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 ”,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他说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他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月亮升起来”,预备读。生 :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著名特级老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开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老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你是哪里人啊? 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
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听课师生鼓掌)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笑声)
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慢慢的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这个等一下再说。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
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的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生:王一杰。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是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生1:和谐。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象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好象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好。(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 生:送别。
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1(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
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深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欢呼)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 生:(齐答)《在水一方》。
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
(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我们这一部分用的时间是比较多了。
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那么,写了哪些人际关系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来说。写了父子关系。水生回来说:“爹哪去了?”“爹已经睡了。”写了父子关系吧,写了夫妻关系吧,还写了那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吧,也写了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也写了那些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各种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一个共性,我们要用具体地说。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学生翻阅教材)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 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 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生(齐答):玉碎,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师:宁可站着死,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第3页,“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历来如此。虽说中国人内部打,(笑声)但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有好多,你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则幽默,女同学听了不要生气,是个笑话。有个老师说:“女同学喜欢说话,一个女同学等于500只鸭子。”第二天上课时,有位女同学报告:“老师,外面有1,000只鸭子来找你。”会是谁?找他的是他妈和他妻子。(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师:还是和谐。(老师板书:和谐)
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是,人有时和自己闹别扭。我们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和别人闹别扭,别人会害我们,去告我们的状。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人跟他过不去,他自己还会喝药,拿刀片划自己——前段时间报上登的。这篇小说中,我们来看,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有一本书叫做《向死而生》,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那儿走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经常就是引用这半句,并且把它解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实庄子后面还有半句,是:“以有涯度无涯,殆矣!”就是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太蠢了的。(哄堂)庄子在这里有点消极。中华民族的文化,像所有的文化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儒家是比较积极的,道家比较消极。人有时候需要一点阿Q精神,特别是在受挫折的时候。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一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 生(齐答):看不出。
师:怎么看不出?举个例子说说看,在课文中找个例子证明一下。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生:第3页,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还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我不知道你们看电影电视时怎么样,我看电视,比较喜欢那种大悲大苦时欲哭无泪,我最不喜欢那种电视里一个人很痛苦的时候,大风大雨,在闪电之中跑啊跑啊,在天地间大喊:“天哪………”我觉得他不怎么痛苦,他还喊得出来。最大的痛苦是他喊不出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小小日本帝国主义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声)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讲了,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我们再穿插说一个例子。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丈夫走了妻子都不思念,那就不正常了,那就糟糕了,那丈夫就不消打仗了,那日本鬼子来了,来了就让他来吧!(笑声)正是由于日本鬼子破坏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才把他们赶走。但这些女人说的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好,那么我们大家再往黑板上看一看。我们通过这一篇小说的研读,大致上带领大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也是和谐;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也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没有大悲大喜。所以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比较多。悲剧,真正的悲剧,比较少见,即使是像《窦娥冤》那种悲剧,最后六月愿天下大雪,把那个坏人惩罚一下子。像《哈姆雷特》那样的西方那种悲剧是很少见的。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归结一下,什么叫文化,这个我来说。
(打出字幕:“文化的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文化学里面讲文化的时候,定义是很多的。每个文化学家都有他的定义的。但是,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他读多少书,拿什么学位,是看他怎么思考。会思考我们就说他有文化,比如说你们会思考,你们是深圳最好的中学生,你们是深圳最有文化的中学生。其实文凭是一样的,你是高中文凭,他也是高中文凭,是吧。行为方式,即怎么做事。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在西方,我们到澳大利亚去,那些外国人跟我们讲,那个翻译跟我们讲,他说,外国人中的那些老太太,他们是先花钱先借贷款买房子。然后到退休,到老了她的贷款也还完了,她也住了一辈子房子了。而中国的老太太不一样,她先攒钱,攒攒攒攒攒,攒到最后,等她已经可以买房子了,她已经进医院了,快死了,她住不了了,结果不是她住房子,是房子住她。这是两种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一样。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吃饭,吃饭本身不是文化,饮食本身不是文化,我们叫饮食文化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实吃饭本身不是文化,因为动物也吃饭。但是怎么样吃才是文化。你看中国人吃饭,我都经常跟年轻人讲,我说有些年轻人,一上菜,他就先夹一筷子。我说你干吗要先夹呢,我说我跟你讲,这个餐桌是转的,大家都有一筷子,少不了你一筷,我说你干吗要先夹?有领导,有长辈,还有,还有女士嘛(笑声),还有小孩,要他们先吃,然后你后吃,这就是文化,中国人特别讲这个,是不是啊!这就是行为方式,就是怎样想怎样做。
我们在这里讲这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都是讲的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做的问题,它都是文化的问题。那么,我们把这节课小结一下。
