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薛瑞萍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薛瑞萍阅读教学流程
一年级上期
1.学生在家诵读《日有所诵》中的儿歌、童谣,每日一首。家长指读、背诵、检查、签字。最好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背诵。教师在课余时间抽查。令一组上台来齐背诵。
2.学生每日一句写日记:包括对儿歌的读后感。家长也写教育日记。只要写了就表扬,没有其他的要求。
3.家长为孩子朗读《全阅读》里的故事两遍。孩子不必指字,学生能够清晰、响亮地复述故事就行。
4.每周一上午早自习上朗读课,教师朗读《全阅读》或者请小朋友讲述里面的故事。(让学生博览群书,使他读书快乐,胜于使他高深).经常朗读班级共用图书里的童书片段,让读过的会心自豪,让没读过的急切、渴望。5.读书课
a.检查《日有所诵》上的家长签字,b.复习上个礼拜学习的七首儿童诗.先点一个小组齐读一首诗,再由自愿的一个同学单独背这首诗,其他四首也是如此进行的。休息,听古琴音乐。
c.学习五首新儿童诗,先老师示范读,再全班跟着齐读,五首读过一遍,请学生来选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读完一首就进行读书交流、分析。分组分任务齐读新学的儿歌一遍。休息听古琴音乐。
d.读书汇报。(第一节课下课课间。孩子们排成了长队等着读书给老师听,每个人只要读一个自然段左右),一个女生上台了,要求大家把书翻到N页,开始读她选中的一段。读的过程中有一段打结,老师上台站在一边相助。进行读书谈话。师生问答。请同学读自己父母在要背诵的书上写的话和自己写的话。e.日记汇报.f.汇报之后,放音乐,孩子们把日记和自己带的书籍打开,自由阅读。教师检查日记。挨座大致看一看,表扬写了的。
6.老师利用空余时间读绘本《幼学启蒙》,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故事的关键词,听后再讨论。7..建立班级公用图书角。学生随时可以找老师借还书,不进行登记借阅。8.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吟诵。9.做完作业之后自由默读。
10.坚持一两周给学生家长写引导阅读与教学的信。11.教师在教室自读自悟对孩子产生最好的身教。
12.进行白色朗读,即好文重复的读给学生听。绘本也可以这样。一年级下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对日记,看情形打分。日记写得好,才能给满分。不写的,会惩罚(上期是否不写也不惩罚?)课间罚站十分钟。
二年级上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教师检查日记。挨座大致看一看,根据篇数、篇幅、书写情况打分。从100到60,各个档次的都有。
2.读书课上每周都让举手的同学上台来念日记。后来就不举手的同学也喊。念得太差的还要下课罚站。后来要求日记中运用双引号。二年级下学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对日记的要求提高了:一要有标题,二要分段落,三要集中写一件事。2.每个孩子每隔四周,朗读日记一次、课外读物一次。
3.相对集中的阅读一套丛书,形成阅读磁场,营造共同体的感觉。4.给坚持写周记的家长发奖。引导家长读书是教师的责任、义务。
三年级上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周一的早读专门用做朗读和默读。教师朗读长度约为五分钟的一篇短文,余下的十几分钟,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2.读书课:
a抽查一向只喊举手的孩子。一向是教师先点题,然后孩子申请背诵。今天是请举手的同学先站起来,再告诉题目。.阅全体学生日记时,让选定的一组学生跟在后面,朗读自己写的好的日记,教师逐一听完之后,选择最好的和进步最大的日记三篇,让其上台朗读。省出的时间教师做白色朗读或让学生持续默读。
b.相当于作文教学的是每周一组的日记汇报。教师即听即评,教师注意指出这一篇如何可以写得更长更好,--------是面向全体的生动指导。也是四周一次的一对一。
三年级下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开始选拔优秀的学生读绘本,四年级上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朗读不再由老师包办,开始师生轮流在登台。一个老师星期一读,另一个星期一学生读,自愿报名来读。
2.星期四的一节早自习请四个学生读读后感,报名汇报,原则:态度第一,新手优先。隔周一次。
3.每周两篇日记朗读与点评,进步的一篇,优秀的一篇。
4.实行借阅制度。将图书整理,登记、编号。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学好建立借书档案,借书时每个人报出学号,即可找到档案。
5.举行朗读擂台:选两个优秀学生朗读,是为擂主。最先上台来打擂的同学中选出六位优秀者。挑战结束,奖品全部发下后,店面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读得不好的六人要罚抄。(注:几周一次为好?)
五年级上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周一第一节课,八位同学就八本书做读书报告。隔周一次,每次从两组30个或者31个孩子中挑选8名宣讲者。自己报名。一篇读后感的组成元素:故事梗概+精彩片段+阅读场景+联系生活谈感想。朗读与读书报告都是隔周一次轮流进行(读书报告平时在读书课,现在朗读课与他和在一起吗?而且以前朗读课在早自习,没有专门的一课,为何?)2.每周三篇日记。3.每周背诵五首诗,读熟一篇《新月集》
4.备课时教师在“例外”篇作出标记,标记的意思是熟读即可,不必背诵。例外的原因无非是:篇幅嫌长,质量一般,文字或情感与童心隔膜。
五年级下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日记汇报每次由八篇改为六篇。
六年级上期
其他各条同于上一期,有些条略有变化: 1读书课 星期一”:温习前三单元的宋词、元曲、古文,背诵前一单元的宋词、元曲、古文,然后才是诵读古文新篇教读(“熟背)(范读,略解,齐读;轮读,急诵——各人以自己能有的快速反复诵读。单读,再急诵——越来越响,越来越快,越来越熟。20分钟,十多遍后,教师大声背诵。于是,他们斗志昂扬地接受了“熟背”的任务。)、听吟诵、或看图画书、分享朗读体验。
星期三——熟背。多数同学当堂就能背下——估计只需半堂课,剩下的时间四位同学朗读日记佳作。其间,大家会听到一两篇优秀的读书笔记。
2.在家朗读《全阅读》每单元两至三篇短文。从本周开始,一周朗读一单元,每篇文章两遍,平时有空就读,不要等到周末急赶。一定要坐端正了发声朗读,读不通顺就多读,如果孩子不肯发声朗读,请电话通知教师,教师将布置孩子抄写其中一篇。《日有所诵》每单元三篇古诗文,3.教师带孩子读过十多遍《日有所诵》,家长督促孩子熟背并且签字,4.每周一早晨,教师同时检查《全阅读》朗读签字和《日有所诵》背诵签字。课时富余的情况下,教师会组织孩子分享朗读体验。5.这学期教师对日记的检查比从前严格,不认真完成的(个别同学日记写得短,且多是抄录),会让他们抄写《全阅读》里的文章。这是惩罚,也是学习。
6.学生家长坚持写教育周记,这对教师是很大鼓舞,教师深表感谢!
7.学期结束,照例举行赛诗会,照例由家长代为报名。平时不好好背诵的,寒假作业自然多一项“抄写古诗文”。
六年级下期 同于上期。
附录:
诵读公开课
今天上午的诵读课是公开课。这节公开课是看云主动要求上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向全校同事展示朗读、诵读成果;与小语同行交流《全阅读》《日有所诵》使用心得。以下是教学设计。
一、交流《西雅图宣言》的朗读体会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2、全班齐读三段:
二、背诵展示
1、教师:“丛林在哪里?没了!大老鹰在哪里?不见了!生命已到了尽头,是偷生的开始。”是啊,“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看看窗外,正当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却连日被浑浊的空气所包围。这不由得让我们怀念曾经清洁美好的那个世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荡飘荡,任意东西——”
2、学生接背《与朱元思书》
三、检查上周背诵情况
1、复习《卜算子(驿外断桥边)》《〔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陋室铭》)。
2、请主动举手者背诵。
四、朗读《岳阳楼记》节选
1、教师:还记得初学《报任安书(节选)》的情形吗?那时候,老师可是一句一句教读的!后来,正如你们所说:“熟能生巧”!一周接一周,一篇连一篇,到《陋室铭》,你们不必范读,径直自己读,自己背了!《岳阳楼记》篇幅较长,上周三,我们已经初读两遍。今天我们再读。
2、学生范读,齐读。需要处正音,解释。
五、宣说“不求甚解”的意义
1、教师:《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全文今后你们将在中学学到。今天的诵读无关考试,毫无压力;今天的诵读不求甚解,朦胧欢喜。这种无关考试、毫无压力的不求甚解、朦胧欢喜,就是真正的熏习和浸润。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背书,不求甚解。对于真正的读书人而言,这多么幸福的事情!“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话是谁说的?对,陶渊明,五柳先生!听听!他是多么怡然自得啊!在今天,已经极少有人由此福气了呵!
2、听吟诵《五柳先生传》
六、关于吟诵的宣说
1、教师:今年夏天,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浙江宁波接触到了吟诵,认识了中央民族学院的徐健顺教授。和徐教授一样,自从迷上了吟诵,大脑里整天回响的都是吟诵的声音。(学唱琴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整整两个星期,只要听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立刻想起生命中曾经经历的牵肠挂肚、朝思暮想,立刻就会潸然泪下。课堂上,老师只顾带你们欣赏、学吟。只要喜欢就行!老师一点都不在意你们懂得多少。在这充满焦虑与喧嚣的日子里,诗歌、音乐、吟诵,还有图画书,如涓涓清泉,为我们带来优雅、清凉和静谧。于是我们的气质,我们的班风也慢慢有些不一样了!请问:如果登泰山,你愿意坐缆车还是自己爬?对,一定是自己爬。音乐、诗歌、图书、吟诵,就是温情脉脉的山间小道——引我们慢慢攀登,慢慢欣赏;让我们一路听见鸟的鸣唱,嗅到花的芬芳。来!让我们上路,让我们听——
2、播放琴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吟唱练习《蒹葭》,并学吟
看云的阅读教育经验摘录:
比指导更基础更重要的,是把有趣的好书送到孩子跟前,用朗读------这一最有效的广告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学生对于阅读热爱的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室里朗读的频率和学生持续默读的频率---------这一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衡量教师朗读成果的,不是朗读的篇数,而是教师的朗读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上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上使阅读和朗读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须和个人的事情。---------那才是阅读的数量和深度的唯一可靠的源泉。朗读能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能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能让世界有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不过以上都是副产品,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获得了什么意义也不去计较和思考的纯粹的忘我的快乐。
让学生博览群书,使他读书快乐,胜于使他高深
读出语感了才算真正理解了,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读出语感。---------所谓理解,是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是文字里面的情感。
读绘本是老师和班级现实的需要。读绘本,就是要给孩子们快乐,而快乐可以融合学生之、师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从绘本中找到自己的童年,重新获得灵气和生机。
.如何让学生拥有持续的读书热情:1.教师先做读书人。当教师发自内心热爱书籍的时候,适合班级的劝读、促读、诱读措施自然也就有了。2。阅读是个人行为。读书课要固定到课程表内。课也是班级形成阅读的风气。3.班级要成为储量丰富的书库。4.伸展阅读教学的触角,捕捉一切可能点燃、触动学生去阅读的契机。5.倡导亲子共读。
.对经典诵读的的态度。一。认同连续性的经典诵读对儿童具有开启天赋的作用,二。诵读一定要在不过分为你儿童稚嫩的认知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三。儿童所诵经典,应该包括经典的童谣童诗。
如果教师是有过诵读体验的,如果教师自己是深得语言学习三昧的,他一定是一个吝于解说的沉静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激发儿童阅读、朗读、诵读兴趣的好的牧羊人。
备课时教师在“例外”篇作出标记,标记的意思是熟读即可,不必背诵。例外的原因无非是:篇幅嫌长,质量一般,文字或情感与童心隔膜。到今天为止,教师在自己的《日有所诵》上作过铅笔标记的有:佐佐木信纲的《夏天来了》、舒婷的《思念》、艾青的《黄昏》、青勃的《绿叶的声音》、鲁凯奇的《贝尔格莱德出了乱子》、还有——就是今天的《野马》。然而,到今天为止,“熟读即可,不必背诵”的标记落到学生那里的,只有《夏天来了》。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只要进了课堂,只要面对孩子;只要是为学生读,只要听见孩子诵——篇幅长的,会变的得干净紧凑;感觉淡的,会变得有滋有味;原以为孩子嚼来涩口的,会由童音传达出朦胧真挚的喜悦!确乎课堂是一个特殊的力场,确乎儿童的倾听和诵读有一种奇特的能量,这种场力涌动一股热流,这种能量蕴着蓬勃生机。于是,教师与作品的隔膜得以疏通,教师对儿童的认识得以刷新。于是,有了胡婧怡的背《思念》,宋世君的诵《黄昏》。《贝尔格莱德出了乱子》真是一首震撼人心的好诗啊,可惜长达64行!然而在教室里,当教师在教室里读给孩子们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于是舍不得不背。
在教育使得儿童无缘看见真正美术作品的今天,图画书替代了美术馆的作用。
1.范读,略解,齐读;急诵(各人以自己能有的快速反复诵读),单读,再急诵——越来越响,越来越快,越来越熟。20分钟,十多遍后,教师大声背诵。于是,他们斗志昂扬地接受了“熟背”的任务。最后朗读蔡皋的《桃花源记》。那样巨幅而绚烂的画面,看着好过瘾!待到星期三——还是上午,那天的任务是四篇:斯蒂文森《点灯的人》、迪金森《希望是一只小鸟》不要背诵,两三遍读出语感就行;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江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简洁悦耳,多数同学当堂就能背下——估计只需半堂课吧,剩下的时间做什么呢?四位同学朗读日记佳作。其间,大家会听到一两篇优秀的读书笔记。当然还要复习《报任安书》。
以后十五单元大致如此安排。不做班主任,没有班会课,为了给读书,一周两节《品德与生活》非挤占不可。《报任安书》其实是第一单元第五篇。为什么要在周一诵读难度最大的末一篇呢?就是因为它的难度有些大啊。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熟记。只要他们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每天朗读三遍,一定都能记牢。一个问题:61个孩子(新转来一个),是否个个都能照教师的要求做呢——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的教学,只能够、只应该着眼于“大多数”的能力——尤其是潜力。如果教师眼光向下,多数孩子,尤其是“佼佼者”的能力、潜力将被抛荒。那才是为师的过错呢。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取法乎下,了无可得。
至于个别能力弱且不自觉的孩子,他们原本是连该背的课文也不能背下的——这就需要教师布置的时候统一要求,检查的时候因人而异。该不依不饶的不依不饶,该打马虎眼的坚决打马虎眼。“统一要求”是把向上的门向所有人敞开;“因人而异”是体恤孩子及家长的力弱。认真而不偏执。很多时候,放过学生就是放过自己。2.一句话,时候到了——孩子具备消化吸收能力了。
牛肉是有营养的,然而该喝奶的时候却不能让孩子嚼牛肉。低年级诵读《诫子书》,只能是死记硬背。缺乏认知和体验的死记硬背,不仅伤害了稚嫩的童心,也糟蹋了诸葛亮的好文章;既对不起古人,又对不起孩子。在这里,我们说的还是父爱殷切的《诫子书》呢——至于有人让小小孩子背诵居高临下、冰冷僵硬的《弟子规》,甚至让孩子整本背诵《论语》——那就更不是我辈所不能理解的了。
为什么教师反对儿童诵经?因为“四书五经”与儿童柔软稚嫩的生命状态大相隔膜,而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无限丰富,正蕴含在这种至为珍贵的柔软稚嫩当中。肥沃的泥土总是柔软而丰厚的,人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要把耕地夯成硬土,嫩芽塑成板材?当然,只要大人心肠够硬,吃得苦中苦后,孩子确能背下经教,那好处也是显而易见、令人眼红的——那就是儿童在作文或说话的时候惯能老气横秋地引用“子曰诗云”“修齐治平”以装潢门面、炫耀能背;那就是孩子不像孩子;那就是一个人打小就丧失了生命该有的自然、舒展和诚恳。中国人群自古以来盛产说大话、套话的伪君子,罕见说真话、行实事的实干家,是否跟儿童诵经乃至终生受训有关呢?文革时期的诵经堪称登峰造极,那时是无论是否识字,全民都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的。恰是所谓的活学活用——对于“红宝书”的活学活用,将中国人跪拜神圣、否定自我的奴隶情结发展到了极致。有人说:《弟子规》《三字经》其实也挺顺口呢。是咯,比起《鉴略》肯定顺口多啦,但是比起“钓鱼的回家吧”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呢?就启蒙教材而言,“三百千”是古时能有的最顺口、古人能到的最浅显。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年代,人们尚且知道给孩子诵读的材料必须是当时能有的最顺口、最浅显,这是古人的聪明。祖先都是希望儿孙超越自己的。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让今天的孩子诵读古时的启蒙教材——祖宗有灵,他们一定会气得打滚。
