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六策看张謇的政治抱负
从六策看张謇的政治抱负
周荣华
张謇小有志向,五岁即曰:“我踏金鳌海上来。”金鳌者,何也?乃神话里海中金色巨龟。王建 《宫词》曰:“蓬莱 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金鳌是大厦之基,国家之柱。张謇从小不同凡响。
张謇在亘古以来750多位状元中也是不同凡响的,是唯一靠自己打拼成为实业家的。他的孙女对他的评价即是: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毕生的政治理想就是成为一位实业家?可能不能这样说。
状元张謇的才华,不只是表现在乡试、会试、殿试上,而是在高中状元前就名满天下。朝廷科举主考官翁同龢、潘祖荫等连续三届内定张謇为状元。何也?非行私舞弊,而是令人信服的才干。不然,翁同龢、潘祖荫等在清末的党争中早就被对手以科举舞弊的杀头之罪拿下。张謇是党争双方认可的奇才。
张謇之才表现在哪里?朝鲜壬午兵变的平定上。
朝鲜壬午兵变的平定,虽然朝廷可能有不同声音,但没有人不佩服。朝鲜壬午兵变的当事人,一个以后成了大总统,一个后来成了头名状元;这大概不是偶然的;朝鲜壬午兵变的处理,大概是有清一朝外交上军事上最成功的案例:不战而屈人之兵,摆平了朝鲜,挫败了日本。
当事人袁世凯,壬午兵变为他提供了献身手的机会。他的带兵能力、他的机智勇敢、他的精明干练,充分展示于世人,为他日后组建近代化北洋军队、篡权谋国垫定了基础。
当事人张謇,壬午兵变同样为他提供了政治舞台。张謇以幕僚身份,韬晦谋略,决策指挥,疏文布告:无不显现他的才智,无不显现他出神入化的管理能力、超常卓越的组织能力,无不显现他是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儒雅稳重的青年才俊。这在当时,天下俊才无出其右;在朝野有识之士的心目中,这才是状元的理想人选。
在张謇,最为当时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朝鲜善后六策》,也许张謇未及第就获得广泛赞誉是因此文。可惜的是,《朝鲜善后六策》只是普通疏文,当时没有报刊杂志可发表,张謇又没有留底稿,不久就散轶了。散轶了,就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有各种不同说法,最为典型的是刘培林、张德义的《张謇传》。
《张謇传》说:张謇检讨了朝鲜问题的来龙去脉,提出根本解决朝鲜半岛危机的多种策略计划,提出彻底解决朝鲜问题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按照汉朝的方式,建置玄菟、乐浪郡;二是按照后周的方式,设置监国;三是驻扎重兵于各海口,改革内政,除旧布新;四是让其自行改革,为其训练新军,增强其防卫能力;五是与东三省联为一气,互相声援;六是分路出兵、规复琉球,打击日本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敢对朝鲜轻举妄动。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草就了《朝鲜善后六策》,希望张树声在代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期间,能够选择几个方案,让政府批准执行,定为中国对朝鲜永不变更的政策。
《张謇传》的说法,今天看来,最为痛快淋漓,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但细分析,这和当时的形势是不吻合的。朝鲜壬午兵变时,清政府正处于衰败期,距第一次鸦片战争40多年,距天平天国运动,距第二次鸦片战争20多年;清王朝对洋人,可说是闻声色变,步步惊心,犹如惊弓之鸟,以致对朝鲜壬午兵变顺利而平和的解决,也不敢相信是事实,担心会有不良后果。在此种情况下,张謇决不会有《张謇传》所言的如此激进的主张,有也不会贸然上疏,上疏了也不会被看好。因此,此六策,与张謇的身份、处境、思想、语言,不符。
那么,真正的《朝鲜善后六策》在哪里呢? 欣喜地看到了《张謇研究》2014年第4期刊的《藏身韩国130多年的<朝鲜善后六策>回国略记》一文,原来在韩国,不过说回国并不妥,因为此文就是给朝鲜的,藏身韩国不足为怪。《张謇研究》2014年第4期同时全文刊出《朝鲜善后六策》,令人惊喜不已。
此文不同凡响,朴实无华,文气清疏,璧坐玑驰,沉博绝丽,有笔扫千军之力;仅二千余
言,言简意赅,不蔓不支,理念明确,见解独特,笔酣墨饱,波澜老成;就像翁同龢评其状元卷:“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一看,非张謇莫属。
文以载道,《朝鲜善后六策》反映了张謇治国安邦的理念。《朝鲜善后六策》可断为七段,全文为总分式。
第一段,总写求诸壬午兵变本原、善后次第标本六条。张謇乃文章高手,巧妙地以设喻阐述求诸本原的意义,不露痕迹地用典论述治国当自强的道理。然后水到渠成地呈现出六条。张謇为文高妙,要言不繁,设下悬念,提出“本原”“六条”,只字未写内容,带着读者一起进入分述。
二至七段是分述,具体按“标本”写六策,内含壬午兵变“本原”。这样写的妙处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又不容置疑,令当政者心领口服地接受批评和对策。
第二段是善后第一策:通人心以固国脉。这很了不起,是对儒家民本主义的发展,表达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理、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的思想;同时也是根据朝鲜兵变前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兵变善后就要杜绝“便议开矿”、“尽改服制”、“借债兴利”、“另设机务衙门”等伤害百姓的“苦人”、“炫人”、“愚人”、“视人以私”等事件的发生。更为可贵的是,提出了不搞扩大化的思想:“概加以罪,立国者将何从易民而治也”。这里,张謇青年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深谋远虑地指出:不如此,“远而五六年,近而三四年,祸且踵至,何治之可图!”当然,张謇这第一策,也是基于对中国近40年外忧(两次鸦片战争)内患(太平天国运动)的思考:如果通人心,老百姓怎么就冒死揭竿而起了呢?如果通人心,堂堂第一大国怎么就败于区区数千、数万人的外国联军了呢?这实际也是救中国的第一策,根本之策。
