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脱欧看现代政治的崩溃

时间:2019-05-14 14: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英国脱欧看现代政治的崩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英国脱欧看现代政治的崩溃》。

第一篇:从英国脱欧看现代政治的崩溃

从英国脱欧看现代政治的崩溃

英国并不是被抛弃的,而是“离家出走”。热爱公投的英国人

英国非常喜欢进行公投,第一次是针对苏格兰独立进行公投,但苏格兰并没有成功独立。2016年6月23日英国针对是否脱离欧盟进行了二次公投,并且公投成功决定脱欧。近日Facebook及其他英国社交网站上,有很多英国民众表示又不愿意脱欧,认为之前的公投行为只是一种玩笑。报道称,有英国民众公投的依据只是为了和身边的朋友不一样,同时公投之后英镑贬值让民众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

伦敦一些市民表示,虽然英国要脱欧但伦敦却坚决不反对,伦敦要独立出来。由此可以看到英国人是很任性的,民众不是在公投,就是在准备公投。

总体而言,英国的精英阶层更倾向于不脱欧,他们希望欧洲是统一的。但有一部分务实的人希望可以脱欧。

哲学角度看欧洲和英国

凡是有一定哲学了解的人,都知道英国的哲学传统“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大卫·休谟在哲学传统上更注重“经验”,“经验”就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英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大卫·休谟认为“实践是人生的指南”,即没有真理、理念或者天国,只有看得到摸得到的才值得相信,在哲学的传统上他们始终坚持着“经验论”。

欧陆哲学又称为“理念论”或“观念论”,欧洲大陆注重理念(eidos,idea),英国则注重经验(experience)。这两个传统引申出两种不同的法律体系,英国包括英美主要是“判例法”或者“习惯法”,这种法是不成文的,是通过经验,由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作为依据。另一种是“成文法”,这是由最聪明的、最能把握世界真理的人制定的。例如《拿破仑法典》、《德国民法典》中国同时受到了这两个传统的影响。

英国的精英阶层之所以不赞成脱欧,是因为他们认为要建立共同体,建立一个符合理念、完美无缺的欧洲。同时针对欧陆哲学中的理念(eidos,idea),有一种传统认为理念是唯一且真正完美的,现实的经验是非常多而且残缺的,必须要用理念替代、批判现实。

总而言之,英国的哲学传统、法律传统等各方面都与欧洲大陆是矛盾、相反的,并非一派。而英国人的整体行事风格也是如此。

导火索:“欧盟的问题” 欧盟的发展演化:

① 欧洲煤钢共同体,即经济共同体,属于战略资源的统一调配。② 逐步变成文化共同体,主要针对文化政策和观念。

③ 形成政治共同体,欧盟有统一的议会,并且欧盟的法律高于各国法律。个人认为以后可能会发展成为成为军事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一定会产生很多问题。经济共同体涉及到资金财政是可以合理计算的,文化共同体也可以互相协商,但是政治共同体会产生巨大的冲突。欧盟在做政治决策时,经常会有种理想主义。欧盟议会的议员并非民选而是推选,没有执政经验而且倾向于理想,但是英国是注重经验的。

导火索:“难民问题”

关于接纳叙利亚、穆斯林难民的问题,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坚持要接纳难民,因为德国在二战时迫害了犹太人,与穆斯林之间战争频发。这涉及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复杂的宗教关系。再例如俄国也有一定的愧疚心理和理想信念,于是也同意接纳难民。

但是英国与难民问题无关,叙利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责任。欧洲与穆斯林之前的冲突很大,德国屠杀过穆斯林民众,这一切英国并未参与,英国没有伤害过难民及其国家和宗教。因此欧洲议会统一分配难民名额让英国无法接受,并且欧洲没有接受的必要,战争的发起者美国才最应该承担责任。总而言之,政治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产生问题,这取决于两者的习惯和决策方式的不同。

导火索:“希腊等国债务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希腊民众的福利非常好,比如工作时间短,收入高。可以将希腊看作一个懒惰、贫穷、不愿意劳动获取金钱,但却希望生活水平很高的人。希腊是政府养着民众,并且民众不愿意节俭,于是造成了国家财政紧张,甚至出现债务危机。

针对希腊的财政问题德国给予了希腊资金援助,在持续三四次后希腊依旧坐吃山空,德国希望希腊能够节省资金的使用,但希腊却表示德国如果不给予资金援助就去寻找俄罗斯的帮助。于是欧盟帮助希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贷款,但是希腊却并不还款。

英国对希腊的行为非常反感,他们的经验主义认为不应该再无条件的支持希腊,于是英国不愿意再出资金援助。但经过德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劝说,英国最终还是给予了一部分的援助资金。

但希腊债务危机还没有结束,西班牙、葡萄牙也出现了债务危机。西班牙的民众生活也非常的悠闲慵懒,当他们出现债务危机时也希望能够获得欧盟各国的资金援助,英国对此非常不满。

脱欧事件的其他导火索

欧盟在后来吸纳的其他成员国,尤其是个别东欧国家例如克罗地亚、捷克等地,由于国家比较贫困,民众希望能够去英国进行工作。英国的经济决定了如果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就会减少英国人的就业机会,对此英国非常不满,懒惰的人在找他们要金钱,而勤快的人在争夺他们的工作。

除了东欧国家的民众,还有一部分叙利亚的难民也想生活在英国。叙利亚难民之前是在土耳其,他们认为当地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于是想要去德国、法国或者英国,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因此,内部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就业问题,让英国和欧盟的矛盾逐渐增加。

近期中英两国交往频繁,社交网络上有调侃称“100年前英国人来到中国,当时的宰相是李鸿章,英国帮助中国修铁路;而现在英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帮助英国修核电站、水站。英国女王就像慈禧太后,卡梅隆就类似于李鸿章。现在的我们是扬眉吐气的”。

欧洲坚持理念论,对于中英两国交好甚至互相帮助表示反对。但是英国人非常聪明,他们认为追求利益才是最终目的。英国人认为“钱比脸要重要”,但欧洲认为“没有脸也就无法花费钱财”,即利益和尊严的关系。

中国成立亚投行之后,美国劝说其他国家不要加入,但英国却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加入的。因此欧洲觉得英国过于追求利益,对此双方有一些矛盾。总之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

在军事方面,攻打叙利亚等国时,法国攻打的积极性非常高。通常德国是建议者,法国是行动者,而英国是观望者。考虑到自身的经济状况和能力,英国没有加入战争。在战争之后出现了非常多的难民,德国和法国又积极的接纳难民,此时的英国已经非常不满。因此从这些角度而言,英国脱离欧盟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脱欧是不是正确选择?