三、老实读书 再说问题的另一面。
“舌战群儒”即便出自文学创作,也泄露出孔明对于腐儒的大不屑。道家思想是诸葛亮人生哲学的重要渊源,所以诸葛亮把“静”字看得极重。个人以为:所谓“静”,归根到底就是“老实”“求实”的意思。学习的事情,第一需要的就是老实。老实,或者沉静,也是对教师秉性的基本要求。教育的事情,一定不能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阅读的事情,则要警惕娱乐化、游戏化、活动化。因为对于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和“看起来很美”的追求,恰是反教育、反阅读的;恰是与沉静、笃实的书卷气格格不入的。而在这个众生浮躁的混乱时代,谁拥有了沉静和笃实,谁就拥有了智慧与力量的内在泉源。近年来,“班级读书怎样开展”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台湾同行纷纷来大陆传经送宝,类似“武功秘笈”的各种方式和套路,让海峡这边的人眼花缭乱、趋之若鹜。这至少说明亮点:第一,大陆教师开始重视儿童阅读了;第二,大陆教师普遍缺乏深切真诚的阅读体验。因为缺乏体验,所以缺乏信心,所以四处学习。然而,如果教师不先做读书人,花多少钱,听多少讲座,学多少招数都是没有用的。非但没用,反而滋长了师生的心浮气躁。假装阅读、假装推广还不如老老实实不阅读、不推广。
每一个真心热爱阅读的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拥卷独坐,书我两忘。那些真诚期待学生热爱阅读的教师,是否都如我一样,本能地对于各种精细、炫目的花样保持戒备呢?登岸必弃舟——起步阶段的花样或许是需要的,但那是不得已的过渡和手段。最朴素者最有用,最老实者最可靠。关键在于教师自己是否真爱。
“朗读,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方法。”吉姆•崔利斯如是说。
“把一个读书人的状态呈现在课堂上,这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最好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一本书?对我来说,一段朗读,一段讲述——足够了。”浙江教师蒋军晶说。
“找我们这群老头干什么?别浪费时间!去读书,读书去!除了读书,还要读书。道理都在书里写着呢,别听老头子的叨叨。”面对郭敬明的洗耳恭听,黄永玉如是说。大家风范。真人真语。
3.1、熟读课文。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听到全班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满足了,个别学生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还需要在家多读。
2、生字词熟练掌握,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要熟背。“单元练习”里的成语熟背熟默。重要笔记要掌握。“嘴硬笔软”的毛病,会让学生在考试时吃尽苦头。
3、《日有所诵》每单元三篇古诗文,教师已带孩子读过十多遍,请家长督促孩子熟背并且签字,否则到了中学,他们学习文言文会比较吃力。背诵其实也是对意志力的培养。学期结束,照例举行赛诗会,照例由家长代为报名。平时不好好背诵的,寒假作业自然多一项“抄写古诗文”。
4、《全阅读》每单元两至三篇短文。从本周开始,一周朗读一单元,每篇文章两遍(比如这一星期,读《谁不喜欢玩》、《龙胆草》),平时有空就读,不要等到周末急赶。《全阅读》几乎篇篇都是经典,对于孩子来说,发声通读全书对于提高文学修养、人格境界、思维及表达能力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对于父母来说,聆听孩子的朗读,也是一种亲切、高雅的学习和交流。每周一早晨,教师同时检查《全阅读》朗读签字和《日有所诵》背诵签字。课时富余的情况下,教师会组织孩子分享朗读体验。一定要坐端正了发声朗读,读不通顺就多读,如果孩子不肯发声朗读,请电话通知教师,教师将布置孩子抄写其中一篇。教师电话*******
5、个别同学日记写得短,且多是抄录。这学期教师对日记的检查比从前严格,不认真完成的,会让他们抄写《全阅读》里的文章。这是惩罚,也是学习。有些孩子其实就是懒字当头,需要对症下药。
人性都是好逸恶劳的,松一松就掉下去了。六年级是特殊阶段,总之我们要各负其责,联手合力帮助孩子,让他们知道:作业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家长老师是一条心的,偷懒是不可能的。
培养学习自觉性很重要,本班语文作业向来都是孩子自己记。除非特殊情况,教师一般不就作业和家长发生个别联络。如果有了,请积极配合,做好督促工作。特别需要说的是:不要因此揍孩子,这会让教师不放心。
另外,有11名学生家长坚持写教育周记,这对教师是很大鼓舞,教师深表感谢!
5.所以梅尔•列文在《破茧而出》里指出:四年级之前,即母语学好之前绝对不要学习外语。个人以为:过早过深的数学教学、科学教育也是在揠苗助长、竭泽而渔。一时一段的成绩,不过是一岁一枯荣的花花草草。想有大树,先有丰厚的肥壤。要有肥壤,先有教育者基于智慧和责任感的耐心、静气和定力。
这是无数人的经验:背过的白话课文,“考了忘了”,能在记忆中长久留存的,百里无一。古文呢:一旦背下,大多铭刻在心;一旦上道,决定车轻路熟,越背越顺。这是为什么呢?
剔掉陈腐说教、老调呻吟,值得孩子诵读的文言经典其实不多。穿越千百年光阴的阻隔,终于来孩子的面前——它们至少经历过两次至为严酷的选择或寻找。第一次:在个人写作阶段,作者经历 “两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的苦琢苦磨,终于赋予胸中不得不发的郁积以称心如意的形式——即便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那也是厚积薄发式的井喷。这种终于实现的文与心的契合,有意思层面的,更有声音层面的——就像一首歌,同时拥有了好词好曲。第二次:在社会接受阶段,一篇文章让世世代代的同胞感觉“心有戚戚”了。这种居然实现的一与众的契合,有意思层面的,更有声音层面的——就像一首歌,同时唱出了每个人的心事。不是大合唱,而是“每个人”的心声。不同的人听到感觉是不同的。而这“不同”,又是人性之“大同”在具体生命的具体呈现,譬同一派春光,驻桃放为粉红,着梨绽为雪白。
何况文言经典都是高度简洁凝练的!想通这些,就很容易解释:何以我们背诵现代诗文,较难做到一字不易,然而背诵《三峡》《与朱元思书》则极难出现丢字误字呢?那是因为:在真正的经典那里,每一个字、每一音都是“非如此不可”的!
文字、声音的非如此不可,其实就是充满宇宙和生命的大道或真理在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上的落实。道与道都是相通的,诵读精准、凝练、真挚、动人的文言经典,自然能够培养通透、敏锐、优雅、润泽的思维品质。更不要说背诵经典能够蓄养耐心、静气和定力——而这些,乃是智慧的特征。
中国人读诵文言文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而我们诵读白话文的历史只有一百来年。我总怀疑,在中国人潜意识的深处,也藏着对于文言文的集体记忆。如果文言文不是外星人从外部灌给先人的外来物,如果文言文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生长成熟起来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显现,你就必须承认:中国人对于文言文的喜悦也是前世注定了的血液的记忆。绝对地说,文言是中国的文言;相对地说,中国是文言的中国。
当然,比起口语,这种记忆是后起的、弱势的——因为它更高级,因为多数胎儿不会“听到”母亲的吟哦。所以,如果希望他们有较高的古文修养——较深的母语水准,首先就需置他们于宽松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地听闻、读诵古诗文。这是唤醒记忆、激活潜能的最好方法,这也是对铃木镇一倡导的母语学习机制的回归。
树人好比树木。就植物而言,接地气,方能长大树;就人而言,承祖荫,方能成大才。母语不精不通而先求其他,或许也能成为一门一径的专门家,但其成长难求全面通泰。尼采对于德语的鞭挞何其严厉!同胞也承认他的批判是对的。然而,个体生命之树自绝于母语之大地的代价也太过惨重了。我的意思是:我不知道——作为语言学家,尼采最终的崩溃,是否与他对母语的背弃有关。
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有所诵》要把文言短篇安排在六年级而不是五年级甚至四年级、三年级?
如果你是陈琴那样经史子集烂熟于心的高士,你自可以凭借个人的大能力、大热情带着一班普通的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六年诵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既便如此,陈老师也强调:“一年级我们也背了许多儿歌。我们也是用儿歌解决了大量识字的问题,我们也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
如果你是韩兴娥那样认准正道坚持到底的壮士,你自可以理直气壮地给予教材、考试该得的对待,召集孩子围拢在经典名著的周围,老老实实地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背。
如果你是看云这样自认深谙母语学习真谛的母亲,你自可以本着“做真教育”“学真语文”的真心,“我的儿子我做主”,咬定青山不放松,让儿子小学即背《长恨歌》《琵琶行》《蜀道难》《曹刿论战》《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多数教师不是陈琴、韩兴娥,正如多数母亲不是看云。
《日有所诵》适宜的,是普通教师面对普通班级的成长需要。这些教师在普通——恶劣的教育环境下,担着普通的焦虑也不肯舍弃对理想的追求,努力要在夹缝中,为孩子营求真实的营养和生长,为自己营求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日有所诵》的原则就是面向普通,缓坡上升——不必孩子格外费力,不必教师格外高明。即便如此,它对教师还是有要求的。《日有所诵》要求教师:面对母语和儿童,有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热爱;面对荒诞和压力,有坚守正道的智慧和勇气。
现在我们一个星期已经有两节读书课,一节是星期一早上的第一节课,一节是星期三的语文课,我们要背的古诗不再是有一礼拜的准备时间,这节课上完下节课就要背,有点紧张哦!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要背上个星期三学的古诗,只有三首,其中有两首还特别短,最难背的就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但如果读的很熟,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我背的特别快,几分钟就会背了。
把所有的诗读了一遍后,老师要抽查背诵了,前面两首——《卜算子》和《天净沙》,几乎没有同学举手,因为那两首很短。薛老师很生气,认为我们都不会背。但当薛老师问到最后一首时,肯定让老师很吃惊,全班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们班真的很怪,专拣难的背,因为我们爱挑战。
谁买好书读,谁的课堂发言精彩,谁的日记出色,谁有突出进步„„谁就拥有新书的优先阅读权——这也是本班规矩。先读而已。先读为快,先读为荣。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想让读好书成为荣耀,二是想有意制造对于好书的饥饿感、向往心。从不奢望能对孩子发生实在而深刻的正面影响。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啊,努力使他们与好书结缘——是教师最深、最现实的心愿。
绿色的提袋鼓鼓囊囊。隆重地将它放上讲台,隆重地从中掏出奖品——“哇!”崭新厚实的一摞,立刻引来一片艳羡。“这是新买的班级图书,都是老师读过两遍的经典!因为特别珍爱,老师舍不得放在旧书堆里给你们借来借去。只有最爱阅读、阅读能力最强的,才能得到这些世界文学名著。这叫有奖阅读,这也叫美酒敬豪杰,宝剑赠英雄!其他同学,你们愤愤不平吗?”
面对这样的题目,如不变通,学生习作就只能是“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干啃铅笔头。”于是第二单元布置“朗读,爱的作业”,并顺势将《全阅读》的朗读自修课程化——周一除了检查朗读签字,教师还组织他们就亲子共读的情境与心得与同学作分享交流。至于“地方美味”则改为《***的拿手菜》。要求学生在留心观察之外,与父母一起采购,给父母打下手。因为需要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操作,习作安排在周末。周一交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教读,范读,齐读,解释,轮读,单读——来来回回十多遍,这是初诵《报任安书》的情形。整整用时20分钟,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仅仅六周过去,孩子诵读古文的感觉日渐稔熟,课堂诵读时间也日渐宽裕。还是周一上午那节课,现在我们增加了:温习前三单元的宋词、元曲、古文,背诵前一单元的宋词、元曲、古文,然后才是诵读古文新篇、听吟诵、或看图画书、分享朗读体验。
对教育而言,重要的是激活、点燃而不是灌输、填塞。如果一切都要老师去教授、阐释,那么孩子能够得到的何其少,那么教师工作的意义何其小!都说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是教师基本功,在我看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经典背诵是更重要的基本功。如今的教师,太能说、太会说、太爱说了,如果我们能够沉静一点,谦虚一点,老老实实多背一些——并且怀着这份沉静与谦虚,带着孩子多背一些——也许母语教学的状态会好很多。
学生听傻了。然后急不可耐地,充满感情地——他们诵读起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有外人在场,绝听不出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朗读。那份通融与顿悟,来自认知的积累,更来自教师激情背诵所裹挟、所传达的身心入境的震撼!打通思维、融解隔膜;强烈震撼、整体摄受——这种超越阐释直接到达的朦胧然而深刻、完整的体悟,就是所谓心证。
因为学生,原本会背的,如今刻骨铭心;原本不会背的,比如《五柳先生传》《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荔枝图序》,如今我也烂熟于心了。
这是个充满情感的宇宙,如果你只在理智上相信某事,但背后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感觉存在,那么,你就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在生命中实现你想要的事物。你必须对它“有所感觉”。(《秘密》[澳]朗达•拜恩)对于班级诵读来说,第一重要的,不是教师水平高不高,而是教师有没有感觉。当然,感觉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你理智相信而感觉不足,不妨和孩子一起诵起来。你不能假装水平高,但你可以假装热情高。这种假装其实是一种预支。紧接着,孩子呈现的状态定会让你弄假成真——只是,你千万要聚焦于他们好的一面。因为:任何事物,只要专注于它,我们就是在创造它。(《秘密》)不要等到水平提高、感觉充沛才去行动。须知,童心比我们更少污染,孩子比我们更接近真理;请相信,当你发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候,孩子会以他们的蓬勃、清新、滋润、矫健——反过来蓬勃你、清新你、滋润你、矫健你——从而提高你、充沛你。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实多么令人幻灭、绝望和麻木啊,不要想得太多,不必看得太远,趁此刻还有感觉,请抓住感觉,立即行动。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个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马丁•路德•金)
四、充满爱的思想
“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材料,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三个外部特征。” 套用蒙台梭利的话,宽松的条件、谦虚的教师、适宜的材料,这是《日有所诵》缓坡上升之目的得以实现的外部条件。环境好比阳光空气,教师好比栽种浇灌的人,材料好比泥土——对于种子而言,这些当然都是外部条件。最可敬畏的力量潜在种子的内部,对于这属神的生长力,教师唯有信仰、唯有呼唤、唯有祈祷、唯有期待。
“宽松的条件”指班级诵读绝对与学校组织的考核、检查乃至展示、表演脱钩,真正的宽松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首先是教师的。
“谦虚的教师”指对母语有感觉——从而专注于提升、传达这种感觉的沉静的教师。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理智的沉静是指一种没有杂念的、更好的和畅通无阻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澈与思考自由的泉源。拥有这种沉静的教师,首先是具备了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它是理解儿童不可或缺的条件。
“适宜的材料”指已经做到能有的最好,将来还会更好的《日有所诵》。“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拍皮球。七八九,翻跟头。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从这里开始——六年一贯,日不间断;缓坡上行,渐高渐远。《日有所诵》不乏理性的力量,《日有所诵》更充满爱的思想,而且,这种爱的是融入具体物象、具体生活,从而格外适宜儿童——格外容易在儿童那里实现共鸣与浸润的具体的——生命之爱、亲子之爱、家国之爱、山水之爱„„给予思想活力的,是感情。充满爱的思想,必将广为传播。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事实为大。对于无力改变的既成事实——残酷事实,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放弃抱怨,接纳事实。不要盯着不幸,无用地悲叹;而要换个角度,看到命运尚未夺走的许多,慷慨赐予的许多——并对这许多怀抱感激。比如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深藏奥秘的世界,可以阅读的视力„„只要霍金愿意,这张感恩清单可以开得很长很长!盯着失去的,你必失去更多;感激已有的,你将获得更多——也许你不信,但霍金却是这样想的!这一点,依然恬静的微笑是证明,不假思索的回答是证明!读!”
