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8:3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都江堰》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都江堰》说课稿》。

第一篇:《都江堰》说课稿

《都江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都江堰》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辅助教学、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鲁教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走出过去,走不出历史;走进现代,走进另一种文明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在传达中反思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都江堰历史文化;掌握对比手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难点: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点,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确定依据:

新课标提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文化及现实,有许多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的句子,透露出深厚的人文精神,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为基本教学模式,以文本为载体,立足诵读和语言的体味,借助想象和联想,灵活地诱引学生用心领悟散文语言,深入思考文化的精义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和个性化解读,以学生为主体,以文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主要采用“对话体悟法”、“点拨讨论法”两种方法,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说教学辅助

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好一个都江堰》,创设情境导入;幻灯片展示都江堰相关图片,让学生视觉感知厚重之美的同时,心灵也为之震撼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好一个都江堰》,创设情境:(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那也不是传说那也不是梦幻/那是真实的神话 那是人间的奇迹 那就是千秋都江堰/都江的水静静地流流过岁月流过沧桑 /都江的水 滚滚地流奔向大海 奔向未来 /都江的水 长长地流 流过昨天流向明天/ 都江的水汩汩地流 润了中华 润了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领略天府之国自然的神奇,体悟她文化的神秘,追寻文明的踪迹,涤荡我们的心灵(二)预习反馈:

1、明确学习目标(详见学案)

2、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扫除朗读障碍(三)初读感知,走进都江堰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对比手法;通过抓关键语句来概括文意

中间穿插这通过课件展示都江堰水景图,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在概括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写作重点在哪里,并阐述原因(四)合作释疑:精读品味,感受李冰精魂,实现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 第一、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第三部分,深刻体会李冰精神的内涵

主要让学生结合语境、主旨,紧扣关键词,理解品味蕴含着理性思考的三个关键语句(课件展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指什么?李冰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2、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大愚”“大拙”指什么?“大智”“大巧”指什么?)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长锸”代指什么? “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指什么?)在讨论过程中中,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与疑问,鼓励学生自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存在疑问的地方,老师引导共同解决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与探讨可以加强对李冰这一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加深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第二、学生概括李冰精神的内涵:(老师给予总结)

课件展示总结内容:贴近苍生,造福百姓,求真务实,淡泊名利

李冰作为一郡之守在这里为我们大大的书写了一个“官”字,通过这个官位,他贴近苍生,造福百姓,为天下守住了“民”心,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践行执政为民,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最终守住了天下,守住了民族精神

(五)拓展延伸(对李冰精魂进行拓展延伸)

李冰任蜀郡守,这一毫不起眼的任命,却足以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句话即使在灾后也是属实的,因为历经2000多年,都江堰依然经受住了8.0级的地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什么使都江堰在8.0级的地震后依旧安然无恙,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安详地端坐在此,庇护濡养着中国?是什么创造了在废墟中被困几天几夜,但心脏还在跳动的生命奇迹?又是什么使千千万万的灾民从容乐观地站在死亡深渊的边缘? 那就是“即便在都江堰的河水里都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带给我们的驯服大自然的那份自信与坚持那么,由李冰我们会想到那些人呢?(学生思考,并口头表达自己的的崇高敬意)

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苏轼、林则徐等

当代: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温家宝总理、沈浩等(课件展示示范语段,学生齐读,感受其中蕴涵的崇高的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在因虎门销烟被贬到伊犁戈壁黄沙、朔风漫天日子里,在最倒霉的时刻,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易露脸的事,领导百姓兴修水利,引天山雪水浇灌农田他修成的水渠到现在已有150多年了,依然清流滚滚!

※蜀道践行“执政为民”的 “平民总理”温家宝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一特大灾难面前,有一个人,事发后两小时内就踏上了赶往震中的飞机六小时内便抵达余震不断的都江堰,二十四时内便相继出现在德阳、绵阳、北川等地,他用喇叭喊话,他鼓励孤儿,他为悲惨的场面落泪,他为救灾面临的困难发火,他用熟悉而坚定的声音让受灾群众保持镇静„„,他,就是我们的好总理温家宝他,年过花甲却前后奔波,没有丝毫停顿;他,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也给灾难面前的人们带去了无限的勇气和安慰!

