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校本化工作方案

时间:2019-05-15 04: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校本化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校本化工作方案》。

第一篇: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校本化工作方案

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我校课程建设和国家课程实施水平,根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教学现状,特制定《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提高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丰富的课程营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审议及评价制度,形成专业化的课程管理与质量保障机制。

二、我校课程体系

我校课程建设从两方面来实施,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我校课程体系中,将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必修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等学习领域实践活动 ;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课程(主要指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与自主选修课程(主要指社团活动类课程)。附图表如下: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分析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教师、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学校文化脱节;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素养脱节,容易与教学资源、学科发展脱节;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面向中等学生)要求,容易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脱节。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

国家课校本化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它是指在参照国家所提出的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学情境,特别是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校自身传统及当前校园文化等,所做出的创造性实践。它包括三个要素: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系统整合,师本课程的创生。其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它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必须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落实。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的完全自主的特色课程开发,同时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指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五、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法途径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指导思想是,在国家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化研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和二度开发,首先需要调适,其次需要创新。

(一)国家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调适的课程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适应性,这是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要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调适:

1、教学目标的调适——延伸和细化:教学目标的延伸是指适当提高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的细化是将课程标准分解到年级甚至学期,结合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教材中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分解成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可以通过“研课标,说教材”活动来实现。

2、教学内容的调适——补充与调整:新课程要求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仅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非唯一),需要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所以,教学内容的调适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核心环节,具体包括简单内容的合并、部分内容的改编、学科内部有密切关联的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与先后顺序的调整。立足现行国家教材,吸纳多种版本教材的长处,收集报刊书籍、网络、地方文化等与教材有联系的内容,作为对课程资源的补充。

3、教学方法的调适——多元与更新:调适教学内容必然带来教法的更新与变化,使之符合内容与学生实际,所以各学科既要选择适应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不断优化创新。我校运用“自主互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教堂”变为“学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4、教学评价的调适——优化与开发:在评价内容上要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方法上要多样化,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在评价主体上实行教师、学生、小组、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将口试与笔试结合,并不断优化。

5、教学策略的调适——规范与优化:精细化的实施教学常规环节,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强化前置性预习,强化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突出个性化教案。加强校本研究,实现研、训合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落实学习规范,重视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

(二)国家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创新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内容和课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它是在现有的国家课程框架内,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实际,创造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内容或课程单元。如语文课程,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语文课程将针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与习作能力弱的实际,开设拓展型阅读与习作课程,主要是对教材文本进行二度开发,根据教材单元的主题、文本的主题挖掘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推荐课外大量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延伸型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重视书写,开设书法课程,突出朗读,开设朗诵课程。这些拓展型的学科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必须写清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方法等。

六、我校各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要点

语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校本化实施方案》、《书法课程实施方案》、《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语文经典诵读教程方案》、《亲近文本,润泽生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校本化——情境问题数学化>实施方案》、《<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英语:《小学英语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品德:《小学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音乐:《小学音乐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体育:《小学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美术:《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七、措施保障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项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组 长:张德峰

副组长:王效国 刘德勇

成 员:高德水 陈 凯 侯晓菲 刘庆伦 张 军

2、培训教师,更新观念

通过参加省远程培训、县全员培训、校本研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课程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3、加强管理,注重考核

建立完善课程实施与开发管理制度,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定期评估课程实施情况,并把评估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体系。

附各学科实施方案:

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 语文阅读校本化的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依据本地区、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语文教育与教学。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并结合我校师生特点制定本方案:

一、语文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的依据和原则

从宏观上讲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以它为纲,以它为标。但国标毕竟是个纲领性的文件,我们在具体落实课标的各项要求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它进行细化和调整,以便教师操作。如:“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的“阶段目标”小学段只分了三个学段,目标要求相对比较笼统。我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把国标中的低、中、高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分解到具体的年级段,使教师明确各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深浅。

二、语文教材校本化的实施

就语文教材本身而言,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说:“(语文)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课程资源的有限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的实施,主要包括对教材进行诸如补充、拓展、重组等适当性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的形成。

1.补充教材,增加新鲜内容。以往,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不仅面窄,而且存在陈旧和缺少弹性等问题。课标提出,课程内容要“新”,“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我校的语文教学,在充分运用好教材的同时,又为学生补充了“新”的阅读内容。一是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二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的阅读材料。三是学生的优秀的习作。四是各种媒体上的文章。如:可以从报刊、杂志、网络上中借鉴一些好的文章,经过加工,为我所用。这些文章具有很强及时性,对教材的滞后性作了极好的补充。

2、拓展教材,丰富精神体验。语文教学要根植于课本,而又不能囿于课本;立足于课堂,而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方式拓展教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1)围绕作者拓展教材。我们可以将一作者的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异同点和作者作品风格。如《爬山虎》和《记金华的双龙洞》其作者都是叶圣陶。《爬山虎》讲得是做人的道理;《记金华的双龙洞》则是一篇游记,让学生感受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在学完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叶圣陶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等文章,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受到启迪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作者的的智慧。

(2)围绕同主题拓展教材。如人教版一年级到六年级,写景状物的文章有《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观潮》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都是借景抒情。在教学五年级《彩色的非洲》时,我们可以再次温习以前学过的有关的的课文,课后在补充一些写花的短文,让学生感悟同样是写景,不同的作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3、整合教材,提高学习效率。所谓“整合教材”就是依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内容内在的联系,对教材进行重组。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课文的教学与特定时期的教育存在错位现象:没到教师节时却碰到了《孔子拜师》,到了国庆节,热爱祖国的文章却又不在本单元或本册教材中,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适宜的时候上适宜的课文。调整教学时段的总体思路是: 三月(植树节、环保教育):景物篇。四月(清明节,革命烈士教育)英雄人物故事。

五月(劳动节,热爱劳动教育)好人好事,如为人民服务的故事等。六月(童节,关注儿童)儿童的故事。九月(教师节,尊敬教师)老师的故事。十月(国庆节,爱国教育)领袖的故事。

十一月十二月(良好意志品德教育)哲理故事,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

通过这种整合,既有利于学生结合时令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因时开展活动,更好地教育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 《写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写字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视并担负起对学生写字能力培养的任务。

2、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写字能力培养也要在学生的写字实践中达成。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书法学习的特点来开发与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二、课程总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写字》的开展,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书法的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按正确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的习惯。掌握写硬笔字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规范、快捷地书写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字,做到横平竖直、结构合理。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4、营造书法艺术良好环境,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三、课程分目标

1、一年级:认识田字格,练习用铅笔写字,执笔法及坐姿正确,掌握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同时选择规范的范本,进行描红练习,要求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二年级: 续用铅笔写字。保持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坐姿,掌握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常见字的写法,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注意间架结构,行款格式整齐规范,平时以描红为主,临摹练习为辅,在反复的模仿中加深印象,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美观地写出汉字,培养练字兴趣和毅力。

3、三年级:练习用钢笔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并练习用毛笔写字,要求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学会运用毛笔练习基本笔画,书写简单的独体字,常用偏旁和含有这些偏旁的合体字,点画要描得圆满、规范,一笔到位,字要描写得端正,整洁,懂得笔、墨、纸、砚的使用保管知识,了解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知道写好毛笔字的意义,激发写字兴趣。

4、四年级:能比较熟练地使用钢笔,保持正确的书写,掌握各种笔画和的写法,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懂得钢笔的使用技巧和保管知识,掌握毛笔的执笔、动笔方法,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掌握常见字的书写要领,继续激发练字兴趣和毅力。

5、五年级:继续练习用田字格或方格进行钢笔书写,掌握基本写法,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学习用横条格书写毛笔字,力求字体端正,分布匀称,字距适当,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开始用临贴,学会读贴,临贴,做到“眼中有格,心中有字”,把握笔画的形态特征,字形结构特点,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力求形神兼备,掌握各种基本笔画的动笔方法,提高毛笔的动笔技巧,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6、六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钢笔字,掌握各种字形书写方法,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匀称,会用横条格书写,写得端正匀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书写习惯,继续学习用毛笔临贴,力求动笔正确,结构合理,写得与范字形神相似,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写字》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设计,以“天天认真练字”、“提笔即是练字时”为宗旨,分讲学和自学两部分内容,一年365天,天天有练字内容,每次的练习量适中。

2、各年级写字教材应各有侧重点。一年级注重拼音的书写练习、部首练习、字的笔画练习、独体字练习;二年级注重字的笔画练习;三至六年级不同结构类型字的选录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3、以《写字》教材和司马炎的同步字帖为基本教学和练习内容,教师再按2中的要求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二)实施形式

课程的实施以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前提,充分利用每天中午的10分钟以及书法课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

