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在反抗教案
大自然在反抗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文中描写的人们怎么样一步步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2.思考作品中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作者所阐释的人文精神。
二、学习要点
1.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计划时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2.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的手法,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三、作者生平
有人说,只要春天还能听得到鸟叫,我们就应该感谢《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1907—1964)。蕾切尔·路易斯·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 1907.5.27—1964.4.14)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泉溪镇一条乡间小河畔的农舍里。慈祥的母亲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连同对这个未来的科学家的期望一同留给了她。这种热爱与她的文学天赋一道,在她小学和中学期间就显露出来。1929年,她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毕业,进入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学习。1932年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她受雇于美国渔业局并为《巴尔的摩太阳报》撰写科学史方面的文章。1936年,她开始了长达15年的在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工作(FWS)的生涯,并在这个机构中被提升为出版物主编。
卡逊生活在美国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她逆时代而动,对政府和工业界的发展观提出批评,记录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直接推动了日后现代环保主义的发展。因而,有人将她与伽利略、达尔文、赫胥黎等科学先驱相提并论。
上世纪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蕾切尔·卡逊榜上有名;纽约大学新闻学院评选“20世纪100篇最佳新闻作品”时,卡逊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名列第二;《匹兹堡杂志》则将卡逊评选为“20世纪最优秀的匹兹堡人之一”,赞扬她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认为她是“现代环保运动之母”。此外,卡逊对公众和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的呼吁,最终促成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以及“世界地球日”的建立。
四、作者作品
蕾切尔·卡逊在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期间写了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并编辑了许多科学文献。
《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1952年,她的传世之作出版,在受到一些著名出版社的拒绝后出版,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海之边缘》(The Edge of the Sea),1955年,此书与国家图书奖擦肩而过。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卡逊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帮助孩子想象》(Help Your Child to Wonder, 1956),《变换无穷的海岸》(Our Ever-Changing Shore,1957),向读者描绘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中所蕴涵的美丽和有待于人类发现的奇迹。《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在《寂静的春天》中,卡逊花费四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毒性农药DDT的泛滥已经让春天变得寂静无声。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是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在这里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卡逊在论战中具有两个决定性的力量:尊重事实和非凡的个人勇气。她反复地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段话。现实已经证明,她的警言是言简意赅的。她的勇气、她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要动摇那些牢固的、获利颇丰的产业的意愿。当写作《寂静的春天》的时候,她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卡逊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五、创作背景
卡逊受到同行的启发,开始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合成化学杀虫制剂的滥用问题,并进行调查和研究。1962年,她发表了震惊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年该书销售了50万册。她在书中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寂静的春天》发表后,她承受了巨大的来自化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压力和攻击,她被说成是“杞人忧天者”,“自然平衡论者”。在琳达·利尔的《自然的见证人》(Witness for Nature,贺天同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8)一书中对当时的轰动有十分详细的描写。
如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遭到攻击一样,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也遭到猛烈的抨击。杀虫剂生产贸易组织全国农业化学品联合会(NACA)不惜耗资50000美元来宣传卡逊的错误,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科技界、政界和工业界的许多人都认为,卡逊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书的矛头直指科技成果的正直性、道德领导性和社会的导向性。卡逊向人们揭示了人对自然的冷漠,大胆地将滥用DDT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身患重病、面对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巨大压力下,她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大声疾呼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对自己的智能活动负责,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并与自然和睦相处。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引起了美国观众和社会的认同,并引起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关注。经过总统顾问委员会的调查,1963年,美国政府认同了书中的观点。1963年,她被邀请参加美国总统的听证会并作证。