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曹操的诗歌看其政治理想
从曹操的诗歌看其政治理想
中文学院1001班 谭玉香 学号 14100602833 摘要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爱好文学,尤长于诗歌,就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也常常寄兴风雅。正如元稹说的“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吟咏,自然更能反映社会风貌,更能体现出曹操本人最真实的感情及其政治抱负。因而曹操的诗歌不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痛苦,而且更多的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曹操 诗歌 社会环境 政治理想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县)人。祖父曹腾是个宦官,父亲曹蒿是曹腾的养子。曹操二十岁举孝廉入仕途,先后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黄巾起义,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从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后封为魏公,进号魏王。死后尊为武帝。由此可见,曹操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他得家庭环境可能恰恰从环境上造就了曹操独立筹谋,机敏颖悟的品性,又加上曹操所在的社会环境,历经了罕默德大**,他的大半生都在战争中度过。而就因为曹操个人具有的品性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促使他成为了乱世中的英雄!
虽说曹操的一生大都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但是曹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在征战疆场之中创作了大量的富于感情的诗歌。曹操。曹操诗歌前期的创作主要抒发的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曹操满怀一腔救民之情。他在极力的改变着社会现实,为东汉王朝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东汉末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诗人已经无心挽救风雨飘摇的汉王朝。他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他认识到要想救民,只能完成统一。曹操拥有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后,他开始了他的王霸之业。所以他后期的诗作多体现的是他王霸之心和求贤之心。后期的诗作风格语气更像是一位帝王,诗中充满了英雄气息和帝王之气。而前期的诗则更像是一位臣子,心中尽怀天下。他的诗歌存留至今的只有二十多首了。数量虽少,但是却能体现其独特的面貌。就这些诗歌的内容来说,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疾苦的诗。二是表现作者理想、怀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的。三是游仙诗。
后人评说:曹操的心境在诗歌中。手捧曹操诗歌,任选一首,慢慢品味,用心体会,我们似乎能从那字字句句中看到曹操那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的心情,似乎能感受到曹操那超乎寻常人的胆识与战略,能感受到他心寄于民的心情,能感受到他那气宇不凡的英雄气概和奋发昂扬,横扫群雄,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
一 反映汉末社会**和民主疾苦的诗,表现曹操伤时悯乱的感情:
《蒿里行》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
它不仅对因战乱而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与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人,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这是诗的开首第一段,诗人用四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这描写了当时各军大军自相残杀的状况。“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四句对袁绍的行径给予无情的揭露与抨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诗的结尾。诗人描绘了一幅凄惨悲凉的画面。这正是诗人大痛大悲之情的充分流露。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气势沉雄的超凡文采,也反映了诗人博大胸襟,俯瞰一切,对腐朽势力敢斗争的英雄气概!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而在这首《薤露行》,诗人直接指出正是汉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才使“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的何进之徒高居庙堂,没有多少才能却妄谋大事,致使“贼臣”董卓“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作者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东汉王朝的统治集团,叙写了汉政权传至二十二世灵帝时,因误用庸才何进之流而招致天下大乱,国势日衰的真实图景。慨叹、惋惜、激愤之情,充斥于诗人笔下。“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汉室动荡也导致了人民的流离失所,曹操用他的诗歌对饱受苦难的广
大人民群众表达了深挚的哀惋和同情。
二 表现作者理想怀抱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诗歌。从这类诗歌中,更能看到曹操的政治抱负。感受那种为王的气魄!
《度关山》和《对酒》这两首诗直接描绘了曹操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君明臣良,爱民如子,路不拾遗,人寿年丰。这简直就是一个太平盛世。虽然这两首诗相对于曹操的其它诗歌来说显得有些枯燥,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治世态度,反映出他的治国抱负!
