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峰书法创作教案Word 文档 [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4:3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许传峰书法创作教案Word 文档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许传峰书法创作教案Word 文档 》。

第一篇:许传峰书法创作教案Word 文档

课题:软笔

书法创作

执教教师:柘汪小学

许传峰

设计理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书法就是要能够进行书法创作,写出一副好作品,更好的为社会、为生活服务。进行书法创作,是学习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加速学习书法的步伐,并检验自己对学习收获。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反过来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从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化。同时更能鼓舞学者的信心,为进一步提高书法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学设计就是将学生的书法学习推进一个新的阶段,即由临写单个字,变为书写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在创作时首先对作品的形式、作品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学习,创作作品应认真选择内容,确定字体,写出小样,然后针对小样进行创作。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书法创作的一般步骤,并根据内容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精心设计好作品的三个要素(正文、落款、钤章)教学难点:作品整体的章法布白 教学重点:作品的整体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展示台

文房四宝

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了,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对毛笔字的笔法和结构有了一定的练习,临摹了一些古碑帖,我们的书写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光会书写漂亮的单个字不是目的,我们还要把美观的汉字用来服务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环境,发挥汉字的艺术功能,为弘扬书法艺术做出我们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学会创作书法作品。(教师板书课题:学写书法创作)。

(教学意图:学习书法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学会创作作品,通过不同的作品形式来展现书法的艺术魅力,检验和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和艺术修养。进而让学生明白学习书法创作是学习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更高的一个层次,需要好好地锤炼。)

二、学写书法创作

1、书法作品三要素

那么,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生1:要有内容.生2:要有时间、姓名。

师:书法作品的内容,我们称为正文。末尾要书写时间、姓名以及正文的出处,我们称为落款。另外,还要钤印,也就是要盖书写者的章。正文、落款、盖章是一幅书法作品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正文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一幅作品的美感、产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正文来表现出来的。但落款和钤印也不能忽视,落款时书写的字体一般用行楷或行书,字体比正文要小。书法用章字体一般都用篆书。它们和正文在大小字上、颜色上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提高了整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

(教学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必须要有正文、落款和印章,它是书法作品的三要素,原则上缺一不可,同学们可能没有自己的书法用章,但这也不碍事,我们知道就行了。等到参加某某书法大赛的时候,其作品就一定要盖书法用章。)

2、书法作品的几种形式

那么,作品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

1、条幅作品,让学生认识。(并讲解)条幅也叫立轴,就是竖长方形的独幅作品。它的长度是宽度的2、3倍,甚至是4、5倍。条幅的书写是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纵行书写,纵行末落款、盖章。一般将整幅宣纸竖着对裁,便成为两幅条幅。条幅窄长灵巧,便于悬挂,富有极大的美感。是人们特别喜欢的一种作品形式。

同样来认识条屏、对联、中堂、扇面、横幅、匾额、斗方、长卷、册页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要创作作品,既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出来。书法作品的形式丰富多彩,样式种类繁多。要使学生心领神会的了解条幅、横幅、对联、斗方、扇面等几种常见的书法作品形式的特点,对于条屏、中堂、长卷、册页、牌匾进行一般了解。)

3、如何选择书法作品的形式

师:书法作品形式多样,异彩纷呈。那么,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到底应该选择那种形式呢?这要看书写内容和书者的爱好。如果作品内容是单个字(福),就应该选择斗方的形式;如果字数较少,在10字之内,既可以选择横幅,也可以选择条幅;如果字数在20——30字之内,一般选择条幅,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如果字数较多,可以选择条屏、横幅、长卷、册页等。创作之前,我们可以事先设计一个小样,以便有效的进行布局谋篇,使作品三要素的书写位置有个合理的布局。然后设计小样,教会学生折纸,定格。

(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书法作品形式,是创作的关键,创作形式是有创作内容决定的,是由创作内容字数的多少、悬挂地方的大小、大赛的要求(若参赛)、书者的爱好,所以一定要精心谋划好,事先设计一个小样是非常必要的,要教会学生设计小样,然后根据小样进行折纸、折格。)

4、教师师范创作

师:老师事先整理了一些古诗词、四字成语、名言警句,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首或一句,进行书法创作。为了使同学们创作的更好,老师先做个示范,请同学们积极配合。教师出示:

1、厚德载物

2、三人行必有我师

3、红梅报新春,瑞雪兆丰年

4、登鹳雀楼

5、山行 师:(教师问)同学们看选择哪一个内容?生一致以为选择某个,教师现场创作。在创作时,首先要确定采用哪种作品形式,通盘考虑作品三要素的布局,设计小样,根据小样进行折纸。然后进行创作。在创作时,教师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笔法、字法,把每一个汉字书写美观;同时注意字距、行距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醒学生繁简字不能混合使用。最后要提醒学生书法作品的完整性,落款和盖章。完成作品后,引导学生赏析一下。

5、学生创作

学生自选内容,进行书法创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这节课重点,成功与失败是通过学生创作的作品表现出来的,要使学生明白,作品的好坏,形式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写好没一个字,字不好,再好的形式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6、展示交流(教师让一大批学生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黑板、教师四周的墙壁上)。

7、师生共同赏析。生评,师评。(优秀的方面、不足的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互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有效验证学生对书法创作的一般步骤、要素的掌握程度,是认识——实践——在认识的不断升华。)

三、全课小结 教师总结:

这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包括正文、落款和盖章;了解了书法作品有哪几种形式;选择哪一种作品形式要根据书写内容和自己的喜好;并进行了书法创作实践,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服务社会。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好,下课.师:同学们再见!学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书法教案-集字创作

《集字创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集字创作的方法并能通过集字的仿作创作出一幅书法作品。(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字帖、书法字典等工具完成集字创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集字创作的过程中,了解书法作品中字法和章法中的大小、宽窄、疏密、粗细等对比关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与统一的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

在所学书体的基础上学会集字创作,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三、教学难点

对集字创作中的节奏变化及对比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集字圣教序》图片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认识这是什么碑帖?学生答:《集字圣教序》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讲一下关于《集字圣教序》的背景知识呢?学生回答。

(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后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此碑计三十行字,行八十三字至八十八字不等,碑高三米多,宽一点四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现此碑存于西安碑林。因此碑由王羲之真迹中直接摹出,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亦是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教师总结:《集字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经历了二十五年时间集王羲之的字创作出的一幅对后人影响深远的作品。

课件出示:宋代书法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道: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集字创作。出示课题:集字创作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基本知道了集字创作,那么谁来说一下到底什么是集字创作呢? 学生回答

(1)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教师:夏天到了,我们就以扇面形式来学习集字创作。下面小组讨论以下内容: 课件:确定集字内容、书体

集字创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办?(可能会遇到没有写过的字,字典查不到的字)

怎么落款?

(2)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简单总结。(3)学生集字创作。

教师:下面同学们就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和书体进行集字创作。

(三)作品展示、评价(1)小组评价。

教师:同学们已经基本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下面请一组的同学对小组内的作品做一下评价(学生举手评价)。

(2)请二组的同学相互评价一下(学生举手评价)。(3)请三组的同学相互评价一下(学生举手评价)。

同学们都能用专业术语对书写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点做得很好,老师看了大家的作品后除了想表扬大家以外还有一点建议给大家,到底是什么建议呢?我们先看大屏幕。(4)课件展示:两幅作品,一幅字的大小一样的,一幅错落有致的。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哪一幅更有艺术性?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5)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说出作品要有大小、粗细、开合、方圆的对比。(6)教师:

(四)作品调整再创作。

教师:同学们知道老师要提什么建议了吗?好的,根据同学们自己总结的要点再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作品,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气息。学生调整创作。教师评价。

教师:大家写好以后直接展示到墙上来。如果有多写的也可以一起展示出来。(五)课堂延伸:

教师:同学们,除了可以集字创作上面以外我们还可以创作其他形式的作品 教师展示ppt,做讲解。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字创作的方法,并且利用这个方法创作了一幅作品

出示ppt。在今后的创作中请大家注意书法艺术形式中虚实、开合、聚散、方圆等对立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和谐的。古人喻之为“和”。这种相反相成、中和统一的审美观,成为几千年来中国艺术的追求目标及审美准绳,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多实践,创作出更多符合中和之美的作品,下课。

第三篇: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1

我此次参加湖南省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自始自终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和规章,认真听了每位专家学者的讲课,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同时也认真仔细地观摩了金海实验小学教师的书法课,我收获很丰富,不虚此行,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我深感收获的是:

首先,对书法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我的工作地怀化溆浦,离省文化中远,原来表现对文化认识也离得远,认为进不进课堂无所谓。培训后,认识上有改变,认为很有必要,书法学习是在拯救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从小孩子抓起,直至中学大学。

其次,丰富了书法理论知识。我虽然懂点书法,但长期忙生计和工作,对理论上的东西只知道点皮毛。通过培训,豁然开朗,书法理论多了。并知道何满宗、李再湘、夏时、熊瑛、谢建明这些专家学者和老师们是怎样刻苦学理论的,怎样理论联系实际践行书法艺术活动的。自己将来也要在一边实践书法,一边下苦功夫学习书法,做到理论引路,不迷失方向,做一个合格的书法爱好者和地方小书家。

再者,此次培训让我更加学会了施教的方法。原想自己学书觉得枯燥,还去教小孩子学枯燥,岂不枉哉?由于思想认识的错误,导致教法陈旧过时还不当成一回事。以致教学质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其实现在看来,我教书法是可以的,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兴趣方面还需下功夫。回去后,我将重新调整状态,改良教法,让孩子们的学习书法不觉得枯燥,更加轻松愉快。

另外,通过培训让我解放了思想,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教学方面总结的教法经验贡献出来,供大家讨论,让大家在教学中少走弯路。首先是教学理念上,我认为刚读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低,不必教名家的教材,只要用1—3年级语文课本便可。让学生取得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认知能力提高后再学习名家法帖,效果会更好,否则,我们学生的'写作业的能力、水平得不到很快提高。培养写字能手是必然的,培养书法家是偶然的。

再就是怎样用最简方法,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教学生?我认为应多用朗朗上口的口诀。我编了些供大家参考指正,互相提高。

丹桂飘香宁乡逢,师训班里把学同。

十日情怀百般爱,百年修来万年红。

此次培训做得太好了,真的让我不虚此行,下次培训我们愉快再会!

