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阅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阅读在小学教育中占着主要地位,它体现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它集识字、理解、写作于一体,在锻炼学生思考的同时,又不断地体现着学生的“再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又常常被局限,尤其在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这是一个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它的根源。而它的根源就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只注重课本中的阅读,以为读懂了课文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再加上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造成学生如“井底之蛙”,只看见课本这一片天,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就造成一个后果:学生的想象力不足。比如:我在讲《月光曲》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边听月光曲边想象画面,可是他们却想象不出那个画面,只是呆呆的看着我。这就是他们缺少实际经验造成的。因为他们没有亲身见过大海,也很少阅读有关大海的书籍和图片。所以不知该想什么,该说什么。也使这篇课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审题不严
在考试中,阅读是一个大题,占据着不少分数。而学生在这道题上却失分很多。原因就在于审题不严。做题时还没把题看清楚就急着写答案。尤其是在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这类题时,就更离谱。因为他们不愿意多读文章,出示的词语。甚至连在哪都没找到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胡写。导致牛头不对马嘴,错误百出。
三、阅读兴趣不浓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做好。而学生就对阅读没兴趣,尤其是作文书。这些书籍对于他们来说太无聊太枯燥,既没有图片又没有很好玩的东西。所以他们更愿意看一些图画书、童话书、笑话书。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当把图书拿到教室进行阅读时,他们都急于找一些有图片的书,而厚厚的作文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头疼,如果没有兴趣,他们又怎么会去主动进行阅读呢!
正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就更不用说“再创造”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就应在阅读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巧妙的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地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的使用激情的方法,去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相结合,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既然学生注重课本中的文章,我们就先抓住这一点,把所学的文章,大家所接受的文章讲的美一点。因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课本中常常出现一些“美文”,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讲这些课文时,不能只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毕竟它是静止的,是文字 的。如果把它转换成图片,就能产生视觉享受,从而更好的去理解“美”,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也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的感官得到愉快,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
二、展现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要给予他们说出这种见解的机会。我们可以从题目着手,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什么?”学会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找答案,这样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也使他们更能自主的理解课文,而不是单听老师的讲解,在新教学中,主张“学生是主体”,这样也正体现出这一点,把主动权给予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鼓励,这样就能体现出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课堂活跃起来,达到学的预期目的。
三、情景交融
在学生了解课文中大意后,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输入学生的大脑中,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诱导,让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于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间中去感受美,从而产生“启迪效应”,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我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就让学生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中,船在夜间航行的情况,并让学生想象,如果这艘船撞礁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样他们根据看到的情景开始展开想象,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到后来谜底揭晓,放入“撞礁”场景时,道家都聚精会神的看着,不禁发出一阵感叹和惊呼。这样他们就把自己的感情与影片融入在一起,当他们再回到课文中,再看到这一段时,就能更有感情地去诵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船长”那大无畏的精神。
四、给予时间
阅读是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在给予学生读课文时间的同时,也特定选择了“阅读时间”,即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阅读一些书籍,并能拿出自己积累的本子,把自己认为写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把自己有问题的地方划出来,再读一读,最终找出答案,文中出现的生字可以随时去查阅,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词库,也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把这些文章和大家一起交流,使大家一起进步,并可以写一写,在读了文章后的感想,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总之,要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就不能急于求成,在不断地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地帮助他们,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知是紧密相连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又都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使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学习和谐的交融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完美的完成学习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二篇: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是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分配而来。这些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具有年轻、专业知识较为厚实、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等基本特点。其中大多数在岗位上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任课时数多,有一部分还担负起训练比赛的重担,三五年之后,他们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青年人好学上进,急于成才,尽快成为一名受同行认可、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是他们的迫切愿望,但经过一段实践他们的业务素质发展得很不平衡。许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缓慢,往往是因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症结所至,所以就难以找到提高素质的突破口,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将目前青年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病症概括如下:
一、用语随意、语速快、层次不明、讲述难分主次,把握不好“精讲多练”的尺度。
新教师在课堂中,语言不精确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自己往往不易觉察。尤其是体育术语的误用、甚至不用,给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带来了困扰和混乱。有些教师对要讲的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讲话的速度过快,语调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语言层次不明,缺乏适当的量化处理,形同堆物,无主次之分。他们在讲解动作时,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都讲深讲透,但头绪繁杂,又难分主次,课堂容量过大,时常是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拖堂”。虽然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应接不暇,理不清线索,听的多,练习次数少,分不清动作的重点,掌握不了动作技术,难免产生厌倦情绪。
二、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有的新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心中无人”,备课时,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在教学时只是重复地做完整示范,虽然教师的动作优美,而学生却不能接受。在课堂上,只顾照书发挥,不注意学生的脸上表情,使课堂气氛沉闷。即使安排些体现主体地位的活动,也往往因方法简单和单调而流于形式。有些新教师经常运用“提问法”,以此作为调动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却因设问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教师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时常是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思路的作用。这种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教法当然难以取得实效。
三、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
新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依照参考书的方法设计直叙,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设计出较新颖的练习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因此很受影响,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
四、注重形体语言,情绪不稳定。
这也是新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有不少教师课堂上专注于讲授、示范、指导,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姿态、表情、情绪对学生和课堂气氛的影响。教学中或是弯腰弓背、精神不振,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即使是游戏学生们也丝毫没有竞争意识。教师或因教态过于庄重,表情过于严肃,忽视了动作、表情等人类第二语言的作用,给学生的听课和参与情绪带来不应有的压抑感。心理障碍也是新教师在课堂上的常见现象,情绪波动大、心态不稳定往往影响着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
二、“老带新”指导工作要求
1、凡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分配到校或从非高等院校教学岗位调入学院的任教人员,都视为新教师。新教师进校后,由系(部)、教研室指派指导老师负责开展“老带新”指导工作。
2、新教师与指导教师“结对”确定以后,签订“带教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由系(部)存档。指导教师要主动关心新教师的学习和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汇报,审阅他们工作的有关材料,作好培养记载。
3、新教师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教育理论、教育法规与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培训并考核合格;一般应系统听完指导教师的主讲课程,应经常跟随指导教师的一个任教班级跟班听课,每周至少两节并做好听课记录。每次听课后,要做好交流工作。
4、指导教师应帮助任课的新教师掌握各教学环节的内容及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了解并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新教师拟定的教案进行审核、把关;新教师应积极主动、虚心地向指导教师学习教学方法,钻研业务,写出详细、合格的教案。
5、新教师必须经过系(部)拟任教课程的试讲审查,指导教师应会同系(部)、教研室对新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写出书面评议意见并和试讲新教师本人进行交流。
6、试讲审查评议意见为合格以上的新教师方可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学工作。由系(部)填写教师授课任务书,报送教务处审核后可正式排课。
7、新教师应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授课计划进行教学,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8、指导教师应指导新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各重要环节,每学期应对所指导的新教师听课三次以上,并进行指导。教研室每学期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新教师集体听课两次以上,并进行集体评课。
9、指导教师要对新教师的作业布置情况、批改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要关注新教师的教学效果。
10、指导教师应帮助新教师把握试卷命题的科学性,并指导新教师作好试卷的质量分析工作。
11、教研室每月要对“老带新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听取学生等各方面意见,将检查结果报知系(部)主任,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12、新教师每学期应完成一份教学总结,每学年至少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论文。
13、系(部)应安排新教师到实训(实验)室完成讲授课程的全部实训(实验),并参加实训(实验)室建设工作。新教师必须参加本专业或课程的全部学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掌握教学全过程,完成并考核合格。
14、“老带新”指导工作完成后,指导老师要对新教师的成长情况写出鉴定。由所在系(部)对新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知识结构,教学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教育基本理论,对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学习和理解等。相关考核材料应装入系(部)教师档案。
15、“老带新”指导工作时间一般为二年(不含进修、社会实践)。
二、“传帮带”活动的组织领导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学年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传帮带”活动中,指导关系的确立遵循自愿与学校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统一。
三、“传帮带”活动内容及目标