在会议上,卡逊要求政府制定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新政策。1992年,即在卡逊逝世后的第28年,也是该书问世的第30年,《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近50年来最具有影响的书。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任职内专门为此书作序,高度评价此书的重大意义,称赞此书是“一座丰碑”、“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本科普图书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留给人类以振聋发聩的启示,引发了一场关于发展观问题的世界性大讨论。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文章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而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死神从天而降,鱼类、益虫等生物大量死亡,而害虫却因产生抗体而日益猖獗,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就有一大群昆虫涌现出来):人类竭力要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人类的心意,但事与愿违,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与报复,由此引出如何处理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大话题。
“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每当我们把这些防线击破一次,就有一大批昆虫涌现出来。”
第二部分(报告从世界各地传来——杀死了它们,被捕食的昆虫的种群就会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描写了人类以各类化学药物控制昆虫,削弱了自然的天然防线,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种种反常现象及恶果。
“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个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
“现在,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略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第二个被忽略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这段引用了大量的事实与例证,证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的恶果。
装有草履虫的罐子——昆虫在温度适宜、没有敌人的环境中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中所能防止的蚜虫的总量相当于美国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消灭山狗——田鼠泛滥。
“保护”鹿,消灭鹿的敌人——鹿惊人地增长——草料不够——鹿饿死。第三部分(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些敌人就会猖獗起来危害我们):描绘了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生物控制作用,把它们誉为人类反害虫的同盟军。
在这部分中,作者列举了诸如黄蚂蚁、黄蜂、瓢虫、食蚜虻蝇、寄生虫、蜻蜓、草蜻蛉等昆虫的生存特点。
“昆虫的绝大多数都在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介绍了捕食昆虫和寄生昆虫的生活特点,因此一直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对我们有利的同盟军。”
第四部分批判了人类对科学研究特别是科学家的良知的毒害,肯定毕凯特博士限制化学药物,利用自然控制即以虫治虫的研究。
“杀虫剂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破坏作用:一种是侵害农作物的昆虫,一种是带来疾病的昆虫,然而现在98%的人都被受聘去研究化学杀虫剂。” 2.课文难点讨论
(1)本文作者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和人文精神
这篇《大自然在反抗》选自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给人下毒是错误的。然而,出于“控制”各种各样的昆虫、真菌和杂草的目的,今天的人们正在遭受毒害,其程度是臭名昭著的波尔基亚家族做梦也想不到的。致癌物质差不多残留在我们吃喝的所有东西中。继续推进现在的使用有毒化学物质的计划,不但将很快杀死野生动物,也杀死我们人类。这就是蕾切尔·卡逊在她的引起争议的新书《寂静的春天》里指出的。
她要求人们了解真相并针对现状作出行动。为了确保人们能够了解真相,她重新叙述了这些事实,加以55页的参考文献。她想让人们感到震惊,希望人们因此而行动。她担心,那些阴险的毒物,通过喷雾剂和尘土、食物传播,要远比核战争的放射性残骸危险。卡逊试图把自然和人类从化学杀虫剂的威胁中解救出来。
她对现状的描述是消沉的。并非毫无希望——至少现在不是,但是她要求尽快转变“我们扭曲的判断力”。
卡逊小姐在名单中加入了许多其他事例,并指出花费了数以百万计税款的(喷药)计划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她详细描述了消灭吉卜赛蛾的计划在杀死吉卜赛蛾的同时也杀死了鱼、螃蟹和鸟类,她还详细描述了消灭火蚁的计划杀死了牛和雉鸡,而不是火蚁;由于破坏了自然控制(生态)的手段,许多其他计划导致了更多害虫的产生。
卡逊小姐把注意力集中在杀虫剂、除草剂和除真菌剂上,那是最危险的毒物。她向我们说明,使用它们或者任何为企图对付迅速产生的抗药性的新产品都是无效的,这被越来越多的病虫害所证实。
卡逊小姐赞成用其他方法代替广泛使用的化学毒剂。她指出了使用瓢虫控制介壳虫、使用“牛奶病”控制金龟子的成功事例。因此,一旦引入了天敌或者对手,新出现在某地的有害物种就不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自然界的生存斗争能让害虫的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卡逊小姐强调说,这种方式几乎不会产生新的害虫,而喷药活动却常常相反。
卡逊小姐同样也大声斥责了许多杀虫剂制造商和使用者。鼓励喷药运动的政府机构似乎更倾向于保持沉默,而不愿检讨过去愚蠢而无用的喷药运动。
《寂静的春天》对人们提出了警告:极微量的一种毒物常常使另一种微量的毒物带来一场灾难。健康的时候,人们能够忍受体内储存的毒物,而在疾病侵袭身体的时候,这些毒物就会产生戏剧性的危害。现在正是告诉人们他们的环境正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并且要让他们在可能改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的战斗中作出有效的贡献。(2)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与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与扎实,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文章。文章多用典型举例,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
取例兼及世界各地,从而将问题提升为“全球性”,视野开阔,胸怀博大。文章擅用阐释法,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散碎的事实之间建立因果关联,体现出深刻的洞见力。文章还常用数字说明法、分类说明法,显示出科学的严谨与准确。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融会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之中,使文章既能说服人,又能感动人。3.相关评论
40年前,《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发行。在40个春天里,人类经历了可能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惊喜赞叹,额手称庆。但是,每当春天来临之际,人类仅存的理性精神就会因为有人偶尔提及的名字——蕾切尔·卡逊及其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而唤醒。人们会打开紧闭的门窗向外眺望,今日的春天是否寂静?明日的春天是否会寂静?
