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与动力工程系各专业专升本专业基础课程
《机电基础》课程复习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机械设计基础》复习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速度分析
(1)掌握:机构、构件、零件的概念,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并应注意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存在时的自由度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绘制简单的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2)理解: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机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和技能(3)了解:机构引入运动副之后运动所受到的约束、平面机构的组成
2、平面连杆机构
(1)掌握: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性(存在曲柄的条件、急回特性、压力角和传动角以及死点位置)、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
(2)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根据连杆给定的三个位置设计平面四杆机构(3)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组成和应用,基本型式和演化。
3、凸轮机构
(1)掌握:设计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图解法,注意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基圆半径、压力角和滚动半径)(2)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3)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4、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本章介绍的几种常用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选用
5、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1)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强度设计计算、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及主要方法。(2)理解:螺纹的形成、主要参数、种类和应用。(3)了解: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6、带传动
(1)掌握:掌握普通V带的结构和标准、标记识别及标记方法,掌握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知识
(2)理解: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可采取的措施(3)了解:带传动的组成、特点和应用。
7、齿轮传动
(1)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及主要尺寸的计算,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轮的根切方法、根切现象及最少不发生根切齿数,轮齿的失效形式和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斜齿圆柱齿轮的优缺点、法面参数与端面参数的关系、几何尺寸计算及当量齿数
(2)理解: 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啮合性质
(3)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直齿圆锥齿轮的齿廓曲面、背锥、当量齿数及几何尺寸计算。蜗轮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7、轮系
(1)掌握:定轴轮系及传动比的计算、周转轮系及传动比的计算(2)理解:轮系的功用和分类
(3)了解:普通减速器(类型、结构和润滑)
8、轴和轴毂联接
(1)掌握:轴的结构设计(不但能够正确地设计轴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能够指出轴结构设计的错误和不合理地方)及轴的强度计算。(2)理解:根据工作要求正确地选择轴的材料
(3)了解:轴的功用和分类、轴毂联接(键联接、过盈配合联接)
9、滚动轴承
了解: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滚动轴承类型选择
10、联轴器和离合器
了解:常用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选择原则。
二、推荐教材
1、机械设计基础 孙宝钧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机械设计基础 刘显贵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三、试卷结构
1、试卷总分: 100分
2、考试时间: 100分钟
3、试卷内容比例
(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速度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 约25%(2)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 约40%(3)轴和轴毂联接、滚动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 约35%
4、试卷题型比例
(1)选择题 约20%
(2)填空题 约20%(3)分析计算题 约40%(4)简答题
约20%
5、试题难易比例
(1)较容易题 约30%(2)中等难度题 约50%(3)较难题 约20%
第二部分:《电工技术基础》复习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1、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阻电路分析
(1)掌握: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电功率的概念与计算;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源的特性与电压电流关系;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网络等效的概念;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受控源的概念和简单含受控源电阻电路分析;支路电流法及其应用;节点电压法及其应用;叠加定理及其应用;戴维南定理及其应用。
(2)理解:电位的概念;会计算电路的电位;电能量的概念;电容、电感的储能;电阻串、并联的计算;会用支路电流法列写电路方程。
(3)了解:电动势的概念,电流源的特性;电阻的星型和三角型联接及其等效变换;诺顿定理及其应用;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及其应用。
2、周期电流电路分析
(1)掌握:正弦量的振幅、周期、频率、角频率、相位差的概念;正弦量的瞬时值和有效值的概念及分析计算;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波形图和相量图;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电压电流的相量形式及电路相量模型;正弦电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概念与计算;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电流电路;三相对称正弦量概念,三相电路的联接方式,对称三相电路线电压、线电流与相电压(相电流)关系;简单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计算。
(2)理解:理解正弦量的表示方法;理解复阻抗的概念;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在正弦交流电中电压电流的关系。
(3)了解:简单了解三相不对称电路的概念;了解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素的方法及计算并联电容的容量大小过程。
3、动态电路分析
(1)掌握:稳态和暂态的概念;换路定律和初始值的确定;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直流激励的一阶电路三要素法。
(2)理解:理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的概念。(3)了解:简单了解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过程。
二、推荐教材
1、《电工技术》
付植桐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电路基础》
刘德辉
刘喜荣 主编
三、试卷结构
1、试卷总分: 502、考试时间: 503、试卷内容比例
(1)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阻电路分析 30%(2)周期电流电路分析 50%(3)动态电路分析 20%
4、试卷题型比例
(1)选择题
(2)填空题(3)分析计算题
5、试题难易比例
(1)较容易题(2)中等难度题(3)较难题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分 分钟 约20% 约20% 约60% 约30% 约50% 约20%
第二篇:教学大纲_电工技术
《电工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50117 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电工电子技术系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 适用专业:非电类专业 课内总学时:48 学分:3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设计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执笔:刘蕴络
翻译:伍春洪 审阅:张兰
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熟练掌握 1.4 欧姆定律
熟练掌握 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掌握 1.6 基尔霍夫定律