(打出字幕:“小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我提出了一个哲学、美学的概念。刚才我们讲了“天人合一”,中和就是适中和谐,就是做什么事情做得恰如其分。感情也是这样子的,各种关系都要处理得恰如其分。这种精神,这种强调中和之美,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也就是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今天我带了本书来,叫《人,诗意地栖居》,是外国人海德格尔写的,书城就有。他是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就是我们怎样活得象诗人一样——我也没做到,我也在学——,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处理好,人和自我的关系处理好,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我今天给大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读小说,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读小说:从孙犁的小说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最后,给大家留一道题,研究性的,今天不是提到研究性学习吗?请大家记一下。这个题目完成以后,班长,你们送到对面,我们领导当主编,我当执行主编的《深圳教学研究》。有一个栏目,就叫《学生习作》,我在你们习作中挑,八百字左右。先给你们老师看,然后老师写个评语,再送给我,我们来挑十来篇,到时我们来发表一下。什么题目呢?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过吧?(学生回答:看过。)看过就好,没看过的就赶快去买。(打出字幕:“作业:《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这里头有一句话,我提供给大家。
(打出字幕:“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我在20年前背下来了,到现在还背得。我写文章用这一句,我女儿说:“你怎么就记得呢?”我说:“喜欢的话,就要记得。”(充满激情地朗诵):“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一种硬骨头精神!这句话是最有名的,它的主人公讲的。刚才题目记下来没有?《〈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一个小论文。研究性学习的。没有看过的要去看,没有的到图书馆借,最好是买一本。到书城去,一个月总要去逛一下书城呀!不买,那去翻一翻,翻一上午也能看很多书啊。咱们同学的爸爸妈妈,买几本书都负担得起的,特别是深中的同学。对不对啊?你爸爸妈妈肯定会。
来,现在,同学们,一起站起来,跟我读读这几句话: 师(充满激情地领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生(齐跟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师(领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生(齐跟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生:谢谢老师!(全场热烈掌声)
一、冗 繁 削 尽 留 清 瘦 画 到 生 时 是熟 时 —— 关于“用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 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一课的几点说明 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
(一)本节课的定位:是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的一节研究课,研究小说教学怎样教出“语文味儿”(本人在2000年提出“语文味儿”概念,并从2001年3月开始在深圳市中语界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文味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怎样教出新意。《荷花淀》是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形成思维定势。“画到生时是熟时”。这节课希望在名著重读(“生”读)方面提供一种新的理念,一条全新的可资借鉴的“陌生化”(此处借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术语,指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不断更新,要使熟悉的变得陌生,给人以新鲜的刺激)思路,并企图借此机会给既有的小说教学模式来一个建设性的冲击。不想把这节课讲成一节“规范”的课。
(二)本节课的视角: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就是知道什么可以不教的艺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一个新视角,就能开拓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从新视角教,就意味着不从旧视角教。传统上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或政治学(包括语言学)、广义文章学(包括语言学)等角度读小说。本课则企图让学生通过《荷花淀》的欣赏,学会用一种新的即文化学(包括语言学)的眼光读孙犁的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性格当然是要分析的,但是在文化的视野之下分析(当然仍然必须是文学分析)。尝试把文、史、哲真正打通。
(三)本节课的追求: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其课堂上都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文本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少)障碍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游戏状态(亦即自娱娱人的审美状态),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五张皮)。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相对教师而言,也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天”的因素),那么,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自娱的(对教师而言),也是娱人的(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这就是本节课的追求。
语文公开课大致可有三种境界:一种是讲完后听者都说好。这种课是真好,但少见。第二种是讲完后大家都说不好。这种课不少。第三种是讲完后引起众人争论——我个人认为这最后一种境界最激动人心,这种课的价值一点都不比大家都说好的课的价值小,因为它激活了大家的思维。今天这节课追求第三种境界。
本节课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追求师生双方心理的共鸣与思维的活跃。
总之,本人的意图是找到一条新思路,并力求把这节课上出品味,上出启发性,上出冲击力的。如果听完这节课后,有60%的老师说:“《荷花淀》(或小说)还有这种教法啊!”那我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如果有80%的老师这么说,那我的目的达到的程度就大大超出我的预料之外了。
上一个文章: 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
下一个文章: 郭吉成:《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实录
第二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实录 程少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实录
一、写在后面(但是放在前面)
程少堂
讲完这节课,随手写下几句“教后”:
(一)这堂课无论是现场反响还是课后反应,都很好。讲课过程中的现场气氛当然是非常非常之好,用唐局长的话说是“迭起高潮”,听课老师当场说好的当然很多,我很感动也很感谢。课后还有老师发短信给我,比如深圳市骨干教师、龙岗区优秀青年教师、龙岗实验学校语文科组长陈理老师会后给我发来短信:“今天的课真好。还没有见过一位老师把说明文上得这么愉快的!”深圳市教苑中学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不仅在大会上对我的课作了激qing洋溢的评点,晚上还发来短信:“今天是巅峰之作。热烈祝贺!”但是,肯定也会有老师不喜欢。这很正常。喜欢和不喜欢的意见我都会听。但是,老师们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不会对我今后的公开课产生影响。
(二)对于不喜欢这节课的老师,我认真地说句玩笑话:你有不喜欢的权利,你可以继续不喜欢,永远不喜欢,可持续发展地不喜欢,但是我就要这么讲你也没办法是吧?2007年4月23日,我在“广东省2007年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研讨会”上(佛山),应省教研员邀请,评点了两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说明文公开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作为总评嘉宾也在台下听课),我在大会发言中说:“每一篇课文都有1000种教法,没有1000种也有100种吧?我给老师们出个招:假如有人评你的课,蛮横的说不能这样讲而只能那样讲,你可以毫不客气地回答他:我就要这样教,你能把我怎么着?我这样教犯法了吗?要不然你教一节给我们看看?”
(三)我的课带有明显的先锋性。所谓先锋性,就是带有某种实验精神、反叛精神(但是我的反叛是有度的,是在语文规律范围内的反叛),带有某种挑战性,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欣赏习惯,会被一些教师所不接受。有人说程少堂的课就是“另类”的代名词,如果说这个“另类”的主要含义是先锋性与创造性,那我愿意接受这顶“桂冠”。实事求是地说,我的不少课不光在深圳“另类”,放在全国中语界也是“另类”的。我也继承前人和同辈人的优秀成果,但是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的几堂影响很大的公开课,无论是《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这一堂课因为录像有问题还没有整理出来),还是今天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都追求一种大格局大气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绝对不模仿任何人。我鼓励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模仿名师,但是作为教研员,我自己十分鄙弃模仿。我就是我,我的课绝不完美(谁又能完美?),但是追求让老师们产生“从来没听见有人这样讲过”的新鲜感受。自我表扬一下:就我这把年纪而言,能坚持讲公开课本就不易,能讲得这么另类这么先锋那更不容易是吧?先锋另类当然不能为师,我但开风气不为师。
(四)多位老师课后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他们认为我这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比5年前那堂产生重大影响的《荷花淀》还要好。对这种鼓励,我一方面表示感谢,一方面持谨慎的保留态度。不少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我这节课,我想,可能与大型公开课很少有人讲说明文,或者即使有人讲也讲得如同唐局长的评点中所说的——不是讲出语文味,而是讲出“嚼蜡之味”——有关。
