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4:2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

第一篇: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

让小学语文教学变的诗情画意

[摘要] 本文通过课文举例,以语文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为依据,指出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从中带动学生真切体会

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

是的,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一、情境设置中烘托情感气氛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又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的音乐,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愿意走进文本,贴近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课文,并能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二、引领感知中传递情感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上“文路”,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反复地、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这样,学生之情才能汩汩而出,节节而拔。

(一)体味字词悟情

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可见不起眼的字词有时是极具表现力的,因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体味关键字词,不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悟出其传达的神韵和情韵,更好地提升教学层次。

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不少名家名作,其遣词造句自然精彩纷呈,由体味字词入手来领悟作家、作品的情感还是行之有效的。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及既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也很好地表现出绿叶的世界充满着生机活力,让人仿佛看到鸟的生命的跃动;“颤动”一词赋予静态的树叶以生命的活力,似乎能听到鸟的欢唱,感受到鸟舞动的生命。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揣摩、体味,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天堂”的美好并由衷地喜欢作者所呈现的美丽世界,深深地体察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之情。并由此启发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让美的气息洋溢课堂,愉悦学生的心灵。

(二)启发想象入情

著名画家冯冀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写文章如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想象的功能,指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文中有我,我与文融的水乳交融的境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

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就尝试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小贝蒂的情感世界。文中有一段话:“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但她一点也不在乎。”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她当时是怎么做的?”在师生间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们感受到,小贝蒂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有多寒冷,在乎的是燕子的安危,在乎的是能否多救几只燕子。在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天寒地冻,小贝蒂又冷又饿,但还在山路上、山洞中、悬崖上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冻僵的燕子;路边,小贝蒂发现了一只冻僵的燕子,急忙跑上去;崎岖的山路上,小贝蒂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多疼啊!但小贝蒂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走去„„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们深深地体会了小贝蒂为小燕子付出的真挚的爱。想象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学生入文入情。

(三)感情朗读激情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悟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如《丰碑》一文悲壮感人,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字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首先,教师的配乐感情范读为学生做着情感牵引和情感铺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齐读,自然高潮迭起。在学习将军神态、心理变化的几段时,则以自由读、齐读、引读等方式结合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诵读,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通过体味字词、启发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的平台,营造浓浓的情感场,让孩子沐浴其中,浸润其中,更好地引领学生准确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始终兴味盎然地亲近文本,研读文本,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中促使情感升华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妈妈的账单》讲述了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

学完全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延伸: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一开始,学生很自豪地侃侃而谈:“我帮妈妈洗碗,碗很油,我擦了洗洁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净。” 有的说:“我帮妈妈打热水。”

有的说:“我帮妈妈送伞。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我觉得我只是帮妈妈做了几件事,妈妈却帮我做了很多事。”

听到这句话,很多小朋友都陷入了沉思中。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只是帮妈妈洗了几次碗就这么累了,妈妈每天都要洗碗,多累啊!”“妈妈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我,而我还不肯帮妈妈,只知道玩。”“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

从这些稚嫩的声音中听到了孩子对妈妈的体贴、理解和感激,从这些质朴的言辞中读到了真情和成熟,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地读懂了沉甸甸的母爱,幼小的心灵也为母爱深深地震撼了。让学生懂得人生应以无私的心付出爱,以感恩的心领受爱,用“爱”润泽心灵,用“爱”营造生命的天堂。相信学生们会铭记这一刻,这一课,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又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穿插引入了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更能体现詹天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赞美之心,或者缅怀之情,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最想对詹天佑说的一句话。面对这封感人至深的信,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拳拳的爱国之心,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詹天佑,你象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詹天佑,你留下的虽然是一尊铜像,但你留在人们心中的将是永恒和伟大!”“身挑重担压不怕,与民同甘也同苦,爱国情怀驻心间,名留史册传美谈。”“面对重重的压力,你却挺起了脊梁,面对侵略的嘴脸,你毅然出手!你是时代的英豪,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学生喷发的激情,更体会到学生为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对于崇高美的欣赏和折服会植根于学生心灵并享用终生。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2)汪潮.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第二篇: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钻二小学

