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心 理 学

时间:2019-05-15 04:4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 境 心 理 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 境 心 理 学》。

第一篇:环 境 心 理 学

环 境 心 理 学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 摘要: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现在许多研究者认为“环境心理学” 这一学科名称过于狭隘,建议用术语“环境——行为研究”替代。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当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已经日益意识到行为因素对设计和规划的重要性,并逐渐将环境心理学和建筑学的联系有了初步的概况。

关键词:发展 新兴交叉 涉及 多门学科 狭隘 术语 替代 广泛认同 重要性

正文: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领域,因为建筑学研究建筑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同时,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多门学科如心理学,地理学,人类文化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保护等学科关系密切。以下要讨论的就是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的密切联系。

建筑与环境的适应性

阳光: 充足的阳光是每个家庭的必须,阳光的介入不仅使我们身心愉悦,更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为光是热、土壤、植物、水、空气的轴心。阳光对健康有益处,如果让自闭者生活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自闭行为减少一半,且会增加许多与人互动的行为;但若光不足会造成视觉疲劳、反胃、头痛、忧郁、郁闷等行为反应;研究甚至发现在日光灯下与太阳光下的工作效率不同;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孩子显得活泼有劲多了。光与颜色对比亦与孩童学习成效息息相关,研究发现亮丽的颜色蓝、黄、绿布置而成的学习环境,比起单调的自、黑、棕色的环境,智商表现较高。

尺度:从小到大,依次有仪表,仪器,陈设,用具,家具,设备,房间一角,房间,建筑物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群,居住区,城区,城镇,城市,地区,国家,大陆,海洋,世界等。这一维度中,宏观尺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化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而微观尺度主要来源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功效学。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称为场所或场景,是因为他们与使用者的行为有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实际上是使用者从事某些行为的舞台场景。例如:关于仪表的环境一行为信息,不仅与仪表的类别,大小,外观和性能等有关,而且也和具体操作有关,还有操作者对仪表的观察,识别和理解有关。在仪表性能即顶的情况下,仪表的外观,色调,照明及布置与操作者的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操作者的心理特点,综合素质哦和工作经验也会影响仪表的使用效果。显然,这类场所和场景有关的信息对设计人员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气候:每个地方都有他特有的气候条件,每一年又有轮回的季节交替,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指出,秋高气爽的气候被认为最适合创作,长年居住在15-l8摄氏度环境中的人,头脑较为发达,文学艺术的成就较为突出。

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升高则不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温度也与人际吸引有关,在高温室内的被试者比在常温室内的被试者易于对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评价。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而现代的建筑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空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性。因此,建筑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人体构造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建筑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构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其计算式如下: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基础代谢率耗量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确定人和人际在室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主要依据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适应人体的建筑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建筑物理环境主要有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建筑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夹注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建筑光照设计、建筑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建筑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建筑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建筑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建筑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建筑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建筑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生活活动在建筑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 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建筑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建筑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建筑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束语: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在向市场经济化社会进程中,建筑师仍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将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会是现代建筑师必胜的一个法宝。

参考文献:

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的研究》

张春生: 《 现代心理学》

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

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

第二篇:环境心理学

幼 儿 对 色 彩 和造型的心里 感 受

10级建筑学一班

姓名:王云

学号:20100910120

一、幼儿对色彩的心理感受

色彩: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每一个物品都有它本身的颜色,正是因为色彩我们的世界才会五颜六色。那么在孩子的眼中色彩是什么,色彩又对幼儿有哪些影响呢?接下来我讲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说一下人类的认知系统的特点:

•一般来说,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当作图案来识别;

•从上下关系来看,上面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位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相比,倾斜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宽度不规则的,有一定宽度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此外,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左右不对称的相比,对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冷色,暖色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具体而言,红色的最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接下来是橙色和黄色。此外,亮色比暗色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此外,人类的认知系统还有以下五个特性:

1.人类有优先左视野的倾向。当左视野与右视野接收到的信息不同时,人容易受到左视野信息的影响。

2.在识别图案与背景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比如“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3.人类对颜色、文字等的认知速度是不同的。当这些信息一起出现时,会相互造成干扰。

4.人类的视觉具有恒定性的特性。即使环境的变化会使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大小等发生变化,但在我们印象中,物体的各种特征始终保持不变。