熟练掌握 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熟练掌握 2.电路的分析方法(8学时)2.1 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熟练掌握
2.2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了解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掌握 2.4 支路电流法
熟练掌握 2.5 结点电压法
熟练掌握 2.6 叠加定理
掌握 2.7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熟练掌握 2.8 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了解 3.电路的暂态分析(5学时)
3.1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掌握
3.2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
熟练掌握 3.3 RC电路的响应
熟练掌握 3.4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熟练掌握
3.5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理解 3.6 RL电路的响应
熟练掌握 4.正弦交流电路(8学时)
4.1 正弦电压与电流
熟练掌握 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熟练掌握 4.3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熟练掌握 4.4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
熟练掌握 4.5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熟练掌握 4.6 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掌握
4.7 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理解 4.8 功率因数的提高
掌握 5.三相电路(4学时)
5.1 三相电压
熟练掌握 5.2 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熟练掌握 5.3 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熟练掌握
一、课程教学目的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获得电工技术方面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概况,为今后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直流电路分析,暂态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分析,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2.课程难点:
直流电路分析方法,暂态电路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和三相电路分析方法,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直流、交流及暂态电路分析方法,了解变压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学会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48学时)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5学时)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理解 1.2 电路模型
理解 5.4 三相功率
熟练掌握 6.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3学时)
6.1 磁路及其分析方法
理解 6.2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
理解 6.3 变压器
掌握 7.交流电动机(6学时)
7.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
理解 7.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理解 7.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
理解 7.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
熟练掌握
7.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掌握 7.6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掌握 7.7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掌握 7.8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
理解 7.9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选择
了解 7.11 单相异步电动机
理解 10.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4.5学时)10.1 常用控制电器
理解 10.2笼型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
熟练掌握
10.3 笼型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
熟练掌握
10.4 行程控制
掌握 10.5 时间控制
掌握 11.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4.5学时)11.1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理解
11.2 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编制
掌握 11.3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举例
掌握
4.邱关源编,《电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版
5.李翰荪编,《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
五、作业
每章均有一定数量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按时批阅学生作业。
六、说明
本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集中考试,统一阅卷。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秦曾煌编,《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七版
参考书
1.唐庆玉主编,《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鸿明主编,《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
3.叶挺秀 张伯尧编,《电工电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版
《电工技术》简介
课程编号:2050117 课程名称:电工技术 开课学院:自动化学院 学时:48 学分:3 类别:学科基础必修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简介: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电路分析,包括直流电路分析,暂态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分析;二是电动机与控制,包括交流铁心线圈电路,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获得电工技术方面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概况,为今后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Course Code: 2050117 Name of Cours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chool: Auto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hool Credit Hours: 48 Credits: 3 Required or Elective: Required Prerequisite: Mathematics, University Physics Syllabu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a fundamental cour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in engineering but with non-electricity subject.The major teaching cont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circuit analysis and electromotor control.The former includes DC circuit analysis, transient circuit analysis, sinusoidal alternating current circuit analysis and three phase circuit analysis;the later covers the area of transformer, three phase asynchronous electric motor, relay-contactor
control system and PLC with its application.Through learning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will obtain the basic knowledge, theory and skill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cquaint with the status and application in current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rea, be provided with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learning or working in the relevant subject.
