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创新教案
央行下调“两率”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创新练习
一、背景材料:
近来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政策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贷款基准利率的首次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相应下调,其中5年以下(含5年)贷款利率下调0.18个百分点,降至4.59%,5年以上贷款利率下调0.09个百分点,降至5.13%;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决定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中国人民银行4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我国央行对货币政策做出的这一系列调整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举措落实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专家指出:这些举措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出台的,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适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这是必要的,也是落实灵活审慎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将有利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创新练习:
(一)选择题:
1、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2008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央行对货币政策做出的这一系列调整,这集中体现了
A 一分为二的观点 B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C 抓主要矛盾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面对美国金融海啸,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出现重大转向信号,央行下调“两率”有利于股市止跌企稳,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从政治常识角度看,体现了:
①国家的政治职能
②对人民负责原则
③我国政府依法执政
④我国的国家性质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我国能有效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表明
① 偿还对外债务的能力增强 ②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 ③稳定汇率的能力增强 ④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近年来,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按照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该组织向成员国提供优惠低息贷款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有利于降低世界各地进出口关税的水平C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D是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难的根本措施
5、近年来,我国人民币连续小幅升值,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显著地增加了。其原因是
A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了飞跃,已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 B我国的贸易模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C 我国工人工资提高,劳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D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6、中国人民银行4年来首次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这样做说明了
① 信贷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行政手段 ②国家意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③中国人民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惟一机关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
A.经济手段
B.金融手段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落实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这体现的辨证法道理是
①因果联系
②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④物质决定意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9、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很多专家说,这是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关注,是执政为民的表现。
⑴联系实际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意义。
⑵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关注中低收入群体。
10、材料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2007年,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保增长”。
材料二:华尔街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侵袭,各国央行也纷纷出台救市举措,全球新一轮降息行动正在展开。有专家指出:虽然当前我国国内市场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经济减速风险日益增大,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结构,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中国经济就有着持续增长的较大潜力。(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政府调整有关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A
5、B
6、D
7、A 8、B
(二)选择题:
9、⑴①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②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③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⑵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②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决定的,关注中低收入群体是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③党和国家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关注中低收入群体有助于加强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坚定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0、(1)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国从适度从紧到宽松,到寻找“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现在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都是从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同时,货币政策的 运用和调整也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不能随意调整货币政策,要在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是由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的.。④实践具有历史性特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货币政策变迁,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⑤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就不同,那么所采取的政策也应该因此发生改变。
(2)①我国政府是人们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必须履行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6分)②“双率”下调,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是国内经济“保增长”的需要。“双率”下调,重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中国与世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降息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避免其利润进一步恶化;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有利于提振企业的信心。降息是央行以更加积极灵活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有效举措。
第二篇: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运用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说明有关现实问题
一、名牌战略(或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①企业:长期稳定的市场、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信誉和形象(无形资本)→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高质量的商品更容易实现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②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消费者:高质量的商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知识链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结合“劣质奶粉”事件等)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产品越来越便宜
(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盈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量、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无论哪个劳动生产率,其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即使用价值)就越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这就会引起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管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在引起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变化的同时,也带来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反向变化,但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个别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总量变化,则会使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发生相应变化,故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成正比关系。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职能。(原因:货币是商品,有价值;执行的货币:观念的货币)②流通手段职能。(执行的货币: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能在商品交换中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等货币的某些职能。
