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普通教案

时间:2019-05-15 04:4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普通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普通教案》。

第一篇: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普通教案

15《散文二篇》教案20171031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4.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难点

1.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2.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2.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文体知识

1.文体:议论性散文

2.文体特点: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四、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词注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 .....dí2.解释下列词语

⑴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⑵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⑶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⑷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

五、整体感知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第二部分(2-4)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第三部分(5)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明确: ⑴ 对比。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 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生命”和“衬衣”相对比,突出表现了“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⑵ 比喻。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六、问题探究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讨论并明确: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2.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讨论并明确: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示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3.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讨论并明确: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 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七、写作特点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由叙述生命的外在表现到揭示生命的内在本质,再到歌颂生命的神奇力量。作者情感的 表达也由悲观无奈到豁达乐观,最后到对生命的由衷赞叹。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本文先谈个人生命有限,感到无奈;再谈生命的永久,赞叹不已;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作者感情层层递进,达到高潮。

八、课后作业

1.认真领会P82“阅读提示”。

2.完成《金牌练习册》P45-46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生命易逝

豁达

永久的生命生命神奇

乐观

赞美生命

积极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导入新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文体知识

文体:议论性散文

四、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词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n ....kà2.解释下列词语

⑴ 遏制:指阻止,禁绝;制止;控制。⑵ 飓风: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飓风中心有一个风眼,风眼愈小,破坏力愈大,其意义和台风类似,只是产生地点不同。⑶ 濒临:指位置相邻,接界。接近,将要。⑷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

1.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明确: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第一部分(1):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2-4):分说。第1层(2):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第2层(3):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第3层(4):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三部分(5):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讨论并明确: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讨论并明确: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 ⑴ 了解人类心灵;

⑵ 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 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如何理解文末“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讨论并明确:

⑴ 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⑵ 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⑶ 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⑷ 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七、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2.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八、课后作业

1.自学P83《句子的成分》。

2.完成《金牌练习册》P45-46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追求知识我为什么而活着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 同情苦难 渴望爱情

第二篇:部编人教版 八(上)语文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

八(上)语文复习资料

专项一 字音字形

第一单元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溃退(kuì)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翘首(qiáo)

悄然(qiǎo)

凌空(líng)

屏息敛声(bǐnɡ

liǎn)

眼花缭乱(liáo

潇洒(xiāo)轻盈(yíng)

由衷(zhōng)

桅杆(wéi)咆哮(xiào)

紧绷(bēnɡ)

镌刻(juān)

一丝不苟(gǒu)

惊心动魄(pò)

殚精竭虑(dān)

澎湃(péng

pài)

凛冽(lǐn

liè)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第二单元

绯红(fēi)

畸形(jī)

挟着(xié)

宛如(wǎn)

抑扬顿挫(cuò)

落第(dì)

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油光可鉴(jiàn)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

佃农(diàn)

劳碌(lù)私塾(shú)

周济(jì)

慰勉(miǎn)

不辍(chuò)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rén)

黝黑(yǒu)

愚钝(dùn)

滞留(zhì)

粗糙(cāo)

轩昂(xuān)

崎岖(qí

qū)平庸(yōng)

器宇(yǔ)

蒙昧(mèi)

酒肆(sì)

缰绳(jiānɡ)

正襟危坐(jīn)颔首低眉(hàn)

藏污纳垢(gòu)

胆怯(qiè)

惊讶(yà)

简陋(lòu)

燥热(zào)

骤雨(zhòu)

窒息(zhì)

吹嘘(xū)

荧光(yíng)

轮廓(kuò)

筋疲力尽(jīn)

第三单元

重岩叠嶂(zhàng)

略无阙处(quē)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

乘奔御风(yù)

素湍绿潭(tuān)

绝巘(yǎn)

怪柏(bǎi)

飞漱(shù)

藻、荇交横(zǎo

xìng)

缥碧(piǎo)

轩邈(miǎo)鸢飞戾天(yuān

lì)

经纶世务(lún)

横柯上蔽(kē)

城郭(guō)

徙倚(xǐ)落晖(huī)

驱犊(dú)

采薇(wēi)

鹦鹉洲(yīng

wǔ)

都护(dū)

燕然(yān)

第四单元

迂(yū)

褂(guà)

搀(chān)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簌(sù

sù)

赋闲(fù)

茸毛(rónɡ)

游逛(guàng)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颓唐(tuí)

琐屑(suǒ

xiè)

凋谢(diāo)

晶莹(yíng)

开垦(kěn)

主宰(zǎi)

倦怠(dài)

倔强(jué)

婆娑(suō)

虬枝(qiú)

秀颀(qí)

鄙视(bǐ)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八卦(guà)

甸(diàn)

碗碟(dié)

避邪(xié)

鲜腴(yú)

吆唤(yāo)

苔痕

密匝匝(zāzā)

遏制(è)濒临(bīn)

俯瞰(kàn)

深渊(yuān)

星辰

飓风(jù)

洗涤(dí)

卑微(bēi)

消逝(shì)

幽美

土壤(rǎnɡ)

第五单元

桥墩(dūn)

弧形(hú)

雄跨

古朴

推崇(chóng)

巧妙绝伦

惟妙惟肖(xiào)

轩榭(xiè)

丘壑(hè)

唯愿

雷同

映衬

依傍

嶙峋(lín

xún)

蔓延(màn)

蔷薇(qiáng

wēi)

芭蕉

雕镂(lòu)

斟酌(zhēn

zhuó)

因地制宜(yí)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驮着(tuó)

檀香(tán)

冗(rǒng)

翰林(hàn)

题跋(bá)

擅长(shàn)考订

田畴(chóu)

岔道(chà)

簇拥(cù)

踏青

行旅

宏敞

摄取(shè)

遒劲(qiú

jìng)春寒料峭(qiào)

跋涉(bá

shè)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轧(yà)

鳍(qí)

地穴(xué)

暴晒

隧道(suì)

罅隙(xià)

跳蚤

车辙(zhé)

黏土(nián)

寻觅(mì)

扒掘(bā)

喧嚣(xiāo)

第六单元

丈夫之冠(guàn)

诸侯(hóu)富贵不能淫(yín)

畎亩(quǎn)

舜(shùn)

魁父之丘(kuí)

惩山北之塞(sè)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烽火(fēng)不胜簪(zān)

燕脂(yān)

提携(xié)

折戟(jǐ)

殷勤(yīn)

长嗟(jiē)

专题二 词语积累与运用

第一单元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镌刻:雕刻。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一丝不苟: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第二单元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不逊:傲慢无礼。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的姓名。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慰勉:安慰勉励。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不辍:不停。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郁郁寡欢:心情苦闷的样子。

黯然失色:阴暗失去光泽。黯然,阴暗的样子。

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第四单元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勾留: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颓唐:衰颓败落。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触目伤怀:看到惨淡的光景而感到伤心。怀,心。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秀颀:美而高。欣,修长。

