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设计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设计
和上节课相比,这节课的内容无疑重要了许多,而且我们这里的学生素质也不是特别好,所以,也就没有打算深入地讲解,只要让他们明白几组基本的关系,能够理解哲学,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我觉得就很不错了,因此再实际教学过程也就尽量简洁、条理性强,使他们能尽快掌握。
基于此,我认为这节课应该着重让让他们明白下列几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_^,其它话就不说了,进入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看,究竟哲学在研究什么问题,它与其它的学科、具体的科学有什么不同与联系。
教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看到标题,大家会发现,这个标题在语文上是有语病的,它缺少了什么呢?
(经过引导和思考,学生明白了,应该是缺少了主语)
教师:既然是缺少主语,那么“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什么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呢?
(如果学生预习过了,自然知道这个主语就是“哲学”,如果没有预习过,自然是一片茫然,这时候就要老师来说明啦!)
教师:那我们发现,原来这句话完整地应该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那大家知道什么是世界观吗?
(学生纷纷摇头或者说不知道,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世界观的含义了,这种定义,不需要学生去探究,只需要他们知道、记住就可以了)
教师: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首先运用语文的方法,将它的主干抽出来,变成了什么?大家试试看。
(学生很好奇,都把定语、修饰语等去掉)
教师:我们发现,原来世界观就是看法、观点!是什么看法、什么观点呢?
(学生这时候的注意力马上转向前面的修饰语,呵呵,究竟是什么语,我也不大清楚,语法没有学好)
教师:从我们的分析看出来,世界观是关于世界、人与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其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词:“整个”、“总的”、“根本”。
教师:既然我们明白了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人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那么大家有没有对世界、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和观点呢?
(学生可能会摇头,或者说没有,其实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教师:比如说,大家认为这个世界是神灵创造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呢?
(学生纷纷说,是客观存在的,偶尔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说是神创造的)
教师:不管你认为是神灵创造的还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你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你说你有世界观吗?很明显,我们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这里不要再继续纠缠了,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有世界观就OK了,我们着重下面的分析)
紧跟教学进度 崇尚互联共享,中国·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教师:既然大家都有世界观,而哲学又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那么,是不是 意味着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懂得哲学呢?
(部分同学开始摇头,部分同学还没有转过弯来,这里可以停顿下)
教师:虽然我们都有世界观,不过,那些都是一些最朴素的、自发的一些对世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说的哲学。那究竟怎么样的世界观才能称为哲学呢?
(提问学生,让学生从书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原来,自发的、朴素的世界观并不能称为哲学,只有那些“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我们才能称为哲学。
(这里应该加重语气,强调“系统化”、“理论化”,这个知识点是关键、重点)
教师:这里就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了。
教师:其实呀,不仅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世界观,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老师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嘿嘿,讲故事啦,看我们老师的表演能力了,我们的表演能力直接影响、感染学生上课的情绪,要口、脸、手一起动噢)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运。
那位登高山的老太太可能压根儿没有听说过“世界观”三个字,因此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某种世界观的支配。由此可见,世界观人人都有,只是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分。
教师:这位老奶奶呢,知道自己有世界观吗?
(学生都笑了,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教师:但是她确实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神灵,主宰着万物,所以在她孙子生病了的时候,她是怎么去做的呢?
(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世界观,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的方法是不同的)
教师:我们发现,她把治病的希望寄托在了神灵上,好像她孙子生病是因为中邪了,只要神灵吹吹气就可以好了。如果是大家生病了,有没有同学会这样做啊?
(同学们也都笑了,课堂有点乱了,不过这时候很容易收回来)
教师:虽然我们这位可爱的老奶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世界观,不过,她却真真实实地存在有世界观,同时在这个世界观的指导下,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和我们不同。
教师:在哲学上,我们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方法论,准确的概念大家可以在书上找到。
教师:好了,我们能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概括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吗?
(提问若干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最后,直接告诉学生,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师: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课程表,我们今天上哪些课程呢?(着重分析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并将它们分类,我们学校的当日课程是写在黑板的边上的)
(从这个课程表里,可以将具体科学知识分为书上的三类,并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将所学的课程分成三类了,那哲学应该归在哪类呢?它与其它学科相同吗?