最能体现曹操本人的思想情怀及其诗歌艺术风格的,便是《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神龟虽寿)等。
《短歌行》是一首用于饮宴的歌辞,包含有感伤离怀、怀念贤才故旧、嗟叹时光易逝和希望得到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感情。全诗可分三层。第一层表达了人生短暂,功业未成而发的深沉感叹,只能借酒消愁,情调比较感伤。第二层写了诗人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渴望在贤才的帮助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壮志豪情。第三层写了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全文从开头写诗人与朋友在一起欢宴之际,碰杯接盏,欢歌笑语之时,深深感到年华易逝,时不再来而功业未就,深感苦闷,只能无奈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充着斥深沉的不快,继而写到自己充满着对人才的渴望,和对贤士寄予的厚望,想象贤才到来的欢快景象,然而,有心如此,人才却尚未招览更深层次的感到苦闷,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就明显而深刻的表现出来。一心渴望贤士到来,却又似乎矛盾的渴望贤士择明主辅之。“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用“乌鹊择枝”的形象来比喻,使意境新疑、且意味深长,在真切的内心矛盾和忧虑之中,渗透着慷慨悲凉的情调。同时又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诚心诚意,迫不及待的对待贤士,来使“天下归心”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抒发自己的远大报负和志向。纵观全文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反反复复,忽明忽暗的忧愁和苦闷来突显其伟大的报负和志向,深沉的忧郁气氛之中却激荡着一种慷慨昂扬的情绪,使人感到在战乱年代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积极坚定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回师经碣石观沧海时所作,通过写景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及其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洪波,诗人自然心情激荡,浮想联翩。于是诗人将其包举宇内、囊括四方的宏伟壮志和横溢的豪情融合在海的壮阔图景中。
《神龟虽寿》这首诗主旨在于强调人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襟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是全诗的主干。读起来给人一种高歌猛进,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感受,从而,我们更能体会到曹操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 游仙诗
《气出唱》《精列》《陌上桑》《秋胡行》等,篇数占了他曹操现存诗歌的三分之一。虽为游仙诗,但是不失他的创作风格。曹操在事业取得一定成功后,用得道长寿来表达他的内心仍然充斥着进取不止,奋斗不息的情感。他希望自己能活得更久。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伟大抱负!
读曹操的诗,就像是在听一个英雄的独白!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曹操心境的变化,可以感受到曹操由“为人臣,谋臣事”的态度到“为君心,安天下”的伟大抱负!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而曹操的诗歌也是一面镜子,那首首诗歌将一个怀抱理想,拥有豪情壮志,一个有霸王之气,有囊括天下,安定全天下伟大抱负的乱世英雄—曹操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参考文献
教科书—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编 马积高 黄钧)《曹操 枭雄人生》(长江文艺出版 杨凡 著)网址 www.xiexiebang.com 7
第二篇:从杜甫的生活经历看其诗歌的现实主义体现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诗歌艺术的现实主义体现
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陈啸
内容摘要: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的风格是紧扣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与诗人自身经历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到杜甫诗歌的创作经历了盛唐的豪迈气概,安史之乱的颠簸流离,经历战乱之后的忧国忧民,对社会现实的写实也由感性转为理性,以此成就了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 经历 诗歌 现实主义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精深程度,在我国文学史上少有比肩之人。大家公认,“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因此,杜甫诗歌享有“诗史”的称誉。笔者认为,这与杜甫生活的年代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的写实由表及里,由感性而理性,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盛唐颂歌(公元712年—747年)
