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2[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4:5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辅导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辅导2》。

第一篇:教学辅导2

第二章 个体行为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个体行为的类型以及个体的行为特征,在管理活动中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掌握个性理论,并了解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掌握个性的差异特点在能力、气质、性格上的表现,个性理论对管理活动的意义,情绪与情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及如何进行情绪管理;了解个体知觉的特征,以及造成知觉错误的因素;掌握个体的态度特点,以及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章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人的行为分析 ●有关人性的假设 ●知 觉

●个性理论

●气质、能力和性格

●价值观与态度

●情绪与情感 ●小结

●思考题

●参考答案

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的问题:

第一节 人的行为分析

一、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

个体的行为也是带有一些普遍的特征的,这些特征表现为:

◆行为的自发性。个体的行为是具有其内在的动力自动发生的,外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与强度,但却不能发动个体的行为。

◆行为的因果性。我们可以将行为看作是了个表现出来的结果,则这个行为必然存在事先的一个原因;当然,在行为产生之后,这个行为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行为促发的原因。

◆行为的主动性。个体的行为不是盲目的,任何行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的意识支配。行为者可能并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原因,但这绝不证明他(她)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

◆行为的持久性。由于行为是有目的性的,是个体主动发生的,通常,在个体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这种行为也不会停止下来。

◆行为的可变性。个体在追求个人目标以及环境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达到个人的目标。

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 ◇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节 有关人性的假设

一、关于人性的假设

(一)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薛恩在《组织心理学》中提出来的。理性经济人——指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人人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

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假设认为:

①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 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关于人性是理性的和经济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从享乐主义哲学那儿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的人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润变得最大。麦格雷戈在用组织方法对人进行分析时,把传统的关于人性的假设概括在X理论之内。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类型,将决定他们所采取的管理策略和领导行为,并决定他们关于组织及其职工间应保持哪种心理契约的概念。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购买职工的劳务和服从,而组织则有义务通过一套权力与控制系统来保护它自己和 3 职工们,免受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损害。权威于是就必然是存在于被指派的职位上,并指望职工们能服从占据了权威职务的人,而不管这个人的能力或个性如何。

(二)关于社会人性的假设

社会人——是指人们有想被自己的同事所接受和喜爱的需要,这种需要比管理部门提供的经济性刺激物更为重要。梅约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的假设:

①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

②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找回来。

③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

④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变得更复杂了,组织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剧烈起来,使得管理当局不得不越来越倚重职工们的判断力、创造力和忠诚心。大量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组织成员的动机、需要与期望并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梅约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的假设,由此假设得出的管理方式与根据“经济人”的假设得出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这种假设要求主管人员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在要完成的任务上,而应更多注意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上。

(三)关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麦格雷戈、阿尔吉里斯和马斯洛等人发现现代工业中的许多工作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过分专业化,以致使工人既不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又看不出他们所正在干的活跟整个组织的使命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们提出了一种关于人性新的而更为复杂的社会人的假设,麦格雷戈的Y理论最具代表性。自我实现的人——是指强调要求自主、挑战、个人成长以及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与才智等高层次需要的那种 人。

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假设认为:

①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自然地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的避免工作)。

②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做出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③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所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

④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是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

⑤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⑥在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智能只得到了部分地发挥。从这种假设中推演出的关于权威及心理契约的含义是很深刻的。权威不再存在于某一特定的个人,甚至也不在哪一特定的职位上,而是寓于工作任务自身。让人们能自己彻底解决一项问题的挑战,正是自我实现的核心。

(四)关于复杂人性的假设

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即“超Y理论”。他认为:

①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

②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③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生活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④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

⑤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 积极性。

⑥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薛恩于是提出了关于复杂人的假设,他认为以前人们对人性的假设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了。按照复杂人的假设,主管人员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掌握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管理方法上,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一切随时间、条件、地点和对象变化而变化。他称这种管理模式为“权变模式”。而麦格雷戈则称其为“超Y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其中有科学的成分,也有其片面性。特别是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具有东方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东西,只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为我所用。

二、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

▲对多数人来说,现阶段劳动还是赖以谋生和满足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人们的共同的、迫切的需要仍然是改善生活状况。但人们不仅仅只是为谋生和金钱而工作。

▲多数人对组织任务及其管理方式的最初态度,总是从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做出反应的。但是,这个态度是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教育来改变的。

▲在我国,各级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从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近期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为此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应当做出努力,使组织目标中能包含更多的个人利益。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效,增加满意感。

▲管理的方法应因人、因任务而异。主管人员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地安排分工,使更多的人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以得到内在的满足。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对人的态度应和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职工 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而不是雇佣劳动者。领导者、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所以,不管采用哪种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应说服教育、发扬民主、适当参与、启发自觉、提倡自治。

三、人本管理

伴随着人性假设的变化,管理观念也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过程。在现代管理阶段,人本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即人本管理模式,泛指在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目的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解放,它包括人的物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人本管理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管理思想,对社会进步和组织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种管理原则和基本管理方法,更显示了它的实用价值。它能有效地密切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有力地保证组织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第三节 知 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它是当前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产物。但是,知觉和感觉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它们反映的具体内容和产生过程上。