是的,同是图画书,比温馨,比童趣,《幼学启蒙丛书》绝对比不过《爱心树》《逃家小兔》《月光男孩》《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孩子那里,“幼学”的吸引力甚至比不过“奥特曼”“乌龙院”“老夫子”。然而,正如家长不能根据孩子口味确定三餐食谱,教师也不能听任儿童阅读只被香酥温软的童趣所牵引、所主导。儿童需要多种营养,不要说高粱、大豆和玉米了,即便是酸菜、辣椒和苦瓜,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与魅力在——仅有牛奶、蛋挞和草莓是不够的,将营养和味道不同的书籍带给孩子,就是为他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是的,对于读惯了《可爱的鼠小弟》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自动喜欢《黄帝诞生》《龙生九子》也许有点难。作为读者,对任何一本书都有不喜欢的权利;但是,若想成为一个有根的人,对传统文化却非了解不可。了解是一回事,喜欢是一回事——生动活泼的了解,大多可以带来喜欢。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选择优质读本,采取亲近方式,和孩子一起慎终追远,溯本求源。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关吟诵的日记剪辑 之一
老师早就跟我们说:“古人还有一种读诗的方法,就是吟诵。哪天你们学习好了,我便带你们听。”我们都很高兴。今天下午,老师把面包机带来了,哦耶!听吟诵喽。可薛老师蹲在面包机,可摆弄了好长时间都没放出来。老师说:“怎么了,在我那放的还好好的,怎么一到这里就不行了呢?”看来是机器坏了,于是叫李自成再去拿一个面包机。哇,老师有多少个面包机啊!在这期间老师叫我们再读一遍《日有所诵》。
这台面包机挺听话的,不像刚才那台那么害羞,不敢唱。这就开始放了,不时有“嗞嗞”的声音。是高岩松第一个听出来的:“是《【越调】天静沙•秋思》!”这时,我也听出来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的很好玩:古道~西风瘦马~~~~~”总是爱拖音。老师说:“这种光碟没有卖,是信息老师帮助刻出CD的。”
怎么样,羡慕我们有薛老师吧,要是每天都有读书课的话,那该有多好呀!(鲍秉轩9月23日)
之二
薛老师从来不唱歌,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嗓子不好听。可是薛老师和我们说,上个星期,她在南京讲学时,竟然吟诵了一首古诗。老师说完,我们都感觉很惊奇,从不唱歌的薛老师,竟然开口唱歌了!我很奇怪,当时为什么没人提议让薛老师再唱一遍?可能是我们没那个福气吧。
薛老师经常给我们听吟诵。印象最深的是《五柳先生传》和《静夜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中前几句话我已经烂熟于心了,似乎已经会唱了,另一首《静夜思》也是一样,吟诵时,“月”的读音非常滑稽,一下使我记住了。
“我刻录了十张CD,准备送给十位同学,这些同学必须达到三个要求:要热爱吟诵,家里要有能放CD的机子,要学唱吟诵。”前两个要求我都能达到,可第三个就是不行。全班有十几个同学举了手,我只好没举手。老师选了十个同学,过几天把CD给他们,而没有拿到CD的同学,只能借同学的去农贸市场刻录。
多多热爱吟诵,多多热爱古诗!(胡静怡 10月25日)
之三
今天上午的语文课,薛老师看了小胡的日记(即胡静怡上一篇),忽然有了一个“重大”想法,决定要在课堂上一展歌喉。薛老师先用“面包机”给我们听了一遍《蒹葭》,我们听完后,薛老师清了清嗓子,开始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也跟着唱,先是轻声唱,然后声音越来越大,所有的同学都在唱:“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我们只唱了一点,当我们停下时,李旭然还在大唱:“蒹葭采采!”薛老师便把他拉起来,让他再接着唱。李旭然唱得那叫一个陶醉!同学们都笑疯了,拍桌子的、大笑的,更有人在跟着一起唱!哈哈!
(马静婷10月30日)
之四
下午我和妈妈、姐姐听了半个多小时的吟诵。这个光盘除了我和姐姐,还有19个同学得到。终于可以享受一下吟诵的美妙感觉了!《论语》吟诵完,是一首很长的《前赤壁赋》,我们跳过了,因为太长了,以后找到这首诗再听。《五柳先生传》开始了,我们把《日有所诵》拿出来给妈妈看,不然妈妈根本不知道在吟什么。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只听低沉的男声吟出这首十分梦幻、轻盈、美妙的词,让人觉得这是在思念家乡。后面是一些十分熟悉的短诗,还有一则寓言,不知不觉,这么多首词就听完了。
我觉得琴歌《古诗十九首》最好听,虽然长,但真的很美,我一定要学好它。姐姐(方子妍)觉得《如梦令》好听,她还吹自己最最爱李清照的词,她要学《如梦令》,我们就看她是不是只说不做。
如果让我单独唱歌,我不怕,可单独吟诵,我会怕死了!薛老师敢一个人吟诵,可我不是薛老师。如果吟诵会让我们几个人一组上台,那我们胆小的同学,可会十分感谢老师的。
(方子妍10月31日)
TOP
guiqulai 发
11月9日
星期一
阴雨
诵读公开课
今天上午的诵读课是公开课。这节公开课是看云主动要求上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向全校同事展示朗读、诵读成果;与小语同行交流《全阅读》《日有所诵》使用心得。以下是教学设计。
一、交流《西雅图宣言》的朗读体会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2、全班齐读三段:
风,迎着我祖父出生时的第一口气,也送走他最后一声的叹息。若卖地给你,务请将它划为圣地,使白人也能随着风尝到牧草地上飘逸的花香。
务请教导你的子女,让他们知道,脚下的土地,埋着我们祖先骨骸;教你子弟尊崇大地,告诉他们,大地因我们亲族的生命而得滋润;告诉他们,红人怎样教导子女,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若唾弃大地,就是唾弃自己。
我们确知一事,大地并不属于人;人,属于大地,万物相互效力。也许,你我都是兄弟。等着看,也许,有一天白人会发现:他们所信的上帝,与我们所信的神,是同一位神。
二、背诵展示
1、教师:“丛林在哪里?没了!大老鹰在哪里?不见了!生命已到了尽头,是偷生的开始。”是啊,“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看看窗外,正当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却连日被浑浊的空气所包围。这不由得让我们怀念曾经清洁美好的那个世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荡飘荡,任意东西——”
2、学生接背《与朱元思书》
三、检查上周背诵情况
1、复习《卜算子(驿外断桥边)》《〔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陋室铭》)。
2、请主动举手者背诵。
四、朗读《岳阳楼记》节选
1、教师:还记得初学《报任安书(节选)》的情形吗?那时候,老师可是一句一句教读的!后来,正如你们所说:“熟能生巧”!一周接一周,一篇连一篇,到《陋室铭》,你们不必范读,径直自己读,自己背了!《岳阳楼记》篇幅较长,上周三,我们已经初读两遍。今天我们再读。
2、学生范读,齐读。需要处正音,解释。
五、宣说“不求甚解”的意义
1、教师:《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全文今后你们将在中学学到。今天的诵读无关考试,毫无压力;今天的诵读不求甚解,朦胧欢喜。这种无关考试、毫无压力的不求甚解、朦胧欢喜,就是真正的熏习和浸润。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背书,不求甚解。对于真正的读书人而言,这多么幸福的事情!“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话是谁说的?对,陶渊明,五柳先生!听听!他是多么怡然自得啊!在今天,已经极少有人由此福气了呵!
2、听吟诵《五柳先生传》
六、关于吟诵的宣说
1、教师:今年夏天,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浙江宁波接触到了吟诵,认识了中央民族学院的徐健顺教授。和徐教授一样,自从迷上了吟诵,大脑里整天回响的都是吟诵的声音。(学唱琴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整整两个星期,只要听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立刻想起生命中曾经经历的牵肠挂肚、朝思暮想,立刻就会潸然泪下。课堂上,老师只顾带你们欣赏、学吟。只要喜欢就行!老师一点都不在意你们懂得多少。在这充满焦虑与喧嚣的日子里,诗歌、音乐、吟诵,还有图画书,如涓涓清泉,为我们带来优雅、清凉和静谧。于是我们的气质,我们的班风也慢慢有些不一样了!请问:如果登泰山,你愿意坐缆车还是自己爬?对,一定是自己爬。音乐、诗歌、图书、吟诵,就是温情脉脉的山间小道——引我们慢慢攀登,慢慢欣赏;让我们一路听见鸟的鸣唱,嗅到花的芬芳。来!让我们上路,让我们听——
2、播放琴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吟唱练习《蒹葭》,并学吟
关于诵读课的几点印象 李君华
从六(2)班听完课已经两天了,仍然沉浸在学生诵读带来的悠悠古韵中,久久不能自拔!现将几点印象总结如下。
一、齐声背诵《与朱元思书》时,学生神情陶醉,语调洋洋洒洒。可见古文带给孩子的快乐和润泽多么实在。这跟以往在中学听课看到的状态完全不同。那时候学生是在用脑努力地学,一字一句地学。在这里,古文却是一个亲切温暖的生命整体,学生的心与古人的心是一体。学生好像整个儿浸泡在古文中一样,如鱼得水。面对听课的同行和领导,教师说到“不求甚解”的好处和变功利阅读为人文阅读的必要性,其实最能说明这两点的,就是学生的诵读。
二、朗读《岳阳楼记》的时候,明明注了音的“樯”字,有个女生却总是出错,同学都替她着急,教师却耐心地等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读音,慢慢从紧张中恢复过来,渐渐越读越好。之后,教师带领全班三读“樯倾楫摧”。既尊重学生,又不放过应当正音的地方。分寸把握得不错。
三、为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教师讲了两个小故事:哲学教授陈家琪因为背诵《岳阳楼记》终身爱上文科,孤身漂泊的留学生用背诵《岳阳楼记》的办法为自己寻找到志趣相投的同胞挚友。这两个故事在办公室都听过,很感人。今天却讲得蜻蜓点水,学生一定没听明白。可惜!不如抓住一个故事说透。出于同一目的,相比之下还是教师充满激情的背诵更有效。这种方法直接有力,让听课人都有了背诵的冲动。
四、每当诵读的时候,所有学生的坐姿都那么端庄挺拔,配合着朗朗书声,让人感觉朝气蓬勃。看得出来,这不是抓纪律刻意训练的结果,而是诵读培养气质的具体表现。
五、每当读到“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学生就会笑起来。教师说:“你们一定是想到《喜羊羊和灰太郎》了!”学生会意地再笑。教师顺势推荐“六年级”应该看的“有营养的动画片”,比如中日合拍的《三国演义》。这说明教师了解学生兴趣。从“喜洋洋”说到《三国演义》,是即兴的分享,也是不露痕迹的引导。
六,这个班的学生在同学背诵、朗读之后,不管好不好都会送出热情的掌声,甚至听CD机播放的吟诵也是如此。如今在中高年级已经鲜有掌声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掌声,让人倍感温暖,值得提倡。
七、有趣的是:教师播放吟诵光盘的时候,原本坐姿笔直的学生,立刻齐刷刷进入放松状态。他们大多趴在桌子上,有的闭目养神似地凝听,有的边听边看《五柳先生传》,有的摇头晃脑打拍子。学生怡然自得的状态与平和悠闲的吟诵调子十分和谐。看得出来,这是长期熏陶的结果。一堂课里,学生活动起伏有致,有张有弛,本身就像一首乐曲。这群幸福的孩子们!