1、课时安排:每天中午利用学生到校后的十分钟,各年级集中练习。

2、组织形式:采用集中练习、个人自学两种形式。

3、活动地点:校内外相结合。

4、成果展示:

①、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自愿申报考级。考级的等级评定标准: E级

你能做到写字姿势和纸笔方法正确吗?你能做到书写认真,卷面整洁吗?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申报E级证书了。

D级

你是否继续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呢?能认真书写作业吗?你写的字间架结构合理,字体工整吗?你能主动练习写字,积极参加班级书法展示活动?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就可以申报D级证书了。C级

你是否继续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呢?能坚持认真书写作业吗?你写的字间架结构合理,字体工整吗?写字 有一定速度了吧!你能做到坚持练习写字,积极参加各种书法展示活动?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就可以申报C级证书了。B级

你一直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呢?书写是否依然认真,能继续做到卷面整洁吗?你能坚持明天练字,积极参加各种书法展示活动吗?现在你是否能够临摹字帖,写出布局合理的书法作品呢?用笔有提、按、顿、挫的变化吗?这样才能使作品略有书法美感呀!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就可以申报B级证书了。A级

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可是很重要的,你坚持做到了吗?作业的书写够认真,卷面也整洁吗?你已经养成每天练字的好习惯了吗?仍然积极参加各种书法展示活动吗?作品提、按、顿、挫笔法已经比较自然了吧,这样习作更具有书法美感了,你敢于评价他人的书法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吗?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就可以申报A级证书了。

②每学期举行一次硬笔书法、毛笔字竞赛活动,评选“硬笔书法强班”和“硬笔书法小明星”“毛笔字小明星”,在班级、年级文化墙中开辟书法栏目,展示学生作品。

③教师书法论文、教案、随笔。典型的个案分析报告。④各类资料(教案、课件、录像、活动资料等)。⑤论文集成册、师生书法作品集。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课程开发与实施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课程开发与实施组全体成员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人,应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引导者与实施者。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创造性地开发与使用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提高学生写字水平为基本目标,让写字教学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中进行,特别是评价环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应该成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活动方式。

2、在写字教育中,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书法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写字教学之中,努力实现写字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3、加强静心训练、加强双姿(坐姿、握笔姿势)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静心与良好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字写好,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把静心训练与双姿教学真正纳入到写字教学过程,高度重视,抓出实效;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保管、爱惜写字用具,书写时纸面干净。

4、在写字教学中坚持精讲精练和举一反三的原则。“精讲”必须使范字的讲述科学化、规范化、趣味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精练”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临写操作,坚持宁少勿滥,求质不求量,举一反三的原则。

5、重视学生读帖能力的培养。读帖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书写水平。要教给学生读帖方法,让学生亲历读帖的过程,在尊重学生的读帖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指导。提倡写前读、写时读、写后评的训练方式,真正将读帖训练落到实处。

五、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

《写字》校本课程的评价目的主要是检验和端正学生写硬笔字的态度,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毛笔字入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突出写字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书法素养。

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要相结合,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学生写字训练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可组织写字段位评定,每学期定时进行段位评定,及时发放段位卡,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促使学生进一步努力。同时,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要以书面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书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书法名人的了解,并以书法比赛、办小报、写春联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书法的认识。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他们对练好硬笔字充满信心。

(二)写字教学评价

根据《纲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写字教学评价。

写字教学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评价目标(一级指标)各年级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应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二级指标)以此为写字教学的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多样化,主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生集体评的方法,采用星级评价制度。

六、《写字》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8月1日——2013年9月7日)

1、制定《写字》教材开发与实施纲要

2、制定《写字》教材开发与实施方案

(二)编写教材阶段(2013年11月8日——2013年12月30日)

1、成立《写字》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

2、对《写字》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进行《写字》校本系列教材开发工作。

(三)实践总结阶段(2014年1月1日——6月31日)

1、利用《写字》校本教材,按照课程时间安排表全面展开教学工作。

2、每学期举办一次书法比赛和优秀作品展览。

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语文校本课程

《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经典朗诵语文校本教程方案》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加文化的底蕴。为了提高国家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水平,创建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语文校本课程,把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朗读、朗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主题从国家语文课程中提出来,开设《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经典朗诵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目标解读

(一)课程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二)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来说就是:

1、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辣)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东平方言和普通话轻重格式比较)

2、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

3、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教学中,不应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让孩子们从小亲近母语,让经典伴着孩子们成长,让每个三实小成长起来的孩子大脑存储器中存有中华经典若干,让每一个从三实小毕业的孩子在更高一阶段的学习中会因为在小学的朗诵课程而自豪。

二、课程内容及课程设计:

(一)时间设计:

1、一——六个年级全部开设,每周1节,每学期15课时。为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朗诵时间,我们号召“早晨到校诵经典,午间到校静静读”,每天早晨、中午到校后各15分钟,拿出《经典朗诵校本课程》,静悄悄地读,“让读书成为习惯”,一点一滴,可以汇成江河。

(二)栏目设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设童话大王、故事天地、我爱童谣、古诗齐读、名人名言、格言齐诵、祖国之约、自然之约、家乡之约、名人之约、散文赏读、诗歌吟诵、文言启蒙、革命诗抄、爱我东平、国学天天、超级短剧等栏目,精心选文,悉心示范和指导。

(三)学段倾向:

第一学段(1——2年级)倾向于古典诗词的诵读和童话、寓言、童谣的趣读及背诵;

第二学段(3——4年级)倾向于美文赏析、革命诗抄和爱我东平,深入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熏陶;

第三学段(5——6年级)倾向于哲理性诗歌散文的赏析、课本短剧及文言启蒙。

(四)课程内容

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九个:

1、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

2、文言启蒙

3、格言警句

4、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5、革命诗抄——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让小学生读一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胸襟开阔的大气,愿景厚重的深远的气质。

6、东平古代诗词

东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景怡人,吸引了无数诗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灿烂的诗篇.,让学生读背宜都诗词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培养爱家乡的情感..7、爱国美文

8、自然山水

9、童话神话寓言故事

(五)内容统计:

15课时X2学期X6学年等于180首古诗词、180条格言警句、60篇童话寓言故事等,按照年级和学期设计主题。

三、朗诵课程的实施。

1、科学安排朗读训练的程序

就一般情况而言,朗读训练可以按照如下程序进行:(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指名试读,教师、学生评读,肯定优点,指出不足;(4)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5)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再次评读。

当然,根据需要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再进行若干次反复。

2、朗读的基本技巧与运用 第一学段:侧重基调、重音 第二学段:侧重停连、语速 第三学段:侧重语调及综合运用(1)基调

所谓“基调”,原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作品的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总的思想感情色彩和分量。而朗读基调,是指朗读某一作品总的态度情感及运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也就是朗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语调、速度、停顿、重音等的大致方法。

要把握作品的基调,就要从分析文字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在分析中,着重抓住作者的态度情感来概括提炼,就可以弄清作品的基调。然后,再根据作品基调相应地设计整体的朗读技巧,这也就是朗读一篇作品的朗读基调。

朗读基调是朗读一篇作品方法的整体体现。朗读作品各部分、各层次、各语句的声音形式,都必须服从统一的朗读基调,这样才能使朗读和谐连贯。但是,朗读基调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单调呆板。

(2)重音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如何表达重音呢?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音表达方法:

A.加强音量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

B.增加音高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

C.增加音长

就是把需要重读的音节延长。

就是在朗读重音音节时,尽量把发音部位向后靠,降低声高,加大气音,然后用力地轻轻吐出。一般表示轻柔的动作语言、恬静的环境气氛、深沉的思想感情的重音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语速

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A.根据人物个性运用速度

人物说话的音调和人物说话的速度,一般是协调和谐的。通常说话声音高而响的人,说话的速度可能快一些;说话声音低沉的人,说话的速度可能缓慢一些。一般朗读少年儿童、年轻女性、作风泼辣的人、性格豪放的人、机灵活泼的人、凶恶狡猾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可以用快速朗读;而老年人、成年男性、作风懒散的人、性格憨厚的人、心思迟钝的人、慈善老实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就应运用慢速朗读。当然,同一个人物处于不同的情绪中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语速。比如一个人激动、欢乐、喜悦、热情、狂喜、欢呼、惊慌、紧急、斥责、愤怒、凶狠、命令等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速度可快。而一个人悲伤、痛苦、失望、郁闷、惭愧、沉思、怀念、宁静等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速度要慢。

B.根据内容气氛运用速度

一般是表现危急、紧张、热烈、惊异、激愤、欢乐、驳斥、争辩等内容气氛的语句,速度快;而表现平静、庄严、安闲、沉痛、沉思、沉郁、失望、疑虑、怀念、劝慰等内容气氛的语句,朗读速度就应该缓慢一些。