▲社会知觉的概念

1047年美国心理学家而鲁纳提出“社会知觉”的概念,用以表示他对知觉的一种新观点。其主要含义是指知觉过程受社会因素所制约。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 象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言之,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以人为对象,从不同侧面来知觉一个人,因此可以把社会知觉分为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

▲自我知觉作为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自我知觉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同时,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二、影响知觉对象选择的因素

对影响知觉因素的分析,应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考虑。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特点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知觉对象的组合

主观因素

▲需求、兴趣与动机的影响。▲气质与性格。▲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三、错觉现象

当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或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充分时,就会使知觉产生错误的结果,这就是知觉的错觉现象。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觉形式有:

(一)知觉防御

(二)晕轮效应(或哈罗效应)

(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四)定型效应

针对知觉的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在工作活动中,自觉利用知觉的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外界的事物,同时,也要注意克服相应的问题。

四、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

管理者的社会知觉怎样,直接关系到他们采用的管理方式。

(一)人际知觉与“人群关系”管理方式

(二)自我知觉与“自我实现”管理方式

(三)对人知觉与“应变”管理方式

(四)角色知觉与责任制管理方式

第四节 个性理论

一、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被定义为是一种个体特有的、经常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基本的概念分析,个性应该是既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特征,也包 9 括个体的心理特别,并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在个体行为过程中,反映出个体的观察、思考、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倾向。

(二)个性的特点

尽管不同的个体在其个性特征上,带有不同的色彩,但从人群的总体上分析,我们可以对个性现象,总结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社会性▲组合性▲独立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个性的这些特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反映在个性这个统一的概念中,只是表现为不同的侧面,同时,这些个性的特点,也充分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各个过程中,相互制约、交互影响。把握住个性的这些特点,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与分析个体的行为表现,更好地预测与控制个体的行为活动。

(三)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首先,是表现在对个体的工作活动、群体人际关系的影响,这对于个体在组织中的成就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表现在个体的行为方向的主观努力选择,以及在行为过程中克服困难,忍受挫折的意志品质上。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影响个性的因素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有一些影响因素几乎是完全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而另一些因素又是完全决定于后天环境的特点。当然,在哪些决定个性发展的大多数因素中,它们的影响结果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为交互影响的,也可以说,个体的个性发展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

对于影响个性形成的后天环境因素,主要应该从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社会阶层等几个方面考虑:

▲家庭的影响 ▲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社会阶层的影响

三、个性理论

个性理论是在人们对个性现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更好地理解个性的实质与其发展过程,总结提炼的理论观点,它们通常综合性地概括了个体的个性结构、功能、改变的性质,以及反映了个性与外在的行为关系的内容。主要的几种个性理论有:

(一)个性的特质理论

对于个性的最初的研究,是以特质理论观点开始的。特质理论也是影响现代对个性研究的最主要理论思想之一,一般来说,特质的观点比较忽视情境对个性的直接影响作用,而更强调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和跨越情境的一致性特点。卡特尔是比较早期的强调个性特质观点的学者。另一个有非常重要影响力的特质理论,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的。

(二)个性的类型理论

对个性的类型理论贡献较大的人,当推荣格。其实,在艾森克的观点中,已经提到类型的概念,所以,艾森克的理论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介于特质与类型之间的一种观点。

(三)个性的成熟——发展理论

在成熟—发展的观点中,更多地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个性的影响。事实上,成熟—发展观点也是包括两种对个性的不同的认识的,虽然都是反映个性的变化性,但倾向成熟的观点,是将个体内在的成熟作为个性发展的动力;而突出发展的观点,则是把外在环境,特别是社会学习,看作是个性发展的动力。

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一派观点,是比较强调个体的内在发展动力的。典型的代 表人物象佛洛依德提出的心理动力论,强调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各种成分之间又包含着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佛洛依德将个性的成分分为本我(或无意识)、自我(或潜意识)和超我(或有意识)三个部分,他认为,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产生内在动力,并支配个体的所有行为。

(四)社会学习论

在社会学习观点中,更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与个性的决定作用,并认为个体是通过学习环境中的事物,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同时,个体的行为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个性理论的应用

任何一个个性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是否有应用价值,主要看它能否帮助我们说明、预测和控制一个人的行为与工作绩效。个性理论在管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

▲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

▲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节 气质、能力和性格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一)气质的类型与特点

气质,被定义为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出的“脾气”、“秉性”有很相似的内容。对个体的行为类型进行分析的工作,在人类社会早期就有记载。根据神经类型特点与心理动力性特点的综合,人们确定典型的气质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

(二)气质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范围: 〇人机关系 〇人际关系 〇思想教育

此外,在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应用的原则 〇气质绝对原则 〇气质互补原则 〇气质发展原则。

二、能力的差异 ●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个体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它也是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

在管理活动中,人们通常将个体的能力看作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又将这种心理特征区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能力差异的表现

由于先天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能力是带有很明显的差异性的。我们可以将个体能力的差异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〇能力的水平差异