“传帮带”活动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老教师对新老师的具体指导、帮助进行的,老教师要在下列诸多方面对年轻教师指导帮助并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
(一)思想认识及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一是要使年轻教师认识理解初中义务教育的特征及其规律,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及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要使年轻教师把握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三是要使年轻教师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二)备课
在如何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熟悉大纲,分析教材,如何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如何编写教案,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如何收集使用教参材料,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性总结等方面加以指导。通过指导,要使年轻教师的教案规范化,学期授课计划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使年轻教师学会科学的进行教学反思性总结并记录以教案之中。
(三)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组织、板书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等方面加以指导。通过指导,要使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反应教学规律的一般要求,突出实用技能的培养,学生反映良好。
(四)作业批改、讲评及信息反馈
通过指导,要使年轻教师作业批改规范,正确处理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学会收集使用来自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并据此改进教学工作。
(五)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应用
通过指导,要使年轻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职业教育方面的理论。要求有读书心得。
四、“传帮带”活动要求
(一)“传帮带”活动以两个学期为期限,每学期的指导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
(二)在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双方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指导教师要书面分学期提出指导计划。
(三)指导过程有书面的指导记录。
(四)指导期限内,每一个学期结束后,指导教师书面进行小结;指导期限结束后系统全面的写出总结;被指导相应地写出心得体会。
(五)指导教师要通过深入被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收集月度考核信息等方式随时掌握被指导教师的状况,以便增强指导的针对性。
五、指导效果的评估
经过一学期的传帮带,指导教师恰如其分地对被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评价,被指导教师也要总结好获得的成绩、体会、经验与不足。
篇四:老教师带新教师计划
20XX-20XX学第二学期已悄然来临,回顾上一学期,学期初制定的老带新工作计划已基本实现,通过开展“以老带新”工作,使刘志伟老师较快进入教师角色,并适应了我校的工作环境、生活节奏,避免了工作中走弯路、效率低下现象。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要一如既往的带领着刘志伟老师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业务水平,使她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为了继续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我高一英语教研组在新学期伊始制定了新的以老带新教师培养计划。其具体计划如下:
一、老带新分组安排
本人陈艳红与刘志伟一组;于术文老师与叶家成一组;吕立稳老师与朱丽丽一组。
二、坚持实行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制度
通过实行集体备课,能够使新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了解教学难点,学到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集体备课要求用外语进行,老教师梳理讲课思路,再由年轻教师进行表述,然后老教师加以指导,直到形成完整的备课教案。每周一下午进行集体教研,能够使新教师准确的掌握课程进度,紧跟着老教师的步伐一步一步的成长。
三、规范教案的书写。
教案是一线教师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在重视常规备课的同时,要引领和鼓励新教师凸现个性,构建个性化有特色的教学方案,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师父,我将坚持每周审阅一次刘志伟老师的教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形成,教学流程的设计。审阅后再让其上课,课后让其书写教学反思,谈谈每一堂课后的教学感想。
四、开展教学法研究
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法。如果说教案是课堂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教法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自己十几年累积下来的教学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刘志伟老师,希望刘志伟老师能高效地将这些教法在其实际教学中应用。
五、不定期进行新老教师双向听课
经常进行新老教师双向听课。年轻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讲课,学到老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因地制宜的应用到以后的实际教学当中,促使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老教师在听新教师课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传帮带,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针对新教师自身的不足,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互动、体验、发展等新的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具体说就是课堂上应做到:“四转六让”,课堂教学要突出“两个中心”,贯彻“六项教学策略”。
七、建立教师教学水平纪录
对新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记载并长期保留。老教师结合纪录对新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使得新教师能直观看到成长过程。
第三篇:在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及教学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困惑
数学教研组:
数学组经过讨论,从学生素质、习惯、数学教师课时上以及教材编写方面提出了以下看法:
低年级学生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溜号。年龄不够的学生太多,听不明白老师讲什么,理解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学生听不懂话,拿到一道题,读题时不知如何停顿,磕磕巴巴,还不知道让做什么,必须老师解释后才知道。作为数学老师肩负着教中阅读的任务,课时又紧,怎样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们能想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具体使用时还是选择以前的方法,并不喜欢或不习惯按简单方法计算,为什么不去优化算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够,导致课堂听课状态不佳,加上课后作业质量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厌学,而教师有没有更多的时间补差或者培优, 课下没有更多时间,只能课上挤时间,尽可能通过课堂练习照顾后进生,致使练习得不到优化,总觉得课时不够,为了巩固双基,布置少量课外作业,但是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不好,为何都是先忙着写语文作业?(建议能否在自习课的时候规定学生先写数学作业,因为数学作业也就是十分钟内就能完成的)如何调整好后进生上课状态?如何优化课堂进程?