鲜腴:新鲜肥美。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遏制:阻止,控制。

夷为平地:指铲平使成一块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

第五单元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巧妙绝伦:绝伦,独一无二。灵巧高明,无与伦比。

推崇:尊崇,推重崇敬。

嶙峋:枯瘦的样子。

雷同:不应该相同而相同。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料峭:微寒。

摩肩接踵:形容人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遒劲:雄健有力。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罅隙:缝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专项三 文学常识

第二单元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字玉玠,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3.《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小说《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4.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第三单元

1.《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3.《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俱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文学成就也很高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

4.《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第四单元

1.《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2.《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3.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4.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5.《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第五单元

1.《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我国桥梁专家。

2.《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3.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代表作《昆虫记》。

第六单元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一书,记录孟子的言行。

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文学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3.《周亚夫军细柳》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饮酒》作者陶渊明,晋代著名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世称“靖节先生”。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5.《春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6.《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唐代诗人。

7.《赤壁》作者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8.《渔家傲》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专项四 古诗文默写

第三单元

《三峡》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短文二篇》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唐诗五首》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课外古诗词诵读

1.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6.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第六单元

《<孟子>二章》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诗词五首》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3.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4.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专项五 文言基础知识

一、实词

1.重点实词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半夜)(太阳)

(2)至于夏水襄陵(升到高处)

(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6)绝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7)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8)属引凄异(连接)(延长)

(9)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10)四时俱备(四季)

(11)晓雾将歇(消散)

(12)夕日欲颓(坠落)

(13)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

(1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指置身其中)

(15)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1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子里)

(1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清闲的人)

(18)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19)急湍甚箭(超过)

(20)互相轩邈(向高处伸展)(向远处伸展)

(21)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22)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

(23)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24)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2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教导、训诲)

(26)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

(27)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28)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2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

(3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32)聚室而谋曰(家)(谋划、商量)

(33)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4)何苦而不平(担心)

(35)惧其不已也(停止)

(36)不闻天子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37)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控制)

(38)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2.一词多义

二、虚词

其以

三、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是骑上快马,驾着快速的风,也不认为快啊。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趣味。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院里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水里漂浮着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10.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1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1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不受富贵迷惑,不因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1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1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2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快乐使人萎靡死亡。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2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

2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孩子都不如。

24.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把弓拉满。

25.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译文: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

专项六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1.内容概述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2.作品的意义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他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2)《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与他们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出生在法国南部的农民家庭。童年,他在农村度过,从小就对乡间的花草和虫鸟非常感兴趣。由于家中贫困,他连中学也没有读完。但是法布尔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5岁时,他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院,结果被正式录取。毕业后,法布尔获得一中学教员职位。课堂教学之余,法布尔阅读一本昆虫学著作,从此萌生了要毕生研究昆虫的伟大志向。那年,他不足十九岁。

通过勤奋自学,法布尔先后取得了教学学士学位、物理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79年3月,法布尔用积极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乡村塞利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同年,《昆虫记》第一卷出版,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里,这位“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粗茶淡饭,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撰写出10卷本科学巨著——《昆虫记》。

法布尔活到九十二岁,他是世界的骄傲。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河马”。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法国文学界曾以“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遗憾的是,评委们还没来得及做出最后决议,这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匠便与世长辞了!

1.内容概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

书中主要描写昆虫本能的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2.《昆虫记》中描绘的昆虫的特点

(1)蝉:为快乐而放声高歌,永远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2)黄蜂:本能让他们遭受美丽的嘲笑,却没有赋予他们动脑筋的能力。

(3)螳螂:外表美丽而天性凶残,是不折不扣的杀手。凶残但机警,生活能力强,但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

(4)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3.写作特色

①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把昆虫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他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②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专题七、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

文体知识

(一)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写哀、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等。

(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借代、反语

(五)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七)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对话)描写F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④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或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⑤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突出、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⑥暗示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十一)记叙文中心、主题的归纳: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第二部分

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情感

(二)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括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线索标志: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2.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表达主题。

(二)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开篇点题,渲染气氛。(2)总领全文(3)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作用(3)单独成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1)画龙点睛,篇末点题。(2)总结上文、全文、升华中心。(3)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照应标题。(4)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2.语句的在内容上的作用

2.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五)品味句子

答题格式:分析重点词语

+

运用了……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修辞的作用

+

特点

+

情感

附: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分类: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七)人物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①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八)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第三篇: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1《野望》教案 20170918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诗中的景物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富于变化的写景角度。教学重点

1.仔细体会诗中的景物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富于变化的写景角度。教学难点

仔细体会诗中的景物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课时

半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王绩(590/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三、诗体

五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1.配乐诗朗诵《野望》,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⑴ 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⑵ 薄暮,日将落之时。

⑶ 徙倚xǐyǐ:指徘徊、彷徨。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⑸ 落晖:落日的余光。⑹ 犊:小牛。采薇: 2.现代文对照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六、赏析全诗

1.首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2.颈联与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七、小结 1.主题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本诗是王绩的代表作。2.写作特点

⑴ 描写角度富于变化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⑵ 情景交替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⑶ 格调淳朴清新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本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八、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野望》。2.完成“思考探究”一。

3.将颔联和颈联进行扩写,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2《黄鹤楼》教案 20170918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中联想与衬托的运用。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联想与衬托的运用。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半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2.背景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故无从知晓本诗创作背景。3.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三、诗体

七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1.配乐诗朗诵《黄鹤楼》,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⑴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⑵ 悠悠:久远的意思。

⑶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⑷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⑸ 乡关:故乡家园。

⑹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⑺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2.现代文对照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六、赏析全诗

1.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赏析: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引用神话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析: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诗的前四句: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长江滚滚急流,望白云悠悠而去,不禁想起神话传说中仙人骑鹤而去的故事,可是此时,除了黄鹤楼,什么也没有了。这四句下笔突兀,景物寥廓,情感空寂。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传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3.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4.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 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诗的后四句: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七、小结 1.中心思想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2.写作特点

⑴ 联想与衬托

①联想

由眼前的楼,联想到古代的仙人,由古代的仙人联想到世事沧桑。②反衬手法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⑵ 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八、课后作业

1.背诵《黄鹤楼》。

2.完成“思考探究”二。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3《使至塞上》教案 20170919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了解本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本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重点诗句及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4.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首诗的思想感情。2.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教学难点

1.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课时

一课时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成“王孟”,擅长山水田园诗和歌咏隐居 生活的诗歌,后世称其为“诗佛”,因为王维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晚年厌倦仕 途,专心佛学,所以称其为“诗佛”。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二、关于“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三、诗体

五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⑴ 单车:轻车简从。

⑵ 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⑶ 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⑷ 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⑸ 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⑹ 长河:指黄河。

⑺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⑻ 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

⑼ 护都,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⑴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2.现代文对照

译文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六、赏析全诗

1.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赏析:

2.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

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诗人以“蓬”,“燕”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要样进入“胡天”。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4.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在前线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官名,边疆都护府的长官,此指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是引用典故,借作前线的代称,并非实指,暗示唐军作战得胜。

七、思考并回答问题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 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八、写作特点

⑴ 借景抒情。⑵ 诗中有画。

九、课后作业

1.背诵《使至塞上》。2.完成“思考探究”三。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4《渡荆门送别》教案 20170919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了解本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本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重点诗句及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4.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首诗创作的背景,理解本首诗的思想感情。2.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教学难点