衷心感谢李再湘教授和其他几位专家学者,衷心感谢郑主任,衷心感谢班主任陈娅女士和熊周蓉女士。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2

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书法技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邀请了书法技能高超的老师为我们培训,为教师们创造了学习硬笔书法的机会。此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未想过还有机会去接触硬笔书法。

以前的我都不知道写字还有那么多讲究,还要讲究平衡以及笔法。通过培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字体存在不少问题。以前我总认为,写字要写方方正正、写工整,现在才发现写字还有很多讲究,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书法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并演示了书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同时教给了我们正确的.习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执笔姿势。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横、竖的写法。每一个笔划都需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写竖画有垂露和悬针。看似简单的笔划,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加以更多的练习。我们边听边加以模仿练习,老师为我们的字给出指导,帮助我们很好地明白应该如何标准地写字。

此次培训对于我的影响很深。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由于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我感觉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会多加练习,我要学着去体会练字的技巧,扎实地练习。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3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虽历经上下五千年、绵绵日月而不衰,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国粹,更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

要学好书法,首先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鉴于本次开课《泰山刻石研究》,谈一下这四周的书法临帖、读贴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一、临帖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四周临帖的体会: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读贴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三、创作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4

常听人讲论书法时说到“功力”,功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你拿到一本生疏的范帖,你可以几遍就临摹得形神兼备;当你有一个好的构思,你可以准确地用笔表述出来。总之凡经眼、凡脑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笔去准确表现,这时我认为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术性的。

“功力”是一切创作的先决条件,你的情感、情绪、审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现,全仰仗这个“功力”。没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为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学书历程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用于获取“功力”,其余才是创作。“功力”又是无止境的,但她有一个“及格线”,不到“及格线”真正的创作是不存在的。

创作上,现代派书法主要用心在构成上,而古典书法则更多着意于点画和境界追求。我的创作应该是古典的,但我在构成上想得也比较多。现代派书法,小式的作品田头多,即使是大件,也不过是小品的放大,整体上线量较少,关系简单。形象点说,现代派书法像小分队式的侦察兵,可以游击,但集团式的战役、战争搞不了。古典书法阵容较大,但往往却又太象兵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现代派的一些手法让兵马俑活起来,兵力分派匀当,再来个“赵子龙”七出七进,岂不太好看了。

改变抄写式的书法模式,现在已成为书法家的共识,但大家又不愿意简单地搬袭现代派方式,因为它毕竟艺术语言太单薄,聊备一格可以。就像一出戏,里面可以有数个丑角,但一出戏里全是丑,怎么看呀!所以我们还得努力,以自己丰厚的“功力”,吸收现代派的构成意识使之成为古典派的一种创作手段,这种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观赏性,“戏剧性”冲突更明显,更轻松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赏者的口味,书法的欣赏面会扩大。但这毕竟不是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尚意识、鲜明的'个性追求加上古典主义的基因素质,我想这大概可以概括我现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谈谈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况下,人们用笔较多关注线的自然平向流动,而我则更多关注线的流动中的跳荡,也就是笔在起落之间的变化。就像山间溪水,它在流动时遇到大障碍会绕过去,一如曲线和结体中的避让;倘若遇到小石头,溪水就会跳荡起来,体现在用笔上,就是轻重、粗细、提按、顿挫,这样的线变化丰富,活泼而灵动。用笔方面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速度,楷书、隶书、篆书运笔速度较为均匀缓慢,而行草书的用笔则是急缓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发力。我首先注意发力点,发力点有两个,一个是起笔,一个是转折,转折是下一个笔段的起笔。起笔处的变化最为复杂,形状变化也最丰富,要求笔尖要灵活,随时调整到最佳发力状态。就像篮球运动中的传球,用的力量是爆发力,这个力量既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太强则易使队龙接球时脱手,太弱则容易被夺去。这个“功夫”是“功力”范畴,是要通过训练获得的。转折还是下面笔段的随机思考的临时驿站。在整个行草书创作中速度是随着情绪和开合需要随时变化的,情绪平静则线条舒展,线段较长,字的开合较大,有如溪间流水时遇平缓地势,水流慢下来,缓缓流淌,也如闲庭信步;情绪激荡,心跳加速,笔速也就随之快起来,线段则短短相加,有时甚至线线叠加,绞缠,如水到陡峭处,水流湍急,时跳时跃,水花四溅,五彩纷呈!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是承转合齐备,就像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欣赏者会随着音乐节奏的演进而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引起强烈共鸣。这正是行草书的魅力所在,只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搭乘的载体不同罢了。我多年来倾心于行草书创作,其真正原因即在于此。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5

首先非常感谢领导给我们四位老师提供了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十五天的集中封闭培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了对民族文化更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杨淑芬老师在教会我们书法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国学的深邃悠远。

文化是民族之魂,艺术源于道德、展现仁爱,书法艺术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通过这次培训,去除了内心的浮躁之气,也明白了书法教学的意义所在,更多的是一种品德的培养与心灵的沉淀。此次培训得到区领导、局领导和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书法教育进课堂、经典诵读进教材”的初衷,加强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书法书写、经典诵读的能力。“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能够自主学习,找到学习兴趣,这也是“三进”活动的指导思想。

痛惜学习时间短暂,不能通晓国学精髓,仅学得冰山一角。但此次培训开启了我深入学习国学的大门,在以后的时间里更深刻的理解国学,学习国学,应用国学。半月以来,每天反复的习练书法,不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增强了我们的耐性,还学会了虚己待人的处事态度,“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原则,能让我在个人成长道路上设定一个标杆。相信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自身的缺憾和不足,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弥补我之前的不足,能够在进步的道路上逐步前行。

学校、领导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我们不能敝帚自珍,要将我们学到的知识化为工作的羽翼,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同时教会更多的学生。一个人的进步,改变不了什么,但一群人的进步将改变一个时代,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尽我所能的用我们的知识改变更多的人。

在我们整个培训期间,深受领导重视。区领导,局领导亲临培训现场。我们的余校长更是亲自拿起毛笔和我们共同感受书法带来的辛苦与愉悦,让我们深受感动与启发。

这次培训不同于以往,培训时间相对较长且全封闭式教学,每天早六晚九高强度的训练让有些老师的身体透支、有的老师孩子尚小因为思念只能暗自流泪、有的老师缺席家中重要事情的决策。但这些困难最终都化作了学习的动力,学校启动大量资金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们感动更加感恩。要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并且作为教师的我们身兼重任,只有充实了自己才能让学生的百花园开出灿烂的花朵。书法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国学经典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们会继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竭尽所能的让国学书法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有关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5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乡村中小学教师书法传统文化专项培训,培训匆匆而过,回顾这几天的培训,并且收获颇多。这次培训对于我们乡村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美术教师,能参加这样的书法培训对我来说是多么好的学习机会。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次培训还使我意识到了书法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字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字体。

本次培训通过听老师的讲座,我深深认识到做为一位书法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需要更多的文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书法,学习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规,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经典文学,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传承了中国文化,陶冶了人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进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进了学生的学识修养。

通过听老师的示范课,我感觉到练字的过程首先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品质,同时又是了解我国的经典文学的过程,而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没有随随便便就成功的。其次,培养孩子的耐性和注意力,从开始时的十分钟、二十分钟到现在的`三十分钟甚至四十分钟。再者,临摹的过程,也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他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个字的结构特点,才能发现自己的字和字帖的字的差异,该怎样改进。还有,我觉得,练字还能让孩子体验成功,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我相信,受到赞扬,孩子的学习劲头就大,学习成绩也会不错,也会激励他更加刻苦练字,好好学习!我相信练字与学习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会形成良性循环。

在听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了书法的发展及怎样进行书法教学和写好楷书方法。在楷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习惯、执笔、坐姿等严格要求。字的结构,字的笔顺,落笔的轻重变化,结构的安排,笔画的长短不一,原来都是有讲究的。学习时,临练结合,摸索规律。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则。断断续续临了几十遍,受益匪浅。在临帖时,先读帖,掌握帖的神采特点,运笔特点,临帖时不求数量,注重质量。勤学苦练,便会逐步写出一手自己满意的字来。

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上班事务繁多,练笔和学习机会极少,自己的专业和理论水平及文学修养无法上去,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型的书法专业教师呢?这次培训老师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教给我不少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我想,我一定会挤出时间,学会取舍,多练字、多读书、多研究等等,终身学习,提升自己,争做一名全面的、优秀的书法教师。