数学教材中每册书学的内容挺多,而且偏难,不透彻,蜻蜓点水,战线太长,学生没有了兴趣,只能在被动中学习;教材上按排一课时的内容,有时需要上两三节课;教材和例题不配套,练习中出现了新问题,不能很好的辅助新知的学习。比如在简易方程这一单元中,在教解方程时,以应用题的方式出现,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了,可学生连方程还不会解呢,就先学习应用题了。
低段语文教研组:
低段教研组在办公室集体研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是语文教师没时间给后进生辅导,学习较浮躁不专心,是不是活动多造成,学校的活动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有效怎样抓。
存在困惑是课堂以阅读为主还是练习为主,重朗读还是重习作,怎样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成了一些教师为了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其次是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没有人否认学生对游戏的兴趣,也没有人否认学生的内心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但是,与同学、朋友、老师、家长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情,却不能在作文中却体现出来,是缺少情感体验还是不善于表达?最后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又要抓语文成绩的提高,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
高段语文教研组:
经过讨论,教师们感到困惑的是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产生职业倦怠,很多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要求不要太多。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上语文课时间太少,作业没有时间订正。学生的知识面太窄,没有太多搜集资料的途径。
教师们认为班级管理是一个难题,怎样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主动地遵守规章制度,变“他管”为“自管”,从而做到“张弛有致”,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受到严格的教育,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比较棘手的课题。同时还提出“每个班的学生参差不齐,横向比较不公平,没有可比性,学生学过的知识记不住,学习倦怠。”的问题。
综合组:
英语教师提出,课时量少,间隔时间长,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少,学生易遗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渐渐地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加上教材难度大,难消化,希望教材简单新颖些,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好能力,产生兴趣从不爱学习到能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差异教学在布置作业上可以提现,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中难度比较大,顾及有待提高的进步生,优等生会失去学习的激情;如果是照顾优等生,对有待提高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兼顾优等生与进步生?
教学许多内容紧跟科技前沿,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收集相关
资料,但由于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同时由于时间和网络原因,学校机房并不能经常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搜集资料相当困难,使课堂学生活动难展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带来教师讲解多于学生活动的困惑,导致师生交流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名不符实,探究教学缺乏学生的参与等问题,如果借助多媒体演示,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为此,实验室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另外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语文数学课那样重视,越到高年级这一现象越严重,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课上时间浪费严重,短时间很难扭转这一局面。
艺体组:
提出了以下问题及困惑——准备小刀刻刀胶水等课堂学习材料不齐影响正常教学,一年级学生反复的纪律问题,不着调的学生的管理问题、职业倦怠碰上学习倦怠问题、音乐课学生五音不全如何学唱歌曲、美术课遇到色盲学生如何学习色彩内容等问题。
云山小学教务处
2013年11月1日
第四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然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是尤其重要的。但是,目前小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
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位。
一、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的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位。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2.品位朗读指导不够。
二、根据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我选择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一是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方法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的现象呢?我们针对造成这一问题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二)朗读时的“唱读”。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做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的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描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但刚开始读时学生节奏把握不好,如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体现了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应读得稍慢一些。董存瑞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的英雄形象,学生在读的时候应读的有气势,高昂一点儿,不能拉长声。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的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学生一字一顿的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子中大停顿和小停顿。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大停顿和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应该稍短一些,既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做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的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这些字数较多的长句,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儿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原因,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强调朗读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几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一、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在课堂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与同伴交流的开放、宽松的空间。进入课改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课文,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并让他们读完后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不知所措,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的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
如《月牙儿》一课,月牙儿像什么?妈妈说:像秋天收割的镰刀。月牙儿像什么?爸爸说:像又黄又大的香蕉。月牙儿像什么?我说:像夜妈妈微微翘起的嘴角。这短短的四小节,写得优美形象、富有情趣。充分表现了孩子对月牙儿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弯新月挂在天边,这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指导学生读出轻音。2.确定朗读的重音,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鲜明的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的确,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的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成员全体参加,可分段接读,也可以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入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4)表演朗读。既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可以背诵文中的某些段落。
(5)比赛朗读。采用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三、适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地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教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富有激情,表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读得干干巴巴。尤其是一些认字慢,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学习环境的孩子。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我想,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地评价。如《快乐的节日》一文中写节日的热烈气氛,孩子们快乐的心情这几句,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教师真诚地夸奖学生:“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孩子们一个个天真、可爱的笑脸。”即便是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小马过河》一课时,一位学生读老牛说的话“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时,声音比较小,教师应这样评价:“你读得很有感情,可惜声音有点小,小马会听不清的,你能再大声地读读这句话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也可以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写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老国王高兴时说的话“找到了!找到了!我就是要找一个诚实的孩子做国王。”教师边点评边引导:“这位国王,你看到眼前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呀?” 这位朗读国王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国王了:“他很诚实,我感到很幸福。”有这么个诚实的孩子,这位国王你真幸福呀!还有哪位国王愿意夸夸你诚实的孩子?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除此之外,课堂上,对有进步的学生,我一定要把他的成功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夸夸他,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充满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读得不认真的孩子,不指出也不行。我常常说:“老师一直相信你够读得更好”“你完全可以读好”“只是再用心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话。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的成功也会使你感到惊喜。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孩子们喜欢读,主动读,在朗读中获得成功感,能与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水乳交融。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话,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朗读能使学生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总之,让我们的语文课上书生朗朗,情意浓浓吧!
