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合作 发现规律(案例)
探究合作 发现规律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找规律》教学案例
天门市胡市小学:熊梅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如让学生反复练习,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
本节课所学《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二、课堂写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一)探究——积极的相互合作
【片段1】
师:(多媒体出示学生联欢图)这幅图漂亮吗?
生:(激动地齐答)漂亮。
师:好的,小组同学都认真观察手中的图片,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这幅图的特点。
(生独立观察、思考)(用时3分)
师: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地)好了。
师:不急!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次认真探究,为你们小组提供“与众不同”的意见,最好是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想法。
(生为完成小组任务,又积极地投入了新一轮的探究)(用时2分)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他们需要互相合作来完成小组任务,通过给学生们制定共同的目标,让某个学生探究的同时也确保其他组员都在探究。同时通过说明职责任务,鼓励参与者、探究者,形成了学生积极的相互合作。
(二)交流——面对面的促进互动
【片段2】
师:(在片段1的新一轮探究后)好了,现在老师想请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一个一个轮流说,后面的同学不要再重复前面说过的话,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出色。
(以下为某一小组的录音摘记)(学生交流4分)
生1:我看到同学们是围成一圈的,而且有男有女,气球的颜色也很多。
生2:我发现有的同学是扎辫子的,有的没有„„
生3:哎呀!那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它是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排的。图上的彩旗是一面黄一面红,再一面黄一面红这样排列的。
生4:我来说,纸花是一绿一红,再一绿一红排列的。
在这一片段中,由于老师分配给每个小组讨论的某一方面任务,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所考虑的结果面对面地解释、讲述给同伴们听。虽然并不是每位同学的意见都是有效的或教师所期望的,但通过各人的发言、表述、争论、反驳,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小组内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互相激励的数学活动氛围,促进了同伴间的彼此交流。
(三)决策——责任过程的信息凝聚
【片段3】
师:(接片段2)现在请小组整理结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要求是这样的(多媒体出示以下文字):
1.确定一位同学记录小组的成果(不会的字可用拼音),并代表你们组向全班报告。
2.你们小组认为哪些结论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不用汇报)?
(以下为片段2同一小组的录音摘记)(学生交流2分)
生1:程雨桐(同学),你来汇报,好不好?
生2:对呀!对呀!你表达得最好,应该你来汇报。
生3:那我先说,我觉得“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的规律可以说,上面挂有许多彩旗就不要说了,因为大家都看得到。
生4:我觉得两边灯笼的数量不一样,这方面肯定其他小组没有发现。
生5:还有,灯笼是按照一个紫色一个蓝色再一个紫色一个蓝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生6:灯笼数量不一样到底有价值吗?„„
学生的这一决策过程虽然没有记录完整,但组员间的不同信息和感知、不同意见和结论已在交流中得到了初步的展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产生矛盾的情形下,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面对意见分歧,通过信息凝聚最终形成了小组的结论。我觉得学生决策的正确与否已不再重要,他们自主参与的责任过程、促进性互动的合作学习,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生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三、分析研究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统计,这节课共提出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管理性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批判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但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几点反思
1.学生对“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学具,让他们摆一摆,从中寻找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材中例1是让学生观察图形后选择“后面一个应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否会更理想呢?
四、资料链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华东师大主办
第二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案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例
【教材依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两个重要实验之一,它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做好这个探究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其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以探究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主动获取的意识,活化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学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物理实验教学虽然已经从以前的“嘴巴讲实验”、“粉笔画实验”走出来了,但是却又走进了“有理知识被无理验证”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做出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实验结论,一方面又要得出实验结论。为了能够两全齐美,于是乎“这是实验存在误差”便成了我们无理验证科学知识的有力证据。如何让有理的物理知识被有理的证明便成了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努力追求的有效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
【教学准备】
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光屏、电池、凸透镜、毛玻璃、印有数轴的明胶片、蜡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猜想作准备
1、在你们桌上的盒中有一个透镜,认识他吗?
2、为什么?
3、光学透镜不可以用手摸。
4、有不同的方法吗?
5、用这种方法可以辨别出是不是凸透镜以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上节课我们测出它的焦距大约是多少的(教师板书:10cm)
6、还有其他方法判断是不是凸透镜吗?
