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育对智障儿童教育的作用
美术教育对智障儿童教育的作用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解脱教育对象身心的双重缺陷,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残而不废的新人,使其适应社会需要,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生力量。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并能与全体社会成员融洽交往的健全的心理品质,而我校特教的美术课,对提高智障儿童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使其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直接作用。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偏低,间接学习到的知识少,思想单纯,看事物比较简单,加之有的学生缺乏早期教育,心理年龄较之实际年龄至少小5—6岁,在学习中如何开启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自强、自立、自信,蓬勃向上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学校的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怎样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对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人,但是可以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这就是我们要努力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是审美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启蒙必不可少的辅助教育。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规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而启发兴趣是对智障儿童开发的一把钥匙。教师在学生美术教育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适时适度地给予不同的帮助。鼓励学生自己确定绘画的主题,自己选择题材,探索如何表现题材。同时为学生创设美术教育的环境。为学生创设必要的表现条件。为他们提供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材料,为学生进行广泛的美术活动,提供条件。
二、通过评价强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心情,才能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对于绘画没有兴趣的学生,每次我都以亲切的口吻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画,支持他们画完。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评画时,我把他们的画拿给学生看。每次作业后,我选出最好的和最有进步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欣赏,使学生产生希望成功的动机。他们每次都会争先恐后地问:“老师,这次我画得好不好,能上黑板吗?”“能”。我鼓励他说“因为你有进步了。”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增强了自信心。随着学生美术活动兴趣的增强,美术知识的增加,我适当地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三、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我们老的传统是传授绘画基础知识,把培养学生绘画基本技能作为绘画教学的主要目的。而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一传统,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绘画教学的重要的目的,创造性地规定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重视技能技巧,过多的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大多以临摹为主,缺乏趣味性,容易使学生陷于被动和乏味氛围之中。而今我们的目的是对智障儿童教育、开发,什么都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智力障碍的儿童。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我总是衣着整齐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把自己作为他们的大朋友,比如讲《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视觉功能,仔细的观察,啊!海底世界这么漂亮呀!来,让我们把它们画下来。讲《人物动态》我就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扭动头、颈、四肢,摆出各种姿势,让同学们轮流上台做模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四、利用美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学生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由于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学生的作品惟妙惟肖,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夸大,因此,常常夸大了事情的某一部分。针对智障儿童,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多次重复,反复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维。比如《冬天的回忆》一课,先让同学们回忆、想象一下,冬天是什么景色?一年有几季?四季有什么不同?冬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活动?
五、在美术教育中多鼓励、多表扬,给学生留下充满希望的美好的回忆我们每个小教工作者都要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的创造,大胆的想象,反对用各种框套束缚学生,使学生拘泥于机械的临摹某种具体画法。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喜欢画,无拘无束地创造是他们童心的表现,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展开联想,我们成人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标准,不应是像不像,而是应是有无创造性。智障儿童本身智力低下,又因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遗传因素不同而产生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行为表现及操作中会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景象,有的只能简单的画一些呆板的图案。
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你画的画儿真棒!” “你这个地方画的好极了” “你的色彩真漂亮”;学生会从教师的赞许中得到鼓励,燃起希望,更增加自信的力量,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给他们留下成长中美好的记忆和激励。
总之,美术教育对特殊儿童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面对的是智力低下,对他们交流都成问题的智障儿童,他们面对的世界,相对而言,更加不完整。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精神生活更丰富,在美的寻找,创作中不断陶治着美的情操。要想他们逐步成长为独具个性,能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简单一个字“爱”。
重庆九龙坡区滩子口小学
何学力
2005—5—14
第二篇:智障儿童教育
好的,还有点在找着,有时间帮看看
班主任工作总结
这学期作为培智六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七、八岁的智障孩子。工作更加繁重。本学期,我在班级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我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制度:
1、奖罚制度。每一周的周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物奖励,奖他们一些小食品,在班级“数星星”加五角星,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采用借你一棵五角星,下周表现好的措施。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对那些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在A生辅导下完成。