第三段是善后第二策:破资格以用人才。这也是很有见地的,是关键之策。中国六朝士族政治,带来了300多年的天下大乱,令人不堪回首。朝鲜门地之见甚于六朝,只得献策采取临时措施,不拘一格选人才:“令八道布告士庶,各得条陈近日救时良策,封进以抉择之;其武者,则设为事以考其方略,验其胆力......随时甄引其优者任用之”。这一策,实质是据良谋择优任官吏,设擂台加考核选将才;说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偏差性很大,完全取决于国王以及宰相大臣、观察使。换句话说,只要国王、大臣真心选贤,就容易发现人才。其关键之点在于:打破了门地之见,人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不拘一格选人才,张謇之所以认为重要,还在于他的感同身受。他与袁世凯,一个寒门书生,一是落魄公子,受淮军将领吴长庆重用,在朝鲜的舞台上得以崭露头角,建立奇功。
第四段至第七段是善后的吏治、财政、练兵、国防四策,及四大举措。
严澄叙以课吏治,是在分析朝鲜吏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国少财贫,闾阎窘蹙”“外任结交朝官者,苞苴干谒,亦复相习成风”等“民何由奠“的国情,当是“朝鲜门地之见”的恶果。怎么能通人心呢?所以张謇认为“澄叙之方,莫亟于汰冗员、惩墨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精减机构,惩治腐败。这一改革措施,我们今天不还在实行吗?由此可见张謇政治目光的远大和谋略意义的重大。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謇还提出“以所裁冗员之俸,量给于奉入校啬之官司”,发展公益事业。张謇是具有全局性眼光的政治家。
谋生聚以足财用,是增加国家财力之策。张謇不同于其他政治家之处,是他的实业家特色。他说:“赋税既必不可加,骤以借债开矿设关为兴利之图,其势又必至违众而召乱。古人理财,只有因利”。他考虑民众利益,不主张增加税收以及扰民的做法,而是开垦荒地:“招募就近人民次第垦辟,恩以抚之,勤以督之,必使国获其利而民遂其生,官任其劳而民欣其便”。这一策,张謇后来身体力行,在朝廷危乱、军阀纷争之际,毅然辞官回乡办实业,到海边“废灶兴垦”。可见,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由来已久;实业救国,是他的理想之一。
改行阵以练兵卒,是张謇关于军队革新的谋策。张謇军事思想,与时俱进,认为“国一日无备则弱,兵一日不练则疲”;他认为,变府兵之制为戚继光行阵法,是当时的进步,仿中国湘、淮军制,是形势的需要。张謇的练兵之策,是朝鲜的当务之急,强国之道;这一策,应该为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所接受。火器时代,行阵法变成了成批送死;鸦片战争的惨败,令清政府惊醒。1895年,清政府开始小站练兵,中国开始由传统军事制度向近代军事制度的转变,袁世凯因而
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由此可见,张謇的练兵之策,是对中国近代军事制度的一大贡献。
谨防圉以固边陲,是张謇关于国防的谋策。张謇根据朝鲜“海口及腹地皆重冈叠巘,峻岭崇山,无处不可设防,即无处不可扼要”的地形特点,提出了“量财度势,因利乘便”的守策,并就兵力部署、武器配备、扼守地点等发表了排兵布阵的见解,俨然是位军事统帅,坐收“边陲固”“一夫当关之效”,充满稳操“战守之权”的胜利信心。无怪乎,朝鲜把它视为珍品,收藏于《杂考》。张謇这一国防要策,应该说也为清王朝部分采纳,清王朝建立了虎门、镇海、吴淞、大沽等诸多炮台,配以北洋舰队,构成了近代化系列防御体系。
读完张謇《朝鲜善后六策》全文,意犹未了,虽是善后之策,却是治国安邦方略,放在今天仍然不失现实意义。此文,表现了张謇29岁时的治国能力和他治国安邦的大志。有文章说张謇献策,李鸿章看后认为是多事,把它扔在一旁。这可能是真的,国家大事,岂能就听一介书生的;即使采纳了,也不会明说,而是大臣英明、皇上圣断。客观分析,李鸿章等还是重视六策的。小站练兵、构建近代化系列防御体系,不就说明清王朝部分采纳了张謇的第五第六策?只不过不说而已。其它四策,由清王朝没落期的本质决定,决无实行可能。至于令朝鲜实行善后六策,也不可能。清王朝自顾不暇,处于收缩期,根本不想再多管朝鲜的事,能把善后六策交给朝鲜王室就已很不错了。朝鲜王朝,也不会认真按六策善后,它不可能“通人心以固国脉”,也不可能“破资格以用人才”。“朝鲜门地之见”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吗?中国魏晋的士族政治,血战了300多年才得以改变;今日之北朝鲜,金家不是传至三代了吗?其它几策,实行也有一定难度,但肯定部分得到实行。不然,朝鲜内乱更甚。
读完张謇《朝鲜善后六策》全文,感到深为可惜。善后六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六条互为作用。善后六策,明说是献给朝鲜的善后之策,实际上是献给清王朝的兴国之策。如果清王朝、朝鲜王朝真正全面实行善后六策,很可能就没有甲午战争;即使有也不会是失败的结局。如果中国、朝鲜真正全面实行了善后六策,清王朝可能会中兴,再度称雄于世界。可是,清王朝仅实行了其中第五第六策,因而12年后,清王朝甲午战争惨败,完全失去朝鲜,29年后,清王朝终于灭亡。
