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练习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按比分配练习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按比分配练习课教案》。

第一篇:按比分配练习课教案

按比分配练习课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完“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之后的练习课,是对新知识的熟练和巩固。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2、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

难点: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串联情境 唤醒已知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一些知识,你能说说按比分配这类题目的特点吗?(已知几个数量的比和这几个数量的总和,求这几个数。)那我们一般是怎样来解答这样的问题的呢?

(可以根据比先求各部分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我们也可以先求出一份数,再求相应的各个数量)

看来大家前面学的很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继续一起来解决。

二、实践应用 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口答)

(1)六(1)班男、女生人数比是6 :5,男生占全部人数的(),女生占全部人数的()。

(2)学校把 150棵树的植树任务按1:2分给五六年级,五年级分得()棵,六年级分得()棵。

(3)一种青铜是由锡和铜按照3:7铸成的。生产这种青铜100吨,需要()

锡30吨、铜70吨

(4)一种药水,药粉和水的比是5:100,水占药水的()

2.基本练习:

(1)学校合唱队有4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阳光小学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从300元中把100元作为数学竞赛奖励基金,剩下200元 按3:2的比例分配给获一、二等奖的两名学生,两人各得多少元 ?

3.对比练习:

一种药水是用药粉和水按3︰100配制成的。

(1)要配制这种药水515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2)有水6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3)用90千克的药粉,可配制成药粉多少千克?

然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4、延伸练习:

(1)公园里菊花和月季花共500盆,其中菊花的盆数是月季花的1.5倍,菊花和月季花各有多少盆?

(2)把一根长120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它的长、宽、高的比是5:3:2。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和底角的度数比是1︰2,要求顶角和底角各是多少度?

(4)甲、乙、丙三数的比是2:3:4,平均数是12,三数各是多少? 小结:从这几道题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在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搞清楚题中要分配的数量是什么,是按照什么要求分配的。从而正确地列式解答。

5.拓展思路。

1、下图表示配制一种混凝土所用材料的份数

(1)这种混凝土的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配制的?

(2)要配制120吨这样的混凝土,三种材料各需要多少吨?

(3)如果这三种材料都有180吨,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剩多少吨?石子又增加了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重点讲第三问。

提问:为什么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还剩下一些,而石子为什么增加呢?

六、思考题

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620。已知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5,乙数与丙数的比是2:3。求甲、乙、丙各数。

七、体会奥数

三个运输队按运输能力分配搬运612吨货物,甲队有5吨的卡车4辆,乙队有4吨的卡车5辆,丙队有 吨的卡车8辆,求各队运输货物的吨数?

三、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在今后计算按比分配的题目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二篇:按比分配问题教案

按比分配问题教学设计

酿溪二小 苏顺香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和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5。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②糖与水的比是2︰11。糖与糖水的比是(),水与糖水的比是()。

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来计算。

2、引入:小明和小红合买了6块巧克力,小明出了3元钱,小红出了6元钱,他们会怎么来分配这六块巧克力呢?

二、讲授新课

1、揭示课题: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2、出示生活中的按比分配。

3、例11:(见白板)学生读题。

4、提问:分什么?(30个方格)怎么分?(按3 :2分)求的是什么?(求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1)把方格总数平均分成5份,其中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2份。

(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5、尝试解答: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写出解题过程,然后指名汇报,说出是怎样想的。)

A、3+2=5(份)B、3+2=5(份)30÷5=6(格)

30× -=18(格)3 6×3=18(格)

6×2=12(格)

30× -=12(格)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种颜色的方格数加起来是否等于30.②把红色与黄色方格数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教学“想一想”

师指出:像1:2:3这样的比叫连比。学生仿照例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教学试一试: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2)怎样理解“植树棵数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3)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8+7+9=24(人)

②一组应栽的棵数:24(棵)

③二组应栽的棵数:21(棵)

④三组应栽的棵数:27(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植„„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两种方法。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三、巩固练习

1、学校合唱队有4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足球的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2、3题。练习十三 2、3、4、

第三篇:《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比的应用。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优化意识和平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出各部分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头列式并解答。

(1)200 kg的 是多少千克?[200× =50(kg)](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 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3)分析与解答。