(4)停连

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这里我们先谈谈句中的停连。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多;感情欢快急切时,停顿少。在处理停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句中的停连的处理。

A.在没有标点符号或语法上本不应停顿的地方安排停顿、甚至延长停顿的时间。

B.在有标点符号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紧连。

以上我们谈的是句中的停连的处理。

那么,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应该怎样处理停顿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急收。例如: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飞夺泸定桥》)

“最前线”要坚实、迅速地收住,“线”字要读得声音实,音节短,不要拖长。

b.缓收。例如:

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结尾处要舒缓、松弛地收住,给人以回味和思索的余地。c.强收。例如: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我的“自白”书》)

“蒋家王朝”要坚定、果断地收住,既不能急促,也不能舒缓,声音要大一些,唇舌要用力,表现出必胜的信心。

(5)语调

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

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

A.表示兴奋、喜悦等用高句调;表示悲伤、惭愧等用低句调。B.赞扬的态度用高句调,批评的态度用低句调。

C.活泼开朗、狡猾奸诈的人说话,用高句调;沉着庄重、忠厚老实的人说话,用低句调。一般老年人、男性说话用低句调,年轻人、小孩、女人说话用高句调。

D.叙述和对话夹杂在一起时,叙述的部分用较低的句调,对话的部分用较高的句调。

E.紧张激烈的场面用高句调,平静或凄凉的场面用低句调。

3、不同体裁课文朗诵指导

不同学段侧重不同文体的朗读指导: 第一学段:侧重童话、古诗 第二学段:侧重诗歌、说明文 第三学段:侧重散文、文言文(1)童话

朗读童话要注意语调的儿童化。儿童化语调并不是模仿儿童的音调朗读,而是读给儿童听的语调,其特点是:语速较慢,语气柔和,停顿多,拖音多,以便于儿童理解。朗读童话,还要体现不同角色说话的音色特点,使各个角色的个性鲜明。要确定好褒贬对象,恰当表现好立场、感情。

(2)散文(写景)

朗读写景的文学作品,重点是绘景绘色,使人听了如见其物,如临其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加强形象感受,而加强形象感受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情景再现”。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要求朗读者不仅要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描绘的客观形象,而且还要进入到作品描绘的特定情境、场景之中,仿佛我就是作者,要把作品中描写的一切都作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进行设身处地的感受。此外,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言细腻、含蓄,朗读散文一般要用较轻柔的语调。

(3)诗歌 古诗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古诗的语言非常凝练,因此在朗读古诗时,读音虽也有轻重、虚实之分,但总的要求是吐字清晰,不能含糊。同时,古诗的音乐性强,讲究韵律和平仄(ze),读时音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这样才显得更有韵味。韵脚要突出,方法是拉长字音或加重音量。绝句由四句组成,第一句一般读升调,句末上扬;第二句略降,为半终止形;第三句往往是全诗的关键句或转折句,一般也读升调,末尾字音可以有一较长的回旋的味道,形成朗读的高潮;第四句读降调,最后三个字渐渐放慢,形成全终止形,给人以结束的感觉。

4、成果展示

每学期一次专项活动(赛诗会、“美文”朗诵比赛、经典名句填空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二)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经典朗读的态度及表现。

2、学生朗读的成果。

3、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评价。

(三)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投入程度及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表等方式作简单记录。

3、学校评价:学生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

5、社会人士评价:家长、社会对学生、教师及本课程实施成效作出评价。

(四)评价原则

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可用考查的方式,评价依据平时的记录和学生成果。

2、评价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次。

3、学生成果展示注意多样性。

。亲近文本 润泽生命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校本化实施方案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读促写,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为了改变我校学生词语匮乏、惧怕习作的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促进我校倡导的“书香校园”的创建实施,我校决定将国家语文课程校本化,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制度化,并制定如下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课程的设置,在学校、班级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转化为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营造书香校园

3、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二、课程主题:亲近文本 润泽生命

三、课程内容:课外阅读

“读书”,按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年级段规定阅读总量,推荐优秀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四、实施措施

1、加强阅读领导 规范阅读行为

可成立课外阅读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负责制定课外读书计划,推荐相关阅读图书的书目,组织开展全校性的读书活动,促进我校课外读书活动健康、有序、持续的开展下去。

2、主要形式:课外阅读课要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形式有:

(1)阅读指导课:此课是推进高效阅读的方法上的保障(读书态度、目的、方法指导、阅读中问题的处理等)。

(2)集体阅读课:此课是进行高效阅读的关键环节,在这里学生可以静心阅读,静心的感悟(可结合学生阅读需要和单元教学主题需要进行专题阅读等)。

(3)读书汇报课:此课是读书指导课和集体阅读课的延伸,是课外阅读的内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如词语接龙、心得感悟、读物推荐、美文欣赏等)

3、时间设置:课外阅读课纳入课程表,每周设1课时阅读课..4、做好读书笔记:

每天中午为课外阅读时间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低年级主要记下优美词句;中年级除了记下优美词句,还得写下读懂的内容或问题,试着仿效写好句.高年级要求则更高,除了记下优美词句,还得写下读懂的内容或问题,试着仿效写好句,写下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等。

5、现有物质条件的有效利用:

(1)利用好校图书室、阅览室,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阅览室可全天向学生、教师开放;

(2)利用好班级图书角,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3)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

5、奖励机制;

(1)班内:通过汇报课评选出课外读书月冠军、年度总冠军,并参加校级比赛等。(2)学校:结合读书节活动评选书香班级、读书小明星等。

总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分层次地指导了解、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结合集体阅读、专题阅读等形式,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家课程校本化 ——情景问题数学化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数学资源。国家数学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实施,要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在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数学化教学。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本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总体目标,通过将情景问题数学化,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数学的产生源于实践,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二、课程目标

1、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设计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学情境形成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2、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尝试,敢于探索。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一双数学眼睛,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逐步形成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周围事物、分析生活现象,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三、课程内容

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把各种实际问题不断进行数学化的过程。青岛版教材将数学问题以情景图或生活问题的形式呈现,所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把各种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抽象形成数学概念,总结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参与的活动。

1、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赋予个人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3、创设合适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5、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

四、课程实施

(一)开设年级与课时安排 :五至六年级 每两周一节

(二)组织形式:集体辅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

五、课程评价:

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可自我评价;也可以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国家课程校本化 《趣味数学》实施方案(供一二年级使用)

一、指导思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我们结合教材和学校条件、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二年级数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

趣味数学课是学科性的活动课。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动又有静,有游戏激趣又有动脑思考,有竞赛式又有讨论式,有个人活动又有群体活动,有动手操作又有动口训练,有课内的活动又有课外的延伸等等。

为此,我们积极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努力适应低学段孩子的智力和知识特点,规划了三个板块:“活动天地”、“人文之窗”、“数学广场”,让孩子们通过操作、游戏、探究、比赛、合作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课程目标:

1.应用课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2.拓展和延伸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形成一定的 数学技能。

3.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

1.活动天地:以动手小游戏和手指操为主要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发展智力。.数学广场:以趣味数学题为主要内容,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及思维方法,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思路更开阔,视野更宽广,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3.人文之窗: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开展数学文化活动,如搜集相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相关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开发东平旅游景点蕴含的数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学数学、玩数学的兴趣。

四、实施措施:

1.从活动内容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使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的需要。

2.从活动形式入手,精心设计活动过程,用故事、游戏、操作、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思考能力。

3.创设良好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通过言语、动作、实物、照片、小实验、游戏、课件等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4.加强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合作交流,建立新型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有效合作、互动。

5.关注探究学习

“数学广场”模块中,鼓励并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态度、活动表现等情况及时评价,评价可采取生生互评、小组点评、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

六、课时按排

一 年 级

1、第一周:介绍数学,介绍自己,了解学生

2、第三周:数学趣味题

3、第五周:神奇的扑克

4、第七周:估算黄豆粒数

5、第九周:购物中的数学

6、第十一周: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7、第十三周:有趣的火柴棒

8、第十五周:趣味数学游戏:两枚曲别针

9、第十七周:分卡片

10、第十九周:一张纸折九次以上

二 年 级

1、第一周:数学趣味题一(1)

2、第三周:数学趣味题一(2)

3、第五周:数学趣味题二(1)

4、第七周:数学趣味题二(2)

5、第九周:数学趣味题三

6、第十一周:模拟购物

7、第十三周:平移和旋转

8、第十五周:多种角度想问题

9、第十七周:快乐运算

10、第十九周:参观森林公园

国家课程校本化 《身边的数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身边的数学”是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的合体。它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本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了解数学小故事和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的历史美。

2、欣赏数学图形、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形象美。

3、通过数学游戏,感受数学的魅力。

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5、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