5.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规律)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①含义: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②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A、纸币发行量超过待售商品总量的增长;B、待售商品总量和货币发行量都没有增加,但人们惧怕物价上涨,把货币尽快出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③通货膨胀的危害: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使价格信息失真,破坏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造成经济混乱和效益低下,危害社会稳定。④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首先要控制纸币发行量,使之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数
量增加,价值减小,价格降低。
(2)通货紧缩
①含义: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②原因: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低迷,消费不振,固定资产投资放慢,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③影响:商品价格下降,产品积压,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下岗职工增加,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④措施: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7.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
(3)价格和供求关系相互制约。
附:价格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价值(决定作用、基础)、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国家宏观调控、商品经营者的策略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等。
(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5)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交换。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改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③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作用概括讲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8、货币与纸币的关系
(1)区别: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只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②货币是商品有价值,而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③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而纸币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2)联系:①纸币是货币形态的演变,是国家强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9、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价值不是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地说,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可见,价格和交换价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是交换价值产生在物物交换时期,价格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
10.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关系(负相关)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但不同商品的需求两对价格的变动的反映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教大。
②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增加对互为替代品的需求;会减少对互补商品的需求。
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
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
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16.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③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有: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共产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三、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及其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股票和股票价格(1)企业: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2)股东: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3)居民: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1)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
(2)目标和措施: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①对企业来说,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②对国民来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对社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增加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科技: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
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1)作用意义:①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②有利于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维护公平、平等、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④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表现: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
(3)措施: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②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③自觉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④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1)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②方法: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③意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②方式: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③危害: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
裁的。
10.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业务素质
11.我国国有企业:
一个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两对关系:①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②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三个地位:党组织—政治核心;厂长—中心;工人阶级—主人翁
四、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三农问题)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增加农业投入。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⑧完善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4)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
③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④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安定。
⑤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5)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
①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②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
③坚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
④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⑥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力度。
3.工业的主导作用
(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如何发展我国的工业:
①大力振兴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信息产品制造等。
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厦。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这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恰恰又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极大地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①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②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③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处理好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关系