王海菊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语文,教师将引领学生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熏陶感染,领悟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全部内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实践,触及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情感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同化、调节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语言文字及其思想内容通过表象表现出的相应的情感涵义,并通过学生感受、组织而形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寻求建立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思路。

其一,语文课堂教学凭借课文来进行。课文中的语词借助表象意义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涵义。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语词的表象意义,学生能理解变“愁”为“喜”的内容,并能在头脑中形成“欣喜若狂”的具体而真切的“图画”——表象。语词中的情感涵义即是由学生通过头脑里这幅“图画”去感受和体味的。这就是通常说的语义传情。当然,语词中也有“不可言传”的情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描绘的梅花在寒冬吐艳,且飘散暗香,似乎有一种审美情趣,但其更深的情感涵义,必须以诗人坚持变法的事件和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为中介,通过体味和联想才能体验到词语中的情感涵义。由此可知,语词中的情感涵义总是粘附于表象而存在,一种是直接表现,具体可感的具象,一种是间接暗示,借物达情的喻象。

其二,课文中的语音表现化也是传递情感信息的形式。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是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音传情。首先作为主体对客体评价的语调,它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评判,它形成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即情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惊喜之情,《中国石》的自豪之情,《峨嵋道上》的赞叹之情,《卖火些的小女孩》中的悲怜之情等等。其次是语言节奏感、动感形成的语势,它能让语音得到强化,而营造出情感氛围,烘托出审美情感和竟境。如《白杨》中开头写道:“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却是浑黄一体。”鲜明的节奏,用以烘托一种荒凉感,衬托“白杨精神”。再如《景阳岗》中,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三次“一闪”,这些生动的动感描写,无不营造出一种惊、险、恶的强烈气氛,让人从情绪中去感知和体味。

其三,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在特定场合往往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情感涵义。比如感叹号具情深切,省略号情意深长,问号情绪激动,冒号情味蕴含等等,就连顿号,逗号也有较强的情感作用。如《白杨》中爸爸对女儿说:“它(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连续的逗号,表现一种凝重、肃敬、坚定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符号作为情感载体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涵义。从认知目标入手,对语言文字符号再认和感受,是规划情感目标的基础。

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三、情感评价

课文要准确地传递情感,就要使学生的心态处于言辞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之中,而语词所描绘的具体情景是不可能抽象或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方式,这就需要将语词的具体意义进入学生认知领域后,或通过感知行为形成表象后,再通过感受、领悟、组织、评判对语词所表达的情感涵义进行再认,这时进入学生情感领域的应当是具体可感的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评价,它从层次和类别上具有高级情感、中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课堂教学所要学生达成的必然是高级的、积极的情感。在确立和规划情感目标时,也应以高级情感为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情感可以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活动感。

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情感经验,但稳定性差,情绪化倾向较强。要让学生对课题中力的式样作出接受和反应,应给予必要的铺垫,或对学生有的图式作出必要的测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的引起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对学生进入新课题的原有基础一是要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一是要提取做到有的放矢。小学生原有图式中有低极或消极的一面,要利用新课题中的力的式样让学生重新估价和组织,一方面培植学生高级的、积极的情感,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新意,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控制和评价主要有课前谈话、课堂观察、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后形成性评价等主要环节。课前谈话是为了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图式,以便调控课堂新刺激的力的式样可能使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前谈话还为了调整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以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力的式样,反应、估价和组织新的科式。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可以通过学生情感变化和学习行为进行现场即时的评定,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环境设计包括教师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技术手段设计,目标达成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和利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环境。课后形成性评价,一是通过对知识、能力形成性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形成性测验的试题中应当包括情感内容;二是通过一个阶段(单元)学习后对学生的问卷和教师观察日记进行分析、评价。中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与学生接触、交谈、倾听学生意见来考查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