——中国科普研究所 李大光
七、研习与思考
1.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为什么说昆虫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斗争中的同盟军? 3.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杀虫剂污染,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4.指出卡逊文中谈到的,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计划时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
5.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卡逊在书中阐扬了一种怎样的人文精神?
八、延伸阅读
《自然的见证人》(Witness for Nature),作者琳达·利尔用了10年的时间研究卡逊的生平和作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这个作家的另一部关于蕾切尔·卡逊的传记作品是《消失的森林:蕾切尔·卡逊的遗作》(Lost Woods: The Discovered Writing of Rachel Carson)。
《永远的蕾切尔:蕾切尔·卡逊和多萝希·富利曼通信集》,卡逊的生前好友多萝希·富利曼的妹妹玛莎·富利曼编辑将两人之间长达10年的通信编辑成书,详尽地展示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友情。
《鸟亦不鸣: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修辞分析》(And No Birds Sing.Rhetorical Analyses of 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作者克莱格·瓦德尔通过其收集的各种关于卡逊作品的文章,分析《寂静的春天》中卡逊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第二篇: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
看《野草》时觉得里面蕴涵的意思很多,看着看着也有所领悟,似乎对鲁迅也有更深的了解了,可是当要落笔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写不出来那些感觉,当然最后写出来的就更是形不成系统的语言了。这大概就是鲁迅在《〈野草〉题辞》里所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反抗绝望放抗黑暗的精神领袖,这一思想在《野草》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死火”的意象深刻体现了反抗绝望的哲学。面对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绝望,每个人都必须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选择。鲁迅文章的阴冷之气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更深刻地来自于他个人的精神体验。鲁迅部分接受了尼采的思想和达尔文主义,所以才崇尚历史中生命的绝对的力,生命世界里,除了生命外没有别的意义。在鲁迅看来,生命力的证明不是有待外求的,而是真诚的生者面对死亡发出的呐喊,乃是绝望地反抗,鲁迅绝望于意义的虚妄,一生反抗的则不仅是虚妄的世界,也包括绝望感本身的虚妄。中国人的生命力似乎变得异常脆弱,民族性格流于圆滑、伪善,而鲁迅的“死火”精神,无非把最原初、朴素的生死问题重新提出来,而这就足以彰显鲁迅的意义。正因为“死火”精神的支撑,鲁迅的反抗之路才走得如此决绝,对于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才能表现出如此冷峻的热情。如今,世界依然充满了残忍和无序,鲁迅的呐喊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声嘶力竭。鲁迅所奋笔疾呼的“刚健不挠、抱诚守真”的精神界战士依旧寥寥。所以,鲁迅魂灵中的死火还在延续,死火的种仍在流传。
在《这样的战士》中,战士要灭毁一切虚妄——慈善家、学者、君子、道德、民意、公义等一切名目与虚伪。虽不惧诱惑而“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然而击毁的“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这样的战士在毁灭了虚妄的表面后无法找到其中虚无的存在,一个无法找到敌人而又知道敌人仍旧存活的战士注定是失败的战士。战士如果失去的对象,就意味着战斗行为本身的无意义。虚无,在这里是战士之所以成为战士的原因而又在战斗中剥夺了战士战斗行为的价值。战士而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人类终究无法探索超越虚无之后的人生意义,这是鲁迅在战斗中所感到的绝望与巨大的虚妄感。同时,战士还是举起了投枪,哪怕在寿终后,哪怕在虚无获得恒久存在的胜利后,鲁迅还是要反抗绝望,反抗虚无。
影子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反抗黑暗的层面。在《影的告别》中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因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所以它“不想跟随你了”。然而现实又是那样的无奈,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中,它“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这样,不管是人,或者是影,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抗。于是,它反抗黑暗,因为反抗黑暗,故为黑暗所不容“黑暗又会吞并我”,可它的生命价值正在于反抗黑暗中。当黑暗被消灭时,光明真正来临之日,却又是影消亡之时,“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鲁迅先生写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影的价值在于反抗黑暗,当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光明来临之时,却又甘愿于消亡。
《野草》中关于虚妄和反抗绝望间的挣扎,是鲁迅作为先觉者孤独的挣扎,也是所有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的挣扎。矛盾过后,鲁迅把希望悬置起来,不抱任何幻想,开始了对绝望和黑暗无畏的反抗。此时在鲁迅的心里,除了反抗,反抗,还是反抗。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前提的反抗,是勇往直前,义无返顾的,带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的气概。
第三篇:《侵略与反抗》复习教案(最终版)
《侵略与反抗》教案