3、卫生互评制度。我们班的学生不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因此,久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让学生对昨天的打扫情况进行评一评,评出一周内哪几个同学打扫的教室最干净,就把“爱卫生小红花”奖给他们。这样可促进学生们相互比赛,从而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地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二、运用疏导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摆正老师与学生的位置,特别是学生的位置。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心里特点等都有所差异。但不管那个学生,他来到学校,都希望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有优生有差生,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年级智障学生年龄小,在严格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但切记不能表扬过了头,一定得注意火候。记得有一个学生许洋爱打闹别人,我批评了好几次都有不管用。我想:这样看来是不行了,干脆给些“表扬”他吧!我就让他帮同学打扫卫生,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结于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没以前那么爱打闹别人了,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建立民主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们民主一些。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我们班刘畅畅总是上学迟到,我先问清她迟到的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找以后不迟到的方法,这样她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有眼睛盯着你、仿着你。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而要教育学生不打人,自己首先就不许打学生;要学生安安静静地上课,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敲着桌子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即使你能使学生暂时停止吵闹,也无法平息学生心中的烦燥。
五、取得家长信任,建立服务意识
智障孩子教育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3个孩子,家里用的是坐便式马桶,与学校的蹲式不一样,家长们很着急,有的家长甚至买到了痰盂生怕学生不会入厕,每到上课铃响了还迟迟不想离开,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三个学生并没有肢体上的残疾,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放心,然后对这三个孩子利用课间,生活课进行入厕方面的训练,并加强防护,学期末这3个孩子都能自己上厕所,家长们看到他们的进步都非常高兴。
以上是我班主作工作这学期总结,我知道是班主作工作是长期,繁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积累,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至诚
下午 5:36:30 最低也是800了,另加版面费1008,共1808 阿年
下午 5:36:24 在体育康复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
一、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活动兴趣的概念,体育活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活动兴趣和较无体育活动兴趣的活动效果更好。人的体育活动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培智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怏然,不知疲倦,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变得广泛,但易变化。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分化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兴趣,而且,从追溯性研究中发现,学生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智障学生就多数就处于这个阶段,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个时候就尤为重要。
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能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
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所以,它的结构也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能认识体育对强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要不相之。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的并不协调一致,例如:能认识体育活动的好处,但就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不卖力;而对体育活动好处缺乏认识却对体育锻炼有好感的人往往锻炼会全力以赴。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最重要的成分。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感情的感染与熏陶。
三、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途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法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弊,帮助学生理解困惑,消除压抑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健康、融洽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真正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课堂情谊氛围——感染法
如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是压抑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样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而投入体育活动中。
3、循循善诱,处处引导——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通过时间和思考去发现探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并且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健康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体育课程理念越来越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教学中“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等表现为主,将着眼点置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上。因此,笔者认为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与态度,确保智障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和态度有着良好的持续稳定性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全面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智障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每一位教师当前的紧要责任。
第三篇:浅谈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浅谈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关于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探索和尝试
