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周长 董欣怡
认识周长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小学 董欣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而且还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会测量简单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周长》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教学内容呈现为两部分:一是通过观察实物和平面图形感知周长的概念;二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各种实物以及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且留有很大的空间,让学生操作和探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又对后面周长的计算、应用做好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以前学生只学会量一条线段的长度,现在要量的是一周的长度,不同的地方就是以前是量直的,现在就要量一周的长度。所以关键是要理解好“一周”的意思?做好这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所学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知识学习的探究、操作过程。教学方式:ipad教学
技术准备:熟悉本课用到的软件以及会应用airplay技术。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
2、知道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周长
教师:我们都知道运动对身体有益,小亮的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动态演示图1)教师:他跑对了吗?
学生:不对,他跑到里面去了。教师: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 学生:应该沿着最外面的黑线跑。教师:这条黑黑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教师:说第二天小亮又开始出发了。这回跑完一圈了吗?(动态演示图2)
学生:没有,还没有跑到。
教师:你来指指应该从哪里跑到哪里?
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这点是小亮的起点,沿着边线跑,最后要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圈。
教师: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亮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动态演示图3)
教师:围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操场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再次感受周长
1、描一描
教师:看屏幕上面都有什么呀?请你打开(explain everything)用彩笔描出它们的边线。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描一描)
教师: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样描的?并说说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1名同学演示)
教师:(指图形任一点)从这开始绕一周,行吗?从其他点开始绕一周,可以吗? 小结:因此,描边线的时候起点可以不同,那什么是相同的?(强调边线一周的长度相同。)
教师:谁想描一描扇面的边线?其他点开始绕一周,行吗? 教师:长方形的边线,谁来?
小结:看来,不管是弯曲的边线还是直直的边线,我们都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描了一周,叫做这个图形的一周。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们的周长。
2、指一指
教师:现在咱们指一指周长。你能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教师:谁来前面指一指?(请你边介绍边指,告诉大家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教师:你真会学习!教师:还想指吗? 学生:想。
教师:那你指一指我们用的小桌子桌面的周长。
教师:谁来给大家指一指,并说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桌面干净,实时拍照投屏)
3、辩一辩
教师:我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思考它们都有周长吗?打开(ITeach student)判断对错。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第一个图形有周长吗?(keynote)学生:没有。
追问:为什么没有周长? 学生: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图形。教师:第二个图形有周长吗? 学生:有。教师:谁来指一指,请你边指边介绍。
教师:我们刚才研究了这么多个图形的周长,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周长吗? 学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
三、求周长
1、量一量、围一围、算一算
教师:现在大家都认识周长了,那你们想不想求一下周长? 学生:想。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你们的学具袋里面也有,除了这2个图形还有什么呀?
学生:一根线和一张记录单。
教师:请你利用这些学具,任选一个图形,想办法求出它的周长。
学生:请大家看我这里,我们组选择的是三角形,我们分别测量了三条边的长度,把三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三角形的周长。教师:你们组说得真清楚!
教师:哪个组来说说圆的周长你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可以用毛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以了。
教师:用一条毛线可以把弯曲的边线变成直的边线,真是好办法。请你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绕的。
(学生在座位演示,教师实时拍照投屏)教师:这“19厘米”表示什么? 学生:圆的周长。
2、求花园周长
教师:我这还有个问题,谁来读读题?
教师:沿花园走一圈的路程实际上是求什么呢? 学生:花园的周长。
教师:请你拿出练习纸做这道题。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说连加算式 教师: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2:说乘加算式
教师:你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真是了不起。
四、拓展提高
1、教师:老师增加难度了,把这个长方形去掉一块,现在不给你数据了,请你 思考:现在图形的周长和原来相比变了吗?
学生:没变,因为把线段平移就和原来图形的周长一样了。教师:你真会思考。教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2、将正方形沿曲线剪开分成两部分,你认为这两部分的周长相比1号长,2号长还是一样长?