一、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开始了顽强的抗争„„中国历史从此开始步入了近代。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1949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本段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个阶段。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新旧革命分期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近代西方列强曾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先后出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等光辉事迹;中国近代史还是中国各界仁人志士的探索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如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兴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兴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但都因其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从领导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历史。而这一单元重点讲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因此本单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理顺各事件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地图,讲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三个条约的异同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以此了解近代史上影响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理解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之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崛起的推动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分析它们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屡遭侵略和战败的原因并总结从中吸取的教训和启发;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列强对中国发动的5次侵华战争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来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的掌握;对列强的侵略所造成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导活动,现实参与
学法指导:情感体验,自我教育,分组合作,探究实践
五、单元感悟:
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于民族之林。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历史】
(多媒体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图片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是由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若干历史画面组成的,其中第一组浮雕就是虎门销烟。那为什么把虎门销烟放在了最前面呢?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透过虎门销烟的历史浓雾,去感受百年沧桑的近代中国。【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创设情境:师生虚拟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展厅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虚拟博物馆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 展厅一:虎门销烟——民族之魂 展示林则徐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活动:“我看到„„我感到„„”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值 中国输 英总值 入超
正当 贸易值 鸦片 贸易值 总计值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材料二
材料三:《炮子谣》: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材料四: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 不股栗!
——《林则徐集•奏稿中》 材料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材料六:多媒体播放视频《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片段
教师导学:
1、从材料一、二中分析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材料三、四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目的是使学生了解 19 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情况及鸦片输入的危害,明确虎门销烟的背景。
2、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林则徐能否当选为鸦片战争期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请陈述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和名言,让学生体验林则徐深厚的爱国情感,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生讨论: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从而总结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展厅二:鸦片战争——民族之恨
1、多媒体播放动态《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导学:如果你是一个忠臣良将,皇帝让你上奏英军的侵略路线图,你该如何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大体进程
2、创设情境:角色模拟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探索历史的足迹,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油然而生。
第一组
学生:1816年(嘉庆21年),嘉庆皇帝和大臣孙玉庭的一段对白。
学生(嘉庆):英国是否富强?
学生(孙玉庭):彼国大于西洋诸国,因此是强国;至于富吗,是由于中国富彼才富,富不如中国。
学生(嘉庆):何以见得?
学生(孙玉庭):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然后转卖给其他小国,如果我禁止茶叶出洋,则英国会穷得没法活命。
学生(嘉庆):哈哈哈„„
学生(孙玉庭):嘿嘿嘿„„
第二组
学生:1841年的一天,英国舰队炮轰广州。一位清军统领急匆匆奔向巡抚衙门。
学生(统领):报„„报„„告,大„„大„„人。
学生(巡抚):慌什么?
