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农村法制宣传在“法治略阳”建设中的作用
略阳县解放思想
大讨论征文文稿 理论文章
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内容简介:在我县人口中,农民占的比重很大。纵观农民这一群体,有的人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对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新形势下的农民法制观念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安全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农村经济发展。本文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针对当前我县农村实际,如何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行探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法制宣传教育做出了作用论述。法律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依据。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律在农村树立大的权威,让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护法的氛围,这是当前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法治略阳”创建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是维护农村稳定、实 1
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略阳的重要任务。略阳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县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实现突破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各方利益的调整期和矛盾纠纷的凸现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农村法制宣传,要紧紧围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主线开展。在创建“法治略阳”进程中,农村法制宣传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提高对法制宣传教育的认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密切党干群关系。要充分认识搞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在“法治略阳”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把法制宣传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谋划,不断加强对法制宣传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法制宣传的制度措施,为农村法制宣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把管理决策的最高依据确定为法律,把法律的宣传教育作为实施管理的最重要的手段。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法律的本质是人民利益的维护神,当群众清楚涉及利益问题在法律上的表述,决策和措施就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以达到减少矛盾、促进和谐的效果。
二、加快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步伐。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有内在的同一性,民主意味着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可以对任何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法治意味着法在社会中具有至高权威,任何权利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运行。农村工作中要进一步推行“四民主、两公开”工作法,提高百姓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强化法制观念,逐步在群众中形成权利在法律中寻找根基的观念,让法律成为大家的一种需要,为法制宣传创造良好的氛围。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其次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教育农民全面深刻地理解法律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保证实行法治得到农民最有力的支持。要向农民宣传农村常用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能力。再次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举办基层农村干部、群众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群众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
三、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形式。要借助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成果,整合各种宣传资源,探索增强普法实效的工作模式。要针对道德规范行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律成为校正道德缺失、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保障。建立各级法制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村组干部、共产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培训。要依托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借助村“两委” 的学习辐射,形成相对稳定的普法宣传机制。在宣传形式上,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充分利用法律赶集、开辟法制宣传教育栏、召开法制宣传大会、设立法律咨询点、调解民事纠纷“以案说法”,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一是开展送法进学校活动。各学校要制定青少年学法实施意见,建立法制副校长制度,每年讲法制课不少于6次。并且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二是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设置普法教育内容,在企业内部区分不同层次进行普法教育。在企业内部设立了法律课堂,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学法制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学习与其经营管理内容相关的法律知识,普通员工则主要学习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三是开展送法进镇村活动。充分利用农村法制宣讲活动、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坚持组织镇机关干部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讲的形式定期到村,面对面向群众讲授法律知识。组织公安、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法律宣讲团,深入到村组宣传宪法及各项法律法规,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四、扎实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继续深化创建“法治镇”、“民主法治村(社区)”等活动,探索方法、推广经验、,稳步深入推进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的法治秩序,为全县稳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文明与法
治建设的基础,而完善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则是促进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村规民约”,实施还权于民,让民主和法治精神在农村扎下根,维护和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全面实施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活动要结合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推行“双五”工作机制,重点排查调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成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把矛盾消灭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依法打击农村犯罪活动,铲除农村恶势力,扫除“黄赌毒”,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增强村民的安全感。要强化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防止重新违法犯罪,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作者:裴明周
