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综述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y 李俊颖LI JUNYING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阶段,它不仅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部分,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都必须为它服务。本文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方法等几方面,借助对课堂过程的观察、描写和评价来探讨“怎样才能使课堂活动更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这个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发展
前言
语言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的话,将会影响到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环节。另外,汉语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它具有其他语言教学的共性,同时它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下功夫分析,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
正文
一、课堂教学准备的研究 杨惠元在他的著作《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第一章第五小节中将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了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
1、教学需求 :要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准确的理解课本中每一堂课的的总体教学目标;然后分析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能力有联系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些联系中找出进入新知识的切入点作为教学起点;最后要分析教学环境和条件,充分掌握自己将要身处的环境,并以此调整教学活动的安排。
2、教学内容 :①全面了解本课书的各项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生词、语法点、拓展知识等所有内容和对所学内容的注释。②以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老师要把教学内容分拆为不同类别的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③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④对教学内容根据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排序。3.分析学习者: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这些内容作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的依据,设计出适合学生当前情况的教学方案,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后,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李华珍 2001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策略探微)中提出:
1、加强训练的力度,精讲语言理论知识;
2、堂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3、精心设计课堂交际情景。
同时,课堂教学设计又可以分为:
1.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目前的汉语教学中,多数都是依照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进行。
2.语言知识教授设计:语言知识为纲的教学过程大多以设计教授一个语法点的教学过程最为普遍。下面举例说明:
①语法翻译法(章兼中,1983年提出)的教学过程:译述教材大意;讲解语言材料,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并进行逐句逐段的翻译;切合原意的翻译;直接阅读和理解外语课文。②听说法(美国布朗大学教授W.F.Twaddell,1958)的五段教学过程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分为认识、模仿、重复、变换、选择五个阶段。
③全身反应教学法(心理学家James J.Asher, 1988):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发展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教师在发出指令、请学生执行指令的过程中,介绍新词汇。让学生用动作说明他们的理解程度,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开口发言。
3.培养语言技能过程
(《汉语研究与应用》崔永华 2007)提出的听力课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创设情景,让学习者在了解相关背景的情况下聆听;预测或猜测(即将听到的话语内容);聆听;答题和解释;评价和反馈;再听(以加深印象)。这种训练方式符合人体聆听理解的真实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听力过程中式主动参与,提高听力能力和理解正确率。
三、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崔永华2008)提出,课堂教学技巧主要包括两类课堂教学行为。第一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比如用实物或图片介绍生词;第二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操练方式,比如通过替换练习让学生掌握新的语法项目。
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很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技巧。比如阅读课主要是训练和提高快速阅读理解能力,一般选用“默读”、“浏览”等技巧项目更合适。
2、(卢华岩,2007)提出:使用技巧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课堂朗读示范有课文朗读示范、领读、点读三种教学策略。
3、应当优先选择交际性强的技巧。比如在解释生词时“道具”优于“图片”,“实物”又优于“道具”,因为说出实物的名称比说出图片上东西的名称更富交际性。
4、优先选用节省时间的技巧。课堂上时间宝贵,特别要考虑选择使用直观的、易解的技巧解释语言点,省下来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要学习的项目和技能。
5、跨文化教学交际策略的使用。
(徐琳 2010)提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出现“文化不适”的学生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使学生尽快走出来。下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跨文化交际时所需要注意的教学策略:
①解释。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能预见一些有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说明,从文化相似点出发,指出文化交往中的文化误解,解释误解产生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讨论。
②转移。遇到固执的学生不听解释时,教师可以采用转移策略,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让更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加入对话,分散文化差异的对抗性,避免教师自己和中国文化成为留学生的关注点。
③回避。当老师和留学生谈到彼此文化中时一些敏感话题,老师可以回避不谈,或以幽默诙谐的话语岔开,及时改变现状。但是,如果交际中学生触犯了文化禁忌,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教师的民族自尊心,教师就应该以婉转的方式告诉学生,而不能一味附和。
(高杰 2009)提出,将交际法中“信息差”的概念运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他认为,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者母语背景、年龄、兴趣、学习目的等不同方面的差异,设计和安排不同的教学情景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下感受,逐步填补这种信息差异,使学生获得较为理想的交际能力。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轻学生学习语言的压力,更好地贯彻交际性原则,从而达到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的研究 当前的语言教学有集体授课、小组活动和个别化教学的结合运用,其中小组教学形式又得到特别的推崇和提倡。张捷鸿(2009)提出,合作学习模式直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的交际完成学习任务,把枯燥的语言训练变成了实用的、生动的交际过程。其倡导的多边互动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各方资源——特别是差异性资源,体现课堂教学的交际性的本质,扩大交流量和信息量,大大增加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机会。
五、教学媒体选择的研究
(胡秀梅、李炜东 2007)提出,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种类的教学媒体有机组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然而在选择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将媒体的表现力与课型的教学重点结合起来,使媒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不同的媒体适用于不同的课堂教学。如动画就适合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法说明或者需要动态表现的课程,如汉字的笔画笔顺演示,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图片特别适用于文化类课的辅助教学,如民俗课的教学,汉字教学中汉字表意特征的展示。
但是也要注意,媒体种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于花哨,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45分钟的课堂教学辅导工具最好不要超过三种。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整个教学的关键。媒体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只能呈现教学内容,不能呈现教学重点,所以在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交流才是最终目的。