④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⑥发展循环经济。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②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③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④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⑤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⑥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分层: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及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服务的部门。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3)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意义:(农家乐)
①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②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利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5.优化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7.劳动合同制度
(1)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2)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①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2)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①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③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9.扩大就业
(1)重要性
①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
③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现状的严峻性
①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3)措施
①发展经济,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②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④发展中小型企业;⑤国家要采取“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⑥劳动者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意义: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③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保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
1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科技缺乏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重要性: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④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具体措施
①国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③个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2.从产业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三个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1)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
(3)调整工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5)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13.弄清几个综合经济指标
1、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用货币来表示就是社会总产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3、GDP和GNP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能反映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但GDP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衡量价值的判断,例如社会公正,例如幸福;不衡量分配等,因此,GDP要让位于绿色GDP。
4、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国民收入的积累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用于社会物质储备三个方面;国民收入的消费包括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代码 4010501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 政治经济学(Ⅰ)
(2)英文名 Political Economics(Ⅰ)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
全校经济学类各专业以及管理学类各专业,本科层次
2、学时与学分数
周学时6,17周共102学时;3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课,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政治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指导意义,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本质,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提高学生应用经济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先行、后续课程
无先行课程。后续课程为《政治经济学》(Ⅱ)、《西方经济学》
5、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试方式为全校统一闭卷考试(校级教考分离),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五、纲目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习意义;难点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基本含义和内容,理解和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所有制与产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难点是所有制与产权。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知识拓展,不作考试要求)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学生自学,不作考试要求)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二、分工与协作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商品、价值的基本概念,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内在矛盾、劳动价值理论、价值规律;难点是劳动价值理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
二、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第二节 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
二、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第三节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市场经济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货币流通规律有初步的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难点是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规律。[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二、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学生自学,不作考试要求)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
一、货币的层次(知识拓展,不作考试要求)
二、货币乘数(知识拓展,不作考试要求)
三、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四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资本及其价值增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资本集聚、资本集中、资本经营和资本循环周转规律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资本价值增值、资本集聚、资本集中和资本循环周转;难点是资本循环。[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第一节 资本及其价值增值
一、资本的含义
二、资本的形态和构成
三、资本价值增值和利润 第二节 资本经营
一、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
二、资本经营(知识拓展,不作考试要求)第三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社会总产品的含义、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以及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简单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等市场态势的变化;培养同学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是两大部类的划分理论、社会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教学难点: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 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二、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三、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基本实现条件 第三节 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四节 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学生自学,不作考试要求)
一、供求平衡与不平衡
二、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基 础 训 练
一、名词解释
社会资本
单个资本 两大部类 三次产业 扩大再生产
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
二、思考题
1、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2、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试解释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 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4、结合实际,分析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特点。
三、社会调查
调查太原目前市场水果供求和竞争的情况。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
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信用和信用制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虚拟资本和股份制的知识有初步的掌握。
教学要求:准确理解虚拟资本的本质,运动的特点,实际资本的关系,以及虚拟资本发展与信用的关系等;培养运用学得的知识正确认识虚拟资本及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是信用及其功能、银行资本、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教学难点:难点是资本与虚拟经济。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用和信用制度
