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定稿
《桥边的老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难点
小说的叙述视角 教学设想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请问这句话出自什么作品?这部作品是谁写的?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
2、请学生介绍海明威及其代表作,教师再小结。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这部作品,让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3、了解写作背景
海明威不仅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还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桥边的老人》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1、快速略读课文,思考问题:本篇小说写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桥边的老人,是撤离的人群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西班牙人。“我”是根据第二段内容推测,也许是抗击法西斯的战士,也可能是一名战地记者。
3、“我”对桥边的老人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老人的回答表现了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中间穿插不同形式的对话朗读)
明确:一问家乡——热爱家乡——没有完全听懂
二问动物——善良——凝视浮桥
三问家——孤独——注视浮桥
四问政治——厌恶战争——注视河岸
4、“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
举例:
(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5、话题讲解:叙述
思考下列三个问题:(1)小说一直是“我”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换成“他”来讲述行不行?
(2)小说中“我”认识老人吗?正因为我不了解桥边老人,所以“我”一步一步的提问,情节就不断往下发展。
(3)小说中的“我”知道老人后来的命运吗?
继续提问:这篇小说就是由“我”这样一个反法西斯战士的身份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
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叙述的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2)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如《我的叔叔于勒》 小结:
全知视角讲述的故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是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小结:根据大家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桥边的老人》属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的小说。作者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减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阅读中运用“加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来,才能很好地解读小说。
三、课内训练 训练题目: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留给学生5分钟时间思考和书写)参考1:
我应该留下吗?不!留下意味着死亡。我还是随大家一同逃亡到巴塞罗那吧。也许那儿会是天堂。但是,但是„„在那边我没有熟人,没有熟人。我该走吗?走吧,走吧。不,不,我应该留下,留下陪着我的家乡一同遭受残酷的战争,我的亲人----猫、羊、鸽子,不知道怎么样啦? 参考2:
这些都是什么,我还在等待„„等待。和他们去吧!拖着我疲惫的身躯,跟着众人走吧!不!我的猫!我的亲人。但„„还是,不,我要留下来,我不要苟活在这世界上。我只是在照顾动物。死!死也要留下!愿我能与上帝指明的意愿同在。死去吧!参考3:
我只想和我的动物待在一起,可是我现在却在这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天哪!我七十六岁啦。我走不动啦。可是„„前方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谁愿意搭理我这个无家可归又衣服尽是尘土的老人呢?
四、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2年湖南卷)(12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6分)
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
答题角度: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板书设计: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我”是谁 反法西斯战士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或战地记者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篇:公开课
教学内容:1.视唱:C自然大调2~3度音程练习
2.练耳:单音、音程听记。
教学目标:1.准确的演唱C大调音阶,形成基本良好的音高概念。
2.了解C大调音阶2至3度之内的音程的音高结构。