5.即使文字、图案等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只要有前后文,我们也可以根据脉络理解其含义。

其次我说一下幼儿的视觉特点:

1、婴儿属于色型人,婴儿大多具有较强的色型倾向,与形状相比,他们首先会对颜色作出反应。出生后的一到三个月里,婴儿对颜色和形状组合的判断力,也迅速提高。其实,人类在胎儿时期就能感受到“光亮”了。出生后,其认知功能的发展按照“颜色”、“大小/长短”、“平面形状”、“立体形状”的顺序进行。

2、以前人们认为色彩感是与生俱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人的色彩感主要是通过婴幼儿时期的视觉体验获得的。因此,在婴幼儿时期给孩子看尽量多的颜色,对其色彩感的培养有很的帮助。

最能吸引婴儿目光的颜色依序是:红色>黄色>白色。如果是印刷品或者靶子之类带有图案的,婴儿会更感兴趣。由此可见,婴儿喜欢彩色大过无色,喜欢图案多过空白。

然后我说一下不同年龄幼儿对色彩的感受与表现的特点:

小班:

幼儿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和爱使用的颜色不一样,认知颜色依赖于直观、具体的事物;选用色彩的创作较随意、单调,常会根据颜色来判断事物;个别幼儿能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中班:

幼儿喜欢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能理解颜色的冷暖和深浅对比,能用色彩表现较特别的味觉、触觉、温度觉的感受;选用颜色从无意识的多样化到有意识的联想发展,能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心境和情绪;使用色彩的创作比小班幼儿要丰富。

大班:

幼儿喜欢的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一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氛围,喜欢尝试使用多彩的颜色,有选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构思和美感的意识;喜欢色彩的联想活动,使用色彩创作向重内容或重色彩的丰富分化。

那么不同的颜色又代表什么呢?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色彩有其固定的意义。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

一、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影响

这是一个色彩的世界,世界中的色彩处处影响幼儿的心理、甚至生理的发展„„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属于敏感的,最富表情的要素,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等给人以暖和感;而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暖色和冷色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红色、黄色等的搭配给人热烈、向前、温暖的感觉,而蓝色、绿色等的搭配给人冷漠、向后、寒冷的感觉。人类具有偏爱色彩的倾向,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喜欢在他们的周围环境中饰以色彩。同样对幼儿来说他们对色彩的敏感程度更强,特别是那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色彩及色彩组合。比如说暖色、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等都是幼儿所喜爱的,适当的运用这些色彩能给幼儿产生一种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造型生动有趣的、色彩明快鲜艳的建筑是孩子所喜爱的。教室是孩子接受知识的地方,所以教室在色彩设计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黑板与浅色墙形成强烈对比,会增加孩子的视觉疲劳。目前,有很多国外教室选用淡墨绿色,后面的墙涂成暗绿色,其他墙刷成浅绿色,效果很好。一般来说,教室室内的各表面宜采用高明度,低彩度、反射系数低的色彩,这样有利于提高室内的亮度,降低幼儿的视觉疲劳。

色彩表现的气氛与基调色有很大关系。基调色反映出了色彩表达的基本倾向。基调色的选择可以是单色的,突出表现某种色彩的表现力,如红色让人感觉热烈奔放、蓝色让人感觉宁静纯洁等等。一般来说儿童喜欢黄色和红色等给人感觉温暖的颜色。也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以表现在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效果。色彩诱人的魅力是在相互比较和衬托之中显现的。尤其是对比色的应用,可以使色彩生动鲜明。幼儿园的色彩应用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可以通过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对比来达到色彩鲜明、清晰、爽朗的效果。今天,建筑师们找到了更多的装点幼儿园建筑的办法。色彩可以像化妆美容一样为建筑增光添彩,也可以像产品包装一样使建筑形象翻新。色彩对建筑的美化不是无条件的,色彩使用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幼儿园的色彩换成纯度较低的灰色调的话,那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的感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由于色彩对人产生的视觉作用关系到人的现实生活,甚至影响到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要处好与色彩的关系,与色彩为邻,与色彩为友,并主动的来支配色彩使其促进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色彩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具有强调作用。对特别的部位施加与其余部分不同的色彩,可以使该部分得到有力地强调。”[1]色彩的强调作用可以针对任何的建筑内容和建筑形式,一般用以强调重要的或美观的部位。如某一主要的功能部分或某一有表现力的部分、图案等等;反之则进行减弱。比如说在幼儿园的外围墙上那些画有的可爱的动物图案的色彩,它们和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主要画面表现突出,起到了强调作用,而背景则进行了减弱。

