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英班留学生中医教学的几点思考
全英班留学生中医教学的几点思考
彭锐
吴伟
葛昕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是国家重点课程,2009年我内科教研室承担国外留学生全英班的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以来,我作为授课老师之一参与了授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关于教学方面的体会和想法,拿出来和各位老师分享交流。1.课堂——形象生动
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他们之前的教育模式多为启发式教学,和国内满堂灌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时,普遍反映课程的信息量大,记忆点多,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课步伐。随后,我及时修改教学方法,尽量做到知识点简单化、清晰化,去掉大段文字叙述,用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中医学原理和现象。在一次阐述阴阳关系的课程上,学生们对阴阳这个抽象概念理解的很不到位,显得一头雾水,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理解,我就有用一个家庭的夫妻双方来代表阴阳,举例说一个家庭如果要和谐就如同阴阳的和谐,夫妻双方也就是阴阳双方要平和不能争吵,如果一方过亢或过衰,都会导致对方的相对的过衰或过亢,从而出现阴阳的不平衡,导致和谐状态的丧失,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立刻恍然大悟,明白了阴阳就是这样简单而又平实的道理,课堂上的困扰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我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互相提问、释疑,最后由教师补充、纠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启发——中西合璧
尽量避免一问一答、你问我答的问答方式,通过预先准备的典型病例,以及在讲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提问,随时解答,不留尾巴在课堂,培养学生有疑必问的习惯,着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掌握能力。有一次,我在讲述心痛病的过程中,通过西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给学生们阐释心脉不通则痛的概念,通过冠脉造影及心脏的实体解剖来给大家形象的解释,可是一位美国学生突然举手问我,“excuse me DOC,you are teaching us western medicine or Chinese medicine?” “对不起医生,你是在教西医还是中医啊 ”感觉我好像在给他们讲述西医知识,我马上回答他“nowadays in china ,we treat the patients both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so the patient can get better therapies the only one method ,in fact ,our combine of the both ,truely let the patient getting better sooner.”“目前在中国,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病人,这比运用单一疗法的效果好很多,所以疗效也很明显”向他们说明了目前国内中医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现状,他们表示了理解,并且告诉我其实我这种解释方法他们很容易理解,只是没想到原来他们所以为的中医学没有和西医有这样的可以互相解释的联系,他们很喜欢这种方式,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使我对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强的自信。3.解释——深入浅出
留学生由于其知识背景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教师讲述的中医学原理或现象的不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的启发方式进行讲解说明,比如中医学的培土生金法、滋水涵木法等,我们就是利用五行生克图的灵活讲解使学生明白的。比如一次在讲解培土生金法时,学生们都很不理解,虽然他们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道了五脏和五行的配属关系,但是对于土生金即补脾润肺的治疗方法的原理还是不理解,我就向他们解释“do you know where the gold come from?”“你知道黄金是从哪里来的吗?” “they come from the earth ” “它们来自于大地” “true,so our antient know this ,so they think through nourithing the earth can make more gold ,that’s why through nourishing the spleen can helping the lung”.“我们的祖先正是了解到这点,于是他们想象通过补土,可以生金,这就是通过健脾可以补肺的中医学原理。”正是通过这种简单的解释,他们就理解了这种理论的来源和朴素的哲学道理,简单易学,通俗易懂。4.临床——典型示范
单一的课堂讲解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只有多临床,勤临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格外强调临床的重要性,在给留学生安排临床见习的病例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鼓励学生多去门诊病房观察学习,甚至可以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实践,为学生更加巩固的掌握中医学知识发挥作用。在一次临床见习过程中,我要求同学们对比自己的双手脉象是否相同,大家对比后感觉都一样,我就问他们那为何我们的教材告诉我们双手脉对应于不同的脏腑?于是我找到了一个患者,让学生们去试这个患者的脉象,这个患者是我事先挑选好的,左右手脉象有明显差异的,结果试过之后,大家都普遍感受到双手脉象的差异,之后我又用讲课的方式给大家复习的双手脉分候的不同,并且通过脉象结合患者的舌象,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让大家都受益匪浅。5.复习——群策群力
国外学生喜欢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进行复习掌握,比起单个学生的死记硬背道德独立复习效果要好很多,为此,我们特别组织了集体复习答疑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提问,集中进行答疑。我们在学期即将结束时,专门组织了2堂集体讨论复习课,在课堂上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顾,同时让大家把自己平时存有疑问和不理解的知识拿出来,一同回答,一起帮助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平时的疑点被解决,同学们还通过彼此的交流,查漏补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复习效果。6.总结——简明扼要
对于知识点的复习,我们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表格或图表方式,让学生一目了然,不必去大段大段的记忆,对于一个病种的总结,要简明扼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分型论治,一个图表解决问题,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这样的总结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在全英班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的英语表达能力、中医思维、课堂应变能力都是一种考验,我自己感受颇深,无形的压力促使我更加努力的学习中医英语、思考中医理论的解释方式,思考如何让课堂学习变得丰富有趣,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相信,付出总有汇报,为了让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我们会一直不懈努力!