读完张謇《朝鲜善后六策》全文,感到它还缺什么。细想,大概作为疏策,应该还有开头结尾。不过,大致完整,不失反映张謇治国安邦能力与大志的原貌。张謇具有治国能力,辅国之才。如不是在那个**转折年代,历史会选择他的,会给他一个舞台。但历史偏偏和他开了玩笑,历史到了革命的关头。张謇没有沉沦,而是与时代共进。辛亥革命前,张謇呼唤君主立宪制,组织议会。君主立宪制,是把君王的权关进笼子里,与共和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省下了革命的代价。英国、日本都是君主立宪制,并不比共和制差。可惜清王朝太不识时务,搞假立宪,而且一拖再拖,从而失去了复兴的机会。辛亥革命后,张謇鼎力支持新政权,全力搞实业,实行他六策中的第四策,终于把南通建成全国模范县。模范县,是他治国的缩影,为新政权提供一个有工做、有地种、有书读、普及社会福利的“新新社会雏形”。
张謇志在治国安邦,振兴国家;实业是他,为实现心中理想-而作出的选择和贡献。张謇是国家的柱石,一个超时代的伟人。
第二篇: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欧洲最便捷的马六甲海峡通道,日本岛屿和台湾岛形成弧形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阻挠中国向东、向南发展,而俄罗斯也将被限制在亚洲北部发展,那么日本在亚洲就可以雄霸一方,甚至可以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相抗衡,到时日本就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了。
这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盯着台湾不放的原因了。而台湾问题上,钓鱼岛就是关键了。拥有钓鱼岛,也就拥有了钓鱼岛周围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及其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那么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关于“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日本就可以利用钓鱼岛来和中国争夺台湾了。
“台独”分子就是明白这些,才想寻求日本的帮助,日本也想通过“台独”分子牵制中国,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旨在建立一个“台日同盟”。
另外,台湾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到美国利益。
从中美建交前的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到建交后发表《联合公报》,从美国一面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到一面又对台军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台湾问题,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台湾,又不希望台湾独立。
美国对中国设置的岛链限制,台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台湾不统一,台湾当局继续走“亲美路线”,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制海权,截断中国向南发展的道路,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扩大,防止所谓的“中国威胁”产生。,台海统一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将触及到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愿意台湾独立呢?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如果台湾独立,日本和台湾必将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前面说过这样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到时美国将难以控制亚太地区的局面。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当年正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拿走了台湾,才有后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出现了一个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会起来,俄罗斯力量就会南下,美国就无法收拾局面。”且美国如果以武力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将会进行殊死抵抗,中国可不是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将不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这么简单。所以美国最希望中国台湾维持现状,这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选择。现状不变,美国可以依靠台湾牵制中国,同时和台湾进行军事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遏制住日本通往能源基地航线的咽喉部位,从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因此,从全球视野来看,台湾问题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中国希望和平统一台湾,而且必须统一台湾绝对不能让”台独”发生。日本却要为了限制中国,谋求大国地位,发展地缘空间,与中国争夺台湾。而美国则希望维持现状不变,以台独牵制中国,巩固岛链限制计划,北还可控制日本发展。台湾问题关乎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决不仅仅是一个岛屿的归属问题。