第三篇: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4学时)
一、学习要求
1、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概念。
2、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点。
3、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并能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
4、了解电路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工作状态,理解额定电功率和电气设备额定值的意义。
5、掌握电路中各点的电位计算。
二、课程内容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3 电压源与电流源 1.4 电路的基本定律
1.5 电路的状态
1.6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第二章 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
一、学习要求
1、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混联。
2、掌握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3、能够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二、课程内容
2.1 电阻的串联、并联、混联及等效变换 2.2电源模型的连接及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叠加定理 2.5 戴维南定理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8学时)
一、学习要求
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有效值、角频率、相位的概念和相位差的概念。
2、掌握复阻抗和相量图。掌握正弦量的向量表示法及电阻、电感、电容的向量模型。
3、掌握向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4、熟练计算交流电路。
5、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
6、了解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
7、掌握三相电路中相电压和线电压、相电流和线电流的关系及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二、教学内容 3.1 正弦电压与电流
3.2 正弦量的向量表示法
3.3 交流电路基本元件与基本定律 3.4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3.5 R、L、C电路 3.6 功率与功率因数 3.7 谐振电路
3.8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第四章 磁路与铁芯线圈电路(2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磁路的基本概念,磁场的基本物理量、磁性材料的磁性能
2、掌握磁路的基本定律。
3、了解交流铁心线圈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外特性、损耗及效率。
4、了解变压器的用途、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电压、电流及阻抗变换。
二、教学内容
4.1 磁路及基本物理量
4.2 磁路定律
4.3 交流铁心线圈与电磁铁 4.4 变压器
第五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与控制(10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机械特性、调速方法。
2、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和技术数据的意义。
3、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和反转的方法。
4、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功能。
5、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分析。
6、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自锁、连锁以及行程、时间等控制方法。
7、了解控制电路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5.1 三相异步电动机
5.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 5.3 单相异步电动机 5.4 常用控制电动机
5.5 低压电器
5.6 基本控制电路
5.7 行程、时间控制电路
第六章 安全用电(2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和重要性。
2、了解接零、接地保护的作用和使用条件。
3、了解电流对人体伤害的程度及触电方式。
二、教学内容
6.1 接地及接地装置
6.2 触电方式与急救措施
第七章 半导体器件(4学时)学习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类型和特性,理解PN结的形式,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2、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掌握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3、掌握半导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和特性。
4、了解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7.1 半导体二极管 7.2 半导体三极管 7.3 场效应管
第八章 交流放大电路(6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放大电路的组成。正确理解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
2、掌握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3、会用图解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放大电路。
4、了解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原理。
5、了解射级输出器电路特点。
6、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输入、输出电阻和放大倍数的计算。
7、了解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8.1 基本交流电压放大电路
8.2 基本交流电压放大电路分析
8.3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8.4 多级放大电路
8.5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8.6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第九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6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及基本分析方法。
2、能够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运算电路。
3、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9.1 差动放大电路
9.2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9.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运算电路 9.4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反馈分析
9.5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第十章 直流稳压电源(2学时)
一、学习要求
1、掌握整流电路的原理及用途。了解单相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了解滤波电路的原理。
3、掌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器。
4、了解常用三端稳压器及开关稳压电源。
二、教学内容
10.1 整流电路
10.2 滤波电路
10.3 直流稳压电源 10.4 开关稳压电源
第十一章 逻辑代数基础与组合逻辑电路(6学时)
一、学习要求
1、掌握数制与各进制之间的相互转化。
2、了解几种常见的编码形式。
3、掌握基本逻辑运算与组合逻辑运算。
4、掌握逻辑运算的化简。
5、掌握常见基础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及应用。
6、能够进行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7、了解编码器和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
11.1 数制与编码 11.2 基本逻辑运算 11.3 逻辑代数及化简 11.4 集成逻辑门电路
11.5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 11.6 编码器
11.7 译码器和数字显示
第十二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
2、了解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的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其功能及应用。
3、学会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4、了解寄存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掌握集成寄存器、计数器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