1.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复习旧课

1.请学生背诵《使至塞上》。

2.请学生简要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 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2.背景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三、诗体

五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配乐诗朗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⑴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⑵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⑶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其状如门,又与北岸之虎牙山相对,水势湍急,十分险要。

⑷ 荆门外:指荆门以东,过此即入古楚国境内。⑸ “来从”,作“来到”或“来向”解。⑹ 天镜: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⑺ 远:远自。⑻ 江:长江。

⑼ 下:移下。

⑽ 仍:频频。2.现代文对照

译文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六、赏析全诗

1.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赏析:

首联的意思是,我从蜀中远渡荆门之外,来到楚国游览。起首一“渡”字,暗点故乡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要注意一点:“渡远”为什么不用“远渡”?“远渡荆门外”岂不更好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以“渡”字打头,其作用有二:一是点题,二是贯穿全篇写水,水是全篇的主线。

2.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 仍然写水:“随”、“尽”和“入”、“流”四个动词,有移步换形之妙。船在飞速前进,江在奔腾流逝,山在迅速后退,故由遮天蔽日的三峡转至荒野无边,眼前豁然开朗,仍然是为写“故乡水”张目。

3.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

写月上东天,倒映于水中,极像是从天空中忽然飞下的一面明镜;开阔的江面在晚霞辉映下,幻化出一派海市蜃楼。这里看似未写水,实则从“月下”和“云生”便可知诗人写的是茫茫无际的江天黄昏景色:一轮明月在大江中浮动,乃是低头所见之月。诗人再抬头观天,便见水天相连之处,幻化出了一派海市蜃楼。

4.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用一“仍”字回应上文,说明以上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都是这饱含深情的一江流水,不远万里,从故乡蜀中把他送到遥远的楚地来的。

七、思考并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诗题中“送别”?

明确:

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尤其不能缺少。

2.如何赏析全诗?

明确: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3.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八、小结

⑴ 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⑵ 写作特点

①情景交融。

②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的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九、课后作业

1.背诵《渡荆门送别》。2.完成“思考探究”四。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5《钱塘湖春行》教案 20170920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了解律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2.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3.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4.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学生朗读

六、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课后作业 :

1.搜集描写西湖的其他诗歌并抄写下来,增加积累。(至少两首)2.完成“积累拓展”五。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园地八》教案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园地八》教案部编版

教学目标:、认识多种职业,学习在生活中识字。

2、通过读词语来巩固会认的生字并积累词语。

3.掌握书写祝福话语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认识多种职业,学习在生活中识字。

2、通过读词语来巩固会认的生字并积累词语。

3、掌握书写祝福话语的格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激趣导入、设疑: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亲人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业吗?

2、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很多职业名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工作地点和职业名称吧!

二、识字加油站、出示“趣味识字”内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这些名称打个招呼吧!热情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2通过图片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过游戏认识词条间的关系

4练习说话:先示范,再模仿说话。()里有()。()在()里。、认识“工、厂、医、院、生”,指导识记。

6、指导书写“工、厂”,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展示评价。

7.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职业。

8小结: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不仅在语文书上学语文,还要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识字。

三、字词句运用

.读一读。

出示词语卡片。

果皮树皮加法办法旁边两边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

多种方式读词语: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继续扩词,积累词语。让学生用“皮、法、边、许、处、生”组词。

2.写祝福语。

教师出示多种贺卡,让学生欣赏祝福语。

(2)出示祝福树,学习祝福语。

演示祝福语的格式。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给谁写,我们要顶格写,再写冒号。然后空两个格写上祝福的话。最后要写上我们的名字和日期。

说一说你准备给谁写,写什么话。

一起试着写贺卡上的祝福语。

3回家自己制作贺卡。

第五篇:部编二年级语文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教案

第一单元(课文)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 9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

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 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的变化。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

(四)解决方法:通过读鲤鱼妈妈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妈妈。

三、课时安排: 3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2.进行朗读训练及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4.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页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 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挂图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 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挂图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 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 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 qun,不要错读成 qon。捕:声母 b,不能读成 p(。

裳:读轻声 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

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 “甩” 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 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 ________小蝌蚪,大 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 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正确答案:池塘 一群 脑袋 黑灰色 甩着 快活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段着重领会 “长出了两条后腿” “捕食”“迎上去” 以及鲤鱼妈妈讲 的青蛙特征“四条腿” “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3.指导朗读: 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 “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 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四、五段。

1.小组讨论: 通过看图和朗读四、五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 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4.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要多问多想)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四、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 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 ________,露着________。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长出后腿 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变短→不见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读全文,小结课文内容。

1.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生字、识记字形、组成词语、指导书写: 1.请学生在黑板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2.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

塘:左右结构,13 画,第 8 画右边要出头,第十画上下都要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与“柳”字相比较,里面的“卬”要看清,不要多写一 “撇”。龟:共 7 画,下边是“”不是“电”。裳:共 14 画,下边是“衣”不是“”

鼓: 13 画,第九笔是“一”,右边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碧:第四笔是“提”

三、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这一课的小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的抄写。2.朗读课文。

3.在实践中观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五、板书设计:

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不见了→青蛙(妈妈)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详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

学生习惯了看拼音读书,本课没有拼音,可让学生合作学习,熟度课文,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3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2.板书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指导读课题。

⒈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⒉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⒊小蝌蚪找谁?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4、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小蝌蚪的妈妈哪儿去了?„„)

5、初读课文解疑。孩子们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学法: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找妈妈时都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怎么打听的?用波浪线作记号)

6、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7、看课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练习说话:先遇见鲤鱼——然后看见乌龟——最后看见? 2)检查生字。方法:读字音;记字形;组词;用图示法记所有的字;编故事; 3)细读课文。

1、看图:课文写了小蝌蚪是什么样儿的?

2、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要读出小蝌蚪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态。

3、可是有一天,小蝌蚪忽然发出《寻人启事》:各位小朋友,你们好!你们都有自己的妈妈。可我不知自己的妈妈是谁?你能帮帮我吗?

4、你们怎么知道我想妈妈呢?课文上能找到答案吗?(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想什么,怎么做的?噢,“迎上去”是怎么上去:面对面,用什么语气读?(急切)看谁读的最好。老师扮鲤鱼妈妈,你们扮小蝌蚪读一下。)

5、遇到鲤鱼部分,指导读的语气。鲤鱼妈妈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急切的语气)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迎”的意思。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6、遇到乌龟部分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高兴、急切的心情)乌龟的语气?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的。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追”的意思。

⑷ 学生讨论:怎样理解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话。把他们俩的话合起来。就是青蛙的特点。抓动词:蹲、披、露、鼓

7、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了。

⑴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心情怎样?用感叹号说一句能表达小蝌蚪心情句子。(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8、读儿歌。小蝌蚪写了一首儿歌呢!