色彩具有调节作用,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重点色一般是小面积的。立面上的小型构件、图案或小块色彩与大面积墙面的任何色彩差异都可以使其从墙面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得到突出的表现。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色彩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用色彩对比的方法可以在平板单调的形体上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形状,使建筑造型丰富起来。在幼儿园建筑中,可以用色彩对比的方式对门窗洞的边框用色彩加以粉饰,能突出建筑内轮廓的作用,可以使幼儿园建筑面目清晰,给人以爽快,舒适的感觉。冷色波长较短,会产生视觉上的后退感和收缩感。由于心理作用与社会活动的参与,不同色彩会对人产生兴奋、愉快和压抑等不同感觉。正是由于不同的色彩有着各自的作用,人们利用色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幼儿园采用活泼的黄与象征生命的绿色搭配给人以向前的,活泼的,生命的感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阶段、不同宗教文化等色彩具有不同的作用。运用适合幼儿发展的色彩对其有促进作用。幼儿对鲜艳的颜色比较喜好,针对幼儿好动而且需要关怀的特点,我们应该多运用红、黄等让人产生温暖感觉的颜色,多用暖色,但也不要过度的使用,因为过度的使用会让人产生腻烦的心理感觉,色彩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搭配

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和谐与绘画中的色彩和谐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独特性,建筑形象、室内陈设造型、空间环境、墙饰、色彩及户外绿化、活动区域、设施景点等都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趣味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和审美语言环境给幼儿展现自我的舞台;艺术性,设计中考虑他的合理性、安全性等;环保安全性,坚持功能第一,美观第二的原则;创造性,着重考虑幼儿 的参与因素。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的色彩比较明亮鲜艳,在建筑群中能脱颖而出,综合运用色彩构成,植物组合及结构与色彩的搭配等表现出色彩所特有的优势。幼儿园采用线状鲜艳的黄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根据幼儿园建筑特点确定色彩造型的图式,有利于表现建筑性格。幼儿园用清新艳丽的点状色块、点状造型等作装饰,适合儿童纯真活泼的性格。点状色块与醒目的颜色搭配,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另外幼儿园室内门窗框等部件做了与背景墙不同的色彩搭配处理,运用和谐!在这方面也是幼儿园色彩中的一个典范。

幼儿园建筑的色彩组成主要包括屋顶墙面和局部构件、门窗、地面等几部分。幼儿园建筑配色主要是考虑各个组成部分的色彩关系。屋顶是建筑上部的边界,是观看者视线集中的地方。所以屋顶的色彩在幼儿园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幼儿园屋顶色彩时,应注意屋顶与天空的色彩及屋顶与墙面的色彩关系,比如说屋顶采用暖色调时与天空颜色形成色彩对比,可以增加色彩的鲜明感。还应注意屋顶对墙面的衬托作用,使二者相映成趣,以有利于立面整体效果的表达。墙面在幼儿园建筑立面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墙面色很自然的成为幼儿园建筑的主色调。墙面色的选择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衬托关系。幼儿园建筑采用某些明快的单纯色、容易获得儿童的喜爱,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大面积色块对色彩和谐的影响。在墙面上大面积采用高纯度色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色彩种类过多,容易产生杂乱、花哨等不和谐感。只有合理搭配色彩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门窗的色彩包括玻璃的色彩和门窗框油漆两部分。玻璃由于具有反光和透明的特点,颜色是富有变化的。”[2]白天的时候,玻璃通常呈暗色调,墙面与玻璃窗自然形成明暗色的对比,墙面上门窗洞的分布构成建筑立面的基本图形。门窗框油漆色彩在建筑中虽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但是色彩灵活性大,可以根据需要调成多种多样的颜色。由于门窗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当墙面与局部构件的色彩关系确定后,常利用对局部色彩的粉饰来达到对整个立面色彩效果的调节,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地面是建筑下部的边界,在一般情况下地面的色彩不引人注目,它通常自然的与建筑物区分,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表达。