潘 冬 江苏省泗洪县界集实验小学 邮编:223900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本文旨在纠正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健全人格,感恩父母,提高留守儿童个人修养及其学习热情,树立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留守儿童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朋作为临时监护人,甚至还存在无人监管的现象。这个群体的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一系列负面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如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现状令人堪忧。留守儿童家庭大都不太富裕,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多数留守儿童的生活标准比较低,很多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2、自控能力差。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理,只要不犯大错误,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这些孩子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等现象发生。
3.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少交流,使他们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他们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4、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降低,行为习惯变坏。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退步,成绩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在家里无人督促学习,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讲卫生、不听监护人的话,顶撞祖辈、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强。
5、安全感降低,安全问题突出。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甚至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使得他们没有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遇到意外情况不能得到帮助,安全隐患增加。
二、探索和尝试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这些现状,我校在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做了如下几点探索和尝试:
1、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为此,学校制定“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班级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班主任及配班教师作为“代理爸爸或妈妈”,在班级中选用独立能力强的孩子担当“班哥、室姐”,并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诉
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
2、让全体师生用爱心来影响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的关爱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教师适时家访,上门嘘寒问暖、辅导功课,同学间相互协作,结对子,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留守学生感到父母不在身边,胜过父母在身边的家的温暖,让他们孤独的心有所依靠。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我校在县教育局的统一要求下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同时学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并设有“心语信箱”,定期为这些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我们每一位教师把所观察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进步、心理变化、世界观,人生观演变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都记录在案,形成了留守儿童的成长袋。力求让外出务工父母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留守孩子,能够安心在外工作。
4.开通“亲情热线”,加强感情交流。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学校与中国移动共建“平安校园信息平台”,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免费开通每月200分钟的“亲情通话”时间。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亲情通话”联系外,还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视频通话与贺卡书信等沟通方式,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5.开通校园广播站,感受集体温暖。充分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发动和互动交流的作用,留守儿童自己办起了“点歌祝福”等节
目,锻炼能力,和谐共处。班级还开展了“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等活动,让留守儿童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6.建立“家校互动”,推广教育经验。教师借助家访和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互动,指导“临时监护人”科学的教育方法,推广那些富有经验而又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让他们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和整个社会负责。
通过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对留守儿童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帮助,情感上沟通,习惯上培养,品德上塑造,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提高其学习热情,降低留守儿童的逃学辍学率;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进取性和集体荣誉感;纠正其行为偏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其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逐步养成团结协作,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习惯;使其情感更为丰富,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安全等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同时,我们也希望全社会能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座共同关爱、呵护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背后》;
2.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明)2007年4月20日;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5.4.梁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症”[J].农家参谋,2004(9).4
第四篇: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作用(精)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作用
中国孤独症网作者:陈持来源:发布时间:2011-08-02我要评论[1104] 作者:陈持(中国首批注册音乐治疗师之一,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音乐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会员,文学硕士,职称:编辑,爱慧学校教学总监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自闭症儿童原本性节奏声势奥尔夫乐器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重视体感,以节奏为基础,以综合性、参与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为基本原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互动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声音造型四方面。