7、“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板书:正立放大的)
二、游戏中进行猜想
8、如果把刚才能够将字放大的凸透镜对准同学,并且在人眼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毛玻璃,你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什么呢?
9、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倒立缩小的像)
10、如果我把这个灯丝开口向下灯打开,对着我这个凸透镜?你们看到了什么?
(板书:倒立放大的像)
11、刚才的几个实验说明凸透镜能不能成像? 那么,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什么有关呢?
回忆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教师拿着同一个凸透镜远离靠近,和将学生的透镜和我的透镜拿在手里。
12、介绍物距像距,并板书u、v。
凸透镜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三、讨论中设计实验方案
13、猜想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那怎样才知道对与错呢?
14、要实验我们就要计划计划了,首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器材?(光源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蜡烛等)
15、用凸透镜、刻度尺,在测焦距时有什么麻烦?
16、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光具座,它可以让凸透镜固定,而且还能直接读出距离,方便我们的实验。(教师演示光具座的使用方法)
17、选好了器材,我们需要商量一个方案。课件出示:“清晰像与不清晰像”能图片
18、哪一个清晰?什么样的像才是清晰呢?
19、实验之前,老师想对大家提几点建议(课件出示:实验小贴士)
20、下面的任务就请大家在光屏上得到几个不同的像,并将你在实验中的物距和像距记到印有数轴的明胶片上。
四、利用数轴处理数据得出规律
21、将各组的胶片收上来,相互重叠,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什么规律?
22、归纳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
23、刚才实验中,有点遗憾,没能得到正立的像,那凸透镜能不能成正立的像呢?怎样才能看到呢?回忆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当时是在哪里看到的?
24、那么,凸透镜的虚像应在哪里看呢?
25、再观察,从规律中你能发现什么?
26、你们认为物体在两倍焦距上会成什么像呢?
27、一倍焦距以下呢?
28、归纳出两倍焦距上成倒立等大的像。
五、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那现在,让我们在回忆的过程中,反思一下我们的实验:
1、你们小组在实验中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用蜡烛的,实验中蜡烛变短,用二极管的亮度不够等)
2、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六、动画总结深化规律
反思得很好,课上到这个地方我们有必要来总结一下今天这堂课。
1、课题。
2、动画演示成像的规律。制作土照相机。【教学反思】
1.拍照激趣,新意导入,有效活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精心创设情景,设疑激欲引入新课,可以活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本堂课的导入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复习旧知,理清凸透镜的特征,顺利地得出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然后通过用凸透镜毛玻璃拍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了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课题;通过利用凸透镜找像的过程,产生凸透镜既可成缩小实像,也可成放大实像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后面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了铺垫。
2.改进实验,让学生有效探究
本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
先通过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在已有的知识中引发联想,同时通过游戏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光屏上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并对学生实验进行了合理的分组,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为了解决蜡烛在实验过程中会变短的问题,我将成像实验中的发光物体做成一个由三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成的三角形,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上同样高度的格子,起到了稳定、量化、无污染的功能,有效降低了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使全体学生在科学情趣的引导下各个成为投入科学探究的主角,获得了印象鲜明的物理规律。
3、数轴处理数据,有效验证科学知识
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是这一环节的难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用印有数轴的塑料透明薄膜处理实验数据以此寻找规律的方法。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中得到的物距和像距画到数轴上,然后将不同小组透明薄膜层层叠加,既直观地处理多组实验数据,突破了“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这一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乐趣。
4、实验反思,让学生理性探究
为了探究的有序、有效,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方案后,进行组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也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探究的目的;为了探究有理,我在实验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实验评价、“实验反思”,在信息的处理中,在学生的自省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理性。反思结束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样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
5、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安全进行实验
为了让实验安全有效地进行,我设计了实验小贴士环节,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要忘了安全操作,通过课件对比清晰像与不清晰像,为学生高效地探究打下了基础。
第三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实验课教案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数学一组 马吉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晰问题:
1、口算。28÷2= 240÷8= 32-0= 48+0= 0×2= 3×0= 0×9= 8×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292 6 358 7 2147 5 605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我们来看幅情景图“小猴子分桃子”
提问:
1、每只猴子平均分几个桃子?还剩几个?