第二篇:全英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s: Oxford Primary School English /fun with english 5B Unit 1 Teaching aims: Four skilled words: Four skilled sentence patterns:
Three skilled everyday English and sentence patterns: Focus Points & Difficult Points : Correctly master the four skilled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4、Teaching Preparation:A tape recorder, tapes, wall pictures.Write the title of the unit on the blackboard before class.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and try to act it out.5、Teaching steps: Step 1 Warming up Listen to a song : Greetings: Free talk: Step 2 Pesentationand practise.1.Continue the Free talk to lead in: Step 3Consolidation & Extension.Step 4 Summary Step 5 Homework 1.Recite the text(Part A)2.Learn the four skilled words and some patterns by heart.3.Read Unit twice, listen to it for twenty minutes.4.Make dialogues according to what they learned in Unit 1 as often as possible.5.Sing the song.6、Designing for the blackboard:
第三篇: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全英班简介
附件
“环境科学全英班”招生简介
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科学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学科。环境科学全英专业为探索综合性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办,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掌握地学、管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环境科学优秀创新和科研人才。专业课程配备留学背景的师资力量,采用全英文教学,注重实践和创新教学环节。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方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
论与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2.专业名称:环境科学
3.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全英语授课、原版英文教材、英文教案、英语试卷、英
语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4.选拔范围: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对环境科学专业有兴趣、有高考理科背景的本校新生。
5.选拔方式:学生自愿报名,经过面试后择优录取。
6.选拔人数:15-20人。
7.有关政策:
(1)学生一旦被录取到环境科学专业全英班,则从相应学院转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如果中途退出该班,将转入环境科学专业中文班。
(2)学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任课教师全部具有留学背景,并聘请美国、香
港、台湾等海内外教授授课。
(3)从第一学期开始采用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作
为本科阶段的导师。
(4)优先参加学院与美国罗格斯州立大学“2+2”本科双学士学位项目以及学校各类
国际交换生项目。
第四篇:初中英语全英片段教学
Unit 6 I’m watching TV 片段教学
At beginning of this class, let’s review some words we have learned last time.OK,I hope all of you can spell these words now.Well, I have a question.What are we doing? Marry, answer my question please.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now.That’s right.But pay attention, it’s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but not having a English class.Anyway, you’re pretty good, sit down please!Grammar: Well, last time we have learned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When you are doing Sth.,if someone ask you: “What are you doing?” I’m doing Sth.But if he ask youwhat is he doing? You should say: He is doing Sth.singing→taking→running And we have learned how to change a verb to a present participle, last time.Now, who can tell me what is the principle.You can speak in Chinese.Jack, answer my question please!Yes,you get it.For most students, we just need to add ing to the end of the word, but if some words, the last letter is E, and this E is not pronounced, we should take the E out, then add ing to the end.For some special words, we should double the last letter, then add ing to the end.Now, let's do some excises to check if you get the way to change a verb to a present participle.Please turn to page 77, do the excise 3B.OK, Marry, tell us your answer please!OK, let’s check the answer.Game: Now, it’s funny time!I need two Sts, one does some actions, and another guesses what he is doing.I will ask you :What is he/she doing? And you need write the answer on the blackboard.Jack and Rose John and Maggie
第五篇: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
近百年的中国,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被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所取代。在科学的副作用日益显现的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保护传统文化,但此时,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传统文化的死去——理解、传承、应用都存在问题,这样的境地离文化的消亡还算远吗?中医由于与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渊源太深,很多哲学概念直接参与了构建中医理论,所以中医的命运也就无可避免地被卷入这百年争论的围困之中。百年来的几次废医运动,包括最近网上某大学教授还在发起的废除中医的签名活动,中科院某院士对中医理论的批评,无不因于此。所以现在谈保护中医,发展中医,首先应当谈保护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前不久《新京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医的生存环境不能再透支了》的文章,但什么才是中医的生存环境呢?