个人认为,英国脱离欧洲就其国家而言是正确的选择,不仅是甩掉了包袱。一个人可能会有各种理想主义,但是经营国家或者社会,务实是最重要的。例如粉笔科技CEO张小龙本人是非常理想化的,直到开始经营企业后才变得务实。在历史上毛主席就是非常理想化的人,而邓小平同志就是务实的人。撒切尔被称为保守主义者,也就是务实、尊重经验的人。当时世界上有三位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倾向于保守的领导人:撒切尔、里根、邓小平。在有限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到,务实对国家而言是正确的。英国认为理想化和共同体已经不太务实,因此有了脱欧的想法。英国从各方面而言都是欧洲国家中发展较好的。整个欧洲大陆的市场总量和经济活力并不是很好,英国加入欧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务实的考虑,加入之后各种经济、文化都一体化,产品输出等有着巨大的市场。但从英国自身民主国家的利益而言,脱欧是一件好事。

个人认为国家大事不应该都交给民众来投票决定,这种治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并不稳妥。民主并不对所有情况都有效。英国先是公投支持脱欧,然后又反对脱欧,民众没有重视这些事情,对公投的严肃性认识不够。

根据欧洲现有的状况,脱欧后英国单飞,对自身而言其实是很有利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对英国而言都是实例。欧洲成立共同体其中很大的动机是避免战争,希望欧洲永远和平。除非英国脱欧会导致战争和内部损耗,否则在稳定的条件下,英国单飞会让国家、政治、经济决策分散,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决策效率。英国可以自己做出外交合作的选择,例如中国或美国。

欧盟对英国的不满更多在于英国和美国的交往,欧洲尤其是法国对美国是持鄙夷态度的,法国认为美国的好莱坞就是商业电影,并不属于文化只是获得利益的途径。因此各方面的现象都表示英国单飞是好的选择。

对欧洲而言,个人认为统一的欧洲是非常好的,但统一的前提是务实,务实包括开放性。但欧洲由于过分理想化,注定了只能是统一却不务实的。此次英国公投脱欧后欧盟表示尊重英国的选择,但如果是务实的做法,应当禁止英国的公投。英国加入欧盟后享受到的各种福利、贸易优惠和军事保护,不应该过于尊重成员国自己的选择,加入欧盟成为其中一员就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因此欧洲当前的政治架构对成员国的约束较少,应当严格规定成员国的加入和退出,并对英国从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进行惩戒。因此欧盟是分散的,约束力不是很强。在英国公投脱欧后,荷兰也表示要进行公投脱欧。欧洲只讲求表面上的政治正确,例如民主决策就是完全正确的,是对的,民主决策应该被尊重。

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英国脱欧带来的是长期的利好,中英合作会更加便捷。英国是开放、自由的国家,中国非常希望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例如法国有很多的贸易配额限制,在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卷中有一段材料就谈到了法国的贸易限制。

资本是最渴望自由的,是无差别、普遍的、符号化的货币,并且资本最不愿意被特殊化,非常渴望自由的流通。当前中国和美国的资本是最多的,因此中国希望世界的交易没有门槛,可以达到资本的无限制流通。但是欧洲对贸易有一系列的限制和规定,近期欧盟对中国钢铁“倾销”采取行动,加大检查力度。

因此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是获益的,因为中国有很多资本、产品和劳务。英国脱欧可以英国市场更自由,中国投资更加方便,整体而言对中国是利好的。

英国脱欧对民众的影响

对民众而言,英镑贬值可以通过尽快花掉来解决。美元、英镑、欧元、日元是四大世界货币,英国脱欧之后经济具有不确定性,而资本虽然最喜欢的是不稳定,但最担心的也是不稳定。额度较大的资金不稳定,就需要抛掉英镑购入日元,日元就相当于货币储蓄的避风港,因此近期不仅是日元,黄金价格也在上涨。人民币不是世界货币,因此身份比较尴尬。

民众可以将手中的英镑换成美元或者其他,但美元的结构决定了不会持有过多的美元。这其中的关系较复杂,只是进行直观简单的分析。当英国脱欧后,经济在短期内具有不确定性,与欧盟之间的协议、贸易等方面都存在潜在的影响,各种交易成本、制度成本都在上升,后续的问题会很复杂。例如近年来香港的经济发展,就是通过帮助搭建世界资本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桥梁,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融资服务等获得收益,这既是所谓的交易成本。短期内脱欧对英国而言有很多会造成很多影响。但对世界各国的民众而言,现在购买英国的产品或者去英国旅游价格都有所下降。

卡梅隆本人是呼吁英国留在欧盟的,但是英国党派中的一部分人觉得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卡梅隆当初为了成功竞选,表示自己反对脱欧从而获得反对者的选票。但由于支持脱欧的人数较多,卡梅隆就答应民众上台之后可以给民众公投的机会,于是卡梅隆获得了足够的选票成为了首相,但目前的状况已经完全脱离了卡梅隆的掌控。如果在竞选时卡梅隆坚定的反对脱欧,或者并不会影响他的成功竞选。卡梅隆的行为属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篇:政治小论文-英国脱欧

英国脱欧的各方面影响

高二(3)班 倪铭轩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就职前向英国人民承诺会在任职期间举行全英脱欧公投。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束,投票结果:同意脱欧51.9%,英国于是脱离了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样被打破。

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会给世界,包括中国,在政治、生活、经济、军事方面带来如何的影响?对此,我进行了一些研究性学习。

对中国:

英国常年来一直是中国在于欧盟合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英国在欧盟的声音曾为中国进行对欧外交与经贸合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如今中国失去了这样一个强有力、有分量的声音,很明显这会为中国与欧盟这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政体的合作带来重重障碍。但是同时,中英的外交会变得非常的轻松,没有了欧盟近距离的外交干涉,中英无论在政治外交还是经济金融方面都可以有更快更平稳的发展。

英国作为中国最大的留学输入点之一,‚脱欧‛这一事件对此也会对许多正在或者准备赴英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带来影响。首先,欧盟文件中所规定的对学生的管制包括能源、饮食方面会随着英国脱欧而消失;其次,后文会提到英国脱欧所导致的房价下跌会给赴英留学生省下许多钱,同时学费的下降也进一步地减少了留学开支,减少量在2.4到4.8万人民币1。留学生不必为安全问题感到担心,因为英国本来就极低的犯罪率不会因为脱欧而带来太大影响2。

脱欧同时也会给留学生带来一些麻烦。英国退欧意味着在英国进行申根签证申请将会变得十分困难,想在欧洲周游列国的留学生的美梦会被打破;另一方面,脱欧确实会导致大量东欧北欧的留学生流失,减少了留学生的竞争与就业压力,但是脱欧带来的巨大经济下滑会大幅增加就业困难与失业率,这给留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不定因素。