学生(统领):洋„„毛子开始攻„„城啦,有一个怪物(军舰)架着一个长长的管子(大炮)不断朝城上施放妖术(发射炮弹),弟兄们都招架不住了,请大人定夺。
学生(巡抚):笨蛋!赶快给我投长矛扎,放火箭烧,实在不行,给我往下抛马桶,倒粪便。
学生(统领):喳。
教师导学: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按组讨论、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厅三:《南京条约》——民族之耻
多媒体展示《南京条约》内容简表
教师导学:分组讨论割地、赔款、开埠、协定关税带给中国的危害。
《南京条约》 项 目 内 容 危 害
割地 香港岛
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埠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英货进出口税,中国须同英国协定
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的危害: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上,逐渐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社会性质也由此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展厅四:收获厅——民族之悟
创设情境:留言板
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参观,你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民族之魂,又感受到了怎样的历史之恨?还有哪些其他的心得感悟与疑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如下: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林则徐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现在有很多人在贩卖和吸食毒品,我感到很痛心,我要从自身做起,远离毒品。【小试牛刀,实践历史】
学生自主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开放性作业。
教师寄语:鸦片战争虽已过去了170多年,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强大起来,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更应该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在今天我们更要牢记以史为鉴,匆忘国耻。
第四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观察、了解身边常见的植物;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人类应该关爱它们;
3.知道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就无法生存;要爱护植物,物做力所能及的事。
【课前准备】
1.师生一起搜集相关的植物资料,完成相关的资料卡;
2.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师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植物”调查收集查询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深人自己周围的环境观察植物,或请教他人,使孩子们通过亲身活动体验对植物获得直观的印象或初步的了解。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搜集植物的有关资料,发展孩子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激发探索兴趣。实践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为下一课时相互交流做好准备。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课前展示:植物真奇妙
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把上一个课时或课外实践活动中折的、剪的、画的植物或搜集到有关植物的标本等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览,把黑板“打扮”成一个“奇妙的植物园”,也可以把自己所认识的和喜欢的植物带到课堂上。
让学生动起来,同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实物情境,做好铺垫,可谓是一举数得。
师:同学们,上午好!又到了品德与生活活动时间了。在今天这一段时间里,让我们继续关注“有趣的植物”,再一次走近这“美丽的生命”。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
(一):说说看,你都认识哪些植物?
一.比一比,谁认识的植物多
师:瞧!课前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在上一次实践活动中折的、剪的、画的、贴的或搜集到的有关植物标本等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了,老师也把喜欢的植物带来了,在这儿上课,感觉是不是特别的舒服?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植物这一个大家庭里,成员太多了,有花草、树木,有蔬菜、水果,还有粮食作物等。
那我们要比一比,谁认识的多。
来源于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都习惯于无拘无束。
师:这么多的植物,同学们最喜欢谁?你认为哪种植物最有趣?
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或书中,或资料卡,或实物进行介绍,或指着黑板上的作品说。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植物的信息和知识。他们情绪高昂地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积极地进行交流,兴趣浓厚、感情充沛;在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敢想敢说,爱说会说的学习态度;教师也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学习小组中,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很好地起到组 织的作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
师: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么多有关植物知识的?
相机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搜集查询资料、请教他人、细心观察等,使孩子们收获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自省自悟中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从书本中,从互联网上,懂得了很多有关植物的小故事。也像同学们一样,做了一份资料卡,想不想听老师也说上几个,分享收获的快乐?(师读资料卡)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与生同学”的观念,充分展示自我才能,为品德与生活课程开创广阔空间。
二、登陆“植物王国”,进一步领略植物的“趣”
师:走,老师再带你们登陆到我们泉州师范附小网站,一起去点击“植物王国”栏目,到“植物大观园”里去欣赏美景,放松一下,同意吗?
课件展示: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公园;绿草茵茵,硕果累累的农场;一望无际,空气清新的林海……
师:看完这些,你有什么话想说给大家听吗?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利用直观形象,将学生带入植物王国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活动
(二):植物的家在哪里
师:是啊!植物太多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身心放松,精神愉快!那植物的家到底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62页,留心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先在小组中说一说……
教科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值得充分利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贴图游戏,好吗?老师手中有一些植物图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到不少有关植物的图片,我们一起帮助这些植物找到自己的家,谁愿意?
把植物卡片分到学习小组,做贴图游戏,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活动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通过这个活动,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植物的生长环境等是很有用的。
师:植物有的长在平地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生长在高山上,有的又存活于沙漠中。它们的生命力多么旺盛呀!我们一起响亮地读出课本上的这一首儿歌吧。
读课文中的儿歌。
活动
(三):人类离不开植物
师:是啊!美丽的地球上到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四海为家,到处都是植物的家。老师告诉你们,世界上的植物有四十多万种,它们分布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植物,你们说,我们人类会怎么样呢?