9、唱个歌庆祝一下《小青蛙找家》 活动3【活动】认识青蛙的生长变化。

1、师:老师还不够明白,小蝌蚪是谁啊?他们的妈妈怎么是青蛙呢? 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出示课件,2、填空后总结:老师明白了,原来啊,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是自己的身体都在发生变化。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2.读最后一段。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34 小蝌蚪找妈妈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34 小蝌蚪找妈妈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2.板书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指导读课题。

⒈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⒉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⒊小蝌蚪找谁?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4、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小蝌蚪的妈妈哪儿去了?„„)

5、初读课文解疑。孩子们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学法: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找妈妈时都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怎么打听的?用波浪线作记号)

6、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7、看课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练习说话:先遇见鲤鱼——然后看见乌龟——最后看见? 2)检查生字。方法:读字音;记字形;组词;用图示法记所有的字;编故事; 3)细读课文。

1、看图:课文写了小蝌蚪是什么样儿的?

2、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要读出小蝌蚪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态。

3、可是有一天,小蝌蚪忽然发出《寻人启事》:各位小朋友,你们好!你们都有自己的妈妈。可我不知自己的妈妈是谁?你能帮帮我吗?

4、你们怎么知道我想妈妈呢?课文上能找到答案吗?(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想什么,怎么做的?噢,“迎上去”是怎么上去:面对面,用什么语气读?(急切)看谁读的最好。老师扮鲤鱼妈妈,你们扮小蝌蚪读一下。)

5、遇到鲤鱼部分,指导读的语气。鲤鱼妈妈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急切的语气)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迎”的意思。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6、遇到乌龟部分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高兴、急切的心情)乌龟的语气?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的。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追”的意思。

⑷ 学生讨论:怎样理解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话。把他们俩的话合起来。就是青蛙的特点。抓动词:蹲、披、露、鼓

7、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了。

⑴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心情怎样?用感叹号说一句能表达小蝌蚪心情句子。(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8、读儿歌。小蝌蚪写了一首儿歌呢!

9、唱个歌庆祝一下《小青蛙找家》 活动3【活动】认识青蛙的生长变化。

1、师:老师还不够明白,小蝌蚪是谁啊?他们的妈妈怎么是青蛙呢? 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出示课件,2、填空后总结:老师明白了,原来啊,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是自己的身体都在发生变化。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2.读最后一段。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2.我是什么 学情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水,学生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水的各种形态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却很少会去琢磨其中的规律和科学道理。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的结构,以读为本,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那么,本篇课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就浅显易懂了。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变化。教学方法

引导法、情景创设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我会读”中的生字,能读准字音。会写“黑”字。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云、雨、雹子是怎样变化而成的。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一、猜谜导入

(一)猜谜游戏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看看谁最聪明。忽然不见忽然有,像龙像虎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中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白色花儿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自天上来。(雪)小珍珠光又亮,噼里啪啦从天降,小孩新奇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雹子)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几样,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云、雨、雪、雹子共同的朋友,听老师读课文,看看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猜“我是什么”。)【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谜游戏”导入课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必定会集中注意力,积极开动脑筋,最终猜出谜底,分析出“我”就是水,并因此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3课文中圈出的字要多读几遍。【设计意图:明确读书要求,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齐读本课“我会认”的生字

师:现在,老师要把课文中的生字宝宝请出来,我们来跟他们打声招呼,大家一起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吧。

(三)指名读生字

师:同学们一起读读的真棒,现在老师想单独请几位同学来叫一叫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谁敢挑战一下?

(四)交流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读的这么准确,那么能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识字方法吗? 加一加:雨+包=雹禾+家=稼灾器 换一换:澡—躁俺—淹

较难的字:浮、灌(罐,獾)、溉、淹都与水有关,暴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记忆,毁,毁灭。“庄稼”一词中“稼”读轻声。

(五)开火车检测生字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啊,那现在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拼音小帽去掉,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咱们来开两组小火车,看看哪组的小火车开的最顺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分析,交流识字方法,积累识字经验,体会识字规律,以小组竞争的开火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六)学生读词语

师:大家的生字记的真牢固。老师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了小伙伴,老师让他们和自己的小伙伴站在一起你们还能读好吗?老师请几位小老师来读一读,如果他读对了,你们要跟读两遍。

三、品读课文

(一)小组接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生词读的真好。现在老师要把这些生词放进课文中请你们来读一读。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阅读以读为本。只有在充分朗的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对新接触的课文有一定的整体感知。】

(二)导读1、2自然。

1.齐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水都可以变成什么?

师: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啊,它还会变呢。谁愿意做小水珠来读一读课文啊?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啊,那我们就都是小水珠了。小水珠们,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看看我们都能变成什么呀?

2.师:谁来告诉老师,小水珠可以变成什么呀?

汽——云——雨——雹子——雪(老师相机贴图画)师:看,我们大家多会变啊!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多媒体播放水变成汽的动画。

1.师: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啊,你们仔细看,小水珠去哪里了呀?它变成什么了?谁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大家呀?(你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水珠)2.师:小水珠还可以变成云呢,它是怎么变的呢?谁来读一读这几句。(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学生读,师范读。

3.师:谁还愿意变成云呢?(指名读)

师:咱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变成云好不好?(学生齐读)4.师:老师知道,你们还喜欢穿各种颜色的衣服呢。多媒体出示三种颜色的云。师:这是你们的(白衣服),这是你们的(黑衣服),这是你们的(红衣服)。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呢?你喜欢白衣服,那你就来读穿白色衣服的句子,你喜欢黑色衣服你就来读穿黑色衣服的句子,你喜欢红衣服就来读穿红色衣服的句子,其余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读最后一个句子。明白了吗?现在开始。(学生分读)

师:听完了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他们什么时候穿白衣服?什么时候穿黑衣服?什么时候穿红衣服?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以课文主人公“水”的身份去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课文内容。】 5.指导写字

师:这里还藏着一个生字宝宝呢,这个字怎么读?它是什么结构的字?注意观察,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口”要写的扁长,“竖”要居中,底横最长,底部四点要分布均匀,托住上面的部分。)(二)学习第二个自然段

1.师:学完了第一个自然段,我们知道了水可以变成汽、变成云,那么它还能变成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自然段,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2.师范读。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吗?最好加上动作。(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读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表演能力。】 3.完成填空。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文中的括号里该填什么字吗?

师:他填的是落、打、飘,这几个字是表示什么的?(动作)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能说说理由吗?

(提示:雨有什么特点?雹子有什么特点?雪有什么特点?)