(一)所属领域:学科拓展类(必修课)

(二)授课对象:

三、四年级学生

(三)数学与生活——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解决的生活实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附部分校本课程教案

教案

1、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

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案

2、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 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 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 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人员以校内数学教师为主,每周一课时。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身边的数学》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育人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因此,在《身边的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特别关注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4、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上网查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研究性成果做成文字、图片等形式的调查报告进行展示。

五、课程评价

数学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实施对研究全过程的有效督导。通过评价,使学生在研究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学生自我评价作用。在《身边的数学》实施的过程中,作业有的是阅读资料的展示;有的是开放型作业,以数学日记、数学小报、以及制作的ppt等形式,在班上对作品展示交流的效果进行评价。另外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方面。

小学英语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还有很多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很多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意识不到位,对英语不重视,导致很多孩子英语成绩不理想。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小学英语课程校本化开发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由于现有的小学英语人教版教材更多地考虑的是学生的统一的、共同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它必然地不可能以某一所学校学生的具体发展需要为对象来设计课程,因而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所以我们的小学英语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是有地方特点,有学校特色的,现行教材无法满足的那部分需要中主要的或比较突出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对英语课程校本的开发,使本校的英语课程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学校的环境与特色、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以及地区的特色和资源,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实施总目标

1.扩充英语课程校本化资源,内容包含英语故事、歌谣、歌曲、日常口语、情景交际、西方国家常识简介等现行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2.从教学方法上凸显本校特色,通过此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及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3.通过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教学、学习手段为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3.兴趣性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入手点,寓教于乐。

四、具体内容

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在学校大力推广“Happy English(快乐英语)”。

1、英语教学课(“Happy Words 大家拍”)

主要是单词课和对话课。结合孩子们爱动爱说的特点,老师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节拍英语”,并且鼓励学生表演课本中的对话(渗透在每节课和课外活动中)。由于课本中的chant是全英文的,孩子们掌握起来较困难,因此老师们为降低学习难度,结合每课内容自己创编英汉结合的小歌谣(此任务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完成),打着节拍跟孩子们一起练习,灵活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用于学习新内容前营造气氛,在学习新内容后,学生感到疲倦时,用它来调节、放松学生的情绪;下课前用它来巩固,让学生课后还有余音在耳的感觉。说拍结合,培养学生艺术气质。鼓励学生试着自己编歌谣吟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也可在这个基础上适当进行单词与句型的扩充,丰富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能对知识有更充分更好、深刻的学习。

2、校园英语(“Happy English 校园行”)

包括校园内的英语标语、英语墙报、手抄报等。我们还在教室一角开辟英语角,经常性地将课本内容和搜索到的材料分板块进行展示,有儿歌类、绕口令类、格言类、谜语类,也有人物称呼介绍类、服装展示类、运动类、食品类,还有西方国家节日类的相关文化知识介绍等。还可以利用英语角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介绍。有时,将学生的作品在英语角上进行展示,学生被欣赏的欲望得到满足,越发兴趣。这样的材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密联系教材,深受学生的喜爱。

3、课外活动(“Happy English 小剧场”)

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资源,每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包括小小导游、小小配音员、演讲、讲故事、短剧表演、影片欣赏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教会他们一些相关知识,同时能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及舞台表演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或带学生到真实情景中学习,融日常用语学习于情景表演之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表演中练,在交际活动中用。发展语言的创造性表演,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鼓励学生灵活组合,扩展会话。

小学思品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校本课程以老师为关键和重点,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归宿,顾及课程开发的普及性和地方性。开发的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实施目标

以《基础改革纲要》为准绳,重视、突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三、实施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1)校园童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生活情趣。(2)国学经典小故事:学习国学经典,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理解经典,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3)德育剧场;培养学生社会历史人文精神。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实施方法

1、教师学习课程校本化理论,转变观念。

2、向学生发布开课信息。

3、确定学习科目,排课后正式开课。4.认真备课、讲课、撰写教案;

5、组织课堂教学。

7.、管理、维护学习纪律;

五、实施评价

1、鼓励、支持学科教师师积极实施。

2、组织课程结业考试,完成对每个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提 出

加强科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担负着培养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目的意义

引导学生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科学实验,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向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自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1、开设植物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观察实验区:

校园内的现有花坛和绿地都是植物种植观察实验区,在保持现有卉品,树种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生态环保、循环利用,合理布局的科学发展观原则,增加一些具有美化校园、观赏食用经济价值的,便于学生在校园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实验的花卉果树品种,对一些没有观赏,研究价值的杂乱常绿树种只保留品种让学生认识这种树种,如小龙柏,樱花、红叶小波。为便于学生观察认识校园的绿化品种,对校园生长的花卉树木品种全部挂牌,注明植物的名称,科属,产地,生长环境条件,用途,经济价值。

2、选择科学课程校本资源开发饲养的动物

紧密结合小学科学教材编入的观察实验动物,选择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羊,兔、鸡、鸽子、蚕、昆虫、鱼类、蚯蚓等适合小学生观察实验的动物,这些动物,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园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自主性研究。而且它们的体型较小,性格温顺,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比较安全,并且都是植食性动物,饲料容易采集,相互之间有一条紧密相连的生态食物链关系。利用我校接近农村优势,号召学生在家饲养。

下面在简要介绍两种环保种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学生在家饲养)(1)“环保功臣”蚯蚓的饲养

“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动物,该实验要求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动物,从而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能力,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使学生通过饲养蚯蚓,了解养殖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从而达到保护蚯蚓和环境的目的。

(2)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的生产原料

我们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周边都是农业种植区,能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原料遍地都是,稻麦玉米秸杆、树叶、树枝,牛粪等都是培养食用菌的优质原料。由于当地农民不知道农业秸杆的利用价值,为了耕种省时、省力,用联合收割机收获过农田粮食后,农作物秸杆,大多数都火烧掉,没到收获季节,遍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乌烟瘴气,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浪费了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绿色资源。只知道粮食能吃,不知道农作物秸秆里也含有人体所需要的绿色营养,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生产出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来,小学科学小本资源课程研究,选择食用菌栽培研究内容的目的,通过引导学生在校开展食用菌栽培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亲身经历食用菌栽培管理过程,体验劳动成功的喜悦,学会一种实用技术。

小学音乐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搞好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弘扬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特长,决定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二、实施目标 音乐课程各学段目标的体系是相同的、一贯的,是由初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在进行的每一级音乐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增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能力与音乐评价鉴赏的能力,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以及培养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实施目标如下:

(一)感受与鉴赏:

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要求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听到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时,能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听辨出不同类型的人声及演唱、演奏形式。在听赏曲目中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并根据听辨到不同情绪的音乐,用语言作简单的描述,并通过肢体语言反应出来。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二)音乐表现:

音乐表现一块,我们偏重于歌唱,因为这是主要的课堂学习和音乐表现方式。每册教材收编了学唱歌曲,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用恰当的情绪、和谐自然的声音及正确的姿势有表现地演唱歌曲。在熟悉基础上尝试在部分歌曲中用唱名分句模唱乐谱,能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创编合适的表现形式。乐于参与各种演唱、表演、律动或游戏活动,并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创造活动

1、能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3、能够创作2——4小节简单的节奏。

4、根据歌曲创编音乐剧活动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2、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3、接触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观赏相关视频,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三、实施内容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较为复杂,多为农村孩子和留守儿童,因家庭环境、学习习惯等多方因素造成学生整体音乐技能和音乐素养相对于市区其他生源质量较好的学校而言有一定的差距。但学生是具可塑性的群体,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音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音乐技能、综合素养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决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随意降低教学要求,更改教学内容。

教学中我们使用人教版《音乐》教材,同时配有教师用书和教学配套音响。每册教材以人文为线索,贯穿审美精神及音乐文化,将人文性与音乐性有机地融合,每个单元内部,都包含着一个能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完整音乐艺术活动体验的活动过程,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除此之外,还应将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补充,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学校情况,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音乐教学实际,我们还开发了合唱训练,器乐训练和舞蹈形体训练等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增加对音乐的兴趣

四、实施方法:

1加强学习,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课程校本化实施。2每学期我们都做好三个环节

①年段研讨:每学期要以年级或学段为单位,对课程校本化进行研讨。②对外展示:

利用教研活动或艺术节对外展示。③学生展示:

通过艺术节、家长会、文艺汇演等活动,都将给学生多次艺术活动实践的机会,使其展示自我的才能,使学生能更加自信、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五、实施评价:

1、音乐表现的评价:

音乐表现是小学阶段音乐学习结果的重要评价方面,满分40分。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进行演唱或演奏的展示,教师、学生都参与评价。

