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学片段实录

时间:2019-05-15 04:2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学片段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学片段实录》。

第一篇: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学片段实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段成素

【导言】

《荷花淀》描写荷叶、荷花的文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已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中的相关语段。于是,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深入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实录】

多媒体展示:

1、“她们奔着那不知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师:这两个语段有哪些相同点? 生:描写的都是荷叶、荷花。师:这是说的描写对象。还有呢? 生:都用了一些新颖贴切的比喻。

师:既然有这么多相同点,把它们的“岗位”互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它们的作用不同。师:作用有什么不同?依据呢? 生:《荷塘月色》的语段抒发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段前“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是依据。

师:从语段的描写本身能找到依据吗? 生:能。“亭亭的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都是非常秀美的喻体;而“袅娜”“羞涩”原本又都是用来描写女子姿态、神情的词语。这些描写很适合表现淡淡的喜悦。师:《荷花淀》的语段呢? 生:“铜墙铁壁”和“监视白洋淀的哨兵”都显得很有力度,充满了阳刚之气,适合战争题材的小说。

师:能联系上下文具体说一说吗?

生:暗示下文所写的发生在这里的一场伏击战。师:还有什么作用? 生(沉默)师:我们知道,“花”一般是用来比喻象征女性的,那么“荷花箭”比喻象征课文中的哪些人? 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妇女。

师:粉妆玉琢般的“荷花箭”都成“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了,作者这么说,想预示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妇女会怎样呢?

生:预示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成长道路——从普通劳动妇女成长为坚定的抗日巾帼英雄。

师:有依据吗?

生:有。课文的最后一段写到:“这一年的秋天,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师: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皆情语。”写景是表情达意的需要,目的不同,所写的景以及写法往往也就不同,不能为写景而写景。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吗?

生:为抒发离愁别绪,柳永描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落凄凉之景。生:为烘托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和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苏轼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壮丽之景。【后记】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就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尝试“进行比较研究”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第二篇: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片段实录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了解四季更替带来的变化。1. 图片展示的分别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

2.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知道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在不同的季节,各种事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回答:

3. 能以一种事物为例,说说它在不同的季节是怎样变化的吗? 生回答:

活动二:探索四季更替的成因。

1、学生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猜想一下四季更替的成因,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最后达成小组意见。师:大家都认为四季更替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有关,那地球公转怎样产生了四季更替呢?让我们先来看相关资料(课件展示有关地球公转资料)。生观看:

2、大胆猜想: 师:同学们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这种现象吧?那你们能不能结合你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猜想一下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生分组讨论: 师:看来在科学课上仅有猜想是远远不够的,我建议咱们联系生活实际来推理一下。请大家想一下,一年四季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温度不同说明我们获得的热量不一样,地球上的热量是怎样获得的?直射获取的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的热量多?

仔细观察,地球转到不同的位置,对于地球上某一个地方来说,太阳光照的情况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3、模拟实验。

(1)根据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我们来做一下模拟实验,具体探究一下,四季更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2)老师介绍实验器材:地球仪(重点介绍南北半球、赤道),手电筒,各自的作用。

(3)实验注意问题:

A.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可在北半球某处做个标记,观察地球转到不同位置时的光照情况。(直射和斜射)

B.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C.因为太阳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很小,手电筒的光就好比是太阳的光,地球上有些地方不能被直射到。

D.太阳的光线是向四周发射的,实验时,可以转动手电筒。为了转动方便,同学们可以下位做这个实验,转动时要注意,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手电筒和地球仪应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动。

4、师总结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在公转轨道面运动时,地轴并不垂直于轨道面,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它是斜着身子绕着太阳跑的。太阳直射点不总在赤道上,在南北23.5度之间的区域内来回摆动。当直射点偏到哪个半球时,哪个半球获得的太阳光和热多,被太阳照射的时间也长,这就是夏季了,相对的另一个半球上被太阳斜射着,便是冬季。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倾向太阳,受到太阳的直射,这就是北半球的夏天。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到了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当3月21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在赤道上,便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地球不停地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便产生了四季更替。因此说,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和地球倾斜形成的。

5、提出问题、解答疑难。

师:现在你知道四季更替的原因了吗?关于四季更替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回答:

第三篇: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

覆课时间:1995年11月3日

授课地点:武汉市解放军通讯学院礼堂

授课对象:武汉市十六中(普通中学)高一学生 授课时数:2课时

观摩人员:“洪镇涛语文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与会人员近3000人(上课)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学流派,叫做“荷花淀”派[板书:荷花淀],这个流派的突出特点是风格清新、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这个流派居然是以一篇短篇小说的名字来命名的,这篇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孙犁[板书:孙犁]写的,题目就叫做《荷花淀》,可见这篇小说的影响多大。今天我们有幸来学习这篇短篇小说:

我们先来“把握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板书:把握思路,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一看这篇小说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断,分别给每个片断拟一个标题。“自读提示”里边已经为我们拟了三个标题,这三个标题角度不大一致,现在请大家调整角度,从水生嫂等妇女的角度重新拟三个标题。原题合适的可以保留,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

[生浏览课文,拟标题,师巡视,5分钟] 师:拟好了吗? 生:拟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第一个标题是“与夫话别”。

师:“与夫话别”,好。

生:第二个标题是“追夫遇敌”。

师:“追夫遇敌”,“追”,好吗? 生:第三个是“助夫杀敌”。

师:“助夫杀敌”,好!谁再说? 生:我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三段的,第一个标题是“水生从军前”。

师:“水生从军前”。

生:第二个标题是“水生嫂遇敌时”。

师:“水生嫂遇敌时”。

生:第三个标题是“妇女们见到丈夫后”。

师:我刚才提出的要求是,从水生嫂等妇女的角度来拟,第一个同学是以水生嫂等妇女的角度来拟的,符合要求一些,只是在用词上稍微改一下就好啦。

生:第二个标题可以改为“探夫遇敌”。

师:与夫话别(板书),探夫遇敌(板书),第三个呢?那就是助夫杀敌(板书)。

三个小标题,角度统一。我认为比“自读提示”拟的还高明些,这说明同学们的水平很高。我们再来看看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齐)水生嫂。

师:水生嫂。那请你们快速找一找,水生嫂叫什么名字,看哪个先找到。[生浏览课文] 师:快点翻。

师:(俯身对一生)你找到水生嫂的名字了吗?(生摇头)看完了吗?(生点头)(对众人)哪个找到啦?找到了的请举手(环视,无人举手)。是不是水生嫂没有名字呵?水生嫂有没有名字?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稍稍拖音)没有。水生嫂确实没有名字。小说中十二次称她为女人,三次称她水生嫂,其它几个妇女也都没有名字。不仅没有交待她们的名字,而且对她们的外貌、服饰都没有描写。(稍停)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考虑。

生:因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战争生活,关于她们的外貌可以不写。

师:哦,因为是抗日生活,所以外貌可以不写。(笑)凡是抗日生活的人物,外貌就可以不写,这个理由充分吗? 生:我觉得用语言表达一个人物的精神品质,所以她们的外貌就不写了。

师:你的意思是因为着重写了水生嫂等人物的语言,所以就不写她们的外貌。是这个意思吧?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水生嫂等几个妇女的成长过程,所以就不写外貌。

师:写她们的成长过程,所以不写外貌。

生:因为是写所有妇女,为了写她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她们是几个代表人物,所以不写她们的外貌。

师: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群妇女是白洋淀地区所有农村妇女的代表,是这个意思吧? 我看啦,是不是有两个意思,(顿,中速)一个是表达中心的需要,连名字都不交待,说明所写的是普通的、极普通的农村妇女。这篇小说就是要表现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的一群普通的妇女,由普通的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战士的过程。第二点,也是作者的艺术追求,孙犁的小说不大注意人物的外貌、服饰的描写,而注重人物心灵的刻画,这就是所谓的“轻状物而重写意”,很像国画中的写意画。

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大家找一找看,你最喜欢、写得最精彩的在哪些地方? 生:我觉得“女人探望丈夫”一节好,因为„„

师:(打断)不解释,不解释,就说哪里好就行啦。她说一群妇女探望丈夫写得好。还有哪里写得好呢? 生:她们在回家途中的对话写得好。

师:哦,结尾的对话写得好,还有呢? 生:我认为水生回家看望他的女人,与水生嫂谈参军这一段写得好。

师:夫妻对话,是不是?还有吗?(教师目光扫视学生)还有吗? 生:还有水生嫂她们在芦苇丛中遇到日本人的时候,她们一方面拼命地划船逃跑,另一方面做好了被敌人追上牺牲的准备。

