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时间:2019-05-15 04:2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在希腊人眼里,语言是文明的标志。语言与文化,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在当代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语言的文化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关注。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使用本族语的各国内部是这样,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外国语”也是这样。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常常跟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作用,也在于此。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度过了40多个春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国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

但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文化方面。“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它如同“瓶颈”一般,制约着外国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国学生觉得汉语难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么应如何加强文化因素的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比照、借鉴儿童学习母语文化的方法、途径,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外国人学习目的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在儿童学习母语文化的过程中,父母长辈会向他们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其本身也具有接受、容纳这种文化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要加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有机配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语音中的文化积淀(汉语的音节构成要素,汉语的音律)

汉语是一种很讲究音乐性的语言。汉语的句子组织在语法规律之外,还有着音节平稳的规律。无论骈文、散文、口语都是如此。双音节的平稳,发展到以双音步为基础的词组节律平稳。例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凡植物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由于音节整齐,所以古文不用标点符号也能使人自然断句,明了意义。汉语的音乐性比西方语言突出,这种音乐性绝不是文学作家人为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民大众在口头语言中自然形成的。它说明汉族人习惯堆砌一连串的词组来表达复杂的思想,用词组的语词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一个个停顿来启示语法脉络。音乐性与顺序性组合,显示出汉语语法的简易性和灵活性。

汉语的语音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音节重复成为重音,二是单音附加成为附加语词的相属连语,三是单音分合成为合音或双声叠韵,四是单音变化成为平仄。

汉语语法中的文化习惯(汉语语序的安排,汉语的重话题现象)在语法系统,陈述性文化知识主要指汉民族朴素的辩证的整体观念和发达的直观体悟的具象思维相适应的汉语的意合特点。汉语句法组织上主体意识性强,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却十分灵活,富于弹性。像汉语的词多跨类与活用,虚词与词序在句法组织上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句子成分常省略或移位,以及大量的流水句等,大都是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的体现。

汉语的特点也在文学语言中有典型表现。例如汉语以名词为重点,造句中可以有不用动词的名词句。由于名词比动词更具体形象,状景抒情特别适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用名词句组合意向,音调铿锵,有独特的表现力。

语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汉语没有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也没有日语那种格助词,主要借助于虚词和语序的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人们在遣词造句时,词语必须按照一定的词序排列。语序就是词与词组合时的先后顺序。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述语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谓语中心词之后。在汉语中,语序改变了,结构关系和意义也会随着改变。如:

大大的眼睛(偏正关系)→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工作努力(主谓关系)→努力工作(偏正关系)转播中断(主谓关系)→中断转播(述宾关系)早来了(偏正关系)→来早了(述补关系)

以上的词组虽然构成成分相同,但语序不同,表达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同。汉语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的结构关系更多地不是靠形态变化来表示,而是靠语序来决定的。

虚词在语言的组合中起联系作用,虚词的有无和不同虚词的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

小王这个孩子(复指关系)→小王的这个孩子(偏正关系)市场繁荣(主谓关系)→市场的繁荣(偏正关系)蒸馒头(述宾关系)→蒸的馒头(偏正关系)我的父亲(偏正关系)→我和父亲(联合关系)

以上词组添加了“的”或将“的”换成其他虚词,词组的结构关系和结构意义都发生了改变。而有时某些词组加入虚词后,结构关系虽然未改变,但语义却发生变化。例如:

北京饭店→北京的饭店 孩子脾气→孩子的脾气 阿Q性格→阿Q的性格 十斤鲤鱼→十斤的鲤鱼

这些词组添加“的”后,词组的结构关系仍然是偏正结构,但是语义却不同,如“北京饭店”本来是专有名词,特指某一家饭店,添加“的”却变成遍指所有在北京的饭店。可见在汉语里虚词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语法手段。复合词、词组和句子的构造方式基本一致 复合词、词组合句子是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尽管这三者存在着等级和功能的区别,但从构造上来看,它们是一致的。

复合词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构造关系与词组的构造关系基本一致,如词组有联合、偏正、述宾、述补和主谓五种类型,复合词也有联合、偏正、述宾、述补和主谓五种类型。例如:

结构关系

复合词

词组

主谓关系

气喘

气息微弱 联合关系

聪慧

聪明能干 偏正关系

小学

小型设备 述宾关系

美容

美化校园 述补关系

说明

说得明白 历史语法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今天的词法就是昨天的句法。现代汉语的许多复合词,在古代曾经是词组,如:学习,风雨,矛盾等。汉语的词组构造与橘子的构造也基本一致。从理论上说,汉语中的自由词组加上句调就可以单独成句,如“你走!”、“去游泳?”。因此,词组合句子在结构上的一致性非常明显。例如: 结构关系