师:哦,这么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有了这么多的变化。我们来看,水可以变成汽,它是靠什么变成汽的?(太阳晒的)汽上升凝聚变成云,云怎样才会变成雨、变成雹子、变成雪呢?想一想。

【设计意图:适当的填空练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四)学习第三个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雨、雹子、雪落下来,又变成了水。我们水就是这样在自然界里循环变化的。那你们想知道平时水都做些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第三个自然段。老师想请女生来读一读这一段。(女生读的真流利,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好听。)2.老师范读。3.完成填空。

4.男生齐读第三个自然段。(五)学习第4个自然段

师:我们水不仅会变,而且还会做好多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第四个自然段,思考:我们都做过哪些事情呢?(六)学习第5个自然段

四、课文小结

师:今天,我们结识了“水”这位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天天离不开水,它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而面对现在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越来越贫乏,面对现在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实,我们更应该重视如何保护它,这样才能让它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作业设计

1.画一幅水的变化的连环画,分别画出水的不同样子,并在这幅画下面写一段话。【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后进行适当的习作练习,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如果你们还想更多地了解水,课后可以继续找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大家一起办个“我的朋友——水”的展览。【设计意图:“生活即课堂”。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至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30我是什么

水汽云雹子 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识字能力。2.指导书写8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

一、复习导入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复习要求会认的生字。1.齐读要求会认的生字。2.小老师领读生词。(多媒体出示)飘浮灾害机器冲毁池子黑衣服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chōng

shài

chí

zāi

hài

hēi

qì 冲晒池浮灾害黑器 2.指名读生字。3.全班齐读生字。

4.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记住这几个字,把好方法讲给伙伴听。5.交流较难记的生字,老师加以点拨。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识字规律,多形式呈现字词,反复识记。结合本课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分析,交流识字方法,积累识字经验,体会识字规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一)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2.师范写生字,重点指导:

“晒”字第九画是竖弯,不是竖弯钩。“害”字中间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器”字不要忘记中间的一点。

“浮”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孚”。3.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学写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学生口头组词。

5.出示新词卡片,认读新词。漂浮机器冲毁暴躁灌溉电器 毁坏风暴灾害乐器毁灭暴风雪(1)请小老师领读。(2)全班齐读。

(3)用“漂浮”一词造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扩词能力,同时积累更多的词语。】

三、全班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生字、新词

四、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2.积累本课好词佳句。3.预习新课。板书设计

30我是什么

shài

zāi

hài

晒浮灾害器

教学反思:

3.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诗中把植物当作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

课文还配有三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设计意图: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课文的韵

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观察、探索的兴趣。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孩子对这几种植物接触较少,因而了解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一个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读通读顺课文,学习1-4节;第二课时,学习第5节,拓展文本。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问难。

1、谈话:黄山奇石,令人叫绝;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植物的诗歌。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2、指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①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办法? ②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 ③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带着刚才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难读的多读几次。

2、出示词语:旅行降落伞娃娃纷纷山洼观察知识啪炸开蹦着跳着

3、交流反馈, 读准字音。

个人读、指名读、齐读,读准“得”的字音。

“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音,再读一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读完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学习蒲、苍。指导书写“豆”。

3、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板书:传播种子)也可以说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去旅行。

四、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一)引读第一节。是啊,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重点指导最后一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二)自由读2——4节,看看植物妈妈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她们的办法划出来。

(三)这些办法好在哪儿呢?把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次,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出示课件演示:瞧,这就是蒲公英妈妈和她的娃娃。理解降落伞。

3、理解“轻轻”、“纷纷”。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一个蒲公英娃娃出发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都在风婆婆的帮助下,像降落伞一样飘飘悠悠地离开了妈妈。这就是纷纷出发。下雪了,雪花纷纷地飘落;秋天,树叶黄了,纷纷地飘落;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4.朗读体会。现在我就是蒲公英妈妈,你们是我的孩子。你们乘着微风纷纷出发,那么你想飞到哪儿生根发芽?(自由回答)说得真好,蒲公英多么可爱、多么勇敢。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是多么高兴呀。现在让我们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五)学习第三节

1、指名读。课件演示,认识苍耳。

2、你有什么不懂吗?理解“铠甲”: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铁做的衣服。这里指的是苍耳坚硬的外壳。

3、师: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们会把苍耳带到哪里安家?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树林、花园,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六)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喜欢豌豆的同学来说说太阳是怎么样帮助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课件演示。)

3、比较:(1)“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2)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第一句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以及孩子们离开妈妈时动作及心情)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 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4.小结: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5.齐读这节诗歌,也可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小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她们的办法都很好,其实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什么办法呢?请小朋友们回去后请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也可以去网络、书籍上查找,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纷、经、好、如。你有什么发现?

2、指导书写。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开展各种形式的认读。

2、引读第一节。诗歌介绍了几种植物妈妈?她们有什么办法?

二、学习第五节

1、过渡:植物妈妈的办法非常多,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什么样的小朋友能得到它? 自由朗读第五小节。

1、指导朗读。

三、朗读全诗、选择背诵。

四、课后延伸,激发兴趣。

1、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交流)

2、出示资料库:

凤仙花、豆、麻是靠太阳晒传播种子的。莲子是靠水传播种子的。

野葡萄、樱桃、山参,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扬絮、柳絮是被风吹散生根发芽的。

3、我是小作家。(模仿第2、3、4小节编写一首诗)范文:

椰子妈妈有个好办法,她让孩子落在海水里面。漂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家

五、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

许许多多高高兴兴进进出出花花绿绿快快乐乐说说笑笑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六、指导书写。

“已、甲、识、娃、洼”。板书: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降落伞 苍耳穿铠甲 豌豆晒太阳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识字)

1.《场景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铜、队”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美,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愿意吗?请你给我招招手,(我就跟你招招手)、点点头、笑一笑、去旅游。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跟随《场景歌》中的一群少先队员去旅游,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少先队员分别到了哪些地方? 板:(海边、乡村、公园)

三、随情境学文、识字

1、学习第四小节:

⑴ 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你看到了什么了?指名说,引导说出事物与数量词的搭配(出示图片: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⑵师:要想去玩呀,得先拿生字参观券啊!

(出示:“铜号”、“红领巾”)认识生字“铜、号、领”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读对了,这张参观卷就送给你了。我们高举着少先队队旗,吹响铜号,戴好红领巾,欢声笑语的去郊游。大家是多么高兴啊!你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2、情境延伸,学习第一小节:

师:出发喽!我们先去海边,好不好?(出示:海边景色)⑴ 预设学路1:

① 师:(出示海边景色),你看到什么了?(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② 小朋友说的真好!这里啊藏着几个生字宝宝,说说怎么记住他们的(引导识记生字方法),记好了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卡片:海、鸥、滩、军、舰、帆)

③ 师:蔚蓝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威武的大军舰,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无数游客在美丽的沙滩上玩耍。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出示图片: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你想读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⑵ 预设学路2:

① 师:前面是什么地方,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师:(出示:乡村景色),你看到了什么了?(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这里的生字宝宝也想考考你。通过了,我们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稻(禾字旁跟禾苗有关)

自主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师: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向你们招手呢,小村子美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它。(出示: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赛读)。

⑶ 预设学路3:

① 师:我们已经到了最后一站。(出示:公园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你会读这两个词语吗?(出示:石桥、翠竹)并且认识“桥”“翠”。特别注意“桥”的右边是“乔”而不是“交”。② 师:瞧,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溪,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

(出示图片: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同学们,我们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那那些认识的生字宝宝,你能认的出吗(开火车认读,玩摘苹果游戏,检查生字)

四、诵读全文

1、师:同学们,这些美丽的景色呀,都在我们的课文里。快来读读吧。翻到课本第16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评价)3、多种形式读(对读,拍手读,男女生读)

师: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看到的美景,尽情地读一读。(齐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玩得开心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活在这么多姿多彩,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快乐啊

六、板书设计

《场景歌》

海边乡村公园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词,认读词语

2、出示课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创境学文,培养语感

1.出示图片,感受美景。教师不由自主状随着学生一起说出:海鸥,沙滩,军舰,帆船;垂柳,稻田,鱼塘,果园;翠竹,小溪,石桥,飞鸟。2.感受美景,导入数量词。

(1)感受美景,感受数量词。师:这些东西美吗?我们再次来欣赏。师口中念念有词:啊,一只漂亮的海鸥;啊,一片美丽的沙滩„„

(2)导入数量词,出示课题。大家看,像一只、一片、一艘这样的词我们把它叫做“数量词”(板书:数量词)。你们能从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并用笔把它们划出来吗?