师:这一段写得好,还有吗?开头景物写得好不好?也好,是不是?看是不是这几个地方写得好:开头景物写得好,夫妻对话写得好,探夫写得好,还有荷花淀的风光写得好,最后一段话也写得好。下面我们来分别品味好不好?现在我们来品味开头的景物描写部分,从“月亮升起来”,到“荷叶荷花香”,一起齐读这部分,“月亮升起来了„„”齐读。[生齐读开头部分] 师:“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们怀里跳跃着”,哪个词用得好? 生:(齐)跳跃。

师:“跳跃”,有没有道理? 生:这个词说明女人编苇眉子编得很快,技术纯熟。

师:动作很轻巧,技术纯熟;还有,这个“跳跃”跟哪个词呼应啦? 师:对,“又薄又细”。“又薄又细”才“跳跃”。我们再看“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这个比喻用得好,好在哪里?谁能帮我说一说?[环视,放慢速度重读一遍] 生:我认为这样写就如水生嫂在仙境当中,将令人陶醉的美好清新的景物与勤劳纯朴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用景物描写突出了水生暖的勤劳纯朴。

师:哟,你说了这么一长串,你先准备了的,还是临时想的?不错不错,讲得很好!这样一个比喻实际是把劳动场面诗化了,“她像兰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正如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这就像仙境一样。把劳动写得多么美呀,把劳动写得多么有诗意呀!刚才她说,这样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美,哎呀,说得挺好,挺好!这段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呢?中心是说白洋淀里的一器妇女从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抗日战士,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家乡这二美,祖国这么美,我们能不保卫它吗?看来这群妇女成长为抗日战士是有思想基础的,是不是?同时,景物美也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美。

请哪位同学把第1段再读一遍。[生读第1段] 师:读得挺清楚的,但是呢,优美的意境好像没有读出来。我来读一遍。

生:[范读,重在意境的表达]请哪位同学读第2段。[生读第2段] 师:好,读得也很清楚。[接着范读课文,语调充满喜悦。读整.仰头,提高音调,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这白洋淀多可爱!祖国多美呀!请大家体会感情,把这段的意境读出来,各人自己读一遍。《见学生读不出声)怎么怕读?放声读,不准小声读。

:生放声读第2段] 师:大家一齐读,把其中的意境读出来。[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品味“夫妻对话”,先分角色朗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到“回来你”。

[两名女生、一名男生分别扮叙述人、水生嫂、水生,有表情朗读] 师:这里夫妻之间一问一答,好像对不上号,发现没有?(做手势,两手对着合拢,分开)对不上号,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因为水生想告诉他妻子他要去参加抗日战争,他是怕他妻子不让他去,他心里很矛盾,他怕他妻子拖尾巴„„

师: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夫妻对话。这时他们两人的心思不一致。水生嫂发现情况有点异常,想弄个明白,而水生又不敢贸然说明真情,一个穷追不舍,一个极力躲闪,尽量转移话题。“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一句话看似平常,但里面包含着什么?是不是关切?关切,还有什么?还有点疑虑,是不是?唉呀,今天有些蹊跷,怎么回来这么晚?“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水生避而不答。又问:“他们几个呢?”这里转了个弯子问,这个不能不回答呀。水生说:“还在区上。”这个不能说下去呀,要马上转移话题。水生说:“爹呢?”

转移了话题,但水生嫂紧追不舍,“他们几个怎么还不回来?”嗯,紧追不舍,水生笑了笑,忍不住了,“明天我要到大部队去”,只好交了底。

“怎么了?你。”这句话改为“你怎么了?”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强调了“怎么了”。

师:有道理。这种主谓倒装句强调了谓语。

从开头到这段对话,你们看到了夫妻俩的性格特点没有?谁说说性格特点? 生:水生嫂勤劳纯朴,对丈夫关心,一举一动都很注意,相当于现在的妻子对丈夫管得严。(师生笑)师:水生嫂很机灵,水生比较憨厚。

“„„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吮”描写得好吗? 生:我觉得“吮”的细节描写得很好,水生嫂听说水生要参军,吃了一惊,不小心让苇眉子把手指划破了,把手指吮一下,是想掩盖心里的慌张。

师:(兴奋、笑着)很好!很好!(全场掌声顿起)听到真情后,水生嫂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我想改一下,“就称积极!”行吗? 生:如果改了就成了责怪的语气,原句表现了她有点自豪。