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的融合

在关老师的“五个融合”讲座中有这么一段:“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文本中的“我”,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获得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阅读教学只有与学生亲身体验融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培育情怀,滋养人格,获得生命的成长”。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生活,与自己的亲身体验互相融合。

一、用情去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要求学生用真情去读,用情去感受神奇而美丽的山水,当学生的情融入山水之中,还可要求学生用真情写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美及向往,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甚至可引导学生仿写一篇《海岛风光》,也展示一下海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当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若学生情到由衷,则会流下悲伤的眼泪。而《理想的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出热泪,使情在泪中现。

二、用心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

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就有一种人情美,渔夫一家有五口人,生活是靠渔夫一人打鱼维持生活,非常贫困和艰难。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发现邻居的寡妇死后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教师上课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种人间最珍贵的人情美去分析,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情去悟理

语文阅读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红军在长征途中吃草根、树皮的情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一尝草根、树皮的味道怎么样?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严寒的风雪中,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挨冻的滋味。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全是掌声和鲜花,同样会有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走出困境。

四、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

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曾记得我在

读小学时,老师安排劳动课每人在校园里种一棵树,自己负责挖坑、浇水、护理等,看着自己栽的树活了,发芽了,茂盛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类似这种绿化、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值得推广。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以及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的图片、影片、增加学生反思、想象的作业等。

总之,忽视文本中的情感体验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四篇: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情感的研究是人类根本而永恒的课题。然而到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对情感的运用和培养却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可见,如何让现行写作教学摆脱其旧有格局的束缚,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并将情感因素调到最佳境地,使之畅然成文,则是目前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情感因素

作文教学

策略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纳知、传情、张理和达意的双边精神活动,而学生的作品恰恰是知、情、理、意四要素融为一体的集合体。所以,不断调控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是作文教学之本。著名心理学家达菲指出: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绪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先进行充沛的情感孕育,再寻找合理的渠道,以自我的情感触须,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全身心地进行心理能量的释放。

由此可知,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有以下三个重要作用:

一、动力性。学生是写作过程的主体,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整个写作活动的核心。一般说,整个写作过程由感知信息、萌发动机、冶化质料及物化成型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阶段组成。而感知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基础,是写作者的感官受到外界物(如:形象、色彩、气味)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唤起经验的记忆,从而诱发写作活动,即所谓的“文因情生,情因物感。”所以,对教师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想法设法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调控性。写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双边精神活动,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流程又不是同步的,学生由于受信息容量、认识水平及写作技法的限制,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趋于一种破碎状态。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天地,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引导他们紧紧围绕足以表现中心意旨的场景中进行奇思异想。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写作目的,先将自己的情感作一番梳理、调整,而后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外化手段,把学生的心理流向调控到通情达理的正常轨道。

三、创造性。学生写作不是被动地感知外物,教师指导写作亦非强化外物,而是启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深化认识和准确表达。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较少凭借逻辑手段而大多诉诸情感,凭借直观和形象来进行形象思维。思维虽然活跃,联想也较丰富,但思维往往不正确,想象也不尽合理。因此,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既要保障学生的思路宽广无限、畅通无限,又要使其始终循着情感天地的正常轨道进行而不致旁逸斜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即希望我们在习作中能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让习作打上“我”的鲜活感情印记,有“事”更有“情”,并基于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从三个情感因素出发:

一、觅情。

作文要以情作为基础,而情由景生、情由人生、情由境生。因此,认真细致地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感悟思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若没这一基础,就谈不上有感想、感情和认识。写作文时,自然是空泛地议论和凭空想象,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很难吸引人和打动人。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有生活处便有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从中获得社会认同感,尝试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循情。让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认真观察发现中捕捉真情,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方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观察、感悟、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动、悲伤、忧愁、快乐、苦涩、无奈,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们的作文丰富起来。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使文之情与生活之美和谐一致,合乎情又合乎理。