在学校里我主要是一名美术专业教师,对于毫无书法教学经验的我来说,真是一头雾水、困难重重。老师的课无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知道原来还有书法教学的指导纲要,这就给我指明了方向。老师详细的讲解分析极具可操作性,对我很有帮助,回校后我会再认真体会。

参加这次书法培训,收获很大,明白了很多道理,更新了理念,我会把我学到的东西在学校推广,更会铭记老师们的话,提升自己,提笔即是练字时,争做一流的教师。人品有多高,书品就有多高。我会一直朝着书法艺术殿堂的方向不懈的努力。光听老师讲可不管用,只有自己静下心来练一练才能体会到练字的技巧与快乐,练得不只是字,也是一种心境。意识到自己字体中的不足,今后我将会在空闲时间练练字,作为一名教师,写一手好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短短几天紧张而又快乐的培训中,既有名家名师和一线老师的讲座、又有参观和笔会等活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充实而丰富,形式严谨又不失活泼,尤如秋日的阳光温暖,明晰着我们书法教学的方向,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思想、理念、方法等不同方面都得到了洗礼和提高。要是能天天这样学习充实,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又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

经过培训,我感觉自己书写水平、文学功底的欠缺,字的用笔、结构、笔画的质感等方面还要苦练基本功,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学习的知识,我还有很远很艰难的路要跋涉,要制定一个详细的的自学计划。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加大自身修养,基于这种认识,确定楷书为我的主攻方向,在主攻楷书的同时,加强了对草书和隶书的临帖和练习。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6

人们熟知苏东坡的一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实,东坡还说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一挥”,都是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为了画好昆虫、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老人的画,那几片叶茎,看似粗犷随意,却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动一点点都不行。这些,充分说明“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傅山说“宁真率、毋安排”,不是说不要谋篇布局、意在笔先,其意应是“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徐青藤的这句话透露了天机,正像韩退之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草色遥看近却无”。

东坡论书“无意于佳,乃佳耳”。学习书画的人,没有不想自己的笔下呈现佳作的。长期艰苦地学习训练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实写照。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来说,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笔交融,心手两忘,从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于佳”只是基础,“无意于佳”才是境界。一个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而改变初衷讨好买主的作者,他丢失了艺术家最为宝贵的东西,又怎能产生真正的佳作?刘熙载早已指出,“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处,而在其无意处。戴熙说:“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陈曼生也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有时,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战术上,虽属锦上添花;在战略上,已是画蛇添足。

即便是优点,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也会变质变味。恽南田论画“习气者,即用力之过”,强调“宁恒见不足,毋使有余”,正是这个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时并不妨碍作品整体的成功,恰如黄庭坚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中国书画注重功夫,熬出来的功夫。宜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学生抱怨老师:您老是要我夯实基础,别人的墙已经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岁月的力量不容忽视,《书谱》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哲理深刻。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几年、几个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艺术学习、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违背规律的催长、“打造”和走捷径,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从较长的时间看,书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好比接力赛,更像是“马拉松”。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能打破纪录者更是寥寥。那些开始不久就在领跑的选手,往往难以“领”到最后,甚至难以跑到终点。有人说“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不无道理。

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陆游在《学书》一诗中说得好:“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不计较一时一事,而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自甘寂寞。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7

这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响水县教师硬笔书法培训并且收获颇丰。我想,这次培训对于我们这些走上讲台十几年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再次学习的机会。

本次培训请了书法技能高超并且在书写教学方面卓有成效的张老师开展讲座。张老师在讲座中,结合自己的练字心得和授课经验,张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结合汉字结构特点,给老师们讲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并生动地演示了硬笔书法的起笔、运笔、收笔和回笔。边示范边讲解地教我们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讲解汉字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划组成的。而每一个笔划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写竖画有垂露,有悬针,用力垂直向下伸。垂露圆,悬针尖,竖画都是走直线,汉字的书写规律。一个个练字口诀,看似简单,但从细微之处揭示汉字的结构美,提高教师读帖、临帖的.水平,为提升练字的实效性做好坚实的铺垫。硬笔书法有很强的直观性。也就是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听教书法的老师讲上十遍,倒不如老师当场写一笔。由于已经有了不正确的书写习惯,如果不能把不正确的书写习惯改正过来,新的书写方式是不能建立的。

培训中,张老师还总结了教师书写中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练字方法,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动手、动脑相结合练字。

当天培训结束后,我感触颇深。不仅仅被纪老师高超的书写技能所打动,更被他那种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不禁深刻反思自己,尽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感觉学习过程中有些困难,但通过培训,自己体会到了练字的技巧与快乐。因此,今后在硬笔书法的练习上,我将会学习纪老师那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并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从横竖开始进行扎实的练习。

我本来小时候学过一点书法,之后就再也没有触及。进入了这个课堂,我再次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夏老师的教学给我深刻的印象。老师的指导十分仔细,而且示范的十分到位,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我学会了好多字更漂亮更飘逸的写法,字的结构更加稳固,字体也更加雄健。这是我以前所缺少的。所谓“名师出高徒”,虽然我称不上高徒,但夏老师的教导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让我重新找到了练字的方向。

人云:“字如其人”。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鼠标键盘正在取代钢笔之时,这个道理仍然不变。在夏老师的课堂里,我不仅学会了写好字,更领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夏老师一笔一画孜孜不倦的教导,既让我们在学习写字中树立起自己的“门面”,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夏老师慈父般的人格魅力。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在练字,而且更在陶冶一种高尚的情操,培养伟大的品行。书法的“真谛”也许就在于此吧。

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受到了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熏陶,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这短短的十几次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学与高中的差别?首先是对夏老师的感觉,我发现他真的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不仅写得一手好字,人也好得没话说,无论是性格,还是在其他方面。其次,我渐渐发现练字也是在“练”性格。人常说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练字却可以让人心静。虽说不能改变性格,却是可以成为心浮气躁时的一种调剂品,将坚硬调得柔和,让喧嚣变得宁静。练字是对自身的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锻炼,对别人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让别人看到你的字时是种心情舒畅的感觉,而不是一种在受罪的感觉。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8

这一个学期的书法与上个学期不同,主要学习的是行书,而且不仅仅是行书的临摹,更是在临了一段时间的帖子后,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包括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表现汉字之美的不外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且总结了一整套的“法”——“笔法”,而这五大书体又离不开线条,线条之于汉字书法确为关键因素,没有线条即没有汉字,没有线条的变化,即没有汉字美的结体变化,更无美的章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样,同一位作者的笔下同样可以呈现不同种类的书体和面目繁多的风格情趣。虽然目前只临摹过苏轼的行书,但老师建议我们学习两三个不同书法家的行书字帖,即使是楷书也最好多学习几种。

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

书法的结体,将横线缩短,竖线拉长,就出现了长体造型的汉字——小篆;将横线左右拉长,竖线缩短,就出现了扁体造型的汉字——隶书;将线条做对比不大的平正规整组合,就出现了正方型或长方型的汉字——楷书;将线条做不规则的恣肆组合,就出现了形体多变的造型——行书、草书,而且用笔轻重、行笔快慢、用墨浓淡、线条粗细、毫锋软硬都对线条、章法风格特点产生影响。

我其实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们的笔下一切内在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尽管形式多样书体各异,但其蕴涵的大的审美气息却能一脉贯通,随意点染都能显现自己独有的风神。我想,那一定是书家的内外修养达到了某种较高境界后的自然结果;至于自己目前行书章草魏碑等“不相往来”的格局,也希望随着技法的日益磨砺、功力的不断积累,乃至于其他修养的逐步加强而会有所改观。所以更高层次的书法语言,已经不再是笔法字法的特点,也不是章法墨法的习惯,而是充盈在其中、无处不在的神采和气息。这些,才是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9

时光荏苒,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现如今从事专业,我想除了坚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领悟和学习古人的经典作品。

对于学习书法而言,临摹与创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观念和体验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效果。

谈临摹,必须先清楚临摹的目的。临摹是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是技艺的学习,风格的吸收,同时更是艺术感觉的积累和提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其潜在的艺术感觉,孩童写字有他的自然天趣,成人初习书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级的,需要通过磨练和打造来提升,使之最终成为一种高境界的自然天成,临摹便是磨练和打造的最好方法。

通常学书者都知道临摹有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我认为实临是基础,它能够为以后的博采提供扬弃的标准,因而也是最为关键的。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早年的阁贴临书有这样一个评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如灯取影”以字面含义来理解,似乎与复制、拷贝意思相近,灯下取影显然是形容临摹过程中对范本点画形廓把握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10

听了带玉校长的硬笔书法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谈下自己的收获:

一、要有正确的执笔方法

要写一手好字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握笔方法,这是练字之前必须要学会的,这是后面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十分重要,务必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右手执笔,拇指、食指捏住笔杆的中下部,距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位置,拇指和食指基本形成圆形,中指指甲盖内侧托住笔杆,六棱铅笔,手指握一个面空一个面,其他两个手指自然弯曲并拢,起到支撑手掌的作用,五个手指的指关节略弯曲,掌心虚圆,笔杆略往虎口倾斜,捏笔不易太使劲儿,手背与本子上的竖线平行;运笔时食指、中指、小指要协调统一。

二、良好的学习方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习书法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基本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基本笔画练习;主要学习正楷的`笔画。

第二,独体字练习;主要是通过把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比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给出准确的定位,运用自如,因为这些字是组成其他字的基石。