本文作者通过七年来对奥尔夫音乐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对自己的自闭症儿子张国灿的个案研究和六年来在各个爱慧学校对自闭症儿童的亲身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奥尔夫音乐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专注力、感知觉、模仿能力、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听力、记忆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和交流能力,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对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有很好的帮助。
正文: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套教学法和相应的乐器在创立之初,就一直被运用到特殊教育的领域中,在盲人、聋哑人学校、语言治疗学校、难以教育者机构及各种精神病治疗医院和疗养院被广泛采用。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始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①这种音乐是先于智力的,不用大型的形式、不用复杂的结构;以短小精练的乐曲和动作、舞蹈、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音乐原来不光是可以被动地听的,而是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进去的,而亲身参与进音乐的表演当中,和单纯地听音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音乐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对原本封闭、对外界缺乏关注和兴趣、难以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自闭症儿童来说,也可以很好地调动起他们对音乐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外界的参与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对他们其他各方面的不足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色(一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②“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③ “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④因此,在奥尔夫音乐中,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朗诵、律动、乐器演奏和伴奏、舞蹈、戏剧表演甚至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也可以在音乐中进行互动和游戏活动。
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对音乐的这种综合性曾有精彩的表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⑤奥尔夫音乐就是利用这种原始的音乐和朗诵、舞蹈的综合性,把孩子参与音乐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乐器的作用。乐器对朗诵和歌唱的配合古已有之,有助于增加朗诵、音乐和歌唱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表演者和听者都加深感受和印象。荆轲刺秦王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为国赴汤蹈火、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筑”就是当时的一种击弦发音的乐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筑,如筝,细项。以竹击之,如击琴”。筑早在战国时期己经流行,沿续到秦、汉、南北朝直至隋唐。唐代编入雅乐,但仅属仪仗性质,已名存实亡。唐代以后便逐渐失传而绝迹。早期筑的形体似筝、初为五弦后又有十二~十三弦,演奏时以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持竹尺击弦发音。高渐离就是使用这种乐器的专家,击筑给荆轲伴奏增加了场面的悲壮气氛和感染力,打动了后世无数人的心。
在奥尔夫音乐中,奥尔夫乐器对音乐的配合作用发挥到极至,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参与性
奥尔夫音乐强调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必须自己动手、动脚、去唱、去奏、去跳、去舞蹈和表演。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和游戏,所以有很强的参与性。
奥尔夫音乐强调音乐、人声、音响和动作的统一,并和各种节奏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音乐通过拍掌、跺脚、行进等最原始的人体动作状态被娱乐性地艺术地呈现,带给人身心无比的愉悦。
3.即兴性、幻想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能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也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⑥。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等和奥尔夫自己设计发明的“奥尔夫乐器”(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即音条乐器。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尽量让学生自己随听到的音乐设计他们的乐器和动作伴奏。
4、互动性,奥尔夫音乐活动互动性很强,很多表演、演奏和游戏需要双人、三人或多人的配合和合作,所以还培养了孩子的互动精神和一种“团队”的意识及密切的亲子关系,很多音乐活动需要孩子们或孩子和家长间互相配合协作,从中不仅会促进双方和多方的交流和合作精神,还会增进相互的感情,密切相互的关系,促进孩子情商的发展。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寻找了很多方法去培养自闭症孩子的情商,而奥尔夫音乐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
5、以节奏为基础。
节奏训练是奥尔夫音乐的基础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身体伴奏的声势练习和各种乐器的不配音乐的节奏练习和与音乐配合的节奏练习。
奥尔夫的节奏练习可以与视觉结合在一起,如用四个纸杯代表4/4拍,两个杯子并在一起表示各半拍等,可以用纸杯视觉提示出无数的节奏变化,让孩子们进行声势或乐器的各种
节奏训练。在没有音乐的练习之后,可以进行配音乐的训练,也可以继续在视觉提示下进行带音乐的声势或乐器的节奏练习。
6、重视体感(结合动作。
奥尔夫音乐重视身体的参与,不仅有多种声势练习,把身体的各部分当做乐器来进行节奏练习和朗诵、音乐伴奏,还强调各种伴随音乐的律动和舞蹈,以及带动作的互动交流和音乐游戏,让身体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音乐当中,有如原始部落庆狩猎和丰收的欢歌乐舞,极大
地调动起儿童内心的活力和热情。(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的特色
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材方面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用于儿童音乐教学。
在这里我想提醒从事奥尔夫教学的老师们,在我六年来到各处培训时发现,教师们往往只用奥尔夫音乐教材中和有关培训班用过的设计过的音乐来教学,认为只有用这些曲子才能叫做奥尔夫音乐,这是不一定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一种基于奥尔夫音乐原理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在歌曲的选材方面,教师们可以在学习经典曲目、熟悉了规则和原理、设计理念后,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加以设计。
特别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由于很多通行的奥尔夫经典课例是针对正常儿童和成人设计,对自闭症儿童教学来说难度较大,我们要善于选择其中难度适当的进行教学,并可以降低难度、加以合理的变化,同时选择一些其他的短小轻快的民歌或儿歌根据奥尔夫音乐原理进行走线、律动、舞蹈、游戏、配乐器等设计,创造性和即兴性本来就是奥尔夫音乐的特色。在选材上,奥尔夫也一直强调以各国当地的童
谣、民歌为基本根据。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我们曾用一些时尚流行的歌曲进行了设计,如〈健康歌〉〈嘻唰唰〉等,很受自闭症儿童和家长喜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互动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声音造型四方面。