这一时期,唐帝国正是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虽然杜甫二十三岁应试落第,但正值风华正茂,抱负远大,性情豪迈,当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期的游学经历,使杜甫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其诗歌创作也是以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作《望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题张氏隐居二首》、《饮中八仙歌》、《春日忆李白》等。《望岳》一诗借泰山直抒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饮中八仙歌》则通过饮中八仙豪爽洒脱的饮酒情态,描绘出一幅盛唐气象。二、十年困顿(公元747年—756年)
这一时期,正是安史之乱前的十年。因李林甫妒贤嫉能,杜甫应试落选。虽然杜甫多次献诗自荐,但没有结果。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 的潦倒生活。乱象的社会现状和困顿的个人处境,使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诗歌创作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社会现实,初步形成了 “沉郁”的诗歌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丽人行》、《兵车行》、《后出塞五首》、《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杜甫的名篇《兵车行》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出百姓被驱往战场的悲惨图景。这首诗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从此形成了诗人在思想上的主要特征:写实,批判,忧国忧民。
此后,诗人创作了《丽人行》,揭露杨玉环的亲族腐朽、荒淫、奢侈的生活;写出《后出塞五首》,讽刺朝廷的好大喜功;创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十年困顿的生活使杜甫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确定了杜甫以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忧国忧民(公元756年—770年)
这一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致使帝国将倾,生灵涂炭。“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而衰。此间,杜甫携家逃难,颠沛流离,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苦难,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忧国忧民”思想完全走向成熟,诗歌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蜀相》、《又呈吴郎》、《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作者以极深厚的同情和极生动细致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石壕村的老妇一家的苦难:“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人又用“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静寂、泣声如缕的悲凉气氛,深刻地写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
晚年的杜甫流离失所,最终病逝于湘水舟楫中,此时的他有着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抒发了诗人对国运由盛而衰的感叹和无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借对历史人物凄凉身世、壮志难酬的同情,感慨着自己的悲郁情怀。
然而个人生活的困顿也使得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深刻、强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天下百姓的痛苦,希望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夜喜雨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和希望。
杜甫一生饱经忧患,颠沛流离,但始终爱国忧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正因为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亲身经历,才能使他在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上有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参考书目:
1.《杜甫选集》 聂石憔 邓魁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一版
2.张浩逊《唐诗导读》1版
3.余恕诚《唐诗风貌》第1版
4.林继中《杜诗选评》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三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5
第三篇:我看曹操
我看曹操
在现今的电视剧中,曹操常以一个”挟天子令诸侯“的奸贼形象出现。那曹操,是一个奸贼吗?