一、信用的产生及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二、银行和银行资本
三、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 第二节 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
一、虚拟资本的产生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竞争的特征与功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市场类型的相关情况有初步的掌握。
教学要求: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与竞争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无论是过度竞争,还是垄断,都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要保护有效竞争,同时又要反对垄断。
教学重点: 重点是市场竞争类型;
教学难点:难点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竞争引起垄断
一、竞争的特征与功能
二、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和垄断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
二、垄断利润
第三节 有效竞争与反垄断▲
一、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二、有效竞争与反垄断政策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教学要求:准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教学重点:重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本总公式、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教学难点:难点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三、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利润、地租的本质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以及资本家与地主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同学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
教学重点:重点是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地租。教学难点:难点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第二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三节 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二、借贷资本和利息
三、资本主义地租
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知识拓展,不作考试要求)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现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以及资本家与地主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同学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
教学重点:重点是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与治理结构。
教学难点:难点是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一、企业的含义
二、企业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资本主义的个人业主制企业▲
二、从自然人企业到公司制企业的发展▲
三、股份公司与资本主义企业财产关系的变化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又经历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了解和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把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的特征。
教学重点:重点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教学难点:难点是垄断的具体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第二节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及国家干预的目标
二、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手段
三、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后果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表现、影响、矛盾以及二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实质及其后果;进一步加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发展趋势及其内在矛盾的认识。
教学重点: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教学难点:难点是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及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表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第三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要求:理解资本积累、经济周期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认识。
教学重点:重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基本矛盾。教学难点:难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一、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三、产品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第三节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3、毛蓉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4、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5、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3年各期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
第四篇:10届高三政治学情分析
章丘七中2009级政治学科学情分析报告
一、2009年高考文综思想政治试题主要特点
纵观今年全国高考文综思想政治试题,其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立足于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围绕主干知识出题,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道理,主张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引用、变通、整合与创新的掌握和运用程度,重点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
2、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方向,试题在根植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的考查。
3、关注现实生活,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试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以反映现实和热点问题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现实热点的选取,既注重了具有全局性、长效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又突出了本土化和区域性的重大现实问题。
4、体现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试题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有所增强,符合考试说明所体现的精神。
5、凸显人文性,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并重。试题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正确处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对考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引导。
二、2010年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几年来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作了修改,有的改动比较大。2010年的考试必将继续贯彻十七大精神,对原教材的不足和缺陷也将进行修正,这对本届学生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加强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根据新教材的变化,适时、适量地为学生进行一些归纳、总结,保证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确定合理的复习进度
第一轮: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基础知识复习阶段
主要目的:牢固掌握考试范围内的每个考点,做到考点问题化、系统化、清晰化。一轮复习可按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顺序进行,这与学生新课学习的顺序相同,也符合教师的教学习惯。
《经济生活》是高一第一学期学习的内容,时间间隔已经较长,内容多、要求高,是历年考试的重点,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打牢基础,必须保证充分的复习时间。
《生活与哲学》灵活度高、学生掌握难度大,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应放在一轮复习的突出位置。
《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考试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知识点较为散乱、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多,复习中应着重理清结构、突出重点。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为选修内容。
具体做法
在这一阶段,2010届高考考试说明尚未完全明确,我们应该借用2009届考试说明,按照考点要求:
读——细读教材
通过细读,在全面了解教材知识框架的同时,不遗漏一个知识点。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想法。同时,细读要贯穿于复习过程的始终。1
记——熟记知识点
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知识点。记忆知识点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单元题(明白本单元要讲知识点的总体范围)→课题(进一步明确该课题下分几个框题来讲解,弄清框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讲述的主要内容)→目题→具体知识点。
这样从整体上构建了一单元的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简单地说,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很便捷地从体系中提取所需的知识,可以有效的避免“想到什么答什么”的状况,从而提高答题准确率。
讲——点,线,面结合,构架知识网络
通过细读和记忆,学生对某个考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尚不准确,对知识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欠深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在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情镜中正确把握考点的具体要求,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板块,继而构筑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第二轮:2010年2、3月,专题复习阶段