近年来,伦敦着力推进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仅在2015年,中国财政部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国债;中英两国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扩大互换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发行50亿元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伦敦已经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然而一旦英国脱欧,这项货币红利就不复存在,人民币通过英国在欧洲推广的战略所带来的成本也大大增加。中国的金融机构就需要考虑分散到巴黎、法兰克福、卢森堡等地,需要付出一定的调整成本3。公投一旦决定英国脱离欧盟这个拥有5亿人口的巨大统一市场,英国经济短期内发展将受到冲击,几乎可以肯定英镑必然延续目前的跌势,继续贬值;而失去第二大经济体的欧盟也将遭受一场‚强度相当于欧债危机‛的金融震荡。有分析认为,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经济影响可能会波及中国的出口,特别是一旦欧盟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将影响中欧双边贸易。英国也大力推动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4。如果这份资金总额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协定成功签署,将为中国带来巨额的贸易订单,有助于全面打开欧洲市场。然而,一旦英国脱欧成功,中国通过英国加强与欧盟合作的战略计划将会变得困难重重。英国脱离欧盟无异于间接打破中国和欧盟无形的合作纽带,使得中国不得不另外选择其他方式加紧和欧盟的合作,而前期铺垫的各种政策贸易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大打折扣,成为高额的沉没成本。也有经济学家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长期来说,英国脱欧可能推动欧洲大陆,尤其是中欧和东欧国家,更积极参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

此外,脱欧公投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已经给英国商业及住宅房地产市场造成负面影响。近几个月,国际投资者对英国商业房产投资的热情明显下降,观望情绪加重。有业者预测,一旦英国脱欧,英国房价将下跌,再加上届时英镑贬值,将进一步带动房地产市场震荡,这对中国投资者而言‚将是一个绝好的窗口期‛。有业内人士甚至将此次公投比作又一次‚类似于2008年的中国投资者机遇期‛。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英国平均房价下跌约25%,伦敦房产均价在当年下滑约6%,英镑对人民币也贬值三分之一,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相当于英国房价贬值一半左右。有业者表示,鉴于供求关系仍是英国房产目前的主要决定因素,英国房价在未来5年仍然看好,预期将增幅25%左右,对看重长期收益的投资者更有利5。

对世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监测显示,当前全球经济继续处在复苏中,但复苏进程缓慢、不平衡。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英国‚脱欧‛无疑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对此,朱光耀指出,注意到英国‚脱欧‛公投后国际金融市场曾出现剧烈震动,但震动持续时间不长,反映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特别是G20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强化全球金融治理和监管制度取得的进展,表明国际金融市场的韧性在增加。不过,他表示,短暂震动后国际金融市场趋于平稳,并不意味着英国‚脱欧‛的影响已经终止,从中长期看这一影响还将继续存在。期待根据《里斯本条约》有关规定,英国和欧盟能结成新的伙伴关系6。

‚脱欧‛之后,英国公民在欧盟地区的行动自由可能受到限制。例如,英国人无法在欧盟国家自由地工作、生活、定居,也无法购买当地的房产,或者享受当地的医疗服务。即便英国政府有能力通过一对一的谈判解决这一问题,但势必要耗费一定时间,进而对当下的跨境人员流动造成影响。‚脱欧‛之后,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无法自由进入英国。在一些劳动力短缺的行业——不论是劳动能力要求不高的普通行业,还是对顶尖人才较为依赖的高新技术行业,雇主都无法自由聘请哪些技能匹配、成本较低的移民雇员,进而对企业竞争力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将大量外来移民拒之门外,将令英国这个向来崇尚人道主义和绅士精神的国家背负巨大的道义责任7。

以上便是我对脱欧部分方面影响的探究。1.数据来自新华网2.此观点来自搜狐教育3.评论来自新华网4.分析参考新华网5.参考资料来自央视6.发言内容来自温州商报7.部分材料来自腾讯新闻

第三篇:英国脱欧的原因

英国意欲退出欧盟,动因有三个

1.一是减轻预算压力。欧盟作为跨国联合体,其运营的全部成本是根据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来分摊的,2014年,欧委会、欧议会等各种欧盟机构的制度成本分摊到英国头上的大约为100亿欧元,占英国国民总收入的0.5%,节节攀升的预算成本是英国退欧的动力之一;

2.二是避免因为欧盟国家移民的增加进一步稀释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英国的医疗、教育及环境资源等各种社会福利的品质远远高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欧盟其他国家

移民大量涌入英国侵蚀了英国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待遇,从2012年至2014年,英国净流入的移民数量每年由17.7万增至31.3万,不断增长的移民规 模也增加了英国退欧的动力;

3.第三,英国对欧盟财政一体化的抵触,也是其萌生退意的重要原因。2009欧债危机暴露了一条

腿的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的困境和局限,财政一体化成为欧盟下一个阶段推动的重点,而在目前贫富悬殊明显的28个国家之间实现财政一体化,无异于打造一个跨 国大锅饭,在欧洲国家内部实现社会福利的“均贫富”,这对于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肯定是入不敷出,弊大于利。

1.“孤立主义”影响深远,不喜欢外来移民侵占福利

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英国人面对欧洲大陆,长久以来都有着优越感,并进而衍生出一种“光荣孤立”的倾向,通俗点儿解释就是:不管你欧洲大陆各国斗来斗去,只要你们保持势力均衡,“斗而不破”,那我英国就可以安心过我自己的快活日子。

这一次英国人选择退欧,毫无疑问预示着“孤立主义”思想再次成为主流。目前,英国经济状况好于欧盟总体,而独立于欧元区以外的货币制度,让英国避免了欧盟危机的传导,这进一步助长了英国人的优越感。

在主张英国“退欧”的人看来,欧盟拖累了英国的经济表现。来自欧盟的移民还大量侵占了英国人的福利。

移民问题可算是英国国内“退欧派”最具说服力的理据。自从2000年以来(这一期间欧盟成员国迅速增加),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开始大量进入英国,因为英国的经济比同期的欧盟更具活力,也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过,随着来自欧盟的移民越来越多,英国国内对移民的反对声也多了起来。在这部分英国人看来,来自欧盟的移民挤占了本国的就业机会,而由于其中大多数人是低技术的劳工,英国政府甚至为此需要发放大量福利。

不过,尽管英国人对移民问题感到焦虑,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影响报告却认为,欧盟移民大多数为低技术劳工,做的大多是英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实际上他们帮助英国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与此同时,IMF报告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欧盟的移民造成了英国就业岗位的减少。

2.向欧盟交了“份子钱”却没捞到好处,英国人很不平

除了移民问题,英国每年向欧盟贡献的“份子钱”也频频引发英国国内不满。按照IMF最近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的报告中的数据,2014年英国向欧盟预算净贡献了70亿欧元,是欧盟的第三大净出资国(仅次于德、法)。

但出了这么多钱后,英国人却认为本国没能从欧盟获得相应层次的补贴。2014年英国从欧盟获得的收入仅和比利时、希腊相当,比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等国都要低。

不过,对于这个观点,IMF却不同意。IMF在6月17日发表的英国退欧报告中认为,和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英国的农业部门占GDP比重很小,而欧盟的补助大量进入了各成员国的农业部门,这才是英国从欧盟获得补助较少的主要原因。