(六)课堂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而都江堰依旧,李冰的精魂依旧,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那些以民为天,造福百姓的先人注定在我们心中永驻,不仅如此,他们与自然抗衡的执著坚毅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 所以,当我们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时,当我们处于山重水复的境地时,当我们当陷入凄风苦雨的低谷时,请记住精神力量与我们同在,精神力量与我们同行!让我们在阴霾的天空下依然激情似火,让我们在激情的岁月里尽情绽放自己的光彩!

第二篇:都江堰-说课稿 2

《都江堰》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都江堰》是高中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必读文本,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佳作,是一片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现实的文章。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解读历史并了解前人在历史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审视历史中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这篇文章看似游记,其实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悟和深刻的世事洞察;看似叙写一个古代工程建筑,其实在评价李冰的人格魅力。现代社会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对社会人生的辨别思考能力,这些需要都可以围绕教材和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实践。因此,抓住这一契机,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字词,识记作家作品,了解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特点,了解与都江堰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是打好基础,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2、能力目标:概括三部分大意,赏析都江堰水的特点及写作用意,评价李冰精神。这是本文的重点目标。目的是让学生读文本,通文意,品文情。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3、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李冰的精魂,启示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自然在失落。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其值得关注。有必要用本文的人文精神来引导,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法与学法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老师的点拨是必要的。这节课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总体思路:本课的教学安排是利用课下自读文本,解决字词,通过学案提供材料了解有关作者、都江堰、李冰的知识;用一课时训练思维和表达,陶冶情操,启迪思想。

第一个环节,导入: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无数的辉煌文明与不朽文化。从尼罗河畔巍峨庄严地大金字塔到神圣的雅典卫城,这些都令人慨叹不已又激动万分。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多数的奇迹今天只剩下了一副躯壳,成为闻名的标本。而在中国四川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这样一座了不起的水利工程,他以其汩汩清流,源源不绝地滋润着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乃至整个的中华民族。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都江堰》。这个导语,通过对比,凸显都江堰的无穷魅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解读文本:活动一:整体感知在学习小组内检查字词、作家作品的掌握,然后给文章的三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二:局部探究

探究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

我用这样几句话引导探究:要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我们都会点头称是,但是如果有人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历来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之上,恐怕会有许多人不敢苟同。可是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就语惊四座。他说:“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为什么余秋雨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断言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重新看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目的是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这一环节的文本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写长城是为了写都江堰”的写作用意。

探究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势

都江堰有这样的价值,又是一座水利工程,我首先给学生看三幅水流图片,三幅图片分别展示出水的翻卷咆哮、驯顺、规整,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直观的印象,为下文的活动渲染了气氛。

文章当中对水的描写都集中在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齐读,看一看余秋雨先生笔下是怎样描写水的?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水流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体现出什么,从而理解写水是为了写李冰。

学生交流,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评价、订正并板书。

然后小结:都江堰的水,从狂野不羁、改恶从善为驯顺规整,功劳应归功于李冰父子。水有了改变是因为有了都江堰,而李冰父子是都江堰工程最伟大的设计者、建造者。李冰是何其人也?对此,余秋雨先生写得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找一下,作者是怎样评价李冰的?

活动三:感知评价。请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浏览第三部分,从课文中寻找文句来回答。提示学生从文章中划出有关词句加以归纳。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特别重要的一句话“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那里?”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用理性从生命的意义来思考李冰,认识到李冰的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为突破教学的难点,先给学生朗读臧克家的《有的人》,再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中的一段话。

这些内容通过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李冰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原因是什么?李冰从物质到精神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最后小结这一部分:都江堰是朴实的,象乡间母亲一样;李冰是求真务实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心系民众的人,有了这样一份踏实执著的作风,才有了都江堰的汩汩清流,文明千年而下,得以延续。时至今日,中国仍在发展,我们的文明不断的前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阻挡他的脚步,我们每个渺小的人又应该为这份文明做些什么呢?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

五、布置作业:参观禹王亭,瞻仰大禹像,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和故事,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仿照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结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故事+文化精义)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交流。人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风景的吸引,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都蕴含着一种文化。探寻禹王亭背后的文化,大禹治水的精神,从而将课内思考引向课外,从家乡故园中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都江堰的价值