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 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思路一 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浓缩液的体积:500× =100(mL)水的体积:500× =400(mL)思路二 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A.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B.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C.水的体积:500÷5×4=400(mL)答:浓缩液有100 mL,水有400 mL。(4)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 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 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2.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3.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再用总数×。设计意图: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重点是把几个量的比转化成这几个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读题、释疑、讨论等帮助学生弄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常用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55页1、2题。

2.教材56页11题。(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教材55页3、4、5、6题。2.教材56页7题。

第四篇:《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由具体到抽象,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1)学生讨论:

A、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B、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C、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2)解答例5。

①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并在学习小组内说明自己你的想法?

②展示方法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

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种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4)如何进行验证方法的正确与否?

学生讨论后回答:

A、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B、可以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说解题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讨论与归纳: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4)【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练一练第二题

【提问】: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要求来分配?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把180按照35:31:24来分配。

3、练习十四第1题。

4、练习十四第4题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

2、3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例5: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内容,它是“平均分”问题的扩,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小实验——“配制蜜水”引入,根据小实验记录“蜂蜜50克、开水150克、蜜水200克”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

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分析反思归纳解题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视角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以及主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

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建构新知的愉悦。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发展。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芦画瓢”地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但我觉得孩子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至少说对所谓的按比例分配的.说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没有按课本的步骤出示例题,没有立足于让孩子说说如何解题,而是像聊天似的谈着分配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见公平性——平均分配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按需分配明显还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问题上,现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劳分配。

于是,我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生活中表现按劳分配的事件,孩子说到两个工人的劳动总量不同报酬也应该不同,所以就此导入新知的学习,孩子对分配的问题理解得还是不错的。解释得也很好。

然后,从现实的分配问题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出示书上的学习内容,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内涵,就是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孩子们自己总结的。

在练习中,把一条线段按1:5分成两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大困难的,但在把一个三角形按1:3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时效率明显打折了,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还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本来就是相通的。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3

《按比分配》这一节课内容包括:理解按一个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其中,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解决比较困难。为此,我做了深入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典型问题,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归纳等方式,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平均分的合理性导入。通过学生分析,得出平均分并不总是最合理的分配,从而,引出按比分配的方式。但是,教学时间的.安排的上有些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于浓缩液、稀释液的相关知识不了解。这时我在教学设计上没有想到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我认为“1:4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也不是很准确。“怎样理解1:4?”这样提问应该会好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时间。

2、课堂节奏把握的不好。引入时间要少一些,新授时间稍微慢一些,新授内容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讲完例题时已经超过30分钟。这样,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学生所学知识没能得到更好地巩固。另外,课堂练习的设计也不是很好。

3、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

虽然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是对于我来说,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进一步的优化学习。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追求平平淡淡的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4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还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5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我在教学中主要按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一、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的分配方案。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我通过不断地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最后和他们一起找出比较简捷的解题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6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在学生练习后作出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由此引出课题“比的应用”。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比的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点。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走进教材的情境图之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离他们很近,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学以致用,让数学知识真正为生活服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就在身边,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魅力。在巩固深化练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常见的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学校买书、校园植树、劳动分工等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7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后我对这节课有些感想和疑惑。

一、让情境创设包容更多内涵。

我觉得情境创设不该只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它应该包容更多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时把例题“种水稻、棉花”改为“哥哥、弟弟搬砖”,其一、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通过如果你是哥哥你会怎样分配”在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了帮助弱小的思想品德。其三、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在他们周围,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让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

在巩固深化练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学校买书、给校园除草、计算长方形面积等让学生挑战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课堂氛围保持和谐轻松。

课中,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不说应该怎样做,而是建议怎样做,尽管只是一词之差,却能让学生感到朋友般善意的提醒,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让学习、交流,体验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我一个人来搬”这种分配方案,是指把120块砖分成1份,哥哥搬1份,弟弟搬0份,也应属于分配中的特例,但在写成1:0时却违反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我疑惑:是否“我一个人来搬”这种方案中,已不存在比,进而也不再属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了呢?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8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肯定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课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地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各种途径。同时注意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从多种角度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中学生能用五种方法解题,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堂课中,我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教学的魅力。本节课提供现实背影、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实心球、按比例计算儿童的头高、零花钱的分配等,这样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引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讨论分配篮球时,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有的认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认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还有的说一样多,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告诉学生这样分篮球队的同学感到不公平,给学生制造学习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我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到处有数学,其次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公民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在教学中出示:学校买图书的分配问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答。