师:有没有责怪? 生:有一点。

师:对,有一点。(模拟)“你总是很积极的”,谁来试一试?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重读“总是”)

师:(模拟学生读):“你总是很积极的”,太不像话!(全场大笑)生:(重读,委婉)“你总是很积极的”。

师:不能过于强调“总是”,比如“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就责备了:再读一遍。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全场笑)师:“你总是很积极的”,夸奖、自豪又有点委婉的责备,对不时? 现在齐读,从“女人没有说话”到“回来谢你”。大声读。[生齐读] 师:我现在把这段话作两种改写,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女人,你们看这两个女人像不像原作中的水生嫂,你们要仔细听。

先看下面这个女人是不是水生嫂。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学生大笑)水生说:“那咋成啊!”水生嫂说:“咋不成?”水生说:“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这是去打鬼子,打仗!”水生嫂说:“哦,那么说,我是去走亲戚哕?我还要干活呢!”水生恳求说:“千斤担子你先担着吧,打完鬼子,我回来谢你。”水生嫂说:“哼,说得倒轻巧。你不替我想想,也该替老人孩子想想。上有老,下有小的,你转身就跑,全扔给我,我的命好苦啊!”(全场大笑)你们来评价一下,怎么样? 生:这个女人对丈夫不理解。

生:觉悟不高。

师:你觉得她是胡搅蛮缠,是不是? 我们再来看一个女人像不像水生嫂。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咱俩一块儿走。”水生说:“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个娘儿们跟去干什么?”水生嫂说:“烧饭呀,洗衣呀,你们的人就不吃饭,不换衣服啦?”水生说:“那哪成啊,打仗还带个娘儿们!”水生嫂说:“咋不成?古代还有个花木兰替父从军呢!”水生说:“哎,别横扯,说真个儿的,千斤担子你先担着吧,打完鬼子,我回来谢你!”水生嫂说: “嗯——不嘛!”(娇声嗲气,全场开心大笑)好,大家都觉得不像,前一个是蛮不讲理的,后一个是娇滴滴的,用软的办法拖后腿的,那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刚才分角色朗读的三位同学再把这一段朗读一遍。[生分角色朗读] 师:好,你们两个坐下。“水生嫂”等一下,你把“你走,我不拦你„„”这一句再读一遍。[生读书] 师:“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们把“你走,我不拦你”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行不行?你们各自读一遍。

请“水生嫂”再读一遍,改过后的。

[生读。语气急促,突出了“家里怎么办”]

师:对了。这里的“不拦”是假的,是不是?强调的是“家里怎么办”。看原文“你走,我不拦你。”这是基本态度。“家里怎么办?”有难处啊,“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啦”。看来只要求理解,精神安慰,按现在的话说叫“理解万岁”,并不是真的不让他去。

下面请拿出笔来,给水生嫂写个“鉴定”。[生动笔写“鉴定”] 师:3分钟写完,3分钟。[生继续写“鉴定”]

师:写好了吗?写好了的请举手。

生:水生嫂勤劳俭朴,非常进步,师:很好!是个贤内助。谁再说。

生:水生嫂勤劳纯朴,温柔多情,家里,又支持丈夫的工作。

师:他是什么工作? 生:革命工作。

师:什么革命工作? 生:抗日战争。是一个贤内助。她的思想比较进步,她既关心

师:对,抗日战争。哪位再说? 生:她的性格特点是勤劳、纯朴、机智、温柔,小而言之,是支持丈夫参加革命,大而言之,是全力支持抗日。

师:说得好!说得好!“小而言之”,“大而言之”,说得好!还有哪个说? 生:对丈夫温柔体贴,并支持丈夫革命,家里的事情一个人挑着。

师:很好!谁再来? 生:水生嫂温柔多情,而且顾全大局,把抗日战争放在首位,而把自家的私事放在脑后(摸脑后,众笑),这里的“脑后”就是把家里的私事看得很小。

师:(笑)就是放在第二位吧。(连续开心地笑)生:我觉得可概括成一句话——抗日战争中典型的农村进步青年形象。

师:好,“典型的农村进步青年形象”一句话来概括。大家积极性很高,谁再说。

生:她不是蛮横无理,而是勤劳纯朴;她不是温柔多情,而是真挚多情,她对丈夫是支持的,只是对家里的事有点无奈。

师:(笑)不是温柔多情,而是真挚多情。(连续地笑)大家充分发表了意见,讲得挺好,看来大家对水生嫂有了认识。

下面来品味一下五个青年妇女在一起的对话。还是分角色朗读。[六名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音调,赢得了笑声和掌声] 师:这五句话都没交待是哪个说的。这五个人中有一个是水生嫂,点出来了,另外四个人性格怎么样?谁来说? 生:说第一句话的人,她是„„