词组

句子

主谓结构

色彩鲜艳

这件衣服的颜色很鲜艳。偏正关系

美丽校园

多么美妙的音乐啊!词类与句法成分没有对应关系

印欧语中词类的功能比较单纯,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名词只能作主语和宾语,动词只能作谓语,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和补语,副词只能作状语。但汉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除了副词主要作状语、区别词主要作定语外,其他词类都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除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可以作谓语和状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外,还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和状语。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汉语词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与汉文化,汉语词的单双音形式变化与文化意义内涵的变化,汉语词的构造形式与概念表达方式)想要讲清楚汉语,我们自己必须先了解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区别在哪里。现代汉语词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音节角度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

第二,使用频率上,单音词占一定的优势,而且在高频词语中单音节更占优势。第三,构造规律上,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构词方法多种多样,但复合法是构词的主要方式。

第四,发展趋势上,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同时,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民间歌谣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用众多的同义词的衔接来推进诗意,组织一个变化而又统一的世界的。例如《诗经·周南》的《关雎》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中的关键词“流”“采”“芼”,都是采集的意思,只不过“流”示其顺流而采,“芼”示其有所选择而采。又如《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诗中的“萋萋”、“莫莫”都是茂盛的样子。古人将自己对世界万象聚散离合、有机统一的理解,透过语义的汇通与条理固定下来。词义系统成为人的世界蓝图,语言观成为人们的世界观的基础。

汉语语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词语的形式和功能都具有弹性。

重言可以伸缩。伸则单音不足以摹物状声而衍为二声。如“关关”“洋洋”“茫茫”“呦呦”,或单词硬叠传神,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所以《诗经》“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以单字解释:“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缩则《毛诗序》中“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在后世诗人中成“周道荡无章”(谢瞻《张子房诗》)。

连语可以伸缩。伸则《诗经·周南》“陟彼崔嵬”,《楚辞·九辩》“君不知兮可奈何”,缩则“崔嵬”疾言为“卒”(《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郑玄笺:“卒者崔嵬也。”),“奈何”疾言为“那”。此外,“犹豫”单用为“豫”(《楚辞·九章》:“一心而不豫兮。”)。

语缓可以増字。例如《诗经·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王引之《经义述闻》视“不”为发声。又如虞曰“有虞”,夏曰“有夏”,邦曰“有邦”,家曰“有家”,皆因一字不成辞,加“有”而为复音语词。语急可以减字。例如古汉语中以“如”为“不如”,以“敢”为“不敢”等。《论语·颜渊》“吾得而食诸”,《史记·孔子世家》引作“吾岂得而食诸”。复语可以单义。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辞宽缓不迫,如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败,败也;异同,异也;赢缩,缩也;祸福,祸也;皆此类。”《马氏文通》中指出:“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祸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词气稍觉浑厚。”可见,偏义复词是语词的弹性在“词气”作用下的结果。

汉语的词在自身的组合和上下文中的组合中有很强的形式张力。这种张力是适应汉语组织中音韵协调的要求而起作用的。

汉语中有些词是具有文化附加义的。例如“牛”,除“牛”的本义,“哺乳动物,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是反刍类动物,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现代外语词典》)外,它还有不少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我们统称为“文化附加义”。

第一:汉语“牛”可以作为这类动物的总成,不论再如何细分,只需在“牛”之前加一个限定词素即可:黄牛、水牛、牦牛、公牛、小牛。但英语不然(虽然有个总称cattle,其含义也是模糊的,也可以作为“牲畜”的总成)每种“牛”都有一个专名,而且在构词上不带总称cattle,如bull(公牛)、cow(母牛)、calf(小牛)、buffalo(水牛)等。

第二:汉民族赋予“牛”很多独具的文化内涵: A. 表示人的性格倔:牛脾气

B. 表示人的头脑不灵活:钻牛角尖

C. 表示人自负:吹牛、牛气、吹牛皮、牛儿 D. 表示数量多:多如牛毛

E. 表示力气大:九牛二虎之力、牛劲儿 F. 表示勇敢:初生牛犊不怕虎 G. 表示无知:对牛弹琴 H. 表示默默奉献:老黄牛、孺子牛

以上所举八种喻义,是“cattle”(牛)所没有的。或者说母语是英语的人对“cattle”这个词,或其指称的动物“牛”的喻意是受制于其母文化的。

汉字的文化性(汉字的读音,汉字的结构和写法)外国人对汉语和语言文字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汉语语言认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理解的困难。

汉语的文字体制和汉语的特点有关。

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它的语音形态提供了该语言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较完整的信息,因此西方语言必然走拼音文字的道路。通过识读拼音就可以全面掌握该字代表的词形所反映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汉语是一种形态简单的语言。汉语句子的词法、句法、语义信息的大部分不是显露在词汇形态上,而是隐藏在词语铺排的线性流程中的。正如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中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正是基于汉语认知的这种特点,汉字在表达口语的时候,不能不以象形表意为造字的首要原则,增强单字本身的信息含量,便于读者从上下文的联系中获取语词的确定信息。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由形、音、义三个要素组成。汉字从商朝的甲骨文算起,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期间,汉子的形、音、义统一的特点一直没有变化。汉字数量多,结构复杂。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的数量多是有限的,最多不过十几个,而汉字的基本单位字的数目却多得惊人。一般认为,汉字的数目累计起来应该超过5万。同时,汉字的构造方式也多种多样,结构单位也有一定的数量。