(五)语文课究竟怎样教才能教出语文味?近七八年来,我对此一直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几年前我曾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初步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但是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无论是《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世说新语·咏雪>为例》、《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还是今天的《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细读》,我一直都在进行着一种探索: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过程。我力求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这样一种例证: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倾注整个灵魂的力量来进行,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后面活跃着一个丰富、有力的灵魂。抽离了这个灵魂现场,语文教学是单调的、僵死的,它所创造的,也必定是一个没有智慧和生命的干枯世界。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背后应该站着语文教师这个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都不仅仅是讲课文,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自己。一句话,课即人,好课都是从胸襟中来,好课中有教师自己,有语文教师这个“我”。在一个语文课堂里,看不到语文教师的存在(仅仅在讲课不是我们所说的“存在”),便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上好的语文课。好课都不仅仅是用口,而是用“心”教出来的。
我还一直认为,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即自由境界。要达到这种自由境界,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灵魂最自由的人,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是那种不被规矩所役,在规矩中打破规矩、在打破规矩中创造新的规矩亦即超越规矩的人,是那种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人。能把语文课上得最美的教师,也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最有语文味的教师,是在课堂上最自由的人。而匠气或模式化是语文教学(至少是高层次的语文教学)的大敌,是语文味的大敌。我很早就想把这个意思加进我的语文味定义之中,现在,经过七、八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称之为“八年抗战”),我觉得我所追求的教学风格日臻成熟,把我多年的探索用理论加以提升并用文字凝固化的条件也成熟了。因此,今天,我要把语文味的定义充实为: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我想,对语文味的定义,在我这一辈子的研究中,是不会再作大的修订了。(六)下面的《中国语文教师纪念碑碑文》,是我2007年4月23日在“广东省2007年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研讨会”上评课时的开头语。我说我想给中国语文教师立一个纪念碑,碑名叫《中国语文教师永垂不朽》,我还现场撰写碑文,在我念碑文的过程中,全场哄堂大笑掌声雷动。今天我将这个碑文引用在这里,作为这个“教后”的结尾: 《中国语文教师纪念碑碑文》 程少堂
撰文
三年来,在课改和教学改革中牺牲或暂时还没有牺牲的语文教师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课改和教学改革中牺牲或暂时还没有牺牲的语文教师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时起,为了反对语文内外敌人,争取语文独立和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在历次扯不清的语文争论中越搞越糊涂的语文教师们永垂不朽!注:“三年来”指继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以后,全国普遍推广本次课改的这三年。“三十年来”指改革开放以来。
二、《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公开课实录
程少堂: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开一个初三教学工作会议。因为初三教学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中考,内容不多,所以我穿插讲一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还有一个由头——礼拜天,上个礼拜天啊,我到佛山市参加省教研室的一个教研活动,就是广东省2007年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研讨会,会上展示了6节优质课,讲课的大都是前几年省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第一天上午有两位老师讲说明文,其中一位老师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另一位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两堂说明文讲完以后,省教研员冯老师叫我评课。我的评课当时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老师们说我的思路很新。我这人听不得表扬,于是我就说我回去也讲讲这个课。于是就有这节课。
老师们都知道,说明文呢是很不好讲,学生也不大喜欢学的。就是不好讲我今天才决定试一下啊!五年前,我在讲《荷花淀》的时候呢,非常荣幸,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从头听到尾,还评了课,唐局长的评课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我后来出书的时候也把他的评课收到我的书当中。今天唐局长在百忙之中又来参加我们今天的听课和评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唐局长的光临!(掌声)好,废话少说,我们就来上课啊(投影初步课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一、检查预习师:首先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投影生字词及其读音)
(一)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矗【chù】率【shuài】镏【liú】溯【sù】庑【wǔ】旌【jīng】 卅【sà】逾【yú】仰【yǎng】锨【xiān】幔【màn】貌【mào】 衅【xìn】髻【jì】堑【qiàn】
请同学们把屏幕上的这些字啊自由地朗读一下,后面有注音的。我前天叫你们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一下——那么大家看这些字啊,把它读一读,自由朗读好不好?声音大一点。(学生齐读。老师用激光笔指示。)师:(指示“衅”)啊,这个字不要读成pàn啊,不是“挑pàn”。是“挑xìn”。(指示“卅”)这个字,昨天,有的同学写纸条提问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有没有同学知道?啊,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学生举手)啊,请,你说。生1:卅sà,是三十的意思。师:三十的意思,好。(教师点头,学生坐下。)你们年纪小,有些字不认识,还有一个字啊(老师在白板右上角板书:廿),这个字怎么念?知道不……?(生1举手)啊、啊,你说。生1:niàn。
师:对,niàn,它什么意思? 生1:二十。
师:欸,不错不错!很好啊!好!(教师示意学生坐下。)好,这是生字。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些词语及其解释,然后我再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放词语解释投影)
(二)朗读下列词语及其释义。瞻仰:恭敬地看。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矗立:直立,高耸。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上溯:从当前往上推算。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奠基:建筑物奠定地基。
挺拔:直立而高耸。
逾越:跨越,超越。销毁:熔化,毁掉。
镶嵌:把一物体卡在另一物体的空隙内。
旌旗:泛指旗子。
践踏:踩。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起因冲突或战争。
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峻俏:形容山高而陡。(俊俏)永垂不朽:(英雄或伟人的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镏金:把金子溶解在水银里后用刷子涂饰器物,可以经久不褪色。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这里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全班同学齐读以上词语及其解释)
师:好,下面,我看看大家对这些词语的掌握情况。(投影:词语造句)
(三)造句:
用“瞻仰”和“挑衅”说一段话。用“峻峭”和“俊俏”说一段话。用“永垂不朽”和“天堑”说一段话。
上面这三组词语,它们之间啊看起来距离很遥远啊,同学们能不能造一下句,好不好?男同学,造第一句,就是用“瞻仰”和“挑衅”啊,说一段话,这两个词都要用进去,而且意思要连贯,要表达一个中心。女同学用两个“jùnqiào”说一段话,两个词读音是一样的,但是,第一个“峻峭”,山的“峻峭”,刚才我们看到,是指这个山很陡很险;这个人旁的“峻峭”是什么意思?人长得很漂亮,是吧?那么女同学造“jùnqiào”,好不好?男同学造“瞻仰”和“挑衅”。呃,想想,然后起来说。好不好?(学生思考、小声交流。)
师:哪个男同学说?随便可以说的,说错了也没关系的,啊?哪个男同学说说?(停顿片刻)可能男同学的句子难度大一点,那女同学先说,女同学先说。嗯,哪位同学说?(目光交流。请一名女同学)好,你说。生2(女):一个长得很俊俏的男孩站在峻峭的山上。
师:哦——(笑声)其实应该是这样:在峻峭的山崖上,站着一个俊俏的小妹妹。嘿嘿。(笑声)是这样的,应该这样说啊,因为“俊俏”好像形容女孩子更好一点,是吧?好,男同学说。哪位男同学,呃?“瞻仰”和“挑衅”,怎样造句?(指示一名举手的男同学)欸,好不好?你说说看。
生3:我们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在甲午我们打了一场海战。然后,邓世昌烈士成为我们永远瞻仰的对象。(笑声)
师:我觉得好像问题蛮多呀!啊,你再说一遍!生3:我没想好。
师:没想好?(笑声)啊,没想好,那你等一下再说,好不好?(走前,拿过话筒,示意该生坐下。)没想好。要能够边说边想,边想边说。(笑视一男生,递予话筒)你试试看,啊?好好。(同学中有笑声)生4:我瞻仰着一块浮雕上当年中国挑衅英国的……(哄堂。)师:(无声笑。接过话筒)看来这还有点难度啦,是不是?啊?