地址:县司法局法制宣传科 电话:*** 5
第二篇:浅谈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xx《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发布后,一个学习贯彻《纲要》的热潮正在举国上下蓬勃兴起,《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和运作,标志着本届中央政府组成人员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标志着政府机关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转变。《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工作目标。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它任重而道远。司法行政在政府工作中担负着法治建设的职能,在面临着法治政府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同样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法治政府建设对司法行政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如何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法治政府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是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一. 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普法教育的职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行政机关人员和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当务之急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对各级领导干部、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中,要知法懂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各项事务,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管理人员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也给司法行政在履行普法教育的职能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司法行政在履行普法教育的职能中,要始终把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管理人员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要研究和探索出一条与建设法治政府要求相吻合的普法教育的新路子。在普法教育的实施上,要力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把普法教育真正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的轨道上来抓,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年终有考核。要坚持把自学和与培训相结合,把请专家学者举行法制讲座与组织集体讨论相结合,把学法与考试相结合,把普法教育的目标放在推动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上,用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来衡量普法教育的效果。司法行政部门要善于与人大取得联系和沟通,组织抓好领导干部任职前的学法考试工作,并把这一制度作为干部任免的一项程序和内容进行,并严格法律考试的质量关,以任职前的法律考试推动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学法考试也应纳入年终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抓,对学法考试人员不合格要实行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年终评定应是不合格公务员。使普法教育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由过去的软指标变为硬指标,更能适应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要求。在抓好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人员的普法教育中,还要抓好全体公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建设水平,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全体公民都学法、懂法、守法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就会加快,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同时,群众又是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对人和监督者,对政府机关的违法乱纪行为有监督权、检举权、控告权和获取赔偿的权利等。因此,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送法进万家活动、以案释法讲解等手段和途径,深化广大公民的普法教育,在法治政府的建设中,确保广大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使广大公民积极投入法治政府的建设行列。
二、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法律服务的职能,为各级政府的依法决策及依法行政当好顾问和参谋迫在眉睫在法制政府建设中,政府领导和各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决策、决策是否失误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管理水平,关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因此,在法治政府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这一决策原则显示了政府和行政机关决策的责任性和严肃性,体现了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策失误要追究决策层的责任,这就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原则,它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为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和提高决策的水平,政府领导和行政机关需要有一大批法律专业人士发挥顾问和参谋作用,司法行政担任着法律服务的职能,系统内部有一支长期从事法律服务的律师队伍、公证员队伍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这三支队伍中涌现了一批法律服务的精英骨干,在政府的依法决策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囊团、顾问团、参谋团的作用,充分彰显法律服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功能。首先,司法行政机关要组织法律服务精英骨干为政府的依法决策当好顾问和参谋。司法行政要担负起政府依法决策的顾问和参谋的重任,必须从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中选出一支强兵强将,组成一支精英骨干队伍,为政府决策层提供最佳的顾问和参谋。同时,司法行政机关还需要对法律服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他们参与决策的本领,使法律服务精英骨干队伍为政府的决策播种一片绿荫。其次,搞好依法论证和调查考证工作。法律顾问队伍要至始至终参与政府的重大决策,要从决策草案的制定、修改、听证到组织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决策调整等诸方面给予法律指导和规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再次,组织精英骨干队伍参与政府机关的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政府机关的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依法仲裁和依法搞好行政复议工作是政府依法行政中一项取信于民的重要工程,它对于法治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司法行政要组织法律顾问团参与政府机关的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规范和依法监督政府机关的仲裁行为和行政复议工作,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真正把政府机关建成法治机关、服务型机关、廉洁高效的便民型机关。第四,司法行政要从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转变管理法律服务的职能。法律服务队伍参与建设法治政府的活动,司法行政要对他们多关心,多服务,多帮助,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法治政府的建设行列。