鼓励学生从人类衣、食、住、行、环境、健康等方面想像。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师:是啊!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大地妈妈的孩子,它们是有生命的,是我们的好朋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爱。就像在我们的校园里,到处绿树成荫,绿草茵茵,鲜花盛开。我们能在这样美丽的校园中学习、生活,真是感到幸福!
课件欣赏:泉师附小校园美景、绿色环境、小卫土活动场景。
师:说一说,我们的校园为什么能如此的美丽卜……
三、课后践行,内化提高
是啊,植物在大伙儿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大家听一听,它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悄悄话呀?请同学们课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听见它们对你说什么悄悄话呀?下节课告诉大家。
第五篇:反抗反抗传统的传统
夏天的白昼总是显得很长,于是周末虽然有两天的休假,但若是少睡个把时辰也能当做黄金周来过,幸好我也不喜漫漫长夜以安眠虚度,除了偶尔喜欢创造人类,额外的就是沉寂的思索。这或许就像宪哥说的――人总有一天需要长眠,所以平时无须多睡。
这个周末约了朋友跑了趟沈城的郊区――北京。都说北京人和上海人向来自我感觉良好,其它地区国人都做一米以下处理,所以姑且在本人的文章里调侃之一下。如果说北京之于沈阳,正如近郊之于城市,以此为例,上海之于沈阳,就如同山区之于镇上。
去北京能去哪呢?王府井、西单还是天上人间?只有盲流才会盲目流窜于上述烟柳繁华之地。而我和朋友则选择了水木清华之中的哈根达斯,做为北京之游的首选。其实很久之前就非常喜欢哈根达斯这一品牌,这都源自我早年曾深深为之痴迷的一则平面广告――一对男女热吻ING,醒目处是被模糊处理的哈根达斯冰淇淋图片,点睛之笔就是一排玫瑰色的文字,是用英文写成(不懂英文者勿看):Before you knew it,you have been feeling it.这则广告巧妙地将品味哈根达斯的感觉与情侣热吻的感觉水乳交融的拈连到一起,实在是巧夺天工、绝非凡品。后世许多广告纷纷东施效颦,但能得其精髓者可谓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
要了一客冰淇淋和杯橙汁,就和朋友天南地北的神侃起来。朋友就说:“为什么每一次在你的文章里,我总是一个吊儿郎当、目不识丁的形象呢,还有,就是为什么每次你的文章总是喜欢用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呢?”我不禁失笑,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先吞了球冰淇淋,啜了口橙汁,紧接着打个饱嗝,略带哂笑的对他说:“看来我确实错了,因为你并非十分吊儿郎当,也不是特别目不识丁。”看到朋友攥紧的拳头,我知道再继续说下去,肯定是要挨揍了,于是我说:“其实啊,你应该感谢我,我的文章和你的关系,就如同芙蓉姐姐和她那足有F-CUP的大胸的关系。”朋友的橙汁再有三秒钟就要泼到我的脸上,为了避免浪费,我只有再次急转话锋说:“或许我这么说,你会觉得有点荒唐,但是你听我说,我的文章和芙蓉姐姐都是通过媒体进行传播和包装的产品,芙蓉姐姐是通过网络媒介,而我的文章最初也十分钟爱于网络。虽然结果未必有芙蓉姐姐那般红火,但是本质是相同的。而你和芙蓉姐姐F-CUP的大胸之间也是天然的盟友关系。你看啊,芙蓉姐姐成名于其前无古人的自恋和自暴,而众多浏览者第一眼注视的是她那对大胸;而我的文章呢,侧重点在于说理,而许多读者往往首先注意到你的风趣。胸于芙蓉,你于文章,不都是相得益彰、遥相辉映的关系么?”