(提问若干学生,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每种答案都有)
教师:其实,哲学与具体科学揭示的东西是不同的。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我们也俗称为“小规律”;而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声画,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也俗称为“大规律”。
教师:很明显,大规律是包含小规律的,也就是说哲学揭示的规律和本质在具体科学里也是普遍适用的。
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但是不是他们就没有什么联系了呢?我们看到书本P7。
(学生阅读P7的综合探究,恩格斯的两段话)
(提问若干学生,让其从中得出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接下来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只要好好利用两个探究活动,便可以顺利完成,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节课的就写到这里吧!哎,每节课都要这样写,难度不小啊!
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教、多多交流!
第二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增强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 [教学重点]: 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教学难点]: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板书设计]: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自发的世界观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区别也有联系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1.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区别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主 备 教 案
复习提问:(1)哲学是如何产生?(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看,究竟哲学在研究什么问题,它与其它的学科、具体的科学有什么不同与联系。
教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看到标题,大家会发现,这个标题在语文上是有语病的,它缺少了什么呢?
(经过引导和思考,学生明白了,应该是缺少了主语)
教师:既然是缺少主语,那么“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什么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呢?
教师:那我们发现,原来这句话完整地应该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那大家知道什么是世界观吗?
(学生纷纷摇头或者说不知道,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世界观的含义了,这种定义,不需要学生去探究,只需要他们知道、记住就可以了)
教师: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首先运用语文的方法,将它的主干抽出来,变成了什么?大家试试看。
(学生很好奇,都把定语、修饰语等去掉)
教师:我们发现,原来世界观就是看法、观点!是什么看法、什么观点呢?
(学生这时候的注意力马上转向前面的修饰语)
教师:从我们的分析看出来,世界观是关于世界、人与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其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词:“整个”、“总的”、“根本”。
教师:既然我们明白了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人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那么大家有没有对世界、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和观点呢?
(学生可能会摇头,或者说没有,其实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教师:比如说,大家认为这个世界是神灵创造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呢?
(学生纷纷说,是客观存在的,偶尔有几个认为是神创造的)
教师:不管你认为是神灵创造的还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你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你说你有世界观吗?很明显,我们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课堂练习1:下列哪个是世界观? A.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B.人类社会在曲折中前进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上帝创造了一切
课堂练习2: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师:既然大家都有世界观,而哲学又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懂得哲学呢?
(部分同学开始摇头,部分同学还没有转过弯来,这里可以停顿下)
教师:虽然我们都有世界观,不过,那些都是一些最朴素的、自发的一些对世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说的哲学。那究竟怎么样的世界观才能称为哲学呢?
(提问学生,让学生从书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原来,自发的、朴素的世界观并不能称为哲学,只有那些“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我们才能称为哲学。(这里应该加重语气,强调“系统化”、“理论化”,这个知识点是关键、重点)
教师:这里就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了。
教师:其实呀,不仅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世界观,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老师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运。
那位登高山的老太太可能压根儿没有听说过“世界观”三个字,因此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某种世界观的支配。由此可见,世界观人人都有,只是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分。
教师:这位老奶奶呢,知道自己有世界观吗?
(学生都笑了,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教师:但是她确实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神灵,主宰着万物,所以在她孙子生病了的时候,她是怎么去做的呢?
(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世界观,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的方法是不同的)
教师:我们发现,她把治病的希望寄托在了神灵上,好像她孙子生病是因为中邪了,只要神灵吹吹气就可以好了。如果是大家生病了,有没有同学会这样做啊? 教师:虽然我们这位可爱的老奶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世界观,不过,她却真真实实地存在有世界观,同时在这个世界观的指导下,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和我们不同。
教师:在哲学上,我们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方法论,准确的概念大家可以在书上找到。
教师:好了,我们能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概括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吗?