2、如果再来三只猴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几个桃子?再来8只呢?100只呢?198只呢?、、、、、、三、实践应用,拓展思维:
1、桃子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只猴子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李思家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学生口述,老师再板演一遍。重点强调简便算法。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
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解决第二个问题:万青家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两例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
四、课末检测,评价体验: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例题6: 309÷3=
420÷3=
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第四篇:自主发现探究
自主·发现·探究
——《有趣的拓印》教学案例吴秀开
一、教学理念
探究性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本课正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以灌输知识为重,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倡导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二、教材分析
《有趣的拓印》这一课是湘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的设置是为了使儿童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形式拓印,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教学情景一:
(教师“变魔术”激趣导入后,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尝试表现。)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
1.学生动手拓印。(教室伴随音乐)
结果:有的同学拓印成功,纹理清晰,有的却没有出现纹理。师: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2.请拓印好的学生演示拓印过程。
生:把树叶反面向上放好,盖上纸,用手按好后,再用蜡笔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学,并找自己失败的原因。
生1: 我的树叶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树叶、纸动了。
„„
3.质疑,体验纹理。
师:树叶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纹理呢?大家摸一摸树叶的两面,有什么感觉?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师:大家真聪明,树叶反面有许多纹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们在拓印时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而正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拓印不出花纹了,所以,我们印之前要仔细观察,只有在凹凸不平的纹理上才能印出来。
教学情景二:
师:大家除了用蜡笔拓印外,还可以用什么笔拓印也能让花纹展现出来呢?
生1:我今天没有带蜡笔,用铅笔侧着涂也可以印出花纹。生2: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把东西直接盖在橡皮泥上,也能印出花纹。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做法。
教学情景三: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有美丽的纹理,都可以拓印出来。
电脑课件展示,让学生拓展思维。
师:大家觉得美吗?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物品,你看看哪些可以用来拓印?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你想拓印的物品,开始拓印吧。(学生自主创作)
„„
结果:同学们有的印出了课件展示的物品的纹理,有的同学非常善于观察,找到了身边的文具盒、水彩笔盒、矿泉水瓶盖子、钥匙、书包等物品上的凹凸图案,印下了各种美丽的花纹„„
几点启示:
一、培养一双会操作的手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体验是让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操作为主,首先是学生尝试操作,感知拓印的基本方法,怎样用笔和怎样把握力量的轻重;其次是学生操作表现,在实践
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另外在感受实物纹理凹凸特征时,也是由学生动手摸,感觉比较后说出来的,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物纹理所具有的凹凸感(立体感、浮雕感)。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动手感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是《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的基本价值体现。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生活中的美丽纹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创作表现,这样学生自觉地用眼光搜索身边的带各种纹理的物品,收到了意外的好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探究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该课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利用各种材料表现身边的美丽纹理,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首先,在尝试操作中,我没有用讲的方法去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拓印,而让学生
自己动手尝试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总结找到正确的拓印方法,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其次,在学生掌握了正确拓印方法以后,我再提出:“除了用蜡笔还可以用什么拓印呢?”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尝试用各种材料,在实践中发现,拓印不止能用蜡笔,还能用铅笔、橡皮泥„„让学生单一的蜡笔拓印形式,得到更宽的发展,让学生更能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第三,在学生自主创作表现时,鼓励学生大胆以身边的各种带有美丽纹理的物品为底版,表现拓印身边的美丽纹理。教学效果出现了大量的纹理是教师在引导时没有展示的纹理,足以证明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
让我们尽力培养孩子们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第五篇:探究、合作
合作:
梁恕俭:《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两个人要到达同一个地方,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好在瞎子是强壮的,瘸子的眼睛是好的,所以瞎子和瘸子一拍即合,瞎子背起瘸子,瘸子指引着瞎子,两个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共同的目标是产生合作意识的基础。寓言里的瞎子和瘸子想要快速安全到达同一个地方,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中每类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生才知道需要做什么。
彼此的互补性是达成合作意向的强烈需要。瞎子和瘸子都清楚自己的缺陷,一个看不见,一个走路有障碍,但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一个能看,一个健走。想要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只有进行优势互补,这使得他们的合作意向比正常人要强很多。我们在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也要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具体的小组学习合作中,擅长书写的就多书写,擅长朗诵的就多朗诵,擅长绘画的就多绘画,小组内成员各发挥所长,合作学习就能产生最佳效果。
合理分工和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现实行为。瞎子和瘸子的合作,如果让瘸子背着瞎子跑,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明白彼此的长短后,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方法指导。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组长和组内的科代表都具备这种分工和学法指导意识,才能使合作学习由意识变成有效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同时目标的实现又会使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合作的价值是共享和互补,学生因共同目标而产生合作意识,因互补需要而强化合作意识,因合理分工和正确方法指导而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行动。