3.具备基本的节奏感。
4.掌握5度以内的单音听记,以及旋律音程的听记。
5.掌握基本节奏的听记能力,以及音程的性质的分辨能力。教学重点:1.C大调音阶视唱。
2.音程的听记。
教学方法:感受法、引导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钢琴
教学过程:
1对上节课进行复习,进行音阶练唱,上行,下行(1分钟)
2模唱标准音“拉”。要求下次上课时,学生能够尝试背住此音。
3.模唱标准音并找出中央C的音高。
4.翻开课本第 8 页,齐唱视唱第9条。先集体齐唱一遍,再跟着钢琴唱一遍矫正音准。(10分钟)
5.抽查个别学生的C大调音阶音准,(3分钟)
6.让大家将练习本拿出来听记单音(C大调以内)(4分钟)
7.大家齐唱“二度音程”,并要求他视唱出“二度音程”(见书视唱)
8.点个别学生视唱“三度音程”,然后大家齐唱。(4分钟)
9.教师分别弹大小两组音程让学生熟悉大小音程的音响。(1分钟)
10.尝试让学生听辩二度音程和三度音程的声音色彩(5分钟)。
11.给根音、冠音和音程性质让学生构唱。(2分钟)
12.节奏练习。(可用音符或хх来表示)2/4|||x ║(3分钟)
13.旋律练习。要求拍子音符、时值、准确。2/4
钟)
.布置作业1.复习本次课的所有内容,下次抽查。2.课本“二度、三度音程综合练习,节奏练习唱熟。3.练习C大调单音音程性质的听辩。5.背唱标准音。六.小结:回顾本次课的全部内容,简单的温故知新。1=C|||-║(5分
第三篇:公开课
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大胆说出四个季节的名称和春天来的一些特征。2,理解“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内容。
3,用蜡笔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涂个好看的颜色。
教学准备:
1,让幼儿观看各种有关春天的图片。
2,有关“小蝌蚪找妈妈故事”里面的各种镜头图片。3,蜡笔和绘画纸。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了解春天来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让幼儿融入根据自己的想象涂好看的颜色,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在组织小朋友做好之后提问小朋友四个季节的名称。
2,再次提问让小朋友举手回答春天来的一些特征并教师总结。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的妈妈叫什么呢?又那些特点。2,教师生动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3,故事讲完了教师再次提问小蝌蚪找妈妈是先后遇到了那些动物,到底找到了没有? 4,由教师示范涂颜色。
5,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涂个好看的颜色。
三、结束部分
1,教师鼓励涂个好看的颜色小朋友并贴个小红花。
2,教师来总结这趟课,幼儿跟陪课老师一起去外面观察春天来的一些特征。
总结与反思
幼儿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活动就是一种对造型,颜色的兴趣。满足幼儿生命成长需要的游戏活动,一种可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体验的操作活动,一种可以直接沟通和自由表达的情感教育活动。
课前我问过孩子们,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和故事吗?没想到有的幼儿从来没看过,也没通过这个故事,虽然是个少数的孩子,但是在课前需要孩子们都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本来打算从晚上下载有关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让幼儿们观看这个动画片,可是突然上课了这趟课时间很急,准备的不怎么好,可却是我觉得还行吧。而且我们班没有电视机,是因为新搬上去的班级。所以我看我们班的实际条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一趟美术课。1.自我评价:
优点:在上好一节课时,我们一定要做好活动准备,包括了物质准备,我画了能够表现出有关“小蝌蚪找妈妈”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小镜头的画图,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是可以的,个别的幼儿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好,缺点:在课前预设问题时,没有想到一般在上课的时候,积极性特别的强,很聪明的小朋友,突然上公开课紧张的有些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出来,我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上课的时候有点紧张把故事的一些内容一下子忘记了,突然又想起来了就那样有点拖延时间了,可是说是老师和幼儿的配合不怎么好,因为我们班小朋友大部分是个柯族幼儿,这个课时用汉语来上的,幼儿来自农村的孩子一下子让幼儿们接受这么多汉语词语对幼儿来说也不简单,那个需要耐心的,今后的上课当中我会尽全力的能够让幼儿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实在听不懂的地方我会用自己的语言给幼儿们翻译一下,这样我觉得效果挺好的,幼儿们很容易会记住新的词语的。
2,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我个人还是挺满意的,因为我又不是学前教育的,也不是什么美术老师,为了试试看自己的本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上了这么个一趟美术课也不是容易的。
3.如果有一天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我会让孩子们亲眼看外面的青蛙和水里面的小蝌蚪,体验不同的乐趣。
第四篇:公开课