IMF报告还称,如果结合本国经济体量来看,实际上英国向欧盟的出资额占其本国GDP的比重仅为0.3%左右,比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等国的都要低。3.欧盟繁复的监管措施,令英国损失470亿美元 除了上述两点,欧盟制定的统一监管措施也让英国国内有所不满。英国研究欧盟问题的智库开放欧洲(Open Europe)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繁重的监管规定让英国一年耗费333亿英镑(约合470亿美元)。

Open Europe的分析认为,在最理想的情形下,英国将因为“退欧”而节省下上述开支,从而抵消在贸易方面的损失,并使得英国GDP保持增长。

除此以外,英国还可以更自由的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贸易关系,从而刺激国内产业发展,而不必受到欧盟整体贸易政策的掣肘。

不过,Open Europe同样也承认,在最糟糕的情形下,英国每年花在欧盟监管上面的300多亿英镑,或许还是省不了。

4.英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看起来确实在降低

根据IMF在6月17日发布的报告,英国经济近几年正处在逐步恢复的阶段中,对欧盟的依赖度也在下降,这也给了“退欧派”们大声疾呼的底气。如果从数据来看,英国对欧盟的依赖度确实有所降低。单单考虑出口方向,英国与欧盟内部的出口比例已从1999年的55%下降到了2015年的45%。

不过,如果从总量来看,欧盟仍然是英国的第一出口地,这一现状短期内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不大。而根据英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英国在欧盟内投资的收益相对稳定,而在其他国家的投资收益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成了“留欧派”的理据之一。

如果只有组织所给的权益,而无相应的义务,就太划算了。只可惜,天下没有这种免费的午餐。于是,聪明的英国人退而求其次,作如此盘算:欧盟既带来更多安全和利益,若能减少一些义务而仍留在里面,岂不妙哉?卡梅伦首相为脱欧公投大开绿灯时,大概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这场豪赌的预定结果是:留欧派胜出,英国继续待在作出重要让步后的欧盟之内。可随着公投临近,原本绝对少数的脱欧派竟开始占上风,英镑对美元汇率随之暴跌,卡梅伦是否在懊悔——难道押错了宝?

脱欧公投作为近来最热门的话题,直接肇因是十年来欧盟经济的萎靡不振,近年来折腾不停的欧债危机,欧元区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以及近两三年欧盟东部成员国甚至法国、比利时所面临的难民危机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立场保守的小党独立党趁火打劫,竭力鼓噪退出欧盟。几年间,这个寂寂无名的脱欧专业党行情暴涨,陡然间成为世界媒体的聚焦对象。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卡梅伦为争取脱欧派选票以获连任,去年大选期间作出了举行脱欧公投的许诺。他今年2月在欧盟峰会上讨价还价,迫使欧盟允诺给予英国“特殊地位”以换取其留欧,回国召开内阁会议后宣布6月23日举行公投。对脱欧派政客来说,这无疑是大好消息。他们声称,欧盟权力太大,对各国主权限制太多,欧盟法令事实上已高于英国国家法令,欧洲法院事实上已凌驾于英国最高法院之上;金融危机后欧盟引入的金融交易税降低了英国的金融竞争力;欧盟成员国太多,众口难调,在与域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时难以取得进展,而退出欧盟,英国便可以独立推行其贸易战略,贯彻其贸易主张;同样重要的是,只有退欧,才能管控好早已使其大伤脑筋的欧盟移民问题。

但这只是脱欧派的观点。一些独立智库认为,英国退欧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如企业投资下滑、内需萎缩、金融流动性下降、银行借贷成本上升等;这又将导致英镑对欧元汇率走低,进一步引起进口成本上升和通胀等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脱欧绝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产生全球冲击。正如新晋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所言:“一旦‘脱欧’,对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企业的在英商务和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已同英国开展的经贸合作都将产生影响。”此外,光解除与欧盟的契约关系就得花两年时间,之后与欧陆各经济体进行种种谈判以重建贸易关系,又得花五年时间。马拉松式的谈判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对英国经济将产生负面影响。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在与欧盟关系上,脱欧将意味着一种双输局面,不仅英国损失严重,欧盟也将出现振荡,其他成员国将起而仿效,最后分崩离析也未可知。从英国看,退欧也将带来国家分裂的新风险。苏格兰不同于英格兰,历来亲欧,希望留在欧盟,脱欧势必给本已十分活跃的独立运动火上加油。

既然英国搞脱欧公投,不妨看看欧盟的来龙去脉。经历过罗马帝国灭亡后无数次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场至为惨烈的“世界”大战后,同属一个文明或文化、宗教等同属一个体系的欧洲各国终于意识到,民族国家并非神圣,而是使各国陷入深深分裂、战争灾难不断的根本原因,将来更可能使欧洲再次面临大规模战争的灭顶之灾。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战,也为了应对苏联集团的地缘政治压力,各国应该联合起来。于是,1950年法德率先建立了“煤钢联合体”,之后扩大为西欧联盟、欧洲自然贸易联盟,后来又扩大为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最终改名为欧洲联盟。随着时间推移,欧洲超国家组织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以至一度出现了这种预测:欧盟不久就将实行统一的外交政策;只要各国一如既往朝更紧密联盟努力,让渡更多权力,欧盟终将变成一个拥有单一主权、单一军队的“欧洲合众国”。

现在看来,这种预测太乐观了。仅从英国看,其对欧盟的态度从来就是半心半意的。想当年,二战硝烟未散,丘吉尔就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可出于对一个夕阳残照的帝国的幻想,再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他从一开始就主张英国自外于“合众国”。在他看来,英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也是遍布全球、无比“荣光”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既如此,像法、德等那样作为成员国加入所谓“合众国”,与自己的高贵身份是不般配的。可随着欧陆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晾在一边的英国着急了,态度起了变化,从1961年起竟三次申请加入“合众国”。因戴高乐反对,前两次申请均遭拒绝。他反对的理由是,加入组织的英国将是一匹美国安插进来的“特洛伊木马”,因而最终将没有欧洲,只有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体”。晚至1973年,英国才正式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组织外苦苦徘徊了十几年,眼巴巴盼望着被接纳,可加入后仅仅两年,英国就要脱欧!1975年脱欧公投当然未获通过,直接肇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欧洲经济的暂时困难。如果说英国人势利眼,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也许并不公平。其荒谬表现有更深的原因。与英国人打交道,发现他们提到欧洲大陆时,往往不说“欧洲大陆”这个词,而直称“欧洲”,就好像英国与欧洲相对待、英国人不是欧洲人似的。这种用词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考虑到大英帝国曾经的“荣光”,这种身处欧洲却自外于欧洲的心态就更容易理解了。但从根本看,是地缘格局使英国与欧陆之间注定只能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地理上的英国并非欧陆的一部分,而只是西北隅的岛国。把它与大陆分隔开的只是英吉利海峡。海峡宽约240公里,最窄处仅34公里,但即使横贯多佛海峡的海底隧道早已运行,加强了英国与大陆的联系,两者间仍隔着大海,联系终归有限;在没有隧道和其他现代交通手段的时代,联系更是少得多。

