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S5中消失点滤镜应用实例1
CS5中消失点滤镜应用实例
消失点可以简化在包含透视平面(如建筑物的侧面、墙壁、地面或任何矩形 对象)的图像中进行的透视校正编辑的过程。在消失点中,可以在图像中指定平面,然后应用绘画、仿制、拷贝或粘贴以及变换等编辑操作。所有编辑操作都将采用所处理平面的透视。当修饰、添加或移去图像中的内容时,结果将更加逼真,因为可正确确定这些编辑操作的方向,并且将它们缩放到透视平面。完成在消失点中的工作后,可以继续在 Photoshop 中编辑图像。
打开图像→“滤镜”-“消失点”。下图是消失点的工作界面:
消失点工具箱介绍:消失点工具的工作方式类似于主Photoshop 工具框中的对应工具。可以使用相同的键盘快捷键来设置工具选项。选择一个工具将会更改“消失点”对话框中的可用选项。
“编辑平面工具”
选择、编辑、移动平面并调整平面大小。
“创建平面工具 ”
定义平面的四个角节点、调整平面的大小和形状并拉出新的平面。
“选框工具 ”
建立方形或矩形选区,同时移动或仿制选区。
在平面中双击选框工具可选择整个平面。
“图章工具 ” 使用图像的一个样本绘画。与仿制图章工具不同,消失点中的图章工具不能仿制其它图像中的元素。
“画笔工具 ”
用平面中选定的颜色绘画。
“变换工具”
通过移动外框手柄来缩放、旋转和移动浮动选区。它的行为类似于在矩形选区上使用“自由变换”命令。
“吸管工具 ” 在预览图像中单击时,选择一种用于绘画的颜色。
“测量工具”
在平面中测量项目的距离和角度。
缩放工具 在预览窗口中放大或缩小图像的视图。
“抓手工具”
在预览窗口中移动图像。
在对话框底部的“缩放”文本框中指定放大级别。
单击加号(+)或减号(-)按钮分别进行放大或缩小。要临时在预览图像中缩放,请按住“x”键。这一点对于在定义平面时放置角节点和处理细节特别有用。下面用实例介绍消失点滤镜实际应用:
1, 打开素材图片,复制一层,:“滤镜”-“消失点”
2、进入消失点滤镜界面,选取“创建平面工具”,在第一个点上点一下,再点第二个点,当点第三个点时会出现个三角,不管它我们接着点第四个点.这样我们就创建了一个符合透视原理的网格.应该注意的是:只有网格是蓝色时才是正确的透视网络.如果不是蓝色网格可拖动节点调整。
3、取“网格编辑工具” 对网格进行调整到图示状态,将要编辑的区域用网格覆盖。
4、取“图章工具”,按下Alt键,点鼠标左键取样。
移动图示位置,再点一下左键进行覆盖;
按住左键,拖动鼠标,可以将需要的地方擦除掉。
5、再取“选框工具”,做出选区: 按住Alt键,按下鼠标左键向上拖动进行覆盖。
7、取“网格编辑工具”,对网格进行调整到图示状态。
8、选取“创建平面工具”,并拖动现有平面的定界框的边缘节点(而不是角节点,点按并拖移可创建与当前平面垂直的新平面。内容和选区可跨平面移动。
9、再取“选框工具”,做出如下选区:
10、按住Alt键,按下鼠标左键向下拖动选区至新创建的平面内。
11、再ctrl+Alt,将选区移到适当位置。重复数次,将其填满。
12、选择“吸管工具”吸管工具 选择一种用于绘画的颜色。
13、选择画笔工具
用选定的颜色绘画。
”中的选项。
在预览图像中单击时,选择“画笔工具
选取一种“修复”模式:
要绘画而不与周围像素的颜色、光照和阴影混合,请选取“关”。
要绘画并将描边与周围像素的光照混合,同时保留选定的颜色,请选取“明亮度”。
要绘画并与周围像素的颜色、光照和阴影混合,请选取“开”
点击“菜单”按钮回到Ps,增加一个,选择“的图层。
”命令,如选择“3D对象旋转工具”3D变形。,改变XYZ的数值可以进行,消失点滤镜贴入图片
可以在“消失点”中粘贴剪贴板中的项目。拷贝的项目可以来自于同一文档或不同文档。一旦粘贴到“消失点”中,项目将变为一个浮动选区,您可以缩放、旋转、移动或仿制该选区。当浮动选区移入选定平面中时,它将与平面的透视保持一致。1 打开图像(室内):新建图层1:
再打开一个素材图片,(IMG_0308)。将图像大小缩为30%,此操作视素材图片大小而定。
ctrl+a全选;Ctrl+c复制进剪贴板后关闭它。回到室内图片。滤镜/消失点,进入消失点滤镜的编辑界面。选择“创建平面工具”具”
先编辑个透视框,选择“编辑平面工,如图调节网格大小,调成一个格子 取选框工具
,在属性栏进行图示设置。
(选取一种“修复”模式:
要贴入图像不与周围像素的颜色、光照和阴影混合,请选取“关”。
要贴入图像与周围像素的光照混合,同时保留选定的颜色,请选取“明亮度”。
要贴入图像与周围像素的颜色、光照和阴影混合,请选取“开”)6 框内拉出选区
7、Ctrl+V粘贴 ,选择变换工具 旋转和移动浮动选区,如下图