科代表?科代表是个女同学是吧?(科代表举手)来,你帮男同学解决掉这个问题。(递过话筒)他们造句造不了。生5(女):我在瞻仰一块浮雕,上面记录着中国军民勇敢地对抗外来挑衅者的事迹。这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让我们引以为傲。(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不断点头。)师:不错不错。(学生鼓掌)就地取材,说得很好。把课文的内容加以整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很好啊!
“永垂不朽”跟“天堑”可能关系更远一点点,那我们就……啊,大家回去再想,好不好?(笑声)
二、问题展示 师:(投影“问题展示”)昨天我来学校搜集了一下大家的预习提问。哈!这些问题啊——昨天晚上我看到很晚还睡不着觉!就是有些问题很天真,有些问题呢非常深刻,啊,天真加深刻,所以我晚上睡不着觉。我念几个,大家听一下。李伦豪同学提的,他问:“课文里面说纪念碑高达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比天安门还高4.24米。请问,第一,在作者看来,每层楼大约有多高?”(哄堂)李伦豪还要求“答案保留两位小数点。”(哄堂)
文章说了啊,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这个,就是说,那就是每层楼大约3.794米高,是不是啊? 李伦豪他后面还有一问:“请问,天安门相当于多少层楼高咧?”(哄堂)
课文里面说了:就是纪念碑有十层楼那么高,比天安门还高4.24米。那么,啊,究竟天安门相当于多少层楼高?大概十层左右吧,比十层楼高一点吧?是不是啊? 张向璐同学问:“老师你去过天安门吗?当老师你去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我顺便说一下,我去看过。感受是怎么样的呢?当然有崇敬啊、敬仰啊,是吧?呃——我还想,我们这一代人……或者……甚至,啊,包括你们这代人,以后,通过我们的努力,有没有做出进入那个后来人的纪念碑的那样的成绩来。是有那么点想法啊!那这个同学还问道:“你怎么能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教到让我们愿意去读咧?”(哄堂)呵,这是个问题,对对这是个问题!(笑声)我今天努力试试!尹琦琳同学问道:“第一幅浮雕上的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群众销毁鸦片的事迹。请问,鸦片战争是我国与哪国之间的战争?”(哄堂)我看到这个问题就……哎呀,孩子们小啊,你们小啊。呃,你们知道是中国跟哪个国家打呢? 生(齐):英国——
师:嘿,对了。我想,他这个问题是闹着好玩儿的吧?我想他应该知道,啊,应该知道。然后他还问:“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什么要亲自在纪念碑上题字?”啊,这个是国家英雄纪念碑嘛。毛主席是最大的官儿嘛,周总理是第二大的嘛。(笑声)所以,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啊?比如说,深圳市教育局要搞个纪念碑,我们局长就要在上面写字啊!(笑声)有同学问:“ ‘英雄’在程教授的心目中是什么概念?”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说。邓娣,邓娣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她问:“为什么要把鸦片放入石灰坑中销毁呢?”(哄堂)“原理是什么?”(哄堂)“请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哄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昨天半夜打电话给化学老师,哈哈,化学老师关机了。然后今天早上我又问,他说了,我没记住!(哄堂)呵呵,我没记住!我想啊要是把这个鸦片点火来烧啊,那些吸鸦片的人可能都跑到那儿去了,是不是啊?是不是啊?那满天都是鸦片味儿,对不对啊?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林家蔚问:“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汉白玉,是否代表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嘿,这个问题,蛮好的,蛮有价值的。我们后面再说。刘桢卓同学问:“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十层楼高,那作者是如何观察如此仔细的咧?”(哄堂)“其中是否有捏造的不实之处呢?”(笑声)
这个——这个问题我不是很好回答啊。我觉得,作者还可以带望远镜看看的,是不是?(笑声)嘿嘿。没有带望远镜,那个碑是很高,但是那个字也很大,是吧?毛主席题的那个碑名啊,一个字有好几米大的!所以啊,二十层楼高都看得见,是啊,是这样子的。啊,吴梦柯同学问:“老师你的年龄是多少?”(笑声)这个,这你们说我多大? 生(七嘴八舌):四十……六十、十八 师:十八?!生:已过花甲…… 生:比我爸大。(笑声)
师:对。反正比你爸爸大,反正比你爸爸大。就是这样子的啊。这个,等一下,下课我再告诉你啊。(看纸条,稍顿)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你们算多大?(笑声)龚皓莹的问题是:“您是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的?”(笑声)我是当老师的啊。(笑声)龚皓莹还问:“我以后有什么有关语文的问题能问你吗?”欢迎啊。(笑声)
这个同学没写名字,他问:“为什么到1952年8月1号才动工兴建?”