三、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人民调解的职能,为建立新的矛盾化解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成功经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由于司法行政长期担负着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积累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为政府机关搞好矛盾化解工作发挥指导、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要从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搞好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一是要协助政府机关搞好依法调解中的业务指导。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不断随之增长和上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行政机关要为矛盾的化解提供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服务。司法行政机关要有意识地为政府机关搞好调解工作进行培训,认真组织行政机关调解人员学习《人民调解工作条例》。在组织培训中,还可以采取组织现场观摩、查阅调解协议书等方法。使行政机关调解人员掌握调解的基本功,提高调解的能力和素质,在法治政府建设中成为有作为的行政机关。二是主动配合做好社会矛盾的调处工作。司法行政机关在政府机关矛盾的调解中,要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要组织调解骨干小组介入政府机关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在调解中,要向群众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和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要规范调解的程序和调解协议书的制作,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要督促履行义务。司法行政机关在政府机关的矛盾调解中,要发挥示范和诱导作用,确保政府机关的矛盾化解工作做到社会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机关自身满意。使政府机关的矛盾调解成为社会调解组织的楷模和标杆。三是司法行政机关要从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建立新的社会大调解机制。当前,社会大调解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立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建立社会大调解机制中探索新的路子和做法,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社会矛盾化解作出应有贡献。
四、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依法治理的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的作用义不容辞司法行政长期担任着普法依法治理的职能,法治政府建设既是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又是依法治理工作的范畴。司法行政工作是政府法制建设的一个机构部门,履行着一个地区的法治建设的职能,一个地区的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都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司法行政担任着政府和社会法治建设的双重任务,因此,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司法行政要把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列入普法依法治理的规划和目标来抓,把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容纳入依法治理的工作范围来考核,把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调解、依法管理等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抓,定期组织检查考评、组织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同时,对法治政府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纳入普法依法治理的总结表彰范围进行通报表彰。以普法依法治理的开展,提高政府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二是要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检查监督的作用。司法行政要充分发挥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积极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检查监督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与人大部门、党委的宣传部部门、组织部门取得联系,协调组织力量对政府机关的依法管理、依法办案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每年要组织对办案人员的办案情况进行调查和考察,对案件当事人进行走访和了解,掌握和了解办案人员是否公正办案、依法办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检查监督促进行政机关公正执法,依法办案。三是要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考核考评的作用。随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司法行政每年都要组织协调力量对政府各部门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的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评,特别是在完成了普法依法治理的五年规划的周期目标时,都要进行阶段性的考核考评。在普法依法治理的考核考评中,今后,也要将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情况纳入考核考评的内容,并根据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容,进行细化量化考核的标准,对考核不达标的不能参与先进的评比,以考核考评推进政府各部门的依法行政,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取得辉煌成果。xx省xx县司法局法制宣传科电话:025—7214399
第三篇: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07年4月26日,按照乌苏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安排,我们第十六期中青班赴山东考察学习,考察目的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更好地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服务。5月3日,我们对寿光市展览馆、寿光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三元朱村冬暖大棚蔬菜种植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看专题片、阅读资料、听讲座等,对寿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发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妇女工作的思考,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寿光三元朱村基本情况及新农村建设成果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坐落在渤海湾南畔,寿光市最南端,紧靠济青公路,南靠胶济铁路,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是一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早在五千年前就受到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熏陶,是巾帼英雄陈少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就是出生并成长在这片热土上。