众所周知,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到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那里避难。半夜,听到磨刀声,尤其是一句”先绑了再杀“,他迅速冲出房门,持刀将他们全杀了。发现真相,他知道是误杀。逃离时遇到吕伯奢,由于担心东窗事发,曹操毅然将他灭口——”宁可我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
后来,曹操率军南征北战,但他患有头痛疾病,难以忍耐,便找来华佗为他医治。医好后,曹操担心华佗治标不治本,想留下华佗。华佗乃一代神医,况且医者父母心,他当然想悬壶济世,岂愿受曹操束缚。华佗借口妻儿有病,要回家中。曹操因此将他杀了——”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
曹操如此多疑,又心狠手辣,似乎无所不用其极。可他的传世佳作《短歌行》、《观沧海》无不显示了他的爱才之心,容人之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真有爱才之心? 对此,杨修之死,后人颇有争议。依我看,杨修确有旷世奇才,可他却恃才放旷,屡次道破曹操玄机,如”一合酥“等,这犯了曹操的忌讳。另外,杨修介入曹家世子纷争。自古以来,介入这种纷争无非就是这种结果——不成功便成仁。杨修自然而然就成了这场争斗的牺牲品。
另外,曹操对战败的关羽仍礼贤有加。他还将赤兔马赠与关羽。当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极速传达下来的居然是通关文牒。再者,赵云救少主刘禅,七进七出曹营,如入无人之境。赵子龙武艺高强自然无话可说,但若非曹操爱才,就是乱箭也将赵云射死。
看来,曹操虽是一个多疑,宁枉毋纵之人,但他确有爱才之心。鄙人认为,当今连续剧只是为了剧情需要,才把曹操塑造成一个”贼“的形象。
鄙人看来,曹操雄心壮志,文韬武略,挫而不折,但做事有时不择手段。抛开政坛,他的诗文亦是千古闪烁。他生活随意,能对酒当歌,问问人生几何。如此一人,堪称千古传奇人物。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第四篇: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
从中国当代诗歌反观其发展前景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诗歌,虽然崇尚自由的诗体风格,但那些脍炙人口,并在大众中广泛流传的,仍是以重节奏、音韵和明朗健康意蕴为主的。“自由”下的新诗,脱离了中国诗歌的本质。不管近现代派如何去粉饰“自由”,始终遮掩不了大众心中的诗性——形式的规范(讲求节奏和音韵)、语言的简洁凝炼和内容的健康明朗。
【关键词】食指、赵丽华、恶搞、人民文学
一﹑反观食指《相信未来》创作背景及其影响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文革”十年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96年夏至71年间,各类文艺刊物相继停刊,文学图书的出版也被迫中断,建国后十七年来创作的绝大部分优秀作品均被罗织了各种罪名而遭“批判”。68年底,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万青年学生先后离开城市来到边疆和农村,其中绝大部分是“文革”初期积极投身运动的“红卫兵”。
“文革”期间,艰苦的生活环境、背井离乡的惆怅和一辈子扎根农村的忧虑,使当初叱咤风云的一代社会宠儿产生了深重的幻灭感和挫折感。在此种心态的支配下,知识青年们开始用他们擅长的文字来倾吐内心的情绪。形式和数量数诗歌最多。“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应运而生。“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其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文革”初期,大多是革命热情高涨的“红卫兵”。
此类文学人物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食指了。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新诗的第一人,中国朦胧诗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称其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深刻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郭路生一首《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祖国各地流传开来,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
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被殉道的命运。这些诗句纯净、隽秀,带有儿童般执拗的真挚,它出现在知识青年们普遍开始厌倦政治运动,在逆境中重新思索人生价值的特殊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惊醒和呼唤的作用。因此,诗歌一经完成便很快在知青中传抄。正如林莽所称:“《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1]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之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在那阴云密布的年代,食指在人们心灵深处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无数青年就是跟随着这样的信念坚强的生活下来的。
诗界如此,大众如此,中国诗歌的前途又未尝不是这样!但其命运之坎坷可想而知,然事实也令大众开始了中国新诗发展出路的探索。下面以大众对赵丽华的评介为例加以阐发。
二﹑由国家级诗人赵丽华引起的评说
人们早有定论:诗歌不仅可以欣赏,更可用于教化。[2]如果我们用现代方式形容其功能,则可以说,诗歌可“休闲”,可在娱乐中“休闲”,在“休闲”中娱乐。