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杨丹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009)提出,适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者的责任感,也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对教学的不足加以补充,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保证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总体教学效果。主要由如下方法:
⑴课上评估:①学生自评(口头回答问题、调查问卷);②教师记录学生课上表现;③学生互评;④教师总结。
⑵课后评估:①学生访谈;②调查问卷;③教师自评,写教学后记。
七、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编制的研究
杨惠元 2007)对外汉语教案的正本包括以下项目:
⑴课型、教材、教师、教学对象、课题; ⑵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 ⑶时间;
⑷目标与要求; ⑸教学重点与难点; ⑹教学过程。
总结
纵观近几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它作为所有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准备,设计到执行,评价做了一个综合全面的分析,较为完整的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技巧和方法做了总结。当然,这次的分析只是一个宏观的总结,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单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如果想要更细致入微的了解课堂教学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和文献,从专一层次来分析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论文部分:
[1]高杰.“信息差”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 [2] 张捷鸿.把合作学习模式引进对外汉语课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9 专著及文集:
[3]崔永华.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崔永华.听力教学经验谈.《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崔永华.试论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教育学视角的分析.《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徐琳.论对外汉语口语课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策略.《汉语和汉语教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7]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9]胡秀梅、李炜东.多媒体课堂教学探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卢华岩.浅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朗读策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李华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探微》.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第11卷第4期.2001 [12]杨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2009
第二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在华课堂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进程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预设与生成理论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理论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第二章 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介绍 第二节 案例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问题归因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 第二节 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第三节 提升对外汉语课堂中互动的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启发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在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来展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提高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尽管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但是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与教师预期的目标不符,如提问和回答超越了教师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偶发事件的出现等,这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常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从而使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生改变。面临这样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如何综合分析、协调和控制影响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促进师生双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如何处理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本文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为例,通过听取该项目的相关汉语课程,调查课堂上师生的实际表现,分析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因素,探求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预设与生成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界8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上,引发了有关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大讨论,尽管讨论最终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其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暗含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进入90年代,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受到挑战,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些学者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叶澜自1997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多篇文章,在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她认为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就需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并明确提出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即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展开,学界涌现出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郑金洲(2005)的《生成教学》一书通过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生成教学实施途径、实施策略、教师在生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黎奇(2006)《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主要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胡庆芳(2007)的《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提出“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生成是对过程情景变化的灵活性顺应”,详细论证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将预设与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加以分析说明。王荣生(2007)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张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讨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提出教师在努力扩大预设范围的同时,也要关注课堂教学非预设的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流向,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朱志平(2008)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结构及功能等问题,并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证为教学的基本问题,从教师、学生、环境等不同层面剖析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机制问题。崔允漷(2009)的《有效教学》从准备、实施、评价三方面探讨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以及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专家引领三种途径开展教学研究,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趣味性。