〇能力的类型差异

〇能力发展达到成熟需要的时间差异

●能力差异的应用

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〇能力阈限原则

〇能力合理安排原则

〇能力互补原则。

三、性格差异与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必备的心理素质特征,气氛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性格则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性格的整合,使个体的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二)性格的类型

在对性格的类型分析工作上,早期的斯普兰格提出的生活方式分类,是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按照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斯普兰格将个体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理性型、政治型、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经济型。其他的对性格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

●按照心理机能占优势的划分方法,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根据心理活动倾向的类型划分方法,将性格类型确定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按照思想行为独立性特点的划分方法,将性格类型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三)性格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范围。性格差异的分析,可用于思想教育、人员选拔、行为预测等。●应用的原则。性格应用遵循以下原则:性格顺应原则;性格互补原则。

第六节 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一个人来说,他认为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客观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且还影响整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有效的经常管理者更必须十分重视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其对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为此,一方面要使经营管理工作适应人的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分类

◆格雷夫斯按照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归纳概括为下列七个等级: 第一级,反应型。第二级,宗法式忠诚型。第三级,自我中心型。第四级,顺从型。第五级,权术型。第六级,社交中心型。第七级,存在主义型。

◆另一位组织行为学家斯布兰格认为,人的价值观可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第三类是政治性价值观;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

二、态度

◆态度的概念与特征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不是指行为本身,只是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只能从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及动作中去推测。态度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份。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态度的形成需要一段孕育过程。形成态度的核心因素是价值,即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事物对他的意义的大小。态度具有两极性和间接性的特征。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同一发展过程不同的两个方面。态度的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发展,而态度的改变则强调由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因素制约。

◇社会因素

◇个性因素

◇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三)态度改变理论

◆平衡理论

态度平衡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他认为,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等,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海德把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它们之间的类似、接近、相属而形成的。人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把这称为感情关系。

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例如,我们对某个工厂的评价很高,而对该工厂的职工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好感;我们对某人没有好感,见到他的朋友也可能感到有点讨厌。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态(即失衡)。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海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平衡理论”。平衡理论有一定的意义,其主要缺陷是把复杂的态度改变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忽视了态度改变的内在过程。

◆认知不协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人的认知元素是无穷无尽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其一,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其二,不相关——彼此没有关系;其三,不协调——彼此发生矛盾。一般说来,人们都力求将认知中各种元素统一和协调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例如,某职工确实付出很大的努力,想把生产搞好,但结果并不理想;某管理者多次与某职工谈话,要帮助他解决存在着的思想问题,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起他的反感;某经理制订了工作计划,因遇到一些意外的困难,未能完全实现,等等。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的重要性越大,它可能造成的不协调程度也就越 17 大。其二,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于态度的认知。

◇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功能理论 ◆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预言的实现

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满意度表现在二个维度上:第一,工作满意度是对于工作情境的一种情绪反应,人们无法观察到它,只能推断得到;第二,工作满意度经常是由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者超出期望来决定的。工作态度作为内在的心理动力,引发相应的工作行为。

(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 ◇更富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公正的晋升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工作团队 ◇上级的管理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三)工作满意度的功能

工作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有研究报道,高度满意的员工一般会有较好的健康体魄,更快地学会新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出现较少的事故,抱怨也较少。

(四)工作满意度的结果

工作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高低。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率之间有着一致性的关系。但是,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态度与生产率的关系十分复杂。研究者发现满意度与离职率之间有一个中等程度的负相关。高的工作满意度本身不一定保证低的离职率,可是有相当高的工作不满意度,则可能有高的离职率。研究只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缺勤之间有一个弱的负相关。

(五)增强工作满意度的方法

可能通过下面的方法提高工作满意度: ◇使工作变得有趣

◇给予公平的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 ◇从兴趣和机能的角度把人和工作匹配起来

◇设计工作使得员工兴奋和满意

第七节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种类和差异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所以,二者往往被人们看作是同意语,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二)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基本的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的不同,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等基本形式。

▼情感的类型

按情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的不同,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基本类型。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与情感不论从何种角度分析,都和态度一样,具有两极性的特点。

▼情绪与情感的个体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倾向性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深度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效能差异。

二、情绪与情感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

▼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

▼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健康

三、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

▽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情感的培养

▽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 结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们应该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将会涉及的主要个体行为因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一定的因素关系的,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个体行为表现是结果,影响这些行为的心理特征就是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它们的关系,显然,这些心理特征和具体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又是以环境的刺激作为原因的。认识个体的心理特征,也要了解行为的共性与特性的区别。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提高管理的效率,可能认识个体的个性行为特征显得更重要。与一般的心理学研究不同,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认识个体行为的特征,必须结合组织管理的情境,21 这样,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才会更有效。组织环境给个体创造了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为背景,这不仅有工作任务与标准的特殊要求,也包括组织目标与文化的特殊规定。因此,个体期待自己的行为表现,能适应并符合组织的要求,就必须使自己的个性与组织的要求相一致。思 考 题

1、个体行为具有哪些特性?决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主要的个性理论有哪些?试分析特质观点与类型观点的不同。

3、从能力、气质、性格这些个体差异特征上,分析它们对工作活动可能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如何自觉应用这些原则?