色彩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搭配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灵活处理色彩与幼儿的关系,重视色彩的搭配,使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幼儿园建筑色彩的发展趋势

首先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可持续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几个因素也是在不断发展、更新、进步的。在现代社会中大力提倡绿色设计,把大自然引入现代建筑空间中,创造清静、安宁的舒适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主色调绿色植物和绿色图形被作为许多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寓有与绿色生态协调、回归自然的深刻内涵。”另外室内环境室外化,室外环境室内化。把绿色植物引入到室内,实现室内室外的沟通。校园环境设计要善于把握植物这个因素,对于围栏植物的高度和排列方式等都要考虑,这样才能满足建筑、植物、人的和谐相处。在这方面我觉得幼儿园的园内绿化不够充分,绿化面积需进一步扩大,适当运用点、线、面的形状和色彩等的搭配来进一步完善幼儿

园的教育基础设施。

在幼儿的学习娱乐空间中,不同时期变换不同的色彩,不断的给幼儿以新鲜感。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样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生活的情趣,激发幼儿脑力智力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幼儿园建筑色彩发展的一个趋势。

最后,幼儿园主要是二至六岁的幼儿,在进行设计时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色彩设计方面做不同的调整。比如说对二至三岁儿童来说较多的运用鲜艳的色彩,多运用暖色,多运用能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这样有利于创造出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三至四岁儿童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相对二至三岁儿童应稍显淡色,但要有度。依次类推四至五岁、五至六岁的儿童在建筑设计用色上也要依次渐淡,这是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对幼儿心理活动的一个控制,同样也是幼儿与外界联系、走向社会所需要的。

总结

以上不难看出,色彩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幼儿园色彩设计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改进的。其中也有国家和种族.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以及生活的地理位置、文化修养的差异等,但我们应该在差异中有共鸣,在差异中有进步,提高幼儿的学习娱乐环境质量。幼儿园的小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不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还是周围的环境方面都应该关怀有佳,无微不至。做好幼儿园色彩的设计对儿童及家庭乃至社会是很重要的。对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设计有利于幼儿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四有新人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

二、幼儿园建筑的造型设计

幼儿园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幼儿园建筑的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环境的和建筑空间。

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公共建筑造型的共同规律及幼儿建筑自身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及空间特征。它是通过各种造型相关的要素,如体量的组合、虚实的排列、色彩的处理、光影的变化及材料、质地效果等来创造幼儿建筑所特有的心理感觉与个性特征。

(1)幼儿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1)幼儿建筑造型应满足幼儿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要求。

2)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新、奇、趣、美”的幼教建筑个性风格,并应处理好建筑内涵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3)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形式美的法则,即遵守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视觉与视差等构图法则。

4)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与园、所所在居住小区或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2)幼儿建筑造型特征

1)体量不大,尺度小巧。

2)错落有致,虚实变幻。

3)布局活泼,造型生动。

4)新奇、童稚,直观、鲜明。

(3)托、幼建筑造型设计

1)主从式造型

·托、幼建筑主体是幼儿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是其配体。托、幼建筑的平面布局已确定了这种关系,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应突出主体建筑鲜明的个性。而且儿童活动单元因其数量多且反映幼筑个性,常组合成富有韵律感的建筑群,形成托幼建筑的主体,起主导支配地位。音体活动室因其功能要求及体量较大,常独立设置,从而形式了儿童活动单元组群与音体活动室之间的主从关系。在建筑形体组合时应突出主体富有韵律感的形态,强调某一建筑符号的重复运用,强调形成整体组合群,并考虑活动单元群与其化体部之间的均衡。

·在造型设计时,应注意儿童活动单元这一群体的整体感,不应追求过多的变化,从而削弱其整体感。在具体处理时,应从建筑形体组合、色彩的明度、材料质感等方面加强对比,强调其主导地位。

2)“母题”式造型

母题造型即运用同一要素做主题,在建筑造型上反复运用,并以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使“母题”产生一定的相异性,以达到幼儿建筑的活泼、生动之感。