汉字具有很强的超时空性。由于汉字跟语音的结合部那么密切,而跟意义的结合更加密切一些,使得汉字更加具有超时空性,而语音随着时代和地域而有很大的变化,文字就不能再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能准确记录语音。

语言与文化

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学家Edward Sapir就指出,与其说人类生活在客观世界、社会活动之中,不如说人类更大程度是生活在特定的语言之中。如果以为一个人可以不运用语言而使自己基本上适应现实,那是错觉。因为“现实世界”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Whorf(Edward Sapir的学生)则进一步认为语言体系本身决定了一个人在世界上发现什么以及对此有何想法。由于各个民族语言体系不同,导致不同的语言集团有各自特定的思想和认知方式,有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如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和理解其他国家兄弟的认知和情感,全世界兄弟团结合作的理想就不会实现。

究竟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哪些心理特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哪些风俗使中国人形成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以中国人的祝词为例: “祝您健康长寿!”“祝你财运亨通!”“祝你步步高升!”“祝您工作顺利!” 为什么说这些?中国人寿、富、贵、顺的幸福观使然。为什么说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是“一笑两个酒窝”,这是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内心感触、对客观世界的心理感受也对语言的使用有所影响。例如:

描写一个正面人物,常常说“他‘红’光满面”,而形容一个人心狠手辣,就说他太“黑”;

说大家正在关注的事情或流行的时尚,用“热”,什么“汉语热”“计算机热”等等。

形容一个人匆忙的样子,说“风风火火”,说一个人待人不热情,就是“冷若冰霜”。

中国人的等级观、尊悲观、家庭观、婚姻观、交友观、乡土观、消费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等等,决定了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而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的含义,也必须知道中国人的这些民族观念和心理特征。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民族心理特征,构成了文化因素体系和文化大纲的基本内容。

第二篇: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 导入

[论文摘要]本文以语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中的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谈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对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作简要的论述,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用以打破传统的以语言机制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帮助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消除跨文化冲突 ,加深其对目的语的理解力。

近年来,由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外交流的渠道打通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希望更深层次地接触汉民族文化。由于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学生接受汉语的能力无疑受到了文化条件的制约,所以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的导入教学。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1]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在语言中,词汇是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无不在词汇中得到最直接的反应,比如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心理因素方面、思维习惯方面、宗教信仰方面等等,所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词汇上也就有了相对明显的显现。

(一)对应词汇空缺现象

对应词汇空缺现象,即某种事物或现象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概念词汇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形式。例如,俄罗斯民间特有的工艺хохолома,матрёшка 等如同中华民族的根雕、剪纸、脸谱一样是各自文化里特有的。

(二)理据性差异

事物的概念是人在构成词时创造的,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的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因此不同民族在认识同一件事物并给予其称谓时,在词汇层面上会显示出不同的创造。这种理据性“并不等于词的意义,它只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形成的依据,如何选择,这正是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的一种反映。”[2]比如“baseball”和“棒球”,前者突出跑垒的特点,后者强调用棒击,取其功能特点。

(三)概念意义范畴不同

人们在描述一事物赋予概念意义时,会关注它的使用价值。不同的社会群体关注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概念意义就会各有侧重。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差异是最鲜明的例证:汉语中对于“姨妈,姑妈,婶婶,舅妈,伯母”等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划分细致,而在英语里只用一个单词“aunt”即可概括。

(四)联想意义的差别

不同民族的语言词汇负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当学习者接受母语以外的词汇时,“不能用母语的语言机制毫无把握地类推,必须全盘接受该词汇的概念意义和附着在该词语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背景信息……每个词的意义围绕着它的概念形成严密程度不等的„关系网‟,不同的语言关系网自然也不同。”[3]这里的“关系网”就是联想意义。比如汉文化中“喜鹊”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喜鹊叫,亲家到”,而在俄罗斯喜鹊是“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讨厌鬼“Вcяkая copokа oт cвoero язblka пorибaeт(喜鹊都因最快而倒霉)”。

二、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文化导入的两种方式

一般意义上,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说,学习和使用语言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并非语言本身。特殊情况下,当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时,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所以文化导入有“文化内导入”和“文化外导入”两种,前者是在教授语言时让学习者感知目的语文化,“在文化的内导入中,语言处于上位,文化因素处于下位;语言学习为主,文化接触为辅;语言学习是显性的,文化的接触是隐性的;„导入‟应是排障为主,输入为辅,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习者此时是接触文化而不是学习文化。”[1]与文化内导入不同,文化外导入中文化是学习的目的,语言只起到一种工具承载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学习则更倾向于有意识地学习一种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使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尽快地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不同层次的交际与交流,所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以“文化内导入”为主。当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对语言富含的文化因素的需求量增加时,可以加强文化导入的比重,向“外导入”的方向倾斜。