这个是这样子的:奠基是在建国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是吧?先奠基、动土了,啊,奠基了,然后那个设计在经常改。啊,我为了教这个课啊,看了不少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书,我都快成了半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的专家了,我了解很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素材、逸闻趣事啊,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个朝向啊,原来按照中国的历史,宫殿的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天安门在北面,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的正面,那么原来设计的时候纪念碑正面也是朝南的,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几个字是朝南的,背面是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书写的碑文。已经开工了,一个国庆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的时候啊,他就看着那个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看着正在施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就说,为什么中国的庙门都一定要朝南开呢?然后中央领导同志马上要求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朝北!就是正面对着天安门。据说,这样一转,就代表中国共产党扭转乾坤!(哄堂)就这样子。所以现在呢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是朝北的,跟中国的传统建筑情况不一样。
这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说:“为什么碑上不含英雄的名字咧?”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等下再说。
陈誉尹同学提了个很有趣的问题,昨天晚上我就一直觉得这个问题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她问:“毛泽东是怎么样把字写在石碑上的咧?”(哄堂)欸!——我也——我昨天晚上反复在思考:毛主席怎么样把字写在石碑上去的呢?(哄堂)(师忍俊不禁)啊,毛主席是写在纸上的,啊,然后,刻在石碑上去的。戴莹颖问:“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这个刚才已经说了,刚才已经说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有史以来最高最大最雄伟的一个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碑,所以毛主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和国家领导人,当然是他动第一锹土,是吧?第一锨,或者第一锹,啊。这个同学还提到:“为什么两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实际上是三次,三次。这个我在备课的时候,原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设计的。后来我又把它删掉,因为问题太多了。这个同学提出来以后,我又把它加进教学计划中去了。这个问题等一下再说。谢婉莹问道:“为什么碑文上的内容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三年来、三十年以来、1840年以来,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这个是深度思考啊,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等下再说。还有的同学提到:“这个作者为什么要写让人感到这——么沉闷的文章呢?”(笑声)你们年纪小,不喜欢这类文章啊!
还有,郭菁。郭菁哪里啊?举一下手。(环视)啊,郭菁提了很重要的两个问题,我放在最后讲,她问:“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基于纪念中国的这段受屈辱的历史?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我昨天我把这两个问题揣到荷包里,今天上班坐在车上我还在看。
还有好多同学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把它归纳了一下。(放投影)
(一)教学意图
1.老师为何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呢?
(二)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2.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3.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4.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
5.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四)浮雕内容
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7.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 8.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五)碑文的理解
9.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呢? 10.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来写的?
(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11.“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
12.文章为什么两次(应为3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
13.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用汉白玉材料是否代表什么特殊意义?
1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郭菁)
15.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
我解释一下屏幕上的归纳。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来讲。我刚才讲课之前已经说了一下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这个教材是个经典教材,这个课文啊,人教社的教材最近把它删掉了;我对人教社的做法就不是很懂。其他版本还有保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片课文我认为是很好的啊。(思考)我讲完这个课,我会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封信,建议他们……建议他们恢复这篇课文。第二个呢,建碑的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大概就是同学们提的第二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就是文章的顺序和线索。本来是记叙文才讲线索,但有的同学提到这个问题。顺序是管乱不乱的问题;线索是管散不散。好像一个珠子有线索它就不散嘛。顺序是管乱不乱的问题,线索是管散不散。这篇文章呢,当然提线索也是可以的,啊,也是可以的。
第四类,关于浮雕的内容,啊,这个,很多同学都提到了,为什么只写近代史的这些事件,而不写古代的事件?我多次听老师讲过这篇课文,但是这些问题我在听课的时候啊,老师们都没提出来,我们同学们提出来很有价值。为什么毛主席的那个碑文,最远只是1840年以来的?第7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具体英雄的名字?甚至我们还具体地说,董存瑞也没有,黄继光也没有——啊黄继光是抗美援朝的咯,是吧?那董存瑞是解放战争的,为何也没有呢?刘胡兰也没有!啊毛主席也没有,周总理也没有,一个领袖人物也没有!是什么原因?为什么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
第五类,关于碑文的理解。为什么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合为一句话?等等。第六类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同学们提的问题跟我在广州评课的思路大体一致,就是说我们今天啊,我想带领同学们啊,从这三个层次来细读这篇经典的说明文。一个从文章学的角度——刚才同学们提的1——8个问题,大概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啊,大致上,啊。第二个,9——10,大概是文学的角度。当然文章和文学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文章写得好,就是文学了,是不是啊? 11——15,包括8,大体可以看成文化的角度。