八、听完《五柳先生传》,教师播放琴歌《行行重行行》,这时,教室里响起幽深清远的古琴声、沧桑低沉的吟唱声、学生摸索的学吟声,仿佛让人回到遥远的古代。这些完全陶醉了的学生,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在吟诵中与先人同悲同欣。这时候,诵读的内涵已经超越文字,而经典,也不光是诗文,而是一种说不出的既深藏又流动,既新鲜又熟悉的气氛和调子。听完课已经很长时间了,仍然沉静在学生诵读带来的悠悠古韵中,教到六年级,忽然顿悟,单元测验说取消就取消了。试卷当练习,做完集体订正,然后收上来检查,重点看作文。这次的习作题是“写身边一个令你感动或敬佩的普通人”。结果,需要重做的四十三人。这令教师怒火中烧。
想起在一所私立学校看到的课堂:孩子都木木的,生气黯然,灵性几无。他们乖乖地坐在那里,于沉闷的静默或被指令的朗读中,散发出深浓难掩的沮丧和哀伤。他们当然应该沮丧和哀伤!因为生意太忙,父母没有时间与他们牵手,共同走过童年阶段最重要、最艰难的成长之路。这些可怜的孩子,一年级就开始寄宿了,只有周末才回家。而那种所谓团聚,已经丧失正常家庭该有的亲切与自然。更可怕的是:这种树苗不接地气的沮丧和哀伤,是孩子自己意识不到的。成年之后的人格变态和精神疾病,大多源于童年时代的亲情匮乏。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利欲和利欲合谋,泯灭了父爱和母性,制造出小学寄宿这种冷酷畸形的社会需要,生生将孩子变成病人。
这两年来,越来越着迷于民间故事。这里有母语的根,这里沉积着民族精神和人性的矿藏。龙是真人,龙性其实就是超越善恶、健康完满的人性:勇于进攻(睚眦)、精于防守(椒图);勤勉地劳作(赑屃)、沉酣地幻想(螭吻);以威猛面对邪恶(狴犴),以虔静恭听大道(狻猊);贪恋熟食的美味(饕餮),活力充沛;汲取清流的灵气(霸夏),心智明净。当然,真人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蒲牢)——而正是这一点脆弱敏感,使艺术成为可能。“龙生九子不成龙”,其寓意至少有二。其一,随着时代的加速变化——我不认为这一定是进步,因为这种变化完全是被人类集体无意识推动发生的——曾经圆融完整的人类精神必将分裂甚至崩溃。其二,个体生命都是不完善的,但这种不完善乃是通往完善(或回到完善)的起点和条件。人类奋斗的目标不在外部,而在自身。活着的意义不在占有财富和权势,而在拥有丰富完满的生命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龙的传人”也许应当倒过来解释:我们从来没有成为龙。龙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古老梦想——龙提醒我们记得要去的地方。
我总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计划中的一切,总觉得自己缺乏诗人的灵感、绘画的专长、讲故事的本领和戏剧才能,尽管这些让我苦恼,但我还是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他们吸取了我给予的一切。我们在一年级做的大部分活动仿佛沉入潜伏着理解力的水塘深处,留待以后通过谈论和观察加以反馈。孩子们听课时,似乎能把我的缺陷变得完善起来。对他们来说,由于他们出色的想象力,各种任务形象变得完整而真实。(P17至18页)我一次次地发现,只有当我讲完故事,我才开始理解我所说词句的意义——圣人和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活在我心中,激励我奋勇前进。教学的艺术化使我筋疲力尽,同时又让我精神焕发。在每次教学圆满结束之后,我总是注意到自己呼吸的变化:更 深沉、更健康。(P31)
一到三年级,是孩子求学之初的三年,也是孩子及父母最脆弱、最敏感的三年。一年级,很多孩子还没明白测验是怎么回事呢,就已稀里糊涂成为差生,和父母一起堕入焦虑和恐惧的深渊了。正如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旨在让同龄儿童同期长牙、走路、说话的医学努力一定会让人们感到荒唐、残酷吧?然而,“标准测验”和随之而来的对教师、学生的粗暴评价却很少有人质疑——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稳定而成熟的节奏,就是稳定而成熟的人格。尊重孩子的节奏,允许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慢慢来——慢慢跟上集体的节拍,这是一种慈悲,也是一种智慧。
然而在现实中,考试又是必须面对的。那么,到哪里去找一个自由空间,让孩子在其中听任自己的节奏,舒服地吸收、释放、甚至休息呢?在看云这里,相对自由空间,就在朗读、阅读和不求甚解的诵读里。言语层面的、显性的 “对话”,总是发生在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少数孩子中间,多数孩子的存在在哪里?就在灵动、温软的教室气氛里。这气氛源于共同体又无声地弥漫、净化、提升着共同体。气氛是海洋,气氛无声胜有声,而听得见的对话不过是海面上扬起的浪花。先有海洋,后有海浪。即便没有讨论,聆听或朗读时刻他们的表情和语调,也一样有力的告诉教师:影响正在发生,宝物已沉入池塘。真实的成长总是缓慢而静谧的,不要急。不能急。
七八年级,为了克服青春期叛逆心理带来的师生疏离,芬瑟带领学生读人物传记。“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我对李君华说,“我知道毕业之前该给学生什么建议了。不过,我要提醒他们,多读外国人写的伟人传记。”
“通过个人传记,我希望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许多机械与技术革命能映现出人的面孔。”读到这句,看云几乎要哭!我们语文的课本,写景状物类、说明文类都算差强人意,最缺的就是真人、活人。什么营养就养成什么人。儿童是懵懂而敏感的。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对他们发生真实的影响。只喝纯净水绝不能使人长得强壮,风干过滤出来的英雄事迹,只能使得一切“德育”目的归于虚
一切伟人都是人类娇贵、倔强的生命之花。真实的花朵就会为风雨所伤、为虫害所害,真实的花朵就会加倍敏感于绽放的幸福、飘零的惆怅。所以,只有真实的花朵,才会激发有灵的我们珍爱生命、追求美好、向往光明;而塑料花则不能触动我们——因为它徒有花的色泽和形状,却没有生命的气息。
那本《南方人物周刊》已经借给一个学生。说明真相就要戳穿教材,所以不在教室里这么做的原因有二:第一,不想惹得学生从小轻视教材,而这种轻视无疑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第二,在学生那里,教师的权威性多多少少和教材的权威性联在一起。对儿童来说,权威的存在和对权威的敬重,使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他们将吸收内化权威的力量,并由此成为有力量的人。
寒霜凛冽、阳光灿烂的冬晨,穿过操场走进学校的一路,心情愉悦而晴朗。这种感觉来自天气,也来自刚刚读完的一本小书:《学校是一段旅程》(人民文学出版社
特林•芬瑟著 吴蓓译)。13万字我用一周慢慢读完。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现选几处谈谈感想,一是为自己的阅读作个总结,二是向朋友做个推荐。
一、讲完之后,才开始理解
我总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计划中的一切,总觉得自己缺乏诗人的灵感、绘画的专长、讲故事的本领和戏剧才能,尽管这些让我苦恼,但我还是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他们吸取了我给予的一切。我们在一年级做的大部分活动仿佛沉入潜伏着理解力的水塘深处,留待以后通过谈论和观察加以反馈。孩子们听课时,似乎能把我的缺陷变得完善起来。对他们来说,由于他们出色的想象力,各种任务形象变得完整而真实。(P17至18页)我一次次地发现,只有当我讲完故事,我才开始理解我所说词句的意义——圣人和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活在我心中,激励我奋勇前进。教学的艺术化使我筋疲力尽,同时又让我精神焕发。在每次教学圆满结束之后,我总是注意到自己呼吸的变化:更 深沉、更健康。(P31)我相信,每一个习惯了在教室里为孩子讲述、朗读的同行,都会对这两段话深深认同。对我而言,每一次讲述或朗读都是面向未知领域的探险,也是借助伟大事物的鼓翼而飞。所以甘愿费尽心力,所以乐于耗尽热情,只因为个中感觉太好。虔敬于伟大事物的讲述或朗读,使得教师更加坚定也更加温软、灵动。高贵的语言能够激活、培养高贵的思想和气质。当教师用声音将儿童、文本和自己融为一股生命之流,教师便与学生一起,实现了朝向伟大与纯真的成长——或返回。
华德福的语文教学只有大纲而没有教材,学习内容由教师选择。在华德福学校,将学生一年的笔记合订起来,就是这个班的语文教材。亏鲁道夫•斯坦纳想得出!这真是充满诗意和挑战的——神奇的、生命的教育。其实,当我们讲述、朗读、诵读,我们也是华德福教师。为什么我的日志总忍不住要录用学生文字?因为它们更具说服力、生命感。
能够将日记发到网上的总是少数。即便学生一字不写,你也绝不能说付出没有价值。
二年级的一个傍晚,操场散步遇到朱紫晖,一个内向到几乎木讷的老实孩子。“老师好!”“朱紫晖好!喜欢《犟龟》吗?”“喜欢。”“那就陪老师走一圈,讲给我听。”“好!”孩子爽快地答应。于是开始了啃啃吧吧且让教师愁肠百结的讲述,“有一只小乌龟,嗯,她是母的。这是一位龟小姐,名字叫陶陶。嗯„„狮子大王的婚礼开始了!陶陶送上礼物。陶陶喝着美酒。陶陶说:我说过的,总有一天,嗯,总有一天,我会按时到达。”一路走一路想一路讲,朱紫晖有些气喘吁吁了。“你觉得自己讲得怎么样?” “好啊!我觉得自己讲得很好!”男孩仰面看着教师,月光照在他的脸上。一瞬间,有强烈的感动和惭愧漫过我的心头。14日,也就是这个星期一,为帮助43个学生重写“我佩服的人”,教师讲到这件事。“知道吗?老师当时对朱紫晖真是佩服之极!为什么他那样的回答?因为他既不拿自己和同学比,也不介意老师的看法;因为他的心里,只装着对陶陶的喜爱和对自己的信心。陶陶说:‘总有一天,我会按时到达。’朱紫晖说:‘好啊!我觉得自己讲得很好!’那个晚上,老师认出了身边的陶陶;那个晚上,朱紫晖就是犟龟!”
二、你可以强迫植物提前开花、结果,但是„„ 如果没有属己的幸福作为深层动力,华德福学校的主课教师很难坚持到底。这份神圣的工作需要广博的才学、非凡的耐心、卓越的智慧——同时又绝不缺乏学生及家长需要的权威的力量。芬瑟在华德福担任主课越久,越觉得自己没有信心和能力胜任传统学校的教学任务。芬瑟不能胜任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功课及考试给孩子和自己带来的伤害: 许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在把孩子们丰富的内在精神生活挤压成乏味、枯燥的功课,而这些功课正是由那些已经失去欢乐童年的成人们制造的。(p31)
多年来,我观察到一种现象:八年来一直跟着我学习的学生,如果在开头三年允许他们慢慢地发展阅读能力,那么,到高年级时,绝大部分人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而那些在传统学校较早就达到预期阅读水平的学生,在往后的日子里,其阅读动机似乎减弱了。以此类推,我联想到一个来自植物学的说法:你可以强迫植物提前开花、结果,但却要牺牲植物的长期健康的生命力。我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在我的关怀下成为一个人,而不是让他们参加爱荷华州每年一次的考试和评估。(p39)山东一些地方,由于韩兴娥等老师的努力,不少学校一至三年级的考试完全取消。可以想象,这一解放将使多少孩子的童年及一生变得大不相同!
极少会有孩子因考试而得快乐。考试给多数学生带来的是折磨、挫败和痛苦。总是名列前茅的,往往精神更紧张。一到三年级,是孩子求学之初的三年,也是孩子及父母最脆弱、最敏感的三年。一年级,很多孩子还没明白测验是怎么回事呢,就已稀里糊涂成为差生,和父母一起堕入焦虑和恐惧的深渊了。正如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旨在让同龄儿童同期长牙、走路、说话的医学努力一定会让人们感到荒唐、残酷吧?然而,“标准测验”和随之而来的对教师、学生的粗暴评价却很少有人质疑——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
稳定而成熟的节奏,就是稳定而成熟的人格。尊重孩子的节奏,允许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慢慢来——慢慢跟上集体的节拍,这是一种慈悲,也是一种智慧。
然而在现实中,考试又是必须面对的。那么,到哪里去找一个自由空间,让孩子在其中听任自己的节奏,舒服地吸收、释放、甚至休息呢?在看云这里,相对自由空间,就在朗读、阅读和不求甚解的诵读里。言语层面的、显性的 “对话”,总是发生在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少数孩子中间,多数孩子的存在在哪里?就在灵动、温软的教室气氛里。这气氛源于共同体又无声地弥漫、净化、提升着共同体。气氛是海洋,气氛无声胜有声,而听得见的对话不过是海面上扬起的浪花。先有海洋,后有海浪。即便没有讨论,聆听或朗读时刻他们的表情和语调,也一样有力的告诉教师:影响正在发生,宝物已沉入池塘。真实的成长总是缓慢而静谧的,不要急。不能急。
三、让学生与真实的个人相遇 与布鲁诺和哥白尼相遇之后,孩子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不是通过我的教学,而是与这些真实个人的“相遇”。„„每当转来一位新生或者某位学生缺席,班上的气氛就会有所不同。我早就注意到全班因多一人或少一人带来 的变化,但这次的原因有些不同——传记以相同的方式在起作用!一旦我有了这种感觉,教室里好像立即充满了所有我们探讨过的“人物”。我是在七年级上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了这种感悟。那时我和我的青春期学生们有了一种隔离感,而这一感悟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力量。学生们可以不与我握手,或假装对我满不在乎。但现在我看到一幅巨画,里面有我们一起经历过的所有的人和地方。每当外面的场面难以忍受时,内心的这幅巨画就可以呼之欲出,两者相比,心中的场面作用更大。(p156)
六年级,我的日志几乎不提课文。其实,为了应试,教材及围绕教材的练习,仍然占用了教学时间的大部分。面对教材,教师当然是尽责而饱满的,然而较少发自深心的兴奋。《郑成功》里的郑成功,《钱学森》里的钱学森、《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里的肖邦、《最后的姿势》里的谭千秋、《小草与大树》里的夏洛蒂姐妹——论起来,值得敬重和兴奋的人物也不少,可惜他们一旦以“教材版”面孔出现,就基本丧失了作为人的温度、气息和脾性。文以载道,说到底,他们其实不过是承载“道理”的名叫“郑成功”“钱学森”或“肖邦”的车子而已。和教材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更亲切更可信,更能自然地对学生发生影响的,是犟龟、毛毛兔、失落的一角、杰逊、罗拉、迪姆胖傻、„„这些人物,因其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已经成为班级成员——他们呼之欲出,他们就在我们中间。原因很简单,这些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比教材里的真人真实。
当然也有不错的形象,比如《船长》中的哈尔威、《爱之链》中的乔伊、《鞋匠的儿子》中的林肯。生命充满矛盾,矛盾为生命提供动力。对矛盾或冲突的凝视和深思,将使孩子的理性和德行得到真实的成长。
船长非殉职不可吗?哈尔威的牺牲是否值得?
失业的乔伊哪里来的爱之力?付出或者奉献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和能力?对我们小学生而言,为社会做贡献真的要等到长大以后吗?项文静问:乔伊为老妇人修车分文不取,比尔•盖茨在机场帮助着急要去洗手间的老妇人看管行李却收取了一美元小费,乔伊和盖茨谁做的对?
林肯说过:消灭政敌最好的方法是化敌为友。心理学家荣格告诉我们:你所对抗的东西,将因你的对抗而永远存在。“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这句恶意善解的开场白是扭转会场气氛的关键。想一想,其中体现了林肯怎样的智慧和襟怀?班级往往发生纠纷和冲突,很多时候,宽容比对抗更有力——举例说明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纠纷和冲突?
当然,我们也常看见将拙劣文本演绎得感人肺腑的课堂。那是真正的死水微澜,为每一个尚未丧失起码艺术品位和教育良知的人所不屑。
七八年级,为了克服青春期叛逆心理带来的师生疏离,芬瑟带领学生读人物传记。“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我对李君华说,“我知道毕业之前该给学生什么建议了。不过,我要提醒他们,多读外国人写的伟人传记。”
有人讲,很可惜,他不是从技术院校毕业的。约翰回答:“不,我很幸运。如果我参加了学院课程,我就会盲目听信权威,再也不可能发展自己的原创力了。”(p182)在我看来,芬瑟提供的约翰•埃里克森的传记材料已经够个性、够生命了,然而他说: 上面的片段没能充分表现的是这个人的气质——他的暴躁天性和追求成功的意志。我的学生知道这个埃里克森脾气很坏,无法与人相处,但还是很敬重他的天赋。通过个人传记,我希望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许多机械与技术革命能映现出人的面孔。(p183)“通过个人传记,我希望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许多机械与技术革命能映现出人的面孔。”读到这句,看云几乎要哭!我们语文的课本,写景状物类、说明文类都算差强人意,最缺的就是真人、活人。什么营养就养成什么人。儿童是懵懂而敏感的。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对他们发生真实的影响。只喝纯净水绝不能使人长得强壮,风干过滤出来的英雄事迹,只能使得一切“德育”目的归于虚无。
“他根本不是什么共产党,是我们把他逼走的!”“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海军次长金布尔如是说。二战期间,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的钱学森为提升美军作战能力、战胜法西斯倾尽全力、功勋卓著,从而赢得美国政府的高度信任。1949年,钱学森申请加入美国国籍。新中国成立后,以麦卡锡为首的极右势力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钱学森归来的真实原因是受到美国政府的侮辱和迫害。
历经艰辛终于归来,回国不久钱学森就发现:泛政治化、肆意迫害科学家的现象在红色中国一样普遍存在。科技人员被关牛棚、派系斗争残酷激烈、在仪器上刻写领袖语录,在零件上镶嵌领袖像章„„文革期间,钱学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领导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规划中国未来的军事科技。因为他已身在祖国,因为他横下一条心:要为中国争口气,要提升中国国防力量。
在美国,钱学森度过一生中最幸福、最舒畅、最为意气风发的日子,钱学森对美国可谓爱恨交加。所以,尽管一再得到美国的盛誉和诚邀,晚年的钱却毫不领情。“当年我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回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决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以上是我从《南方人物周刊》上读到内容。相比之下,教材中的那个于中秋之夜慷慨陈词的钱学森显得多么虚假、浅薄和可笑!为什么这样的一个钱学森更能让我起了敬爱和亲切的无限深情?因为他是辉煌、丰硕的,也是曲折、痛苦的;因为他是一代伟人,也是让凡人之心起了共鸣的“真实的个人”。
一切伟人都是人类娇贵、倔强的生命之花。真实的花朵就会为风雨所伤、为虫害所害,真实的花朵就会加倍敏感于绽放的幸福、飘零的惆怅。所以,只有真实的花朵,才会激发有灵的我们珍爱生命、追求美好、向往光明;而塑料花则不能触动我们——因为它徒有花的色泽和形状,却没有生命的气息。
那本《南方人物周刊》已经借给一个学生。说明真相就要戳穿教材,所以不在教室里这么做的原因有二:第一,不想惹得学生从小轻视教材,而这种轻视无疑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第二,在学生那里,教师的权威性多多少少和教材的权威性联在一起。对儿童来说,权威的存在和对权威的敬重,使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他们将吸收内化权威的力量,并由此成为有力量的人。
要么别说,要么说真话。敬重、满足儿童真实的需要,让学生与真实的个人相遇。希望教材值得敬重。
四、不解释,让他们自己体悟
和低年级一样,我不对神话做任何“解释”,而是让每个孩子慢慢形成对人物角色的理解。我知道必要时,每位孩子会从中吸取养分。这就是形象鲜明之处。„„形象的力量在于对未来的潜在理解,而解释会削弱它的力量。(p69)自从第一次在五年级讲过这个神话(得墨忒尔和珀尔塞福涅)后,我一直对它感兴趣。孩子们从故事中体会到季节轮回的主题:他们发现自然界生长和衰败之间的平衡,神话人物之间的平衡,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平衡,我并没有解释事物之间的平衡,而是让孩子自己去领悟。作为一名成年人,我要加深对珀尔塞福涅故事的理解,我没有终止对意义的追求。(p105)相信这段话,会给热衷解读或者苦于无力解读的人们带来启发。教师当然不该超然于材料之外,教师所讲述的,必须是自己有感觉、有体悟的。这种包孕在语气和动作里感觉、体悟——是激发学生感觉、体悟的前提。三年级排练《圣经》旧约之《约瑟夫和他的兄弟》,这涉及到忠诚、奴役、偏爱、命运等严肃问题。五年级的历史课上,芬瑟将孩子们带入古印度、古代波斯、古埃及、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从而让孩子在比较中获得清明的理智、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襟。这让我感到震撼。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同时我也困惑于芬瑟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儿童文学的位置。须知,本书描述教育历程发生在1982——1900年,而且是在美国。这当然值得商榷。我所受到的正面启发是:教师应当在儿童显性兴趣、潜在需要之间求平衡。不能误读了孩子的需要,不要被孩子当下的口味所主宰——从而遮蔽了应当属于他们的更为开阔的天空、更为坚实的大地和更为真实更为幸福的成长。
如今的孩子,如今有谁会将把炒豆子作为美食呢?即便有,也是店里买来的“**炒货”,酥松、可口、多味。需要费力的一切,别人都已代劳。吃的人只需张嘴就可以。他们是幸福的。然而我们知道:硬邦邦、没滋味的蚕豆,经了臼齿的强力碾磨,唾液的耐心调和——最终的滋味何其甘美、丰富。于今我才悟出:赋予家炒蚕豆深长滋味的,正是“自己牙齿”慢慢碾碎、“自己唾液”慢慢调和、“自己味蕾”慢慢品味过程中所激发、所消耗、所强旺了的生命力——还有妙不可言的成就感。所以呵,从牙口开始,今后的儿童,他们的“深层体质”,将永不如前辈健旺生猛了。他们果然幸福吗?