4、知觉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社会知觉中,容易出现的错觉现象有哪些典型表现?

5、请正确评价价值观对个体行为与组织整体行为的影响。

6、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有何作用?

7、如何培养和调适情绪和情感?

参考答案

1、个体行为具有哪些特性?决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个体行为具有特性有:行为的自发性;行为的因果性;行为的主动性;行为的持久性;行为的可变性。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个人主观内在因素: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文化因素;④经济因素。客观外在环境因素: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2、主要的个性理论有哪些?试分析特质观点与类型观点的不同。

答:主要的个性理论有:个性的特质理论、个性的类型理论、个性的成熟—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论。性的特质理论:对于个性的最初的研究,是以特质理论观点开始的。特质理论也是影响现代对个性研究的最主要理论思想之一。一般来说,特质的观点比较忽视情境对个性的直接影响作用,而更强调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和跨越情境的一致性特点。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特尔和艾森克。卡特尔提出的16种特质,已经成为后来人们研究特质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人们在测量特质,进行人员选拔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艾森克把个体的行为用类型、特质、习惯性反映和特殊性反应这四个概念来描述。个性的类型理论:把个体的典型行为反应方式进行分类,从而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导个体对自己的发展和职业活动的选择。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对个性的类型理论贡献较大的人当推荣格。荣格对个性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提出内向和外向这两个类型。后来,他又根据生活中人际交互的个性特点,将类型细分为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像型等四种类型。在荣格的理论观点基础上,麦迪结合个体在后天发展的环境中由于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的高忧虑、低忧虑的因素特点,将个性类型分为外向—高忧虑、外向—低忧虑、内向—高忧虑、内向—低忧虑这四种类型。

3、从能力、气质、性格这些个体差异特征上,分析它们对工作活动可能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如何自觉应用这些原则?

答: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由于先天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能力是带有很明显的差异性的。我们可以将个体能力的差异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⑴能力的水平差异;⑵能力的类型差异;⑶能力发展达到成熟需要的时间差异。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⑴能力阈限原则;⑵能力合理安排原则;⑶能力互补原则。

气质,被定义为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脾气”、“秉性”有很相似的内容。对个体的行为类型进行分析的工作,在人类社会早期就有记载。根据神经类型特点与心理动力性特点的结合,人们确定典 23 型的气质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⑴多血质;⑵胆汁质; ⑶粘液质;⑷抑郁质。气质差异应用的范围:①人机关系;②人际关系;③思想教育。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气质差异的应用要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气质绝对原则;②气质互补原则;③气质发展原则。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必备的心理素质特征,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性格则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性格的整合,使个体的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性格差异的分析,可用于思想教育、人员选拨、行为预测等,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也要用到性格差异。性格应用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性格顺应原则;②性格互补原则。

4、知觉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社会知觉中,容易出现的错觉现象有哪些典型表现?

答:对影响知觉因素的分析,应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考虑:客观因素:⑴知觉对象本身特点;⑵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⑶知觉对象的组合。主观因素:⑴需求、兴趣与动机的影响;⑵气质与性格;⑶知识与经验的影响。在社会知觉中,容易出现的错觉现象的典型表现形式有:知觉防御;晕轮效应(或哈罗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5、请正确评价价值观对个体行为与组织整体行为的影响。

答: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且还影响整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企事业单位中、有人重视金钱报酬,有人更注意工作成就,或更注重权力地位。这就是因为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这种不同的侧重。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他们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认为这个规章制度是合理的人,就会认真地贯彻执行;认为这个规章制度是错误的人,就会拒不执行。而这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因此,为了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选择组织目标时,就必须考虑到与企事业单位有关的各种人员的价值观。只有在平衡各方面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合理的组织目标。

6、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有何作用?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与情感的作用:①情绪与情感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②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③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健康。

7、如何培养和调适情绪和情感?

答:[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①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③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情感的培养:①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教学辅导2(自编)

第五章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学前教育目标是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学前教育内容的制定、方法的选择等。

本章共两节。第一节阐明教育目的的概念、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即我国的教育方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其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学前教育的根本性目标。第二节论述了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并指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接着探讨了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贯彻学前教育目标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所在,提出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1 处理好体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2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3 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4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学习本章内容必须达到的要求是: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前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全面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内涵,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能运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理论分析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考核要求

(一)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1.识记:(1)什么是教育目的;(2)我国的教育方针;(3)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制学前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2.领会:(1)教育目标的制定既需要考虑社区发展的需求,同进也要满足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2)教育目标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不同时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

(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1.识记:(1)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2)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3)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4)德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5)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之间的关系。2.领会:(1)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2)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2.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内容 3.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难点: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并能用以分析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第六章 学习目的与要求