兴趣驱动:
梁恕俭: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想吃鱼,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难多。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在美味佳肴的诱惑下,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不重视“育人”,不教会“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之不存!“学”将焉附? 学习兴趣的源泉: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即学即用。其中,“组织角色展演”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展演好,学生势必要进入角色,为自己的“观点”构建“支撑”。人的天性中都是有表演欲望的,让学生把他的学习成果当众亮相,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是鼓舞也是鞭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攀比的欲望,从而你追我赶见贤思齐。
系统、条理,避免“碎片式”学习:
梁恕俭:鸡零狗碎的东西最易丢,我给系统整合式学习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捆绑记忆”。“记忆”为什么要“捆绑”呢?因为不捆绑容易丢三落四,更做不到提纲挈领。知识如何捆绑,举个例:“桃花源记”中有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大家应该知道“缘”是什么意思,对这个“缘”字如何捆绑?应该在旁边绑上“缘木求鱼”这个成语,这下学生不但理解了“缘”的意思,还巩固了一个成语,可谓一举两得。
系统性学习常用到“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知识树”就是对系统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画一个树状的结构图。它的特点也是直观形象,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可以通过这棵树了解每个知识点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以及它与周围的知识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挖掘利用大脑的无限潜能。初中化学李老师:如何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
梁恕俭:越是差生,进步的空间越大,要避免差生破罐子破摔,要想办法让差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思想上唤醒学生本能的求知欲望。把差生视为鲜花,他们就会拒绝再做野草。如果学生真的因为基础太弱,没有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联系家长,寻求各方面的援助,真正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差生的形成源于没人发现,没人喝彩。变换方式,激励跟进!孩子天生是有学习兴趣的,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在他想打球的时候去读你让他读的那本书。激发兴趣,要找准孩子的兴趣点,运用一些策略,吸收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的兴趣,除了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外,还可以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动脑筋。比如,举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的例子,运用出人意料的扣人心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自学”与“自主学习”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梁恕俭: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学习时能够对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监控,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最终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总结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
自主学习就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共同点是学习者都有自我学习的空间,主要区别是学习目标取向和学习持续状态的起因不同。与“自主”相对的是“他主”,“他主”的特征是学习是老师的事,老师包办一切,学生只管张嘴倾耳接受,不去问为什么。新课堂下的“自主学习”,用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话通俗地来解释,那就是“老师给学生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门、翻箱子,到处去找东西”。
教师要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到答案,这比在他们还懵懵懂懂的情况下,老师把结论塞给他们要好不知多少倍。
指导学生自主求知的方法,要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是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主动钻研的结果。自主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指导、点拨与调控。
小学数学李老师:没有独学的深入,就没有群学的高效,如何让独学更深入? 梁恕俭: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保障,只有独学的深入,才有群学的高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的起点,绝对不能与高效课堂割裂开来,起点不好,就不会到达终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就不能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在课堂上不合拍,跟不上课堂节奏,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贡献者和享受者,都是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惹的祸。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积极、不深入,导致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判断,发现不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进行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倾听者和旁观者,游离在课堂之外。
在自主学习探究上我们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预习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认知。自学能力是学习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现在学习、成长的关键,更是学生终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站在到育人的高度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对学生而言,学习活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过程。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就是老师包办代替,学生被束缚、被压抑,最终导致学习效益低下。只有让学生首先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自主探究,具备深入、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根本上感知知识,带着理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才能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完善学习小组建设,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文化,同时在班内适时召开自主学习探究论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融入到全班同学的自主探究氛围中,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走向深入。其次,教师要搞好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工作。不仅对个人自主探究情况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习小组,同时,要通过评价课堂学习小组的高效学习活动,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重视导学案的作用,强化学生自主学生的培训,引领思想,指导方法,保证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学生预习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文本。第二步,教师下发预习导学案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预习导学案要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体现育人价值和能力培养,严禁以知识立意,保证自主探究学习更加深入,为课堂的高效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徐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展示欲?