这种距离不近也不远,使历史上的英国既能享有政治独立,又能与之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能一定程度地避开欧陆的战祸,又能方便地吸纳先进的大陆文化。事实上,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文化是落后的。这必然反映到语言上。中古英语大体上是一种未开化的“部落”语,现代英语虽然先进,但这很大程度得归功于大陆语言——源自法语、拉丁语的词汇占比竟高达60%以上。及至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经济发展终于使英国文化焕发光彩,破天荒为欧洲贡献了莎士比亚,可最著名的莎剧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不仅地点设在大陆,以大陆人为主角,而且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地处偏远的英国人对欧陆文化是何等向往。当然,英国文化对大陆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现代商业和体育文化,但谁能否认,英国基督教,甚至音乐、绘画等统统源自欧洲大陆?甚至独树一帜的英国哲学也与欧陆哲学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与欧洲同属一个文明的事实解释了为何英国不否认其为欧洲的一部分,而地缘格局和英联邦遗产等又使它享有一般欧盟大国不可能享有的特殊地位,如保留货币主权,不加入申根组织,不参与旨在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动议等。若卡梅伦赌博成功,英国留欧,其从欧盟得到的特殊待遇只会更多。但其他成员国做何感想?如果英国果真退出欧洲,欧盟在全球的分量势必明显下降,一些心怀不满的成员国或将仿效英国,苏格兰会进行第二次退英公投,甚至威尼斯也可能退出意大利(威尼斯一直有脱意运动)。即便是前者,“合众国”也将离欧洲更远。若是后者,则本可能实现的“合众国”之梦,将变成一个惨淡而遥远的回忆。

第一节 二战前的英欧关系和战后“三环外交”的提出

英欧关系历史悠久。从公元前至今,欧陆的不同部落和民族数次大规模迁徙至不列颠岛定居,这些民族经融合形成英国现在民族和人口的主体。近代以来,英国还同欧陆国家共同经历了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在内的大事件。管窥英国历史,便可知英欧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英国与欧陆在民族、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为既是有人口的迁徙和融合,就有文化和经济生活的交集。

但自文艺复兴以来,英欧差异扩大了。①地理大发现后,英国逐步取得海上霸权;宗教改革后,英国与欧陆的宗教也有所不同;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在政治上建立议会制,而欧陆还在教会统治之下;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而欧陆国家则偏爱保护主义。种种差异使英国人觉得自己有欧陆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岛国的地理位置又强化了这种心理。这让英国对欧长期实行光荣孤立政策。②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影响巨大,尤其是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但它对欧陆和英国的影响又有不同。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欧陆国家不仅现实地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自强,以内遏德国,外御苏联,而且,二战的洗礼更坚定了欧洲人由来已久的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联邦”的想法。而英国本土在二战中未遭重创,战争还凸显了英联邦的重要性。英国历来奉行实用主义,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其对欧洲联合态度冷淡,只是战后其硬实力不足以支撑帝国地位时才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基于历史和现实,丘吉尔在战后初期提出“三环外交”,试图维持英国世界大国地位。所谓“三环”,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包括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英联邦是英国能直接掌控的,与英国本土的利益关系也最密切,故排首环。美国原本是英国殖民地,在人口种族、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与英国有密切联系,现又崛起为超级大国,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排次环。欧陆虽与英国有悠久联系,但近代以来英欧间的现实差异和英国的优越心态使英国与欧陆保持距离,只是传统利益联系及英国实力下降的现实使英国不得不选择借重欧洲,故排第三环。

“三环外交”是英国基于衰落的现实试图竭力维护英国曾经辉煌的世界大国地位和重大利益的总体大战略。关于“英欧环”,按丘吉尔的设想,英国支持欧洲联合,但并不直接参与,只是做联合的欧洲的一个亲密朋友。因为英国既想借重并影响甚至控制欧洲,又不愿自己陷得太深而损害了民族利益、国家主权及行动自由。这一思想从二战后直到现在都对英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分析

欧洲联合思想源远流长,但到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才真正走向实践。而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联合主张

这一阶段大致从二战结束到舒曼计划的提出(1945~1950 年)。

这一时期,英国是欧洲联合众望所归的领导者。①二战使欧洲普遍衰落,但英国本土却成为欧洲胜利的象征,英国虽受到战争影响,但国力仍强于其他西欧国家,同时还掌握着诸多国际资源。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及提升自己的地位,也需借重英国。德国作为战败国,为恢复主权、提升国家地位也愿意重新融入西欧。美国出于现实考虑,也希望欧洲联合,它自然首选与其关系最密切的英国作为欧洲联合的领导者。最后,英国自己也希望背靠美国,推动欧洲合作,以使美欧两边的力量都为己所用。

但是,对于欧洲联合的模式,英国与欧陆国家甚至美国有重大立场分歧。因受战争影响以及基于“三环外交”战略,英国无法为欧陆投入太多、承担太多,它只想借重欧洲、背靠美国,使自己成为西欧盟主甚至世界一极。英国不愿自己太深地陷入欧洲事务,不愿美国直接插手欧洲事务。而且,英国极其珍视自己的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坚决反对在欧洲建立“联邦主义”①的超国家机构,只希望维持西欧国家政府间的合作。英国这种立场很难得到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及美国的赞同。由于上述诸多因素,战后初期英国未能很好地引领欧洲联合进程。

二、英国抵制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及其失败

这一阶段大致从舒曼计划的实施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建立(1951~1960 年)。

由于英国无法引领欧洲联合进程,领导者角色便落在了法国肩上。法国推动法德和解、建立欧洲煤钢联营②,使欧洲一体化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在欧洲一体化正式开启的初期(1951~1955 年),英国处于观望状态,它不仅不赞成联邦主义,也不看好舒曼计划,后来普利文计划③的失败还使英国更坚定地认为欧洲联邦主义行不通。不过舒曼计划并未明显侵犯到英国的重大利益,因此英国起初对欧洲一体化只是怀疑和不参与。但普利文计划的失败不仅未使西欧六国丧失信心,反而使它们认识到,一体化要从经济领域开始,循序渐进。1955 年,六国开启墨西拿进程,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对六国的这一举动持合作但不承诺的立场。英国此时已无法袖手旁观,因为其经济利益会直接受到影响。英国试图引导墨西拿进程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但失败了。④1957 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立。

EEC 建立后,英国感到了危险。针对 EEC,英国提出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框架内建立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FTA),试图将 EEC 囊括进去,以使 EEC 稀释在 FTA中,并受英国主导。⑤但此计划反而使 EEC 国家提高了警惕。此计划失败后,英国纠集OEEC 中非 EEC 国家于 1960 年组成欧洲自贸联盟⑥(EFTA),以图对抗 EEC。但是,EFTA 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故一致行动能力有限,很难与 EEC 抗衡。①到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英国已酝酿对欧政策的大转变。