2、音乐欣赏的评价:听力测试是检验音乐听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满分40分,听力笔试作答。

3、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是个人综合音乐素养的体现,学生是否乐于投入地参加音乐表现活动以及有序的课堂常规是开展各种音乐学习活动的前提。本项评价体现在学生的课堂表现,满分20分。设计表格对课堂发言、小组纪律等常规进行记载。

4、艺术实践能力的评价:

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是反映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形式。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对于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及获奖的同学予以加分,凡参加学校组织的校级及以上活动每次2分。

5、评价标准:

以上4项相加的总分划分等级:90—100分优秀,89—75分良好,74—60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小学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合适本校的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都能够重建课程理念,“使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对体育教学要有全新的认识,进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丰富已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将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学生教工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创建和谐、高效和充满活力的我校校园体育文化。

二、实施目标

我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我校每位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明显提高,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风气。

三、实施办法

1、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

(1)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教学常规,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3)在体育课中,要增加身体素质练习的比重,积极推广

(4)要加强跳绳、乒乓球的教学,尽快将其列入体育课的主教材

2、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组建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小组

3、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四、指导教师

张军、袁恒华、张灿辉、李传辉、吴金香

小学美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国家课校化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它是指在参照国家所提出的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学情境,特别是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校自身传统及当前校园文化等,所做出的创造性实践。它包括三个要素:国家程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系统整合;师本课程的创生。其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它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必须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落实。

二、实施理念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出版部门要积极探索,缩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美术教材。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这对我们执行课程来说,具有明确的指导方向。

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对现行美术教材进行选择、改编、补充、拓展等方式,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的研究活动。使小学美术课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美术素养得到更大的发展;更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更一步的提升;更符合学校的独有的美术氛围与特点,形成本校独特的美术教学特色。最终目的是人本与校本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三、实施办法

美术教科书是由美术教育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但是由于编写出来的美术教材受地区环境时代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客观现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美术教材,对教材的编辑思路、教材的深广度、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以及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推敲。

1、重组教材

我们使用的湘版美术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也有多条纵向隐线,贯穿于上一册与下一册之间。它们相互关联,血肉相依,如果独立地教学每一课,那是忽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效果要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我们把课程有机整合,把美术课程的类别进行重组,并按着内容(绘画、工艺、欣赏等)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规划的章节整体脉络清晰,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发展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使学习的效果得到深化和优化。

2、整合资源 目前我们学校除了有陶艺专用教室外,分别还有剪贴画教室、手工制作教室,这为我们上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学生在不同的专用教室上课,每个教室由各教师负责根据自己教室特点进行布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根据本校及地区定位,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完全不符合实际,我们把教材中的内容删去,调整。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将教材进行有机地调整。

将现行美术课程校本化,不仅把零散的点的学习串连了起来,而且将串连的线编织成了一张网,更利于学生进行块状的、系统的学习,这是看得见的好处。经过长期实践,我们以课程标准的导向为航线,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找到了整合后的课程特点:课程的时代性,课程的生活性,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独特性。

3.嵌入特色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第一,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第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第三,指定导向性内容标准,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发现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的是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所使用的湘版美术教材每册都留有20%左右的空间,为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留出一定的空间,同时也为广大美术教师能把自己对美术教材的认识和自己的经验投入教学工作留出用武之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除了应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外,还应积极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具体分析我校特色和师生特质等情况,我们一是要整合现有美术课程,二是要建设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目前对“陶艺、手工、剪贴画”三个内容重点进行了探索研究。

4.创建社团

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我们研究的重点阵地在课堂上,但是我们还应为学有余力、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建了如“版画社团”、“手工社团”、“陶艺社团”、“儿童画社团”等课外社团,每周固定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美术创作活动,以更大地拓展了校本化课程的实效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宽泛度

四、执行教师

李渊德、张玉玲、侯向栗、张燕、李冬梅

第二篇: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华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制定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张扬个性,展露才华,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高英语和特长发展的主要活动。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要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5、个性化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教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兴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优势,鼓励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6、校内外结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必须走校内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校本课程的学习效益。

7、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特长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实施原则: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2、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3、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4、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五、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应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活动式: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

2、课外活动式: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等。

3、体验式:通过学生的制作、调查等方式进行等;

六、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在课程表中体现。

七、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行为养成教育》、《杂技文化》、《经典诵读》、《抖空竹》等。

八、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1)学生选择的人数。教师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记载、有考勤评价记录。(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教师应妥善保存学生作业、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评价:(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加油”作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九、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十、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在现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进行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邀请市、县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二、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制订计划→动员→“自选”→编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小结

第三篇: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1

一、课程开发背景

耀华小学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光明路68号。始建于xxxx年,原是一所厂企学校。20xx年初归属秦皇岛市海港区,20xx年初被教育局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定点学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14631平方米,校舍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共计7101平方米。教学楼建于xxxx年,有24间教室;有大小办公室16间。科艺楼建于xxxx年,有12间教室,最多可容纳1300多名学生。学校配置的功能教室有:卫生室、音乐室、劳动室、体育室、美术室、少先队室、科技室、科学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室,建立了校园网,正在筹划标准图书、阅览室。各个专用教室配备了基本的设备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条件。

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65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工勤人员4人,支教教师3人,专任教师55人。

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生总数789人。现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523人。我校自从被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后,外地学生逐年增加。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天南地北,有的孩子行为怪癖,有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只会方言);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大多只顾做买卖,没有时间管孩子,与家长沟通也非常困难。我们老师们付出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就一遍一遍教;他们随时转入,我们的老师就随时给他们补课,有时一补就到灯火通明的夜晚;与家长沟通困难,请不来,我们的老师就一遍遍打电话、发信息,家访不在家,接着再去,什么时候堵住什么时候算。所以说我校教师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过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将《弟子规》列为校本课程。德育处每周定出一个行为要点,进行重点规范。加强各种文明礼仪的培训,增强学生文明意识。通过反复训练,检查督导,以及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内化,达到知行的统一。引导学生感受道德、付诸行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以课改为载体,坚持创建“科研兴校”与办出“特色学校”相结合,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灵魂,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

2、具体目标:

⑴、让学生在“兴趣”、“特色”中,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在实践与体验中,学会学习;在美的艺体活动中,学会健体。

⑵、提高学生品德、审美、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⑶、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专业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⑷、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三、课程结构与门类

我校校本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整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弟子规》,1——6年级每班必学,课时按课表每周一节。选修课以兴趣特长类为主,包括《十字绣》、《书法》、《毛衣编织》、《折纸》、《唐诗宋词欣赏》、《舞蹈》等。面向1——5年级,每双周校本课上。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建立三级领导小组(校级、中层、年级组或教研组)和耀华小学校本博客网。

组长:王艳秋

副组长:张美鸽

组员:李艳杰 吕广卫 杜红 1——6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校本教师

2、抓好教师培训,开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班,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懂得实施校本课程;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价。

3、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做好开发、实施的协调、安排实施、检查等工作。

4、建立分层分项管理、检查、评估制度,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工作。

(二)、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

针对课程的有效性、设置的合理性、内容的完整性及课程开发的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价,每学期一次,学期末进行。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的积极开发意识和有效指导方法。

(2)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3)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4)看教师的经验总结。

3、对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者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既参与态度进行等级评价,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册内。

五、课程实施保障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校本课程理论指导小组。

2、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3、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

4、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考的新机制。

5、每位教师开学初拟写好《课程纲要》,每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成果展示。

6、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7、每学期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8、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2

一、校本课程开发需求评估

1、学校特色建设的需求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陶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思路。作文教学是我校办学特色,十多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为主题的系列课题研究,包括《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两个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中审美功能的研究》《生活作文教学中实践“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研究》3个陶研会、教育学会省级课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读写结合能力的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作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作文教育资源的研究》《生活作文教育中渗透新时代荣辱观教育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5个吴江市级规划课题等。作文与学生学校生活、与社区活动联系紧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我校作文特色相结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

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同时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定位、学习主体的地位、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上存在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依托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化就可以形成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3、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学校中外来民工子女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家庭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校本课程应该能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服务,让每一位学生乐于读书、勤于作文、真诚做人。

4、学校及社区资源分析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环境优美,校园内草木华滋,翠绿掩映,亭台错落,小径通幽,是一所花园式农村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有“一廊”——行知廊,廊内张贴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活动剪影,是学生、教师表现自我、展示才情的舞台;“三亭”——咀华亭、舒逸亭、韵读亭,每个亭子都制作了具有古色古香的木质匾额、对联;“四园”——含英园、咀华园、舒园、逸园,地球仪、荷花池、蓝竹亭、九曲桥、翠竹林等景点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小中高教师4人,高级教师45人,市名教师2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4人。学校硬件设施到位,有各类专用教室23间,各类器材齐全,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标准。