关于为什么要讲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原因是:外边有人说我们是深圳语文味流派、文化语文流派,这个流派就是以我为主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今天也把这个课上成文化语文,看看里面——我们看看里面有没什么文化的内涵。刚才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属于文化问题。下面我们开始通过研讨这些问题来细读文本。(放投影:
三、细读文本)
三、细读文本
师:下面,我们按照文章、文学、文化的思路细读这篇课文。(放投影:
(一)从文章角度细读)同学们看屏幕。
(一)从文章角度细读
细读的第一个层次,啊,从文章的角度来细读。我们把同学们提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为我们的教学思路:(放投影)
1.建碑的意图和作者的写作的意图。
师:这个呢,同学们啊,讨论一下,然后你们自己回答,好不好?你们自己回答。还有碑名是否可以改为“民族英雄纪念碑”?这涉及到你们提的问题。(学生讨论;师与一生交流)
你说一下。你把你刚才的意思说一下。好,听他说一下。
生6:我觉得不可以改为“民族英雄纪念碑”,为什么呢?因为民族英雄纪念碑——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嘛,民族英雄纪念碑意思好像就单一的一个民族。那么如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话,就是我们全国所有人民的英雄。所以用“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名字比较好一点。师:(轻拍其背示意坐下)有点思想,有点思想。我们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这一个民族的英雄,在那一个民族啊不一定认为是英雄。你比如说——诸葛亮。诸葛亮有些少数民族就不喜欢他,是吧?不喜欢他,因为他当年曾经带兵征服过那些少数民族,是吧?呃——历史上有些问题不是很好解决,像这个岳飞啊、文天祥啊,都是属于民族英雄,但是这些人毕竟比较少。但是实际上,中国历史,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既有民族英雄的功劳,也有,或者更重要的是,千百万,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人民大众的功劳,是吧?所以用人民英雄纪念碑比较好。另外就是毛主席他还反对啊……(有同学举手想发言)啊,你想说?啊,好,你说。
生7:我觉得,因为我觉得,这个浮雕,就是这个纪念碑,记录的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像虎门销烟啊,然后像五四运动等等的这些事件。而这些事件呢,就是正好在整个中国冲破思想牢笼的这个阶段发生的。就可以象征着中国人民不但是摆脱了自己落后的局面,而且还为全世界做出了一个——呃——那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成功这样的一个楷模。所以说她领导全世界人民走出了那种被奴役的那种生活。所以我觉得它其实是有一个全球意义的,应该是全球人民来纪念的东西。师:啊,好。(掌声)不错不错。这个同学讲得有一点深度,啊,有点深度。尽管有个别的用词不一定很准确,但是你这个意思啊,很有点深度,啊,很有点深度。还有点全球眼光,啊哈,你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全球文明当中来看的,是吧?所以——在你这个年龄当然是相当不容易的。(稍顿)还有没有同学要说一下?想说的?有没有?机会难得啊。
(打开链接)这里有一位诗人啊,叫周振中的诗人啊,写了一首诗,诗的题目叫《人民英雄纪念碑》。(放投影:周振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振中
一
尊
巨
大的磨
刀
石
砥砺着
民族的意志
你看这首诗它是模仿纪念碑的那个外在形象写的。“一/尊/巨/大/的/磨/刀/石/砥砺着/民族的意志”。这首诗应该说比较形象的揭示了这个纪念碑的意义。很多同学说,为什么要建这个碑啊?为什么?这首诗,它把这个纪念碑的形象——纪念碑是石头做的啦,又像一把刀,是不是?它这石头是磨民族之刀的!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磨民族之刀的,是吧?让我们民族之刀永不生锈!永远发亮!是吧?就是这个意思。是吧?这就是建纪念碑它的意义了、它的意图。(放投影)
2.关于顺序的问题呢,是说明文教学里面很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不难,是不是啊?呃——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8:呃——我觉得它是按照作者的位置的移动,就是他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按照一个逻辑顺序来写的……
师:他是走到哪就写到哪?再准确地说,啊,他是不是走到哪就写到哪?他走是根据什么走的? 生8:根据呃——先后——叙述的那些——观察的事物的那些…… 师:他根据那个浮雕的内容,那个历史的进程啊……
生8:就从现代往古代……往……从那个呃——中国近代史慢慢地一直往后…… 师:往古代还是往现代? 生8:往现代。
师:对了。对了对了。欸,这个作者我们要推想他可能开始看的时候,如果第一次去看,可能是按你说的这个,可能是乱看的,先随便看有个大致印象,然后按一定顺序看。但是写文章的时候,就不能按第一次看的乱看乱写,它一定要有一个顺序的安排,是不是啊?写文章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欸,有个顺序是吧?那么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是吧?虎门销烟,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是不是啊?他按这个顺序来写的。开始如果是第一次都没有看到、没有看过纪念碑,他可能就是随意看。但是他要写文章,他一定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安排好顺序来写,是不是啊?所以不能够只是说他是走到哪就写到哪。那个不可以的,啊?好。
线索的问题……(有同学示意要发言)啊,这个同学你请,你想说什么?(伸出手臂示意)
生(女)9:我觉得这篇文章一共有三……按三种顺序来写。它既有时间顺序,也有空间顺序还逻辑顺序。从文章可以看出,逻辑顺序就是,作者先写人民英雄纪念碑最重要的碑名和碑文,然后呢,在描写碑身的时候是按照……从碑身的东面到南面再到西面再到北面这个空间顺序来写的。但是文章有些有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那就是碑文所记录的历史事件是按照他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浮雕内容也是根据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师:(不时点头)很好很好啊!(掌声)她把……(掌声不断)这位同学她把说明文的三大顺序都很准确地说出来了,而且结合这个课文。她说它有时间顺序,还有空间顺序,还有逻辑顺序。是吧?说得非常好,啊,像这样综合运用的说明文,呃——还是不少见,还是不少见。当然我们初中同学写说明文,会运用一两种就可以了,比如说时间顺序啊、空间顺序,是吧?逻辑顺序稍微难把握一点点。那个我们慢慢来啊慢慢来啊。下面我们看浮雕的内容。(放投影)
3.关于浮雕的内容,这样三个问题,也是同学们提出来的:
(1)为什么纪念碑,上面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古代的英雄或者事件呢?
(2)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呢?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呢?都是英雄群像,一共有172个人物。
(3)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是不是啊?思考一下,讨论一下好不好?唉,讨论一下。(讨论;师与一生交谈)师:好的好的啊。(拍掌示意)这个班,这个班同学很活跃,啊。那么,刚才我听了那位同学说得有些道理……(伸长手臂示意)来,请你发表一下。
生10:呃——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只有中国的近代史哦?因为就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人民慢慢慢慢地摆脱了封建制度的钳制,慢慢慢慢地走向了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走向了光明。所以就是从现……就是从近代史开始说起哦。
师:就是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革命的起点,对吧? 生10:对。就是人民群众对一些——欸——就是那些贵族阶级的一种反抗。