师:(插)第一句话重读一遍。

生:[读]这句话表现了她对丈夫参军表示支持,又很想念他,想去见他;第二个是找理由,好像是没法找到,也是想去看望丈夫

师:(插)要从她们的性格上讲。第三个呢? 生:第三个,她的性格非常直爽,泼辣。

师:好,怎么说的? 生:[重读一遍,读出了泼辣劲。众笑] 师:第四个呢? 生:(稍停)她心里想着他,却不好说出,心里和嘴里不一样。

师:心里和嘴里说的不一样,是不是?谁再说? 生:我觉得最后一个是怕羞。

师:怕羞。

生:是怕丢人。

师:四个人性格各不相同,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要读出四种语气,体会各自的心理。

[生读书] 师:淀上的风光有两处描写,一个是第34面中间的“几个女人

„„”这一段,还有一段,第36面中间的,看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请大家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这两段描写有没有不同?为什么不同? 生:第一处写得优美、轻松,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第二个描写充满了战斗气氛,预示将要发生的战斗。

师:可见,景物描写要服从对人物的描写,要服从主题的需要,辛心的表达。

请翻到39面,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挺好。把这一段对话和寻找丈夫的时候对话比较一下,这群妇女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 生:变得更加成熟了,更加坚强了。

师: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提高音量)这些普通的妇女成长为坚强的抗日战士了!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白常高 王世发 记录)

《<荷花淀>教学实录》点评

读了洪镇涛老师的《荷花淀》教学实录,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在把握思路后,洪老师说:“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大家找一找看,你最喜欢、写得最精彩的在哪些地方?”于是,学生们在感受文本之后纷纷起来说小说中自己喜欢的语言。

其实,按许多老师的教法,这里洪老师完全可以这样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请大家注意这个地方„„”

人们常常爱说更新“观念”(现在的说法叫“理念”)。但我认为无论“观念”还是“理念”,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在教学中,任何细节都体现了一定的观念。比如这里,洪老师让学生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就体现了他的一种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

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洪老师着眼的是学生的“学”。而如果只由老师列出“精彩语言”让学生分析,也体现了一种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着眼的是教师的“教”。

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惟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他会将食物先咀嚼得很细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应该说,这种“填鸭式”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市场。

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言语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其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这种“诱导式”在教学上也叫“启发式”,比起“填鸭式”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因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

第三种是“分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师三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种“分享式”现在还不普遍,但已经开始出现。

毫无疑问,洪老师的课正体现了或者说接近于师生分享的境界。

其实,“师生分享”正是现在所提倡的“师生对话”。而洪老师的这堂课上于1995年,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洪老师不少课早就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有依据的。但是,所谓“尊重学生”,决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既然是“分享”,教师可以分享学生的发现,学生同样可以分享教师的发现。而教师的引导正体现于分享之中。这一点,现在似乎被有些老师所‘忌讳”,似乎一谈“引导”(更不要说“教育”了),就会妨碍对学生的尊重。其实,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纯粹“客观”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在和学生一起研讨的过程中,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堂《荷花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谈了自己的喜欢的语段之后,洪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品味开头的景物描写部分„„”于是,他和学生们一起品味“又薄又细”,品味“跳跃”,品味“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在这里,作为“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洪老师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

既是平等的,又是首席的。洪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正是这二者的辩证统一,而洪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我知道很多年前,洪老师就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也就是说整个课堂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什么?洪老师的回答是四个字: “学习语言”!这深刻而朴素的观点,在这堂《荷花淀》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节课中,洪老师不但引导品味精彩语句,而且朗读优美片段,真正让学生贴着课文感悟其意境。他和学生对“吮”的咀嚼,对“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的揣摩,对“你走,我不拦你”的体味„„这些教学细节无不是洪老师“学习语言”的生动例子。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在整个课堂上,洪老师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在研讨、交流,同时又自然而然引领着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九年之后的今天,我读着这文字的记录,依然感到置身课堂,如坐春风。