梁恕俭:1.充分动员。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展示的意义,我经常让学生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怎么看待自己在课堂展示这一举动?”“我怎么看待别人的课堂展示?”“我打算在这节课上展示吗?”。其次,在教室里贴一些标语,鼓励学生站起来展示,比如:能说会道是生活的需要,不敢展示是进步的大敌;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此外,我还将舶来的展示歌,让学生大声背诵,以此来造势。
2.方法指导。比如:在组内交流展示时,一个学生发言,要有另一个同学记录并归纳。回答问题前,指导学生想一想这种问法一般要从哪些角度回答,然后去类比一下,防止答非所问。让学生赏析一段文字时,先明确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注意的问题,学生有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思考、回答问题就有了明晰的路径,有话可说,展示自然有了内容,听的同学也有了评价的标准。
3.有效机制。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组织管理机制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全体适用;二是使学生有具体任务和适度压力;三是使学生有担心落后的危机感。比如课上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发言任务,而提供的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有可选择性,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压力和危机感。
4.合理评价。评价的主要功用是改进和鼓励,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它最终目的是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它应是开放的、持续的行为,应确保受评者自身得到不断完善。评价要及时,先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然后指出问题所在,以鼓励为主。还要坚持“捆绑式”评价,小组是高效学习的组织要求,团队建设是管理和教学的永恒主题,良好团队是激励评价的“倍增器”,对个体的激励一旦放在团队背景下,其效果会放大若干倍。评价的结果如能做好记录,定期总结,予以表彰,对提升展示的积极性,效果更佳。小学语文杜老师:小组合作注意哪些事项?
梁恕俭:1.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合作。除了讲道理,还可以做游戏。讲道理可用类似《伊索寓言》中瞎子背瘸子共同赶路的故事。做游戏可选团队接力闯关式合作项目,让学生认识到单枪匹马在这个社会很难立足,唯有搂抱发展才会众志成城。
2.合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3.合作不是削峰填谷,让优生付出代价,潜能生坐享其成。合作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是“资源共享,相得益彰”。
4.没有个人准备的合作,就像没画图纸就施工,不是颠三倒四,就是乱七八糟。5.合作的路径不清晰,比没有目标更可怕。要想胸有成竹,敬请提前规划。6.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小组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培养小组长,就是利用分身术,长出三头六臂。
7.没有评价就没有合作。能者可以多劳,但一定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弱者可以沾光,但要有感恩思想,想办法尽其所能以弥补他人。
8.小组合作的成效要有一个量化表,让各个小组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差距,攀比心往往就是原动力。
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情趣相投至关重要,离间反目后还是分开为好。10.多搞活动,频繁竞赛,在磨合中默契,在默契中互助,在互助中增效。小学语文侯老师:如何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
梁恕俭:评价是合作的导航仪、矫正器,没有合理的评价,合作就很难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力争评价多元化。评价形式上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内容上包括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质疑探究以及平时表现、检测成绩等。融入比赛激励法。注重课堂即时性评价,合作学习融入竞赛,通常采用课前自学、课堂开展小组交流比赛、“互问互答”挑战赛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各组的情况,根据表现分别予以加分展现,教师书写在黑板左边,由课代表记下作为“周周清”评定的参考分。
强调形成性评价。描画神奇曲线,公平地呈现学生的发展过程,营造比赛氛围。我实行周周清,每周算出小组平均分,并用坐标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组内互相帮助,营造组间良性竞争,让合作学习延续到课外。捆绑评价强团队。这个评价开展的是小组之间的“捆绑”评比,这种方式我尝试了5年多,效果一直不错,小组成员之间能团结互助,组长成了督促组员学习的得力干将,组员的优势也能弥补组长的不足。
自评互评突主体。合作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从合作的内容、态度、创新、探究、效果等方面设计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的表格,定期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自评和互评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