通过移动外框手柄来缩放、8、按住左键把那图案拉到选区内,通过移动外框手柄来缩放、旋转和移动浮动选区,调节好四角;此时图案就自动与那透视选区相适应了。
(重要说明:在消失点中粘贴图像之后,除了将粘贴的图像拖动到透视平面之外,不要使用选框工具单击图像中的任何位置。单击其它任何位置会取消选择浮动选区并将像素永久粘贴到图像中。)
点击确定,退出消失点滤镜.回到Photoshop 界面。如下图
9、再打开一个素材图片,(IMG_国画0196)。ctrl+a全选;Ctrl+c复制进剪贴板后关闭它。
回到室内图片。滤镜/消失点,进入消失点滤镜的编辑界面。选择“创建平面工具”辑平面工具”
在图像右边再编辑个透视框,选择“编,如图调节网格大小。
取选框工具
,在属性栏进行图示设置。
框内拉出选区
Ctrl+V粘贴 ,选择变换工具
通过移动外框手柄来缩放、旋转和移动浮动选区,如下图、按住左键把那图案拉到选区内,通过移动外框手柄来缩放、旋转和移动浮动选区,调节好四角;此时图案就自动与那透视选区相适应了。点击确定,退出消失点滤镜.回到Photoshop 界面。效果图:
应用消失点选区创建图像
1、打开“背景BMP”图片。
2、打开“高楼PSD”,,“编辑”-“拷贝”,创建剪贴板。
3、回到“背景”,滤镜/消失点,进入消失点滤镜的编辑界面。选择“创建平面工具”具”
先编辑个透视框,选择“编辑平面工,调整透视框如图:
4、选择“创建平面工具”,拖动现有平面的定界框的边缘节点(而不是角节点)。新平面将沿原始平面成 90 度角拉出。
5、用同样方法,可创建多个新平面。
6、CTRL+V,将剪贴板粘贴到“消失点”中,变为一个浮动选区。可以缩放、旋转、移动或仿制该选区。
7、移动浮动选区到一个平面中,选择“变换工具” 置和大小。
,调整位
8、按ALT键,移动浮动选区到新的平面中,调整位置和大小。
9、用同样方法,移动浮动选区到其他平面中。点击确定,回到Photoshop 中。
10、打开“风景”图片,“选择”-“全选”“编辑”“拷贝”。关闭“风景”图片。粘贴到图片中来,调整位置和大小。
11、在风景层创建图层蒙板,作白、黑线性渐变。
12、合并图层后,作曲线调整,效果图:
第二篇:图块消隐在CAD设计中的应用
图块消隐在CAD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真实感图形绘制过程中,由于投影变换失去了深度信息,往往导致图形的二义性。要消除这类二义性,就必须在绘制时消除被遮挡的不可见的线或面,习惯上称之为消除隐藏线和隐藏面。浩辰CAD机械2012的消隐功能,自动搜索覆盖件的外轮廓和内轮廓,自动消隐被遮挡的线,是画装配图和构造图的必备工具。
正文:
真实感图形绘制过程中,由于投影变换失去了深度信息,往往导致图形的二义性。要消除这类二义性,就必须在绘制时消除被遮挡的不可见的线或面,习惯上称之为消除隐藏线和隐藏面。浩辰CAD机械2012的消隐功能,自动搜索覆盖件的外轮廓和内轮廓,自动消隐被遮挡的线,是画装配图和构造图的必备工具。
打开浩辰CAD机械2012软件,通过功能菜单中的消隐菜单,可以看到包括了图形消隐、块消隐(遮挡)、取消块消隐、文字消隐(裁剪)、文字消隐(遮挡)、取消(尺寸)文字消隐、消隐配置等功能选项。可见软件提供的消隐功能还是很强大的。
首先我们打开消隐配置功能,如图一消隐配置对话框,在这里可以对消隐功能进行简单配置,来更好的使用消隐功能。
图一 消隐
消隐功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常用的是图块的消隐。图块消隐后看的更真实,像是一块板变成真的实物的板会把在它下方的东西挡住。例如在机械设计中进行装配图的设计,可将每个零件图复制到装配图里做成块装配,最后使用块消隐功能把不需要线段消隐,这些使用技巧都在无形中提升了设计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在调用图库来绘制螺钉螺母装配时,消隐功能也是常用到的,例如在使用浩辰CAD机械2012的GB图库调用螺钉螺母时,可以使用消隐功能自动的将调用的螺钉、螺母组合在一起,螺栓中与螺母重叠的部分被消隐。当选取螺栓时,螺栓变为前景实体,螺母的相应部分被消隐。如图二
图二 消隐
更多的消隐功能还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被设计师朋友们发现,相信只要善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应用方法被开发出来,让我们在绘图效率上大大提高,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产品的创新设计,走向中国创造!