(提问若干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最后,直接告诉学生,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师: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课程表,我们今天上哪些课程呢?(着重分析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并将它们分类,我们学校的当日课程是写在黑板的边上的)
(从这个课程表里,可以将具体科学知识分为书上的三类,并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将所学的课程分成三类了,那哲学应该归在哪类呢?它与其它学科相同吗?
(提问若干学生,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每种答案都有)
教师:其实,哲学与具体科学揭示的东西是不同的。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我们也俗称为“小规律”;而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声画,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也俗称为“大规律”。
教师:很明显,大规律是包含小规律的,也就是说哲学揭示的规律和本质在具体科学里也是普遍适用的。
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但是不是他们就没有什么联系了呢?我们看到书本P7。
(学生阅读P7的综合探究,恩格斯的两段话)
(提问若干学生,让其从中得出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接下来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只要好好利用两个探究活动,便可以顺利完成,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课堂练习3:“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其意是指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综合
D 哲学是世界观,各门科学是方法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课堂练习4:“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A 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 B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
C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D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第三篇:生物进化学说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学说》
柳条中学 佟颖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科学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
2、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通过观察和比较对事物及其现象的进行合理 推测能力
2、运用达尔文进化论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和实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树立唯物主义自然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实质,并用它解释自然现象。三: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特教点,本节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四步)
(一):提问并导入:
提问有关植物、动物有关类群知识以大家回答的形式完成,即复习了相关知识,又调动了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四个环节)
1、解题
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点
2、自主学习:
认识达尔文这部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填空形式检查,同时领悟达尔文科学精神和研究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合作探究:题目: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 教学方法:引导 ——探究——归纳法其中又结合小组讨论法 首先是引导,问题:
1、研究对象
2、出现变化的原因
3、推理变化过程
4、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带着这四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再由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 总结,教师进一步系统化。最后再引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最终使学生认同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观点。
4、生物进化学说在发展:这部分做简单处理,目的主要是学生知道科学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释,思维方式得到扩展。
(三):总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补充。
练习: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情况。
(四):作业 课后习题,重点是思维拓展:桦尺蛾的黑化现象。
第四篇:自然选择学说教学设计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生物学家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小男孩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小男孩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小男孩充满疑惑地问。妈妈说:“是上帝!”小男孩又问:“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小男孩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同学们能猜出这个生物学家是谁吗?
二、讲授新课
1、达尔文简介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1825~1827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1831年在剑桥大学学神学。1831年12月27日,随“贝格尔号”皇家海军探险船,进行了为期5年的环球航行。
2、展示: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
“贝格尔号”首先沿着南美洲海岸线航行,在巴西和阿根廷,达尔文看到了许多千姿百态的动物。在南美洲西海岸中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发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例如:26种陆栖鸟类中有25种是特有的,海生鱼类有15种是新种,25种甲壳虫中只有2~3种在其他地区有分布,185种绿色开花植物中有100种是新种。达尔文还发现,群岛上的鬣蜥和南美洲大陆上的鬣晰在形态特征上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一起来观察这组图片(展示幻灯片鬣蜥的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觉得这两种鬣蜥长得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主要是颜色和爪的大小不同。生活在南美洲大陆上的鬣蜥体色为绿色,爪比较小;而生活在群岛上的鬣蜥爪比较大。)达尔文还注意到,群岛上栖息着13种地雀,(展示地雀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觉得这13种地雀的喙形是否一样呢?(学生齐回答:不一样)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3种地雀来源于共同的祖先,但为什么它们的喙形会不一样?(学生回答:地雀是通过喙来啄食的,它们的喙形不同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食物不同。)对,也就是说,每种地雀的喙形和大小都是和它所吃的食物相适应的。
除此之外,达尔文还发现不同岛屿上龟壳的形态不同.。有的呈圆拱形,有的呈马鞍形。(展示龟图片)
3、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先相同的生物,其后代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食物也不同。)达尔文进一步观察发现:存在差异的后代之间食物来源和生活环境不同。于是达尔文意识到群岛上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大自然的选择。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不同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个体不同,生物的变化显示出大自然的选择作用。
4、那么达尔文是怎样来论证这一过程的?