二、悟情。

“悟”是主观的一个感受、感知的过程。悟情便是人们在心里提炼、加工情感并使之转化成自我情感的一部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人间真情的感悟能力。如:在写《我最敬佩的人》时,先让写生列出五个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人,接着让学生在衡量之后,从五人中找出一个最值得写、最敬佩的人来写。“情到真时总动人”,朱自清的《背影》非字字珠玑,却句句动人。那“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早已成为永久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如果你自己还未掀起感情的波澜,又如何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呢?充分利用教材中文情并茂的美文,激励学生移情入境,也是悟情的一个途径。让学生体验情同时也就是在间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情趣。

三、抒情。

倘若说觅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悟情是对真实情感的加工转化,那么抒情则是作文中对真实感情的抒发,是表达个人情感创造的形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抒情、大胆抒情,最终形成文、情的水乳交融。第一,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局限,建立多维空间,自由抒情。第二,鼓励学生做到言由心生、大胆抒情。第三,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抒情方式,巧妙抒情。

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曾这样写过,“在寒风中,惨淡的月光平添了几分凄冷。我到了村口,远远的看到家门口的灯光中那个拉长的身影,飘动的衣襟却又看不分明。走近,迎着母亲那张熟悉的笑脸,我看到了却不熟悉的一双手,粗糙、干裂、布满血痕。我摘下手套,紧紧握住了那双冰冷的手……学生用心写出了母亲等候的情景,真是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我相信这个作文写得很成功。

因为有了情感,作文才有了灵气。作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动情,使之在觅情、悟情、抒情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真情实感的理解与把握,并将其穿插运用于写作之中,才能真正获得作文言情言志的效果。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下笔就能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件容易事。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1、紧抓情感主线,拓展课堂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将是课堂中的主要目标,这样能唤起学生对景、对物、对人的深刻感悟。如:《父母的爱》写作目标是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开始时,以一些温馨的家庭照片,伴着音乐,教师简单的描述照片的情景,这样的设计,以情为纽带,通过图画、音乐及教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的情绪,叩开记忆之门,搜索、回忆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在教完《难忘的启蒙》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我尊敬的一位老师》的作文。学生能通过描述生活中老师关心自己的事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克服以往选材不典型,事例不生动的毛病。这样,学生依葫芦画瓢,通过模仿和自己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做到了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这是学生现实中的老师,对他非常的熟悉,这培养了学生说真话的习惯,写出的文章有真情实感。教学《小抄写员》一文,有这样一个情景:“父亲发现了叙利奥的抄写后,叙利奥忽然觉得有人用两只发抖的手抱住了他的头……这时睡得真香哩!”让学生扮演他的父亲,使他们全身心融入课文,感受“父亲”当时懊悔之情,从而体会他们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联想自己去写与爸爸之间、与亲人之间的生活经历,一定有着很真实感人的情感流露。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仅注意每一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更多的注意孩子的课外表现。我经常看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几个男孩子聚在一起,兴致勃勃的玩游戏,谈论谁的游戏玩得好,好在哪里;有些孩子在谈到自己出去玩的时候更是神采飞扬;女孩子们在一起比较谁的玩具、笔袋更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包括平时你觉得作文写得不好的孩子,说出的话如果把它记录下来,都是一片很好的作文。