3、指名用我们书本中的数量词来说一说呢?

4、我还能说(看谁说的多)

师:“一只海鸥、一群海鸥„„”除了书中的数量词,还能用哪些数量词来形容这些事物。

三:指导书写,练习背诵。

师:读了,说了,同学们的嘴巴越来越灵活了,老师还想检验下同学们字写得好不好,大家有信心吗?

1、(课件出示“园、旗、领、群”等字。)⑴ 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⑵ 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

⑶ 学生照样子书写。

⑷ 写完后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和结构美。

2、小组分节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流利、最整齐。

3、师生“对口令”游戏:老师说数量词,学生说出相应的事物。

4、(课件出示全文),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试着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游戏“找朋友”

2、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数量词学的这么好,老师有一首“数量词”歌也不错,想送给你们。大家听听吧„„(出示课件)

一盆花、一杯茶、一棵树、一台电视、一辆车、一幅画、一双鞋、一件衣服。

3、大家想生活中的例子,也学着说说。(视时间灵活处理要作为课内延伸或作业)

4、出示图片,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什么。(课件出示)。

5、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用上数量词说一说。(小练习)师总结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小,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学习了数量词,掌握了几种识字方法,还写了一手好字,下面请看作业: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物品,用上数量词说给父母听。教学反思: 2.树

3.拍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牢、记”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保、护”等 8个字。

2.正确认读“牢记、孔雀、雄鹰”等词语;正确读写“拍手、保护、动物”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4.了解“隹zhuī、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讲解,鼓励,启动,合作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牢、记”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保、护”等 8个字。

正确认读“牢记、孔雀、雄鹰”等词语;正确读写“拍手、保护、动物”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

了解“隹zhuī、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动物知识,增强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与动物有关的生字;了解“隹、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熟读课文,能做拍手游戏。

教学难点:了解“隹、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引导,讲解,鼓励,启动,合作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讨论学习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认识其中的哪些动物,告诉学生这些动物就藏

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

2.揭示课题,板书“拍手歌”,学生齐读。

3.认识“拍手歌”。回忆二年级学过的拍手歌。课件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

生拍手应和。教师简介:拍手歌就是拍着手诵读的儿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感受读课文的节奏,数一数课文有几个小节。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借图识记 1.画一画,找一找。

引导学生自己画一画、找一找课文里提到了哪些动物,然后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第一组词语:“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百灵、老虎、熊猫”。

认读后重点指导认识“隹”。先让学生观察“雀、鹰、雁”字形的相同之处,然后演示“隹”的字形演变过程(详见“教学资源”),让学生知道带有“隹”的字与鸟类有关。

最后拓展识字,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部首是“鸟”或“隹”的字。

2.读一读,选一选。

这一环节主要学习第二组词语:“牢记、保护、伙伴”。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练习: 牢记 保护 伙伴

我们要()大自然中的动物。动物是我们的好()。学过的生字大家一定要()。

练习之后再出示“记、己”进行对比,出示“保、伙、伴”三个字,练习组词和用词

语说句子,看谁用得准确。

3.“开火车”认读,巩固识记。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两类字,采用开火车、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

加以巩固。再认字的时候,将生字放在词语里,再把词语放到课文的句子里,再结合着理 解句子、结合句子内容说话,将字词句运用整合起来。4.自由读文,巩固生字。

(四)拍手游戏,品读课文

1.学生自己拍手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的节奏。2.同桌拍手互读。

3.全班拍手对读;教师引读。如教师读“你拍一,我拍一”,学生读“保护动物要牢

记”,体会诗歌的节奏。

(五)整体把握,练习说话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第 1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讲了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后交流。

3.让学生抓住文中动物的特点练习说话,交流对动物的了解,升华情感。(1)先说说自己对课文中动物的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说。

(2)让学生模仿例句,用一句或几句话夸夸它们。在说完整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

够说出动物的特点来(详见“教学建议”)。

(六)书写“保、伙、伴”

1.观察偏旁,归类书写。出示生字卡片“保、伙、伴”,观察比较,说说写好单人旁

需要注意些什么。

2.观察部件,交流提醒。引导学生观察生字部件中的笔画,说说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哪些笔画或部件。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4.师生赏评,练习改进。

(七)拓展小结

1.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动物朋友,也了解了它们的生活特点。动物

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爱护它们、保护它们,共同拥

有美丽的大自然。

2.拓展延伸: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内容的《拍手歌》,准备在后面的学习中交流。

(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把今天学过的内容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拍手歌

我们要爱护动物。

教学反思:

4.田家四季歌 [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拼音读准“春、夏、秋、冬、”4个生字的字音。

2、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并为这4个字组词。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4、能在田字格中描写“春,秋,冬”。[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巩固所学习的生字。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儿歌的改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诵读儿歌、改编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春、夏、秋、冬”4个生字,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教学难点:

1、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儿歌的改编。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四季歌》。激发情感:小朋友,刚才的那首歌好听吗?想不想知道那首歌的名称呢?那首歌就叫《四季歌》,那是日本的一首民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儿歌,它的名字也叫《四季歌》,谁来拼一拼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字词,诵读儿歌

1、小朋友,一年有四个季节,你知道是哪四个季节吗?出示:“春、夏、秋、冬”四个生字师:在这四个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能告诉我们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吗?学生交流自学的生字。(春:日子底;夏:从上到下写;夏天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秋:拼一拼,记字形:禾加火;冬:下面两点要上下对齐。)2.叫号游戏。(巩固四个生字)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叫号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了,来,请出小老师!师:小朋友,一年四季的第一个季节是春天,春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夏天)夏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秋天)秋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冬天)冬天过去了,又是第二年的春天来到了。就这样,四季在轮回。3.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现在我们该把“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宝宝送回到课文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儿歌里讲了四季中的哪几样景物?你能不能边听边把它们圈出来?生听课文录音。师:儿歌里每个季节都提到了一样景物,你听到的是什么呢?