达尔文在结束了长达5年的环球航行,回到英国后,他继续思索着环球航行和考察的见闻,并试图弄明白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是怎样形成各种适应性变化的。达尔文注意到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野生原种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展示幻灯片金鱼、宠物狗等图片)像金鱼、宠物狗、不同品种的鸡、菊花、毛质优良的绵羊等。那么什么叫做人工选择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人工选择就是人们对动植物的培育总是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品种)好,这位同学答得不错,但还不全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叫做人工选择(出示人工选择概念的幻灯片)(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那么达尔文从人工选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自然界中也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自然选择。)对,(展示幻灯片)也就是说人工选择能培育出不同的动植物品种,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应同样能够促进生物进化。
5、大自然是怎样对生物的变化进行选择的呢?
达尔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受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为生存而斗争的观点的启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那么,什么叫做自然选择呢?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学生回答:自然选择就是,自然环境对生存在里面的生物进行了选择,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就被淘汰掉。)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但还不全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概念:(出示幻灯片)(全班齐读)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就是自然选择。
在进化论研究的历史上,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原因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出示长颈鹿幻灯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能否说出长颈鹿的颈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长?(学生回答:因为长颈的个体容易吃到树上的树叶,获得充足的能量而存活,短颈的个体吃不到树叶而被饿死。)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对于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按照自然选择学说是这样解释的:(解说:古代长颈鹿的颈,有的长、有的短,颈的长短可遗传。长颈者可以吃到树叶,短颈者吃不到树叶。短颈者因为吃不到树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所以长颈鹿的颈才会这么长。也就是说长颈鹿的长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回答: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环境等。在竞争生存空间或有限的自然资源时,某些微小变异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这样的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性状。这样,经过许多代以后,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一个更加适应环境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形成,这就是自然选择。)
那么现在我们简单地来概括一下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出示幻灯片: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那现在我们来观察几组图片,看看你是否能辨认出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哪个内容。(展示幻灯片)(全班一起回答)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下活动:模拟自然选择(展示幻灯片)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曾有4种“豆豆鸟”,它们长相近似,但喙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先前生存的3 各豆豆鸟喙形分别像晾衣夹子、镊子、解剖针。后来又出现了像汤匙一样的喙形。今天我们就让同学们来扮演这4种豆豆鸟。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活动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好,那么现在有哪些同学愿意来参与这个活动呢? 从这个活动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哪种喙形的豆豆鸟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个活动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出示幻灯片)请你填空。(学生回答: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选择,也就是说,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选择是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展示幻灯片桦尺蛾图片)这分别是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和1950年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的种群特点。这两张图片中显示了桦尺蛾的种群特点是否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左边图片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了一只黑色蛾,仔细看还能发现有很多跟树皮颜色相似的浅色蛾。而右边图片能明显看到的是一只白色蛾,仔细地看同样能发现有很多跟树皮颜色相近的深色蛾。)这位同学观察得很入微,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改变,这里的桦尺蛾的种群特点会发生改变呢?(学生回答:因为桦尺蛾所栖息的树皮颜色发生了变化,树皮由原来的浅色变成了黑褐色。)回答得很好。18世纪的曼彻斯特地区山青水秀、绿树成阴。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绝大多数桦尺蛾的颜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类型。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桦尺蛾却成了少数。从桦尺蛾的例子可以看到,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有浅,只有当体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时,才具有保护色的意义,不易被天敌发现。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选择造成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由此可见,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学生回答: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展示幻灯片)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见上图),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的昆虫特别多?(学生回答:因为有翅膀的昆虫容易被大风吹走。)对,由于有翅膀飞行,但翅膀不够强大的个体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残翅或无翅的昆虫不能飞翔,不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这个海岛上的无翅昆虫就会变得特别多。
三、小结
1、自然选择的概念
2、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
3、自然选择的特点
四、作业
第五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一、复习回顾
师:上一课我们开始正式学习《生活与哲学》,我们在进“门”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两个问题,第一,哲学是怎么产生的?第二,哲学有何用?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吧。
生:第一个问题,哲学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师:还有补充么?