2、强化情感渗透,创新课堂写作

语文学科应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如《放弃射门》一文时,我说出“你认为福勒应不应该射门?”这个辩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结合个人的观点展开辩论,正反方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自由辩论。学生不但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深入的领会,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福勒高尚的道德风范的感染,再挥笔写下自己的观点,一定是一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学生喜欢生动、活跃、有趣的课堂,我们可在学期中,不断开设“优秀作文朗读竞赛”“口头作文竞赛”“精彩片段背诵比赛”等等。以相互比较、评价、欣赏、学习为形式,建班级作文园地、成立文学社、出版作文集,为学生的写作搭建交流的平台。学生对这些方式、方法相当欢迎,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及时反馈,深化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习进步。因此,作文批改 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一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恰当的评语能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找到作文的门径,又能很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如:有同学在写《校园的春天》从校园的绿化写起,说明春天来到了,校园很美丽,表达热爱春天校园的感情,但还可以从学生的校园活动、校园的天空等方面入手这样内容会更丰富,更全面一些,所以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你笔下的校园很美,如果再仔细观察,想象再大胆,校园会更加美上加美。”这既指出了这篇文章的优点,又很婉转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让学生容易接受。二是褒贬要适度,注重鼓励。感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的批改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如“有意思”“妙极了”“这个比喻真贴切”“这句话真有水平”,这样的批语,学生看了肯定喜上眉梢,笑在心里,并暗暗发誓写好下次作文,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看了评语后,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三是评语要有亲切感。我经常这样想:若老师的评语内容空泛,不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感情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所以,老师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有利于创造和谐、轻松地氛围。

4、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达。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如老师可提供一些诸如《误会》《争吵》《这件事不该发生》一类的题目进行训练。观察生活,不能只注重大的事件,应留心身边小事,一个自然景物,一件细小的事,一个小的微笑,都值得观察,都值得去写。有些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较小,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里上课,与周围的接触较少,写作文时就缺少生活中活生生的事情学生缺乏对情感的感悟和思索,这是学生作文时不知写什么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让学生有一颗“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平常人中平常事中感受到不平常,从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中找到让自己心动的东西来。记得一位学生作文中写到:春天万物吐绿,他便对母亲说,“柳树发芽了”,“是,柳树爆青了。”母亲的一句话令他惊叹不已。“爆青”形象地再现那种冲破冬的禁锢迎来春天的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才能有更多的写作素材。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要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将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所以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写生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作文的题目要贴近生活,从生活中选材。

5、课外体验,升华写作

谈学生的童年趣事,品生活甘甜,畅愉悦之情。童年用无邪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稚嫩的双手触摸世界,用天真的话语笑谈世界,用纯净的心灵感受世界。童年就像七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颜色,童年又像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每一次经历都有一种味道。在童年的岁月里写一则成长的日记,叙一件有趣的小事,编一个美丽的童话,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在一篇《风筝》的课文里,小作者就把发生在童年时有关风筝的事写得淋漓尽致。分别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部分,在做风筝时的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的奔跑和呼喊,找风筝时的千呼万唤和垂头丧气等等都写出了作者童年时的童心、童趣。所以在单元口语交际里,我们就以“童年的快乐”为主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和小伙伴去捉蛐蛐、放风筝、游泳,和爸爸妈妈去摘果子、看日出,和老师去春游、动物园……然后再把自己讲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总之,作文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作文,而精彩的课堂、广阔的童年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努力开拓,定能找到写作的活水,使学生的写作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6、训练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了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并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成为日记。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方法,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所以,我总结写日记的好处是: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②是可作为自己的那份美好的回忆。如:“今天我和xx同学吵架了„„”“今天开学第一天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以后在回头再看时就觉得非常的有趣。日记的内容可以很广泛,表达方式自由,可以抄几则格言,写一段妙语,写一件趣事,可以洋洋千行,也可寥寥几语,做到每天检查,慢慢地改为每周检查一次。通过写日记发现,有记流水账的,有马虎应付的,也有不少佳句,但不管怎样,只要鼓励,能写、勤写就是一个进步。通过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习作中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也多了起来。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由统一要求写逐渐养成自觉写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没有写作热情,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文的。”由此看来,只有将情感渗透在写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写作充满生机,使文章鲜活灵动。

第五篇: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途径

浙江省生物学科 01-03论文评比

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途径

概要: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极为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情感教学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阐述 了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三条:第一、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第二、利用多种渠道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第三、创造成功条件,增强学生学好 生物学的自信心。