教学过去一直是,我希望将来也是,一种人性的艰苦征程。我们成为我们所教的,我们所教的也是我们所是的。(P58)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一段话。最深的认同,反而让我无话可说。“我们成为我们所教的,我们所教的也是我们所是的。”然而我知道,这话将成为我的信念。
适合学生的经典,就该是这样的:它的形象美而鲜活,它的音韵美而灵动;它能激发人心固有之向新、向美、向上的生命力。其与儿童生命的关系,当如深渊之与潜龙,空谷之于乳虎,长风之于鹰隼,雨露之与花树——它能令学生腾跃、飞扬、挺拔了。
段与段结构相同,句与句一三重复,如此环环相扣,缓慢推进——有举步维艰的沉痛,更有满目怆然的哀伤。沉痛与哀伤一段段堆积、一层层覆压,给人带来惊悚、疼痛和警惕。这样的诗不需讲解,但一定要范读。通过范读,教师将自己感受到的疼痛、惊悚和警惕传达给孩子——这就够了。
沉静是幼儿教师可贵的品德,蒙台梭利说得对。然而需要沉静的何止幼儿教师!不少教师面对经典不谦虚、不老实,说得太碎,教得太多。薄积而厚发,茶壶里面起波涛——结果,诗之性灵被戕害,诗之完整被破碎。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少说或不说,老实一些,谦虚一些,踏实诚恳地带着孩子诵读——那样对人、对己、对诗都更好。
如今的诗歌教学,随处可见仿写。看云几乎可以确定:只有不懂诗、不爱诗、未曾经历写诗体验的人,才嗜好这种噱头。在他们眼里,一首好诗——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意带入数码的公式,一个可以随意填充杂物的模子。你怎能想象,艺术教师让学生把罗丹的《沉思者》换成同一姿势的女人或老人?要么临摹,要么创作,决不容许恶搞。可是类似的恶搞却在语文课堂大行其道。
当然,看云也有让孩子动手的时候,比如今天让他们抄写《虎》;而且,看云也有布置学生仿写的时候,不过,那是为了完成《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课后习题。如果时间余裕,《清晨》可以仿写,因为《清晨》轻松欢快。就当是对对子、编谜语、写颠倒歌、成语接龙,玩文字游戏啦。然而看起来更易仿写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却不宜仿写。因为这是一首严肃、凝重的诗,因为——
在我们应该深心悲悯、忏悔的地方,不可屋下架屋地拙劣模仿。那是思力对性灵的践踏,也是“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要敬重艺术的独创性,要培植儿童对“这一首”“这个人”“这种劳动”的虔敬之心。这样做,是修学——也是养德。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的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培养人格健全、温柔敦厚的君子。诗才绝非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拥有天赋的人,潜心读出来,背出来,熏出来的。成就诗篇的,是灵感袭来时不吐不快的情感奔涌,而不是为文造情。依样画葫芦不能培养出真正爱诗、写诗的人——因为灵芝已碎,而童心已被教师搅得骄狂浮躁。
只读童书是不够的。只读班级图书是不够的。孩子要有自己藏书。藏书其实就是个人精神财富的体现——以上观点,看云常在班级宣讲。
语言是人类文化中最牢固的保守力量之一,没有这种保守主义,它就不可能完成它的主要任务——信息交流。语言的符号和形式想要抵挡时间的消解行和破坏性的影响,就必须具有一种稳定性和经久性。然而语音变化和语义的变化并不仅是语言发展中的偶然特征,而是这种发展的内在必要条件。这种连续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语言必须传递给另一代。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固定不变的形式,这种传递就是不可能的。
一种语言的历史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词和语言形式在从父母传给儿童时所发生的那些缓慢而持续的变化。根据保尔的看法,这种过程可以被看成是导致语音变化和语义变化更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我想:那些成功地抵挡了时间的消解性和破坏性,永远如刚刚赋成一样新鲜地润泽、愉悦着我们的耳鼓和心灵的古典诗词、文言经典究竟什么?不光是凝练优美!千秋百代,这是岁月洪流淘洗出来的语言形式的纯金;心耳唇舌,这是万人万万人用感觉拣选出来的性灵的内核。它们是花朵,也是种子;它们是记录,更是启示录。正读德国卡西尔的《人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向我推荐此书的是陈琴,因此她是我的老师。所有将好书名字告诉看云的都是看云的老师。
我还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财商教育的起始时间必须迟于修身教育,或者说至少是同步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成人给孩子正确的财商教育指引。如果没有这个正确的指引,生活在信息时代、经济时代的孩子,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是很容易被金钱这把双刃剑击伤的。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在金钱这门课上,也不例外。
《三亚落日》,直接进入要求背诵的三、四两段。划分层次是我们的传统,这对于训练思维、强化记忆都有好处。第二段四句话,分别写海水、白鸥、椰子树、细沙。读明白也就行了。首尾两段,一读而过。
第三课,《烟台的海》。因为墙上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北面临海”、西伯利亚的冬季寒流、南太平洋的季风变得一目了然。朗读,分层,体会冬日之凝重,春日之轻盈、夏日之浪漫、秋日之高远。
《记金华的双龙洞》,干净可亲的一篇游记。圆融一体,不可分割。老老实实跟着叶圣陶的足迹,从金华城出发,一路观山花、听溪流、看外洞、过空隙、游内洞。要求背诵的第五段,自然要多盘桓几个来回:朗读、分层、再朗读,想象作者紧张刺激的感觉——确保孩子课后八成会背。
一课一篇,大致如此。比起陈琴,还不算快。阅读、诵读培植起来的理解力、感悟力,使得精讲多读成为可能;而精讲多读又为课堂上的诵读、朗读创造了空间。此之谓良性循环。每周两节思品课,当然不会全上思品。
另一个教学重点,是集体订正《练习与测试》,一题不漏地逐项进行。发言、倾听、再订正——互查和初订正之后集体订正其实就是巩固和交流。六年级了,作业依然不收。同座互查,是学生早晨到校第一事。词语错一处订正十遍,思考题错一处订正一遍。然后,指正者拿着同座订正好的作业,到教师这里领取一张盖有“坐看云起”识别图章的小书签。一对同座同时拿到书签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学期结束,凭书签兑奖。根据书签数量,奖品从世界名著到图画书到笔记本、小零食都有。一张书签也可以得奖。此外,发言精彩、日记漂亮、表现优秀„„都可以得书签。
这种办法不是人人都可以效仿的,以后是否能用看云也不知道。学生愿意认真互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知道:老师绝非偷懒,免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对于他们大有好处。那就是:老师可以精力充沛地阅读、思考、汲取,从而将阅读、思考、汲取的收获带给他们。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好老师都是学生培养出来的!你们与众不同的语文课是你们自己赢得!”学生是带着信赖、期待和自豪做这件事的。
即便如此,互相包庇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定期地亲自抽查。故意出错,以帮同座挣书签的害处也须给学生讲清楚。
中午没有作业。每天上午,教师都要早早到堂,接受互查报告。每一节课,当预备铃声响起的时候,教师已经站在讲台等候学生了——日复一日,课堂氛围自然不同。教学如作战,需要教师状态饱满,准备充分。每节课前,教师都要认真规划好一课的任务。当学生松懈时,就拿起记事本威胁他们:“我们的任务完不成了,拖堂或者放学加课是你们自己造成的!”当然,加课的事情从未发生,拖堂也极少。
朗读《买椟还珠》,5分钟。
朗读《创新篇》、《自省篇》各5分钟。
播放程滨吟诵《自省篇》之“吾日三省吾身”,学生听吟学吟,5分钟。
教师朗读、讲述《万物简史》之“威力巨大的原子”,20分钟。
周一上午有诵读课,以上便是今天下午做好的计划。为了确保计划可行,教师对着挂钟来回朗读小古文和名言名句。当然,这是大致计划;而且,我们会变化朗读方式,不可能一遍又一遍地全体呆读。
大约是因为看云吟的不好听吧,若干次,许丹仙想转移话题,最终她明白了:跟看云在一起,“吟诵”就如地心的引力一样强大到不可克服。先是无奈,继而感动,最后,随着讨论的深入,许的激动超过看云——我们得到如下五点共识:
一、时代不同,门户紧闭、口耳相传,从塾师那里习得“有门有根”的吟诵调子的情形再难复现。如今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云门弟子所以能在老师之前先有自己的调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对于吟诵的绝对非功利、绝对纯粹的挚爱传达给了他们。
二、传统吟诵相对沉重、沧桑,较难让今天的孩子喜欢。我们曾寄希望于吟诵家,希望他们创作出适宜孩子的新调,也许,事情应该反过来做:放手发动孩子,吟诵家向儿童学习。来自孩子喉舌的东西,才是最适宜孩子的。童心童音,将为吟诵的现代化、儿童化打开局面,拓出正道。
三、合作是云门弟子吟诵的重要特点。合作的伙伴一定要是志趣相投者之间的自愿组合。
四、流行音乐是没有根的东西,无根之物可以让人愉悦一时,却不能给予人真实持久的滋养。孩子们需要多听当地的地方戏曲。现在他们也许不懂、不喜欢,但是,这些保存了地域的——其实也是民族的——集体感受、集体记忆的乡音会在不知不觉间丰富、牢固、强健了孩子的生命之根,从而使得他们可以深入大地,稳稳站立,从树头开出自己的花,唱出自己的歌。
五、当孩子开始尝试自创调子的时候,吟诵就不再仅仅是学习工具,而是一方飞翔绽放的高天沃野。
儿童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目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片面注重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其实,儿童首先需要学习的乃是合作。学习合作需要榜样,父母首先要做合作的榜样。具体地说:夫妻不要在孩子面前彼此抱怨,而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为谋求家庭幸福的携手合作;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上司和同事,孩子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对工作产生恐惧;第三——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教师,这其实是在给孩子制造痛苦。想想吧,负着父母抱怨带来的阴霾,每天面对不喜欢的教师,服从不喜欢的教师——对于小小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比陷入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还要痛苦。因为婚姻关系中的双方绝对平等,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权威绝对必须!
当然,教师最希望的是孩子拥有自己的调子。方法之一就是有意跑调、强迫跑调。于是有了晏楚芸从“长亭送别”跑出来的“晏版《鹊桥仙》”。同时录下的,还有鸟鸣和孩子的欢笑。香樟花开,蔷薇吐艳的日子里,于袭人的芬芳中和学生一起“找”调子,多么风雅!
《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米切尔•恩德作品集》《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吹小号的天鹅》《汤姆的午夜花园》《不老泉》《魔戒》《纳尼亚传奇》《野性的呼唤》《悲惨世界》《牛虻》《狼图腾》《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简•爱》《朝花夕拾》《小王子》《中国历史故事集》(林汉达编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万物简史》《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亲近科学》(长春出版社)
以上书名是不是听起来很熟?这是对本班高年级的阅读回顾。能在小学读完这些的,一定是班级的佼佼者;能将这种阅读优势保持到底的,必定是生活中的优胜者!没有阅读的赶紧阅读,已经读过的,不妨有选择的重读,比如《神奇校车》《万物简史》《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初读未必透彻理解,需要反复咀嚼。温故而知新嘛。
三、推荐
这是面向三年的推荐书目。这些书老师大多读过,有的还不止一遍。凡是能够买到的,老师都已在课堂上展示、朗读过。学期结束时,它们将作为奖品发给你们。人人书不同,个个都有份!希望你们在热衷于建立个人藏书的同时,互相借阅、积极借阅;希望你们因为手中的书而记得阅读,记得你们曾经是同学——永远是书友。
六年级诵读“《大学》精选”正当其时。需要对自己一贯说法进行更正的是:看云并非一概反对儿童读经,看云反对的是毫无体验的“鹦鹉学舌”和强制灌输的死记呆背。儿歌、童诗、晨读对韵——唐诗、宋词、元曲、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如此循序渐进,如此缓慢实在,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练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光有智商是靠不住的。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对应当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专心致志。背诵就是练心,就是修戒定慧,就是培养聚精会神的能力。当他聚精会神,他便融入对象,吸收对象,成为对象。就这样兴趣盎然地一路背来,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气质。
五、朗读,曾经的辉煌
让我们说说朗读。是鲁滨逊靠着《圣经》朗读拯救了自己,还是上帝通过《圣经》话语拯救了鲁滨逊?信神不信神的人们见仁见智。我们只知道《圣经》是为诵读而写,世上一切正教经文都是为诵读而写。不仅如此,在印刷术传到欧洲之前,整个西方,几乎所有作者都是很自觉地为朗读而写。朗读是当时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即便在印刷术传入欧洲,默读成为主要阅读方式之后,从王公贵族到普通民众,人们对于朗读的钟爱仍然没有衰减。他们真会善待自己的耳朵,他们真会养护自己的心灵!
朗读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唯一的阅读方式,那时的图书馆处处书声鼎沸。在奥林匹克庆典上,希罗多德朗读自己的《希波战争史》,来自希腊各地的众多观众聚集于此,幸福地聆听。古罗马的公开朗读成就了小普林尼、贺拉斯的赫赫名声。以荷马为代表的行吟诗人的“行吟”,其实就是有技巧、有针对性的吟唱、背诵和表演。
再说中世纪,圣本笃在修道院建立了朗读制度;聚在一起聆听朗读是人们必要的日常生活,因为那时印刷技术还未到来,读写能力尚未普及,拥有书本是物质、精神双重富有的象征。然而,即便是在藏书丰富的宫廷和贵族家庭,大声朗读也是一种从罗马时代沿袭下来的习尚。这种习尚后来演变为沙龙,而沙龙,正是众多伟大思想、伟大作品的孵化器、催化剂。这种习尚甚至传至民间,妇女在纺织的时候也会朗读她们喜欢的读物。真正的作家无不热爱朗读。真正的读者无不热爱朗读。莎士比亚朗读剧本给伊丽莎白女王听。莫里哀习惯将剧本朗读给女佣听。当法国当局禁止出版《忏悔录》的时候,卢梭就在1768年的漫漫长冬中,在巴黎各个贵族沙龙上朗读他的《忏悔录》。其中一次,朗读从上午九点持续到下午三点。狄更斯是专业朗读者,语调和姿势是他对《双城记》的最好诠释。为了取得合意的效果,狄更斯会花费很多时间用心练习朗读。“作家朗读会”培养、提升了的读者阅读品味,也刺激、推动了作家的创作热情。经由朗读,作家得以将他们的创作紧贴大地、深入民众。朗读促使、逼迫作家追求直指人心的语言力量。唯此,我们才能理解当朋友倦极而盹的时候,果戈理何以要终止朗读,将作品付之一炬。一等优秀的作品耐看更耐听。关于这一点,《飘》《简•爱》《牛虻》《悲惨世界》《卡拉马作父兄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安徒生童话》《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小王子》„„随便哪一部世界级的文学经典都可以作为证明。当然,前提是你对“这样的语言”有感觉。如果这样的小说竟然没有一段让你起了朗读的冲动——那你就大大的辜负,大大的没有福分了!