中华民族依靠了中国传统文化,依靠了中医学几千年之久,就是现在,对一些现代医学来说束手无策的疑难病,中医依然不失为一种希望。《思考中医》的写作正是出于作者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及对中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书,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因为《思考中医》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医问题不在理论,而在对理论的认识。同时正如《思考中医》所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分支领域,因此,《思考中医》在解决对中医的认识问题时,自然也澄清了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本文试就以下几方面谈一谈《思考中医》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在勾勒中国传统文化大线条的同时,引发深层的哲学思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理解中医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中医》很明确地赞成梁漱溟先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基于此,《思考中医》首先以不无代表性的杨振宁教授对中国文化不元代表性的理解为例,对比地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理,治玉也”的解释,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或一种境界。她不仅在寻求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毫不逊色于近现代科学,更进一步的是,她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出了要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去解决问题的高超思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历来是引起争议的焦点之一。《思考中医》从《说文》:“理,治玉也。”的解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的特点——整体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特点,也是与现代科学文化的最大分歧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这个整体,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器质的又是功能的,既是体,又是用。总之是方方面面的统一。这也是与唯心论最大的不同。《思考中医》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理”的涵义的揭示,引发了对这两种哲学差异的深层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话,《思考中医》认为术数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推演的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实验,而且,很可能是更高超的实验——内证实验法。因此,中医理论既不是单纯的不具备理论结构的经验医学,也不是仅凭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而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关于实验,人们每每会想到科学的种种成就、种种作为。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到现在常规的各种实验室,生物学中的大白兔,小白鼠……,《思考中医》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实验方法——内证实验法,这是一种与科学实验截然不同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很可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哲学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大量的文字记载上都显示了这种内证实验方法存在的可能性,在《新编中医基础理论》一书中也同样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观点。《思考中医》认为,正是这种特殊的实验使得传统文化及中医的理论完全可以信受。但遗憾的是,这两种实验由于机理不同,传统文化的内证实验不能被现代科学再现,我们没有直接相信她的可能,只有通过其产生的理论结果反作用到实践中的实际效果来印证,这是
造成现代人接受中医的困难所在。但总之,不管你个人信与不信都不应当否认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实验有关。
(四)有无中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在应用上的最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传统文化在应用和传承上的客观难度,使其在应用和传承上无法逾越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揭示出传统文化的独特研究方法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与别的文化差异明显,而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文化的核心——哲学。所以钱穆先生有言:讨论文化要自其汇通处看,不当专自其分别处寻。若研究文化问题,不能从其汇通处看,不能从其总体上求,则最多仍不免是一种文化之偏见。
《中医学导论》中指出中医学的危机与不足,共八条,其中第二条是:独特理论体系的封闭结构阻碍了学科的顺利发展。为此,突破原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医学的关键。
第四条:中医学的许多认识和思想正确性高、准确性差;且大多无法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研究。如不对这些人类认识的“粗产品”加以科学提炼,中医学将永远踏步不前。