我国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本章是重点章节,阐述关于游戏的基本问题。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说明游戏的重要意义,在阐述游戏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第二节谈了游戏条件的创设,具体包括游戏时间的创设、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室内活动区的创设、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创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游戏的指导和评价:首先应有正确的游戏教育观,正确看待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阐明了对各类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学习本章内容必须达到的要求是: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它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会创设幼儿园活动区以及正确选择和运用发挥游戏材料和玩具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的特点以及指导要点和评价标准,并能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考核要求

(一)游戏的特点

1.识记:(1)游戏是自发、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的。

2.领会:游戏不同于学习、工作,在儿童的生活在充满了游戏。3.应用:观察数名儿童的游戏,记录分析儿童游戏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游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4)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2.领会:游戏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3.应用:观察数名儿童的游戏,分析总结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游戏时间和户外环境的创设

1.识记:(1)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的必要保障。(2)户外环境的创设要点。2.领会: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要确保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足够的户外环境。3.应用:调查统计两所幼儿园游戏时间以及户外环境的创设情况,分析其不足和长处,提出对策。

(四)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玩具的提供

1.识记:(1)活动区内容的选择;(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3)活动区的合理布置;(4)活动区规则的制定;(5)管理和使用游戏材料以及玩具的要点。

2.领会:(1)创设活动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游戏的情景,使儿童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的发展;(2)材料和玩具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3.应用:(1)调查记录某个幼儿园室内活动区并做出分析;(2)设计某一年龄班的活动区内容以及各活动区配备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五)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1.识记:(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爱玩、会玩是评价儿童发展的标准之一;(3)游戏是儿童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2.领会:正确理解上述观点是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点。

3.应用,调查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看法和做法,指出不正确的倾向以及好的做法。

(六)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1.识记:(1)制定游戏计划;(2)创设游戏环境;(3)指导和促进儿童的游戏发展;(4)观察和评估游戏。

2.领会: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让儿童通过游戏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七)角色游戏

1.识记:(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2)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要点。

2.领会:角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应当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3.应用:(1)观察记录某次角色游戏活动,分析角争游戏的教育价值,指出在该次游戏活动中教师 如何指导的;(2)运用角色游戏水平评价表评估某次角色游戏活动。

(八)结构游戏

1.识记:(1)什么是结构游戏;(2)结构游戏的组织指导要点。2.领会:处理好结构游戏中教师指导和鼓励儿童自由控索之间的关系。

3.应用:(1)观察记录某次结构游戏活动,分析教师是如何组织指导该次活动的;(2)运用结构游戏水平评价表对某次结构游戏进行评价。

考核知识点

(一)游戏的特点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游戏时间和户外环境的创设

(四)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玩具的提供

(五)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六)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七)角色游戏

(八)结构游戏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游戏的特点

2.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3.游戏条件的创设 4.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难点: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第七章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前教育原则是学前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学前教育理论特别是学前教育实施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学前教育具体实施方法具有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

本章共有六节。分别阐述了学前教育应遵循的六条原则--独立自主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启蒙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各原则的含义、实施各原则应注意的事项等。

学习本章内容必须达到的要求是: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并理解学前教育各项原则的内涵,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能加以运用,以此分析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考核要求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

1.识记:(1)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2)幼儿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2.领会: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应用:(1)调查某个家庭,对其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状况做出分析;(2)调查某幼儿园,描述并分析教师对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1.识记:(1)发展适宜性概念;(2)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2.领会:发展适宜性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保教结合原则

1.识记:保教结合的任务和范畴。

2.领会:(1)教师与保育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应用:观察记录某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性原则

1.识记:(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综合性;(2)教育手段的综合性 2.领会:(1)综合性原则应注意的事项。

3.应用:记录某幼儿园一个年龄班的课程设计,分析其综合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五)启蒙性原则

1.识记:学前启蒙教育的内容。2.领会:学前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

3.应用:分析当前对学前教育的种种误解说明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六)活动性原则

1.识记:(1)活动性原则的意义;(2)活动性原则的实施。

2.领会:学前教育应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活动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3.应用:观察记录某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分析活动性原则在幼儿园的运用情况。

考核知识点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三)保教结合原则

(四)综合性原则

(五)启蒙性原则

(六)活动性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独立自主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启蒙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各原则的含义、实施各原则应注意的事项等。

难点:各教育原则的含义的理解并对学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

第八章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前教育方法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前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正确、恰当、灵活,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本章共有十节。分别阐述了学前教育应提倡的十种方法--直观形象法、游戏化方法、语言法、移情法、角色扮演法、环境体验法、行动操练法、发泄法、表扬鼓励法、批评惩罚法。对这十种方法的含义、具体方式、特点、实施该法的注意事项分别作了论述。

学习本章内容必须达到的要求是: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中常用的直观形象法、游戏化方法、语言法、移情法、角色扮演法、环境体验法、行动操练法、发泄法、表扬鼓励法、批评惩罚法等十种基本教育教学方法,理解其教育原理,掌握实施要点,并能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考核要求

(一)直观形象法

1.识记:(1)观察法的含义;(2)实施观察法的注意事项;(3)演示法的含义;(4)实施演示法的注意事项;(5)示范法的含义;(6)范例法的特点;(7)参观法的含义。2.领会:实施直观形易用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直观形象法。