第五篇: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分析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摘 要: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会出现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不知道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学生要掌握到什么层次。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是评价一节数学课实效性的尺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经常产生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
比如:一位说课比赛的老师设计《梯形》一课目标如下: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计算、推理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4、通过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5、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目标设计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但她在说课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等腰梯形的性质,再小组讨论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性质。我没有感受到哪一个内容是让学生动手事实践、观察、猜想的活动,也没有感受到哪个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整体上她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根本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改进措施:我觉得她如果让学生在一张有平行线的纸上画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观察、猜想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等活动对等腰梯形性质有直观感受,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证明就实现第2个目标。
二、教学目标制定过多。
即在一节课上要求掌握多个基础知识、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意识,还要达到德育目标、环保目标等等,使一节课承载的任务内容过多,面面俱到,失去重点,难以落实。如:我在上《梯形》一课时这样设计目标:
1、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2、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和例题的变式训练,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用化归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断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上课过程中我才发现设计的目标太多,在实施后面活动时,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明白,我硬拽着往前走,后面的内容匆匆结束。一节课花里胡哨,却没有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改进措施:我把这节课目标定为活动课,就让学生通过画等腰梯形、折梯形和撕拼的方法,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掌握等腰梯形的概念和性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重新确立目标后,我就放开手让学生大胆活动,充分讨论验证。结果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而且学生在拼图时发现了我都不知道的结论。如: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等腰梯形。我一直认为只要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在原位旋转180度拼在一起就是等腰梯形。结果我们学生发现撕下一个直角梯形旋转180度也能拼成等腰梯形。如图: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要设置的过多,有些教学参考书目标设置较多,是根据内地的学生水平制定,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一节课踏踏实实完成两三个目标就可以了。
三、目标制定过高。
追求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混淆了课程标准中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的区别,超过了教学的实际水平,必然造成教学过程的盲目拔高,走过场,难以实现的状况。如:我们同盟班一个老师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一课中设计过程与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1、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并可以使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团结协作的习惯
4、通过学习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这些目标太大,太空,说明就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盲目地给学生拔高。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喜欢数学也不是通过一节课能实现的。改进措施:
1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计算能力
3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制定目标时,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学生要掌握到什么层次上心中没有数。一些老师把“着力点”放在记忆知识的结论,然后通过大量解题,落实在巩固与应用上。还有一些教师把 “着力点”放在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开放,注重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落实在一般能力的培养上。实际上概念、法则、定理知识的形成、归纳与理解、巩固与应用过程,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深层次的落实。比如概念的教学要实现三个目标:
(1)学生要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通过抽象概念的材料,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与规律。这种发现性的教学,落实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认识知识的外延与内涵及其来龙去脉。
(2)能归纳定义,揭示本质。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定义的形式反映概念。(3)理解巩固,加深认识。
通过重复、再现等方式对概念进行正面巩固,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通过比较,辩析异同。对于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去要点”、“换条件”、“拆开看”,等手段加深认识,认识定义中每个要点或条件在界定概念的外延中起到什么作用。对于概念用多角度、多形式去表达。初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概念。
再比如定理的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不仅是理解内容,记忆表述方式,会做一些题目,也要实现深层次的目标:可以先设置情境,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结论。抓住定理的来龙去脉,在培养能力上加以落实。其次在明确知识,科学证明,归纳成定理、法则、公式的形式,分清条件与结论,用分析法探求证明思路,用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在思路方法、书写格式上加以落实。最后再理解巩固,加深认识对于每个知识的语言表述,内容含义,关键文字,数学表达式等必须一一落实,并通过正面练习、判断正误等多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切实掌握。注意成立的条件,明确使用的范围,并会初步的应用,包括“正应用”、“逆应用”等,并得到落实。进一步有“变形后的灵活应用”、“联系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发展性应用。
总之,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二)要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更要立足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差异。以上是我在实施课题时的一些想法和经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们将继续完善此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