朋友听到这里呲牙一笑,说到:“你呀你,就是好色,为什么别的你不比,就比人家的胸干什么?”我没有反驳他,而是说:“我承认我是好色,我总能被一些身材姣好的女性所吸引,尤其是有胸的。但是现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几个人敢于说他自己好色,许多人都是‘窃孔孟之词、悖尧舜之道’的阴着色。以此说来我算是真小人,而并非伪君子。所以我经常跟你说我十分欣赏三国时期的曹操,他能于乱事之中喊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大不韪之词,真不愧苏轼赞它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但是时下流行的风潮就是真小人纷纷落马,伪君子大行其道,可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就说我吧,有时看到女同事穿着齐腰小衫蹲下拾遗之时,一条白亮亮的嫩皮就会钻入我的贼眼,这个时候我会对这个女同事说:‘美女,以后穿的长点,走光了。’特别是当某个女士穿着一席低胸靓妆,弯腰做事时,由于身高一米九四,所以往往能够于昏暗光线之下辨出其内衣是何颜色,而我看过之后我总会对该女亲切的说:‘靓妹,你走光了。’这时总有一些男士对我嗤之以鼻、大加褒贬,说为什么我一天总注意这等糗事。长此以往,同事对我真是严加防范,唯恐避之不及,而在我吸引层层炮火之后,往往是阴色之流的目光扫过了她们的胸膛。呜呼哀哉,看来哈姆雷特的那句经典之词――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之中的弱,或许就是指弱智吧。”
朋友端起杯子迟迟没有下嘴,似乎是在品位我刚才说的胡话。猛一抬头对我说:“我怎么总觉得,你是在为你好色的行为找借口啊,似乎让我想起了汉代宋玉的那篇《登徒子好色赋》。”我说:“想不到,你真的变聪明了,咱们换下一话题,你不是问我为什么喜欢用对话来展开我的情节么?现在我就来告诉你,把耳朵洗干净了听着。”朋友不耐烦的催我,我便说:“其实这是我有意安排的行文方式,因为我要反抗反抗传统。”朋友显然有些不解,问我:“按你说,何为反抗反抗传统。”我说:“你关注没关注半年之内的一些文化现象?”朋友说:“你说的文化现象,不会是超女比赛、芙蓉姐姐、韩白之争这些东西吧。”我不禁错愕,没想到朋友能说这么多,或许真是山无棱、天地合了、冬雷震震、下雨雪了,因为他真的开了窍了。我说:“没错,这些都是近期的文学现象,但是你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什么本质没有?”他说:“前几天从《新周刊》上看到这些说是草根文学,似乎就是你们文人常说的下里巴人吧。”我真的被唬住了,没想到他还知道草根文学和下里巴人。没等他再张口,我便说:“没错,其实说到底,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之所以说是草根,是因为这些东西既不像芳草上的甘露一般圣洁,也不如脚下的泥土一样厚重,因此他其实介于雅与俗之间的一种大众文化。这种文化中有一部分就是反抗传统。你看芙蓉姐姐和李宇春她们都在一夜之间成了明星,前者背弃了传统腕儿们的成名途径,而后者恰恰颠覆了女性美的传统。再看韩白之争,他已经超出了传统文人论战的范畴,而引起了众多网络暴民们关注。但其实并不是很多草根都反抗传统,像郭德纲的相声其实也是一种反抗反抗传统。也就是一种传统出现,很多人要进行反抗,后来形成了风潮,就成了反抗传统,比如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之后也会有人反对他,就这样在反抗和被反抗之间,文学这条大河就汩汩滔滔奔流着,这也符合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原则。”
朋友似乎有点疑惑,就说:“那你现在为什么要反抗呢?”我一笑说到:“在现在这个商业大潮中,很多人反抗传统其实也就是像超女一样给自己拉票罢了,说难听点,她们将媒体当成了皮条客,多给自己拉些买卖而已。而这完全背离了反抗的意义,还敢大张旗鼓,真有点韩寒所说的‘一百个人手淫一百个人看’的意思。所以我要反抗这种反抗传统。”朋友说:“那你用对话写文章算什么反抗啊?”我说:“过去不少人写东西用意识流来写,而现在的作家,写东西往往也喜欢东拉西扯、不知所言,食之无味,弃之不去,只重技巧、舍本求末。而最后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我的行文就是最早期应用的对话体,中国的《论语》、外国的《对话录》都是这么写出来的,没有更多的技巧可言,所以我要采用这种方式,以免我的文章流于工巧而味同嚼蜡。虽然我的思想没有到达先哲那样的高度,但也不会用技巧来掩盖我思想上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