第五条:方法论和方法虽有某些特色,但却与现代科学方法论存在着时代的差距。还有第八条:最为关键的是中医理论自身的缺陷,许多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有不少是无法证伪的哲学术语的移植,对这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若不清晰地予以确定,发展中医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明确概念是共同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当中医遇到西医》引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陈小野的观点:倡议彻底革新,尤其强调方法学的现代化。他指出,中医只应用现代技术并不足够。他在《中医理论现代化概述》中断言:“中医传统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非实证性和非逻辑性。”种种这些认识大都是抓住了文化之异,大多最终集中在了方法论的不同上。《思考中医》很鲜明地指出:“现在大家身边所感受的都是现代文化的气息,都习惯了用一种文化视角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我的意见,中医至少不是局限在科学文化这一层面的东西,所以光从这一层面去看待它,研究它,就难免会出问题。”(P4143)“中医是这样的一门医学,它整个地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统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统治已病,而我们现在却在完完全全的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当作一门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学问,治已病的学问。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化,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就是用现代科学这个形而下的筛孔去对中医进行过滤,滤过去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东西,滤不过去的东西,就是糟粕,就要扬弃掉,大家想一想这个通不过筛孔的部分是中医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这部分。对上述问题我们思考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采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我们所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造就下工的路子。”
说到哲学,《思考中医》没有过多地涉及,但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精要还是提到的,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基于此,《思考中医》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科学讨论的领域,实际上是气聚合以后的这个领域,对于气聚合以前即“夸克”之前是什么样,现代科学还无力回答,甚至难有希望回答(P2223)。《思考中医》总结性地指出:“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虽然的确是道器合一的统一体,虽然它强调要形气相依,形神合一,但总的侧重却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气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门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学问。”(P24)
如此看来,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在哲学。中医这个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的学问,果真换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就可以得到“科学的中医方法”进而解决人体生理、病理的问题了吗?我可以想见,那样的唯一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从理论到方法的全面消亡——中医有可能成为当代的哥白尼、布鲁诺!
这么说并不是承认中医不讲科学(广义的),只是大家在争论和指责之前应先就“什么是科学”达成必要的一致,进而再谈论方法问题。但很肯定的一点是,中医不同于现代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实际印证,这
一点不在此文中展开,但有必要一提的是:正是其自身的这一特点给迷信以可乘之机,但科学不应走到另一个极端——把一时证明不了的全部否定。
三、倡导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方法
提到认识,自然需要概念、需要解释。《思考中医》所解释的内容中,有两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一是时间。解释方法的特点是:突出以字释义,特别注重借助字形及《易经》的卦象做解释。
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思考中医》也是充满了感情,它深深感悟了汉字独特的释义能力的魅力。
先看“病”这个字。现在的中医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并没有见到对病的明确定义,而《思考中医》从病的造字角度对中医 “病”的含义做了解释,指出“疒”本身已代表“疾”的意思,那么下面为何用“丙”呢?《思考中医》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丙”为南方,为火,为心,这样一来,发掘出中医“病”这个概念的三重含义:第一,人出现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状态,所谓“疾”的状态;第二,疾的相关性问题;第三,相关性中最重要的是疾与心与神明与精神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对“病”这样一个概念大体把握的同时会惊讶发现这样一个概念的内涵与现代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到的健康概念有着很大的重合。再来看“脉”。《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的定义: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雍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而《思考中医》同样从造字上解释:脉为“月”+“永”;月者,太阴之精也;永,长也,象水坙之长;所以脉的概念一下非常直观:象水之长,为阴之精,最关键的是脉象“月”反映“日”一样,反应人体之阳。对中医里的重要概念“证”更是从古代写法到现代简化字等多个角度予以解释。在解释“证”这个字时,《思考中医》连带性地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语言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是语,言是言,是两个不同的含义。“论难为语。”“直言为言。”又有“言,心声也”之说。通过这种重新的解释工作,一方面使文字从单纯的抽象概念落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初意象,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另一方面,还纠正了以往很多概念的错误。如对“肝者,罢极之本”中的“罢极”的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极”概念的探讨得到“罢极”这个概念指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的功能;“肺主治节”中的治节《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作治理调节讲,但《思考中医》从《素问》中“节”的含义,联系肺的生理功能得出“肺主治节”应从天人相应、人体与外在节气的关系去理解。病机一词,《说文》有“主发谓之机。”