生: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师:请注意,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哲学的产生有两个条件,首先离不开实践活动,人在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次,是人能够去追问和思考,能够想问题,这就很了不起,人类开始思考问题,哲学就萌芽了。
师:那么哲学有什么用呢?
生: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师:是吗?对这个问题,教材的回答是可以值得商量的。教材第六页的最后一段话强调的是“真正的哲学”?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什么是“好得生活”?哲学能不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些仍然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愿意向大家推荐一本周国平先生的书(PPT1)——《无用之学》。周国平说,“哲学是一切科学中最没有实用价值的一门学科。那么,哲学与生活竟然毫无关系吗?我的回答是:哲学本身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是大用”,这是周国平的体会,在座各位不理解,不明白,没有关系,以后会慢慢地体会到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三个问题——“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PPT2呈现课题)。
二、教学过程
师: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众说纷纭,各有道理。这是老师找到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供大家参考。
PPT3:众说纷纭的“哲学”
(1)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2)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3)十八世纪德国浪漫诗人诺瓦利斯对哲学所下的定义是: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4)冯友兰在《新理学》中给出的哲学定义:“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哲学之有靠人之思与辩.”其中的所谓“纯思”就是“逻辑分析”或“形式底释义。”
师:这几位的说法中,老师最喜欢诺瓦利斯的这句话,“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这是人类永恒的病,叫做“乡愁”,人在精神上永远处在这样的“追寻”和“拷问”之中,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哲学之旅的过程。
回到我们教材中来,教材解释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世界观?世界观的怎么产生的? 大家先阅读一下教材的前两段话。PPT4:哲学始于人与世界的相遇
师:哲学开始于人与世界的相遇。这种相遇产生了两个方向的结果,一方面是“观世界”,人总是无法回避他所面对的世界,“世界”这个词语,出自于佛教的《楞严经》,“世”为时间(一维),“界”为空间(三维)。时间构成了生命的长度,空间拓展了生命的广度和宽度,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活动于不同的空间,看见各种现象,接触各种事物,这个过程,就是“观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作为有情生命,我们在“耳闻目睹”,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手指所 3 触,必然引发内心的感想、感念,久而久之,就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某种观念、认识、看法,这个过程就是形成“世界观“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在“观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世界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世界观的形成,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以及自己生活的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熟悉一个成语,“坐井观天”,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PPT5:成语典故—坐井观天
子独不闻夫埳(xià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庄子.秋水》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韩愈《原道》
师: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则成语的寓意。生:坐在井底的青蛙,看见的世界非常小,非常狭隘。师:再进一步思考,青蛙仅仅是看见“天”很小么? 生:……
师:坐井观天的“观”可以怎么解释?是不是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解释?
生:做动词解释,是“观察”,“观看”。师:那么做名词解释呢? 生:可以是“观念”。
师:还可以是“世界观”。我们看教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注意,是“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的世界观,何况人呢,当然这则成语故事说的是青蛙,指的是我们人类。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接触不同的事物,逐渐形成不同的世界观(视域、眼界、心态…)。就像一个人习惯于用“显微镜”一样,他总是把面前的事物看的很小,再大的事物也会被他缩小了,讲得通俗一点,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旦形成了某种世界观,他就习惯于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了。关于对“坐井观天”这则成语的思考,大家可以再去读一读张老师写的一篇博客文章,题为《谁是“坐井观天”者?》
师: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我们倒过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有了世界观就一定就是哲学了呢? 生:不是的。
师:请注意,哲学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既然是学说,就是一种系统化的、成体系的理论。什么样的人能够把自己的世界观整合成为一种理论体系呢?哲学家。“你我皆凡人”,没有这个本事。我们平凡人,其实也是有世界观的,只不过,我们的世界观常常是不曾意识到的,今天大家听了张老师的话,可能会大吃一惊,然后大喜,“我也有世界观了”。不过,不要过于高兴,我们把平凡人的世界观和哲学家的世界观比较一下,就比出差距来了。我们要正视差距。PPT6:比较两类不同的世界观
生:学生阅读并自主完成。
师:为了让大家能够充分体会到哲学家的世界观确实和我们不一样,我再给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这篇名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PPT7:我为什么而活着?What I Have Lived For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师:这篇好文章,本来收录于各位手边的《高中语文(必修五)》,P99。可惜啊,现在新版的语文教材竟然把这样一篇好文章删了,我手边的教材是2008年的版本,你们手边的是2014年的版本,我对照过了。这个编者太不负责任了。但是,我要在这里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篇文章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师:再回到我们的话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不仅如此,哲学还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请大家阅读教材上的这一段文字。为什么这样说? PPT7: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师:人与世界的相遇,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第一个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观世界”和“世界观”。“相遇”这词,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相视、相识、相知,这就是认识世界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就是人怎么适应的问题,我们怎么适应这个世界,是我们去改变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被世界改变,这就需要考虑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选择一个拿手的“器”,这个层次是方法论的考虑。可以说,我们怎么认识世界,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是怎么样的,就决定了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处理我们和世界 的关系,用教材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在坐的各位,你们有这样的体会么?