母语是什么?关于母语的所谓工具说、人文说,其实都是对母语生命感、完整感的扼杀与宰割。母语决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母语是最初、最深的人本身。从母亲受孕的一刻起,从人还是受精卵的时候起,人就在母腹——包括母亲的睡里梦里,无一刻间断地吸纳、饮食着母亲用母语说话或用母语思维时身心的震颤和律动。出生伊始,对于听到的语言,人自然完全不懂,但那声音、那节奏,人却是极熟悉、极温暖——是伴随其长育成形,彻底融入骨血的。这种包孕懂得又超越懂得的温暖、熟悉、一体感,是人学会说话的前提,也是一团混沌的赤肉成为社会人的前提。
一个人的母语水准,往往决定了其创造力、思维力、感情力(情感体验能力、表达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社会科学也好,自然科学也好,人在具体学科取得的这项那项成就,好比硕果累累的桃树、梨树、苹果树——先有丰壤,后有果树。你怎能期待半尺厚的薄地上长出草以外的东西?所以梅尔•列文在《破茧而出》里指出:四年级之前,即母语学好之前,绝对不要学习外语。
2.图画书能给儿童带来快乐与美的感受。
三、《清晨》《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一年多来,李君华是看云日志的第一朗读者。每篇写成,都要先经了她的朗读,然后发到网上。李是率直的,读到不以为然的地方,必定提出宝贵异议。久而久之,看云对李的朗读形成心理依赖。
前两部分初成,朗读——定稿之后,李发话了:“既然题目叫做《什么是适合儿童的经典》,那就要再写一部分,因为诵读不光要培养孩子的盛气、虎气,还要培养他们灵敏、有同情心的一面,这样的童年才是全面、健康的。” 于是想到另外两首。毕东海的《清晨》,好亮,好净,好朝气!饱满新鲜,如同荷叶上的露珠。你可以想象学生在清晨读它的感觉: 太阳
飘着流苏的 金色的圆号 在东方吹响
浓雾折好了被子 湖水推开了门窗 柿子系好灿灿的纽扣 小路栓紧松松的鞋带 河流则忙着刷着自己的牙齿
山山岭岭
沟沟谷谷 忙着起床了
同在第十一单元,这是谷川俊太郎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声,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修建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 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 相似
自己 在人群中 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野兽消失于森林,鱼儿消失于海洋,孩子消失于大街,个人消失于人群——生命已到尽头,是偷生的开始。小鸟消失于天空,天空在哭泣,而人还在无知地歌唱。造成这一切,将人变成行尸走肉的原因,不是人脑不够精明,而是人心太过刚硬。
段与段结构相同,句与句一三重复,如此环环相扣,缓慢推进——有举步维艰的沉痛,更有满目怆然的哀伤。沉痛与哀伤一段段堆积、一层层覆压,给人带来惊悚、疼痛和警惕。这样的诗不需讲解,但一定要范读。通过范读,教师将自己感受到的疼痛、惊悚和警惕传达给孩子——这就够了。
沉静是幼儿教师可贵的品德,蒙台梭利说得对。然而需要沉静的何止幼儿教师!不少教师面对经典不谦虚、不老实,说得太碎,教得太多。薄积而厚发,茶壶里面起波涛——结果,诗之性灵被戕害,诗之完整被破碎。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少说或不说,老实一些,谦虚一些,踏实诚恳地带着孩子诵读——那样对人、对己、对诗都更好。
如今的诗歌教学,随处可见仿写。看云几乎可以确定:只有不懂诗、不爱诗、未曾经历写诗体验的人,才嗜好这种噱头。在他们眼里,一首好诗——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意带入数码的公式,一个可以随意填充杂物的模子。你怎能想象,艺术教师让学生把罗丹的《沉思者》换成同一姿势的女人或老人?要么临摹,要么创作,决不容许恶搞。可是类似的恶搞却在语文课堂大行其道。
当然,看云也有让孩子动手的时候,比如今天让他们抄写《虎》;而且,看云也有布置学生仿写的时候,不过,那是为了完成《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课后习题。如果时间余裕,《清晨》可以仿写,因为《清晨》轻松欢快。就当是对对子、编谜语、写颠倒歌、成语接龙,玩文字游戏啦。然而看起来更易仿写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却不宜仿写。因为这是一首严肃、凝重的诗,因为——
在我们应该深心悲悯、忏悔的地方,不可屋下架屋地拙劣模仿。那是思力对性灵的践踏,也是“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要敬重艺术的独创性,要培植儿童对“这一首”“这个人”“这种劳动”的虔敬之心。这样做,是修学——也是养德。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的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培养人格健全、温柔敦厚的君子。诗才绝非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拥有天赋的人,潜心读出来,背出来,熏出来的。成就诗篇的,是灵感袭来时不吐不快的情感奔涌,而不是为文造情。依样画葫芦不能培养出真正爱诗、写诗的人——因为灵芝已碎,而童心已被教师搅得骄狂浮躁。不过,那天看云还是提问了:“孩子为什么在大街上消失了?” “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喜洋洋和灰太狼!”“玩游戏,偷菜!”“到处都是人拐子,哪敢上街?”“醉驾、无证驾驶汽车满街跑,不安全。” 最后要说的是:目下的《日有所诵》,从内容到品相离经典都有距离。相信适宜各年级孩子的经典诵本将来会在中国出现。看云希望那就是《日有所诵》,看云愿为此付出努力。“读这样的诗,还需要静默。”李君华说。
语言是人类文化中最牢固的保守力量之一,没有这种保守主义,它就不可能完成它的主要任务——信息交流。语言的符号和形式想要抵挡时间的消解行和破坏性的影响,就必须具有一种稳定性和经久性。然而语音变化和语义的变化并不仅是语言发展中的偶然特征,而是这种发展的内在必要条件。这种连续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语言必须传递给另一代。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固定不变的形式,这种传递就是不可能的。
一种语言的历史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词和语言形式在从父母传给儿童时所发生的那些缓慢而持续的变化。根据保尔的看法,这种过程可以被看成是导致语音变化和语义变化更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我想:那些成功地抵挡了时间的消解性和破坏性,永远如刚刚赋成一样新鲜地润泽、愉悦着我们的耳鼓和心灵的古典诗词、文言经典究竟什么?不光是凝练优美!千秋百代,这是岁月洪流淘洗出来的语言形式的纯金;心耳唇舌,这是万人万万人用感觉拣选出来的性灵的内核。它们是花朵,也是种子;它们是记录,更是启示录。正读德国卡西尔的《人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向我推荐此书的是陈琴,因此她是我的老师。所有将好书名字告诉看云的都是看云的老师。
植树节的下午,去本市一所小学,给一二年级家长开讲座。
“老师,我发现我的孩子严重缺乏定力,注意力不集中,连漫画都看不进去,我该怎么办?”互动时,一位母亲焦虑地问。
“不要急,慢慢来。对于这样的孩子,诵读童谣童诗也许是个不错的方法。”
“没有用的!诵读我们早就做了。两三岁,我就开始让他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了。”
“哦,怪不得!您的孩子,被您的魔咒给整得心智混乱了。为什么说是念咒?背诵完全不懂、完全没有体验的东西,这不是念咒是什么?六岁以前,儿童的生活重心是家庭,儿童的社会意识尚在萌芽,这时候,你就让他念什么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是岩石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阻隔了孩子与生活的联系。这种孩子来到学校,自然与众不同!不是狂躁不安,就是少年老成。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内部患病的表现。也许,躁动比老成好一些,因为压抑总是要释放的,而释放总是越早越好的。所以,对于您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功课,而是恢复童心。当然,阅读童书也是恢复童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开头那句话:不要急,慢慢来。”
二
两三岁就诵经!今天遇到的案例可算极端。
“暂时不懂不要紧,先背下去再说。以后就懂,就有大用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童年只是 “成人”的预备期,童年本身没有价值。不管是否意识到,没有一个正常的人会因为自身被否定而兴高采烈!压抑的能量终将爆发,或乖戾、或自苦、或深沉、或枯寂,总的来说就是孩子不像孩子。而孩子不像孩子的结果,自然是大人不像大人。世界于是颠倒昏乱。这种情况,鲁迅早有论述。
我不相信熟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孩子一定德行好,正如我不相信惯做反腐报告的官员就一定清正廉洁。秦桧何许人也?当朝状元。状元何许人也?道德文章天下第一的角色。相比枯燥的道德训诫,我更相信诗歌、故事、音乐、游戏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力。因为真正善良的人,都是灵动温软、富有情趣的。儿童都喜欢听故事,有童心的成人都喜欢听故事,对儿童来说,最适宜的当然是故事书。这是四书五经不能与《圣经》相提并论的地方。当然,故事还须是温暖、人性的。“二十四孝”是绝对的儿童不宜。
形象思维是儿童的认知特点,唯有先行满足了孩子对于感性认知的需求,才能期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生命是分阶段的,下一阶段的充分发展必以上一阶段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阅读之外,孩子更需要的是拥抱世界,拥抱生活。
“学生当然需要诵读中国经典。对小孩子来说,第一需要的是唐诗,因为它形象,充满生机啊;其次是写景状物的小古文,因为它形象,活泼清新啊!到了小学高年级,《论语》《孟子》也可以有选择地读一点。记住,是一点!而且一定要是生动活泼的,为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孔子的亲切、孟子的愤激。其实,两位都是有个性、很可爱的普通人!绝对不要读什么孝悌仁义。人之初性本善?狗屁!事实是:人之初,鼻涕拖!”最后六个字,高邮话说来好押韵,好带劲。
又是春天,想念商老师。想念老人家拍案而起的咆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如今倡导儿童读经的人们,几个有过童年读经的体验?鲁迅有过,胡适有过,所以他们反戈一击了。商老师有过,所以老人家愤怒了。
三
“国学”实在是个值得警惕的词,它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激动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从《孝经》《礼记》到八股文,无论多么朽腐、多么灭杀个性和创造力的东西,一旦冠以“传统”“国粹”的头衔,就让人不假思索地热血沸腾、五体投地。倒霉的,是孩子。
这张帖子其实没有写完。我写得, 很痛苦。要说的话还很多。想到鲁迅先生说的“无物之阵”,我在春天感到了不寒而栗。于是贴上(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火车》,作为对自己的抚慰和鼓励——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令人记起了许多 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一、吟诵其实很简单 吟诵其实很简单!吟诵不过就是: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先把诗词读对了,然后呢,依字行腔,给字音加上调子,把你对诗词的理解变成调子——就行啦!日记中,学生自信满满地说。
上午,教导处送来全套16张的“毕业班综合评估试卷”,原本金贵的课时越发紧张了。越是紧张,越要把“世界带进教室”——否则,课程学习也将变得枯燥和低效。
咬牙切齿地赶课。易困易倦、分秒必争的春天,有什么方式比学习吟诵更宜于润泽气氛、调剂状态呢?两三分钟时间,随时即兴进行。效果总是那么好!第9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样的平长仄短,一样的依字行腔,一样的抬起手臂比划平仄,一样的随着音韵摇晃身体——可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调子,一个有一个人的姿势。站起吟的高度临在,那样子既紧张又陶醉;坐着听的全神贯注,感觉既可乐又钦佩。忍俊不禁的笑声和由衷赞赏的掌声往往联袂而起。吟诵固然充满乐趣,吟诵也是一种深入的学习,诗意的交流。一箭三雕啊,真是太划得来了!
二、绝句,可真绝啊
平长仄短是要反复练习的。练习近平长仄短的同时,顺便也就讲了点诗词格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入声字都要读得短而急促”——日记本上,他们绝非鹦鹉学舌的记录下教师的话,依样画葫芦地复制着黑板上的平仄示意图,《春晓》《夏日绝句》《四时田园杂兴》„„然后由衷赞叹: “绝句,可真绝啊!”
三、张开双翼啊,轻轻飞翔啊
“谁要在这个时候如如不动,端坐在那里冒充菩萨,谁放学后就去我的办公室补课!” 人不光是用大脑学习,学习的时候,身体器官参与的越多,学习的效果就越好——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抬起手,伸出食指,跟我划!平声就划水平线,仄声你就点一竖,或有力或轻柔,看字而定。一开始,你的手势会很硬很机械,这是自然的——紧张嘛!你要用大脑瞬间判定平仄,你要用声音呈现平仄,你还要用手势演绎平仄。这一点都不比刚学跳舞容易!但也不要急,慢慢来,只要课上用心,课下多练,用不了多久,你的声音和手势都会变得自由、舒展,不仅如此,你整个身体会不由自主的律动起来。这叫熟能生巧!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飞~~~~’‘飞~~~~!’我为什么发出这种声音,作出这种样子?因为:这个‘飞’是平声字,因为这个平声字是‘飞’!张开双翼啊,轻轻飞翔啊!”教师展开双臂,在台上转起了圈儿。
| | | | |桃花流水鳜鱼肥~~欸„„欸„„
有人扬起手臂,画出丰满的曲线。教师知道:那是对美味肥鱼的描摹和向往。“第9课《渔歌子》,早背过的小词,可是今天,因为平长仄短、有声有势的要求,诵读也变得新鲜润泽了。呵呵,可惜你没看见——五花八门啊,那也是我们的舞蹈时刻!”办公室里,看云比比划划地演示给李君华看。
一瞬间,想起一年级学习拼音时的“舞蹈时刻”,忽有所悟:生活本身的精彩、浪漫和戏剧性,其实胜过一切艺术的创作。《笨狼的故事》《火鞋与风鞋》,是这个班最早共读的两本书,寒假前布置学生随其自愿地续写《笨狼的故事》。交来的短篇里颇多佳作。六年级了,其实,这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回顾难忘的过去。
地心引力
应网友随风2010的建议,将“三姐妹”吟诵音频发到了土豆网上。为了鼓励看云,朋友们给予了如潮的好评;为了鼓励自己,看云录下其中两帖:
薛老师,听到孩子们的吟诵了!好自然,真的是“原生态”的味道,孩子们的声音真干净,如此熏陶,孩子们的心怎能不纯净呢?感觉连词里面的李清照都变年轻了,o(∩_∩)o...哈哈。第一首好像有点没放开,第二首就放开了。对了,第一句的调子怎么好熟悉啊?我是五音不全记不住调的,怎么好像听过第一句的调子?后面的就听不出了。以前听过童丽唱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很好听,可以让这三个孩子学唱,一定也很好听!(随风2010)之前除了听过陈琴老师的吟诵,听到的就都是男声,大多低沉,苍老。乍一听到几个女孩子的声音,轻脆悦耳,完全带给我不同的感觉,听得我也有点呆了。
不知为啥,听到这几个女孩子的声音,我脑子就想到也许10几年之后,当她们也成为了妈妈,教自己宝宝吟诵的情景,心里很感动,看云老师成就的是怎样一份事业!(红棉绽放)
26日晚11点动车到苏州。
27、28日金阊区讲学。太仓小友许丹仙也来了。两天里,又是唱来又是说,看云喋喋不休的全是吟诵。“小龙,我再吟一个《枫桥夜泊》。是从一位日本女吟诵家那里学来的。你知道吗?在宁波,从陈琴那里第一次听到,我就哭了,至今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小龙小龙,你听我完整地吟一回叶先生的《赠卫八处士》。”“这是徐健顺的《枫桥夜泊》。”“这是程滨的《登高》。”“这是戴学忱的《春晓》。”“这是河南调的《陋室铭》,十足豫剧腔啊!整个儿一个‘刘大哥说话——理太偏!’” „„„„
“看云,我问你哦,你究竟会多少别人的调子?” “不知道。”
“那你究竟什么时候能有一首自己的调?”