学校所处八都社区,虽地处偏僻,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企业众多,华鑫集团、通鼎电缆、丹龙纺织、苗圃场等企业为我校学生德育实践基地。社区内河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随处可见。社区周围,风景名胜众多,社区北端有双塔桥,震泽镇有慈云塔、师俭堂,接壤的南浔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需求评估,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勤于实践,乐于写作,在“读书、实践、习作”中丰富素养,健全人格。

2、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至少学习一门形成自己特长的课程。

3、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4、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设想

1、课程实施

(1)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与《学校课程审议制度》。

(2)培训教师,学校将新课程实验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

①培训内容。

主要是对我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

A、确定课程目标的培训。先引导教师研究学校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和分析我校“具体的学生”及其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纲要》撰写技术的培训。具体内容: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实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要贯彻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总目标要求、涉及新课程目标三大领域。二是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三是课程实施建议。涉及课程实施的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人数等。四是课程评价建议。现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C、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培训。一是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活动方式。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几种不同的开发活动方式的技术要求。二是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标准。即知识的结构性,观念之间的逻辑性,实现目标的完整性以及符合儿童学习需要的适应性。

D、课程评价技术的培训。包括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如何设计评价工具、收集改进和分析反映校本课程教学情况的数据与证据、明确改进教学的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与评价的具体操作等环节。

E、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自我培训。包括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如何审议、教师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业成绩如何评定皮鞋审议委员会自身价值的评定等内容的培训。

②培训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即学校将新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临床诊断”模式,针对校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发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如对学校教育哲学的认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师《课程纲要》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等。“案例教学”模式,即通过对单元校本课程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培训方法。其操作程序为:课前准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结论。“师徒制”模式,让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此外还有个性化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实践性培训模式等有机结合。学校主要是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采用以上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来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3)申报与审议。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简介》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经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门类目录》,分必选与自选两大类,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人数少于15人,则此门课程予以取消。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决策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根据审议反馈结果实施校本课程。

(5)教师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按校本培训《课程纲要》撰写的格式要求,撰写详尽的《课程纲要》。

(6)实施《课程纲要》。学生开始选修课程,教师进一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①学校课时计划安排为:校本课程课时比例占学校总课时的10%,暂无地方课程。具体安排为:每周五下午第二与第三节为校本课程任选课时间;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节必选课程:1—2年级为《围棋》,3至6年级为《生活与习作》。②教师运用选用、改编、新编等多种开发方式,根据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按照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选择、组织符合《课程纲要》的校本课程内容。③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④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法,必选课程分层教学(按年级认知水平);任选课程倡导因材施教(按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小伙伴互动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快乐学习。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一系列的审议活动,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分别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及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其执行等进行民主参与与科学决策的价值判断,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成长。

2、评价设想: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必须对校本课程进行学校内部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

(1)《课程纲要》的评价要素:主要有:①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是否明确清楚;②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是否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多学科综合,内容融为一体,而且内容的设计有弹性。)③课程组织是否恰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④课程评价是否标准明确,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2)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的评价。其主要方法有观察、调查、问卷、课堂实录与案例评析。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应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主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多种反馈信息,评估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修订方案,改进实施的建议。由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阶段性评价,一般一年进行一次。校本课程评价程序主要包括:

①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和相关《课程纲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②编制评价工具,设计一种获得教师、学生行为记录的工具。

③收集、分析、整理反映校本课程学与教的信息,建立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袋”。

④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校本课程的教与学,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计划和重点。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是校长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全面负责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而且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成民主化的状态。二是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三是学校其他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如教导处)实行人本管理,并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团结全校教职工民主决策的作用,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和沟通网络

一是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下确立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定学习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教育哲学和相关文件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审议,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从而形成三个层面、各方面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决策结构。二是学校提供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为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并认真计划沟通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让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皆能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

3、持续的校本培训

除了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对校本课程实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外,学校应鼓励所有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获得各种学习机会。学校还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持续不断的培训策略,让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反思课程开发的能力。

4、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所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的评估、利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积极努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主动积极争取大学课程专家的指导,积极争取与社区、政府对话,获取广泛的支持。充分利用区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建立校内、校外两个支持系统。

5、制度保障,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一是健全学校课程审议制度,如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校本课程教师培训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和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二是系统研究,认真实施校本课程的各项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律的校本课程内部评价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6、学校文化的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共同体

积极探索有活力、有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从下到上、主动参与、集体学习、相互信赖和尊重、能各抒己见、共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共同体”,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3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积极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一校一品”特色活动项目,扩大篮球活动规模,提高活动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对学生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篮球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

二、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一)我校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好这难得的机会,开发好篮球校本这门课程。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和谐的体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为了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有关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篮球课程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在体育教学中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篮球校本课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篮球实战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篮球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而兴趣与习惯的养成又是在篮球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感官机能,激发学习情趣,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功能,增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动参与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篮球带来的欢乐。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不但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也是贯穿篮球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运动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篮球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组织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其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学生自身特点,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篮球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第一阶段:篮球理论介绍及篮球基本技术训练:运球、传接球、定点投篮、体能训练。篮球基本技术学习:运球、传接球、持球、上篮、投篮。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将运球以游戏的形式放在课的准备部分代替跑步,使学生熟悉球性并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2、第二阶段:介绍篮球比赛的规则,竞技比赛方法。教授障碍式运球,两人一组全场二攻一练习,全场三对三篮球比赛,进行半场三人制篮球比赛,通过比赛逐步地渗透比赛规则。在这段时间我将篮球比赛的规则,竞技比赛方法进行系统的传授,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们对室内课产生了兴趣,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实用的体育知识。篮球教学比赛,将比赛规则与篮球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们之间的篮球对抗赛,让他们学以致用,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第三阶段:战术配合的训练、战术意识的练习。

四、篮球校本课程的内容

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兴趣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我校篮球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动力,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设施、场地、器材等优势,确定以篮球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学习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则和裁判法等;懂得篮球运动锻炼与健身价值。学会行进间运、传、投、抢等组合技术技能;学习和掌握基础的攻防配合和懂得进攻配合、联防与盯人防守配合;并能在教学比赛中运用个人技术和配合技能。

(2)提高低重心快速移动、变向水平,及平衡能力和弹跳力,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

(3)积极参与学练,善于观察、分析,勇于探索、实践,养成勇敢顽强、不断进取和勇敢顽强的品质。

(4)形成竞争与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培养注重配合、相互协同、团队合作的精神。

2、学习内容

(1)球性练习;运球、传接球。

(2)运球急停、急起,变方向运球。

(3)双手胸前传接球。

(4)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5)单手肩上传接球。

(6)行进间组合技术技能练习。

(7)双人或多人传球与投篮。

(8)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

(9)运球、传接球与抢球游戏。

(10)单个动作及组合动作。

(11)篮球基本战术。

(12)篮球教学比赛及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13)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的研究性学习。

3、学习的重点

(1)运、传、接、抢、投等基本技能。

(2)行进间组合动作的运用。

(3)攻防基础配合。

(4)快攻的发动与推进。

(5)半场盯人防守配合。

(6)让学生探究学习。

(7)技术运用与教学比赛。

4、教学方法

如何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篮球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法是体现某种独特教学思想的教学体系,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有效果的万用妙方,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教师在选用教学法时,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盘照搬,那样,再好的教学法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从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化。

(1)采用基本技术组合学练法。注重强化移动中控球和支配球和能力训练,对较复杂的动作采取由分解到整合、由无球到有球、由原地到行进间的形式进行逐层深入地学练。紧密安排各种围绕基本技能训练和运用的练习,既要注重几个动作的串连学练,又要强调变化环境下的综合练习,让学生在综合练习和近似实战状态下综合运用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较复杂场景下控制、处理和支配球能力的训练。

(2)采用基础配合协同学练法。基础配合内容学练中,采用模仿攻防的形式,首先讲究“协同”地进行同伴间的配合学习,形成一种相互间的默契。攻防练习中,“协同”学练还表现在先做好消极防守或固定防守,在反复配合掌握基础配合,逐步才过渡到对抗性攻防练习。

(3)采用竞赛角色演练学练法。学段初期,首先组织泛化篮球竞赛规则的篮球比赛活动,将基本技能、基础配合的学练与比赛相结合,在比赛中演练和尝试运用基本技能、基础配合。随着学生技能水平和竞赛能力的提高,再通过教学比赛,让学生体验篮球比赛中集体配合与协同对抗,激发参与热情,提高战术水平、竞赛技巧,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4)采用研究性学习法。

①带着问题学习,领会学练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练中通过指导和分析,使学生领会技术结构和战术意图,领悟技战术的实战效用和运用时机。