余文森(2009)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论述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生成误区,并就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根据吕必松先生的归纳,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这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各项教学活动来进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行为、学习者的行为以及师生的相互应对,这些都属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范围,然而,从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多从预设的层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而较少从生成的层面关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李泉(1996)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指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是影响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效率的关键,提出了成功的课堂教师应具备的十一种课堂教学意识。关于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同类研究还有杨惠元(2004)《试论课堂教学研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与学引论》、蒋雯(2008)《试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周凤玲(2008)《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杨惠元(2007)在其著作《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分析了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并详尽地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十种课堂教学意识和应加强的八种教学意识,为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阮咏梅(2002)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中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具备教学机智的必要性,并具体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该如何培养教学机智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赵书红(2006)的《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具有反思性意识,并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策略。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崔永华(2008)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是一本专门讨论对外教学设计的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通过介绍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所涉及的因素、过程,并具体说明了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的前端分析,阐明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选择课堂教学法和技巧、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教案编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概括介绍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环节,从备课与写教案、课堂组织管理、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提问、板书五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黄晓颖(2005)《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一文从授课时间的分配、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就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进行了探讨。张和生(200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分别按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还对非语言行为类(板书设计、教师体态语言、情感因素、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进行了介绍。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应对,刘晓雨(1999)的《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统计,讨论了如何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增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陈岩等(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则从文化互动方面探讨了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文化输入的有效性的问题,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输入,也应注重有效输入的方式。亓华等(2009)《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选取普林斯顿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暑假培训班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一个课时教学的录音,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互动情况,最终得出该培训班的成功指出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高密度的话语互动。李柏令(2010)在《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指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实行“讨论式教学”十分必要,“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使学生从学习语言到运用语言,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在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有关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外汉语课堂教师的相互应对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落后。以往的研究在讨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问题时,往往是提出了某些规定,即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如何”,而对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如何”的调查研究却寥寥无几,关于这一点,孙德坤早在1992年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换言之,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国内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而最关键的因素是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不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异、认知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面对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教学对象,教师很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出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很难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而学生在课堂课堂教学中复杂的生成则更难把握,这种局面往往构成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极大障碍。
目前,预设与生成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不够重视,在研究教学活动时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加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研究,关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活动,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叶澜指出:“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开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进入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考察师生在具体的一堂课中的活动及状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导入、讲解、提问、评价、调控等)、学生的课堂表现(情绪状态、参与程度、反馈等)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力图探究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找出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篇: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
(参见教材第二、五、七章)
第一节:教学设计(参见教材第二章)
一、相关概念
1.课程设计与大纲制定
这两个概念都属于语言教学法理论中教学设计层次上的概念,是第二语言教学实施的前期基础工程。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和“大纲制定”都要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描述和规定,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既有交叉部分又各有侧重。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简单地说,“课程设计”就是对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制定计划方案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课程设计就是教学设计。