(二)文化导入的具体途径

对于文化导入的具体途径,学界流行一句话“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对象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此仅作简要论述以作借鉴。

1.对比法。自觉对比法认为初学者在学习目的语(新第二信号系统)时是凭借母语(旧有第二信号系统)思维形式进行思考,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前提,母语翻译则有必要介入到外语教学之中,在母语基础上学习目的语才能使这两种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对比法进行文化导入,把学习外语的过程从自觉发展到不自觉。用母语讲解和翻译目的语,对目的语和母语中出现的同一对象不同文化心理进行对比。比如,答谢词中说“不谢”“没关系”是通用的,但是“不足挂齿”“客气”之类则带有中国谦虚色彩。

2.情境法。学习过程中借助幻灯片和声音刺激作用感官建立条件反射,同时认为大脑对语言的感觉和外部刺激总是做综合反应的。“人对语言的认识具有整体性,而且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也能对刺激形成整体反映,因此,语言教学需要从各个方位向学习者展示目的语,从而使学习者的感知能力得到整体运用。”[5]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使用这种图片、幻灯片等图像跟语音配合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语言材料的完整性,利用图像和声音相结合共同刺激,引起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条件反射。比如,整理以前学过的关于某项文化的资料进行展示,让学习者猜词或进行讲解和描述。

3.阅读法。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在阅读中以学习者为主,进行特定的学习和操练,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阅读中涉及的文化词汇,保证需要掌握的词汇的出现频率,和词汇在不同的背景和上下文联系中的不同词义,让学习者在阅读中对词汇进行记忆和理解,在语境中体会、理解、接受词汇传递的文化意蕴并熟悉词汇出现的背景环境及应用规律。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自我阅读中验证词汇运用的规律和意义内涵,自觉增加词汇输入量。教师为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渠道和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交际法。交际功能法强调学习者运用所学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提高理解能力,力求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教学中把新的词汇文化点在情境中引入,并在情景中操练,不对词语进行强行释义,而是在展示某个文化词语的同时,使用实物、图画、图表、幻灯、行为动作甚至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通过操练逐步类推并掌握词义。针对动作释义来说老师可以拟定主题一边说句子一边做出句子所表述的动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句子所描述的动作跟句子在意义上的联系,进而在对这一系列句子意思整合中理解词汇的含义。在活动中运用课堂上的词汇,把静态的学习转化成动态,体现出语言的工具性。

三、结语

汉语词汇不仅仅是汉文化的载体,还是汉文化的结晶体,它传承了汉民族的古来文化,汉语有很多语言现象和词汇的语义内涵,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和特定文化背景相联系。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应该重视汉语词汇所负载的汉文化内涵及文化信息,把汉语词汇与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深入地了解汉语和汉文化,熟悉地正确地运用汉语词汇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杨文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93,95.[2]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67.[3]张晓宏.刍议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教育探索,2007(12):53.[4]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2.[5]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7.

第三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融入

教 育

Imr,-“时空

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Review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融入

李赛 丁艳艳

防空兵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和交往与 日俱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来中

国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二者紧

密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的意义以及文化融入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做了简单分析,以期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能有所参考,留学生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有效。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 16―018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 况选取教材、因材施教。

关注中国,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汉语吸引着他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们。近年来,来华留学、游览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孔子学院在世界 由于留学生的学习层次、文化背景、汉语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

各地的开办又无形中传播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推广着丰富的汉 能力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适当逐步融入文化内容。相比枯燥的

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词汇、语法的学习,留学生更乐于学习中国的文化,因此教师应采取

相互影响。单纯的语言教学只会增加交际的难度,甚至会出现驴头不 由文化内容引入汉语 内容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直奔汉语主题。另外,对马尾的尴尬局面,使学生逐渐丧失学好汉语的信心,甚至埋怨汉语 教师可根据学生汉语学习的水平,安排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特色

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一门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势在必,的历史文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还可以学习到他

行。国的文化风俗。除了课堂讲解汉语知识、文化内容以外,教师可采取

、语

化的关

播放与中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相关的视频,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文化是人类在 文报刊。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文化表演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定标记。的假设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汇报演出。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主要 三 文化实践课 的引入

载体,一种语言由特定的文化而产生,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语言又 相比课堂上的语言,生活中的语言显得生动、鲜活。教师应打破

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同样也就没有文化。语言深刻地反映了文 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让留学生到生活中找灵感、去实践。要充分调

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由于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融入了 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通过 自己的观察、了解、学习到

该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 中国文化、民风。教师在组织外出实践前,可制定好主题以及实践要

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民族的文化。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 求和 目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这种离开课堂进入

缺少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生活 中国人生活中去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汉语的语言水平和运用汉语进