第三,字体结构特点分析;在所学的独体字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出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做左右偏旁的时候、做字头和字底的时候等,在字的不同位置时的变化,总结出其规律,教给我们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薄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各位共勉,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事、前辈指教,我必当虚心接受,虚心学习。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11

为期5天的书法班培训学习结束了,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作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深知此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书法学习的重要性。

本次学习有5天的课程,前两天为硬笔书法学习课程,后三天为毛笔书法训练课程。在前两天中,首先,县教研室王营老师和书法报社编辑对本次培训做了动员讲话和培训内容介绍。课程开始后由湖北荆州书法家黄文泉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硬笔书法学习的一些知识,包括书写、运笔的姿势和书写时的感觉,黄老师特别强调轻松写字,认为要做到手上轻松容易,心中轻松并不容易,黄老师讲解的非常精彩,分析了硬笔字结构、笔画、章法,纠正了我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改变了入笔、运笔、收笔方式,找到了书写的正确感觉和状态,特别是硬笔书法课结束时,黄老师引用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来诠释书法的学习,使我感觉到书法的博大精深,更为我以后的书法学习指明了方向。

后三天是毛笔书法的学习,毕云扬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历程,每一时期的碑帖特点,临写要点等,把书法的发展脉络梳理的非常清晰。然后对文房四宝的鉴别作了解释,我们又对智永《千字文》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包括学习各个笔画,以及每种笔画对应特点特别突出的文字,都进行了临习。而后又对书法章法排布进行了训练,最后每位学员都进行了书法创作,取得很大进步。

几天的学习使我受益颇深,学到了很多笔墨知识,使我得到了很多启发。练一手好字,可以让自己受益终生。字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把字写得整洁规范,可以给其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就会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学习书法可以改变一个人毛躁、急功近利的坏毛病,养成耐心、细心和毅力等良好的品质。练习书法还可以陶冶情操,练习书法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高度的学习热情,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如何练习书法呢?练习书法,要喜欢和热爱书法,以高度的学习激情投入到练习中去。练习书法,要懂得创新,不能一味模仿,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练习书法,还要有一颗坚持的心,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有收获。

总之,此次书法培训学习提高了我的书法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中,我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练习、思考,积极行动,争取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尽快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书写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我要把本次学习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书写技能得到提高发展,争取培育更多的书法人才,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书法创作讲稿

书法创作讲稿

2009.9--12

一.书法创作的要求:

1.主题合拍(有的放矢 投其所好)2.内容新颖(日新月异)

3.形式恰当(选好字体—自己最擅长的书体

选好表现形式---中堂、斗方、条幅、横幅、对联、扇面、长卷、册页

拼色纸、划框格 4.取法经典 5.用字规范

6.用笔灵动(用笔到位遒劲有力度是基本的)7.章法和谐 8.墨法生动 9.用印协调 10.装裱得体

二.书法创作的过程

书法创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准备、操作、完成这三个阶段。即:下笔前阶段、下笔阶段、下笔后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有很明确的分工。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在下笔之前这一阶段,为下笔做好准备,在这个阶段中应做好两种准备:

1.物质的准备:是书写用品的准备,有笔、墨、纸、砚、印章、毡垫等等。先说笔:要学会选笔、要学会用笔。写多大的字用多大的笔,从笔的性能上说,有硬、软、中性三种,狼毫、羊毫、兼毫。再说纸:要学会选纸、要学会用纸。写什么样的作品用什么样的纸。如写小楷不宜用过“洇”的纸,多用熟宣、半生半熟宣(洒金类)、绢等。如写行草行笔的速度快,对纸的要求也不一样,多用吸水性强的、能表现层次感的宣纸,如玉版、净皮、棉料等宣纸。在此主要掌握纸的性能,把书法作品想表现的效果都能表现出来。三说墨:要学会用墨、学会调墨。墨稠了滞笔,影响书写的质量,墨稀了色泽发灰,不亮丽、不厚重。宣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一是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二是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桿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宣纸的品种繁多,有原料配比之分,有厚薄之分,还有生熟之分。按原料的配比,宣纸有绵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品种。所谓绵料宣纸,是在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情况下,掺入一定比例的燎草;而净皮和特净皮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成份,掺入适量的燎草以至不掺燎草而成。按厚薄之分,以单宣为例,比其厚者有夹宣、双夹、二层、三层、四层;比其薄者有棉连、扎花、罗纹、龟纹、蝉翼;而生宣和熟宣,未经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是生宣,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配方对生宣进行再加工,使之使用性质有所变化,统称为熟宣。绵料类的宣纸适宜书法,净皮类的宣纸多用于绘画。通过再加工后的熟宣,用途更加广泛。在过去,宣纸的作用比较单一,主要用作书法和绘画以及裱画、公文往来和书籍印刷,以及上流社会名人的日常使用。到明代中期,宣纸的加工技术日渐精良,各种经过特殊工艺制作的宣纸产品也相继问世,宣纸的适用范围也因此进一步扩大。今天的宣纸品种及其加工制品,即是在过去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恢复整理,发掘创新,现已是琳琅满目,多达一百多个品种。只有了解宣纸各品种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书法创作,一般用绵料单宣为佳;创作字体较大、着墨较多、下笔偏重的书法,可使用绵料单宣,或夹宣以上厚度的二层、三层宣;净皮与特净皮宣纸是国画家所偏爱的。创作泼墨和大写意的山水画,净皮纸更能显示自身的纤维韧性,它良好的润墨效果,能让画家尽情挥洒、勾描,充分显现画作的深远意境和立体效果。薄型规格的宣纸,多用来作考古方面的拓片、碑帖、木刻版画的水印和信笺。宣纸的各种规格,亦即尺寸大小,自古沿袭至今,但并非一成不变。生产者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预约制定。现今最大的规格达到2丈(古代为1丈6尺)。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采用先进的胶印技术,宣纸又被大量用于印刷古典名著,珍版图书,诗词歌赋和古文碑帖;还可用来仿制名人字画、手迹;以及托裱;另外,各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馆藏字画、档案文献、善本图书的修复,宣纸被视为最佳材料。熟宣,一般也被称作宣纸工艺品。其制作加工的方式因品种而异。宣纸技师们用骨胶、明矾、石蜡、云母、锡箔、染料、颜料等材料,通过打磨、上色、配上图案,将生宣加工成仿古、洒金、洒银、玉版、矾宣、虎皮、波纹、册页、印谱、瓦当、扇面、竹笺等宣纸工艺品。经过再加工后的宣纸,使用性质出现了变化,一改它特有的遇水留渍,不能复原的不足。既可以用钢笔书写,亦可以两面书写。工笔画画家用加工过的矾宣、玉版,可以在上面轻勾慢描,创作出形象逼真的工笔花鸟和人物;各种规格的册页,深受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喜爱。它折叠成册,方便携带,用它到野外写生,或是即兴创作,都尽随人意。一本册页,同时是一本画集,了当作纪念和收藏之物。瓦当是用作楹联创作,扇面上能题诗作画,可供人观赏把玩;仿古洒金、洒银、云母、印谱、八行笺,古色古香,无一不透出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让人不禁感到宣纸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的炎黄子孙,正是通过宣纸,代代相传,谱写着文明古国的灿烂诗卷。

2.思想的准备:对创作的作品一定要严格地进行构思、设计,必要时还要进行实地测量、绘图(打样稿或者叫打小样),找出最佳方案。这可通过看书法作品集、找出适合自己的创作格式、内容,充分论证,定出创作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在大脑充反复思考,对所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清晰认识,形成一个意识,然后培养或寻找一个兴奋点,(如找人聊天、欣赏艺术等等。待激情来了,)就开始创作。书法创作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为了构思一件作品,需要经过几天或者更长时间的思考。据说有一次吴昌硕先生在吃饭的过程中,突然想出印稿,丢下饭碗而做之,把想出印稿立即写出来。可想而知吴昌硕先生在构思作品时的脑子一直都没有停,就在吃饭也是如此,这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例。我们也应象吴昌硕先生那样在构思作品时的脑子不停地转动,直至构思出作品来为止。这一切就是古人说的“意在笔先”。

(二).操作阶段

操作阶段是书法创作中的实施阶段、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运做过程中,不要再考虑怎么用笔、用墨、怎么写,思想上更不要想想这、想想那,这个阶段就是创作阶段,要严格按照作品的设计要求进行创作。这如同开车时不用考虑怎么发动,怎么挂挡、怎么加油,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应该很顺畅做好;再如同盖楼时不考虑怎么砌砖、和灰,这些都是很熟练的技术,在创作中再想这、想那,就没有主次了,反而做不好。此时应该按照大脑的意识进行自然创作,不可有丝毫杂念,思想要专一,以免影响作品的质量。另外在创作中,更不可以临时改主义,换一种新的形式创作,这等于打无准备之仗,肯定会输的。书法创作应该很自然的进行,临时再想就晚了,这就是古人说的“意在笔后”。

(三).完成阶段

完成阶段是书法创作中完成作品的阶段。作品完成后,要进行审查,看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了没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这就是反馈。一般书写出满意的作品,在书写时就有感觉,痛快、利索,自我感觉特好。写后有观看再观看的习惯,甚至兴奋的不能入眠。还有的是书写后,就放下笔出去走走,或者停两三天再看,到那时可能更清醒些,有利于发现有新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是那里的问题,把问题找出来后再进行第二次创作,然后再进行对比,直到达到自己满意为止。第三是找朋友看,听听朋友的意见,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最后主意还是自己拿,是取是舍还要凭自己的感觉,别的只是一个参考。且不可人云我云,没了主见。因为你自己最了解自己,你所表达的是你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