者:韦

红 单

位:杭州第十四中学 电

话:85100550------322 EMIAL:fmsong@zju.edu.cn

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途径

摘要: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极为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三条:第一、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第二、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第三、创造成功条件,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情感教学

素质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它既是意识活动的动力,又是在社会活动中个人与他人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

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中,情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赞可夫曾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情感是思维的原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思维活动。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思维的展开和思维活动的强度。如果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佩信赖,有着美好的情感,那么他就会专心去听课,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对于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及智力发展,将起积极作用。相反,缺乏美好的情感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实践表明,在生物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积极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其全身心的发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因此,如何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效地操纵认知系统中的变量,使其发挥情感功能的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就成为现代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作初步的探索。1 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的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他的情感信息,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没有情感基础的教学活动是缺乏朝气、缺乏活力的。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的关键是教师要“捧出一颗心来”去爱学生、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双向信息反馈。教师要以对学生的“爱”,去动学生的“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淡无情的人。”假如你对学生没有感情,厌恶学生,那么,你的教育工作一经开始就意味着已经结束了。所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1.1 了解学生的内心

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并很好地去了解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具有个人特点和性格结构的人,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研究

者,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积极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感受,分担失败的忧伤,共享胜利的喜悦。

1.2 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天赋,不过这种天赋能否被挖掘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具备了哪方面的才能都会在社会上占得一席之地。因此,学生具备的特长要让他们充分发挥出来。在每个人的特长领域中学生会充满自信,找到自我,他们将体察学习的乐趣,自尊感和自豪感将加强,师生关系也将变得更为融洽。1.3 教师对学生要有“公平感”

赞可夫说:“请您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侯,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公平感”还特别体现在对一些“后进生”爱的情感上。教师对“后进生”更应倾注爱的情感,更应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尽管是一点点,都要予以肯定,使之在成功的情感体验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中,才能体验到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品味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进而激发出学生尊师的情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交融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信任教师才能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在这种良好的情感作用场中,如果教师能施教得法,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甚至会由不感兴趣转为喜欢、热爱,发生情感转移,从而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学生对某种学科知识发生兴趣时,他就会长时间地、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影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绪论》课的教学。在讲《绪论》时,可对教材的内容作一些处理:从生物学的伟大成就、生物学对人类的重大影响、生物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三个方面,运用基因工程、物种改良、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人口控制、癌症及艾滋病的征服、人体器官的修复及移植、克隆技术、航天育种以及现代国防战争中生物武器的运用等事实和资料,说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诱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需要,产生了内驱力,学习有了动机,学生放眼未来,感到任重道远,立志学习和深入探索,兴趣自然而生。(2)适时设置悬念。设置悬念即通常说的“吊学生胃口”,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惦念或想象,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紧迫心情,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伴性遗传时,利用“道尔顿症的发现”来导出新课,然后再介绍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皇室中流传的血友病,从而导出这种遗传