一、备教材。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就拿英语课来说:对话课必须让学生多开口;阅读课必须侧重于理解及分析;语法课应多练习归纳。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偏好,选择自己最驾轻就熟,耳熟能长的课型。这样备课及上起课来都得心应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听众。
二、备教法。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
(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2)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
三、备学生。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备听众。公开课顾名思义便是一节供大家观摩、评论的课,有着较强的示范性及表演性。因此,它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和评价,把他们也融入到你的课堂中来。这时候,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便给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五篇:公开课
《作文拟题》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为议论文拟一个漂亮的标题
过程与方法:展示本班同学作品,集体探究,发现自己拟题的不当之处,并且总结出拟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文的标题美
【教学重难点】
能够自己总结拟题方法,并且学会运用。
一、导入
在历史上,哲学家们曾争论这样一个话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说出来,并且论证,那么就是一篇议论文。简单的说,就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一定的理由说服别人的一种文体就叫议论文。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组成。我们前几天布置了一篇作文,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就从如何拟标题开始讲评。
二、同学作品展示并讲评
文如其人,题目则如人的双眸。一个好的题目,就像一双明慧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题目只有独创新颖,才能眉目清秀。精彩、富有个性的题目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靓丽夺目的标题既能扣住读者心弦,使文章顾盼生姿,起到眉眼传神的作用,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又能迅速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好奇心,对其作文一见心动,甚至“一见钟情”,无形中增加了分值。如果我们能够熟悉和掌握一定的拟题要求和方法,让作文标题闪出第一道亮丽,就能在考场中写出大放异彩的文章来。
那么接下来请你们来当回老师,如果你在改咱们上回那篇以“幸福”为话题的议论文过程中遇到以下四组的标题,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给同学评判的标准:①文体-议论文;②叶圣陶说:一篇文,一首诗,一支歌曲,总得有个题目。从作者方面说,有了题目,可以表达自己所写的中心;从读者方面说,看了题目,可以预知作品的内容。题目的必要性就在于此。)
PPT2:第一组作品
【《雨的幸福》、《彼岸的幸福》、《迟来的幸福》、《手心的温暖》、《消失的幸福》】
(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作文题目好,但容易让人觉得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或者散文,在印象方面容易打折扣。无法知道本篇作文所要写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些都由学生来讲,老师总结)
大家老师当的很好,再来看以下一组的标题,继续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试着总结看看。
PPT3:第二组作品【《幸福末班车》、《幸福时光》、《幸福N次方》、《一个家》、《幸福三步曲》】
(这些标题都特别有诗意,很美好,也提示了文章要写的内容,但它是要议论什么吗?或者要提示什么样的观点吗?不是,都是一些名词,也常常让人觉得它是记叙文,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不清楚。)
PPT4:第三组作品:【《谈幸福》《幸福论》《幸福小议》】
(此类文章虽然也是议论文的标题,但他们的范围太大了,比如说谈幸福,幸福是个很广泛的定义,从何处谈呢?初中学过的课文《谈骨气》是名家写的,他们的文章面对的是大众,而咱们的文章面对的是老师。我们应该从小处入手,这样会好写很多。)
大家对议论文标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来看看最后一组同学,看看大家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不同之处?(看完之后,让学生来完成拟题方法的总结)PPT5:第四组作品:【18班:55号:《何为幸福?》、49号:《幸福=知足》、59号:《幸福=金钱?》、40号:《幸福是一种心态》、梦莹:《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18号:《幸福就在不远处》、57、39、54、36:《幸福其实很简单》】
【11班张宁:《把握幸福》丽姗《学会感恩,收获幸福》思晴《奉献=幸福》平瑛《幸福是你对生活的态度》海峰《追寻幸福》超英《珍惜幸福》黄敏、思晴《付出=幸福?》宗福:《爱心≦幸福》晓伟《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10班明霞:《让痛苦给幸福铺路》婷婷《幸福源自满足》、《身处“福”中要知“福”》、《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实践