三元朱村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在王乐义书记的带领下发展特色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之路。作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元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冬暖蔬菜大棚,1989年由17名党员带头建的17个大棚,创造了平均每亩收入2.7万元的世界最高水平,1990年该村又建了181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寿光全市已建冬暖式大棚5130个,当年为寿光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现在的三元朱村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服务站和蔬菜加工厂,乐义品牌蔬菜销往世界各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低效问题。目前,三元朱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期工程,全村81栋楼房已经完工,幼儿园、敬老院相继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重要项目高科技示范院开始动工建设。
王乐义说:“三元朱村的发展关键是靠生产的发展,我们有了好的政策,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起一支好的队伍,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结构上调整了三次,这个村的经济上了三大步。”
三元朱村发展经验,一是立足实际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走特色农业、科技农业之路;四是把握时机,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坚持科学规划村庄,立足长远发展。这个村在发展过程中,妇女能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乌苏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智慧、参与和创新。为全面掌握当前我市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引导广大妇女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依据我市各乡场镇妇联有关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通过座谈、走访了解、数字统计等形式,对全市20个乡场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
1、农村妇女致富本领显著增强。近年来,乌苏市各级妇女组织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妇女发展,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意义,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妇女工作的首要任务,深人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和“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加强妇联组织网络建设,采取上下联动,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三大网络,建立以农村妇女学校为重点、各类教育培训基地为补充的科技培训网络,形成了文化教育、实用技术、绿色证书、职称评定和学历教育五个梯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体系。2005年组织讲师团深入20个乡场,培训了村级妇女科技推广骨干2000多人。广大农村妇女立足各类活动载体,在劳动中学,在学中做,目前全市有70%以上的妇女接受政策规定、农业科技培训,6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2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树立妇字号龙头大户27户,“新农村巾帼示范村”20个,“巾帼科技示范村”6个,全市派出第一批4名女农民参加了全国女农民经纪人培训,并取得全国农民经济人证书。农村妇女科技致富本领普遍增强。
2、农村妇女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在更广阔的生产领域中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八十四户乡妇联积极贯彻该乡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方针,结合本地优势和产业方向,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带头种植“绿色蔬菜”,带头销售农副产品,她们兴办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为农村妇女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夹河子乡面向市场,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向妇女推广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新技术,仅葡萄保鲜技术就使该乡80名妇女受益,靠保鲜技术平均每户收入 2万元。皇宫镇、百泉镇、四棵树镇开展科技养殖竞赛,引导妇女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养殖,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涌现出象许云霞、加玛力汗、王亚萍等一批年产值10万元以上专业大户,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1%。另外,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村妇女的又一条增收渠道。古尔图镇一次为汇通棉纺厂输送30名女工,2005在农牧区开展了“转变观念走出去,艰苦创业为家乡”活动,我市输送到乌鲁木齐市从事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的女工32名,2006年实现市乡转移1530人次。
3、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广大妇女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市妇联抓住时机,适时引导,组织学习,相互观摩,使各类女农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市场信息和最新技术传递,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各乡场妇联积极组织农村妇女进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知识培训,大胆尝试成立了适合妇女群众的专业协会32个,初步完成了制定规章、召开理事会、成立专业小组、建档、营销活动等工作。其中,八十四户乡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协会、西大沟镇的番茄协会、石桥乡的手工艺品协会、古尔图镇的大芸中草药协会、百泉镇的巾帼奶业协会等协会较为成熟。据调查显示,随着各类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广大妇女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能力较以前明显增加。
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历史原因,农村妇女工作中还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妇女总体素质偏低。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平均少于男性。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仍然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认为致富兴家是男人的事,满足于自家经营和操持家务的小视野,主动性较低,严重制约妇女的发展潜能;三是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生产技能等,不能有效地掌握,对一些生产经营、政策措施、网络信息等,更是知之甚少,影响了她们的劳动回报率。
2、妇女就业观念保守和懒惰思想还很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靠近家门的就业机会虽然增加了很多,但仍有不少农村妇女观念保守,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和本事,只能在家做家务,尽管有很多活儿可以做,但她们嫌挣的钱太少,大事做不来,小事也不愿做,一有时间沉缅于麻将桌上,生活满足于过得去就行。
3、妇女获取信息渠道闭塞。由于信息不畅,缺少行业协会的帮助等原因,农村妇女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致富信息主要来源于“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别人赚钱了,我也跟着干”,造成生产的盲目、被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继续强化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要在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培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培养合格新型女农民为主要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思路。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式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妇女的需要。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妇女占一定比例。