三、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篮球的分配问题的问题,让有关系列问题动态生成,通过学生的猜测、观察、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比性的练习,学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题目的主要特征,注意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区别,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四、鼓励独立思考,倡导交流合作。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9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的`保洁区面积如何分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现行教材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教材,其中绝大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是必要条件的问题,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数学教材显得比较薄弱,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学习材料,除了引进有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充分的问题,还要逐步引进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开放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验证了只有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三、挖掘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的方式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载体,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呈现教材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同样是5:2的条件变换另一个条件,就能解决更多不同的问题,“还能怎样变换呢?”的悬念,这种诱惑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了新知的探究中。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0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

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1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按比分配---教学反思。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教学反思《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三、赞赏鼓励,创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体的活动,这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四、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而且在选择这两种方法时,虽然不强调算法优化,但也应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方法都做一做。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2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课始,我从修一段路着手,引出按比例分配。课后,我思前想后,觉得有点不妥。众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发展,而数学总来源于生活。

故我又重改教案,从学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带去10.2千克水果,分给男女生,怎样分较为公平(男女生人数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分东西的步骤: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这样就地取材,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

甚至有同学提出让老师也参加分水果的队伍中来,因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学提出了我参加男生队伍,这样人数一样可以平均分了!虽然与我的教学预设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种温馨,难得可贵啊!而后,通过分,启发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从而使学生产生矛盾:有的情况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时应按比例分配。

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教学反思《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一文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3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在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思考如何解决溶液配比的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两种方法,即份数的方法和分数意义的方法,在尝试做题的过程中,交流、纠错,对这类应用题建立起了模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4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题的教学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分交流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计算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对“按比例分配”有了具体了解,并且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最终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 、创设了生活情境,激发了探究欲望。 我 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 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整个课堂教学中, 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2 、在谈话中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 “ 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3 、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 你能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帮王老汉分析其中的原因吗?小组讨论一下,庄稼为什么枯黄?”和“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5

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易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内容是解决问题,学生学起来有些枯燥。新课伊始,我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先提出了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为学生扫清了知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安排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交流时,对于学生的不同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想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及时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例题时,我让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最后引导概括得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已知总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解题方法是: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解题关健:把比转化成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例题会解决,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我安排了有梯度的练习。练习设计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例如,挑战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度数之比是2:1,求顶角是多少度?让学生学会审题,找到三个角的度数之比,并能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这样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要把100个苹果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每个班50个苹果,也就是两个班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称为平均分配。(板书:平均分)平均分配,体现了分得公平和公正。

那如果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你认为这样平均分配还公平吗?(不公平)为什么?因为人数不一样多,有道理,在这里,平均分配反而显得不公平,那你们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呢?同桌赶快商量商量。(按人数分)

大家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苹果,是吗?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一种新的分配方法,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分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按比分配(板书)

2、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比,如果已知: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2。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呢?

你们能快速地把比转化为份数,比还和什么数有关系?谁能把它转化为分数,来表示这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比转化成份数和分率,进一步确定分数、份数、比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联系,并且它们还可以相互转化。

3.这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是几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根据这个信息你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数学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很好,这里是把总人数平均分成5份,总人数不同得出的男女生的人数会不一样,总人数越大每一份就会越大。

二、新授

其实,按比分配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配试剂、调果汁、做蛋糕等都需要按比分配的方法。

1、大家知道,我们家里面厨房中的油烟机上的油污用清水是不是很难清洗,那怎么办呢?对,清洗这种很重的油污要用清洁剂,通常我们都要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洁剂的浓缩液来稀释一下使用。瞧,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用它呢,可以稀释清洁剂的浓缩液。仔细观察,在这个稀释瓶上你发现了什么?看到这几个比,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用来清洗不同的东西。谁来说说看,怎样利用这个稀释瓶来配置1:3的稀释液呢(先倒入一份浓缩液,再倒入3份的水就配制出几份的稀释液。)

2.李阿姨正在配置稀释液,我们快去看看。课件出示例2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1)阅读和理解: 500ml是什么? 1:4表示谁与谁的比? 要求的是什么?