三、英国对欧态度转变及加入欧共体的曲折历程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到最终加入欧共体(1961~1973 年)。

年代末,英国未能阻止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同时英国“三环外交”中前两环出现困难,英国不得不选择加入 EEC。1961 年和 1967 年,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和工党威尔逊政府先后提出入盟申请。两次申请双方谈判主要涉及两大问题:EEC 共同农业政策②与英国农产品(12.75 +0.71%,买入)利益的矛盾、EFTA 国家加入 EEC 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加入 EEC 不损害英国及其英联邦的农产品利益;第二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 EFTA 国家能被允许加入 EEC,这样英国在 EEC 内的经济、政治影响就会扩大。

两次申请均未成功,虽然有利益分歧的原因,但关键在戴高乐的态度。舒曼计划实施后,法德和解,法国领导欧洲一体化,英国对法国重要性相对下降。相反,英国加入EEC 会对法国的领导权构成挑战,故而戴高乐拒绝英国加入。

不过,60 年代末形势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英国所处形势更严峻,而此时西德崛起,影响日盛,法国需要英国加入以牵制西德,同时,对英持宽容态度的蓬皮杜于 1969 年接任法国总统。1970 年,保守党希思政府与欧共体开启了就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第三次谈判。这次谈判主要涉及的,除之前的旧问题,还有这次谈判的焦点——英国对欧共体预算摊款问题③。英法在这一问题上有明显的利益分歧,都不愿轻易让步,经过艰难谈判,双方在农业政策、英联邦特惠制等问题上达成一些具体协议,同时为英国对欧预算摊款设定了过渡期。1972 年,英欧签订条约,1973 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加入欧共体是英欧关系中的大事件,说明英国“三环外交”中三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变化,但英国的转变仍是有限的,其外交传统有很强的延续性。同时,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在英国入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困扰着英欧关系。

四、入盟后英国与欧盟的合作与分歧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加入欧共体至今(1973 年~现在)。英国加入欧共体,总体上利大于弊。然而,7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削弱了英国经济,助长了欧共体内的保护主义,加上英欧之间传统利益分歧的存在,英国疑欧声音四起。英国要求欧共体重新对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旧问题作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主导了1973~1984 年十几年间的英欧关系,1974 年上台的威尔逊政府还组织进行了“重新谈判”和全民公投。英国与欧共体就此问题进行了多轮激烈谈判,在 1984 年的欧洲理事会枫丹白露会议上,此问题终于得到基本解决。①

至此,关于继续解决英国加入欧共体条件的长期谈判交锋终于告一段落,由于欧共体内外形势的变化,英国和欧共体都把目光投向欧洲未来建设上。欧洲一体化建设在这一阶段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安全防务、社会等多个领域。总体上英国积极地参与并施加了影响,但英欧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有根本性分歧。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包括推进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货币联盟建设②等。为适应新形势,欧共体提出在 1993 年建成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统一大市场,英国经济实行自由主义,自然对此积极支持。但在货币联盟问题上英欧有着根本分歧③④,英国认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会削弱其经济主权和英镑地位,因而坚决反对。政治外交领域的一体化努力包括欧共体机构和决策机制改革、政治联盟建设等。为提高欧共体决策和行动的效率,法德等不少国家主张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扩大“多数表决”范围,而英国态度虽稍有松动,但在关键问题上仍坚持要求实行“一致通过”,并坚决反对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在欧洲政治联盟问题上,英欧之间有根本分歧①,英国一直反对政治联盟建设,因为这涉及成员国核心主权的让渡。欧洲一体化在安全防务领域的任务包括提升西欧联盟地位、建设西欧独立防务问题。出于应对国际形势的考虑,英国与欧盟某些时候能在防务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双方仍有根本分歧,分歧的实质是“大西洋(5.54-3.65%,买入)主义”和“欧洲主义”的矛盾。②

这一阶段,英国执政者分别有撒切尔夫人、梅杰、布莱尔、布朗,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与欧共体(欧盟)保持了合作,但在重大问题上仍坚持英国一贯的传统立场。小结

通过以上对英欧关系历史的回顾,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英欧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使英国自认为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其极珍视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不愿向欧洲让渡主权,这也是疑欧主义和“三环外交”的依据,它们有着极大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对英国战后的对欧政策影响深远。但在现实利益问题面前,英国又奉行实用主义,每当有被欧洲联合边缘化的危险出现,英国总试图进行阻挠、破坏,或将进程引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最后虽被迫加入,也会争得一些特殊照顾。传统因素似乎已是一种利益目标的固化,而现实却在不断改变,随着欧陆均势时代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深化、欧陆对英力量的增强和欧盟影响力的日渐扩大,这两方面的矛盾变得尖锐,常使英国陷入困境,左右徘徊,以致对欧半心半意、若即若离。③

其实,根本原因是客观形势的变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自身实力的下降使过去的对欧战略(孤立主义、均势制衡)失去现实基础,当传统和现实有矛盾时,英国无法用硬实力来摆平。对于变化了的世界,他们或许不愿承认,但“三环外交”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怀旧的。实力和目标的不匹配常使英国陷于窘境,虽然它总是竭力维护“三环”的利益,试图利用旧有的国际资源发挥超出其实力的影响力,但却显得捉襟见肘。

要指出的是,虽然英国主观上仍不愿全面融入欧盟,但英欧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英国融入欧洲程度不断加深,其传统因素逐渐被削弱,这似乎是一个趋势,他们多数人也认识到,除此别无选择。

英国的“三环”外交也随着世界局势和英国国力的变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后的去殖民化运动使英联邦变得松散,英国实力下降使英联邦的维持难以为继,英国的战略重心越来越向欧洲倾斜。①当然美国对于英国仍有极大的重要性,英国也极力维护英美特殊关系,试图在欧美之间搞平衡,充当“桥梁”和“纽带”,它相信可以借重一方力量加重自己在另一方面前的分量,但事情总有另一面,美欧双方利益不尽相同,双方每有矛盾,英国就会尴尬,因为英国在英美欧三角关系中已不再处于优势地位。

最后,英国党派政治和英欧关系二者相互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尽管对外政策以意识形态为基础,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工党和保守党的对欧政策都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党派政治的需要而有所调整;而对欧政策能产生多少效果也反过来影响国内政党政治的发展。每当执政党在对欧问题上遇到困难,其内部分歧就会加剧,甚至有失掉执政权的危险;反过来,党内分歧严重时,政党也会借调整对欧政策来缓和。②③欧洲问题已是除国内经济外最能影响英国国内党派政治的因素。

从历史看,为了政党政治的需要,英国各党派的对欧政策在同一时期常常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推动欧洲政府间合作等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相同的。党派之间和党派内部在对欧问题上的分歧反映的是亲欧派和疑欧派的矛盾和斗争,而且党内分歧往往要比两大党之间更尖锐,因此对每一位政党领袖而言维护党内团结都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④随着英欧关系的深化,应该说对欧持积极态度的英国人会越来越多,但疑欧派在英国依有很大影响,这使英欧关系的发展经历着一个曲折的过程。

