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4:5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第一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联想、表达,强化对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对体积单位大小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够进行比较,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策略

(1)故事激趣策略: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与设计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4个1 cm3小正方体模型,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师:谁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设计理念: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体积概念表象。】

2.实验证明。

教师演示: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设计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石头占据水的空间的道理。】

3.揭示体积。

生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大小两个石头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师出示下面的课件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生:电视机占的空间最大,手机占的空间最小。

师: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师再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出示课件: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学生出现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好比较)

【设计理念: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到底谁大谁小?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出示课件),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大家阅读书本,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汇报: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几个同学用身体演示大小1 m3的物体。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亲身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摆小正方体,摆后汇报。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书本第40页第1题,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设计理念: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选择合适的单位(课件展示)牙膏盒的体积约120()一部手机的体积约48()一堆煤的体积约2500()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1()

2、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3、练习:完成课文第44页练习七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五、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生:----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

《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

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曲堤小学 赵晋军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 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3.教学例3(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梁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掌控好学生上课时的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2010-07-28 09:08:13| 分类: 教育叙事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觉得这种尝试教学法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致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

向。

当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这本书后,我对以后“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有了几点新的思考与尝试。

一、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1、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4、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教学设计片段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你打算怎样过六一? 老师对一个班的同学做了调查,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打算的吗?

呈现统计图和信息:打算出去旅游的同学占了1/8,打算去吃肯德基的同学占了3/8,打算认真看书的同学占了5/12,请你任选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我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收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假期安排活动,如去肯德基,出去旅游,在家看书等内容,构建新知,渗透分数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提出有关的分数问题,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在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的学习基础上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认真设计教案,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重视数学

这门学科的学习。

二、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2、.教学评价是充分承认学生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评价观应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从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得出新知,在练习环节中,通过练习,让学生查漏补缺,学得计算的方法,环环相扣,老师作为引导着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练习的“小老师”环节中,用一句“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对的请你说明计算过程。”就能自然地引出学生的回答。另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也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对回答的同学进行即时评价,反馈给学生对错。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更是对还没有进行新知教学就算对题目的学生给予表扬。一句“你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教你就已经会了!”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一句“现在你会算了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会更主动地去

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

和雕琢。

最后用一位名人的话来结束读了本书的体会:一个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活更靠近学科专业上的行家,同时不自傲不自封,终身学习,变有限的“一桶水”为不尽的“长流水”。

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的意图。

silver18 发表于 2010-3-14 20:41:00

关注细节,这是我们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细节,一个常被人忽略但至关重要的小环节,教学细节就是构成教学行为外显的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要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精确地、发人深省地给人以指导、启发和教育。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看似平常,平常中却蕴含着智慧。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情感、体验……;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得以落实;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在一堂课中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精心打造关键性教学细节,都是在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智慧,能使我们日后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上好一堂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细节的设计中,首先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细节作全面分析。我们以为,教学细节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成功的细节”或者称“精当的细节”。这种细节在教学中是“亮点”。比如,“认识负数”的教学,我们让学生根据天气预报中出现的零上和零下温度,自己尝试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可以视为精当的细节。二是“一般的细节”。它没有前一种教学细节那样精彩,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在教学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例如,“认识负数”的教学中,在精当的“开场白”之后,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这一细节虽然平常,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三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是一种会对教学产生不良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的细节,应该尽量避免。因此,教学细节的设计应该全面考虑,在重点关注精当细节设计的同时,也注意设计好一般化的细节,同时还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