方式上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深刻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够 行交际的能力,而且可以切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魅力。现在,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汉语,达到无障碍的自由交流。这种文化实践课被更多的院校采用,院校利用暑假、寒假组织留学生

二、文化内容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外出参观、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脱离了文化的汉语教学,语言的讲解与学习是苍 白无用的。语言 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来源于生活,文化又贯穿于社会生活当中。汉语中的一些话反映了汉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汉语知识外,族文化的积累、渗透知识经验、情感色彩。汉语词汇的许多引申是需 还应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肩负着推广汉语的重

要理解这些文化的寓意,否则很难正确地使用这些字眼。在教学过程 任,还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拥有广阔

中,我发现汉语成语是留学生最难掌握的。汉语中的成语有上千条,的文化视野是每一位对外汉语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作为对外汉语教

使用的十分频繁,如果不明白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就无法正确使用。师,我们在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和研究世界各国的

文化内容的融入不仅有利于汉语的教授、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还能够 文化风俗,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优势。

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们要开拓视野、广泛阅读国内外各类书籍,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对外汉语教学是为双向交流服务的。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要注意吸 只有 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地

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更要注重传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对外汉语 掌握语言技能。

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有助

四、结束语

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国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

办 目的就是要 向世界展示中国、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 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

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 施过程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应紧密结合,不能重视文化教学而忽

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汉语的推广、文化的传播不仅 视或取代 了语言教学。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为了能让留学生

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还增进了与他国的友谊。讲一 口流利的汉语,文化教学必须和语言教学相辅相成。文化内容的

三、文化内容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融入不仅可以提高授课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播和

合适的教

弘扬中国独特的魅力文化。

当前随着 汉“语热”的日益膨胀,越来越多的汉语培训机构如 日 参考文献

中天。由于留学生来华 目的和培训时间的不一,使用的教材也各有不

1.桑迪欢 刘丹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华东交通大

同。例如,有的以夏令营的形式来华,他们的主要 目的是游览参观,学学报,2007年 S1期

因此在简单教授基本会话内容外,重点是讲解文化知识以及风土民 2.赵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情:有的则是以留学生身份来华学习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因此在汉语 社会科学版,2007

教学过程中应穿插更多的中国文化内容,二者所 占比例大约为 1.5:1,3.仁玉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特点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

让留学生们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如今,在对外汉

id=”loadingAD“>

class=”ad_box“>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第四篇: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文化教学大纲也即将出台,但针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势必会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文章试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更好地指导教学。[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 文化因素 教学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就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达成了共识,目前文化教学大纲也正在酝酿中。纵观目前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中高级阶段一般都有相应的文化课程教学安排,而在初级阶段,很多人认为学生所学的汉语知识是简单而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语言知识里似乎没有特别的文化需要介绍,如刻意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又会因为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而很难做到。针对上述认识误区,笔者试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来一一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对“初级”的界定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对“初级”的界定: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于1995年颁布的《汉语水平等级

标准》界定的“五级”的体系来看,初级水平与一、二级相对应,即完成了一、二级的学习,学完了“普通话全部声、韵、调,甲乙两级词3051个,甲乙级汉字1604个,甲乙两级语法252项”就达到了初级水平。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初级”的界定则是: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5月颁布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界定的“五级”标准来看,初级水平与一、二级相适应。完成二级的学习,所需要达到的汉语能力要求是:能基本读懂与个人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而简单的语言材料。能就常见话题以较简单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基本情况,有时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或其他手段的帮助。

(二)对“文化因素”的说明

“文化”范围极其宽泛,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文化,而我们平时脑海中文化的概念——经史典籍、典章制度、政治思想、历史地理之类,这些都是所谓的“大文化”,这些大文化对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然而,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大文化”,还有一些诸如行为方式、技巧及民族风俗习惯等蕴藏在语言中的“小文化”,为了与大文化相区分,我们经常称它们为“文化因素”,取用这个文化概念,“那么在初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不是‘无文化可言’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语言形式,都能负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形式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才是有意义的”①,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文化

主要是指学习这种“小文化”,“文化因素”。

(三)教学目标

早在1993年,前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谈论会上就指出:“对外汉语的工作重点就是传播汉语,汉语教学要联系中国文化,要围绕汉语教学去有效地介绍中国文化,沟通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这一具有行政力度的呼吁其实就给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与沟通与他人、他国的关系,进行跨文化交流。从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留学生初到中国,进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过程。布朗在《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一书中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新奇兴奋阶段(即“蜜月期”);②文化冲击阶段;③缓慢起伏的恢复阶段;④基本或完全适应阶段。②一般来说,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通常也是一学年。刚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适应过程。在初到异国的新奇、兴奋之后,处于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下,留学生开始遇到各种困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都必须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他们面对着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的不同,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语言能力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加之沉重的学习压力,处于文化适应过程第二阶段的留学生极易产生挫折感甚至对目的语国家的反感。在这个阶段,适当的文化教学能够缓和文化冲击,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减少挫折感,从而使他们顺利渡过困难重重的第二阶段。