根据生答板书:花儿、蝉儿、枫叶、雪花

三、朗读儿歌,理解内容:

(一)读准字音1.跟录音读课文。

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把这些景物都找出来了。下面让我们跟着录音读读课文吧。小朋友读得轻些,注意听清楚录音里的字音和停顿。2.指名读。师:读得真不错。3.比赛读。(2小组)

(二)理解儿歌:

1、师:小朋友,你们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个,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2、春天花儿笑。(板书:笑)师:笑的反义词是什么?“花儿笑”是什么意思呢?(“笑”字形象生动,把花儿当人来写,在“笑”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3、夏天蝉儿叫。(板书:叫)师:蝉儿的叫声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听一听。蝉儿还有一个名字叫“知了”。听着蝉儿的叫声,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

4、秋天枫叶红。(板书:红)师:红是一种颜色,红色彩明丽,代表着秋天的丰收。

5、冬天雪花飘。(板书:飘)师:“飘”字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冬天下雪了,我们可以干什么?6.师生合作读。

师:一年四季的景色那么有特色,又那么美,老师情不自禁地想来读读课文了,你们愿意和我合作一下吗?(师生配乐读儿歌)这样,你们还能和老师合作吗?

四、巩固拓展,看图编儿歌

1、师:小朋友学得真好。下面老师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1)一年四季,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可以用儿歌里的句子回答,也可以自己组织句子回答。

(2)读一读,想一想,什么季节开什么花?(3)想想下列词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2、师:小朋友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首儿歌。这是老师学着课文的样,编的一首秋季歌。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编一首冬季歌啊?

3:师:一年四季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来看看图,说说还有什么景物,好吗?可以说图上的,也可以说图上没有的。但是要求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你行吗?(生合作完成一首四季歌)

4、请你读一读:

5、游戏:拍手歌

五、总结:师:小朋友,一年四季的景色是多么优美,每个季节又有着特殊的景物。我们的大自然可真奇妙!希望我们小朋友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能发现周围的美。

五、总结拓展

那么你也一定可以和课文的作者一样,写出大家喜欢的儿歌的。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首属于你自己的季节歌或者四季歌。

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秀了,桑叶儿正肥。夏季里,农事忙,才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带月光。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黄,身上虽辛苦,心里却安康。冬季里,雪初晴,新做棉衣轻又轻,一年农事了。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课文)

4.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拥有获取知识的本领,也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本环节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学互教,认识了不少生字,扫清了学生生字方面的障碍。]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巩固生字词,享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

1、从上到下。

2、公正的。

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教学反思:

5.红马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9个生字,其中一个为多音字。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明白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教学重点:

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扩词。

含苞待放 滑稽 自由 一片叶瓣 一只苍蝇 一头牛 一匹马

C.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我们最喜欢上美术课,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2—13自然段,找出我们喜欢上美术课的理由,并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渎课文2—13自然段,想想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我们喜欢上美术课,有哪些理由呢?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如果都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大家喜欢上美术课,是因为老师的画画得妙。我是从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中读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老师画得妙

(2)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师画画得妙的句子,读一读。(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A.“他画得真妙啊!一头漫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还停着一只苍蝇;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辫在桌面上。” B.“老师还画漫画: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全走路的椅子。”(4)瞧!老师的画的确画得妙!谁还想读。

(5)读得好!花瓶中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全班女生一起读。

我听出来了,三朵百合真是很美。你瞧:在三朵百合的后面加上一个小冒号,我们就知道后面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是不一样。多神奇的小冒号。再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和这相类似的小冒号。

(6)第2句中小冒号和这个冒号相类似。

(7)你来读读这句。是啊,老师的画真是画得好,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会走路的椅子都很可爱。我们一起来读。

(8)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恰当地运用冒号?教师着重指出:有的,有的,有的。(9)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说句子。

2.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1)老师还讲得好。我是从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中读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讲得好。

(2)把老师讲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A.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B.用脑筋想,用眼睛看啦!大家自由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3)学生自由读句子。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同学们知道了可画的东西真多啊!天上跑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都可以画。

多有耐心的老师啊!不会画不要紧,只要动动脑筋,就会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脑袋里所想到的画下来。

读得好!我和大家来分角色读,看谁读得好。师生读。男女生读。

3.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1)老师还夸同学们的画画得好。

(2)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评得好。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教师相机出示下面老师的评语:很好!就是要这样画!(4)指导学牛朗读,读出老师此时的喜悦心情。

(5)老师为什么说“我”画的小红马“很好,很好”?(6)学生自由读课文。

(7)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读好第7、10、12自然段,读出我的天真可爱。在读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由画画,而且想象既纯朴又丰富大胆,还很有创意。(8)同桌互相练读师生的对话。

(9)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的对话。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读出“我”的天真可爱和惊喜。

四、小结全文,作业练习

1、我画小红马得了90分,大家真高兴。美术课上老师画得妙,讲得好,评得好,他把他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也深深爱着他。板书:爱心

2、作业: ①根据课后第三题冒号的提示,照样子,写两个含有冒号的句子。②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听。

五、板书设计: 红马的故事 老师作画妙 鼓励↓↑佩服敬佩

学生画画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附: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bang mang

tu se

du shi

()

()

()

lao shi

biao zhun

ju zhu()

()

()

二、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老师走到我的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

2、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三、写话(二选一)

1、我想对课文中的老师说:“。”

2、我也喜欢自由画画,我想画,因为。

教学反思:

6.一封信

7.妈妈睡了 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睡时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的是一幅宁静温馨的画面: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妈妈先睡着了,她沉沉地睡着,呼吸那么均匀。孩子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妈妈,看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课文表达的是母子之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深切的母子情。

学情分析:有一种爱能洞穿人生的铜墙铁壁,有一种付出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母爱。而如今,太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享用着甚至挥霍着母爱,自己却浑然不觉。本文以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着母爱,情真意切,语言朴实,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父母感恩父母的一篇好教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

1、着力营造母子情深的“爱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同身受,体味亲情的美好。

2、以爱召唤爱。引领学生走进自我,体味现实生活中无微不至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教学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3、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语。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懂得关爱父母。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母子之间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1、出示课件,听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随着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快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

2、听了歌曲你想到了谁呀?你们谁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妈妈的爱。)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之后提问“听了歌曲你想到了谁呀?”非常明显是唱到了妈妈,于是又创设了“你们谁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的结合点,产生移情效应。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

同时出示课件(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解释并板书课题:妈妈睡了。

二、初读课文,主动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培养自学能力。

2、分类识记生字。(1)、联系生活实际及动作演示识记:闭、眉、呼吸、深沉、均匀、额、乏。(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哄、润、慈祥、熟。(3)、用形义联系法识记:汗。

3、检查认读情况。(课件出示词句。)(1)读句中的生字。(2)读句子。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4)去掉生字所依存的语境,只剩下生字,再读。

4、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出示要写的生字。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2)、指导字格里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

先:上面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下面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 闭:门框不能写得太窄; “汗”、“讲”、“响”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且都左窄右宽,其中“讲”字左边的言字旁要比右半部分低;“汗”字的三点水第二点应写的靠左一些,右边起笔要靠近第二点; 弯:第二笔横要略长;

“故”右边是反文而不是折文。(3)、讨论怎么记住这些字。(4)、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写字,学生描红。