第三篇: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11年的考研战火正在燃烧,看着图书馆中的师弟师妹们埋头苦学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去年的考研经历。考研的过程是漫长而辛苦的,但它又是充实的,我觉得正是那段特殊的日子让自己成长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
我是从大三开始决定考研的,在08年11月时我报了万学海文的政治全程班,当时海文辅导班主要是给我们拉个主线,张锐的全程策划班上:仔细耐心的讲解了考研过程科学的时间规划和学习计划的制定,但给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老师们为我们复习所作的规划以及他们的鼓励。因为考研和高考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考研没有像高考时有老师给我们作辅导,这就跟失去了领路人一样有些盲目,所以当时海文老师为我们做的复习安排起到了很好的领路作用。万学提供的学习计划是一流的!
由于大三期间我们还有专业课和公共课要学,再加上得实习,我一直到09年7月份才开始很正式地复习,正好我的政治强化班也是在7月。因此,这个月我主要用来打政治和英语基础,建议大家在参加强化班以后认真整理老师的讲课笔记,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听课成果加深记忆,而且对以后的复习也有好处,可以直接掌握老师的讲课精华,这也是属于自己的最好的资料。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必须要读懂原理,因为这两门课出题是很灵活的,只有明白原理才能比较有把握的做题,尤其是主观题。先看一下前三年的政治试题中对此两门课试题的分析,看看出题的考点都在哪一部分,把这一部分的知识读懂并能应用。万学海文的赵宇提前给学员开设了政治导学班,专门就这两部分泛讲,因为这两部分必须要逆向思维才能理解和消化,许多学生政治的丢分就实在两门学科门前栽了跟头.万学的教学水平是高质量的!
每年的7月和8月北京可是热的要死,但是没有办法,为了理想必须奋斗,但是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上海文强化班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之前按照海文老师指点的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大纲真的变了很多,开始考近代史,还增加了法基和思修,但是一千多个知识点就这样在短短8天内被冻的要死的环境中学完,可报其他家辅导班的同学听说法基和思修就没讲,海文的王海军老师和一个姓郭的老师,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原先是命题组和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哎,海文的信息真的是太灵通了.万学的信息是最及时最准确的!提供的教学环境是最棒的!
考研是一个磨练人的毅力和耐性的过程,有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中途就放弃了。并不是他们不够优秀,只是他们不够坚强。半途而废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大家必须坚定信心,只要走上考研的道路,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尽管过程中
会经历很多的磨难和动摇,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收获我们想要的一切!万学的明天也会更好!
代表委员聚焦“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2011年03月04日07:51齐鲁晚报我要评论(6)
字号:T|T
新春伊始,全国多地出现“用工荒”,企业用尽各种办法却招不来工人,连传统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像一道谜题摆在整个社会面前。
3日,本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工商联主席王乃静,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瑞海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玉,走进本报“北京直播室”,本报首席评论员张金岭作为主持人,与两位嘉宾交流对话,把脉用工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招工难不代表劳动力紧缺
张金岭:今年春节过后,一些沿海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现象特别突出,于董你们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没有感觉到招工压力?