从文化适应过程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至关重要。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来说,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中,他们仍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在第二、第三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门槛,如果学习者能够顺利过渡,就能够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并掌握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第二语言学习;反之,则会徘徊不前,倍感困惑,很难在语言学习上有所突破。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就成了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休克的关键时期,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目的语的教学可以减少学习者由于语言能力限制而产生的隔阂感;而文化因素的导入更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有效、全面的语言知交际文化。因此在初级阶段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他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服务的,此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

文化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的文化内容彼此交织,相互渗透,将什么样的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初级阶段教学中是一项庞杂的工作,对外汉语界前辈们在相关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值得借鉴。胡明扬(1993)专文研究了文化因素问题,认为特定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经济制度、精神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以及认识方式等六个方面受文化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优先考虑。

陈光磊(1992)提出四种文化导入方法,从汉语语言本身角度还提出将文化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文化。

魏春木、卞觉非(1992)采用文化理论跟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方法,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并别细分成114项具体的文化项目。

赵贤州(1992)列举了交际文化的12个方面,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同步进行第二文化导入”。

卢伟(2005)将中国文化分成10个总类,即: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教育、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价值观念、象征观念、健康。再将它们分布为31个子类,共涉及大约190个文化点。

张占一(1992)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上述不同的分类方法基于不同的出发点,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认为按照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分类适用于教学。根据上文中提到过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目标及留学生实际情况,在初级阶段跨文化交际理解的问题最为突出,文化因素主要以交际文化存在(当然也有少量的知识文化存在),主要反映在有关生活习俗范畴,到了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因素就转

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拿最简单的打招呼来说吧。中国人见到熟入打招呼除了说“你好”之外,更多的是说“吃饭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欧美文化中,这些属于个人私事,不属于问候语。诸如此类涉及生活习惯、风俗的说法以及有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现象,这些属于交际文化的方面,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重点。

魏春木﹑卞觉非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这种分类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有些不谋而合,这里的文化行为是基于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文化行为现象反映在初级阶段也最为突出。文化行为根据学生的实际交往介入与否可再细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把学生能够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打招呼,约会之类;而把学生不能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中国家庭消费等,当然这样的划分也是根据学生实际交际需要,从浅到深的考虑。

综合诸人观点,在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依次导入:属于满足生存需要、属于表达时空意义、属于保持人际观点、属于表示感情态度、属于家庭生活、属于娱乐活动、属于情爱婚姻、属于社会责任、属于人生价值观念、属于自然观的。

三、教学原则

前文已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为使学生更有效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文化因素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主要原则:

(一)交际原则

根据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及文中提到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学生使用语言交际时产生障碍。因此遵循交际原则就是要在语言教学中教授容易使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知识时会产生交际误解或者可以直接导致无效交际的语言文化知识。鲁健骥教授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一文中就提到“特别在基础阶段介绍中国文化,有两个侧重点不可不注意,一是要侧重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习俗,而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是的、古代的、传统的、或在现实生活中已极为少见,对外国学生与中国人的交际没多少实际价值的文化习俗;第二个侧重点是介绍有普遍意义的,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中国人(例如知识分子层)身上反映的文化习俗。这两点就是指文化教学的交际性,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在留学生实际交际中要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③

(二)对比原则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与中国文化是陌生的,因此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一个文化对比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把握好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确立一个中外文化参照体系。如从欧美学生的角度来看所学汉语的文化,教师首先就要从中

西方相比较的角度来确立对欧美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导入教学的范围和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注重对比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两种文化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点,避免学生想当然的文化认知错误。

(三)适度原则

这里说的适度首先是要根据教学任务与目标,明确文化因素教授的内容是否适应具体教学的需要,适当地导入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要导入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或实际情况采取填鸭式的教学。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制定的,有针对地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扫清目前或近期遇到文化交流障碍。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丰厚,即使是地道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也是有限的,因此缺乏适度性,盲目宽泛或是过于深入式地文化导入必定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且也很可能超出了学生能够授受并理解的范围,反而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惧感。

(四)准确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教授给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准确的理解与充分详实的教学依据,不能因为汉语是自己的本民族语就在课堂上一些文化现象“想当然”的解释。往往我们认为最常见的事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最难,而真正想让他们弄懂给他们解释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文化的敏感力,并且要善于总结,准确地将中国文化独特之处阐述出来。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2]张占一.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3]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4]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5]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6]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7]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8]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9]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10]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11]卢微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阐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2]娄毅.关于ap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06,(6)

[13]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当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14]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beij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15]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16].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j].汉语学习1994,(1)[17].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注释:

①鲁键骥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38页 1990年第1期

②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p.227.③鲁健骥(1990)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38-39 作者简介:

陈丽芬:(198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上海电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金项目:

上海电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资助(09c208)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郭海玲,云南师范大学08级汉语国际教育方向教育硕士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有效的导入文化教学,以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言准确地理解,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文化的导入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同时在适当的阶段加强文化导入的深度和广度,以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有效传扬中华文化,改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严重“逆差”。关键词:语言教学 文化意识 交际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是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现实。最早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全球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向社会、文化领域蔓延。其在社会、文化领域中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的全球流动性(通过移民、旅游和外籍劳工)和技术标准的全球性统一。”1 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不再是孤立发展、遥不可及的,它们像处于一个庞大网络中,人们在网络中能很容易的交流、沟通、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现象。一门语言的传播程度历来都与国势盛衰紧密相连。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不知不觉间促进了汉语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能力走出国门,到世界各个角落游历、求学或工作,他们把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到了国外;同时,世界的眼光也被中国的迅速崛起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生对中国的兴趣,对汉语的兴趣,他们想掌握汉语,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国外某某学校开始开设汉语选修课的消息不断传来,而中国也对汉语热做出积极的回应,开始向世界推介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成立至今,全世界已经有三百多所孔子学院和近三百个孔子课堂,覆盖了全球近88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更有效的推广汉语及其中国文化,如何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并最终能用汉语在工作、生活中进行成功的交际,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比重,这些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必须包括文化教学,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学界早已达成共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水乳交融的关系。文化在语言中的渗透极为普遍,中国文化对于汉语的渗透尤其如此,在语音、文字、词汇、甚至语法中都可发现语言的影响力。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天”字,下方的“大”是一个正面斜展双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在这个字中,天的概念和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汉语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多从心旁,如忘、想、忆、愿、怨、愁、恕、悦、愠、忍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认为心是思维、感觉的器官。汉语中大量的词语反映了中国文化独特 张庭伟.解读全球化:全球评价及地方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 2006.5.2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pp.15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1989 1 1 的方面,有关于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 有来自文学作品、文化典籍、宗教文献和民间口语的。这些词,在词典中的解释由于受限于篇幅,要么过于简单、笼统,要么就是没有收录进去,在教学中如果不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加以解释,是很难理解的。如中国人自称“不才、老朽、鄙人”等;称自己妻子为“贱内、拙荆、糟糠”;称自己的儿子“贱子、犬子”;而称自己的见解为“浅见、陋见、谬见”,自己的著作则为“拙著、拙文、拙作”。这些在教学中都应和学生解释清楚,并不是自己的见解、作品真的不好,也不是自己真的无才,妻子真的笨拙下贱,或者养了只狗并视之为子,而是和中国文化中视谦虚为美德,对谦虚的尊崇有关的。有些国人皆知的说法,但在词典中查不到的,是学习者的难点。如“东西”一词。曾有母语非汉语的老师示范“这是东西吗?”的否定式。甲老师指着自己问:“我是东西吗?”乙老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甲老师又指指乙老师问:“你是东西吗?”乙老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像“不是东西”这样的惯用语,在学习中不把它的内涵讲情楚,到时只会造成交际中的尴尬。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文化词语,词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就学生的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文化概念的解释。

语言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这是由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运用能力决定的。衡量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就是能否用目的语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文化在语言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想要用一门语言实现成功的交际,是离不开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建立、增强学习者目的语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使他们不但说得对,还能说得得体。可以说,文化意识对于成功的交际至少起着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作用。对目的语文化了解得越多,越能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就越得体。英国语言学家尼尔.史密斯在论及语言的交际模式时说,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包括下列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1.一套

3语言知识;2.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3.一套推理规则。史密斯的话准确地揭示出语言交际不仅仅需要共知的词汇和语法,还需要有共知的文化语境,即对某一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文化差异可能对语言信息的获得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交际障碍。例如:A:你最近怎么样?B:简直把我忙死了。A:看来你是个大忙人喽!B:瞎忙,没忙什么。4这个对话的词句都很简单,但在非本族语的学习者看来,A说话却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这样的表达在汉语中很多,本来是花了很大功夫写了一篇文章,却要说“胡乱凑了一篇”,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食招待客人,非要说“简单的吃点吧”。表现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因为忙通常和成就感联系在一起,越忙就显得成就越大,所以回答“瞎忙,没忙什么”谦虚地表示自己所忙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语言中穿插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如汉字的学习。汉字大部分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具有可拆卸性。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汉字是最难学最枯燥的部分,但若在汉字教学中穿插进一些文化内涵的介绍,或者利用汉字的可拆卸性作一些猜谜游戏,既可增加趣味性,也可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合”字时,可以穿插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

人饷魏武帝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 pp.13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pp.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相信这样的故事会让学习者充分领略汉字的魅力,每一个笔画都不再是没有意义的别扭的线条了。

二、弘扬中国文化,改善“文化逆差”