主要目的:提高应用能力。
具体做法
与第一阶段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的复习不同,二轮复习更加重视知识网络的梳理,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一轮复习更加强调重点中的两点,那么,二轮复习则是更加强调两点之中的重点;如果说一轮复习的做法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二轮复习的主要做法则是实际联系理论。通过对当年热点、重点和具有长效性意义问题的分析、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做好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工作,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第三轮:2010年4、5月,规范、综合训练与查漏补缺阶段
主要目的:巩固提高,全面提升答题能力。
具体做法
这一阶段其实又可分为前半段与后半段。前半段,侧重强化训练。教师可以通过精选各地模拟试卷、精挑各种经典试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规范答题,提高应试能力。后半段,侧重查漏补缺,不仅要查补教材知识,也要查补热点专题,还要查补不同题型的答题规范。做到准确审题,答题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重点突出,切中要点,准确使用政治术语。
(三)2010年高考学科应对策略
1、加强研究,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以及2008、2009年新课程地区高考试题,准确把握2010年新高考的特点、趋势。揣摩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吃透考试范围。只有明确这些,并揣摩透其意图,才能从容应对,减少复习的盲目性。特别是要认真研究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新增题型,变化点和可考点等。
同时,要研究《考试说明》提供的样题和近2年高考试题和答案,突出对规律的总结,对试题的感悟,对试题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2、夯实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
高三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夯实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科能力”。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扎扎实实得掌握好基础知识,对教材知识做到全面扎实地复习,切实打好“双基”。同时通过训练,在应用中加深对基本知识、观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绝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
3、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走出书本和课堂,去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对时政知识的积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及时地把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拉入课堂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
4、分析错因,培养方法
考情分析
(1)审题不明确,分析不透彻是很多考生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不少考生不能审清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抓不住问题的中心、主旨,导致离题、“撒大网”和生搬硬套。
(2)答题不到位,考点和材料错位,原理与背景材料脱节,泛泛而谈,是考生暴露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3)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考生存在的第三个典型的问题。建议
(1)了解非选择题的命题形式和内容构成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政治学科非选择题一般是以“一单一综”的形式出现。单独成题的政治学科内综合题,通常设置三小问,分别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部分入题;综合题的出题方式是结合历史、地理,围绕一个相关的主题,各设置若干小问,政治学科一般出现在整道题的后面,通常设置两问,要求用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回答。
非选择题在内容构成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情境、设问与立意。情境,一般选择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给出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新问题;设问,一般由层层递进的几个小设问组成;立意,即考查考生运用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解题方法
①“三看三定”法
第一,初看设问定范围。材料式论述题归根结底是一个个问答题的组合,考生要想正确解答,就必须、首先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要用什么方面的知识回答,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答题。
第二,细看材料定方向。即要弄清楚所要回答的问题要求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是什么”属于浅层次的提问,即要求回答题目或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为什么”属于中等层次的提问,即要求回答题目或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或现象;“怎么办”属于较深层次的提问,即要求考生就题目或者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回答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如果考生能够准确把握这三个方向,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迷失方向。
第三,精看材料定中心。考生在明确了范围、方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看材料,找出并抓住所要回答问题的中心句、关键词,据此细化和归纳材料观点,寻找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并对所归纳出的观点做初步的判断,形成简单的思维轮廓。这样回答问题才能紧扣题目,不至于跑题、偏题。
②“肢解问题、以分定点”法
A、肢解问题,化整为零
以题目的问题和材料的观点为线索,尽量将一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问题,以便于从小处入手各个击破,使答案更具体、更明确。
B、以分定点,编写提纲
论述题特别注重逻辑思维的清晰和要点的全面精要,所以针对问题编写一个清晰的提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答题知识框架时,通常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在具体的要点上,还要看问题所对应的分值,以确定回答的大致要点数。除了要按照拟订的提纲及相应的提示语组织答案,考生还必须注意要书写规范,语言精练且有学科特点,忌文学性描述。
③做图表式论述题:“两比”、“三审”、“四结合”
图表式论述题因其具备文字量少、阅读量小、信息量大、内涵丰富、能全面体现考纲要求等特点,在近年高考中一直作为压轴题出现。此类试题通过把整理后的数据资料编排在一定的表格里,揭示或反映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某种内在规律性或关联性。
一般而言,图表题的结构特点为:围绕所要考查的内容在表中设置横标目和纵标目(横标目表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几个项目数据;纵标目表示一个具体项目数据的变化情况),通过横向比较来了解不同现象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来了解同一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把握其发展趋势。该类论述题的设问,一般要求学生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二部分:我的体会
这次外出学习没有什么更新的经验和消息,甚至这两位老师的一些信息还没有我们在大连教研时候得到的信息新。主要原因还是有地区间的差距,由于山东地区是自主命题,所以他们在高考复习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我们辽宁的09年高考方案还没有出台,所以就需要以国家级的要求为准。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最大的收获是省实验徐老师的备考经验介绍,名校之所以能成为名校,师资力量是很重要的,教师对于高考具有前瞻性的把握,能够深入细致的研究高考,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考的备考复习,最终也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在政治复习中尤其需要教师对热点问题的敏感和把握,关键是如何选准对热点问题的切入。
其实,关于热点专题的复习我们也是年年都搞,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例如08年试卷中所考查到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复习中都注意到了,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公平、航天精神、外贸、雪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都作为重要“热点”给学生反复讲解和练习。但学生考完后都反映试题似曾相识,没有没见过的题目,但也没有真正见过的题目。时政材料都是熟悉的,但提问的角度却不同。这一方面说明我们重视了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复习还不到位,特别是我们对热点问题的研究角度还比较狭窄、单一。有的热点问题复习的角度太多,就显得很粗。我感觉,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另外还需要教师多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通过这次的外出学习就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对热点专题的复习有一种更新的意识,要有超前的敏感度,只有教师走在了前面,才能带领学生走得更好。
第五篇: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请假条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请假条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级专业
班的学生,因为,(请假原因)需要请假。时间:从到,去(去往地点),请假期
间有效联系方式,姓名:电话:
家庭电话:
本人保证往返途中的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在不耽误学习课程和任
何集体活动的前提下,万望您批准为谢!
班委意见:
辅导员意见:
学院意见:
学校意见:
本人签名:
日期: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请假条使用样本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请假条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2008 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专业 08级政治班班的学生,因为,参加学校运动会(请假原因)需要请假。时间:从 2010年3月22日8:30 到2010年3月22日18:30,去云南民族大学本部(去往地点),请假期间有效联系式,姓名:卢大强电话:***
家庭电话:08715914901
本人保证往返途中的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在不耽误学习课程和任何集体活动的前提下,恳请您批准,谢谢!
班委意见:(仅限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和男女生活委员)辅导员意见:(一日及以内辅导员姓名及是否同意态度)学院意见:(仅限三日以内书记或院长签字)
学校意见:(三日以上由校学生处签署)
本人签名: 卢大强
日期: 2010年3月33日
(卢大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