教师:请你打开(everything)想好了再选。教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我认为1长
教师:谁有不同意见?你跟1号同学说你的理由。
教师:真好,我们比较的是周长,你关注了边线的长短,而不是图形的大小。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我们知道四条边是相等的,切的这条边既是1的边线,也是2的边线,因此1和2一样长。祝贺答对的同学,也谢谢开始有错误的同学,让大家对这道题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五、总结评价
教师:认识周长我们先学到这儿,下节课我们还会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自评:从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互评:从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评价:通过上课情况和习题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设计特色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法和学法中,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法”和 “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到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描一描”、“指一指”、“辩一辩”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在分析中归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
第二篇:演讲稿-钟怡欣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钟怡欣(演讲稿)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1988年,黄大年 入党志愿书中写道,而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他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就是这样一句话,铸就了黄大年同志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在英国18年,黄大年已然成为了世界物理领域被人仰望的传奇人物。2008年,中国开启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用最快的速度辞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安逸生活,毅然回国。他曾说过:“虽然我在国外生活,可是我随时都在等待着祖国的召唤,很多人选择了年老体弱的时候落叶归根,可是我认为,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报效祖国更有价值。”
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一首《我爱你,中国》唱出了海外赤子的心声;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一位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又重新诠释了这首歌曲的意义。
作为一名因国家“千人计划”回到祖国的特聘专家,他曾说过:“我回来了,在这个位置上,就想做点事儿”多么淳朴的话语。在回国的7年中,他争分夺秒开展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多年来,他办公室深夜明亮的灯光被称为吉林大学地质宫“不灭的灯火”。黄大年用卓越的成就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精神,为了科技强国的梦想殚精竭虑,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作为人民教师的一员,应该学习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枚螺丝钉,但也要发挥螺丝钉精神,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黄大年同志是是中国物理学前沿的佼佼者。但是他却褪去一切名衔,他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当一名人名教师,做祖国下一代的培养者。他常说学生毕业就是果子成熟,是他丰收的季节,所以高兴。黄大年用深沉的爱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本色。他充满爱心,默默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患重病的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他因材施教,为学生进行人生和职业规划,为学生开启世界交流之窗,甚至在手术的前一天半夜12点,他还给学生周文月发信息说,她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推荐信写好了。他就是这样用心和爱护他的学生。黄大年同志的溘然长逝,令人无比痛惜,但他用毕生书写的爱国心和敬业精神将去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激励着一个领域、一批学子、一代人!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我们要学习大年的精神,“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第三篇: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2、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会了测量长度,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2)学生在动手探究中获得知识。
学法 :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整节课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
三、说教学过程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情景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出示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是怎样爬树叶的? 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出示: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板书课题。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1.仔细观察
在学生观察小蚂蚁沿树叶爬行一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周长,比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等等,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描出图形的一周,使学生理解边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同时出示一些封闭和不封闭的图形,对比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这样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2.动手操作(1)通过描出图形的边线来感知周长的感念(2)摸一摸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周长(3)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将周长这个比较形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数的概念
3.巩固应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先设计的是计算三角形、梯形和六边形的周长。(1)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2)比一比。
两组不同图形的周长比较,第一组是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第二组是周长不相等的两个图形,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三)、总结回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2)量出你鞋底的周长。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周长》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2、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学生在动手探究中获得知识。
学法
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整节课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
说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树叶、卷尺、绳子、一元硬币、直尺等。
三、说教学程序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材中给小布艺缝花边,我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合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意突破重点和难点,设计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情景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出示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是怎样爬树叶的?