在孔子学院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纷纷落成之时,在世界似乎掀起了汉语热时,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状况作一个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应该由两部分组成:推广汉语,推介中华文化。可在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实际上成了唯一最终的目的,文化教学仅只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没有明确的作为教学主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十分欠缺的。诚如一位学者所言:“孔子学院仅仅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仅仅是‘术’,还不是‘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首先就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我们当然也应该传播我们的理念。”5据统计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在电影业,影片出口的逆差更不用说了。中国已跃升为白色家电的最大出口国,而在文化产品方面却面临巨大的逆差。以儒释道为思想精髓的中国文化包含有很多优秀的元素,如孔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道法自然”等,这些优秀的元素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哲学家的推崇。如西方人一直崇尚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可面临工业的高度发展给我们居住的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人们也一定程度上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之时,很多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我们在为祖先的智慧骄傲的同时,有责任把优秀的文化传扬出去,真正使世界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就是传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最佳平台。

三、文化教学的途径

文化信息可随文讲解。在学习具体语言点的过程中,如汉字、词汇的学习中,穿插进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使学习者对语言及使用的场合有更深地了解,使抽象的语言符号更加形象、更具文化意义。导入的目的语文化的知识要力求实用性、趣味性,以便能对学生的日常交际提供指导,尤其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如打招呼是初学一门语言时较早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者已经学会“你好!”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招呼方式,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好”之后,就可以适时引入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常用的招呼方式“吃了吗?”和“去哪儿呢?”初来乍到的西方人听到这样的招呼,常感困惑,会想“难道对方想请我吃饭?去哪儿是我的事,干嘛要这么八卦呢?”当他回答“还没吃呢?”正等着对方发出邀请,却再也没有下文了。这样的问候方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不会出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中国老百姓的常用语,为了避免将来交际中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应该向学习者解释清楚,这两种问候方式和“你好”的功能是一样的,无论你吃了、没吃,对方都不是真的在意,而对于“去哪儿呢?”这样的问题,也无需太敏感,你可以笼统的回答“出去”或“回去”,这样也不会真的触犯个人的隐私。

导入文化信息时,适当将中国文化与学习者的本族文化进行对比,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例如在讲“朋友”一词时,若学习者来自英语国家,可以对比一下中西方文化对朋友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是首位的,比起自 5转引自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10596758.html

己来,朋友是次要的。如“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Hunger 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 “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掉落的刀或落难中的朋友)。但中国文化强调集体观念,个人利益排在国家、集体、家庭、朋友利益之后。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须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因此,汉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习俗方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很明显。就拿狗来说,狗在汉语中是卑微的动物,和狗有关的词大都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腿子等。谚语中狗的形象也不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好狗不挡道;狗改不了吃屎;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吃狗肉被看作野蛮人的行为。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含有贬义外,都是褒义的。幸运的人被称为“lucky dog”,还有诸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导入文化信息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全,毕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教师在介绍文化信息时,应注意系统性原则,能将散落在教学中的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学生感悟新知,思考文化现象背后深层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除了随文讲解之外,高级阶段的学生应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系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课中适当选取中国文化的典籍进行研读。

在语言和文化的习得过程中,文化环境的构建是很重要的。除了课堂学习,要鼓励学生多与当地人接触,积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乘车、购物、看电影、看喜剧、做客、聚会、宴请、旅游、参观博物馆等,真正沉浸在中国文化中,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中国文化。在中国学习汉语,有现成的最佳的文化环境。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汉语课堂设在国外,在非汉语环境下学习,学生没有真实的、直观的语言环境来强化和扩充课堂所学,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构建有利于教学的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环境,如对教室进行适当的装饰,可以用诸如中国的剪纸、窗花或中国结等,在教室中提供一些中国特有的娱乐项目如象棋、跳棋、毽子等;课间播放中国音乐等。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在教室里通过图片、图像等方式介绍相关的习俗,并模拟传统的庆祝方式。还可以创设汉语角、组织汉语晚会、中国文化知识竞赛等,鼓励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新颖的“体演式”教学法,将文化具化为一些具体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观察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文化的导入,这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最终能进行成功交际的需要。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外汉语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始终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的策略,不仅成为语言的教授者,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工作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093

参考文献:

[1]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邓严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下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 3 4 5 6 7 8 9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比较分......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09对外汉语 何秀兰 教授年级:一年级 根据我这四周的学习体会,在这里我简单总结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我所发现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因素,以便......

    全球化中文化问题的研究答题

    1、 全球化时代政治文化一体化现象,谈谈我的看法! 一、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其实质就是西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 【中文摘要】离合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离合词以其复杂的特性,成为对外汉语教与学的难点,近年来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离合......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及研究》教学大(★)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及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及研究 课程代码:013089 英文名称:Phonet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

    论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摘要本文结合国家汉办2007年底出版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文化意识内容的规定,简单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涉及的文化因素,并从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

    北语09年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一)》辅导文章八:声调教学 北语09年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一)》辅导文章八:声调教学 汉语的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错了,有可能使人产生误解。......

    对外汉语教学

    j、q、x汉语拼音教案 教学对象:学过一些汉语拼音的留学生。 教学目标: 1.学会“j、q、x”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2.学会“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 教学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