其次,应从整体上考虑细节的把握和安排。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它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一定是具体生动、精确恰当的。这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不应孤立无序地拼凑在一起,而应按照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主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组织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设计教学细节时系统思考问题,而不是孤立零散地专门就一两个细节动脑筋。以五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导入”部分以例1的情境图引出计算,注意创设情境的细节;在“探究”部分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4.75+3.4,注意板演、交流这几个细节;组织学生尝试计算4.75-3.4,注意交流和小结的细节,并注意收集学生的错误信息。上述细节,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上下贯通,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应有所侧重,处理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有人认为,教学细节“无法事先预计”,全靠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而产生,从而否定教学细节设计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事实上,即使教学中“即兴式”的教学细节,也都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我们仍要老老实实地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事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全面理解和考虑,系统把握和安排。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只要我们能够关注细节,必然也有闪亮发光那一刻。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红枫三小:黄金华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马师傅分饼的工作照)看这是谁,他在干什么?对,这是上周五马师傅给101班在校吃午饭的小朋友分饼的情景。马师傅做了三张同样大的饼,他把第一张平均切成4块,分给第一个小朋友1块;把第二张平均切成8块,分给第二个小朋友2块;把第三张平均切成12块,分给第三个小朋友3块。这时前两个小朋友不高兴了,猜一猜,为什么?

2.三个小朋友分得结果到底如何?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建议组长先分工,每人负责分一张,然后比一比。

3.哪组愿意到前边汇报?(各小组用不同方法汇报分的结果)

4.听了同学们精彩的汇报,我也忍不住想参加,欢迎吗?你们帮我解说。(边说边演示课件)通过实验三个小朋友分到的结果怎样?这三个分数有什么关系?读出来。

(板书:()=()=()

5.三个小朋友分得的相等,那么他们分剩下的部分又有什么关系?怎样表示?

(板书:()=()=()

二、反思

1.通过学校食堂的马师傅给101班在校吃午饭的小朋友分饼这一情节,调动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猜想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很自然地创设出学生迫切要求往下探索的要求。

2.通过小组合作做实验,学生从不同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红枫三小:黄金华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类别: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题目:

单位:双山子中心小学

姓名:吕剑超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知识目标: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能力目标:

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

方格纸、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探索新知教学片段:

1、比一比,估一估

师:现在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花坛画到纸上,我们先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哪个比较大?

生:一样大。

生:长方形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比较大。……

师: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样大,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我先数出整块的,然后这些剩下的小块拼一拼,还可以拼成整块的。

师:那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

师: 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72平方米,说明……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师:也就是……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72平方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也可制造悬念,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学习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引导的。学生往往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及时介入,以保证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好的学习活动中去。]

2、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比较大呢?……

生:我用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然后再把它补到另一边去。

师:非常好,有自己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割补法来看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师演示,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平行四边形割补完变成一个长方形了。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

3、师: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的?大家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生: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的。

师: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

生:无数条。

师:所以,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边说边演示平行四变形通过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4、师:观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能不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觉得他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生: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下面的底有关。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两条边的长度都有关。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两条边的长度不完全有关系。因为老师黑板上第一个平行四边形与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长度一样,但第一个的面积明显比第三个大。

生: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

5、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师:刚才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大家都值得表扬。

7、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师板书“S=a×h”)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变枯燥的说教为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在方法上恰当引导,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师小结:面对着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我们利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以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思想方法继续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

9、实际运用。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1)(出示例1)请大家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这道题,请大家想一想,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组底和高就能求面积了。

(2)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43米,高 是20.1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将学生带回到了生活中,练习由易到难,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什么难处。学生就在运用所学知识给别人帮忙的过程中着实体验了把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明线,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暗线。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成功和成长的场所。] 教学反思: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接着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下载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上第五单元《点阵中的规律》 设计理念: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

    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教学案例 香玉小学 闫远波教学案例 巩义市河洛镇香玉小学 闫远波 【案例背景】《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教学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教学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案例 ***县***乡中心小学*** 首先,虽然本套教材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五下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一、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 22、、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前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分数的意义”感触颇深。“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约分》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合集)

    数学教研活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学案例 石庆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5页例4及做一做。 学情分析:《约分》是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案例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上饶县第一小学 胡云富 一、概况分析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