师生:各举例(略)。
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各位想想,这个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日常打交道的对象,是一个一个具体领域中的具体事物,我们获得的认识或者知识,也是从一个一个具体事物开始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学科也是一门一门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作为“根本观点和看法”的世界观和这些具体的知识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从哲学作为世界观的产生过程来看,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专门性的知识逐渐概括、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用教材的话来说就是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
师:先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理解一下这几段话的意思。思考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从具体的“器”中概括出“道”,从具体的经验领域中抽象出最高本体,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
生: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
PPT8: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的过程
师:我们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由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知识,主要有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这个分类是不是科学我们先不管它。这些具体的知识还不是哲学,从具体的知识变成哲学,需要经过两个环节,一个是概括,一个是升华。看教材的这一段话,“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请大家想一想,这个“概括”和“升华”有什么不同?
生:不太好比较。“概括”是不是提炼?
师:那么对各种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得出来的东西是什么?还是知识么?
生:应该是的吧。
师:那么升华?升华应该是提升了一个级别吧?比如,本来是海水,一提炼就变成盐了;本来是矿石,一提炼,就变成钢铁了。这个可能要比概括高一个层次了。
这样说吧,关于知识,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一类是怎么办的知识,用术语来说,前者叫做陈述性知识,后者叫做程序性知识。我们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抽象概括之后,基本上还是这样的两类,这是我在PPT上列出的“知识”和“方法”。
还有一种情况,很重要,就是我在概括自己以前的经验和知识的时候,或者在概括别人的经验和知识的时候,突然间会产生疑问,这个东西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对的,现在好像不对了?这种情况有没有?有的吧。很好,这是一种重要的哲学的东西,我们用一个专有的术语来界定,就是“反思”,就是哲学作为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深化的一个东西,包含了各种具体知识所没有的一个新的内容,这叫做“反思精神”或者“反思意识”,用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密涅瓦河畔的猫头鹰在黄昏的时候起飞了。”所以,各位同学,哲学不是叫你随便相信的,而是叫你不要轻信的,一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思想,都必须要经过我们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经受,这种精神,就是极其宝贵的反思精神。PPT9:何为“反思”?
哲学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对知识的“概括”仍是知识,而对知识的“升华”则必须要“反思”。哲学的反思包括两个基本的维度:
对以往全部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反思:怀疑和批评 对自己生活经验和人生选择的反思:内省和觉悟
师:想一想,苏格拉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
请问各位,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否有过片刻的审视和反省?还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
三、教学拓展
师:最后,老师布置给大家一个任务,PPT10:说一说我的“幸福观”?
为什么在今天的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人却失去了简单的快乐和平凡的幸福?生命如无根的浮萍,日陷空虚和迷茫之中?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伊壁鸠鲁把快乐视为人生最高价值,他的哲学因此被冠以享乐主义的名称,其实他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快乐源于人的精神,“奢侈对于快乐并无实质的贡献,往往还导致痛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
请用几句话概括你对于人生幸福的看法。(1)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的是幸福的?(2)你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