从而用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的解释取代了《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的解释。同时对“十九病机”中的数字“十九”从《周髀算经》找到:“十九岁为一章——”的解释,从而提示了《内经》成文的严密性,正如作者感叹中国的汉字是 “一字之安,坚若盘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对“小肠者,受盛之官”中受盛的理解,更是一改从唐王冰以来一直作复词的解释,挖掘出了小肠作为重要营养吸收场所供养五脏的重要功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通过上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回归经典,探寻回归传统解释法的思路。首先,对其中个别字的解释是否有迁强之嫌,先不细究;其次,也不应将其看作一种简单的回归,应当看到,这样的思路第一,直接沟通串联了古今,使今天每人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而并不自觉的文化找到了根基;第二,这样的做法与海德格尔对文字的痴迷大有相似之处,而海德格尔的痴迷源自语言与其希望建立的不同于以往知识论的新哲学的密切联系。那么这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方法的暗合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再来看一看“时间”。作者从造字上发现“时”表达的是日地关系,时间直接反映一种日地关系下的阴阳的状态,所以中国先圣非常聪明的将时间这个一直困扰着西方的概念直观为一种“象”,这个象即可轻松地纳入五行系统从而非常方便使用。这一点只有《思考中医》如此明确地给予揭示。以往也有注意到的,所以有不少关于中医与时间医学的文章,但《思考
中医》最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医是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时间(时相)医学。而绝不是部分的时间医学。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中医》对中医得出一个精辟的比喻:开方就是开时间。时间这个问题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数问题和相关性问题。可能这一思路也会对当今哲学及现代医学极具启示的。
汤一介先生一直在倡导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思考中医》在这方面的大胆实践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系统地阐明了《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这一部分应当是《思考中医》主要的工作——导论《伤寒论》。
六经辨证一直是公认的来自于《伤寒论》的中医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但历来对此争论颇多,且现代的中医教科书上也没有见到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及六经这一概念的清晰解释,像《思考中医》这样系统地解释,恐怕还是头一次。
《思考中医》从六经的本义、经义、府义、运气义全方位地阐述了六经,并对六经病的欲解时、欲剧时、脉证提纲和治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使六经辩证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脏腑,经脉,时间,治法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考中医》揭示出中医中时间作为“象”的一种,进而用五行使之与反映生理、病理的六经相联系,让人大有开千古疑窦之叹,《思考中医》真可称得上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通过这样的导读,让人们清晰了对《伤寒论》这部经典的认识,它绝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它用六经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外界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思考中医》细致地阐发了其间的联系,使《伤寒论》为万世立法垂方的雄浑姿态跃然纸上。
五、提出了很多疑难病的治疗新思路
由于《思考中医》揭示了很多崭新的对传统文化、对中医的解释,因此,自然而然对一些疑难病提出了崭新的治疗思路。如高血压,颈椎病,老年性痴呆等等,非常值得临床关注、验证。
六、收集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神奇医案
用清肺剂配理中汤加砂仁外敷神阙穴治愈老年重症肺炎;天津盲医仅用不同数目的绿豆、葡萄干等治病;小柴胡汤化截止住了吗啡无效的癌痛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中西之争的积极意义,恐怕就应当是其促进了文化的反思。从《医林改错》的思想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后来的中医遇上西医,中医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好,也会从自身中出现这种反思的局面。两种文化,两种文化下的医学的相遇,大大加速了这种反思。《思考中医》让这种反思增添了很多的理性成份,增添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题目,当然,诚如《思考中医》所说,他还仅仅是针对一部《伤寒论》,中国的文化经典还很多,中国文化更是浩如烟海,真正对其做客观深入的反思自然不是简单之事,怕是要几代人的努力。《思考中医》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的与当今哲**流的暗合更是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无比的信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使其在表达上永远存在问题,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写意,《思考中医》抓住了这一个大特点,很好地运用了“象”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使我们在“意”上空前地接近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的精髓,其间一些逻辑上的失误在所难免,但从上述文化之特点上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想看《思考中医》还是需要一些写意的。
《思考中医》的历史功绩有多大,就留待历史做答吧。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区结成:《当中医遇到西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4] 何裕民 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社,1996年
[5]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6] 何裕民:《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