第三篇: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启示
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启示
初中时我们就学过,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的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的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我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哪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哪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第四篇: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例应用_235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例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尝试教学法,对《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按照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五个步骤进行“先练后讲”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语文教学 应用
所谓尝试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其一般结构分为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五个步骤。尝试教学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用基本练习导入新课——练习题与新课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基本练习是讲授新课前的准备练习,能起到安定学生情绪、有效组织教学的积极作用。对语文教学来讲,其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不十分明显,需要寻找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为新课教学服务。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之前,可以选择已讲过的《景泰蓝的制作》作为基本练习题目。据此,可设计的练习题目为:什么是说明文?它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景泰蓝的制作》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示,指出说明文的五种类型,然后提示《景泰蓝的制作》属于程序说明文,即将学习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则为文艺性说明文,从而在复习《景泰蓝的制作》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新课练习——自学课本
基本练习题的出现,往往能立即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对多数学生,需要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并给予点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目的有五个:①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②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③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④领会课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三、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自学提纲和自学例题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的尝试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识,解答出自学提纲和自学例题所给出的问题。为使其感到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并不困难,可采用引导法帮助完成自学例题。如对“课文题目引用了一句古诗,这句诗说明了荔枝的哪些特征?”这则例题,应进行这样的引导分析:课文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虽只有短短的7个字,但内涵丰富。南州,泛指产地在我国南部地区;六月(公历七月)点明了成熟的季节;荔枝丹则写出了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当然,为加快教学进度,可将学生分组,分别讨论不同的内容,再集中全体学生讨论,给出更为恰当的解答。
四、巩固练习——师生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急于使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这里,可借助类似的描写加深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方法的认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尝试练习中解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课文第10段说明的是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段法是比较恰当的。
五、课堂总结——尝试后的教师讲解
课堂总结能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课堂总结是:课文介绍的是荔枝的生态特点,从生理特性写到生活习性,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而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按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描写果实的特点,条理非常清楚。由此可见,要说清楚一个事物至少要具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准确简明的语言等三个条件,其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最为重要。这就要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进行重点说明,以便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有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查阅有关资料。
从语文教材中随手拿来的例子,很能说明在生活的广阔空间语文学习尝试的重要性。这样的尝试形式,本身就是对语文学习的极大丰富。语文学科的尝试教学,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深入开掘,积极探讨。
=====本文结束=====TXT&DOC=====2010/2=====
第五篇:《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摘要:《几何画板》是实现“数形结合”思想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变教学环境又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便利。以大信息量的储备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查阅,进行学习。只有把“几何画板”融入到几何学科的教学中去,才能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关键词:几何画板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
一、引言