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指挥和声势活动等,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以此进行节奏训练和音乐伴奏的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等身体动作的简称,在各种节奏中变化无穷。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各种类的乐器有无数种根据歌曲或乐曲的精妙设计的伴奏,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同一首歌或曲有多样化的设计或即兴创作,带给音乐无限的变化空间。互动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以分别以集体舞和音乐剧为代表。
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是奥尔夫音乐的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从这套音乐创立之后,迅速传到世界各国,各国的音乐家和教师们又加入了很多自己国家的民歌、童谣和创作曲目,创作了各种方式的配器演奏形式和音乐舞蹈、游戏形式,有的极具当地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特色,使奥尔夫音乐越发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片无限广阔的绚丽的音乐世界。目前在奥尔夫音乐最蓬勃发展的美国,每年都举办盛大的全世界的奥尔夫音乐展示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教师们在一栋大楼的各个教室展示和表演自己的设计,场面非常壮观。
二、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自闭症儿童主要的障碍表现在情感障碍、语言障碍、交流障碍、行为障碍、对感官刺激的不正常反应、认知和理解的缺陷等,奥尔夫音乐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
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专注力、感知觉、模仿能力、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听力、记忆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和交流能力,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对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有很好的帮助。
1、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主动性。
奥尔夫音乐带有综合性的自娱的特性,不光是让孩子单向地听音乐,而是一直参与在音乐当中,与音乐形成了双向互融的关系。这使奥尔夫音乐极大程度地调动了自闭症儿童的参与意识,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舞蹈和互动音乐游戏,有效地吸引了孩子的参与,提高了孩子的主动性。
奥尔夫音乐极大程度地吸引了自闭症儿童参加进音乐当中,在音乐中娱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在音乐中快乐地享受,自己也成为了音乐的创作者之一,和音乐一起完成了音乐的表现。孩子不需要懂得什么是音乐,就可以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
在教学中,还配合了声势练习和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声势练习让孩子在音乐中有规律地或跟随老师的即兴设计模仿各种动作,自己的身体、肢体在随着音乐而进行,就很容易参与进音乐的活动和集体的音乐互动中。
使用乐器也增强了孩子对音乐的参与性。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沙锤、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自闭症儿童就可以有节奏地敲击进行音乐伴奏,使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参与到音乐中,通过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对外界和其他人的兴趣,参与外界活动的兴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打击乐器“成了教学的器材和促进丰富想象力的工具,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肯定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勿再强调反复灌输的原理,而是突出人的天赋、内在激动和感情。”⑦
2、培养自闭症儿童的专注力
奥尔夫音乐中伴随有大量的声势练习、律动和舞蹈,要求孩子跟着音乐做各种动作,而且随着音乐和动作、游戏的进行要不断变化,孩子必须密切注意音乐、教师和伙伴的动作并随着模仿或配合互动,对培养专注力有很大帮助。“首先它是培养听的洞察力,要求听要专注,只有专心地听,才能培养注意力。”⑧所以专注力的训练首先从听觉的专注开始得到训练。
奥尔夫音乐中一些有视觉吸引力的道具和奥尔夫乐器的使用,都能起到很好的吸引注意力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的传声练习和声势动作、声势动作和人声配合传递的练习可以很好地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密切等待和注意前面一位伙伴的声音和动作并传递给后面的一位伙伴。
奥尔夫音乐的综合性包括了美术的成分,强调美术和音乐的统一,视觉图案和可见的物体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也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青蛙的歌展示青蛙的形象和图片、戴青蛙的头饰等,《库乞乞》中教师先在白板上画四座山和四个台阶、一扇门的图案,并让孩子每人拿一张纸跟着画,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的形象和含义,在视觉提示下进行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对专注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奥尔夫乐器‟这一名称原来只用于指奥尔夫和慕尼黑的乐器制造家门德勒合作发展制成的、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后来泛指“在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中应用的打击乐器。”⑨这是一种以节奏为主,比较容易操作和学
会的原始乐器,如木鱼、响板、腕铃、三角铁、铃鼓等,都有精确的发音、优美的音色和丰 富的表现力,演奏起来自然洒脱,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有各种 乐器多样的伴奏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灵活设计,不管用哪种方式,孩子都必须一边注意 音乐的节奏一边伴奏,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由于在上课时,自闭症儿童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 了自闭症儿童各个器官都要集中注意力,从而使自闭症儿童专注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3儿童的听力 自闭症孩子常常存在听力异常的情况,2—6
岁是自闭症孩子听力发展 的关键时期,听力能力直接关系到自闭症孩子的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这个时期让他们多听 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奥尔夫丰富多样的乐器(包括儿童自己 将身体作为乐器、以及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筷子等许多生活用品均可成为乐器)有助于加强对 自闭症儿童的听觉和对听觉反应能力的改善,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奥尔夫音乐中包含了多样化的听觉的练习,如听音乐的长度决定做动作的快慢和停顿、听音乐的变化来变换动作和游戏,听不同的乐句就走不同的步伐、根据乐器的指挥来变化动 作等,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听力和反应能力。
4、感知觉能力 奥尔夫音乐注重对音乐多感官的参与,对自闭症孩子的感知觉训练方面有独到之处。声 势练习是身体的乐器参与音乐的伴奏,律动是身体伴随音乐变换动作,在听觉刺激的同时让 眼、耳、鼻、喉、触觉和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感觉的锻炼。由于教学中会伴有各种形象的视 觉和触觉的提示,如用手摸彩带来感受音乐的长度,看着小青蛙的模型做小青蛙拍打身体和 跳跃的动作,根据音乐的长度和变化决定动作的长度和变化等,都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感知 觉能力,这种能力在身体乐器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5、模仿能力 奥尔夫音乐有很多乐曲要求老师做动作,孩子跟着做,如走线、声势练习和律动等,在 音乐中模仿老师的动作使模仿能力得到了提高。奥尔夫音乐的舞蹈中有很多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如青蛙跳、山羊摇羊角、乌龟爬等,也 有对工作、劳动或其他各种身体动作、舞蹈动作的模仿,如〈小木匠〉捶铁锤、鞋匠修鞋等,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模仿能力。使用乐器的模仿也是很好的模仿训练。奥尔夫的乐器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且有变化无 穷的节奏类型,使用乐器和不同节奏的模仿有助于训练孩子使用物品的能力。对语言、歌唱的模仿训练在奥尔夫音乐中也随处可见,孩子的模仿能力会在愉快的音乐 中自然地提升。