第四篇:英国“脱欧”——世界多极化进程的重大挫折

英国“脱欧”——世界多极化进程的重大挫折

紫扬剑 2016年6月26日

北京时间2016年6月24日13时,英国公布了“脱欧”公投的最终结果:“脱欧”派率先获得1680万张选票,英国确定脱离欧盟。据统计,此次英国公投的投票率达到创纪录的72%,其中支持脱欧的17,410,742人,占比51.9%,支持留欧的16,141,241人,占比48.1%。公投以接近4个百分点的优势,显示出英国民众的“脱欧”意志。

虽然国际社会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英国“脱欧”还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震荡。英国首相卡梅伦随后发表讲话称尊重民众选择,他本人将辞去首相职务。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尊重英国的决定,称英国和欧盟仍是美国不可缺少的伙伴。德国总理默克尔对英国脱欧投票结果深表遗憾,希望欧盟27国不应该再做出进一步分裂的决定。法国总统奥朗德指出,英国退欧表明欧盟其他成员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将与法国政党领导人讨论欧盟事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方注意到英欧关系公投结果,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中方一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英和中欧关系,支持欧洲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希望英欧通过相关谈判早日达成协议,一个繁荣与稳定的欧洲符合各方利益。

英国“脱欧”在全球市场引起“灾变反应”,股市汇市剧烈震荡。欧股当日暴跌7%,创下自2008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美股道指下跌2.80%,标普500指数下跌2.93%,纳指下跌3.49%。亚洲日经225指数收盘重跌 7.9%,韩国首尔综指收盘下跌3.21%,中国沪指下跌1.3%,香港恒指下跌4.01%。全球股市一天就蒸发了三万亿美元。英镑兑美元汇率更是暴跌1200余点,日内跌幅超过10%,跌至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欧元也下跌近3%。受此影响,人民币兑美元也大跌370点,创下5年半以来的新低。

欧洲一体化的倒退

欧洲一体化承载了欧洲人几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中世纪以来,欧洲统一运动,是贯穿欧洲历史始终的发展趋势。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长期冷战撕裂了欧洲,使欧洲从世界的中心变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促使欧洲深刻反思如何将破碎的欧洲凝聚起来重返中心,从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由关税同盟向单一市场、开放边界发展,最终走向政治联盟。欧盟的诞生与发展是战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作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欧盟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均为全球第一,人均收入和对外投资亦居世界前列。联合的欧洲以其政治、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重新成为全球重要的战略力量和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关键因素。

然而,英国在欧盟备受欧债危机、难民危机和恐怖威胁煎熬的艰难时刻公投“脱欧”,反映了欧盟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标志着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倒退。在英国公投之前,舆论普遍认为英国“脱欧”公投是做秀,是向欧盟撒娇,以便向欧盟讨价还价,恰恰说明人们对欧盟的内在矛盾缺乏正确的认识。尽管欧洲一体化是人类迈向大同世界的一次伟大尝 试,但欧盟内部差距较大,国家利益难以平衡,管理缺乏权威,应对危机效能低下,可以说,治理的失败,是欧洲一体化的严峻挑战,也是民粹主义、分裂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催化剂。英欧分裂,是对欧盟的沉重打击,英国是欧洲大国和欧盟重要国家,经济总量名列第三,伦敦是欧洲国际金融中心。英国“脱欧”不但使欧盟经济总量减少两万多亿美元的规模,还将拉低欧盟经济增长率,并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和震荡。英国“脱欧”在政治上加剧了欧盟内部的离心倾向,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据德国《世界报》援引德国财政部的文件报道称,法国、荷兰、奥地利、匈牙利和芬兰五国,正在考虑随英国退出欧盟。果真如此,欧盟实际上就将分崩离析。

世界多极化的挫折

有学者将英国“脱欧”称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一个真正做出 “非理性选择”的欧洲国家。其地缘政治意义在于,深刻的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进程的严重挫折——欧洲作为国际格局中的一级已被削弱。

冷战结束的直接后果,就是国际格局中两极结构的崩塌。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全球控制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整个西方世界充满着乐观情绪,许多人相信“历史的终结”,世界将长久地享受“美国治下的和平”。然而,“911”事件和次贷危机,终结了短暂的“单级世界”,不经意间,我们进入了“后美国世界”,开启了多极化进程,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欧洲复兴、中国崛起。世界上只有欧盟、美国和中国三个超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三者经济总量超过了全球的一 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以欧盟为代表的统一欧洲,开始形成不同于美国一超独霸的多极化格局。而欧洲能够成为世界的一极,则完全依赖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现在,英国决定“脱欧”,逆转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欧洲分裂主义运动的兴起,统一市场的撕裂,将使欧洲失去持续复兴的历史机遇,欧洲、欧元的国际地位必将逐步下降。

英国“脱欧”不但是欧洲的悲剧,也是英国的问题。“脱欧”除了引发政治经济动荡之外,英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国内分裂的危险,苏格兰首席大臣斯特金表示,由于公投结果显示苏格兰的意愿再次被违背,因此将考虑举行第二次独立公投,从而让苏格兰得以用独立国家的身份重新加入欧盟。如果苏格兰脱英独立,英国的国际地位、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英镑的国际市场地位都将受到进一步冲击。

国际新格局的构建

英国“脱欧”对于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美国还想“再领导世界一百年”的霸权思维来看,美国的意图仍是建立单极世界。因此,美国并不愿意看到欧洲的团结与强大,英国“脱欧”削弱了欧洲这一极,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其次,欧洲的衰落,减轻了俄罗斯的西方压力,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将会放松。北约若要继续强化对俄罗斯的封堵,就需要美国投入更多的资源,这将影响和牵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第三,对中国而言,虽然欧洲衰落有助于中国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但是,中欧没有根本性利益冲突,欧洲衰落,不利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也使中国失去了一个“离岸平衡”力量,未来中国将承受霸权国家更大的 压力。中美两国是目前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但中国反对霸权体制,并不赞同“G2”或者“中美国”的构想,坚信世界多极化更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第四,英国“脱欧”反映了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右翼在西方的兴起,这将给西方政治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西方的动荡与衰落,这是影响国际格局的深层次因素。

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虽然英国“脱欧”使这一进程受到重创,但并不能改变这一发展趋势。在当前全球化退潮、多极化受阻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面临格局调整,体系变革。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努力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共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首先是大国关系。坚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关键是维护联合国、WTO等国际治理机制,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其次是新兴国家关系。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国家是影响国际格局的新兴力量,目前大都遭遇发展瓶颈,中国与新兴国家的合作,既有金砖国家、金砖银行等组织机制,也有发展经验战略选择的交流互鉴,具有巨大的潜力与空间。第三是南方国家关系。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通过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对非洲国家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全面落实中拉五年合作规划等合作方式,真诚携手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成果。第四是周边与沿线国家关系。中国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在欧亚地区,以及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南太等地区,积极将一带一路规划与当地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互联互通,互利互惠。关键在于,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民族宗教、文明 传统各不相同,中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追求的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而不是所谓的全球领导地位。