《几何画板》是实现“数形结合”思想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变教学环境又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便利。利用“几何画板”绘图辅助数学教学,有着传统尺规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严谨的作图程序、强大的作图和计算功能,能有效地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作图观;有利于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几何画板》显示画面的快捷、容量大、可储存,因此它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为知识信息量的增大提供了空间,数学学习必须因材施教。以大信息量的储备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查阅,进行学习。只有把《几何画板》融入到几何学科的教学中去,才能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二、《几何画板》的主要功能
1.提供了画点(任意点、中点、交点)、画圆(圆、圆弧)、画线(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角平分线、垂线)功能。通过该平台可以准确制作各种图形,初中几何中的尺规作图全部可以实现,并可追踪轨迹,设置动画功能。
2.提供了旋转、平移、缩放、反射等图形变换功能。
3.提供了强大的度量功能(长度、角度、面积、半径、斜率、比例、坐标等)和计算功能(代数运算、常用十余种函数计算等),能动态演示数据变化,并可根据需要制表。
4.提供了图表功能,可建立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方便作出直线、二次曲线,绘制点,直接绘制函数图象。
5.提供了一般软件所具备的编辑功能,并能为所绘图形添加颜色,最新版对文字编辑可选择字体、字型、字号等常规的功能外,新增加了常用符号及数学公式编辑功能。插入对象功能支持“OLE”对象,如BMP位图、PowerPoint幻灯片、声音(.wav)、电影(.avt)、Excel表格,Word文档,甚至可以通过打“包”直接调用应用程序,可以进行超级链接(如Internet网),并可利用剪贴板将绘制图形转换到其它Windows应用程序中,以达到交换信息的目的。
三、教学中应用实例
例1:在《轴对称》这一节中,ClC'通过按纽进行操作,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轴对称的概念与性质。
BB'A'例2:对“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的学习,如果学生不清楚y=kx+b(k≠0)在k>0或k<0时表示了什么样子的图像,不知道b的取值对函数图像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根据图像
A还原翻折对应点连线
例1图
确定k、b的取值范围,学生解起来就会觉得棘手。其性质进行探索时,我们只要在几何画板中,设定两个参数K与b,通过改变K与b的值就可以获得无数多个一次函数图象,k与b的值一发生变化,图象也以随之而变化,这个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较的。变动k与b的值,如当b=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y=kx)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它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它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在老师的演示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大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已动手作图与观察比较老师作图,一次函数的图及性质也可以轻松得以理解。
例3:验证勾股定理。
(1)任意作直角三角形,分别从三条边出发向外作正方形。(2)通过度量得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S1+S2的值,与S3比较。
(3)得出结论a2+b2=c2。
(4)拖动任意一点,改变图形大小,观察能否得出上述结论。
S1 = 9.00
S2 = 36.00S3 = 45.00S1 + S2 = 45.00S2acbS3S1S1的大小S2的大小
例3图
例4图 例4:在讨论二次函数y=ax2+bx+c(a≠0)或y=a(x+h)2+k(a≠0)中,二次函数图象与常量a、b、c、h、k之间的关系时。可作以下设计:
1.在演示画面中,实时显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与y轴的交点坐标和对称轴。
2.拖动有向线段a,改变a的取值。观察抛物线开口方向及大小。
3.归纳:当a>0时,开口向上,开口大小随a的增大而变小;当a<0时,开口向下,开口大小随a的减小而变小;当a=0时,二次函数退化成为一次函数y=kx+b。(说明:一次函数不是特殊的二次函数)4.拖动有向线段c,改变c的取值。观察可发现抛物线随c的值变大、变小而升高或降低。并可观察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和c的取值相等,从而得到抛物线y=ax2+bx+c与y轴交于点(0,c)。
5.拖动有向线段h、k,改变h、k的取值。观察得抛物线随h、k的变化而左右平移或上下平移。顶点坐标是(h、k),也就是(-b/2a,(4ac-b2)/4a)。从而归纳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与对称轴和h、k的关系,并将实验观察所得结论,进行推理论证。
例4图
例5:如图所示,根据相交弦定理,我们知道PA•PB=PC•PD,那么,如果P点在☉o外,PA•PB=PC•PD这个结论还成立吗?特别地如果P点在过A、B、C、D中某一点的切线上时,结论又怎样?”。
此问题的探索大致可以按下述四个步骤进行:
1、测量PA、PB、PC、PD的值,并计算PA•PB,PC•PD;
2、用鼠标将P点从圆内拖到圆外;
3、观察PA•PB,PC•PD的值的变化情况,仔细查看当P点在圆外变动时变化了的PA•PB,PC•PD的值是否相等。
4、得到结论。
对于切线位置,可以过某一点(如C点)作圆的一条切线(CM),在该切线上任取一点H(H点最好不与C点重合),然而,用选择工具选择P点按住Shift键后再选H点,使两点都被选中,用鼠标选择【编辑】下的【操作类按钮】下的【移动】命令,为从P点移动到H点设置一个运动按钮,当双击按钮时,P会从它的当前位置移动到H点,并使P、H两点重合。通过观察PA•PB,PC•PD的值,可确立两者的值的关系,得到结论。
AODPBCAOCDBPAODCBPH例5图
四、运用《几何画板》的几点认识
1.《几何画板》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产生了良好效应。它的启动,改变了常规教学的陈旧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实践中,学生从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是惊喜和兴奋,进而有一种强烈求知欲,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学习活动的良好氛围。从知识学习的达成度看收效甚佳。
2.使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能够更有实感的去把握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把教师群体的智慧和经验转化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教学资源,开展更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3.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流于形式,玩玩花样,做做表演,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既要节省时间,又要方便,还要提高效率。利用《几何画板》是为了对一些学生不易掌握或不好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实验,探索,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我们在利用它教学时,必须要在比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易让学生接受、省时省力基础上才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