(二)游戏化方法

1.识记:(1)游戏活动的教育化;(2)教育活动的游戏化。

2.领会:(1)实施游戏法的注意事项;(2)十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与灵活运用。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游戏化方法。

(三)语言法

1.识记:(1)故事法的含义;(2)故事法的操作特点;(3)故事法的操作形式;(4)讨论法的含义;(5)讨论法的特点;(6)讨论法的教育价值。2.领会:如何运用故事法和讨论法。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语言法

(四)移情法

1.识记:(1)什么是移情法;(2)认知提示;(3)情绪追忆;(4)情感换位;(5)巩固深化;(6)情境表演。

2.领会:如何运用移情法。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移情法。

(五)角色扮演法

1.识记:(1)什么是角色扮演;(2)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2.领会:(1)角色扮演法的特点;(2)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角色扮演法。

(六)环境体验法

1.识记:(1)什么是环境体验法;(2)精神环境体验;(3)物质环境体验。2.领会:运用环境本验法的注意事项。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体验法。

(七)行动操练法

1.识记:(1)什么是行动操练法;(2)行动操练法的内容。2.领会:实施行动操练法的注意事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行动操练并加以分析。

(八)发泄法

1.识记:发泄法的含义。2.领会:运用发泄法的注意事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并分析发泄法。

(九)表扬鼓励法

1.识记:(1)表扬鼓励 的方式;(2)表扬鼓励的场合;(3)表扬鼓励的时机。2.领会: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3.应用:在幼儿园中尝试使用表扬鼓励法。

(十)批评惩罚法

1.识记:(1)什么是批评法;(2)批评的态度;(3)批评的形式;(4)什么是惩罚;(5)社会生惩罚;(6)生理性惩罚。

2.领会:(1)批评法的实施要点;(2)惩罚法的实施要点。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批评惩罚法。

考核知识点

(一)直观形象法

(二)游戏化方法

(三)语言法

(四)移情法

(五)角色扮演法

(六)环境体验法

(七)行动操练法

(八)发泄法

(九)表扬鼓励法

(十)批评惩罚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

学前教育中常用的直观形象法、游戏化方法、语言法、移情法、角色扮演法、环 境体验法、行动操练法、发泄法、表扬鼓励法、批评惩罚法等十种基本教育教学 方法的教育原理、实施要点。

难点:各教育方法的含义的理解并能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第三篇:学前教育史-教学辅导2

《学前教育史》教学辅导

2第七讲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代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建国初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实施的措施。

2.了解我国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阶段的发展的特点。

3.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所遭受的全面破坏。

重点学习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改革(1949—1957年)

(一)确定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发展方针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幼儿教育被列入学制体系之中,成为小学教育的基础。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试行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承担抚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便利妇女参加社会建设的双重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前教育确定了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发展方针,依靠群众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逐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实施

1.接管外国在我国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回教育主权。

2.停办私立幼儿园,向工农子女打开幼儿教育机构的大门。

3.制定颁布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学纲要。

4.学习前苏联学前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三)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1949年,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幼儿教育处调整为教育部的直属单位。

(四)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表现在: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

1二、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1958—1965年)

(一)学前教育的盲目发展阶段

1.关于学前教育方针的讨论

2.幼儿园的迅猛发展

3.师资培训发展迅速

4.学前教育学术进展受阻

(二)学前教育的调整巩固阶段

1.幼儿园的调整与发展

教育部提出:幼儿园的发展,宁可慢些、少些,但要好些。在城市中的幼儿园以提高质量为主,条件不成熟时民办园要调整、收缩。

2.师范学校的调整与发展

1961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1962年,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师资培养。从此,培养幼儿园教师由初级幼儿师范转为以中级幼儿师范为主。

(三)调整巩固阶段存在的问题

三、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1966—1976年)

1.教育方针被严重歪曲

2.管理体制遭到彻底破坏

3.师资培训被全面取消

四、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1976—1978年)

第八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概况。

3.掌握21世纪初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重点学习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幼儿教育(1978—1999年)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情况是:

(一)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恢复与建立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

1978年原教育部恢复后,在普教司恢复了幼儿教育处,负责对全国城乡各类型幼儿园进行政策及业务的工作指导。

目前我国的托幼工作建立了由上至下实行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

2.逐步完善学前教育法规

(二)编写幼儿园教材及幼儿园教师培训教材

(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表现在幼儿园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与改革、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在职教师的进修和提高。

(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前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2.学前教育学术团体的建立

3.学前教育主要研究课题及成果

4.建国后学前教育基本经验总结

第一,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必须加强领导,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第三,必须明确幼儿园为儿童成长和为家长工作服务的双重任务。

第四,必须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应充分重视古今中外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六,应确保乳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两部分的衔接。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情况是:

(一)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多项政策性文件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教体系和规律