(四).总结

在书法创作中,这三个阶段很重要,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创作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这三个阶段中相比第一个阶段很重要,其次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决定着如何创造这幅作品。就那盖楼来说,这个楼要盖成什么样的,先要勘察、设计、绘图,做好准备工作。在服装上也长见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从色彩上穿黑色的“神秘”,穿红色的“热烈”,穿白色的“纯洁”;从款式上穿“中山”稳重,穿“西服”洋气,穿“牛崽”浪漫。讲究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装,是非常讲究的。休闲的时候穿休闲装,工作的时候穿工作装,会客时穿礼服。同样一个人,穿什么样的服装,展现什么样的风格,这就是包装。有位朋友约我看字,他先介绍说:这是我昨天晚上写的,今天早上我爱人看后说:“这副好。”他手指着第三件作品。他爱人不懂书法,只是看者好看。他说:你给我看看。我看后说:“你爱人说的没错!她为什么说这幅好?是因为它的视觉好。你那两幅为什么不好,是这幅字的字比那一幅字好吗?我看不见得,从字上看,这字与你那字没有什么区别,字的用笔、大小、结体都一样,但相比之下没有那幅好看。是因为你这是三行书,那两幅一个是四行书,一个的五行书,这三幅作品长度一样都是四尺,宽度则不同,四行、五行的作品宽了些。”他说:“是啊!”我说:“你再把四行、五行的作品再写上二尺,拉长到6尺,你再看看效果。不然你把四行的作品接到五行书上,看看效果?肯定好看。我认为是章法的问题,不是字的问题,作品的长度不够,影响了视觉效果。”他拿四行书的作品接上,看了看说到:“没错!没错!”我接着又举例说:“卓别林胖不胖?梅兰芳胖不胖?都是很胖的,可看他们的演出看不出不胖,而且有瘦的感觉,原因就是服装设计的效果,把胖的地方再加胖,有松的感觉,所以就不显胖了,视觉效果就出来了,这就是设计。书法也是如此,我们从作品集里不难看出,有的字写的也不过如此,甚至有些毛病,可章法设计好,有一好遮百丑的效果。有的字写的很好,可就入选不了,还生的一肚子气,这里也有其他原因,但我认还是设计上的问题,作品的形式不好。如人要漂亮,衣服一定样合体。该表现出来的一定要表现出来,要有亮点,让人们能够看到。总之书法的创作过程,严格地说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在设计上下点功夫,在章法上下点功夫,有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三、书法创作的实施 1.书体选择

自己最擅长的书体。2.形式选择

书法创作,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创作的形式。在古人的句子里,是没有“创作”、“形式”这些个词的。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由翻译而成了许多复合词汇。“创作”、“形式”就是复合词。

所谓“形式主义”的定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应该说,“创作形式”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艺术而来的。

形式,起源于实用,起初并非以为形式。就象人当初的“衣服”,是为了御寒、遮羞。当人们意识到形式,并把形式单独捻出来讨论时,就象现代的“时装设计”貂皮衣下可以露着肚与实用已经相距甚远了。

现在来谈传统书法的现代创作形式,先将它暂切为三个概念:

传统书法;创作形式;现代.传统书法。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古代碑帖中,看到传统书法的各种书体、各种风格。说穿了,古代碑帖就是传统书法。在这里已经毋须赘言。创作形式。

传统书法的创作形式,都是古人在不同的年代,从实用开始发展的。比如信礼、手卷、册页、中堂、对联、条幅、横幅、扇面等。书法,书法家 在宋代之前无论纸张还是缣帛,用于书法,其竖宽不过一尺多,所以那时主要是信礼、手卷、册页诸形式。

当明清广泛使用大幅纸、缣帛后,才出现了中堂、对联、条幅、横幅,大都是装裱成轴。那时的房子墙壁较高,裱个七、八尺才般配。书法, 条幅与使用屏风有关,称作为四条屏、八条屏的,这个“屏”,起初就是指屏风。

扇面,更是为了实用,随身携带,既可解暑,又可观赏。

古人的纸是以洁白与光滑为美的。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唐宋人的摹本,皆用名贵的硬黄纸,据记载,当年新的硬黄纸“晶莹剔透”,而我们所见,却已是深赭石色。就象我们以青铜器的锈绿为美,实际上青铜器在刚刚制作出来时是银光闪亮的。

碑帖上残缺,实为年代悠久,虫蛀破损,当初哪里会是这样。当我们谈起唐人摹本,谈起青铜器,除了不可变化的墨迹与器皿造型,深赭石的纸与铜锈绿已作为我们客观上的审美标准。

所谓传统、所谓古典、,实际上属于复合审美。这种审美,叠另许多的东西。当我们把这些东西单独拎出来摹仿、理论,并加以重视、发展时,就称为了“形式”。而且是“创作形式”。

我们再来看看“现代”。

再尚古,我们也无法逃避一个事实——我们是现代人。因此,现代书法首先要考虑一个客观条件——展览。

展览馆是高大的,与老式住房相差无几。前些年的展览和家庭悬挂差别并不大,而现代的房子高不过三米左右,比展览馆要矮上好多。所以,展览效应与家庭实用逐渐拉开了距离。家里又是衣橱书柜,又是沙发桌椅,别说七八尺的条幅、中堂,去掉个一半挂不下。于是,镜框在家庭普遍使用,斗方、镜片的形式使用开始多了起来。斗方、镜片自古有之,古人把它装裱成册页,一般是集数幅为一套。后人不同的旧将其单独在镜框中挂出。

帖,就是古代书家的信礼、请帖、庚帖之类,唐、宋人将其收罗。或摹或临或刻碑集为册页,称为法帖。字小,尺寸也小。

从正常的视觉习惯看,方寸大的字,挂在厅里,在两米内才能看清细部。若更小的字,就得在一米内观看,有的甚至要贴近才行。如由上而下长条书写,观者必须将视线上下大幅度移动。要想看清顶端与底部的细处,须掂脚弯腰方能奏效。若立于大厅中央环顾,此类形式宛如一张灰纸,朦胧而无精神。

最关键的是,我们所欣赏的传统帖学书法,都是竖行一尺左右,所谓章法、变化以及审美,实际上有意无意都在这个形式之中。如果竖行过长,无颖破坏了帖学的审美形式。

怎样才能让传统书法与现代展览的条件和楷在一起呢?怎样才能即展览传统书法的功力技巧,又能在展览中有良好的视觉审美?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形式呢?我从八十年代初便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书法家论

八一年有人在笺纸上面写小字,当时仅仅是因为这种纸不太“洇”(不喜欢用生宣尤其是用净皮写小字,涩而滞,细微处难以表现),又有红条纹,挺可人的,就将四张信笺连在一起,十年后,在全国五届书展中获奖的作品就用了这种形式。

八五年,有人将朵云轩的笺纸分别三副表于一条屏,展览发表。这种形式适用于独立的几个内容,集成条幅式。几个圆形、扇形等均可。全国四届书展中,有获奖作品是三张斗方裱成竖条。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独一张而过小,又可以不破坏信礼的审美形式。

同时,又在对联纸上按现有的瓦当图案的效果,既增加了古典色彩,又能将字整体化。或在整张纸上分几段横写,又可以整体作中堂形式。

八十年代末,在一些展览中都用了这些形式。

在全国四届中青展中,有的在一张四尺整纸中写书论,分成四块横式,在每一块横式中,分别写一段隔一条竖线,书论有长短,隔段就有大小。这样一来,保持了四尺整张的整体效应,又象一页页帖笺拼帖而成。后来,又将此演化为隔段的四条屏。

九十年代初,四折小笺纸,配有精致的指甲盖大小的行书写小楷,非常好看。当年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己做“薛涛笺”,深红色,很精小,为书家所喜爱,得以广为流传在全国六届书展中,有的获奖作品就是的将两张四折有底画的小笺纸,上下裱为条幅,很小,可以让人靠近了看细外。书法,书法家.m1 宋人的“书”,为对齐剪裁、编页号,在每一页的中间都画上“鱼尾”的标志,有就此采用在一张纸上画一个至四个不等的“鱼尾”。" 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上获奖的作品,有以两页纸相连的形式出现的。

八十年代后期,常利用裁下的七八分的纸条,将其折成约三寸的窄册页,能拿在手里翻看,又能展开整体作手卷看。后来可买到了这样册页。这种窄册页,其实最早起源于君臣上朝时的手里拿的狭长木板,叫“笏”,可随时在上面记事。稍方些的册页显然起源于“牍”。

;有曾用仿古宣写这样的册页,并在前后接上了册页的面和底,在上下分别用赭石或花青颜色勾边,作为贴边。

另外,平时还将一幅作品上面用另色的纸衔接,换一种书体写一段叙文或跋文,也很古典雅致。当然,还有不少形式可以挖掘。

说到底,形式是外壳,是表象,是打扮,书法本身才是实质,才是核心,才是长相。

又有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为什么说七分?看来这个打扮还是挺要紧的。

打扮得体,令长相增色三分。毋须置疑长相当然重要,虽说只有三分,可是缺一分不可的,若缺,打扮得再起劲,也是东施效颦。故此,在传统书法中,尤其是帖学书法的现人创作形式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形式,可以在一夜之间学会,而传统书法的书写功力与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得了的,这是实质。我们要大量临写古帖,耳濡目染,要肯花时间,甚至每日不辍。