2、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妇女致富意识。鼓励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增收渠道,要广泛树立妇女致富典型,大力宣传她们的创业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实现自主创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农村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做好创业前的培训、资金扶持工作等。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要促其向规模化、特色化、集团化发展。
3、大力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要结合地区妇联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特别是乡场镇妇联要着力抓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出能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示范村,使“三学三比”活动的对象由示范户到示范村,带动效应由点到面,发展当地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壮大和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各级妇女组织要成立女经纪人联谊会和女能手协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建设,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5、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要充分发挥妇女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加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畅通输出渠道,做好权益维护,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大跨度、大规模、有组织的转移创造条件,通过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同时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第四篇: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如何发挥
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如何发挥“主角”作用
孔村镇人大副主席苏本河
近期,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体安排,开展了“问计四万百姓、谏言孔村发展”走访调研活动,深入全镇5个村及多个单位,采取听取镇村干部汇报、与党员、干部或群众座谈、实地查看等形式,找准了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镇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镇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前线指挥部”,担负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任,能否充分发挥“主角”作用,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调研中发现,镇党委始终能够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保持稳定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高度来对待,作为一项牵动全局、抓纲带目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但是也有部分环节比较薄弱,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能完全落实,管党意识不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思路不清,工作时紧时松,缺乏连续性,习惯于搞几次突击、整顿,开展几项活动来代替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存在“平时不抓评时抓”现象,没有建立长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在村级班子管理上,固强攻弱的力度不够,缺少过硬的综合性典型,“难点村”治理整顿进度缓慢;部分村党建基础工作薄弱,活动室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个别村“三会一课” 1
制度不能坚持经常,有的村不能定期召开支部大会,党员发展结构比例不够优化,党务村务公开不够及时;从事党务工作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对应知应会的党务知识不能熟练地掌握,有的甚至对镇党委正在开展的重大活动不了解,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热情不高、劲头不足。
二、强化镇党委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主角”作用的途径
1、从思想上,增强一种意识。即增强镇党委的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发挥好镇党委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不断强化镇村直接责任人的政治责任,使其牢固树立“不抓基层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基层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增强自觉抓基层、打基础的意识。镇领导干部带头精心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定期深入到村,指导、协调解决村内矛盾问题,带头分包问题最多、转化难度最大的后进村,以点带面,指导全局。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例会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会诊。实行党委成员包村“五包”责任制,即包支部班建强、包两委关系理顺、包难点问题解决、包重点工作完成、包选准富村路子,坚决杜绝出现支部瘫痪或半瘫痪的村、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村。
2、从力量上,抓好两支队伍。着力抓好镇村党务工作者队伍、农村党建指导员队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抓力量,确保党建工作有专人去抓、有足够的精力去管,确保党建各项任务落实。选拔高素质年轻干部充实镇村党务工作者队伍,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和目标,定期进行党建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党务工作者对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认识,严格落实党要管党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抓早、抓细、抓实。
推行向“难点村”下派党建指导员的作法,充实力量做好党建工作,重点负责村情民意调研、组织建设指导、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制度规范、后备干部培养等职责,提高村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筑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基。
3、从制度上,建立三项机制。重点建立交流指导机制、督查督办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促使镇党委主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主角”作用。
一是交流指导机制。实行“月例会、半年述职、年终联查互看”制度。每月组织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例会,镇主管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参加,汇报上月工作完成情况,安排部署下月党建工作。镇党委每半年直接听取各村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报告,镇党委班子成员进行点评,各村党组织书记之间加强横向交流,并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年终组织镇村党务工作者组成联查组,随机确定联查对象,对党建工作进行定点解剖,共同制定措施,促进工作落实。