于晓玉:现在招工的确很难,我们下去招工发现,很多农民工不愿意出来。但企业招工难并不是劳动力紧缺,而是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
现在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农业的政策,加上过去沿海城市一些传统的加工行业向内地转移,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资待遇跟在外地差不多,生活成本又低,他们自然选择留在内地,所以用工荒在沿海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
张金岭:和招工难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对这一矛盾现象,很多人不理解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王乃静: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市场是由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组成的二元结构式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进入城市。当农村劳动力市场消耗殆尽,城市企业必须大幅提高工资才能招来劳动力,这个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来讲,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来,企业面临招工难,有的人就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吃光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农村劳动力,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农民工,“十一五”期间仅山东省就转移农村劳动力700多万;第二就是大学生,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才117万,到2010年已经达到630万,再加上城市新增劳动力,这个数量很大,根本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近期做了对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想用的人没有。现在哪些人最热?一种是技术性工人,如钳工、车工等;一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在普通劳动力也难招,这反映出就业培训欠缺,就业市场供求错位,企业想招的招不来,求职者想进的企业进不去。
光涨工资未必能留得住人
张金岭:于董作为企业家,面对招工难,您认为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比如给工人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待遇,就能单独破解这个难题吗?是不是会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少用工人数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利润,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层次?
于晓玉:光靠涨工资不见得就能把人留住。以前企业一个月一千块钱就能招到工,现在给两千块钱都不一定能留住人。企业能做的有很多方面,首先要为员工购买保险、增加工资、解决住宿问题等等。此外还要改善工作环境,不能拿员工当机器一样使用,要让他们有归属感,不想家。农民工肯定愿意去这样的企业。
张金岭:招工难现象,从积极的一面说,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对提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肯定有帮助,但也有弊端,或者说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对于不同的地方政府来说,互相之间能不能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来帮助企业吸引农民工?
王乃静:农民工渴望对城市有归属感,希望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不少企业通过增加工资、购买保险等方式留住员工。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小企业利润率低,很难承担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最终只能关门,转方式调结构、产业升级更是搞不了。建议政府进行调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进行减免或者全免。过去我们对外资企业有免税政策,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小微企业减免税收?
另外,政府还要改变过去只盯大项目的惯性思维,把土地都给大项目,也要考虑通过园区的形式把地卖给搞同类产业的小微企业,以方便他们搞产业集群。这样既能够保证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又能为企业创造空间、为员工涨工资,以此来增加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
大学生与农民工之间应有交集
张金岭:现在有人主张,可以把针对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和针对大学生的人才市场合并,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王主席认为这样是不是有助于缓解招工难,同时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这个建议有没有可行性?
王乃静:实际上,很多企业已经把这两个市场合起来了,现在从高校里招的本科生到企业里去,也是先当工人,研究生(论坛)到银行里去,就先干柜员,都是在普通的技能性岗位上干,只不过大学生可塑能力强。
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迎合市场需求,去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本科学校太多,专科学校太少,但大部分人上到专科就业就可以了,这种专科叫职业教育,培养技能性人才,只有这样,两个劳动力市场才能真正交集。
张金岭:于董你们企业里招的农民工和大学生之间的待遇差距大吗?你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于晓玉:目前他们之间的待遇差距不大,但5年后就能拉开距离。
对招工难和“用工荒”也应该各有解决之道,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而高等教育也更要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让农民工“上得来”,大学生“下得去”,那就业难和用工荒也就有希望解决了。
第四篇:从机械行业看祖国六十年变化
从机械发展看祖国六十年变化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坎坷艰辛、六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绽放,向世界高喊大国的声音,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
回首六十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六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可歌可泣的事: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十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紧跟时代潮流的改革开放设想和伟大的“一国两制”政策,1997年中国成功收复香港和1999年成功收复澳门,1998年中国军民齐心协力掌声特大洪水,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和神七的顺利飞天也是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建国以来,我国的机械行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经过这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世界重要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起现代经济发展之所以卓有成效、综合国力之所以强大,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机械制造业。因此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机械制造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经济发展基础是否牢靠的重要标志。
1949年的新中国,机械工业十分落后,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产业也不能发展,特别是汽车、农机,还有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机械等。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机械制造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至于其他很多产品不能生产。中国急需发展机械制造业,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机械工业逐步发展起来。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到1978年我国汽车年产量还只有14.91万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1992年年产量突破100万辆,2008年国内汽车产量为934.51万辆,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即将突破1000万辆几乎已成为事实。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正式下线,从此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形成一批汽车制造厂、汽车装配厂和改装车厂。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工业经历了产品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和资本多元化改造等过程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致于我国跻身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五位,而前两年,借道上汽成功登上生产名录的奇瑞汽车,在短短四年内就发展成为中国汽车民族自主品牌的领航者。