二是用以上形式书写,字须在方寸之内,不宜过大,否则实质与形式不符,会产生大人穿小孩衣服的感觉

三是不要一味摹仿、套用现有的形式,避免唯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从实用、自然出发所产生的形式才是有意义的。3.内容选择

对于主题性创作的作品,无疑选择内容必须主题突出,内容合拍。

平时创作要特别注重内容的高雅,有基础的写一些自己创作的诗文,那审美又多了一个层次。

平时要多注意文学修养,娴熟地掌握基本的诗词对联常识,以免出错而降低艺术品位。

平时可备一小本子随记随录名言名句名篇,用时可信手拈来。

4.时间选择

书法的创作时间,什么时候最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有的会说想什么时候创作就什么时候创作。是啊,在正常的情况下和高水平的人可以这么做。但我想说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这样做。人吃五谷杂粮,有舒适的时候也有不舒适的时候,更不要说人还有“七情”、“六欲”了。严格地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情感,会创造出不同的书法作品。就是在同一个时段里也会写不出相同的两件作品来。从这方面讲,书法还是一个瞬间艺术,是一个不可再造的艺术,同时也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李世民当做了殉葬品埋掉了,尽管有那么多的复制品,但原作的风采,还是吸引着人们,从此《兰亭序》成为了千古之迷。另外,书法的创作和一件优秀作品的产生跟时间、环境、状态、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著名作品已经说明这个问题,如《兰亭序》是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绍兴“兰亭”聚会赏玩时写下的;《祭侄稿》是颜真卿在悲愤痛苦中为祭奠侄儿而写的手稿。这些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因此,我认为书法的创作时间可分为:固定时间的书法创作和非固定时间的书法创作两种。

一是固定时间的书法创作:固定时间是指有安排的,有思想准备的,可固定在一段的时间内,甚至固定在一个地点。比如说我近期准备创作作品,首先为创作作品而准备,比如创作的形式、内容等都事先想好,并进行演练,一遍、两遍、三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调整心态,注意休息,使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接着寻找兴奋点,逐步调整、渐渐地进入最佳状态,然后进行创作。

二是非固定时间的书法创作:非固定时间是指事先没有安排的,没有思想准备的。非固定时间一般有:(一)、临帖临到兴奋时,突然想创作;(二)、在读帖读到兴奋时,突然想创作;(三)、在和朋友闲侃谈侃到兴奋时,突然想创作;(四)、应邀去参加笔会时进行书法创作等。

在书法的创作时间中。有时可以创作,有时不可以创作,不是什么时间都可以创作作品。实践证明,创作书法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这个条件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怎么讲?天时:就是要从时间上、精神上做好一切准备,充满战斗力。如创作书法作品时一定要有充沛的体力、最佳的精神状态,一定要好好休息。地利: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水平,或者尽可能超水平的发挥,排除和创作无关的杂念,一心一意地搞创作。人和:创作出的书法作品,能得到朋友的赞赏,更重要的是能得到组织、专家的认可和赞赏,受到社会上的称赞和好评,如在大赛中入展、获奖等。在书法的创作中,有些时间是不能创作的:

(一).身体不舒适、疲惫时;

(二).没有进入状态,没有创作欲时;

(三).物质、思想准备不充分、不到位时。

另外,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上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把书法的创作提高到竞技比赛的高度去认识,那么书法的创作可能更科学。在作品创作中,我们往往是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第一幅如果没有写好,再写一幅,还没有写好,就继续写,......,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写,直到写满意为止。据我所知,有人为写出一幅好作品,一次能写几刀宣纸,光纸就价值上千元,总想写一幅满意的,希望有“窑变”出现,可往往是写到底不满意到底,回过头来一看,竟还是第一幅写的好。这种盲目、疲劳、费力、费时、费纸的创作方法是不科学的,而且效果很差,很值得深思。我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老书法家到书友家去玩,闲谈之后,主人拿出仅有的两张好宣纸让老书法家书写,老书法家裁开宣纸,写了一幅八尺隶书对联,当时在场的书友连声叫:“好!好!好!”,老书法家笑着说:“好!入选不了你负责?”“入选不了我负责,我请客!”一位书友坚定地说。结果真的入选了“全国对联展”,老书法家也实现了加入中国书协的愿望,而且这又成了庆贺宴席上谈论的佳话。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书法创作的质量和书写的数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关键是在欢快中、平常心中去创作作品,更能发挥出水平来。再说说我是怎么创作作品的,仅供参考。我在创作作品时,事先是认真准备的,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及创作时间等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而且在创作中也不写太多,一般只写两件作品,满意了就不考虑第二次创作了,如果不满意再考虑第二次创作,就要重新安排时间,重新进行调整,然后进行第二次创作。我认为一件好作品的产生,大多在开始一两幅之中,再往下写就等于“烫剩饭”,有重复、做作的痕迹,因此,越写越不如第一、二幅自然,尽管第一、二幅有不足,中国有句俗话叫“事不过三”,在这儿同样能用。从竞技比赛的角度上讲,没有因为比赛时的失误而要求重新再做一遍的道理,只给每个运动员一次机会。不同的是书法可以天天“比赛”,不行从头再来,今天写两张,明天写两张,后天再写两张......直至达到满意为止。

书法创作的最佳时间是很短暂的。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练功、临贴、感悟,只有需要创作作品时,才去创作。也就是练功的时间长,创作的时间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能把平时练功的能量、水平都在这瞬间里发挥出来,该表现的都能表现出来,甚至能够超水平的发挥,那就更好了,就可以说圆满地完成了书法的创作。可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练功时写得很好,可一但上宣纸就不行了,该表现的就是表现不出来,严重的就不知道怎么下笔了,这大多是因为“精神紧张”造成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如同演出怯场,在台下唱的好好的,一上台就“懵”了,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应该多多演练、多多创作才是。

好的创作方法,再加上科学的创作时间,就会创作出满意的书法作品。

第五篇:浅谈书法创作

浅谈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是一个综合内容颇丰、操作极为复杂的过程,具备了一定书法基础的人才能进行书法创作。

1、创作的内容。创作内容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载体,在选定作品内容时,首先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者,自己有感而发的诗文联语更佳。如果我们已经选定了书写的内容为一首唐诗宋词,我们一定要在书写之前,对这首诗词进行细读,甚至还要查阅有关这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意境。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才能划破历史的长空,与古人心心相印,设身处地地以古人的意境诱导出我们进行书法创作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要从诗词的意境出发,进而决定书法创作的字体。如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暴溢着一股忠愤之气,我们就应当以较为狂放的行草书体为之,行笔宜沉健果敢,中含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慨。这样,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能达到内容、形式与意蕴的高度统一,相得益彰。再如,我们要写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最好用楷书书写,一定要在一种清静虚无、心气和平的意境中书写。一则可以使人体悟到空门的清静,更重要的是表达人们对佛祖的虔诚和崇敬。这时,如果书者于夜深人静之中或清晨净面之后,一人独处,远离尘嚣,书案前再燃起一炉檀香,或放上一曲《焚香赞》之类的佛教音乐录音。在这种氛围中,作者不躁不慢、一笔一画地书写,在似梦似幻、不知不觉中,一幅疏朗恬淡,具有无限天机的书法作品就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又如写与秦代有关的诗文,最好用小篆,写与汉代有关的诗文适宜用隶书,这样,才可谓有意识地做到了书法作品内容、形式与时代风尚的一致。提到了时代风尚问题,也自然而然地牵出了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已往的各个时代大不相同。在当代社会中,有些唐诗宋词古语的思想内容已不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我们当代的书法家们没有必要总是反反复复地写那些“朝辞白帝彩云间”、“远上寒山石径斜”以及“之、乎、者、也”之类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幼儿园里的许多小孩都背诵得滚瓜烂熟,我们动辄为人书写这些内容的作品,未免显得自己有点幼稚,对人可谓不恭;若写出一些令人费解的古语,又不能在作品中加上注解文字,更显得我们书家有点卖弄学问、强装高古。写这不能,写那不可,究应写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最好写些能被当今人们普遍理解、接受和喜爱的内容,其立意要新,要对人对社会有益。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人爱好书法,想求得一些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以之装饰自己的厅房居室。我们书法家面对这些索书者,必须询问清楚他们欲求的作品是自己用,还是转送别人,其作品是在私人家中客厅、卧室挂,还是在办公室、会议室、酒店或其它什么场合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对书写内容的决定。例如:在私人家中客厅,宜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之类的诗句;在书房悬挂一幅“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尤佳;在卧室里可写“温润如玉”之类的佳句;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可写“与进俱进、开拓创新”之类的时代语;在洒店里可写一些与中国的酒文化、饮食文化有关的诗文佳句„„等等,真是不胜枚举。有写作能力的书法家还可以时常自撰一些诗词联语,以应众索,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创意,更能接近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

2、书法的用笔。书法贵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妙在中,中锋用笔千古不。书法的用笔有多种多样,诸如:中锋、侧锋、提、按、绞、转等。