师:你们好像还没有学中国近代史吧?但是好像也知道一些这些情况,啊。刚才有位同学回答中涉及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从1840年以来,到五四运动,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对吧?1919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共产党领导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吧?那么最后取得胜利的,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取得了民族独立。这个在以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没做到的。是没做到的。啊。好。那么所以它这个碑文,毛主席起草的这个碑文,就是从1840年开始的。是这样子的。这并不是抹煞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和那些人民英雄的功劳。啊,第二个问题——(伸出手臂示意)好,好,你说。
生11:第二个问题就是,第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碑面太小刻不下。(哄堂。师大笑。)因为当时英雄有很多。比如说百万雄师过大江,你不可能把百万雄师都刻上。而且,第二个原因呢,可能就是因为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她来自于人民,她所取得的每个胜利都是在人民的帮助下取得的。所以它……呃,没有刻具体的名字,而是刻一大群人更好些。师:太棒了!(掌声)第二点太棒了!就是她讲的这个!(掌声持续)
当然,要刻,有些英雄人物,也不是不可以刻的。刚才我说了,像董存瑞炸碉堡,是吧?呃——还有,一些领袖人物,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人民领袖,那都是可以刻。但是,毛主席反对突出个人。毛主席认为,英雄人物,那些像董存瑞之类的英雄人物确实值得纪念,但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无名的人民英雄,更值得我们怀念啊,更值得我们怀念!毛主席认为不是英雄创造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解放以后,毛主席,啊——很多地方要建他的铜像,甚至有些城市里面呢,人大已经通过了建毛主席铜像的决议,比如沈阳,人大通过了,说要建个毛主席铜像,然后呢找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委托他们去拍毛主席几张照片。毛主席说:不行!你们别让我难堪,不能搞这个。到了后来,很多地方建铜像他也反对。文革的时候到处是他的像的时候,他也反对。啊,后来他反对没用。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不多说了。所以,毛主席不主张在纪念碑上刻个人名字,跟他的人民创造历史的观念有关……你看,领袖人物上面一个都没有,那些很著名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刻的都是人民英雄群像,都是人民英雄。这个是第二个问题,大家自己能够解决,而且认识得非常深刻、很到位。啊,很到位!那么,第三个问题——(伸手示意)好好。那位同学,嗯。
生(女)13:我觉得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回答这个问题。师:啊啊!(点头)
生(女)13:根本原因呢就是因为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上面来讲,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讴歌我们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丰功伟绩。然后呢,因为这八件历史事件呢,是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这样子,这是一段中国屈辱的岁月。这样就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这八件事件是中国的比较伟大而且比较出名的事件。然后它的实物和记载资料比较全面比较丰富,所以就选了这八件事件作为代表。
师:啊——不错不错啊!(掌声)她说有一个根本原因,有一个本质原因,是不是啊?还有一个实物和资料的原因,是不是啊?实物和资料的原因呢值得讨论,但是你那个思维方式值得肯定:你看你在找一个问题的原因的时候,会找根本原因,会找次要原因。在你这个年龄能这样就相当不容易了,啊这样相当不容易的。答案的准确性那还在其次……好,你想说?(伸长手臂示意另一女同学)请你说。生(女)14:我觉得,用八件事情有三个因素。师:嗯,有三个因素。
生(女)14: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咧,主题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上面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
师:哦——(笑声)毛主席写了八个字,所以作者就写八件事。呵呵,你这个思维还有点意思!生(女)14:第二个原因……
师:我今天晚上回去打电话问问,呵呵(笑声)。
生(女)14:第二个原因就是,这八件事情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第三个原因,就是“8”这个数字比较吉利。(笑声)师:哦——对、对,“8”的数字比较吉利。说得很好,说得很好,啊。等一下我们还要讲到这个问题的。你已经把基本的观点说出来了。你看,大家提出的问题,其实在课堂上你们都可以解决的。啊,还有没有想说的?
好,我们再从文学的角度细读一下这篇文章。(放投影:
(二)从文学的角度细读)
(二)从文学的角度细读
师:我说过,文章和文学也不能完全地区分开来,啊,不好完全区分开来。但是呢,讲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分一下,这文章写的好,就是有文学性,是吧,是这样子。但对于初中的同学来说,你们首先是把文章写好。文章写好嘞,首先把句子写通顺,中心写明确,层次写清楚。所以刚才我们讲文章的时候主要讲这些东西,对吧?那么,文学的角度,我们重点看看毛主席那个碑文,我们把这个碑文读一读,啊?我的教材到哪儿去了?(笑声。找教材)我的教材不翼而飞了啊,嘿嘿。(一生主动借与)好,那么,大家把毛主席题的这个碑文呐,来齐读一下,好不好?“三年以来”,预备——读!生:(齐读)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师:嗨!任何人听了你们这么朗读,都会永垂不朽的!(笑声)你看你们,我本来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一听你们这么一读,我精神就来了,啊,精神就来了。(放投影)
1.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不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
师:那么我们看你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啦,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第一段不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写呢?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这里头就有比较微妙的东西,意思要揣摩,要品味,所以我们就把它放在文学里面。思考一下,不讨论,好不好?(学生思考)
师:或者说,毛主席那段话改一下顺序行不行? 生15:不行。
师:那为什么不行?(伸手示意)你说。毛主席写的就不能改,是吧?呃,不是吧?好,你说说。生15:首先,我举一个例子啊,就是为什么有人类咧?就是因为有地球;那为什么有地球呢?就是因为有太阳系嘛;为什么有太阳系呢?就是有宇宙啊。这句话也是一样的。首先他先从近代开始说起啦,然后分层,递进啊,追溯到三十年以前,然后再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它的意思啊,历史含义都在逐渐地递增,让人感受到这些,这个历史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让我们既要尊重人民英雄,让这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啊。(同学中有笑声,继而掌声)
师:你们别鼓掌。他说的太多,我年龄大了,我没听得很清楚。你用两三句话概括一下你的思路,好不好?再简洁点,请你再简洁点说,用两三句话。生15:毛主席的这个意思是不断地在递进,不断地在加重。所以让我们,呃——那个气氛更好。(笑声)师:意思不断地在加重,是不是这样? 生15:是!(笑声)
师:那就是说,三年来的分量比三十年轻,三十年来的英雄的意义比1840年以来英雄的意义轻,毛主席是意思是不断地推进的,不断地加重表扬程度的,你是不是这个意思?(笑声)是不是这个意思?毛主席是不是这个意思?好,你请坐。(示意另一同学)好,你说。(示意学生15)你仔细听,啊。