随着国门的打开,我们看到,中国的纺织机械工业还相对薄弱,国外纺织机械的快速发展已将我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因此,我国在制定“七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纺织工业的整体快速发展计划列入其中。“八五”期间,纺织工业部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抓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上。首先是淘汰100万枚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落后棉纺锭,同时以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清钢联合机、新型精梳机为“四大重中之重”,加快新型纺机国产化。虽然中国纺机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路程,但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自力更生建设一定规模的纺织机械制造业,实行自己装备自己的政策,基本上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纺织机械工业在提供的设备数量上保证了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对纺织工业各行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60年之于浩瀚历史之长河,不过转眼一瞬,弹指一挥间;60年之于茁壮成长之新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却是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沧桑巨变。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60年的曲折发展,已成为门类齐全、满足行业需求、具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支柱产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约占到50%,而欧美的发达国家,它们的农业人口只占了不到2%,它们都是用现代化的机械来种地的,效率远远高于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政府也看到了发展农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加大了补贴力度,极大的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机上,形成了依法促进农机发展强大的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机械工业从刚开始极为薄弱发展到如今的总产量世界第五位、并且继续高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显著提升了。
1949年时机械工业总产值只有5.6亿元(折合1990年物价水平,下同),大规模建设开始时的1952年也仅有25.86亿元,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加到1082.3亿元,1998年则为14604.6亿元,比建国时增长了2610倍,而这几十年来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6%,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增长水平,更是大大高于同期的世界水平。
机械工业这种核心产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良好政策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引和感召下,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的方针与政策得以制定、一系列的重大国家计划得以实施、一大批成就得以涌现。进入新世纪,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使之长久不衰,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江泽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胡锦涛提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拥有了这一系列先进的理论和思想,中国机械的高速发展则是必然了。
目前,我国的机械工业是以“先进技术设备”为中心的,我们要由“以设备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我国机械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另外,机械的功能上则有现在单一的或较少的功能向全功能转变,发展则是向着基于资源节约和和环保基础上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和集成化。
作为一个机械大国而非机械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将各个产业高端技术融合后制定机械领域的长远发展计划,加强对基础研究中原创性理论方法的支持力度,争取在本学术界多涌现一些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和著名科学家,有一批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促使我国机械制造业产生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世界名牌产品,这样我国的机械才能在全球机械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进而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未来更美好!
组长:项子灿
组员:项子灿 李鹏志 杨振东 安喜君分工:起草材料:六人
总结文章:项子灿 杨振东 魏冲 打字:韩赟波
制作ppt:安喜君 李鹏志
赟波魏冲
韩
第五篇:酒店营销六策
酒店营销六策
阮文华《中国旅游报》2007.04.0
4酒店不同于一般营销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行业的独特性,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当立足于酒店的实际,结合酒店的现状,考虑酒店的未来发展计划,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第一、酒店营销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需要酒店的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更需要酒店决策层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才能使酒店制定的营销战略科学合理。将营销策略的制定放在营销部门,将难以提升酒店营销的质量和层次,更难以通过培育和锻炼酒店员工的营销意识。第二、酒店营销应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部门的调研,分析客户需求和偏好,从而推动酒店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从这个层面上讲,酒店的营销首先是一种“以销定产”的营销,而不是不考虑市场情况、地域环境和投资者偏好,盲目推出不能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第三、酒店营销应是一种包含制度、机制、策略、定价、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的营销体系,更是涵盖采购部、制作部、仓储部、财务部等在内的众多部门和人员的系统化分工。通过建立有序的酒店营销机制,以提高酒店营销水平。第四、酒店营销是一种持续性的长期营销,并将其作为酒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来看待,而不能仅局限在阶段性营销和任务营销的层面,而不能很好的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酒店的营销不能有短视的观念和意识,而应当从酒店未来的成长性上理性制定营销策略,开展营销活动,促进酒店营销业绩的提升。第五、在酒店的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还应当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其制定的酒店营销策略在日常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市场发展和酒店的经营实际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地为酒店的业绩提升服务。第六、酒店营销策略的制定应注重其健康性。不合适的营销策略,会使酒店陷入一定的营销困境。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酒店经营秩序。诸如不切实际的酒店产品开发和设计,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经营服务项目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