大纲制定:指对语言教学大纲的一种设计,主要任务集中在语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级上。重点把握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归纳和细化处理。
教学计划:属于教学管理层次上的概念,是教育机构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制定的重要文件之一。偏重于行政管理。
2.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应该属于教学设计。(饶:其实就是一回事)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根据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结合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法原则;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科学的整体。”(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见《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总体设计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什么特点?对各类不同的教学对象在教学要求上应如何区别对待?各类教学在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应分别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应该教给学生多少和哪些语言内容和文化知识?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和教完规定的内容,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应该开设那几门课程或哪几种课型?每一门课程或每一种课型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必须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各门课程或各种课型之间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行分工合作?等等。”(同上)
二、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1、分析教学对象
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汉语水平、汉语与母语的关系、学习目的、学习期限等。
2、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适应。学生的学习目的大致有三类: 职业目的——打算成为翻译、汉语教师、研究工作者。专业工具目的——打算借助汉语学习和研究其他专业。
临时目的——旅游、短期旅居、在一定范围内用汉语社交、利用汉语提高文化素养、好奇心等。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3、确定教学要求——指实践汉语的要求
对听、说、读、写、译这几项语言技能的要求。
4、确定教学内容
指语言内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和文化知识。
5、选择教学途径
① 划分专业类型。至少可分为文科类、理工类、农医类。当然还有短训类、进修类等。② 划分教学阶段。根据HSK的成绩等级作为分班的依据,可分为: 预备班或汉语业 进修班或短期班 理工、西医 文史、中医
基础汉语(一、二)
1级 一年级上
初级班(一、二)
2级 一年级下
中级班
(一)3级 二年级
中级班
(二)4级 入学标准
高级班
(一)5级
高级班
(二)6级 三年级上
入学标准
7级
8级 三年级下
(见《汉语水平考试研究》P.107)
分教学阶段,主要是依据汉语交际能力的水平。③ 课程设置
语言实践课(综合课、听力、说话(口语)、阅读、写作、翻译;报刊阅读、商业会话、历史阅读等)
语言理论课 文化知识课
6、决定教学法原则
以上这些都应服从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实践汉语能力这个总要求。
总体设计主要规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合成及测试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目的是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保持一致。总体设计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好言语要素、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法在处理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能力三者关系时,侧重点不一样。结构语言学的“听说法”,它是以语法结构作为大纲来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来组织语言材料。
三、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
(1)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
①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受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它也受到教学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也是不断分析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
②第二语言教学又具有它的普遍性,即所有第二语言教学共同的特点,同时各种不同语言的教学(例如英语和汉语)、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例如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群体教学和个别授课等)又有其特殊性。处理这些共性和特殊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原则、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来进行,但是其效果是不同的。即使是运用同一种教学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对 A 种语言效果可能好,对B 种语言效果可能就差。或者同时教 A 种语言,在某种条件下效果好,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效果就差。可见语言教学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③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就是进行总体设计。通过总体设计把教和学统一起来,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环节,又是互相衔接的统一体。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都要选择适合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因此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 总体设计则能从根本上实现上述四者之间的一致和统一。
(3)使全体教学人员能根据不同的分工进行协调行动
语言教学活动一般而言是一种群体的协调活动。一项教学工作,往往由多个教师共同承担,这就有分工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就纵向而言,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工作一般由多个教师分别承担;就横向而言,每项具体的工作例如教材编写,也往往由数个教师合作。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平衡关系。全体教学人员既要分工,也要协调。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全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和关系。
在总体设计的一些相关栏目中,把:教材41-65页的相关内容放进去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材评估和选用
一、历史回顾与展望(刘345)
二、教材编写原则(刘351)
三、教材编写经验(刘362)
四、速成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同上)
杨教授讲演的第一个部份是关于教材编写.杨教授首先提出了编写教材必须有总体设计,并且说明
如何进行设计,然后才能按照总体设计来编写.甚么是总体设计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
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 编写(包括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
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的行动,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如何进行设计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2)确定教学目标——包括:使用目的语的范围,目的语水平等级.(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例如词汇,哪些领域内的,词的数量.(4)确定教学原则——怎么样处理语言要素,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关系?怎么样进行技能训练?怎么样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5)规定教学途径——划分教学阶段,进行课程设计.(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杨教授还强调要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指导教材编写,强化词语教学, 淡化句法教学,要让练习成为教材的主体.杨教授还介绍了北语正在编写的对外汉语短期速成系列.其教材体例为 : 每课包括听力训练,会话训练和读写训练三个部份.听力训练打头,首先给学生输入大量语言信息,在此基础上练习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接下来练习读写,提高阅读和笔头表达的能力.每课体例为 :
第一部分:听力训练:(1)复习(2)理解练习(3)记忆练习
第二部分:会话训练:(1)复习(2)4-6段未完成式会话
第三部分:读写训练:(1)复习(2)读写(3)总结归纳语法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1)评估当天的学习(2)复习生词,会话,短文等
十一月十七日,新雅中国语文研习所很荣幸邀请到杨惠元教授为本所主持讲座,讲题为「对外汉语短期速成课程的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杨教授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提出的论点及意见,对本所老师在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方面有莫大的裨益.以下为杨教授讲演摘要.杨惠元教授 10
该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为