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出示: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板书课题。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
1.仔细观察
在学生观察小蚂蚁沿树叶爬行一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周长,比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等等,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描出图形的一周,使学生理解边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同时出示一些封闭和不封闭的图形,对比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这样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2.动手操作 主要是让学生测量:学具盒盖面的周长、树叶的周长、一元硬币的周长,三种不同的物体。首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周长,明白不同图形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以及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简单的计算方法。最后学生汇报测量、计算的情况: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细线围在图形上,再把细线拉直用直尺量细线的长度②把图形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这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为下节课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3.巩固应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先设计的是计算三角形、梯形和六边形的周长。
(1)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2)比一比。
两组不同图形的周长比较,第一组是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第二组是周长不相等的两个图形,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三、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下图是一个街心公园示意图.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回顾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作业
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板书要准确表达和理解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周长的认识
图形边线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的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在看、摸、描、量、算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一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而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运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找一找、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在为书签镶边、围灯带等活动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情景具有心理指向性。课始,创设昆虫饶“运动场”(树叶)跑步的动画场景,引导观察、比较:它们跑步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蜗牛沿着叶脉跑,瓢虫沿着树叶的边线才跑一半,只有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整整一周。唤醒学生对“一周”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直观地感知“边线的一周”,为揭示周长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摸一摸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边线以后,让同桌合作用手指沿树叶“运动场”的边线“跑”一周,互相检查是不是“跑”了一周,说说怎么确定是不是一周。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哪。”
2、描一描
接着让学生用彩色笔把“运动场”的边线描在纸上,描后汇报展示。强化对边线一周的感知。
3、量一量
让学生先动手量“运动场”的边线,再汇报结果,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量的,引出周长概念。在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成功之趣、思维之愉。
4、找一找
在学生感知和体验周长之后,让学生由事物表面的周长迁移到生活中的周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找找周长还藏在哪儿?举例并比划,加深对“一周”和“封闭”的体验。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选两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同桌互相检查描的对不对。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这一环节,我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量一量、算一算。
结合书中第4题,将三个图形变换成三个书签,引导思考:给这三个书签镶边分别要用多长的金线?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明确量书签为什么可以用直尺量,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周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对周长含义的内化。
2、想一想、议一议
出示在方格背景下的两个广告牌,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围法灯带长,让学生在动眼、动脑、观察、猜想、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周长的含义,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为探究周长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埋下了伏笔。
3、赏一赏,说一说
利用课件展示出应用周长的例子,如枕头花边、菜地篱笆等等,并让学生再举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例子。把周长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观察、欣赏、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感受周长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第四篇: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XXX小学
XXX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情境,通过看、描、摸、认、量、算等活动,体会“一周”的含义,认识周长。
2.探索测量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3.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探索、验证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通过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体会“一周”的含义,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
认识、测量平面图形周长。教学准备:
课件、树叶、绳子、学生尺、软尺、长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开门见山,读课题。
1、什么是周长?
2、怎样测量周长?
二、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认识一周 1)看一看。
老师观察大树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小蚂蚁把树叶面当成了运动场。(播ppt2第1次)仔细观察,小蚂蚁是怎样在这片树叶面上做运动的?
(小蚂蚁沿着树叶面的边线爬了一圈),一圈还可以怎么说?我们来看看小蚂蚁爬过的路线(播ppt2第2次)。
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 小蚂蚁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面的一周。树叶面的一周在哪里?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面的边线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这就是树叶面的一周。(播ppt2第3次)(板书1周)
2)摸一摸。拿起课桌上的树叶,摸一摸树叶面的一周。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摸的?有不一样的摸法吗?(2—3人)不同的摸法是不是一周,为什么?
小结:看来,无论起点在哪儿,只要是沿着树叶面的边线绕一圈,又回到了起点,都是这片树叶面的一周。起点
边线
3)描一描(78页课堂活动)。动动你的小手,沿着图形的边线画一周,看谁画的又对又快。
从起点开始,围图形的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图形的一周。2.什么是周长 1)认识周长。
(播ppt2)两只蚂蚁比赛,他们的比赛规则是:同时开始,谁最先爬完树叶面的一周,谁就获胜。这条比赛规则公平吗? 为什么?
生:叶子大小不一样。
生: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生:它们绕叶片的边线跑一周的长度就不一样。(板书:长度)师播ppt5-10:“围树叶面1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刚才老师说什么是周长?让学生重复。
树叶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树叶面的周长在哪里?