1.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组批准的幼教科研课题

2.通过群众学术团体推动幼儿教育科学研究

(三)幼儿教育师资素质的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

(四)明确21世纪学前教育目标

(五)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中国幼教与国际接轨

(六)20世纪90年代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保持80年代的整体观、主体观、个体观、活动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国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观点。

二、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十五”期间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政策

1.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2003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

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加强管理,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颁布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总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21世纪初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21世纪初,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终身教育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等。

第四篇:教学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

辅导资料(5)

姜太公的兵学成就

齐鲁文化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神宗元丰年间官修《武经七书》,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四部兵学著作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其中,姜太公被称为兵家始祖,孙武被称为兵圣,这充分说明兵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同时也是齐鲁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

一、姜太公生平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姜尚的先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姜姓的这一支从伯夷起便以吕为姓氏,故姜尚又名吕尚。

姜尚的里籍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东海上人”,即今山东省的日照、莒县一带。在归顺周朝之前,姜尚曾在东海之滨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后来,他来到殷都朝歌,从事过屠牛、贩卖、佣作等劳作,生活困苦。

周族崛起后,素有治平之志的姜太公,与周文王相遇渭水之滨,遂投奔文王,谋划\参与兴周灭商活动。

对姜尚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经作过如下概括:“周西伯昌之脱羡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二、牧野大战

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牧野的一次由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纣王带领的商朝主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1、战争过程

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为完成文王的未竟之业,决定东征商纣。周军至盟津,各诸侯国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通过“孟津观兵”,周武王了解了自己的号召力和军事势力,认为灭商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吕尚等人的辅佐下,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际,率领诸侯联军直捣商都朝歌。

联军兵力虽远少(不足5万)于纣军(70万,一说17万),但因纣暴虐无道,失道寡助,加之其军队为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故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联军方面,武王果敢,姜尚远谋,士卒英勇,将士一心。商军一触即溃。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

2、战争结果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交活了大量动物及珠宝财物。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商王朝土崩瓦解。

3、战争意义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姜太公的军事思想

姜太公除了拥有赫赫战功外,还有军事著作《六韬》流传于世。《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6卷,共60篇。《六韬》虽然是“托名著作”,不是吕望亲笔所书,但旧题“吕望撰”。其成书时间虽然较晚,但其主旨思想源于周代史官所记录的档案资料当无疑问。

1、“文伐”是姜太公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

姜太公的文伐,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瓦解敌国,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对孙子的“全胜”思想有重要影响。姜太公认为“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他强调不单纯使用武力来实现政治目标。

2、韬光养晦的权谋思想

在灭商阶段,面对商强周弱的局面,姜太公没有公开向商朝挑战,而是积极积蓄力量,暗中设法削弱商纣的辅翼,“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最终实现了

强弱转化、以弱胜强。在《六韬》中,姜太公以修德治、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政治军事思想为主线,突出了“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等韬晦思想,突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文伐先于武伐、谋胜贵于兵胜的制胜之道,对韬光养晦作了具体详尽的多角度论述。

3、修德施仁、民心为上

姜太公认为只有修德行善,争取百姓的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特别强调亲民、惠民,在军事行动中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帜,以赢得民心,将民心向背看作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六韬·文韬·文师》:“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心拥戴国君,国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六韬》的思想内容丰富广泛、博大精深,不仅仅局限于兵事,也不单纯是一部兵书,而是一部文事武备兼资取鉴、治国理民并可为用的古代典籍,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了姜太公的思想。

第五篇:《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3)

第四编 著作权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著作权的概念、法律特征,了解版权制度的沿革、著作权的国际保护,明确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贪污享有的权利。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护作者权益为核心的原则

作者是从事创造性智力劳动的劳动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由于作者是作品赖以产生的源泉,没有作者,无从谈起作品的利用和传播,更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科学的建设。所以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创作的源泉。只有作者的权益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才会激励人们的创造热情,使社会获得生产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因此,著作权法在调整作者和使用人乃至公众利益的关系中,将维护作者的权益置于首要和核心的地位。维护作者权益在著作权法中主要体现在维护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各种侵权行为给予制裁。

二、鼓励作品传播的原则

广泛深入地传播作品,使之满足社会公众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创作的根本目的。作品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大众媒体和传播者的劳动。传播虽然不直接创作作品但也需要付出投资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使作品以一种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公众所接受和使用。传播媒体和传播者的投入及产生的合法权益不应被忽视。他们的劳动成果受到应有的保护是著作权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便捷,各种新的传播媒体层出不穷。从古代的活字印刷到现代的静电复印、激光照拍、电子扫描,从最初的文字传播、现场表演到现在的广播电视声像传播、录音录像制作及再现,以至于发展到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文字图像声音的传播。著作权法律制度对各种传播媒体的合法权益给予积极保护,不仅是对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著作权制度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飞速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我国著作权法调整广义的著作权关系,第4章专章规定了作品传播者的权利,包括表演者的权利、录音录像制作者的权利、广播电视组织的及出版者的权利,从而体现了我国著作权法鼓励作品传播的立法原则。

