消失,一忽儿又跟随苏东坡去赤壁怀古进行文化的突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享受呢?醒来后到现在我都无法用言语说清楚,只知道昨夜良宵不曾虚度!
2。上世纪90年代,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现在读者面前,“畅销三个月后开始有第一种盗版本”,接着《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畅销、无一例外地被盗印,这些散文集正规与不正规的印数之和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作为散文家的余秋雨几乎家喻户晓,比作为学者的余秋雨更加璀璨夺目、风光十足。余秋雨真的成功了,其散文一出来就显得非同小可,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曾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但是,在余秋雨著作中常识性的“硬伤”、自作主张的主观臆测和随意征引、主观情感的滥施和失真也不期自到。上海学者胡晓明曾在《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中指出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暴露出来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有对主观情感的过分夸饰,在《阳关雪》《莫高窟》等文中则把原本丰富的文化蕴涵简单化处理,而在《西湖梦》《柳侯祠》等文中又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了传统文化。在其他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文章中,与此相类似的知识层面和学术领域的批评还有很多
第二篇: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1.通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曾分别获得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率先在国内以专著对世界上14个国家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又率先系统地以观众心理学研究了戏剧的审美生命,以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中国戏剧文化。主编有《外国现代艺术大辞典》。1987年由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背景回放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罪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它以无坝饮水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跳进,根据江河出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分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建造十分巧妙。它所运用的水利工程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的创举,至今还使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独具匠心,因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后人的驻足观赏,使人不得不钦佩人类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科学家的聪明和智慧。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果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是,人们研究都江堰的建造史时,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原来,这座奇观的建造者竟然是当时的一位蜀郡太守。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时与都江堰不期而遇,被深深地震撼了,写下了这篇名文。
四、为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划横线的字形
屏障旷野惊悸.邈.远颓.壁残垣.废弛汩汩..庇.护濡.养 灌溉突兀.雕塑.修缮.卑处一隅.炫耀履.历震颤.喧嚣.
障碍强悍遴.选浚.理雍容大度长锸玉玺.铁戟.圭臬..
韬略笨拙.澄.澈淤.泥精神焕.发颈.项祭奠.坍.塌繁衍.
竹篾.针砭.山麓.傩.戏众目睽睽..祈.求钹磬..三年五载.
怦.然心动虔.诚膜.拜
五、总体感知(独立探究)
1、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第一部分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部分的水有怎样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三部分不再写堰,转为写人,是否背离了主题?
(4)卒章显志,本文的第四部分有这样的特点吗?
2、文章题为《都江堰》,却多次提到长城,为什么这样写?
六、深入研究(合作讨论)
1、“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具体指什么样的走向?跟文章有什么关系?
2、“长锸”指什么?“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又指什么?它们之间的反复辩论的含义是什么?
3、“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请你替诸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小结
七、迁移练习
仿照《都江堰》的构思特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反思随笔。
第三篇: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青城麓的岷江干流上,濒临都江堰市区,距成都 45 公里,是公元前 2500 年蜀郡太守 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 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 30 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概述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256 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世界文化遗 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 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 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工程与外观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 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 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 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 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 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 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 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 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当鱼嘴将江水导入内江以后,奔腾的江水便准备着流向成都平原。如何驾驭岷江那不羁的野性?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 是确保
第四篇:都江堰 - 教师版
《都江堰》导学案
编写者:张美娟审核:王晓燕2014.3
【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3.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4.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5.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6.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课前预习】
1.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曾授予“国
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
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
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
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风格包
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
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
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
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
理意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
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
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
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
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
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
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
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
水灌田、变害为利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
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海主持了凿平青衣
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治导什更县的洛水何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
都(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工程。见(《华阳国志·蜀志》)
3.正字音
惊悸庇护修缮魅力强悍铁戟遴选韬略傩戏诘问衮衮诸公
颓壁残垣卑处一隅怦然心动
4.积累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5.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四部分内容。
(1)都江堰的价值
(2)都江堰的水势
(3)对李冰父子的评价
(4)李冰父子的影响
【课堂探究】
一、细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哪些方面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这
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部分的首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举例、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
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大比较释最根本最重要的。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第一部分通过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衬托出都江堰的伟
大。首尾呼应。
2.美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第一段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描
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作用是什么?这一部分在描写都江堰的水时用了哪
些手法?找出来加以赏析。
欲扬先抑,为下文作者被都江堰的雄奇所震撼埋下伏笔,形成鲜明的对
比。
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
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
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3.第三部分第一句话“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在文章
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完成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过渡到李冰的精魂。
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5.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
二、赏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
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明确: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
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
有长久性。
2、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
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明确:“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
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3、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
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明确: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
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
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4、赏析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特色。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
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都江堰江水的强悍生命与筑造者的伟大。
语言简洁有力,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崇敬与赞美。
【小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
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
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文化苦旅》摘抄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平静。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文化苦旅·自序》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一又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
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
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
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品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
坛的罕见绝唱。
——《文化苦旅 三峡》
废墟表现出的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
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
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
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文化苦旅废墟》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
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
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
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
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淅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
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
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朦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文化苦旅夜雨诗意》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文化苦旅狼山脚下》
第五篇: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都江堰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音:jian peng)”,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所谓都江,《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安澜索桥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鱼嘴分水堤
金刚堤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