哪个组先来展示交流?

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想到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信息画画图,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然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谁愿意来黑板上板演,方法一: ① 总份数:4+1=5 ② 每份是: 500÷5=100(mL)③ 浓缩液有:100×1=100(mL)④ 水有:100×4=400(mL)

请这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思路,生:先求一份的体积,再求出一份浓缩液的体积,和4份水的体积,请同样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同学举手。看来你的支持者还真是不少啊。懂了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出示课件

这些同学是把比转化为份数来解答的,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方法二: ① 总份数:4+1=5 ② 浓缩液有:500×1/5=100(mL)③ 水有:500×4/5=400(mL)

请这个同学谈谈他们的思路,生:在稀释液中,浓缩液占1份,水占4份,一共5份。那么,浓缩液占总数的1/5,就是500×1/5=100(mL)水占总数的4/5就是500×4/5=400(mL)哪些同学也是这样解答的?他们和你一样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这两个同学的思路都很清晰,两种方法都出现了5,谁来说说5表示什么?就是把谁平均分成5份?

师: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不同思路。

方法一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一份是多少?最后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转化成整数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把比转化为份数。

方法二也是先求出总份数,然后确定各部分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转化成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把比转化为分率。

这两种方法都是应用数学上的“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建议大家都掌握。尤其是哪种方法不习惯,我们就越要挑战自己,多加练习,熟能生巧。3)回顾与反思 怎样验证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呢?(1)浓缩液+水=500mL(2)浓缩液︰水=1︰4 检验时可以把算出的两个重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500毫升。还可以用浓缩液除以水,看浓缩液和水的比是不是1:4。

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看,得出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目中的两个条件。检验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它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使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负责的态度。

3、练习: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配”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这样的题目吗?好,那下面就试一试,看看你的身手怎么样” 出示:试一试:1

2、生活中除了调配试剂我们能用到按比分配的方法,在早餐搭配问题中也存在这样的方法,这是亮亮某一天的早餐 亮亮的早餐表

自己读一读 面包 鸡蛋 牛奶

100g 50g 200g 1)亮亮的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2)如果亮亮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准备420g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g? 试着自己解决,然后再跟同伴交流一下

这道题跟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刚才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连比

连比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的比,在我们数学中还有很多,比如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连比只表示三个或三个以上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能理解为连除,也不能表示不同类量的比。

3、陈老师这两天嗓子有点不舒服,医生让我每用淡盐水来漱口,一般情况下,1毫升的盐要搭配20毫升的水,我想配制一杯210毫升的淡盐水,请你们用心帮我搭配一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完成,生答师板演,说说比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题目里并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比是多少,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判断分析,找出它们是按什么比来分配的,再进行计算。

4.拓展练习: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指名汇报。这道题一定让大家对按比分配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解题时要注意看清楚题目中的总量是不是比所要分配的总量。

你觉得平均分配是否也可以看成按比分配呢?为什么?1:1,对,平均分配可以看成是按比分配的特殊情况,即按1:1进行分配。

5、反思总结

会学习的同学总是善于总结和反思,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1、按比分配问题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有一个比和一个的总量)

2、我们可以怎样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你学会了几种方法?(方法一:把比转化成份数,方法二:把比转化成分率)今天的这节课,更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假如我们能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数学学习将会变得更有滋味,更有价值。

下载按比分配练习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按比分配练习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解决问题》预习单评价台难不住我1.六(1)班一共有48人,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2.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

    按比例分配 (教案)

    教学内容 :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P84-85 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比和按比例分配整理与复习教案

    比和按比例分配整理与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2.沟通分数、比和除法......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要求: 通......

    按比例分配教案5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 油田六小 何英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理......

    按比例分配教案(五篇)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3—44页,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学自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案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9-50页。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会用多种方法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3、体会转化的思想。 4、培养学生多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