三、作者利益和公众利益协调一致的原则

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承袭性。任何作品都离不开对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借鉴。人类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在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因此,作者对其创作成果充分享有人格权、财产权的同时,不能将权利的行使绝对化,以至于妨碍了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进步。另外,从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来看,作者、作品传播者与广大群众之间产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涉及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著作权法不仅要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而且要鼓励公众学习知识,了解信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就需要法律对公众利用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提供便利条件。因此,著作权法在保护作者和作品传播者利益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权利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以平衡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一原则在著作权立法中,通过作品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规定而得以体现。

著作权的客体

本章需要掌握作品的含义及其构成,明确作品的分类及不受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指文字、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著作权法》第3条界定了作品的处延: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4)美术、摄影作品;(5)电影、电视、录像作品;(6)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说明;(7)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作品的构成条件

(一)作品的独创性

(二)作品的可复制性 著作权人及其权利

本章需要明确著作权的概念及其种类,掌握并能运用著作权人的权利,了解著作权保护期限的意义,明确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著作权人即著作权主体,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作者是创作作品的人,是原始著作权人。

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著作权人的权利,也就是著作权法律关系的内容,它是指著作权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著作人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些专有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

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内容,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民事权利。著作财产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法通过各种方式使用作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简称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各项具体的著作财产权

(一)复制权

(二)表演权

(三)播放权

(四)展览权

(五)发行权

(六)制片权

(七)演绎权

(八)获取报酬权 著作权的归属

本章需要掌握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及不同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明确著作权的继承及转让。邻接权

本章需要掌握邻接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了解邻接权制度的来源,掌握表演者权的概念及权利和义务内容,掌握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的概念及权利义务内容,明确广播电视组织的权利、出版者的权利,明确邻接权的限制。

“邻接权”是指与著作权相关、相近似的权利,是指作品传播者的权利。表演者权,是指演员和演出单位对其表演活动享有的专有权利。

录制者权,是指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所享有的许可或禁止他人复制的权利。

广播电视组织权,是指广播电台、电视台对自己编排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专有权利。出版者的权利,指图书出版者和报刊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的版式、装帧设计所享有的专有使用权。

著作权的限制

本章需要掌握作品合理使用的概念及条件,明确法定许可使用作品、强制许可使用作品的规定。“合理使用”是国际著作权领域通用的术语,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也不必支付报酬。合理使用是法律许可的使用,不视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情形规定有12种。

(一)个人使用

(二)引用

(三)新闻报道使用

(四)对政论性文章的转载、传播

(五)对公开演讲的使用

(六)教学使用

(七)公务使用

(八)馆藏使用

(九)免费表演使用

(十)室外陈列品的使用

(十一)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

(十二)盲文使用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直接规定的范围内对作品进行某种使用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法定许可使用作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许可使用的作品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第二,使用作品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第三,著作权人未发表不得使用的声明;第四,不得损害被使用作品和著作权人的权利。

著作权的使用

本章需要掌握著作权许可使用的概念,了解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种类,明确其主要条款,明确集体管理的概念和著作权集体许可合同,了解集体管理的宗旨和作用。

著作权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在一定期限、区域内使用其作品的行为。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主要条款:

(一)许可使用作品的方式

(二)许可使用权利的性质

(三)许可使用的范围、期间

(四)付酬标准及其方法

(五)违约责任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著作权的集体管理是指通过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授权使用者使用作品而获得报酬的管理行为。著作权的保护

本章需要掌握并能运用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理论和构成要件,分析和解决著作权侵问题,掌握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明确著作权侵权处罚的条件和方式,明确侵犯著作权的刑事责任,了解违反著作权合同的法律责任。

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许可,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简称侵权行为。

(一)客观上有侵害著作权的行为

(二)主观上有过错

著作权法第45条规定的侵权行为有8种: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行为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行为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行为

(四)歪由、篡改他人作品的行为

(五)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

(六)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的行为

(七)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的行为

(八)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侵犯著作权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对下列侵权行为,可以给予行政处罚:

(一)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

(二)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

(三)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四)未经表演者许可,对其表演制作录音、录像出版的;

(五)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六)未经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的;

(七)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下载教学辅导2[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辅导2[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我班学生共49人。学困生有7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入转来学生一人,有两名5名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优等生有3人,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力也较......

    分层教学辅导

    小课题分层辅导教学计划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体自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关注差异,分......

    教学辅导一

    教学辅导一 第1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网络多媒体素材的分类、特点与用途; 3.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软、硬件环境; 4.从互联网上采集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教学辅导1

    教学辅导1(第1章)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重点内容 第一、组织的性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透视组织,所以对组织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学辅导三

    《中国法制史》单元辅导(三) (第九章——第十章) 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一、宋刑统及其他法律形式 1.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2) 第三编 专利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专利的概念,专利权的性质,了解专利保护的历史及现代专利法的产生,了解......

    教学辅导二

    教学辅导二 三十五.前赤壁赋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2. 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3. 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4. 掌......

    教学辅导计划参考

    “一对一”教学辅导计划 ◆学生姓名:XXX ◆辅导内容:六年级奥数 ◆辅导教师:李凯 一、目标任务 (一)情感意志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