三、朗读课文,体验感情。

1、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读。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A、妈妈明亮的眼睛闭上了,弯弯的眉毛也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B、她细软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说明:这两个句子较长,注意断句的指导。)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妈妈睡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去感受课文中的小朋友是如何写自己的妈妈在睡着了以后的故事的。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同学们已经牢牢掌握了生字,下面请同学们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读中感悟,体会深情。(1)、出示中心问题:看看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你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同学讨论。(a)很美丽。从“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可以看出。师:(板书:美丽,出示“美丽”一段)自由度这段,看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练读,感悟:“好像在给我唱催眠的歌谣”,说明妈妈很爱孩子。

师小结:妈妈爱孩子也是一种美,比外表美更重要。妈妈爱我们,我也爱妈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再读这段。生练读。

(b)好慈祥。从嘴角眼角挂着笑意可以看出。睡梦中想要讲故事给孩子,说明妈妈爱孩子。同学们,怎么理解“慈祥”?在你的生活中谁非常慈祥?(板书:慈祥)师:究竟什么是慈祥,大家读了这一段就会知道。(出示这一段)设计意图:“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是一个难点。通过分析课文,抓住重点语句:微微的笑着、好像睡梦中又想好了一个故事指导学生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来理解“慈祥”。师:妈妈这样慈祥,这样关心孩子,这一段该怎样读? 学生朗读,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c)好累。从“呼吸深沉、均匀”“头发粘在额头上”“沙沙的声音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香,干了很多活,很累。理解“深沉”、“均匀”。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深沉”;采用表演的方式理解“呼吸均匀”,先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师:想想妈妈会干了那些活? 生回答。

师:是啊!妈妈多累呀!我们都想让妈妈好好睡一觉,这一段该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2)、师:睡梦中的妈妈那么美丽,那么慈祥,又那么累,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课件:音乐《摇篮曲》。)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4、总结拓展,升华情感。出示插图“母子午睡图”,指导学生观察插图。(a)、你特别想对图中的孩子和妈妈说点什么?(b)、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c)、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在你的小本本上写一篇关于妈妈的小文章,读给自己的妈妈听。

设计意图: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语文空间。

5、课外阅读:歌词《疼爱妈妈》。

一颗心融化着酸甜苦辣,一双手每日每夜忙活着家,泪水肚里咽,零钱省着花,一把情一把爱把儿女拉扯大。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替家里操点心,帮妈妈干点啥。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疼爱妈妈就是听妈妈话。

一颗心紧围着春秋冬夏,一双手风里雨里遮挡着家,香的给婆婆,甜的给娃娃,一把情一把爱把日子过成画。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替妈妈操点心,陪妈妈说说话。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疼爱妈妈就是听妈妈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爱做手工

语文园地三

弯弯的眉红润的脸→美丽 妈妈睡了{微微的笑着→慈祥} 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勤劳

第四单元(课文)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 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附参考资料

★鹳雀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建在山西永济县(原山西蒲州),前临中条山,下瞰黄河,楼高三层,建成时有鹳雀在上栖息,后被河水冲没,目前正在重建。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有关西部边疆的诗特别有名,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最著名,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分享: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望庐山瀑布优质课教案设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预设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生读。(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4)写一写

(5)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6)个读、配乐朗读。

(7)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五)拓展: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吟诵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李白写的诗《望天门山》,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六)、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反思:

9.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课件。教学实践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黄山图片)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它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每年有很多中外游客去那里游览观光,那里的景色非常秀丽神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黄山的课文。(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从课题中我们看出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奇。)你能给“奇”组个词吗?(神奇、奇怪、奇特、奇形怪状等。)

二、识字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2本课识字法:(1)形近记忆。“区—巨、它—安”字形相近。(2)字谜记忆。仙:一个人,在山边。(3)多音字记忆。“都”和“弹”。

(4)熟字记忆。生字与熟字组词,便于记忆。如“风景区、仙桃石、石盘、巨石、脖子、著名”等。

3检查识字情况。

(1)指名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解决字音的问题。(2)指出多音字“都”、“弹”。

4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平时是怎样用这些字的。5认读生字。

6分析字形和在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7组词。

三、初解文本。

1运用课件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适当给予指导,查其错误。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6你喜欢哪一种奇石,就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指导朗读。

四、朗读感悟。1学习第1自然段。

(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配乐读出感情。(2)该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第二句: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怪石非常有趣。既点明了题意,又有“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全文的总起。)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有几句话?(一句。)

(2)读后说说仙桃石奇特在哪里。

(①形状像桃子;②大;③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④险,落在山顶的石盘上。)(3)这段话中的“好像”能不能换成是“是”、“犹如”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这句话用的是比喻手法。)(4)齐读第2自然段,体悟仙桃石的奇特之处。

五、课堂小结。

学习第1、2自然段后,同学们对黄山的奇石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那就是“怪”“有趣”。下节课我们再接着来欣赏黄山的奇特、有趣。第二课时

一、上节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生词,读了课文,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欣赏了奇特有趣的仙桃石。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黄山其他的奇石,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朗读感悟。1“猴子观海”。过渡:“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2)抓住动词“抱”、“蹲”、“望”体会,这是用拟人手法把猴子写成人了;“一动不动”又把猴子与石头联系起来。

(3)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地望着翻滚的云海呢?仿佛在想什么?谁能把猴子想的说一下?(4)指导朗读。2“仙人指路”。

(1)自由读,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仙人指路”写具体的。(板书:更有趣)

(2)你们能通过课文的描述把仙人的动作表演出来吗?(3)这真是有趣的巨石,现在大家能读出更有趣的语气吗? 3“金鸡叫天都”。

(1)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描写“金鸡叫天都”有趣的句子。学生交流。(2)这么冷冰冰的石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它写活了,让人觉得它们确实有趣呢?(拟人)请同学们用小圈圈出描写“金鸡”姿态、动作的词,自读体会。

(3)引读: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4学习第6自然段。

(1)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还介绍了哪些奇石?有没有具体写?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简单写的呢?再读有关内容。5指导朗读全文。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大家有没有对黄山的奇石感到叹为观止呢?其实,祖国的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同学们可以从课外书或者电视、网络上去领略它们的风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日月潭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无限好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鉴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知识积累,我在教学中采用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文;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把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与朗读感悟、观察图画有机结合,以读感悟、以读促悟、抓关键词领悟等学文形式,落实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目标】

1.会写“环、绕”等12个生字;运用熟字换偏旁、形声字特点等方法会认“环、绕、茂、晰、朦、胧、境”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清晰、朦胧、仙境、隐约”等词语,品味文中的佳句,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仔细品味文中佳句,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感受日月潭不同的秀丽风光。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的日月潭景色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下载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普通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普通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醉翁亭记》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

    语文园地八 (二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认识10个生字,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词语。 2.学习拟声词,学会运用拟声词。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汉字的结构,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

    八上语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运用(1—8题,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谛听 dì 参差 cī 魅力 mèi B 颠簸 bō......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识字教案

    识字1《场景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海、鸥、滩、军、舰、帆、秧、稻、塘”9个生字,会写“沙、海”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二两小节,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秋天教案

    秋天 教学目标: 1、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2、 认识三个平偏旁,会认十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3、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练习用“秋天”“......

    《论教养》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8.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

    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教案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

    《你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5.你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