6、提高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 奥尔夫音乐的乐器伴奏要求儿童听着音乐的节奏用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乐器的使用具 有很强的训练手眼耳协调的作用,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这种伴奏往往是在教师的手 势指挥和提示下进行,这极有效地训练了手眼耳协调的能力,特别是手耳协调的能力,对提 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的反应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使用各种乐器进行伴奏的练习中,精细能力和小肌肉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
高。奥尔夫音乐包括大量的声势练习、律动、动作、舞蹈、集体舞和音乐剧,这些练习都有 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感觉统合能力。如《小木匠》歌曲唱道“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叮叮咚咚叮叮咚,小木匠,用一只 锤子干活,叮叮咚咚叮叮咚。”第二段是两只锤子,第三段是三只,第四段是四只,第五段 是五只,伴随歌曲的进行,第一段用一只手捶大腿,第二段用两只手一起捶大腿,第三段两 只手捶大腿,一只脚跺地板,第四段两只手一起捶大腿和两只脚跺地板同时进行,第五段两 只手捶大腿、两只脚跺地板和点头同时进行。这首歌的练习是很好的手口脚协调、身体协调 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练习。再比如随意站在教室的任意地方根据音乐的节奏开始走路,可以要求脚步恒拍的声音也 可以要求尽量没有声音,走路的方向是随意的,在每段音乐结束之后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 做一些动作,有的是单人完成的,比如说一只手举起来另一只手摸腿,喊出自己喜欢的人的 名字,或是看着自己的鼻子;也有一些是多人完成的,比如说两人手拉手,捏对方的耳朵或 是三人背靠背等。
7、记忆力 传声练习和对歌词的朗诵、歌唱可以反复训练孩子对声音形象的记忆力,提高孩子的听 觉记忆从而提高大脑的记忆力。由于音乐是连贯而不间断的,进行中的音乐会使孩子的记忆形成一种惯性和连续性,让 孩子潜移默化地熟悉和记住歌词和曲调。声势练习、节奏练习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的各种动作模仿可以提高自闭症孩子的视 觉记忆力,从而也最终提高了记忆力。奥尔夫音乐对同一首乐曲或歌曲有多种不同的设计,可以先用声势练习配朗诵伴奏、再 跟音乐配律动、再用乐器伴奏(可以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分组方案),再分两人一组或三人 一组在音乐中进行互动交流训练,然后站起来随音乐走动或舞蹈,同一首歌用不同方式反复 演绎、反复练习,并不断出示视觉提示,加强了孩子的印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如 〈两只老虎〉〈动物的聚会〉等,都可以这样设计和训练。、所以,一堂成功的奥尔夫音乐课不能不停地换歌,在开始进入音乐氛围的走线和基本的 节奏练习之后,可以做一个律动,然后进入主题课程的教学,用不同手法反复练习同一首曲 子,结束时可以有一个集体舞或放松音乐。
8、认知和理解能力 奥尔夫音乐“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诸 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⑩ 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
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 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 达头顶。唱下一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 动作理解了头顶、脚底、高音、低音。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视觉的提示,有时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 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儿童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 彼伏地线,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学习大象的歌时出示大象,蝴蝶的歌时出示蝴蝶,让孩子在 音乐中认识音乐所表现的具体事物。
9、语言能力 人声是奥尔夫音乐的第一项乐器。传声练习是奥尔夫音乐的基本练习,在传声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程度有针对性地传递孩子需要学习的声音,可以是单音、双音或句子,特别要注意使用动物的叫声和象声词来加强对孩子的语言训练。朗诵往往是音乐活动开始时的练习,在朗诵中孩子训练了语言能力。奥尔夫音乐歌曲当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强调,加强了孩子对语言的兴趣,如〈库乞乞〉中 每一段音乐的中间,当孩子跟随音乐到达宝藏门前时,都会一边用两手有节奏地指假想的或 家长老师布置或扮演的大门,一边兴奋地叫着开门的咒语“库!库!库乞乞!库!库!库乞 乞!”每次孩子们都会被调动起发声和大喊的兴趣,在音乐中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声音的音量,改善了部分自闭症孩子声音小的问题。奥尔夫音乐的歌曲和歌唱是和动作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孩子在音乐和舞蹈中加强了 对语言的兴趣,把语言形象和音乐、舞蹈结合起来,加深了印象。在动听的音乐中也更有利 于训练自然发音和语言表达。
10、交流、游戏和合作能力 奥尔夫音乐非常重视集体的音乐活动,一般是多人参与,通常8到10人或10人以上,(当 然在特殊学校中最好8-12人,不能太多)中间有各种两人、三人或多人的互动的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孩子的交流和游戏能力。比如歌曲《小青蛙》可以让两人对坐或三人一组或 多人一组,自己拍手和与对方和其他人对拍相结合,训练了交流互动的能力。有的歌曲本来有些对话和交流的含义,比如〈打电话〉,两个小朋友对坐,互相在歌曲 中对答,做打 .培养自闭症 电话的动作,让孩子在欢快的音乐中提高了交流能力。奥尔夫乐器的演奏有分奏和合奏 多种形式,小朋友可以
一起用同一种乐器同时打一种节奏,也可以打不同的节奏;可以分组 拿不同的乐器,有规则地在不同的时间打不同的节奏,相互间往往互相呼应和配合,这种通 过乐器进行的交流互动训练也非常有效,提高了孩子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歌曲的轮唱和不同段落不同角色的演唱,也有轮换和交流训练的意义。奥尔夫音乐中有大量的音乐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交流和游戏技能。如《小兔子乖乖》,可以让一个小朋友扮演兔子,另外的小朋友扮演其他小动物轮流上 来敲门。《找鞋子》大家一起排队行进,找到自己鞋子的就离开队列,〈开火车〉用手搭桥钻 洞等,提高了孩子的游戏和娱乐能力。
11、增进情感和情商 奥尔夫音乐很多乐曲都有相互握手、拍手等带身体接触的情感交流,如《摇呀摇,摇到
外婆桥》 《小羊咩咩叫妈妈》等歌曲,都有非常温馨的亲子互动的动作和舞蹈,在轻松、愉 快地音乐中增进了亲情的交流,有助于自闭症孩子加深对伙伴、对亲人的情感,增加对集体 团队的团体意识。最经典的是〈彩带舞〉,两人一组拉着彩带,美丽的彩带牵着两端孩子或家长的目光和 情意,既训练了目光对视和交流,又增进了双方的情谊.增加了孩子的情商。
12、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音乐是绝妙的情绪调节剂,不仅对成人有效,对孩子也是灵丹妙药。奥尔夫音乐大多是 轻松愉悦的音乐和活泼欢快的歌曲,对孩子和家长都可以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让愤怒的情 绪降低慢慢变平缓,让急噪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让平淡的情绪慢慢变得欢快和开心,音乐 会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一个快乐天使,起到让人开心的魔术师般的作用。情绪平稳好转了,行为问题就会有相应的改善。奥尔夫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唱、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共同创造艺术表现的集体 荣誉感等,培养了每个参与者在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⑾例如孩 子排成一排,中间放一面鼓,有一个鼓槌,每个人轮流敲击这个鼓,要求保持恒定节奏,以 及鼓槌的传递方法。这些音乐活动中一些有序的规则会使孩子慢慢习惯一种节奏和规律,从 而习惯服从音乐的规则和游戏的规则,减少生活中的混乱烦躁的状态,也有助于改善行为问 题。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 自闭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参考文献 ① ②③④⑥<学校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德]卡尔.奥尔夫 ⑤〈礼记〉后世儒者汇辑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