最后我还有一点感想不得不说。针对过去语文课中片面强调或者说只强调“工具性”的弊端,近年来对语文课“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即使是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也应该是“语文”课,而不是脱离课文脱离语言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或其他什么课。像《荷花淀》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对其语言的品味,而抽象地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就很可能上成以荷花淀抗日故事为素材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课!我这个说法绝非没有依据。现在一些语文课越来越泛“人文性”,甚至脱离文本只追求“思想性”,语文课成了信马由缰的随意漫谈,所谓“大语文”成了“没语文”。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洪老师这堂《荷花淀》教学实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李镇西 四川省特级教师)

第四篇:燕子 片段教学实录

《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里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

孩子们,上节你们发挥了你们的绘画才能画出了好多可爱的小燕子,现在老师想把这几张漂亮的贴在这幅山水画中,可是却不知道要贴在哪儿?同学们能不能按照书中的语句给他们找找位置呢?那大家认真读读三、四段吧,看谁找的最准确。

这位同学已经把手举得高高了,你先来试试吧,这是一只在天空中飞行的燕子,找的真准确,可是燕子是直着飞的吗,大家的眼睛真亮,她是斜着飞的,那从这个’斜‘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大雁,优美,这个小女孩你来说,感受到燕子的轻和快,你真是燕子的知己。

这位同学在指着这幅画看来是找到了,那就快来试试吧。你的手真巧啊,燕子的尾尖刚刚沾了一下水面,太美了,要是能让画中的燕子动起来就更美了,小组讨论演示,真轻巧啊,只是燕子这样飞,能沾到水面吗?再来一组,太生动了,我仿佛看到。。我们的读书大王已经陶醉了,那就带着给大家读读,大家想他那样读吧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第三段吧。同学们读的真美啊,老师都得像你们学习呢。

那大家再来看看画中的小燕子如果飞累了,想要休息,他要停在哪儿呢?那位已经迫不及待的同学你来吧,三、四只燕子停在了电线上,太妙了,大家看这像什么呢,五线谱,而停着的燕子正等待着演奏一场春天的赞歌。

孩子们,看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你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大家带着这种感受再来互相读读课文吧。

第五篇:《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为孩子播下思索的种子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湖北省监利县教学研究室 李爱梅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文章写了一个老实厚道、毫无经济基础的父亲,却非常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于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是,台阶做好后,身体垮了心情也失落,尴尬不已。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一般的教学重心是通过疏通故事情节,品析细节来感悟父亲形象,最后,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理解,写几句感恩、理解之类的话。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但是,仔细研读文本,总觉得不够,这样的解读只停留在感动与感恩上,还可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下是笔者教学《台阶》的教学片断。

师:品析了文中诸多感人的细节后,请以“父亲的一生”为题来聊聊我们读了本文后的心情。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父亲的一生是痛苦的。吃的住的都很不好。为了造有九级台阶的房屋,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

生:父亲的一生是艰辛的。为了造台阶,省吃俭用,天天往存钱罐里塞角票。生:父亲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

生:父亲的一生是成功的,因为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造起了台阶。

生:父亲的一生是令人心酸的。

师:是的,在我们看来,父亲一生的关键词就是忙碌、辛苦,但是,让我们再看看造台阶前的父亲,真的如同学们所言很痛苦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说你的理解。生:“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当时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满怀希望的在准备。

生:从每年过年时候的洗脚成了家里一项重大的喜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盆水很“耐心地洗”,可以看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洗干净了,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很自豪的感觉。

生:旧屋的青石板台阶一块就有三百来斤重,一来一去的山路磨破了父亲的草鞋,父亲没有喊苦,只是觉得鞋子“太可惜”了。这里可以看出父亲也是不害怕劳动,不怕吃苦,或者说以苦为乐!