(1)贯彻「输入大于输出」,「先口头后笔头」, 「先认读后书写」的原则,使学生「轻松学习自然学习」.(2)教材内容力求具有时代感,语言鲜活,生动有 趣.本教材不仅教语言而且教学习方法,提高 学生自学的能力.(3)练习追求多样化,实用有效;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增加课后练习量,使课后练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4)每一课都安排大量,充份,有效的学生的活动, 通过这些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5)教材以功能为主,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语法讲解采用归纳法,只讲解最基本的句式和汉语里特殊的句式.(6)编写课文时先选定生词.教材中的词汇分为理解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表达词汇均包含在理解性词汇之中.选词的原则一是实用,二是词汇本身的规律.(7)每课理解性词汇50-60个,总共3000个左右.表达性词汇每课20个,总共1000个左右.词语练习以七比特和记忆——遗忘理论为指导.(8)汉字教学尽量考虑汉字的规律,从易到难,先识后写,先教笔划,笔顺,独体字的偏旁,再教合体字.每课汉字20-24个,总共1100个左右.(9)教材充份考虑短期学生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和双向文化背景.(10)教材增加插图量,力争制作动画和多媒体课件.五、文学作品与中高级汉语教材
六、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评估原则:
实用性、知识性、科学性(教授规范、通用的汉语汉字;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趣味性
七、对外汉语教材的选用原则:
交际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材料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要有利于教学过程交际化,便于交际活动的开展。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应该选用便于交际的语言情景。针对性: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类型、课程类型选用教材。
系统性:语言要素、语言技能之间的平衡协调;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图片、幻灯、声像等辅助手段,形成系列的、立体的教材体系;要考虑初中高级别的衔接。
教材编写、评估和选用(把教材150放进去)
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教材:278
师资培养与评估(略讲)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是不是重复?)在谈到教师应该注意些甚么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时,杨教授提到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意识和行为
1.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课堂教学意识,除了「感觉,思维,想法」的意思以外,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的认识」,「应当时刻清醒,不要忘记」的意思.「意识」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在教师头脑中内化的结果.2.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是一定教学意识的反映.「行为」是教师头脑中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外在的表现.3.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跟教学质量有直接的相关
在课堂上,教师有甚么样的课堂教学意识就会有甚么样的教学行为,有甚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甚么样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与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相关.(二)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行为指的是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无效教学行为指的是阻碍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尽量地追求和发扬有效教学行为,自觉地,有意识地,尽量地防止和克服无效教学行为.对外汉语教学法与课型论(教材:112、349)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
一、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二、语言要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142)
三、言语技能教学
四、多媒体语言教学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陈昌来222、教材20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78-33)
现代科技的研究
第七章
总结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2007年8月9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我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探讨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 主体地位 学生生命状态
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柳斌同志在1997年就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进入新世纪,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苏霍姆林斯基)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
三、优化小组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能力与水平、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第五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仍然没有越过重结果轻过程的障碍。“知识与能力、思维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而要真正去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还要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上。“知识与能力”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的,“思维的品质”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浸染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给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关注生本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动态的预设、弹性的预设、有留白的预设,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到处充满精彩。在预设时,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所有经验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2、巧设课堂提问。高明的教师提问往往是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或者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现在普遍存在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教者为了体现启发式的原则,达到一种双边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有的问题比较深,或范围比较大,学生答不出来,于是教者更多的时候在提那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对不对” “是不是” “好不好”等问题,更有甚者还迎合、附和学生,使语文课成了学生“最轻松、最快乐”的课,成了校园里的“聊天室”。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更是思维训练课,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设问便成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之中,老师的提问常常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问得太多,易获“满堂问”之名,追得太紧更有“严刑逼供”之罪,不问便陷入永不超生的填鸭式。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提问的质 1 量,教师不能沿着自己心中的答案去设计问题,而应是转换一下角色,想想自己拿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怎么回答,根据自己答问过程中的“障碍”来调整问法,几番调整后再把问题拿给学生。我们应该在意教学中每一个设问的细节,在意每一个设问的用词,在意学生每一次答问的表现,做到精心设问,让学生由“默哀”走向思考,走向表达。问题应问在意外处,让学生在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应问在关键处;应问在延伸处,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课堂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
3、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思维是精神思想的火把,而精神思想要靠思维去点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用思维去垂钓思想精神。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眼光盯在学生的智慧生命上,而忽略学生的情感生命,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精神来浸润学生,使学生能真诚地去热爱人类,拥抱自然,善待他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
4、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课堂教学生成越精彩灵动,就越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就越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有用知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需要教师的深厚学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洞悉观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审视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要求我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