幼儿建筑的儿童活动单元因其形状、大小,色、质等相同或类同,而且数量多,应强调并重复使用某种要素如体形、屋面、门窗等构成“母题”强烈的韵律感。

“母题”有多种形式,幼儿建筑的形体一般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形、矩形、六边形、圆形及圆弧与直线相结合的复合形作为建筑外形的基本要素;幼儿建筑母题的内容还包括了门、窗、屋面、墙面及某些装饰等均可作为幼儿建筑母题的基本要素。

“母题”的相异性即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下产生基本要素的某些部分的不同(相异),如圆与圆弧,直线与圆弧等等,变化不宜太多、太大,否则会破坏“母题”感。

3)积木式造型

幼儿建筑的造型特色在于它与幼儿生理、心理的内在联系,积木这种游戏器具不仅被幼儿所认知,而且其形体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特征,常被用作幼儿建筑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积木式造型的基本要素是方、圆、三角形等几何形体。积木造型并不是简单地积木堆砌,而是要经过加工、提炼并在幼儿建筑的重点部位大胆使用。

积木式造型常采用模拟手法表达“童话”意境,如有的似城堡、钟楼,有的似林中营寨,有的似大自然中的动物等,形象生动活泼,静中求动,多姿多彩,颇有童稚之气和新奇之感。

4)文脉式造型

托、幼建筑常位于居住小区或居住区内,为使其与周围建筑造型协调、统一也常采用民族传统的文脉式造型。

细部处理

1、立面构图上要增加曲直对比,圆方对比,以及单一几何图形的重复序列。重复是幼儿认知的最有效途径。

2、再比如弧形,圆形的应用,例如阳台,外窗等甚至外墙都可以做成这种形状来强调幼儿园特征。另外幼儿园设计规范也要求幼儿常用到空间的阳角要做成弧形。

3、园门和围墙是幼儿园形象标志之一,是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前的第一印象,是幼儿园赢得幼儿喜爱的首要形象。因此,它们的造型设计应具有鲜明的儿童化、艺术化的特点,要重视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征在造型中的体现,把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融入其中,注重童心与童趣,运用比拟和联想的创意,充分展现幼儿园的特色风采。围墙的设计,要强调节奏的韵律和动态变化,墙身应有起伏变化,墙顶的造型要尽量避免单调,宜采用折线或波浪线等形式,要注意园门、主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可通透、可半封闭或全封闭,主要视其周围环境而定。若周围环境好、无噪声,可采用通透形式,把幼儿园和周边环境连在一起。如果周围环境不太理想,又毗邻交通要道,就适合封闭型设计。不管采用何种设计形式,墙体都不宜太高,墙身不宜太薄。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围墙,可以在墙身上用材料拼贴或绘制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壁画。通透式的铁衣或不锈钢的组合构成,形式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几何图形。通透式园门的间距不要太大,以免孩子爬出发生意外。

我的幼儿园设计

1、整体由四十五度的体块组成,利用本身的夹角维和空间

2、立面由大玻璃构成,增加采光的同时可以看到维和成的植物角。

3、北侧两层,南侧一层,利用高差使在二楼的小朋友可以利用一楼的屋顶。同时一楼的屋顶与地面相连,增加了趣味性。

第三篇:环境心理学 总结

                绪论

第一章

感知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八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九章

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

第十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

 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 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

(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

《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

(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 “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

 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

 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

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

四、我国研究情况

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 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1)观察实质痕迹,是指系统地注意实质环境,找寻过去曾发生活动的痕迹,并通过研究者的想象推论人的行为,因为这种方法不必在痕迹形成当时进行,因而对于发现稀有、私密事件特别有用,是不惹人厌的方法,而且很容易进行。记录的工具有注记图、速写、拍照和记数等

(2)观察环境行为或任务表现,是指系统地观察人们如何使用环境,空间的安排如何影响参与者:如实质环境如何支持或妨碍发生在其中的行为。这种研究是心领神会的、直接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环境中行为的动态变化,不过对行为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干扰。记录的工具有行为注记图、文字记录、速写、拍照、录像等。

(3)专题深入访问,系统的提出问题,来发现人们的所想、所感、所行,知道、相信和企盼什么,获得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其询问方法又可以分为鼓励式的问询、反应式的问询、转接的问询、追究情景的问询、追究情绪的问询等等。