二是督查督办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日常督导与明查暗访相结合,镇党委组织办建立日常督查考核台帐,随时将督导和明查暗访的情况记录在档,并向全镇通报。对督导和明查暗访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及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由镇党委向各村下发督导检查提示单,限期进行解决,解决结果作为年终党建考核排名的参考依据。
三是考核激励机制。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秀信息员,年终进行专项表彰,引导镇、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着力解决
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4、从基础上,力促四项规范。着重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四项基层基础工作进行全面规范,促进党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一是阵地建设规范。镇党委对已建好的村级办公场所进行达标验收。按照“十有”标准,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提高使用效率,使之真正发挥阵地作用。
二是档案记录规范。档案记录工作要实行逐级分类,逐层管理,做到“十有”:即“有时间、有地点、有主题、有参加人、有议程、有发言、有决议,有事必记,有记建档,有档可查”。要提高镇村党务工作者对做好档案记录工作的认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档案记录工作进行强调和规范,明确镇专人负责,村专人记录,坚持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对丢失记录本、管理不善和记录混乱的要进行严肃批评。
三是党务公开规范。按照上级党务公开要求进行公开,重点在规范公开程序、丰富公开内容、增强公开实效上下功夫,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提高。要做到凡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能公开的都要公开。
四是干部培训规范。镇党委定期组织镇、村干部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正规化学历教育,目前共有15名镇村干部分批进行大专学历教育。镇党委负责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两委”其他成员进行岗位素质和专业知识培训,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年参加镇脱产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0天,村“两委”其他成员参加年脱产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
第五篇:如何发挥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如何发挥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党的十九大在肯定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同时,指出我们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特别是“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领导干部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要认清自身角色,把握努力重点。
在思想上真正敬畏法律、尊重法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普法教育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越来越少,之所以违纪违法现象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人内心对法律缺少敬畏。敬畏,包括“敬”和“畏”两个方面。“敬”要求有所崇敬,有所指向,有所作为;“畏”要求有所顾忌,有所畏惧,有所不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以位高自居,不以权重自傲,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才会自觉考虑个人言行是否合法,权力行使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自觉运用法治方式谋划、开展和推动工作。这是法律能否扎地生根,实现其应有价值的重要保证。
从长远、理性的角度看待我国的法治建设。当前,制约和影响我国法治进程的因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从客观上看,中国的法治建设历史严格讲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我国人治文化、人情因素对法治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短期内还难以根除。从主观上看,遇事爱讲习俗、依惯例,讲人情、怕麻烦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认为通过繁琐的法定程序和权限议事办事,缺乏灵活和变通,影响工作效率;同时,法治思维追求的是平等,打破的是等级和权威,有的人放不下既有身份和权威,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应该看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法治建设必然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法治建设相衔接、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领导干部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带头推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个历史进程。工作中,坚持议事先议法,吃透政策规定,做合法性论证,克服决策的随意性;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搞好政策、法律、专业咨询,做到程序、权限、手段等全流程合法;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基层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法治思维是与人治思维、德治思维、礼治思维等相对应的,经常与之共生并存。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面临决策权衡,之所以有时不能坚持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并不是自己认识不清、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而不能、迫于人情礼节而不敢、计较个人恩怨而不愿,以致法治的光芒难以普照到每个角落、法治精神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因此,领导干部在坚持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要破除个人私心杂念的影响、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真正做到不因外在干扰而乱了方寸,不被外物诱惑而迷了心志,不为一己私利而失去民心。
敢于坚持原则、维护法治权威。“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党员领导干部统揽定向把关,必须有坚持原则、维护法治的魄力和勇气。法律法规要靠人来推动和执行,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发挥应有的威力和效力。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在维护法治、捍卫正义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敢于坚持到底、较真碰硬。对那些法治意识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及时警示提醒,对那些违法的人和事要坚决纠治、追究责任,杜绝断章取义、恣意解释现象,避免“打擦边球”“搞变通”的做法。真正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其他人受到深刻的警醒,切实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积极助力培育文明理性的法治环境。法治的实现,必须伴随对法治的观念认同和文化自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带头学法知法守法,特别是通过自己日常运用法治语言、体现法治思维、营造法治环境、塑造自身法治形象,提高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法治语言是法治思维的载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崇尚依法办事的今天,法治语言已不再是法学专家和少数职能部门的专利。法治语言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行业及部门通行的“普通话”。各级领导干部要养成引用法律条文和法律原则的习惯,积极培育文明理性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