12.1 双稳态触发器
12.2 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12.3寄存器 12.4计数器
第十三章 555集成定时器(2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555集成定时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了解555集成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及施密特触发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
13.1 555集成定时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13.2 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第十四章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4学时)
一、学习要求
1、了解数-模转换器(D/A)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构成。
2、了解模-数转换器(A/D)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构成。
二、教学内容
14.1 数-模(D/A)转换器
14.2 模-数(A/D)转换器
第四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电气控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讲课、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低压电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可编程控制器的系统设计﹑编程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和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内容
(1)电磁式控制电器的工作原理
电磁式控制电器的组成
电弧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护措施及吸力特性、反力特性和剩磁特性及其相互配合输入输出特性(2)常用电气控制技术
常用电气控制电路绘制原则
常用电气控制电路设计方法
电动机起动控制 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电动机制动控制
电动机循序控制和顺序控制(3)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基本工作原理(4)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
梯形图编程语言
可编程控制器的内存组织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指令和编程方法
2、正确理解的内容
有触点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
典型控制电路的分析、设计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存组织
可编程序控制器机器扫描周期和工作方式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3、一般了解的内容
常用电器元件的图形文字符号定义、使用领域、使用方法等;可编程序控制、与传统控制线路的比较;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结构、配置等;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通信与网络
四、学时安排
总 学 时:96学时
讲课学时:50学时
实验学时:46学时
五、教学内容及章节课时安排 第一章 常用低压电器(10学时)1.1电器的基本知识 1.2接触器
1.3继电器 1.4开关电器 1.5熔断器 1.6主令电器
第二章 电气控制线路基础(8学时)
2.1电气控制线路图的图形、文字符号及绘制原则 2.2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2.3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2.4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线路 2.5电气控制线路的简单设计方法 第三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36学时)
3.1 PLC的产生和定义 3.2 PLC的特点 3.3 PLC的应用和发展 3.4 PLC的分类 3.5 PLC的系统组成
3.6 PLC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区别 3.7 PLC的工作原理
3.8 PLC的编程语言和程序结构 第四章 S7-200系列PLC的硬件系统及内部资源(4学时)4.1 概述 4.2 S7-200系列PLC的硬件系统 4.2 S7-200系列PLC的内部资源及寻址方式 第五章 PLC的基本指令及程序设计(20学时)5.1 PLC的基本逻辑指令 5.2 PLC编程简单设计方法
第六章 PLC的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10学时)6.1 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
6.2 S7-200的通信与网络 第七章 综合设计(8学时)
7.1 设计步骤及内容 7.2 综合设计实例
六、教学建议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每种仪器仪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使用方法。但又不可太偏重于纯理论推导。建议教学中多采用实物、挂图、课堂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七、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与功能
通过实施不同方式的考核评价,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明确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和素质结构等,从而自觉地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并付诸努力;将学校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训练,加快掌握技能。
(二)原则
科学的评价内容和策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三)方法建议
总评成绩按以下要素综合考评:平时成绩及学习表现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实习实训成绩
10%,期30%。
第五篇: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习题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中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的部署,编写出的与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的立体教学材料。编写本习题册的目的是:①扩大学生课后练习范围,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和技能。②由于主教材篇幅有限,习题量相对较少,以此作为重要补充。③增加教材使用的弹性,便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基础的学生选用。④方便教师改进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减轻他们的劳动。
该习题册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实践题七类,所有习题附有答案,可供教师选用时参考。其深度和难度的掌握及权重分配按下列原则执行:1基础题:与大纲规定的必学内容配套。 2选做题:与大纲规定的选学内容配套。
3双证考试题: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中级电工与本教材相关内容配套的习题,供参加双证考试的学生练习,在题号前用“*”标明。
4拔尖题:适当选择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中与本教材相关的内容及近3年内的高职考试有关本课程的题目提供尖子生练习。
为了适应绝大多数学生,各类题型权重分配原则为:大纲必学内容习题70%;大纲选学内容习题20%;拔尖题10%。
本习题册的特点如下:
1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把握其深难度。
2强调习题的基础性。本习题册面向大多数学生,非常注重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技能基础。
3本习题册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主教材习题量的扩大和补充。
4突出实用。本习题册选用的题目力求避免公式推导和繁难计算,注重结合生产实际、生活实际。
本习题册由曾祥富编写1、2、4单元的练习题、检测题并提供答案;刘晓书编写单元3的练习题、检测题;刘晓书、李虹燃共同编写全书检测题6并提供答案;刘晓书、王毅共同编写全书检测题七、八并提供答案;曾楠编写5、6单元并提供答案;黄昌伟编写全书检测题一~五并提供答案;辜小兵负责审查、修改全书检测题一~五及答案。王英复核了2、4单元练习题、检测题及答案;李蓉负责复核部分计算题答案;全书由曾祥富统稿。在本习题册的编写过程中,得到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张扬群校长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使编写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习题册的编写过程中,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