笔者认为:诗歌可以永远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之物!但“下里巴人”决非××ד土货”。我以为诗歌中的“土货”也应当是“下里巴人们”经社会大众“提取过的东西”。
可惜在我们文坛的“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诗歌协会”中,在他们以往的工作发展中并未更多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工作做的更好,而是放任下半身文学到处泛滥。”[3]以致于被拥有众多网络粉丝的韩寒骂个不休!到这,我们更应该反思中国诗歌的发展前景。
三﹑构建新诗的审美共识
赵丽华是一位早已成名的诗人,她早期的“口水诗”处女作,虽笔者不敢恭维,但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创作的属于真正新诗之作。大浪淘沙,历史自会亲睐金属和它发出的声响。在这个网络恶搞泛滥的时代,诗歌被恶搞是迟早
的事。究其根源,中国新诗诞生近百年,至今仍未形成审美尺度和共识。某种意义上,恶搞呼唤加速新诗规范的确立。
(一)诗人是被恶搞的对象之一
网络使天下一家,国外恶搞在先,国人也赶上凑热闹。或把严肃当娱乐,或为讥笑与嘲讽;或通过恶搞成名,或通过恶搞坏事;甚至通过恶搞获取利益等等。当然少不了捕风捉影极尽恶搞之能事。
在当下网络恶搞成风的时代,恶搞社区、恶搞吧、恶搞博客等与日俱增。恶搞影视(如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等)、恶搞体育(如世界杯)、恶搞明星(尤其女明星)、恶搞红色经典(如革命题材)、甚至国家领导人(尤其国际、历史人物)都难免招“贬”,诗人诚然是被选择的对象之一。
某种意义上,诗歌被恶搞是历史的必然。尤其面对中国新诗缺乏审美共识之现状,诗歌似乎到了不得不恶搞的地步,也似乎只有恶搞才能重新找回本真,使诗歌从诗人到大众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二)恶搞促使中国新诗派反思新诗理论及其创作
中国古典诗词所构筑的审美共性,同历史文化的传承,构筑了大众的审美习惯,这无庸置疑。新诗发展近百年,大众显然并未全盘否定。细探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仍不难发现大众在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应该看到,大众对诗歌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长远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从《诗经》所确立起中国诗歌的地位开始,经历了古风、辞赋、律诗、绝句、词、曲的审美变化,但都未脱离古典诗学的诗性本质,大众当然肯定。今天诗界内部大多反对政治口号、政治说教,但口号、政治诗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大众所需,如抗战时期充满激情和战斗精神之作,谁又质疑它们是否为诗呢?而诗人对口号真正讳莫能及的,主要是“文革”部分口号诗,趋炎附势,丢了人格和历史责任感。这也只是背离了诗人的“做人”本真,而并未脱离传统“诗性”特质。
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诗歌,虽然崇尚自由的诗体风格为其主
流,但那些脍炙人口,并在大众中广泛流传的,仍是以重节奏、音韵和明朗健康意蕴为主的。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臧克家《老马》、卞之琳《断章》、舒婷《致橡树》、余光中《乡愁》、食指《相信未来》、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等等,都坚守着传统诗性的共性特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朦胧诗潮,是中国新诗的又一历史性“革命”,但这不是给中国诗歌带来成功,而是从此走上了歧途。
朦胧本身并没有错,而在于由此引发的诗歌语言之生涩与晦恶。朦胧没有给中国新诗穿上盛装,大众也最终发现,这仅是“皇帝新装”般闹剧。诗歌圈内的狭隘理念由此蔓延,把诗歌当成极端个人“私事”,疏远大众。中国新诗主流正沿着这条道路离开大众的审美共识,偏离航向,越走越远,甚至连诗人自己都看不清。
我们势必要造就反叛,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随着朦胧诗的被否定,新诗流派应运而生。五花八门地打着探索创新的先锋旗帜,明争暗斗,诗派林立,各自为政。但大多吵闹一时之后便偃旗息鼓了。诗歌圈内抱定“自由”不放,各种极端催生,学院派的空乏华丽,垃圾派的白话口水,下半身的崇低昧俗,确实把朦胧晦涩掀了个底朝天。最显著的莫过于垃圾和下半身运动,打着口语和贴近大众的旗号,大多实为“口水”之作,同样脱离了大众心中的诗性特征,使诗歌卷入了从“浮燥”到“泛滥”的境地,理所当然地遭受到诗界和大众的共同唾弃。
朦胧衍生的晦涩远离了大众,当然不是生活所需。然而,大众也不给新生的流派买单。他们无需矫揉华丽,也看不贯垃圾口水,更鄙视低俗。高傲的诗歌早已走下神坛,而不是被“恶搞”的今天。诗歌成了生活的边缘之缘,唯有圈内者乐此不疲,自鸣得意。究其根源,“自由”下的新诗,脱离了中国诗歌的本质却视而不见。殊不知中华文明五千年,泱泱诗国之诗性根深蒂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不沾诗的大众谁没闻过诗的气息,谁不知道诗不是啃不动的石头,不是“口水”大白话,不是简单分行?不管近现代派如何粉
饰“自由”,始终遮掩不了大众心中的诗性——形式的规范(讲求节奏和音韵)、语言的简洁凝炼和内容的健康明朗。
(三)恶搞加速确立新诗的审美共识
诗歌的发展史证明,诗人的探索与创新全无止境。并且推动了诗学的发展,成就了“中华诗国”的历史称号。否则,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探索与创新便没有发展,更谈不上辉煌。但也不能因此毫无原则地脱离事物本质。这无论诗人还是大众,都应是普遍的认识。