(Ppt11出示数学书)让学生说,围数学书封面1周的长度就是()指一指数学书的周长在哪里?生边指边说。
2)找周长。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他们的周长。Ppt12-13(同桌合作,一人摸事物一个面的周长,一人观察他摸得对不对。)
生汇报:数学书封面1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出示:
你会摸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
3)理解周长。我们身边的周长找的完吗?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生1: 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
生2: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周长。补充板书
4)判断周长。Ppt14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起点和终点两点重合形成的图形是封闭式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围图形1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齐读)(封闭图形)
三、测量周长
1.周长是有长度的,你知道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吗? 方法一:用软尺量
把软尺的0刻度与起点对齐,围树叶的一周,与0刻度重合的地方的刻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方法二:借助线与尺子(ppt5-10)
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尺子量出线的长度。
化曲为直。这种方法用来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很实用。
2.要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会怎么测量呢?(练习十八第2题,一组测量一个图形)ppt16-17
生:用尺子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加起来。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四、观察思考、深化理解
拓展题:ppt18-19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谁的长?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什么是周长?
围图形1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周长?
软尺,化曲为直,量、算。
第五篇: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稿
青山中心学校 丁恩宝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苏教三年级(上册)P61~62《认识周长》。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或4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教学材料:老师准备城市广告牌上灯光闪耀的图片资料、三角形小旗、头饰纸带等用具,学生准备软尺、线、树叶、相片、直尺等用具。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1、引出周长
(1)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城市夜晚灯光闪耀的图片),谈话:同学们瞧,这一片灯的世界,光的海洋你熟悉吗?在哪里?对,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城市——太仓。
(2)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灯在安装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被安装在广告牌面的边线上)(广告牌面上的边线闪烁)
(3)提问;那你能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吗?(请学生同桌互指再指名指一指)
(4)小结:(师边演示边总结)象这样数学书封面边线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能悄悄告诉同桌课桌面和三角尺的周长吗?再指名说说。
2、寻找周长
请学生很快找出教室里物体面上的周长并指名学生指一指、说一说。
3、进一步感知周长
(1)出示儿童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池口的周长在哪里?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2~3个,能用一笔描出它的周长吗?看谁描得又快又好!有机选择几名学生展示,反思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创设操作情境,探索测量方法
1、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1)提问:如果让你在广告牌上每隔20厘米安装一盏灯,需要多少盏灯呢?你该怎么办?(要知道广告牌的周长)用什么方法呢?(测量)
(2)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在4人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再指名交流。
(3)反思类推:如果要求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你怎么办?
(4)小结:所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图形的周长。指名回答说说不同方法的理由。
2、探索实物周长的测量方法
(1)测量树叶
谈话:秋天到了,树叶凋零了,今天树叶成了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能用你手中的工具来测量出你准备的树叶的周长吗?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测量心得: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怎样知道树叶的周长?周长大约是多少?谈谈合作时的体会。
(2)测量腰围(胸围、臀围)
如果要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有多宽,你想怎么办?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吗?先在4人小组里讨论一下。(1、绳子围
2、软尺量
3、一柞量
4、同学手拉手围圈等)
分别请同桌的一位同学做大树,另一位同学来测量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完成任务后再交换。
想想你们实际测量的是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探索测量方法分两个层面展开,由易到难,贴近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测量中假设将一名学生当作大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还使一题两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全课小结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学会了测量物体周长和计算周长的方法,你想用这些知识来做一番创作吗?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围金边的小彩旗、镶纸框的像片、美丽的花朵头饰,象这样给彩旗围上金边、给像片镶上纸框,给同桌做一个美丽的头饰,需要多长的金边、纸框和纸带呢?
同桌选择一种合作完成,比比哪组同学的手最巧?
做完后思考:这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合作完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生活的情趣,并对全课知识做一定反思。)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作业 P62的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