②设置研究课题,形成探究成果。教学过程中可按教学模块设立系列化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篮球技能技巧学练、战术演练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参与过程中探究问题,主动研究篮球技术技能的运用及战术配合方案,探索临场应变方法,探讨比赛筹划、实战对策和竞赛思路。

(5)重视战术思维的训练。激发战术思维是培养篮球战术意识的核心,战术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培养战术意识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用脑,在练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这样就会使战术思维与战术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培育战术意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战术目的而练,力求使技战术的运用,在时机、方位和配合上取得高度的协调一致。

5、学习评价

考核项目:第一学期行进间运球往返投篮组合动作技术;

第二学期传切、掩护配合技术。

评价要点:技术评定与计时量化同时进行;

学期末针对选修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篮球校本课程实施

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国家课程,亦或是地方课程,教师总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好坏会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地说,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1、我根据我校班级学生选修篮球项目的情况进行编班定学员。

2、学校根据报篮球学生的多少确定授课教师;上课的时间安排在每周二、三下午第三节课,上课时间为40分钟。

3、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课,要编写训练计划等,上好每一节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4、希望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把握情况,要对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5、教师每学期末或学年末,都要进行教学效果展示与汇报。

六、篮球校本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1)注重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与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依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效果(隐性、显性两方面)。

(3)评价采用等级制,评定等级分为: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获得项目认定后,由篮球考核小组填写《儋州市第一中学篮球校本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

(5)学生评价成绩与学生学年末评优挂钩。

七、篮球校本课程评价

(1)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以篮球为开端,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的篮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5)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将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学生教工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创建和谐、高效和充满活力的我校校园体育文化。

二、实施目标:

我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认真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我校每位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明显提高,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风气。

三、结合实际: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都能够重建课程理念,“使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对体育教学要有全新的认识,进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丰富已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尽快成长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专家型教师。

四、实施措施:

1、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

1)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3)要加强体操项目的教学,尽快将技巧列入体育课的主教材

4)在体育课中,要增加身体素质练习的比重,积极推广长跑运动。

2、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组建各级各类运动队

1)组织学生做好两操(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将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也编入课程,使每个学生每天能做一次广播操和两次眼保健操,并定期开展年级和校课间操比赛。以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每班若当天没安排体育课的,在下午第三课以后安排体育活动课,要求做到内容丰富、组织有序、计划措施落实到位;放假期间,布置假期体育锻炼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我选择、我喜欢、我活动、我健康”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投身到“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使这项利在当代,功在铅球的大好事能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组建好各类运动队,运动队的训练要科学化、制度化、正常化。

我校是篮球、排球、田径运动开展的比较广泛学校,为各高校输送了多名体育人才,由于受到场地的影响,我校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我校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现代化的操场即将动工之际;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在注重学生训练同时,应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成绩,力争把体育活动办成学校的品牌。组建好校篮球、排球、田径队,即作为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体育人才,又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田径比赛,为校争光。

3、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1)举办好每年一度的运动会:运动会的内容以田径项目为主,同时设置游戏类和球类项目,目的是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运动会中,不再做出色的观众,而是做积极地参与者。

2)组织开展好每年一度的“文体科技节”素质展示的小型体育竞赛,竞赛的内容为:跳绳、踢毽子、拔河、排球垫球、篮球定点投篮等项目,突出体现健身、娱乐的特点。

4、全面贯彻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另附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要成立宜昌市第七中学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

组长:龚文红、何儒培、陈秀峰

副组长:曾毅成员:全体班主任、全体体育老师

2、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各项活动在安全中进行

对学校的场地器材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为学生办理好合适的意外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保险提供保证。

3、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广播、黑板报、晨会、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里形成积极锻炼的校园氛围。

4、强化督查,表彰奖励先进,

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过相关载体公布检查的情况,并表扬奖励先进。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5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

(一)目的: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便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的最佳时期。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艺术素养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于20_x年_立民族打击乐团队伍不断壮大,坚持每周活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打击乐为核心的民乐艺术特色。孩子们不仅有了一技之长,而且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制者,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努力,认识课程、探索课程。研究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校本课程的研发权给予了一线的教师,那就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令人欣慰同时也感到机遇与挑战是并有的。正如我们的老师所想的那样:这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我们将和它一起成长。

3.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望欣园小学建校以来,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作为望京科技创业区“办一所有特色的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殷切期待。近几年来,望京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艺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民族自豪感,从而丰富内心世界,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艺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二)依据:

1、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和《朝阳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的精神。

2、我校的办学理念:创办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新型学校。为培养德智双全、身心共健、才艺俱佳、健康快乐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校资源条件:设施完善,专用教室齐备,多媒体设备先进。教师工作热情高,且积极肯干;多数教师有可开发的特长。学生质朴、乐学,兴趣广泛。绝大多数家长综合素质较高,且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工作。社区参与学校办学的愿望较高,且与学校建立了较好的协作关系,学校有一定的号召力。

4、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和教师资源以及对学生、家长、社区、教师关于校本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结果。

三、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通过民族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积累艺术文化深厚的底蕴,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民族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通过民族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四、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具有较高的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和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课程开发工作。

2、充分利用本校和社区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

五、开发原则

1、互补性原则:开发校本课程,做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和拓展。

2、可行性原则:学校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3、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还重视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

4、全面性原则:尽可能利用校内教师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内容形式上可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六、设置课程的合理结构

我校本着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既要考虑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考虑我校自身发展目标的定位,既要取国家课程为主之长,又要补国家课程不足之短,既要考虑学生的合理负担,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对校本课程的框架做了如下设置:

a)根据对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的问卷调查,拟开设民族工艺、民族器乐、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课程。

b)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

c)每班每学期校本课程课时数为16。

课程领域课程名称涉及年级课时开发时间选修必修

民族艺术民族工艺三年级16/学期20xx.11必修

民族器乐四年级16/学期20xx.11必修

民族服饰五年级16/学期20xx.11必修

民族建筑六年级16/学期20xx.11必修

七、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的实施:

1、加强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3、校本课程编辑组的人员参与听、评课的指导,做好校本课程的监控、测评,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相关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学习兴趣,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外,我们还建立了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允许孩子们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张画、一副书法作品、一盒录音带、一个小制作……)放到记录袋中,可以想象几年之后,当孩子们再去看哪些作品时,会发现自己又长大了,或许这作品陪伴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八、保障措施——课程管理

㈠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杨绣川(校长),副组长:纪萍、沈春燕、张素琴

成员:徐英丽、胡立荣、张歧、孙向伟、彭兴杰。

㈡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通过对学生、家长、社区、教师的调查问卷确定校本课程所设置的内容。

3、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能否满足学生、家长的意愿。

㈢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内容:《校本课程学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等内容。培训方式:集中学习、交流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㈣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主讲教师姓名、课程类型、授课对象、授课时间(周课时、总课时)

2、课程简介

3.确定课程目标:(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

4、课程的内容:拟定课程的纲和目

5、设计学习方法:体现课程的特点、符合活动主题的要求、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6、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

7、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等

㈤学校正式开题,编辑教师自主选择。

学校向编辑组成员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教师自主选择进行编辑。

九、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学校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十、课程的开发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二)问卷调查

1、设计三份调查问卷(学生、家长、教师)了解大家的需求。

2、对问卷进行分析,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初步理清开发思路,拟订开发纲要,确定开发项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根据拟定项目、选定组长、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开发方案。

(二)各项目开发小组修改项目开发方案,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开发纲要的编制工作,并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

(三)修改纲要,开始撰写课程计划、文本,设计学生活动材料等。

(四)课程文本、计划和自查表报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学校报区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

(五)区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即开始在校内实施。

第三阶段:拓展阶段

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在使用校本课程文本的时候,将根据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从学习内容的选取、诵读内容的数量上不断对文本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6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七、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八、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课改”的创新之举,目前就全国来说,还无系统经验之举,更缺少现成教材供选用,因此,学校希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九、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制订计划→动员→“自选”→编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小结。

第四篇: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

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定位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使用“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这主要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发出的特色课程,如时事论坛、活动课程、专题讲座等。

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区别于上述概念,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为准确,它的基本含义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意即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功能在于为国家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说明书”。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也有由专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即教学参考书可以遵循,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及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研究所教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说明书”,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内化到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这样,教师就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大引擎

新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可能顺利实施,从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决心,需要各种综合配套政策的落实。但是教育改革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这里讲到三大引擎,主要是从内部来分析的。

(一)领导引领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夷陵名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处,统一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负责新课程的专题研究,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方案以及师资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这样就改变了教务处事务过多过杂过繁从而导致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

在制度管理上,制定了以年级学科组为主体的集体备课制、以“以学导教、以教导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以“双学双导”为依托的课堂观察标准以及全体学生参与的“评教评学”评价制度。三套制度从课前研究、课中实验、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全程覆盖整个