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都江堰的水势

壮丽的驯顺

工程艰险

治水人的气度不凡

评价李冰

求真务实

板书设计展示出文章的脉络结构,反映出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力求简洁、直观。

《都江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文章看似游记,其实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悟和深刻的世事洞察。看似叙写一个古代工程建筑,其实是在评价李冰的人格魅力。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这篇课文,入编鲁人版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确切地说,本文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余秋雨先生用浓郁的抒情笔调传达深沉的历史感悟,使我们在读文章时如同在欣赏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如同在聆听浑厚而深情的恋歌。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上还有待加强。加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不在散文形式的学习上。所以对散文文体的理论学习我采取够用的原则和淡化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基于新大纲的要求,中学语文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学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分为二个课时,分别采取粗读和精读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粗读,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适当的提供信息,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协作与会话中,把对本文内容和精神的理解结合到导游词的写作中。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值得关注。对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用本文的人文精神来引导和熏陶,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知识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抓住主要信息,认识都江堰的伟大景观和把握其内涵,理解作品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评价

3、过程方法:组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再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让学生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题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故确立:

A、重点:梳理文章;提炼信息。B、难点:体会都江堰和李冰的精魂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了解内容。

(1)正字音

颓壁残垣(yuán)

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

魅力(mâi)

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

韬略(tāo)

怦然心动(pēng)

诘问(jiã)傩戏(nuó)

衮衮(gǔn)诸公

(2)积累词语

众目睽睽: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

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2、梳理文章脉络 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请同学们浏览各部分内容,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 这里的水却不同,„„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第三部分: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标题:

一、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二、都江堰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

三、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精魂。

六、课堂小结: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分类作业 A类:熟读课文,探究都江堰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B类:

分析李冰的形象。板书设计

一、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二、都江堰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

三、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精魂。课后反思

第三篇: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青城麓的岷江干流上,濒临都江堰市区,距成都 45 公里,是公元前 2500 年蜀郡太守 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 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 30 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概述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256 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世界文化遗 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 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 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工程与外观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 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 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 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 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 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 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 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 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当鱼嘴将江水导入内江以后,奔腾的江水便准备着流向成都平原。如何驾驭岷江那不羁的野性?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 是确保

第四篇:都江堰 - 教师版

《都江堰》导学案

编写者:张美娟审核:王晓燕2014.3

【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3.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4.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5.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6.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课前预习】

1.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曾授予“国

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

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

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

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风格包

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

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

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

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

理意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

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

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

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

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

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

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

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

水灌田、变害为利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

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海主持了凿平青衣

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治导什更县的洛水何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

都(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工程。见(《华阳国志·蜀志》)

3.正字音

惊悸庇护修缮魅力强悍铁戟遴选韬略傩戏诘问衮衮诸公

颓壁残垣卑处一隅怦然心动

4.积累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5.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四部分内容。

(1)都江堰的价值

(2)都江堰的水势

(3)对李冰父子的评价

(4)李冰父子的影响

【课堂探究】

一、细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哪些方面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这

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部分的首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举例、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

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大比较释最根本最重要的。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第一部分通过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衬托出都江堰的伟

大。首尾呼应。

2.美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第一段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描

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作用是什么?这一部分在描写都江堰的水时用了哪

些手法?找出来加以赏析。

欲扬先抑,为下文作者被都江堰的雄奇所震撼埋下伏笔,形成鲜明的对

比。

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

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

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3.第三部分第一句话“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在文章

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完成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过渡到李冰的精魂。

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5.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

二、赏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

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明确: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

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

有长久性。

2、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

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明确:“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

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3、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

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明确: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

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

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4、赏析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特色。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

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都江堰江水的强悍生命与筑造者的伟大。

语言简洁有力,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崇敬与赞美。

【小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

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

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文化苦旅》摘抄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平静。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文化苦旅·自序》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一又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

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

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

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品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

坛的罕见绝唱。

——《文化苦旅 三峡》

废墟表现出的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

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

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

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文化苦旅废墟》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

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

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

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

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淅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

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

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朦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文化苦旅夜雨诗意》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文化苦旅狼山脚下》

第五篇: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都江堰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音:jian peng)”,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所谓都江,《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安澜索桥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鱼嘴分水堤

金刚堤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下载《都江堰》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都江堰》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都江堰导游词

    都江堰导游词范文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3.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

    《都江堰》读后感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级:模具08-2班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 《都江堰》读后感 看到《都江堰》这个标题时候,它立即吸引了我的......

    都江堰学案

    都江堰学案. 山东淄博一中 李太永 教学目标 : 一、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二、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

    都江堰水利工程观后感

    都江堰水利工程观后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

    《都江堰》教案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