第五篇: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的讽刺艺术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其笔锋犀利、语言幽默、构思巧妙、人物形象逼真,富于讽刺性的写作手法往往给人以悲喜交错的感觉,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其中暗淡的哀伤,特别是他标志性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在给人以惊奇和意外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地领略到了欧·亨利别具一格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其中,出版于1906年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就是体现了欧·亨利独特讽刺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先从小说的标题设置来看,“警察与赞美诗”中“警察”本就应该是法治社会、法律制度的捍卫者,应该是一个正面的、公平正义的形象,然而我们知道故事中的警察可与这样的形象大相径庭,因此这个“警察”就可以理解为作者特意树立的一个典型的讽刺形象;而“赞美诗”则保持了其原有的涵义,是神圣、美好、纯洁的象征,也是其故事情节发生转折、人物命运发生改变的关键性标志。那么,作者将二者同时放入标题之中,就此小小的一点,便可以足见其讽刺艺术的魅力,一个是集中力量讽刺和批判的对象,一个是潜心讴歌和赞美的对象,二者同时存在,却分别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起着相反的作用,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讽刺的更加讽刺,赞美的更加赞美。这样正与反、是与非、白与黑的搭配使用,既是强烈的对比,又是巧妙的配合,使得小说的讽刺力量更加强大,更能够彰显其讽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

之后从整体故事情节来看,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纽约街头的流浪汉苏比生活中一个滑稽的片段,并以此来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抨击和批判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为了躲避冬季的寒冷与饥饿,苏比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他可以到政府办的救济机关去领受施舍,但这样做在他看来是精神上的巨大屈辱。所以,反复思量之后,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就是去监狱里呆上三个月。就是为了达到这个可笑而又可悲的目的,苏比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做出了一系

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但是却始终没能如他所愿。结果就在苏比受到教堂里赞美诗的感化而幡然悔悟,决心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送入监狱,一切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刹那间终成泡影。

小说的整体发展脉络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点和六个场面。其中,三个地点的转换就是:麦迪逊广场——百老汇大街——麦迪逊广场,这样一个圆环式的地点转换,让故事在哪里开始又回到哪里结束。从苏比开始在麦迪逊广场盘算自己的“越冬计划”,到他来到百老汇大街执行这一系列计划,最后到他无功而返又回到麦迪逊广场却意外被捕。小说的开始和结束被作者特意安排在同一个地点,这也就无形之中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主人公苏比千方百计兜了一个大圈,却又回到了原点,并且在自己已经不想被捕的时候被捕了,这样的讽刺艺术技法巧妙,首尾呼应,情节严谨,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发人深思。

而恰恰小说的情节也随着地点的转换发生了变化,大致是这样的六个场面:

一、想在金碧辉煌的餐馆白吃白喝,人家却不让他进门;

二、砸碎商店的橱窗,警察却不相信他就是肇事者;

三、在普通餐馆饱餐一顿后,被人家扔了出来;

四、调戏风姿可人的少妇,却倒霉的遇到了一个妓女;

五、在剧场门前大喊大叫,却被警察说成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庆祝篮球赛胜利;

六、在雪茄烟店偷了一把雨伞,没想到雨伞的主人正是一个小偷。

作者通过这样极尽讽刺的场面设计,深刻地揭露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穷困潦倒和无依无靠,讽刺美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腐朽。“被捕入狱”这个最高理想串起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把六个场面有机的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故事滑稽可笑、荒诞离奇的这么一个情感气氛。然而,这也正是欧·亨利讽刺艺术最尖锐的地方所在,因为“被捕入狱”在常人看来确实不是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但是苏比却把自己去不了的监狱说成是世外桃源,把进监狱看成了一个几经周折却无法实现的理想。最终,当苏比受到教堂里赞美诗的感化而幡然悔悟,决心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送入监狱,这个“理想”在他最不愿实现的时候却意外实现了。

在结尾处,故事的地点又回到了开始的麦迪逊广场,而苏比的努力也兜了一个大圈无功而返,但就是在所有的一切都将柳暗花明的时候,苏比却意外被捕了。这会让我们恍然间觉得,仿佛苏比一系列的荒唐行为并没有为他的“理想”起到任何的作用,是否获罪完全不取决于他到底做了什么坏事,做了多少坏事,一切都只是个“意外”而已。

而这正是所谓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是欧·亨利讽刺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文章情节结尾时,作者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看似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讽刺艺术魅力。《警察与赞美诗》这一篇更是欧·亨利讽刺艺术的代表之作,不论是荒诞离奇的情节设计,还是滑稽可笑的人物性格;不论是语言的诙谐幽默,还是笔锋的犀利尖锐;不论是正面的叙述描写,还是反面的讽刺批判,字里行间都能够清晰的透露出欧·亨利特有的幽默个性。他甚至可以把可笑的、不可笑都拿出来调侃、戏谑一番,可以把讽刺批判黑暗社会现实这一大的思想主题,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角落、某一个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只要文字从他的笔尖缓缓流过,就都会沾染上他独特的幽默气息,这也正是欧·亨利受人敬仰的、伟大的讽刺艺术。

下载从英国脱欧看现代政治的崩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英国脱欧看现代政治的崩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卡梅伦就英国脱欧演讲全文(小编整理)

    英国脱欧、民主与护宪 英国公投,以52%:48%的优势决定了脱离欧盟。不少人说这是民主的失败,我不认为如此。任何一次民主选举,输了的一方都不会高兴,都倾向于认为民主失败了。这次......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管理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管理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现代管理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管理理念对于现代管理的价值,......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英国脱欧首相卡梅伦辞职演讲 中英双语

    英国首相卡梅伦辞职演讲 大家早上好 Good morning everyone, 英国刚刚举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民主活动 the country has just taken part in a giant democratic exercise, 也......

    从细节看现代职场竞争

    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古时候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当今公司林立,到处都有伯乐的年代,你要怎样去证明自己是一匹“千里马”,让自己在激......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领导艺术五篇范文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领导艺术 【摘要】现代领导科学中凡事过尤不及,过严或过宽的管理都会妨害工作、生产效率。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执中以致和”,即采取正确的方......

    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1级) 英美概况结课论文 题目: 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学院: 文学院 专业: 对外汉语 班级序号: 6班13号 学号: 20111150010011 学生姓名: 吴......

    英国脱欧,卡梅伦悲情演讲,宣布辞职!(视频 中英文演讲全文)

    英国脱欧,卡梅伦悲情演讲,宣布辞职!(视频 中英文演讲全文) 在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公布一小时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门外发表讲话,宣布辞去首相一职。 卡梅伦在演讲中说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