生:从“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可以看出父亲尽管很羡慕,但是他很充实,他在向往,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师:是的,透过文字背后,我们能够感受父亲的艰难,但善于感悟的同学会发现,父亲准备造台阶的过程不是痛苦,而是幸福的准备着。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非得要有很高的地位,有丰厚的物质,幸福主要在于自我心灵的感受。父亲有强壮的身体,有明确的目标,有他憧憬的幸福。所以,台阶造好前的父亲是一个豪爽、乐观、自信、充实、幸福的父亲!再看看台阶造好后的父亲。

生:“父亲居然不敢放鞭炮。”

生:“父亲在这一喜悦面前,两手没处放似的,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生:“父亲坐在台阶上很不自在,话都答错了。” 生:“父亲一级一级的往下挪,干脆坐到门槛上。” 生:“父亲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师:台阶造好后,父亲不是高兴万分的坐到台阶上,大方的抬起头,接受乡里人的敬重,暗自为自己的付出而得意,而是更谦逊、更失落了。为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身体垮了。

师:是的,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创造,劳动就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生:因为父亲习惯了谦卑。

师:这是我们中国农民特有的气质,不仅厚道,而且谦卑。从不炫耀,用今天的话说很低调。生:因为父亲觉得自己老了。

师:是啊,想想父亲这一辈子,为了一家人的尊严,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来造有九层台阶的新屋,尽管目标实现了,但是,身体垮了,自信没了,快乐,也随之而去了。父亲的一生就是这样令人悲哀,令人心酸。但是,如果父亲不造台阶,他的身体就不会垮,他的心情就不会失落吗?

生:假如不造台阶的话,父亲身体依然会老,身体也会在某天垮下。生:父亲也不会一生幸福,也许会更没有意义。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不造台阶的话,他的生活就没有了目标。生:因为不造台阶的话,他的人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师:是啊,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如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扬。父亲因为有了目标,所以很充实、很快乐!目标实现了,就应该快乐,父亲仅仅是因为身体垮了而失落吗?不是,因为他习惯了有目标的日子,习惯了充实的生活。所以,父亲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地位再低,也要有目标。

生:经济再差,也可以有远大的理想。生:忙碌比闲散好,充实比空虚有意义。生:充实的日子,其实就是快乐的日子。

师:父亲想要得到快乐的话,应该怎么做呢? 生:应该尽快为自己设立一个新的目标。

师:你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对,人生就是要为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努力。奋斗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就是享受幸福的过程,有理想有目标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可是,我经常听到有同学抱怨,学习好累,学习好辛苦,现在有点启发了吗?

生:是的,上学的时候好像很累,真正放长假的时候,开始几天很开心,时间长了觉得很空虚,还希望上学,可上学时间长了,又希望放假。

生:上学的时候感觉精神还好,在家休息呢,总是睡懒觉,每天都昏昏沉沉的,也不愿写作业,效率不高。

师: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要有目标,要充实,但也要有恰当的休闲来调节。当然,充实是主旋律,休闲是伴奏曲。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属于自己的目标,不再羡慕别人,不再总是渴盼放松,该学的时候就学,该玩的时候就玩,让充实与快乐伴随我们一生!

该教学片断是在引领孩子品析文中的细节后展开的一个环节,从话题“父亲的一生”开始,引领他们深入理解父亲深沉的幸福,然后过渡到人生的思索。尽管孩子们的感悟还只是浅层次的,只能停留在自我生活的认知上,但是,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播下了思考人生的的种子,我想,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生根、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吗?

下载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学片段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学片段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台阶只......

    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

    燕子面试片段教学实录

    燕子 一、古诗营韵,激趣导入 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头,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描写春天的诗句。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积累,背诵几首古诗听听——草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

    2017.1.2《鲸》片段教学实录

    如何借助说明方法把说明文写具体 摘要:写说明文时,怎样运用说明方法来把说明文写具体呢?请看下面的片段教学实录及学生的小练笔。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仔细听......

    3教学实录文本片段

    教学实录片段: 二、猜想激趣 师: 请小组长打开2号材料袋,把材料轻轻倒出来,如果有不认识的可以问同学或老师。大家先猜测一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注意:各小组的记录员......

    荷花淀教学实录-上海育才中学(最终版)

    《荷花淀》教学实录 ——李强老师上高三阅读指导课 记录、整理:夏云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荷花淀》这篇课文。昨天我布置了二个预习题,不知道同学们思考得怎样了。 展......

    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我们党55年来的执政经验作了科学总结。《决定》所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党长期艰辛探索、实......

    按规律推理(大班片段教学)

    按规律推理 最后修改日期: 活动前评析:有一次,我设计了一节找规律的游戏,原以为很简单,小朋友们会操作得很好。但在活动中他们做得不够理想,引起了我的深思,并且感悟到,幼儿教育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