2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研究的气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盲目性。

在具体实施上,夷陵中学形成了领导必须带课、领导必须带队、领导必须带头的文化氛围。夷陵中学三名副校长、四处一室所有中层干部都承担相当的教学任务,和教师一样接受学生的评教评学,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每名校级领导都分管相应的年级组和相应的备课组,深入具体的教学工作调查研究,指导和管理教学研究工作。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必须深入课堂听评课,了解教师的业务发展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课题研究上,每名校级领导都有分管课题,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

(二)名师引领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研究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必须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才可能由点及面带动教师发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取得良好效果。

1、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名师是培养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学校的政策是对于有潜质的教师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促进其成长,一句话,学校必须有产生名师的文化氛围和土壤。

给位置。学校的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竞争制,通过竞选学说、群众测评、专家组考察、学校党委审批,三年一轮换,优胜劣汰。给所有教师公平发展脱颖而出的机会,始终保持所有领导岗位的领导者必须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给任务。恰当的任务是保证名师茁壮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律推行名师负责制,促进名师在任务驱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出色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

给政策。名师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在名师培训等方面给出足够宽松的政策,通过带薪进修、委托培养等各种方式,提高名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给机会。“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先后派出杜姝琳等19位老师分别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国家进修、考察和学习。并选送优秀教师赴高校继续学习或者接受高校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通过脱产学习以及在职攻读研究生毕业或结业的教师共及27名。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夷陵中学培养名师的基本理念。

2、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课前研究、课中实践和课后评价三个大的环节。名师在每个环节的推进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前研究。夷陵中学的课前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备课制和课题研究制。而在集体备课制中具体实行的则是名师负责制、专题负责制、专人负责制。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出什么成果,名师是方案的具体制定者和过程的指导者,在国家课程的理解、教学大纲的解读、教育计划的安排等方面,名师发挥着理论指导、教学方案建构的重要作用。专题负责制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分工负责,形成精品案例。例如某个老师擅长作文审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那么整个夷陵中学的作文审题的研究则以这个老师为核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人一课题、一人一特色的研究氛围,改变了面面俱到大而化之的不利情况,形成了人人有特色,个个有绝活的良好局面。专人负责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全体教师都能够得到发展。实行名师负责制以后,可能出现教师的依赖意识,即名师研究,普通老师负责实施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因而每次集体备课都安排相应教师负责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任务,作为中心发言人,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成为研究者而不是旁听者。

课中实践。再好的方案最终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发展和完善。为此,夷陵中学主要采取的是以“双学双导高效课堂”为基本范式,以异课异构(名师精品课)、同课异构(对比公开课)、异课同构(专题研究课)为基本形式来检验课前研究的效果。“双学双导高效课堂”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以学导教、以教导学”,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基本理念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夷陵中学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省骨干教师、宜昌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等每年都要上一节精品示范课,以此引领夷陵中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名师精品课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与名师个人品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人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成果。而对比公开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在同一课程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有品质,演绎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班本化的具体表现。专题研究课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月、高三复习备考质量周活动等形式,选定特殊主题,所有活动对象即不同学科采用相同形式进行研究的课堂模式,例如学习方法指导课、评讲课等,通过这种形式研究学习活动的共性及规律,不同学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课后评价。主要是以“夷陵中学双学双导课堂观察方案”为依托,形成三级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维观察内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元评价目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观察对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所有评价的结果将会以“学生评教评学量表”、“双学双导课堂观察量表”、“我最喜爱的一节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量表”等形式反馈给相应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教师个人,并对教学工作作出相应调整。

(三)专家引领

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是教师的专业性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无法满足教学研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借助专家的力量,帮助学校建构教学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合作制定改革的计划方案。

校际合作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夷陵中学先后加入中国教师报为主体的“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湖北省名校联盟、湘鄂青年教师交流联合体等研究团体,通过资源共享、课题攻关等活动,提升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

夷陵论坛。“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夷陵中学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两条路径。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学术报告厅”先后迎来了教育部基教司长、清华大学王文湛教授、北京大学朱怀球教授、清华大学胡伟教授、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坤教授、杜时忠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和武汉大学著名文化学者、有“武大名嘴”之称的王三山教授、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金英老师、南京十三中学王军校长、特级教师周时忠老师、山东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等教育专家来校传授教

3育理论与经验。通过借助专家的智慧,让夷陵中学的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个基本原则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过程,是国家的课程理想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纲为本的原则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高中阶段,学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中阶段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还要按照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即组织学生参加高考,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高考标准实际上也是社会认可的和强制实施的一种人才标准。《考试大纲》的标准显然要高于《课程标准》,通常是中等偏难,只能保证部分优秀学生最终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坚持以纲为本的原则,正是基于两种标准差异性的客观要求。为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二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三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

(二)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

国家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学校及其教师才能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国家的教育理想与目标。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同一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并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目标。

1、必须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一个学校总是沿着特有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又朝着更高的文化目标继续追寻。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原有文化意识与新的文化理想目标的冲突。阻碍课程改革的最大因素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因此,在实施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包容不同的意见。

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

很多人反对的改革是不能实施的改革;

改革的本质是改变自身,是自我革命;

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改革的难度在于对改革的再改革。

2、必须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由于知识体系、思维特点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为校本而校本,忽视内容而流于形式的做法必须坚持反对。在学校制定的总体原则指导下,各教研组由名师牵头制定学科具体的实施方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必须明确研究重点,确定合理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多、难度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集中力量有选择性地研究,力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研究的重点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在哪些方面给教师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难度上的差异点有哪些?如何在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学习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与加深知识,并准确把握住度等。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无论你积极还是消极,总有一天要出发。消极等待和盲目行动是我们必须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1、重点实验,积累经验。在全面铺开,一步到位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必须由部分先行者率先实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夷陵中学在继承传统集体备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选择部分学科、部分年级、部分教师率先实验。“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学案”及“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教案”就是这些研究的具体成果,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的具体表现。“学案”与“教案”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是“学案”与“教案”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体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将上述要求内化为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的文化元素则是一个新课题。它在国家课程理想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类似教学参考书但是比它更具体的、更切合校情和学情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这种产品说明书式的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最终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

2、抓住根本,立足长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空谈。夷陵中学在教师培养方面采取了三大工程:一是名师工程,这在前面已经介绍;二是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这包括“青蓝结对工程”和“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两个具体工程。三是教师促进计划即夷陵中学教师评价体系。三大计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着夷陵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夷陵中学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榜样示范,共同提高。评价名师不是看你一个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看你身边的人有什么样的进步。名师的作用在于示范性,在于影响力,在于团队提升。10年来,夷陵中学有118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优质课比赛中获将,共获得奖项248个,奖项范围覆盖了所有学科。获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73%,有些教研组除开今年新进教师以外,全部获得过奖励。如果有人问夷陵中学最大的财富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即夷陵中学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第五篇:红岩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红岩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南安市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张扬个性为宗旨,以弘扬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学校文化为切入点,围绕学校龙头课题,紧贴时代脉搏,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外地方课程资源,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年完善,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课改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管理、考试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及价值:

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和地方资源,设置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的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校本课程资源的评估与选择。

开设校本课程,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与选择,根据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在充分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开发学校教师资源。我校有一批有志于从事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潜在素质。据此,设置朗诵、演讲、写作等文学类课程;篮球、乒乓球、足球、跳绳等体育类课程。

2、根据我校所处地区有较突出的农业特色和环境特点,种植、养殖等课程。

四、做好校本课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工作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5)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6)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

(7)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

(8)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以上方案为学校层面方案,旨在指导教师根据自身优势与特长选择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选择开发科目并经学校评估确认后,需制定实施方案,经学校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

下载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校本化工作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校本化工作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东尖山中学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

    柳林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总结[模版]

    柳林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总结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

    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方 当前,学校、教师一谈到课程开发,便认为是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这是对课程开发内涵的窄化。这种认识的误区导致的结果是学科课程......

    实验小学校本化补习和补差方案

    实验小学校本化补习和补差方案一、情况分析我们学校以“锡慧在线”名师直播课为主,“梁溪名师在线”点播课为辅,开展这段特殊时期的教学工作。后期教育局又下发充分用好**省名......

    小学校本课程

    前言 每个人的容貌不一样,每个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唯有一点点地去学习,去领悟,去享受其中的乐趣,才能真正地发现自己声音的奇妙,展现自己的魅力。其实,声音不是......

    二实验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方案(5篇范例)

    二实验小学“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进一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二期工程”,强化校本研修,落实了《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课程建设行动计划》,通过实施“......

    新华第七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新华第七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开发校本课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校本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侧重满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