中锋。在书法创作中,虽说用笔没有定法,但,以中锋为主、其它用笔为辅的用笔方法已得到书法家的普遍应用。何谓中锋用笔?即是藏笔锋于点画之间。简而言之,就是毛笔在纸面上的行进中,锋尖始终处于墨线的中间或墨线之内,这种用笔的特点是,通过笔锋的按压,从笔锋的根部起,墨汁可以酣畅淋漓地由笔毫的两侧流淌、直达锋杪,而所形成的线条两边墨的份量较大,其份量也相对平衡,线条中部墨的份量较小,相对线条两边份量较轻。这种线条的墨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两边色深,中间色浅,类似于素描物体中的明暗两面,可以增强线条的立体感。在篆、隶、楷书中,最讲究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为中锋用笔,行笔的自由度较大,最利于行笔方向的随意变化,又能体现出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侧锋。多用于行书、草书之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气势。察其用笔,笔杆向一侧倾斜,其锋尖倒向墨线一侧或墨线之外。它所形成线条的墨象是:一侧重,一侧轻;一边实,一边虚,反差较大,对比强烈。在书法创作中,侧锋不宜多用、滥用。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崇尚朴实平和之美,在书法艺术中也倡导树立这种审美观念,所以,我们还是从用笔做起,把字的每一个点画写得实在些、平和些为好,不要使人产生一种华而不实、剑拔弩张的感觉。提按。提,即是把毛笔稍微提起;按,就是把毛笔稍微按下。提与按的辐度在毫厘之间,亦在一种意念之间。笔锋提起一毫,线条就会明显地细一些;笔锋下按一毫,线条就会明显变粗。提按用笔在大字行、草书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最为强烈;而在小字径书法创作中,亦用提按之法,但其行为主要靠意念和感觉的支配来实现。没有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的书家是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此法的。绞转。这种笔法多用于字的转折处和线条的内部运动中。一则是为了在行笔中调整好笔锋,达到笔笔中锋或中、侧锋交替互用,并使行笔顺畅;另一则是为了增强线条的动感,增添线条的内涵。绞转之法较难掌握,因为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事,主要是凭书家在书写过程中感情的诱导而发生。所以,绞转之法运用得自然、得当者,最能抒发书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境,也最能体现出书家的基本功力和审美意识。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用笔方法之外,还有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立锋、卧锋等等诸多用笔方法,这些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值得书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去玩味。

3、选笔与执笔。毛笔有大有小,有长锋、中锋、短锋,又有软毫,硬毫、兼毫,各有用场,任君选择。在写字前必须选定适当的毛笔。选定毛笔的一般原则是: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行草书宜用软毫、长锋;写楷书、篆书、隶书多用中锋、短锋和硬毫、兼毫。我们绝不可用大笔写小字或用小笔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势必会造成用笔不精到,其作品给人有一种粗制烂造之感;用小笔写大字,由于用笔提按空间有限、摄墨不足,其作品点画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墨的份量较轻,甚至笔毫中的墨就根本不够用,只能用枯笔渴墨干擦,其作品肯定会使人感到有些轻浮单薄或蓬头垢面。选用什么样的毛笔,有些书家也有自己的习惯,如: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爱用中锋秃笔,当代书家陈少默先生喜用鸡毫,茹桂先生多用长锋等,他们都能娴熟地驾驭手中的毛笔,写出各具特色、无限精彩的书法作品来,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在选笔上的得当。在这里,我再说个题外话:我们从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偶尔也会发现其择笔不当的作品,对之,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和评论。比如:于右任先生书写大幅面对联,从书写正文和落款字型偏大或用笔粗糙。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条件所致,或其书写时激情勃发,一气呵成,来不急换笔。像这些书法大家,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一些求书索题者,索书者并不了解书家的用笔习惯,事先准备停当了笔墨纸砚(也许是精笔良纸),而书家又不好推却,只能勉为其难地为其作书,从而形成择笔欠当的现象。再说执笔问题。古人云“执笔无定法”,这是一个大概念,事实上这也就是样。无论是在历代书家中,还是在现代书家中,他们执笔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五指执笔法,有三指执笔法,还有满把握笔法;有的执笔低,有的执笔高,有的执于笔管的中部。总之,他们都能将笔使得渴得心应手,能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来。但是,执笔还是有原则可循的。概而言之,执笔宜紧,运腕宜活;指实掌虚,五指齐力。修炼到较高境界的书家,其实已经忽略了手中所执的笔,而是自觉不觉地当笔为自己手臂的延伸,在意念中是用我手写我心,达到了心手双畅、天人合一的美妙幻境。

4、用墨与用纸。如果说,用笔是书法中的“骨法”的话,那么,用墨就是书法中的“肌肤”,两者统一在一气的运化之中。在我国书法史上,用墨的变革有三个里程碑:一是颜真卿将孙过庭所谓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书法创作中达到了极致;二是黄庭坚在大草中通过用水的方法来体现墨的韵味;三是董其昌和王铎一方面继承了黄庭坚用水来丰富墨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开始以水墨混用和有意无意地使用宿墨,使字的点画在水墨渗化的边缘出现了深黑色的“口子”。水墨的混用对后世书法创作影响巨大,至今仍教书家们沉醉其中,揣摸不透。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在用墨上不太注意,他们简单地认为,书法不就是用毛笔醮上黑色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写字嘛!这种认识可以说是对的,但并不准确到位。近代书家林散之归纳“墨分七色”,即:破墨(浓墨点水)、宿墨、积墨、焦墨、淡墨、浓墨、渴墨。其实墨色不仅仅此七色,应该说有许多种。这些以黑色为基调的墨色是用什么方法来调节的?各种墨色的变化和运用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仅举其一例作以简单说明。

就以破墨为例。所谓破墨是以水来破的,分水破墨、墨破水和墨中掺水调和三种方法。水破墨是用毛笔先蘸上浓墨,然后再蘸上适量的清水,趁着墨与水在笔毫上相互渗化交融之际,及时下笔为书,继而水与墨在宣纸上继续渗化和交融,最终所形成的墨象是由淡而浓,字的点画中间色深,而周围有一圈稍淡的渗化均匀的水墨晕痕。其中色深者似骨,其外色浅者若肉,又好象人们常说的“棉里裹铁”的那种感觉,颇具立体感。先蘸水后蘸墨,这叫墨破水,在宣纸上所成的墨象也有一种立体感,与前者不同的是由浓及淡,线条的中间色淡,而其外部色深,打破了线条的平面感,给人一种浑圆的视觉感受。在墨中适当地调和些水,其墨不再是死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层次更加丰富多变,有一股生气,像人的血液在血管中流淌、在整个身体中默默地运动一样。除了焦墨以外,其它各种墨色都是靠水来调节其色的深浅。

一般来说,作行草书宜用浓墨淡墨;作篆、隶或写小字适合用焦墨;作大字榜书常用宿墨或浓墨。这些用墨方法需要在长期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在书法的用墨上,古今书家有不同的法则和习惯。北宋时浓墨实用;南宋时浓墨合用;元代人墨薄于宋,在浓淡之间;到了明代,董其昌开淡墨一派,人们称之为“淡墨昙花”;到了清代,又出现了“浓墨宰相”?刘镛,用浓墨、焦墨作书。现代著名书家钟明善,在写大字时,先用清水湿笔,再醮浓墨;在写小字时,而是先将墨与水调和均匀后再作书,这也可见其用墨之活。古代人写字前是磨墨的,磨墨,是很有趣味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享乐。?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宁静的书案上,均匀地磨墨声沙沙作响,砚池中墨花轻翻,浮起细微的泡沫,温暖的书斋中飘着松麝的芳香。难怪唐代诗人李贺在其《青花紫砚歌》中写道:“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宋代苏东坡诗云:“小窗虚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元代赵孟?又有“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些美妙的诗句都写出了磨墨的雅趣。现在人们写毛笔字,大多数都是用的墨汁,不再像古人那样砚墨,这样也好,既省时,又省力,容易买到,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建议大家最好是用书画墨汁,要用新墨,不要用陈墨或陈积残墨。书画墨汁中墨粉的颗粒都比较细,且添加有香料,用之写出的字,在宣纸上渗透力强,有较好的固定性。同时,在书家书写过程中,墨汁所散发出的香气在整个书斋中弥漫,给人营造了一个非常惬意的创作氛围;这种墨香也会较为持久地吸附在宣纸里,当人们绽开书卷观览赏玩时,依然有一股淡淡的墨香迎面袭来,沁入心脾,这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概而言之,是水丰富了墨色的变化和韵致,是用笔增强了书法线条的节奏和旋律。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当对含墨量、浓度与长度间的对应关系,用笔轻重、顺逆间的对应关系,行笔枯涩、缓急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水、用墨的对应关系等予以高度重视、深刻体悟。

在书法作品的用纸方面,我们必须要求用宣纸或其它传统的手工纸。因为宣纸或手工纸吸水性较强,能较好地吸附和渗化墨汁。再者,宣纸或手工纸中很少有化学成份,故其寿命一般比现在常用的机制纸要长一些。从现在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一千多年前的纸张,这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在书法创作中,一般是多用生宣,多用白色的宣纸。但作小楷书时,宜用熟宣,因为熟宣相对于生宣其吸水性较小,不致于点画因墨的渗化而湮水。虽说书法艺术是以黑白两色为基调的造型艺术,但有时候为了打破作品形式上的单一或渲染特有的气氛,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色宣、虎皮宣以及有水印花纹图案的特制宣纸。如某人过寿、完婚或门店开张需要我们作书为祝,选用红色的洒金宣纸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我们给禅房名刹中写字,最好选用上等的佛教黄色宣,更能烘托出神佛的尊严;再如,我们要写一首咏梅诗,就要有意识地采用一张有梅花水印图案的宣纸,这岂不能更好地渲染书法作品的意境,使书画交融,更见风彩。