病的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这样学生就很想了解这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到底是怎么样?为什么会与性别有关?学习兴趣由此激发。(3)巧妙设置台阶。教学中有意给“后进生”设置台阶,使他们都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觉。例如:在进行“显微镜操作”实验时,预先对“后进生”进行实验操作培训,然后在实验课时,让其担任小组长,能有效地克服自卑感,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2.2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电影、多媒体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快乐—兴趣的学习情绪气氛之中,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2.3 注重理性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有趣”,忽视智力开发和知识的传授,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严重后果。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先用激发学生兴趣、质疑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然后结合观察或实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经过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可把原来表面的直觉的兴趣转化为深刻的更高层次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提出类似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比较、个体和群体关系、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引人思考的问题,通过知识内在的联系辨证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考虑问题,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课往往容易走上“满堂灌”的老路。这样的课当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更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讲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的机会。平时我们在讲授一堂课的新课内容之前一般要复习前一堂课讲的内容,这就可以叫学生自己上来讲,上台讲的同学当然神经紧张兴奋,下面的同学的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起来,随着讲台上同学的讲述,一同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一旦有错,下面的同学马上会把它纠正过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复习的效果也好。另外,对于有些比较典型的,概念易混淆易错的题目,可以叫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各抒己见,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在共同的探讨中得出正确的结论。2.5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在环境中,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生物课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途径时,可先讲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同学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数都是空腹喝,光喝牛奶不吃其它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牛奶的营养都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对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6 渗透现代生物学信息,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中学生物教育提供了更新、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选择和介绍当今生物学研究的最新领域和信息。如联系遗传知识,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关于“克隆’新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并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共同对这项研究的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此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物学学习是为了21世纪的生物学研究,也是为了明天社会的发展。并通过对我国目前生物学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对比,来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决心,使学生对生物学的直接兴趣能逐步形成一种稳固的学习兴趣。2.7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的兴趣。”学生在生物学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可以直接体会到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例如:课堂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尽可能保质保量。课外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开展环境卫生检测、食用菌栽培、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血型测定、血压测量等活动,课外还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发动全年级学生对人类性状,如头发的卷直、眼睑的单双、耳垂的有无进行调查。通过开展生物学的实践活动,学生既巩固和应用了生物学知识,培养了生物学能力,又提高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3 创造成功条件,增强学好生物学的自信心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信心,便拥有了决心、意志、勤奋、耐心以及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志,其潜力就会得到充分挖掘,潜质得到彻底发挥,最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逐渐厌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心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树立“每个学生都可成才”的观念。俗话说:没有琢不成的玉石,只有雕技低劣的玉工。从心理学角度已知:人气质有四种类型:胆汁型、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各有其长短。人与人之不同只是个性特点不同罢了,只要教师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方法,他们都有成功的希望。

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功欲,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坚定他们成功的信心。

3.1通过分层递进,创设目标情境感受成功的喜悦

感受成功喜悦,就是当个体达到预定目标时,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在教学设计时,以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勤反馈的方法。这就是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挫折降到最低程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地参加大量的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在下一个目标层次中,快速反馈,在积累成功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时,可提问学生:“同学们谁是双眼皮、谁是单眼皮?耳朵有没有耳垂?大拇指能否向后背侧弯曲?这些性状与父亲、母亲是否相同?”等等。“有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学生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学生由此产生的惊异、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节奏张驰有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良性循环中得以体现。较高的要求,复杂的问题,留待学生处于成功喜悦的亢奋心理状态时再现,这就能激励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力量时,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使自己心理上能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功。3.2 精心安排实验课,使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大都喜欢上实验课,当然原因可能有多种:实验课学生自由、轻松,没有太多的纪律约束,有的调皮生想乘机活跃一下;但多数学生可能认为:实验课使自己有了动手的机会,能显示自己特有的能力。能否达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方法的目的,这在于教师的组织安排。实验前教师可制定出:

1、组长负责制

2、评比优秀小组

3、强调严格按操作程序、规则进行。此外,还要激励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体现出他们的动手和创造能力。按照人的心理因素,谁都不甘落后,谁都想证实自己是有才能的。经过多次实验可以看到:没有始终落后的实验小组。你争我赶,终于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生物学的自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所以,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享受,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一种强制活动,情感是联系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知识和情感统一、和谐地发展。知识是发展的基础,情感是发展的动力,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3、邢改萍、李守森主编:《中国教育教学丛书》,中国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12月第1版

4、苏达礼著:《救救孩子素质教育的呼唤》,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5、刘永芳主编:《关注成长走进孩子的心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下载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

    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对情感的运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教师也只有激发了学生在写作时的热情,也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才能让学生情感的驱使下思......

    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陈仕品 (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柏果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新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注重传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地位。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恩阳四小:彭志华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知教育外,我特别注重情感教育。我认为情感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语......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研讨论文(全文5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注重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这就要靠我......

    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

    基于新课改理念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途径分析

    基于新课改理念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途径分析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