一直以来,诗歌创作主流严肃、严谨、高雅。不论诗人本身还是大众意识,作诗不是件容易事,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诗人。在潜意识中,大多写诗的人很痛苦,也注定了其孤独,甚至孤傲。大众则通过对诗作的认知,心随诗动,去感知,去体悟。诗歌以最初的直接表达情感,演化为影射思想感情,从而在表达方式上脱离了纯粹的口语,成为独立的语意文本,并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的简洁凝炼,体式的规范恒定,使诗歌形成有言外之意,讲节奏和音韵规律的传统诗性特征,并成为大众的审美共识。
然而,从西方借鉴、模仿而来的自由体新诗,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诗性特征,远离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共性。在近百年历程中,破而不立,破而难立,“自由”成了制约新诗的魔咒,大众则看不清新诗的面容,因而无从审美尺度,更谈不上共识。自由体失去了审美基础,由纯粹的模仿发展为纯粹的混乱。诗人在魔咒中舞蹈,大众则离她愈远,于是便有诗歌“恶搞”大众在先之说。此言当然不可信,当然不是诗人有意识的行为,如果真有,那他一定不是诗人,或不配做诗人。诗歌被恶搞,是她自身远离诗性,疏远大众逼出来的。表面上,被恶搞者受到伤害,实则在催生社会对自由体新诗审美共识的构建。[4]
诗人赵丽华对“口水诗”的尝试之作,当然远离了诗性。不管它是不是诗,至少她已借用了诗的名义,有意或无意中成了被网络恶搞的对象。她也因被恶搞而更加出名,这是丽华之幸。诗歌因恶搞使其从边缘暂时回归了大众的视线中心,更是诗歌之幸;而恶搞新诗,导致大众对新诗的进一步否定,首先激发
了对“口水诗”的全面否定,使“口水诗”真该寿终正寝了,使新诗回归诗性之路,这是诗歌的又一幸运;新诗势必在否定之后,出现了新的肯定,这就是加速建立新诗的审美尺度,又何尝不是新诗之一大幸事?看来新诗真是三生有幸,必有新的出路了。
四、《人民文学》对中国当代诗歌现状的评述
著名诗人雷抒雁认为,“从总体上看,这些诗代表了目前诗歌的创作水准,优点和问题都尽现其中。一些优秀的诗作,既有对现实的独特观照和深入理解,更有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对不同生存状态下的人与物的诗之敏感和发现,丰孕的感性、知性与智慧相融,对生活的热爱,诗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心灵细微处的波折与痛感,都有着透彻的感悟与揭示,是审美的诗行,也是具有启示性的灵魂透析和抚慰,标志着目前中国新诗所达到的新高度。”[5]同时,他也谈到当前诗歌界出现的一些问题,譬如“梨花体”闹剧。他说,“网上恶搞赵丽华事件的发生与当下一些诗人自身的不检点有关。诗人寻求出名无可厚非,但应安心写诗,用作品去感化读者,而非其他俗套。”
与会者首先肯定了中国诗歌的主流,他们认为,当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最好时期。诗人们对诗与思、与现实、与艺术的理解和洞察甚是敏感、深入和精微。这是诗人自主写作的年代,老诗人写的朴素、透彻,其作品却更有分量,如诗人大解的《衣服》,简练的文字,却写出了流动的河水与变化的时代,但对母爱却是凝固不变的。中国青年诗人成为诗歌创作之主体,他们井喷般的协作喷洒出中国诗歌新的高度,层出不穷的新人出手不凡,让人们对中国诗歌的前景充满了向往。如女诗人白玛,其诗情感充沛,散发出浓郁的边地风情,尤其是撼动心灵的描绘及雀翎般绚丽多彩的短章,使本期诗作特大号的作品更加丰富。
综上,中国新诗必有出路,必有其走出自我的一天,让我们期待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吧!
参考文献:
1李明隆《痛苦的呻吟,撼人的信念——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赏析》 2汪剑钊《文革中的地下诗歌》
3阿蔡《赵丽华其实是只“国家级”的替罪羊》 4晓曲《恶稿诗人赵丽华呼唤构建新诗的审美共识》
5文松辉责编《检阅中国当代诗歌现状》(人民网《读书》频道《人民文学》3月号)
第五篇:曹操的诗歌
曹操的诗歌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操的诗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的诗歌1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曹诗纪实,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暂时就这么多了!
曹操的诗歌2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沈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曹操的诗歌31、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翻译: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2、《龟虽寿》
【作者】曹操【朝代】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翻译: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短歌行》
【作者】曹操【朝代】魏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白话翻译: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4、《蒿里行》
【作者】曹操【朝代】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话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5、《苦寒行》
【作者】曹操【朝代】魏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
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
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白话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深深触动我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