(4)标准化问卷。通过一系列相同的问题问数目众多的一群人,然后比较分析其答案,用来发现群体的共性。除了文字的形式,还可以使用受访人自己照相、徒手绘地图、速写等视觉式回答。标准化问卷得出的是量上的差异,有待于研究者的分析、判断并定性。

(5)文献资料法。是根据文献记录对历史环境的推测,需要研究者的想象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是平面行为分析,设身处境,将人的行为读入平面图中。

三、环境心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一、这门学科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近些年来研究特点

三、发展前景

四、全球的环境心理学

 1)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变化和政治因素已经影响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向。

如,日本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于是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自然灾害对个体行为的实际影响,就特别引起日本环境心理学家的兴趣。而人少,气候寒冷的瑞典,环境心理学家更关心的是保护能源和风景的研究。在各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这门学科问题指向的特点。

2)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如: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将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心理学除了会继续发展特定的主题外,还应对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攻关,寻找适用广泛的解决方案。第一章

感知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感知与环境设计

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知觉的种类

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bility)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表示主观感觉的能力,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 感觉阈限(sensation threshold)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

1、感觉适应 

2、感觉对比

3、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4、实践锻炼与发展 

三、知觉的特征 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 举例说明各种感觉与环境设计

 第三节 感知与环境设计

一、设计中的视觉运动规律

二、视线与展示设计

三、空间设计中的距离控制

四、知觉与距离

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第三节

概论知觉理论

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二、基本观点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 概论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

二、概率性的世界

三、概论知觉与个人经验

四、概论知觉与环境问题

 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认为我们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是在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更易为设计者接受。

 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主要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概率知觉理论,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更重视在真实的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学习、经验和学习的作用,提醒设计者尊重别人的世界。 第三章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 第一节

认知地图

 第二节

城市公共意向研究  第三节

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  第四节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 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  第一节 认知地图

一、什么是认知地图

二、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三、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六、认知地图如何获得

七、易识别环境

八、环境指认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

唤醒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 第一节

唤醒理论 

一、唤醒与情绪

二、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三、唤醒与绩效

 第二节

环境应激 

一、应激反应

二、应激物的种类

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一、环境负荷理论

二、适应水平理论 

三、行为约束理论

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  共同点:

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环境负荷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约束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三、场所的生命

四、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一节

噪声

 第二节

拥挤 第三节

空气污染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二、影响噪声评价(噪声烦躁)的因素

三、噪声源

四、噪声对行为的影响

(一)噪声与助人行为

(二)噪声与绩效

(三)噪声与交往

(四)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五、噪声控制 第二节

拥挤

一、密度对非人类动物的影响

二、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

三、汇总:密度对人类影响的概念化

四、消除造成拥挤现象的因素并减少其影响 第三节

空气污染

一、空气污染的来源

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

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第二节

私密性 第三节

领域性

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个人气泡)

 是人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不安,界定了人们彼此之间以多近的距离进行交往

 个人空间的度量:

实验室止步距离法(实验室研究)、投射法(模拟法)和自然观察法(现场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二、人际距离

密切距离:0-0.45米

触觉、耳语(避免谈话、微笑、注视 个人距离:0.45-1.2米

言语交往 社会距离:1.2-3.6米

事务性接触

公共距离:3.6-7.6米

或更远

与公众接触

三、人际空间定位

四、利于实现目标的个人空间区

五、个人空间太大或太小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第三节

领域性

一、领域性和领域

二、私密性的功能

三、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四、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二、领域的类型

 主要领域是使用者使用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办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讲最重要的场所。主要领域为个人和群体独占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的保护,外人未经允许闯入这一领域被认为是侵犯行为,会对使用者构成严重威胁,必要时使用武力保卫也可。

 次要领域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公共领域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三、领域性行为 

四、领域的功能

五、领域性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 第七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 第一节

外部空间研究综述

第二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 第三节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 第八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 第一节