环节一: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
在拟题之前要给同学们一定的理论积累,要走好这一步,必须跟同学们介绍以下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议论文拟题的总体要求,分以下三点:(1)准确鲜明:题与文要一致,文题要涵盖文章的内容或与之相关(2)简洁:用概括的语言勾勒文章的缩影(3)新颖巧妙:文题能引人入胜,凸显个性。二是议论文题目的常见类型,从大类上分:论点型和论题型;从小类上分:论点型(如6);关系型(如4);扩展型(如1和2和3);提问型(如5);选择型;修辞型;等等。(列举几个议论文标题:
1、也谈“难得糊涂”
2、漫话清高
3、崇高的理想
4、纳谏与止谤
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6、弘扬科学精神)
环节二:介绍议论文拟题的常用方法
在拟题之前要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常用的拟题方法,这样可以打破拟题方法单一的现状,并且可以先模仿后实践,在接受上有一个梯度。
(1)扩展法: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
举例:以“诚信”为话题
扩展法拟题:《诚信立业之本》 《成功需要诚信》 《让诚信导航》 《学会诚信》
优点:扩展法操作简便,只需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它
可使话题由大化小,由概括到具体,直接亮出作者观点,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是拟题中的方便之举。
(2)套用法:在话题前套用固定格式
举例:《由„„想到的》《由„„说开去》《有感于„„》《从„„谈起》,或者在话题前加上“析、议、评、谈”等词构成一个短语。
优点:套用法操作简便,不易脱离话题,也是拟题中的方便之举。
(3)引用化用法
1.一些俗语、成语蜕变后可做标题。
如《诚信顶天,善良立地》,将诚信与善良作为顶天立地之本;《失信猛于虎》,直接由孔子的名句“苛政猛于虎”蜕变而来;再如《推己及人,拷问心灵》、《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是如此。这些题目匠心独运,生动活泼。
2.歌名、剧名、歌词、广告等大众娱乐传媒中的词汇凡是有思想性的、有哲理性的都可以善借巧代而妙笔生花。
如《关爱心灵,善待选择》、《诚信,山村人都知道》,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个题目就是麦氏咖啡广告语。《答案,与丰富多彩共舞》(化用《与狼共舞》影片名),《离开诚信的日子》(化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名),《诚信无价》(电视剧《情义无价》),这些标题分别改用、化用、借用电视剧剧名,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的歌名、歌词为大众所熟悉,如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都带有流行歌曲的影子,其本身就具有生动性和时代性。
3.运用中外文学名著书(篇)名、名人、名事、名物拟题。
如《道德苦旅》就来源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苏东坡的选择》、《寻找自己的桃花源》、《愚公与智叟》、《人在异乡不为客》、《乌江悲风》。
4.引用诗词文赋,使文题儒雅庄重。
1999年高考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选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用《横看成岭侧成峰》题,就选自苏轼的《题西林壁》;2001年的“诚信”话题的《众里寻它千百度》、《问君能有几多“诚”》。
(4)提问法:用设问句或反问句来表明论证的观点或范围,将自己的观点用提问的方式亮出来
举例:以“原则”为话题
提问法拟题:《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老实人总是吃亏吗? 》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优点:提问法拟题凸显作者个性,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提出一些与常理不一致的新的观点,引起作者与读者更多的思考。是拟题中的高明之举。
(5)逆向思维法:让文题违背常情,造成悬念
举例:以“财富”为话题
悬念法拟题:《不要金子》 《一枚硬币》 《渴望是“穷人” 》
优点:用悬念、用反常法制作的好标题会令人产生一种非读不可的感觉,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是拟题中的高明之举。
(6)符号法:巧用数字、公式、标点等出奇制胜。
举例:用数字——《1:6的启示》 《3.14》
用公式——《W=X+Y+Z(W表示成功,X表示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的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
优点:给文题一个恰到好处的符号,能借用符号言简意赅表达中心,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意,增强文题的表现力,起到文字难以代替的作用。是拟题中的高明之举。小结:议论文的拟题方法除以上六种之外,还有如想象法、迁移法、情景法等等,同学们在实际写作中应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适合话题的方式,使所拟之题能为写作的议论文增光添色。
环节三:教后实践
拟题教学之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要求拟好题,再次完成《议论文拟题训练》
环节四:拟题教学后的题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