制、论说礼仪的著作。⑦〈富有活力的音乐〉[比利时]约。威塔克 ⑧〈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钽娜 修海林 尹爱青 编著 ⑨《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奏乐教学的建议》[德国]威廉。凯勒 ⑩〈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廖乃雄 ⑾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杨立梅 李钽娜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学习美术学科对小学生的意义
摘要: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对其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更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天生拥有的,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逐渐形成的。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成长。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其人格健全及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和思绪得以表现,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对其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包括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两个方面,著名英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则提出所谓完整人格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心、育格,这个“格”就是指人格。纵观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最早被追求的是其品格教育的功能:着重人的性格的自然完美性,重视精神的熏陶,并使之获得品性高尚。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以正确的早期教育为起点,儿童时期正是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胚芽时期。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所以,在美术活动中重视早期的人格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 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乐学爱学。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令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爱心,最后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在众多的学科中,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都有它特定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公式。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而对学习有恐惧感,这里也反映了一个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我则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鼓起勇气。美术学科最显著于其它学科的功能在于它的独特性,它没有唯一固定评价对与错的标准,允许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的手法去表现。所以学生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一团陶土中尽情宣泄自然流露的纯真。进行色彩训练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多调色,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后用大笔把
画纸填满,最后我发现画面效果是如此惊人的美妙。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到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功感的产生,自信心也相应地增强了。对自己有信心的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便越好,并越能学习,在各方面都会得到均衡的发展,素质也将会更高。
其次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在美育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从小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应以一种利落的日常程序将其安排得秩序井然。工作前桌面工具要有条理地摆放整齐,创作时画笔不可胡乱把水或颜料甩到地面和墙上,工作完成后自己把东西收拾干净,公用工具放回原处。关于这一点我很坚持。因为这是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担负起自己职责的机会。当学生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后,他会产生自豪、满意的情感,下一次就会很乐意主动地去承担任务了。从小事中对学生灌输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责任感这种观念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环。
学生美术学习有一个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却有些学生常常画到一半就丢开想去玩,遇到这情况,我不会强迫他继续画,因为这会令他觉得厌烦,但我又不可以孰视无睹这种不负责任,半途而废的态度。所以我采取启发式的手法去帮助他们。我会和他们讲讲故事和提一些问题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做到一半突然不想做下去了,你们猜结局会怎样?消防员去救火,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工具带不齐,没法救人了,你们认为这种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学生们听后都意识到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结果有多严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重新执起了画笔。从收拾用具,整理作品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活动中,学生开始体验到形成责任心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会逐渐强化为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负责,为以后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关爱造成他们依赖的性格,让学生多参与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互爱的精神。在美术教学中,我常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创作活动,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大的作品,小组进行手工制作等。在《可爱的家园》纸工课中,我让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进行分工,画、剪、粘、修改完善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小劳手把关。由于是比赛形式进行,学生们都很重视作品的效果,同时也很清楚假若其中一位成员不尽职尽责,可能会造成最后的成果不如理想。于是,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自然而然在心底迅速建立起来,制作过程中,互相配合,群策群力。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交往中,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溶入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中,体现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通力协作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一已的愿望置于团体目标之下,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学协调一致。