“不知道!可是,这一点都不妨碍云门弟子先有自己的调子。也许,恰是因为老师没调,才更利于孩子自由创造呢!哈哈,你听,这是我们学生的《山行警》。”
说着,看云就在树影摇曳,繁华而不喧闹的石路步行街上,学起弟子的腔调,舞起了《凤阳花鼓》。
“课堂上,我用《中华有神功》的调子吟唱《夏日绝句》;教他们根据平长仄短、依字腔的原则调节字音,可是,我那‘神功版’的《夏日绝句》基本没什么变动——比起学生源于凤阳花鼓的《山行警》,可就差远咯!我是读过学生日记,才咂出了其中的花鼓味!周一男生表演,我悄悄问过邢虎威了,你猜四个家伙准备了什么节目?元曲《嘲谎人》啊!‘瓦垄上宜栽树,阴沟里好驾船。瓮来大肉馒头,俺家茄子大如斗’啊!饱经沧桑的看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吟诵肉馒头和大茄子的!这就是孩子啊,这就是男生!呵呵,好期待后天上午的精彩时刻!”
“看云,你知道吗?这一刻,我好感动!作为朋友,半年来,我见证了你对吟诵的痴迷。最终,我也跟着到了北京,而且煞有介事地准备起吟诵课。请相信,就凭我小龙都被能感染——吟诵,一定会有好的前程。”
五点共识
大约是因为看云吟的不好听吧,若干次,许丹仙想转移话题,最终她明白了:跟看云在一起,“吟诵”就如地心的引力一样强大到不可克服。先是无奈,继而感动,最后,随着讨论的深入,许的激动超过看云——我们得到如下五点共识:
一、时代不同,门户紧闭、口耳相传,从塾师那里习得“有门有根”的吟诵调子的情形再难复现。如今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云门弟子所以能在老师之前先有自己的调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对于吟诵的绝对非功利、绝对纯粹的挚爱传达给了他们。
二、传统吟诵相对沉重、沧桑,较难让今天的孩子喜欢。我们曾寄希望于吟诵家,希望他们创作出适宜孩子的新调,也许,事情应该反过来做:放手发动孩子,吟诵家向儿童学习。来自孩子喉舌的东西,才是最适宜孩子的。童心童音,将为吟诵的现代化、儿童化打开局面,拓出正道。
三、合作是云门弟子吟诵的重要特点。合作的伙伴一定要是志趣相投者之间的自愿组合。
四、流行音乐是没有根的东西,无根之物可以让人愉悦一时,却不能给予人真实持久的滋养。孩子们需要多听当地的地方戏曲。现在他们也许不懂、不喜欢,但是,这些保存了地域的——其实也是民族的——集体感受、集体记忆的乡音会在不知不觉间丰富、牢固、强健了孩子的生命之根,从而使得他们可以深入大地,稳稳站立,从树头开出自己的花,唱出自己的歌。
五、当孩子开始尝试自创调子的时候,吟诵就不再仅仅是学习工具,而是一方飞翔绽放的高天沃野。
文字无力
掌声中,四个虎头虎脑的男孩一排儿站在台上。“同”“学”“们” ——“好!”金佳岷、李旭冉、邢虎威一人一个字,一字一鞠躬;李智炫紧接其后,大声呼喊,使劲鼓掌。气氛一下热烈起来了!全班热烈鼓掌。翘首以待中,台上人略停了停。“薛””“老”“师”——“好!”
又一次一人一个字,一字一鞠躬。霎时间,教室里掌声雷动。站在后面的教师,眼眶有些润湿了。
东村里啊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阴沟里好驾船。
瓮来大肉馒头,俺家茄子大如斗啊—— 俺家茄子大如斗!
诙谐,欢快,清新,健康;主旋律活泼跳跃,好听又好记。第二遍就有同学跟着哼唱了。孩子的歌声,看云无力用文字表达。争取明天将录音发到网上。明天是校园开放日。星期二,我有四节课:(2)班两节语文一节思品,(1)班一节思品。我们将向家长展示吟诵收获,顺便也教教家长和同行一些吟诵常识。至于思品课,我让两个孩子拿着自己的书,朗读讲述《万物简史》,内容自定。教师呢,将为他们讲述“最伟大的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计算公式和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公式。我在这里打不出来)到今天为止,或简装,或精装,到今天为止已有20人买了《万物简史》。看云贪心不足,想要扩大战果。
附:
《山行警》吟诵调的诞生 方子裕
下个星期一,我、郭乐、方子妍将上台为大家吟诵几首诗词,经过商量,我们决定吟《如梦令》,一首还不尽兴,可吟诵盘里的诗词我们都不太满意,没有激情和欢快。无奈,就编吧。
下午,我们来到郭乐家,打开《日有所诵》,翻来翻去,都对《岳阳楼记》产生了希望。我首先开口:“《岳阳楼记》行,我吟第一段!”郭乐赞成,方子妍却说:“剩下两段难背,我不想吟。”我们又接着寻找,我失去了耐心,在一旁弄花玩草的郭乐突然说:“我们吟《山行警》吧。”我一听,很赞成,方子妍也同意了,开始寻找调子。
我想了许多儿童歌曲,《剪羊毛》这首澳大利亚民歌,旋律很好听,可不太适合这首词。我在床边绞尽脑汁,想了又想,干脆先放松放松,我哼起《凤阳花鼓》,这首歌是妈妈手机里的,很欢快。我哼着哼着,正忘我呢,突然我发现这首歌的旋律不正好十分适合《山行警》吗?我吟了一遍,还挺好的。不过,有些地方需要改动,我高兴地告诉她们:“《凤阳花鼓》这首民歌的旋律挺好,我觉得可以。”她们立刻试了一遍,觉得也挺好。我分了一下词句,我开头,方子妍收尾,几乎每一句都刚好是三个人各一份,多的齐唱,旋律要改,要更加欢快,最后,除了“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有点改动外,其他全改了,七八个字的旋律毕竟唱三个字有点别扭,现在开始吟了。
我们一句接一句,方子妍自作主张,把结尾最后一个字拖得很长很长,我越唱越高,偶尔我们会抢了别人的词,郭乐的“雾”字有点低,经过提醒,终于唱高了。从头再来一遍,麻烦事又出来了,每次唱到“知否”时,应该换位,我时常陶醉其中,等唱到“应是绿肥红瘦”才发现自己又忘了,我们换位的样子也挺难看,郭乐说就像螃蟹横着爬。我们满怀深情地吟了一遍,加了几个动作,又抓紧时间练习了几遍,互相纠正对方不正确的地方。
几个小时过去了,天色已黑,我们回家了。真希望有新的好点子从脑里再次跳出来!
三人同心,齐力吟诵!必胜!
又一组关于吟诵的日记
一、《夜雨》吟诵调的调整
下午放学,我们去了薛老师办公室录《双调•水仙子•夜雨》。在录之前,薛老师和我们一起对这首吟诵调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薛老师让我们先合一遍,“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合过之后,薛老师帮我们改了几处,像“落花灯,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这些都改过了,我们练了又练,吟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温暖涌上来,可能是进入了这种情境。在创作新调子时,我还知道吟诵尽量不要改字音。新调子是根据作者思乡情怀而创作出的,让人心里感到暖洋洋的。我们练了好几遍才分角色。
第一句我唱,我起得很高,“一声梧叶一声秋”,我很有感情地唱出了“梧叶”,唱出了“秋”;第二句王艺伟唱,她的声调收放自如,我很佩服她;第三句胡靖怡唱,她很矜持,不敢大声唱。我们差不多有一个小时,才往录音笔里录。录了三次,第二次是最成功的。薛老师每录一次就放一次给我们听一次。我每次录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豁出去了!”声音终于放开了,听的时候我才注意到我的声音很大很洪亮,这说明我又迈出了挑战自已的一步。(丁若琳)
二、《咏西湖》调子的由来
今天下午只有两节课,所以,那么好的时光当然得用来练习吟诵!我掏出《日有所诵》便练习起来。我们选了两首,一首是学唱姜嘉锵的《春晓》,另一首是用《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的调子吟诵《【双调】折桂令•咏西湖》。说到这个调子,其实是我脑子里忽然冒出来的!这两天学的《广玉兰》和《夹竹桃》都是花儿,写语文“基础训练”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冒出来一大堆花的名字。忽然,不知道怎么了,我就哼起了《映山红》:“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我想:为什么不用《映山红》的调子来《咏西湖》呢?
一上学,我便把这个“绝妙主意”告诉了宋世君,她举双手表示赞成。我先唱了一遍,调子是按“平长仄短”,“加工”过了《映山红》。我们采取的是这样的分工:我先吟“西湖烟水茫茫,百倾风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然后我们合起来再从头吟到尾。不一会儿,宋世君差不多也会了。但是还有一些缺陷。我的缺陷是找不着调子,总是忘记第一句的调子是啥,还要宋世君提醒。宋世君呢?她因为根本没听过《映山红》,所以前几遍都不知道她跑到哪首歌上去了。呵呵!
周六、周日我和她都见不到面,因为我们两家离得太远,所以,只好抓紧在学校的时间赶快练习!
同学们,等待我们的表演吧!(马静婷)
三、温暖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明朗的教室里,我和哥哥吟诵李白的《子夜吴歌》。不过因为是第一次登台吟诵,我和哥哥都没有放开。老师说,放学后帮我们调音,调好了还有一次登台展示的机会。
下午放学了,我和哥哥还有高岩松、邢虎威来到薛老师办公室。老师先让我们吟,老师一边听一边指导。“长安一片月„„”我开口了。老师说:“第一句起得很好,‘一片月’的感觉出来了。你可以再放开一些。”“万户捣衣声——”哥哥吟道。“注意,‘万、户、捣’都是仄声字,‘衣’和‘声’都是平声字。”哥哥重吟了一遍。“你们注意没有?‘秋风吹不尽’,是平平平仄仄,‘总是玉关情’是仄仄仄平平。这两句真绝!吟好了一定非常和谐,而且充满感情。”“这首诗表达了古代人民希望和平的感情,诗中的妻子希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因为有男声,吟诵也表达出丈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所以,这首诗很温暖的,是秋风中的温暖,是人情的温暖。”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吟,一次一次地调。渐渐地,我也觉得心中很温暖,就像有一只温暖的手在抚摸着我的心。
开始录音了。一共录了两次才成功。我们的任务也完成了。
现在该说说调子的来源了。其实很简单,我想都没有想,张嘴就吟,平长仄短,就出来了。听起来好像不大可能吧?
我觉得吟诵能让人变得阳光、大方。就像获得了某些东西,什么东西呢?我表达不出来!(李欣会)
(教师的话:其实,《子夜吴歌》的基本调来自姜嘉锵的《春晓》。完全忘记其实是完全内化。)
三、《对酒》,只有我自己 “不惜千金买‘宝岛’”呀,又错了!我在心里默念道。
再来!老师说这是一首英雄之歌。因为秋瑾是女中豪杰,所以,不仅要刚烈,还要温暖、柔情。谈何容易!“‘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定要饱满,要有豪气冲天的感觉。”“‘一腔热血勤珍重’要温存,这是她对自己说的话,也是对革命同志的叮嘱。”“两个‘化碧涛’要有变化,不然,重复就没有意义了。第一次要坚决,表示抱定必死的决心;第二次要缓慢温柔,因为秋瑾不怕流血牺牲,正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
“洒去犹能——化碧涛!化——碧——涛——”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我陶醉在吟诵里了。闭上眼睛,仿佛有一股强大而不可阻挡的力量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身边的一切都变得暗淡,好像快要消失了。只有我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一曲吟罢,我渐渐睁开眼,睁开眼„„(高岩松)
TOP
昨晚读到关于推腹法、敲带脉、跪漆法,觉得它总结得简洁明了,比我口述得更准确,我也修正了自己以前的做法。书名是中里巴人的《万病皆可心药医》(117页-126页)
一些小事
一,找调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教师没有自己的调子。一个都没有。可是,只要听到学生兴致勃勃的“吟诵”,不管那最初的调子怎么可笑,怎么不成曲调,经了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地调整和寻找——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在走廊,有时在操场,找啊找,调啊调,大约一小时之后,总能找到像模像样的调子。至于这调子究竟属于谁,那就说不准了。录音笔采下了16首吟诵调。《鹊桥仙》有三个调。前两个来自披头士的《斯卡布罗集市》(美国电影《毕业生》插曲)和李叔同的《送别》。无论是意境还是平仄,听起来居然都挺合适!“呵呵,这不是吟诵,是填词呢!只不过,词是别人的词,曲是别人的曲——你们用歌声将二者融为一体了。这也是创造啊。所谓创造,就是在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发现联系、建立联系。《斯卡布罗集市》和《送别》都是感人至深的经典老歌,真正的雅歌啊!我很高兴,因为吟诵,你们都葵花向日般地转向了‘雅歌’。” 板书“雅歌”。想了想,又给加上书名号。顺势说起《圣经》里的《雅歌》。
当然,教师最希望的是孩子拥有自己的调子。方法之一就是有意跑调、强迫跑调。于是有了晏楚芸从“长亭送别”跑出来的“晏版《鹊桥仙》”。同时录下的,还有鸟鸣和孩子的欢笑。香樟花开,蔷薇吐艳的日子里,于袭人的芬芳中和学生一起“找”调子,多么风雅!
二、荐书
“这次的日记令我非常满意!内容丰富,书写工整。在日记里,你们记录了《与大师相遇》《小牛顿科学馆》《成长的岁月》带来的震撼、惊喜和渴望;在日记里,你们把目光投向暑假,计划渡过一个健康、充实的书香之夏;在日记里,你们决心终身写日记,做有慎独精神的人„„看得出来,在这即将毕业的特殊时日,不约而同地,大家都在以一种特别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听取教诲。这是对老师的尊敬,这更是一种自爱。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告诉老师:你们真的长大了!”
上午第二节读书课,教师如是说。之后四名同学朗读日记。
6月15日考试结束。到结束还有两周多,剩下的时间里,要给他们朗读《新语文读本》初中卷和《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是教师希望他们将来能读的。只开书单是没有用的!如果不让他们在教室里听见、看见;如果不把书实实在在送到他们手中,教师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推荐有用。
缺乏自信吗?低估学生吗?你且读“全美最佳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成功无捷径》,那个雷夫老师,根本不相信自己读完开头,学生能回家接着读完全书。他所确信的班级阅读,是师生合作,在教室里整本整本读完的朗读!一个问题,时间从哪里来?“雷夫班”每天提前一小时上课,“雷夫班”基本不休假。雷夫比我还不自信,雷夫比我还不信任学生——所以,雷夫比我优秀!