5、章法与形式。作文讲结构,书法讲章法。章法亦即布局,相对整幅作品而言的。在书法创作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一个字与周围几个字之间都要有连带顾盼关系,不能“独善其身,各行其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书法是一门黑白色彩艺术,是用墨色的墨线分割白色纸面,而又重新整合画面的一门造形艺术。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关注在黑色的字的点画上,同时要顾及白色的空间视觉感受,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一般来说,楷书作品的章法,多采用界格书写,分有行有列、有行无列,分字距小、行距大或字距行距相等;大篆、行书、草书,则以有行无列、无行无列多见。这些特点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临帖中多加留心。此外,在行、草书创作中,我们要灵活自然地运用笔墨,在用笔的轻重强弱、用墨的浓淡枯润、布局的疏密以及行笔的快慢等方面多加变化,以之显示出作品笔意的节奏感和旋律来。

书法作品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我们常见的有条幅、中堂、对联、横幅、长卷、扇面、册页、书扎等,在条幅中又有多条屏,在中堂中包括斗方。在书法创作中,要根据不同需要,做到形式多样。如今大多数人还是采用由右到左,从上到下的书写形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横幅作品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由左到右的现代的书写形式,只要整体章法布局和谐,这也无可厚非。但此类作品在落款时,一定要搞清上款与下款的位置,不能出笑话。

6、落款与用印。书法作品的落款和用印是其整体章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书法家只注重作品主体内容的书写完美,而轻视了落款和用印。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书法作品,主体内容写得很好,而其落款和用印显得有些草率,使人产生不和谐的感觉,甚至有些作品的落款和用印对整个作品造成了损伤,这种损伤使人难以挽救,甚觉惋惜!有较高素养的书家在落款和用印上是非常讲究的,甚至他们在创作前打腹稿、打草稿时,就将落款和用印纳入了整体创作构图中。一般来说,书法作品的落款文字分上下两款,上款要署明赠予者的姓名、尊称、礼语等,下款署明书者的姓名、字号、创作时令、地点以及名章等,其文字内容和书写格式一定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落款字体不宜与正文字体反差太大。如正文为楷书,其落款宜为行楷;正文为草书,其落款可选用行草;篆书、隶书的落款用楷书、行书较好。落款字径的大小要与正文字径大小搭配和谐,最忌诲者为落款字有霸气、有野气。应当是在正文书法中见作者的性情,而在落款文字上窥视作者的功力和治学的严谨态度。用印的大小与落款文字的字径相仿佛,不可署小字款而用大印章,落大字款而用小印章,印文风格要与落款文字的风格基本一致。在作品首行第一、第二个字间的右侧常盖闲章,此谓起首章;较长竖幅作品首行中部的右侧常盖腰章,下部亦有盖压角章的。下款署名后则盖作者名章。下款亦有同时加盖两个印章的,按照常规,第一个印章多为作者字号或斋号,多为阳刻文字,第二个印章则为作者名章,多为阴文。两个印章的间距一般为一印章距离,或与落款字的字距相同,两个印章并用,前者为阳文,印面镂空,印文以线为主,空灵疏朗,后者红底阴文,以面为主,显得厚重,使人产生一种“底盘较重”的稳定感。盖印时一定要认真,醮印泥要轻,盖印时要加力重按,用力均匀,这样盖出的印才清晰醒目,能给作品平添“画龙点睛”一样的美感。此外,我们一定要用书画印泥,坚决不能用常见的办公印泥,因为,办公印泥中多含化学成份和油质,对宣纸有损伤,也易油渍污染,对而后作品装裱与保存造成不利影响。人常说:“饰不过三”,除作品构图特殊需要外,书画作品用印也不宜太多,多则乱,多则俗!

7、书法艺术的创作意象与创作意识。中国汉字从古文发展演变到隶书之后,也就是发展到方块形文字之后,越来越远离了象形的成份,而走向了抽象的境界,同时,书法家面对这种抽象的方块文字,有了更加宽广的意象创作空间。有些书家写一个草书“龙”字,就会将心中想象的一条云中飞龙的形象用笔墨表现出来;有些书家写出的“黄河”二字,使人通过作品仿佛看到了壶口瀑布,奔流直下„„我们在创作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时,不妨先想象毛泽东当时站立在高塬崖畔,傲视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旁若无人、雄视天下的情景,在这种意境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便会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意蕴。我们在创作大字书法作品时,应想象到自己置身于高山之巅或太空之中,在这种意境下写出的字才能达到气势磅礴,耐人寻味。有些书家在创作之前喜欢饮酒,在微醉的状态下,抛开了客观物象对自己创作意识的影响,飘飘欲仙,似梦似幻,为所欲为,放浪形骸,这时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有一种令作者本人事后也难以置信的逸气和神奇,真是妙不可言!难怪怀素会有“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的狂颠之举。这就是“酒”壮了书家的胆,是“酒”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古人有言“玉壶买春”,他们把“酒”比作“春”,像春天一样使万物充满了无限生机!

说来说去,归根结底,书法创作主要是意识层面的行为,如同古人所说的那样“书者,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每当书家进入创作状态时,就不再斤斤计较如何用笔,如何结字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了,而重在抒发情感,重在对创作过程的心理体验!

8、书品与人品。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内容颇丰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写字,而是做学问,做人。因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始终贯穿着“儒、释、道”三大文化的哲学思想,它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是“与人为善,清静无为”,是“中庸和合,道法自然”,更是“以人为本,自强不息”。所以,许多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首先是一个学问家;亦有许多学问家,虽然他们在书法学习上没有花费多少功夫,但能写出精彩可人的书法作品来。这正是这个道理。

宋代的秦桧、元代的赵孟?、明代的王铎,他们在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堪称独树一帜的大家,但由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因素的影响,秦桧所创的书体并没有以“秦体”誉之,而称作“宋体”,赵孟?和王铎只因身为二臣,即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桩”上,受人卑视,难以获得历史的“正名”!直到如今,我们是否还记得湖南有一位已被处决了的大贪官---胡长清,他的字写得也很不错,曾给当地许多知名企业、商场等公共场所题书牌匾,从中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也获得了数百万元的“润笔费”,后来人们把这笔收入称作“灰色收入”,到了东窗事发、身败名裂时,曾一度在长沙兴起了“铲字”现象,所铲的当然是胡长清的字了。

当今,有一些著名书法家,字写得当然很好,有许多人喜爱,但是,当爱好者报以对艺术挚爱的、虔诚的心情上门索求墨宝时,时常会遇到书家本人所造的“天价照壁”,只能碰壁而归(当然,有的书家是不堪应索之劳,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是否深刻地思考过“艺术”是孤芳自赏的,还是为大众服务的?艺术是用来求名求利的,还是继承和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当代著名书法家张兴斌先生,被人们誉为“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他曾对我说过:“一个书法家一天能给人写多少幅字?一生又能写多少幅字?中国有十三亿人,世事大得很!”。于右任先生晚年,每天要写五十幅字,一生中创作出了数以万计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散了人,到如今拥有于右任书法真迹的人有几个?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如今,我们时常还会遇到一些走江湖的书家,他们并不是以书会友,弘扬祖国文化,而是唯利是图,动辄就侃侃而谈,炫耀自己的书法作品有如何如何好,有多么多么珍贵。有的甚至枉费心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利用电脑合成技术,使其与高层领导、艺术大师合影,其目的还不是为了“自我吹捧,自作广告”,我们称这类人为“书法骗子”、“艺术混混”!

“德艺双馨”这个桂冠,不是随便可以戴在任何人头上的,它需要以人格和品德为衡量标准。所以,我们从事书法艺术的人们,都应以人格和品德为起点,作书先学作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赢得社会公正的品评。

下载许传峰书法创作教案Word 文档 [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许传峰书法创作教案Word 文档 [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法诗词创作

    书法诗词 1、斗方诗词 清风入袖,明月入怀。 谦光受益,和气致祥。 静逸心动,神情守真。 藏书为富,爱字不贫。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澄怀观道,凝神读书。 读书养志,观史思今。 藏古今......

    许伟峰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项技能”竞赛规程 一、比赛组织机构与时间地点 主办单位:漳州市职教中心 承办单位:漳州二职校、漳州市学前教育教研组 委员:各参赛队领队 评判委员会:中心......

    书法创作的设计

    书法创作的设计 书法创作为什么需要设计 书法创作的设计,其狭义指在书法创作中对作品整体进行设计。书法家不仅要追求书写笔法的完美,还应该对章法布局有个性表达,以体现风韵和......

    书法学习创作心得

    书法学习创作心得这一个学期的书法与上个学期不同,主要学习的是行书,而且不仅仅是行书的临摹,更是在临了一段时间的帖子后,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包括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许学峰的社会实践

    诸城市林家村镇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学院:理 学院 专业年级:信计1002 学号:1301100213 学生姓名:许学峰 指导教师:陶明选 成绩评定:诸城市林家村镇南丁家庄子村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

    求职信(许亚峰)(精选)

    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当您在百忙中审阅我的自荐信时,我已为我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踏出第一步而雀跃万分。这里有一颗热情而赤诚的心灵渴望得到您的了解、支持与帮助。 我......

    许峰的预备党员发言稿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进行新党员的入党宣誓等一系列党日活动,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是新党员加入党组织的必经程序,也......

    廉政诗词书法创作参考资料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