三、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够培养其综合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据研究表明,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只具备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一名艺术家,着眼的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培养人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但决定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落实到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解决碰到各种问题。具有综合才能的学生将来长大后才可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学生学习美术学科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在过程中逐渐 形成和发展。如剪纸课,可以陶冶对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培养专注、细致的品格,提高手、脑、眼协调统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训练课培养个人的感觉和观察力,让其养成细心观察,感受事物的习惯,陶艺课则从了解接触泥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中,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儿童品格教育的过程尤其重要。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为一个小画匠或比赛得奖高手。只有当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充实了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积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这才是施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学生长大后,即使不从事有关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只要他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身心健康,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小学美术教育最成功之处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精神与人格在每一特定阶段的完整性。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我们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股培训班热欲发膨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新的时期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的,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扩大其视野,丰富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促进他们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此外,美术教育也将有助于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各项工作。
下面简述一下它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术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美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审美活动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其它意识活动不可能相互割裂,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生活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诸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期,来自同一区域和民族的人,由于所受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影响,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审美活动带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个体性等特征。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同样离不开他所处的环
境 和教育的影响。
爱美是人的天性,对成长的学生来说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青少年中实施美术教育。他们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认识之后对美的追求就会更加迫切。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是审美教育的具体反映。
二、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活动是通过有形的物质材料,塑造出人们可以直接感觉 到的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感受及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它是眼、手、脑共同参与并很好地配合进行的活动。手的活动影响着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脑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美术学科恰恰为学生提供了动脑又动手的条件,当他们动手画画或者做手工的时候,很自然的,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形象思维活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三、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没有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但幼年涂鸦的天性是他们及大的兴趣,所以我结组幼儿对美术涂鸦的天性可以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并且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继而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良好的习惯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
美术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有着密切、内在、必然的联系。语文、数学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反过来又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着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从而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无论在德育、智育和体育诸方面都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教育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而且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罗思菲德指出:将美感的成长列为绘画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因为任何组织良好的思考、感觉、感受力以及任何沟通的形式,都以美感的成长为基本条件,绘画艺术教育促进了受教育者的美感成长,而其成长起来的美感必然会内化为他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生活的内在动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社会所有的美感都得到良好的成长,不仅会使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美、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和人生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