三、痘痘
做早操的时候,摸着脸,突然摸到一个凸起的东西!我的脸一发热,心想: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青春痘吧!?正好我的旁边有马建,我就问:“哎马建,你看我这里是不是痘痘。”我一边说一边指着“案发现场”。“咦,好像是一个痘痘。”
完了,我的脸上有青春痘了!我一边想着,一边摸着,一边。正好马静婷要拉我陪她一起去洗手间。我摸着脸问:“脸上长痘痘没有问题吧?”“哪有什么问题!我脸上这么多,也没见着出什么事。只要你不抠它就行了。”正说着,传来一声尖叫:“妈呀!我把痘痘抠掉了!”不过,与其说是“抠”,倒不如说是摸掉了!马静婷看着我的脸说:“没什么,抠掉一两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记住,以后千万别抠了,不然会长痘疤的!这样会很难看。你只要坚持不抠,等过了几天,脸上就没有坑了!” 那可是我的第一颗青春痘啊!晚上外婆回家时,我把长痘痘的事情跟外婆说了,还把痘痘摸掉的事情一块儿跟外婆说了。外婆说:“说你长青春痘我还信,说你把痘痘摸的掉我就不信了。你说,一个痘痘,你怎么能摸掉?要么就不是痘痘,要么就是你抠掉的。”我说:“不可能!我都请人鉴定过了,是真正的痘痘。我就那么摸来摸去,它就掉了。”
每个人都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坐飞机„„或许,我应该为这件事设定今天为我的纪念日?!我好无聊哦!(项文静)
六年级诵读“《大学》精选”正当其时。需要对自己一贯说法进行更正的是:看云并非一概反对儿童读经,看云反对的是毫无体验的“鹦鹉学舌”和强制灌输的死记呆背。儿歌、童诗、晨读对韵——唐诗、宋词、元曲、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如此循序渐进,如此缓慢实在,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那孩子,居然把贝克汉姆写成‘贝壳’汉姆了!多亏这一低级错误,否则奖品还不好发呢!” 回到家里,我对先生说。先生笑得不行!一样的话,如果说在教室,定然引起哄堂大笑,但那是“负数的快乐”。教师应当远离“负数的教育”。这也是一种近道。
五、朗读,曾经的辉煌
让我们说说朗读。是鲁滨逊靠着《圣经》朗读拯救了自己,还是上帝通过《圣经》话语拯救了鲁滨逊?信神不信神的人们见仁见智。我们只知道《圣经》是为诵读而写,世上一切正教经文都是为诵读而写。不仅如此,在印刷术传到欧洲之前,整个西方,几乎所有作者都是很自觉地为朗读而写。朗读是当时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即便在印刷术传入欧洲,默读成为主要阅读方式之后,从王公贵族到普通民众,人们对于朗读的钟爱仍然没有衰减。他们真会善待自己的耳朵,他们真会养护自己的心灵!
朗读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唯一的阅读方式,那时的图书馆处处书声鼎沸。在奥林匹克庆典上,希罗多德朗读自己的《希波战争史》,来自希腊各地的众多观众聚集于此,幸福地聆听。古罗马的公开朗读成就了小普林尼、贺拉斯的赫赫名声。以荷马为代表的行吟诗人的“行吟”,其实就是有技巧、有针对性的吟唱、背诵和表演。
再说中世纪,圣本笃在修道院建立了朗读制度;聚在一起聆听朗读是人们必要的日常生活,因为那时印刷技术还未到来,读写能力尚未普及,拥有书本是物质、精神双重富有的象征。然而,即便是在藏书丰富的宫廷和贵族家庭,大声朗读也是一种从罗马时代沿袭下来的习尚。这种习尚后来演变为沙龙,而沙龙,正是众多伟大思想、伟大作品的孵化器、催化剂。这种习尚甚至传至民间,妇女在纺织的时候也会朗读她们喜欢的读物。真正的作家无不热爱朗读。真正的读者无不热爱朗读。莎士比亚朗读剧本给伊丽莎白女王听。莫里哀习惯将剧本朗读给女佣听。当法国当局禁止出版《忏悔录》的时候,卢梭就在1768年的漫漫长冬中,在巴黎各个贵族沙龙上朗读他的《忏悔录》。其中一次,朗读从上午九点持续到下午三点。狄更斯是专业朗读者,语调和姿势是他对《双城记》的最好诠释。为了取得合意的效果,狄更斯会花费很多时间用心练习朗读。“作家朗读会”培养、提升了的读者阅读品味,也刺激、推动了作家的创作热情。经由朗读,作家得以将他们的创作紧贴大地、深入民众。朗读促使、逼迫作家追求直指人心的语言力量。唯此,我们才能理解当朋友倦极而盹的时候,果戈理何以要终止朗读,将作品付之一炬。一等优秀的作品耐看更耐听。关于这一点,《飘》《简•爱》《牛虻》《悲惨世界》《卡拉马作父兄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安徒生童话》《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小王子》„„随便哪一部世界级的文学经典都可以作为证明。当然,前提是你对“这样的语言”有感觉。如果这样的小说竟然没有一段让你起了朗读的冲动——那你就大大的辜负,大大的没有福分了!
一
母语是什么?关于母语的所谓工具说、人文说,其实都是对母语生命感、完整感的扼杀与宰割。母语决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母语是最初、最深的人本身。从母亲受孕的一刻起,从人还是受精卵的时候起,人就在母腹——包括母亲的睡里梦里,无一刻间断地吸纳、饮食着母亲用母语说话或用母语思维时身心的震颤和律动。出生伊始,对于听到的语言,人自然完全不懂,但那声音、那节奏,人却是极熟悉、极温暖——是伴随其长育成形,彻底融入骨血的。这种包孕懂得又超越懂得的温暖、熟悉、一体感,是人学会说话的前提,也是一团混沌的赤肉成为社会人的前提。
一个人的母语水准,往往决定了其创造力、思维力、感情力(情感体验能力、表达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社会科学也好,自然科学也好,人在具体学科取得的这项那项成就,好比硕果累累的桃树、梨树、苹果树——先有丰壤,后有果树。你怎能期待半尺厚的薄地上长出草以外的东西?所以梅尔•列文在《破茧而出》里指出:四年级之前,即母语学好之前,绝对不要学习外语。
牛肉是有营养的,然而该喝奶的时候却不能让孩子嚼牛肉。低年级诵读《诫子书》,只能是死记硬背。缺乏认知和体验的死记硬背,不仅伤害了稚嫩的童心,也糟蹋了诸葛亮的好文章;既对不起古人,又对不起孩子。形象思维是儿童的认知特点,唯有先行满足了孩子对于感性认知的需求,才能期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生命是分阶段的,下一阶段的充分发展必以上一阶段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经典?”适合学生的经典,就该是形象的、感性的:它的形象美而鲜活,它的音韵美而灵动;它能激发人心固有之向新、向美、向上的生命力。其与儿童生命的关系,当如深渊之与潜龙,空谷之于乳虎,长风之于鹰隼,雨露之与花树——它能令学生腾跃、飞扬、挺拔了。
阅读之外,孩子更需要的是拥抱世界,拥抱生活。
第二篇:薛瑞萍读后感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之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
书中《失落的一角》有这样一段文字:“长路漫漫。长路漫漫。它缺了一角。它不快乐。”“所以,它动身去找它那失落的一角......” 薛老师带着孩子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寻找那失落的一角的过程吧,虽然有些艰辛,有时还伴随些许失落,但找角的过程是美丽的,沿途的美景,可爱的蝴蝶,散发着迷人香气的花儿.........多么美妙的体验啊!就是这样亦步亦趋的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是无限的启迪与遐想。
而书中给出的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书中提到:每周抽出周一的早读专门用做朗读和持续默读,在之前要求老师和学生们事先精心挑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的、有一定内涵的儿童诗。
开始早读了,首先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学生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老师的朗读。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相比之下,我们班早读都是采用学生自由读课本的方式,这种形式对于那些早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的孩子来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承受着枯燥乏味的反复背诵。而薛老师的做法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在那广阔的阅读蓝天中,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在那广袤的阅读原野上,像骏马一样自由驰骋;在那深邃的得到阅读之海里,像鱼儿一样欢快的嬉戏。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愿意读、乐意读,更能从心底爱上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精神的洗涤。
只管读,只管读,只管读。读书要不求甚解,是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信息,孩子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得到浸润,只有这样的浸润才能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的感受,书中看云反复强调,没有必要去分析故事的内容,让分析淡去,让孩子在纯净的朗读中会意、融合和感染,让他们的思维、感悟和交流在无声地进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读薛瑞萍老师《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这本书,它是一本班级日志,主要记录了 薛老师在教三年级时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来写。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上学期,包括九、十、十一、十二和一月份。第二部分:下学期,包括三、四、五和六月份。有案例分析、有抽测、有方法、有反思,记录了自己母语教学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们的作品,家长的互动都会让我对她的做法产生共鸣,因为那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的亲切。
薛老师的日志中时常提及两个新词汇:“白色朗读”、“白色倾听”。对人发生影响的阅读是从第二遍开始的。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薛老师认为能够引起孩子于不知不觉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和倾听开始。在第二遍,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地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所以她在学生面前把《失落的一角》、《三打白骨精》、《拉萨的天空》读了又读,孩子们的感受也一次比一次深刻,渐渐地孩子们也学着把优秀的文章来回地默读,反复地诵读。这种“白色阅读”、“白色倾听”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文学熏陶。今后在阅读课上也要多进行这种白色阅读和白色倾听。
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每周一的早读她专门用做朗读和持续默读。老师和学生事先精心挑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的、有一定内涵的儿童诗。开始早读了,首先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学生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老师的朗读。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多数的班级早读都是采用学生齐读课本的方式,老师则高高地站在讲台前用严厉地目光搜索着那些不认真读课文的学生。同样是早读,前者学生兴趣盎然,饥渴地吸收着课外的知识养分;后者学生迫于淫威乖乖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于那些早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的孩子来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以后我的早读也要多变换一些读书的形式,更好的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为了引导阅读、满足需要,更是为了增强班级共读的凝聚力、亲和力,薛老师非常重视班级书库的建立。每个学期她都会给每位家长写一封信,给家长列出好书的书单,发动家长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购书,共同来组建班级书库。这与许多老师平时的做法差不多,现在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并且能满足每个孩子的读书需求。图书角也是孩子们下课最爱去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薛老师的班级书库中还有学生和家长自己编的书。每本书中会有每个孩子的日记,父母的教育心得和读书体会,孩子们看着自己和家长的文章被编成了书,写作的动力更足了。其实我们班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的流动日记不正是学生和家长自己精心编写的书吗?下学期继续!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不仅仅只是一本书,更是薛老师的母语教学的法宝和教学心血的结晶,也是看云智慧的闪光,能力的体现和人品的显示。这本日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薛老师对广大一线教师的告诫:“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哪怕一天只写一段话呢,只要你提笔,必然要将一天的工作放一回电影,这就是回顾和反思。而反思,是和读书一样重要的教育智慧的源泉。”这也就是她成功的秘诀吧。
第三篇:薛瑞萍老师听后感
聆听经典感受现代
--听薛瑞萍老师报告会有感
我有幸聆听到“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薛瑞萍老师的精彩报告,之后感触颇深。薛老师以其丰富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给我们展现了阅读的益处。我想,不只是我,在场的所有人都一定会觉得受益匪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雷叔叔的胳膊粗,乐队里专敲架子子鼓;闪电阿姨腰儿细,空中舞台跳霹雳......”所有人都跟随她的节奏,一起认真地看着每一页,每个人都宛若回到了童年。看看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在和一些无聊的动画片、电脑游戏打交道。如果我们身边多了一些这样有趣又有益的书籍,孩子们怎能不爱读呢?如果就这样兴趣盎然的一路读下去,或早或迟,或深或浅,都将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气质。
在薛老师眼睛里,她认为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于享受阅读的幸福和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读书可以替代很多没有必要的“所谓”的德育活动。中国文化中的“知书达理”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书香班级少是非”真是一点都不假!孩子们都去读书、都爱读书,哪里来的混乱?哪来的打架?又哪里来的无事生非呢?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爱我们的文化,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中国文化里的美,这就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现场,我聆听了薛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背
诵。当一串串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从她嘴里敲打着悦耳的音符,跳跃而出的时候,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偌大的课堂、百余名老师,分明就是薛老师教授的、一个个听话的“孩子”,在跟着她一起吟诵《江南》。伴随着古琴的韵律,仿佛又见到了那个美丽的水乡……之后又跟随她读了很多儿歌,我仿佛又重返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不难得知,她的学生们每天都在接受这样的熏陶,那些幸福的孩子们啊!你们的身心无不在接受那美好、优雅的塑造!听了薛老师的讲座,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亲近文学、亲近阅读、亲近母语。作为最基层的教师,我们一边振奋,一边茫然。什么是语文?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教语文?听了薛瑞萍老师的报告,我迷蒙的眼睛渐渐清晰。语文的事情其实很简单:自己潜心读书,带领学生潜心读书。
语文就这样简单明了,却又如此丰厚美好。
第四篇: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读后感
《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读后感
假期,我利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首先,第一感觉是这一本教育问答是薛老师平日工作点滴的感悟和心得积累。其中的话题都是联系语文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我就书中“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和其他几个子话题题进行了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之所以对此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在实际活动中让全班大多数学生有长久地阅读热情,是不太容易的。老师要每天要求,经常开展活动,变换多种读书交流形式。例如我以前在班上三、四两个学年开展全部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两年来学生将近阅读了《夏洛的网》《快乐王子》《草房子》《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秘密花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冰心散文》等十几本书。并开展以下读书活动。
1、建立读书成长册:
(1)、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
(2)、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参观、评比“读书成长册”。
2、出读书小报:
每个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每学期出版两期读书小小报。
3、“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评比。
4、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朗读会、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调查报告、书签制作、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阅读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激励学生,增强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些方法的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是老师却很辛苦要用很多的休息时间来制定方案,组织在校时间开展活动。一但老师不要求,活动不开展,阅读的热情就大大降温,只有部分学长生能够 持之以恒,成为自己内在的一种去求。思考一下其实也不然,如今众多的手机游戏,网络游戏,动画片这些软环境加上ipad轻便的硬件,的确很夺人眼球。在家一群家长大网名培养一群小网民。这些远比书的吸引力大。
书中的观点和薛老师的心得,我体会给予老师的不光是方法,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鼓励自己推着自己坚持在班上将活动开展下去。
从“老师的书为什么是最好的”“为什么要建立办事书库”这两个观点中启发我们阅读活动老师的引领在环境氛围和主观上起很大的作用。从“孩子是否一定要读经典”“为什么学以致用是娇惯之害”“怎样看待喜欢读但读了没用”在提醒我们,只要不是不健康的书,都开卷有益,享受阅读的快乐,不要将阅读看成是为了怎样怎样,的功利性。才能够将阅读的温度一直保持,才能使阅读成为生活中不或缺的一部分。“从老师需要家长怎样的支持”的观点中也可见薛老师犀利,严格的作风,和家长的素养。提到“教师能做的和该做的:再三再四,通过开家长会,通过布置家长作业,通过电话,通过邀请你们到学校方式,向家长提建议。剩下的一切,全看孩子父母您的啦。”……
“全看孩子父母您的啦” 在我班能看全看父母的学生家长是少之又少。要保持阅读的温度,家庭氛围,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培养阅读
习惯的温床。这一点老师除了诚意,倡议还能怎样呢?
如书中所说:教师需要家长怎样的支持,如果孩子自觉,很多事情对你来说等于不存在。如果孩子不自觉,那么,你就会比别的父母辛苦很多。督促孩子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是家长起码的责任。教师无法做到一一检查过关。如果教师把应该由家长完成,应当完成在学生家庭的事情揽到课内、揽到自己身上,那是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浪费,也是对教师精力的不珍惜;是对不自觉孩子、不负责家长的纵容,也是对于自觉孩子、负责家长的不公,是真正的奖懒罚勤。
第五篇:《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读后感
《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读后感
之前读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时就给我带来很大启发,现在再读《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时,又再一次深深地佩服薛老师,她能够很深入的分析儿童的心理,家长和老师的错误观念及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能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法和建议,使我受益颇深。
薛老师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段话“阅读的能力,首先是幸福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于享受阅读的幸福和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阅读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老师都是至关重要的。薛老师在书中提到,如果教师想让孩子们喜欢你、聆听你,那么就一定要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而要做到这一点,使自己的语言时刻充满魅力,那么就要读书,而且是日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那么同理,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我们要先做读书人,然后再谈教育。是呀,先要读书,通过阅读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一些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缺点,帮助自己分析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薛老师在书中指出,读书还可以培养人的静气,使我们能够做到静心,这一点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学生都是很有益处的。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柔和地对孩子说话,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想想自己,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太好,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还是对学生说话很温和,可是渐渐的被孩子们的吵闹,不听话等折磨的没有耐心,很容易烦躁,就会大声的对他们说话,现在想想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
遇到问题时,首先要让自己先静心,然后用平和的语气来和孩子们沟通,这样比直接吼他们应该更有效果,但是想象是美好的,实践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希望自己能够改正之前的做法,并且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吧。
薛老师的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比较有用的建议,我想这些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慢慢去实践,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然后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自己才会一点点的提高,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喜爱的老师。
刘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