城市环境消极影响的理论假设  第二节 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

 第三节

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  第九章

环境设计

 第一节

居住环境设计  第二节

学习环境设计  第三节 工作环境设计  第四节 公共环境设计  第一节

居住环境设计

一、住所空间

二、居住场所设计

 第二节 学习环境设计

一、学校环境设计

二、博物馆或展览馆设计

 第三节 工作环境设计

一、工作中的物理环境因素

二、劳动环境设计

 第四节

公共环境设计

一、医院的设计

二、监狱的设计

三、休闲环境设计

第十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第一节

人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资源保护策略

 第一节

人对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风险评价

二、社会两难

 第二节

资源保护策略

一、先行策略

二、随后策略

三、超越传统的行为干预

第四篇:《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

1.2 刺激的分类

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2知觉与环境知觉

2.1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以及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知觉依赖与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2.1.1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2.1.2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知觉整体性是知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依赖与对刺激物的结构,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人的知觉整体性会抑制个别成分的知觉;恒常性:指尽管作用于我们感觉的刺激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做知觉到的物体却保持相当的稳定性,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选择性:指我们在观察两岐图形时常常会在不同的两个图形知觉中来回转换,这说明知觉过程中从在着竞争。适应性:知觉适应性指在刺激输入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调整知觉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意义性:意义性是我们对事物的知觉通常和我们赋予它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知觉是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具有意义。

2.2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环境知觉主要有如下理论:格式塔理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他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方法;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

2.3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解释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二、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环境--行为理论分为:唤醒、刺激负荷、行为局限、适应水平、生态理论。

三、环境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噪音与拥挤

噪音: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人们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起决定作用的三个方面: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

2、个人空间与私密性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而根据人际交往又把距离分为一下4种:亲密距离,0~0.5米,爱人之间的距离,0.5~1.2米,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很多关于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把它应用到实际中去,还需要更加进一步学习。

第五篇:环境心理学任务书

2012~2013学第二学期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作业指导书

行为记录:从“环境行为心理”角度观察记录生活场景中人的行为

一、内容与目的: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课题要求通过对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①自选主题对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以照片的形式加以记录。体验建筑及城市空间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建筑及城市空间带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进而引发怎样的行为等;②将照片配合文字进行合理编排,表达观察体验成果,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概括评述。

该题目的设定从培养同学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出发,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同学对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理解。希望学生结合体验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避免对理论简单教条的理解。同时,希望籍由对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观察和体验,启发大家关注人、关注社会生活,培养设计师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二、成果内容及要求:

每人一份观察记录成果,成果内容包括:

1.成果统一要求以A4本册形式提交。封面内容包括标题、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等基本信息;

2.要求记录内容集中某一特定主题,并据此确定副标题;

3.成果以照片为主,要求在20张以上。照片应紧密围绕主题,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代表性;

4.配文字要求精炼、准确、通顺,具有逻辑性。

5.结合讲课内容和课外阅读资料,对观察记录的成果加以概括总结。

6.要求提交电子版文件,由班委整理汇总统一提交。

三、学时安排:

利用课下时间自行安排作业过程。教学周第10周周五前提交成果。

四、成绩构成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成果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成果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上汇报和交流情况。

五、讲课内容:

1、什么是环境行为心理学

2、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环境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

4、空间知觉与环境认知

5、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

6、环境评价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系

2013-3

下载环 境 心 理 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 境 心 理 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心理学专题

    绪言 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答案:A A 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B环境与行为 C环境研究国际协会 D环境研究协会 2、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论文

    建筑意象中的环境心理学摘要:从一个调研结果出发,解释了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当代建筑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找到环境与行为的互相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

    大纲-环境心理学

    辽宁何氏医学院教学大纲 环境设计系 环境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 前言 《环境心理学》共计24学时,均为理论课程。环境心理学课程是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

    环境心理学任务书2014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作业指导书 行为记录:从“环境行为心理”角度观察记录生活场景中人的行为 一、 内容与目的: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是设计师必须具备......

    建筑环境心理学调研

    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计原则探讨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今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于老年人的比重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多,老年人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需求越来越突出,如何提......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论建筑环境发展摘要:通过这个学期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我学到了既有意思又很实用的建筑环境心理学知识,并试着通......

    读《环境心理学》有感

    感受/认知/体验 ————读《环境心理学》有感什么是环境心理学??单单从字面的意思讲就是研究人类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一种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人的行为与......

    环境心理学作业任务书

    环境心理学作业任务书 一、题目:公共场所或居住小区环境调研报告 二、目的:了解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价值与意义,通过具体的案例调查、分析、研究,初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