生(女)16:我觉得,首先呢,如果说,碑文从现代走向历史的话,首先就会让我们最引以注目的就是现代,就是说人都要以现代为重啊,就是说,抓住今天是最重要的。可是在我们现在努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却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给我们的伤痛也不能忘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所以这段碑文可以让我们在抓住今天的机会的同时,接受历史的教训,以前车之鉴创造美好的未来。(掌声)师:但是我觉得……意思我明白,我觉得还不到位,我想大家……同学们想一想啊,这里头,三年以来,是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不是啊?前面还写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再往前还有洪秀全的农民起义。在这样一些——啊,这个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些事件当中啊,哪一个,是给中国带来最翻天覆地变化的?最重要的? 生(齐):毛泽东领导的…… 师:是哪一个啊? 生(齐):三年以来的。三年以来…… 师:“三年以来”是最艰苦,最关键,是吧?所以实际上,我们中国人说话啦,往往,不是所有的时候,在说人或事的时候,摆在前边的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今天,假如我们不是讲课,我们跟局长吃饭,那要局长先坐,我们才能坐,知道不?哎,这是中国文化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只能在后边坐,啊,哈哈,是这样子啊。如果有老前辈,老前辈先坐,对不对?哎,我们年纪轻的后坐,实际上是这样子的,啊,对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解放战争,是给中国的历史带来最根本性变化的,所以毛主席把它放在最前面强调,(示意15)知道不?哎,要倒过来,不是刚才我们有的同学说,它是逐层深入的,份量逐步加重的。有没有和我意见相反的?有没有? 生:老师啊……
师:啊?(伸手示意)
生17:老师,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就是说,毛泽东认为他所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最伟大,来藐视前人的成果?(笑声)
师:啊,你说毛主席有没有这种心理是吧?是吧? 生17:有可能啊。师:很有可能哦!(笑声)哎,毛主席在重庆谈判的时候发表了一首写于1936年的被认为有帝王之气的著名的词《沁园春·雪》,是不是啊?能够背吗?你们能背吗?他写了多少皇帝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一起背一下?好不好?“惜秦皇汉武”,预备——起!背,背一下。生:(七嘴八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师:(引导生,齐背)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文物……还看今朝——这什么意思?毛主席说,“惜秦皇汉武”,怎么样,后面说的? 生(齐):略输文采…… 师:“略输文采”,秦皇汉武么文凭低一点,小学毕业的。(笑声)唐宗宋祖,怎么样啊? 生(齐):稍逊风骚。
师:不会写诗,稍逊风骚。风骚嘛,风啊,国风啊离骚啊,是吧?成吉思汗呢?那是一介武夫,只会打猎,是不是啊,这些人啊,都成为历史的烟云,要“数风流人物”—— 生(齐):还看今朝。师:还看我老毛!(哄堂)毛主席大概心里是这意思,他当然不会这么写啦!但是,中国近代史——刚才有的同学提问题就说——是一部受屈辱受欺凌的历史。只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改变了这个历史。毛主席晚年为什么犯那么多错误,跟他个人有关,但是也跟他早年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有关,那时候跟着毛主席就能够胜利,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知道不?照他说的办就能胜,是这样子。所以那些老一辈开国英雄都信服他,然后走向了迷信。是这样子。那么这里头刚才一个同学说的,毛泽东认为他所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最伟大,来藐视前人的成果?根据《沁园春·雪》,毛主席好像有点这个思想。但是,如果客观评价,毛主席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认为是最伟大的一个人物,对吧?要不然你不可能在深圳噢。对不对?哎。(笑声;议论声)(放投影)
2.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 师:好,下面一个问题啊,为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当然前面解决了,后面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是不是啊?好,哪位同学说说看?这你们提的,啊,好,请你说。生18:因为这三个时间段所象征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而“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师:好!你说的层次非常清楚,好的,谢谢你啊。(掌声)我建议你还加一句,就是说,尽管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毛主席有那种傲视群雄的心理,但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化,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的。但是,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容来看,从碑文来看,毛主席实际上是很谦虚的,为什么说他谦虚呢?根据他起草的碑文可以知道,毛主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个巨大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那个基础上,不仅如此,还在1840年以来无数人民英雄牺牲的基础上取得的,对吧?是这样子的,我是这样理解这个碑文的。啊,所以,毛主席尽管把他领导的革命放在前面来说,但是前面有无数个革命先烈,无数的人民英雄,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我是这么理解的毛主席的碑文的意思的,所以合到一句说就不好。分开说每个历史时期的英烈先烈的历史功绩,哎,都加以纪念。一句话,强调三年解放战争的重要,但是没有贬低历史上人民英雄的功劳,对吧?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太展开了啊。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细读环节,从文化角度来细读。(放投影:
(三)从文化角度来细读)
(三)从文化角度来细读(放投影)
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师:(念以上投影文字)从这个文化角度解读这篇文章,是一般的教学不注意的。那么,我们再看看,有的同学提到了,除了毛主席那个碑文以外,文章在叙述说明的时候提到了三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是吧?那么,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好,请你说说。生19:我觉得他应该是点题。师:啊,点题。
生19:为了深化主题。师:深化主题。
生19:令我们这些读者印象更常深刻些。
师:OK。很好,啊,很好很好!就是主要的意图应该是那个点题,点题。呃,你们写文章也要注意了啊,作文啊,特别是考试作文,啊。要点题,啊,要点题。不要搞得那么太含蓄,不要让改卷子老师要去给你归纳中心思想,你要点题,看见没有,这篇文章点了三次题,啊,点了三次题——当然,我们不是说文章要点三次题,不是这个意思啊。另外,那我还提个问题,他为什么是三次提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而不是四次咧?好,你来说。生20:老师,“三”好听一点嘛,四、四、四多难听…… 师:“三”好听一点,“四”不好听。广东人是不是“四”不好听,是不是啊?“三”就比较多了,是吧?中国造字法,那个“群众”的“众”字,三人为众。那你说,“众”写四个人不行吗?三个人就代表多,代表多。当然在汉语里面,“三”代表多的情况呢,比较常见。但是,也有代表少的(如“三寸金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般代表多。比如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啊,那是说,不一定说的是三个人啦,就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当中肯定有一个可以作我老师的,肯定有一个可以做老师的,是吧?这是“三”表示多,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啊。你想说什么? 生21:老师,那我想提一个问题。师:好。
生21:那古代“三”不是代表多嘛,那“九”不是更好吗? 师:九是三的三倍啊。生21:是啊 师:哎。
生21:那,那不是说九是更加多吗?
师:呃——我带了一本书来了,叫做《中国神秘数字》,等一下,啊。(拿书)这个——你们有兴趣——到图书馆自个儿找啊。你说九代表多是也对的,确实是这样子的。那么为什么?它跟三有关的,它是三的三倍啊,详细了解就要看看《中国神秘数字》这本书。你想说?你说,啊。
生(女)22:我觉得可以这样子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刚看了全文,它这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个八个字一共分别在全文的——
师:嗯——(翻看教材;学生亦然)
生(女)22:呃——前面两次呢是——是作者看到人民英雄,看到这个,一开始看到这个碑文的时候,而提出来的。然后第二次呢,是作者即将要开始介绍这个碑文的时候又再一次提出来。然后最后一次是作者把这个碑文给介绍完了以后,在最后一段收尾的时候再次提出来。这样子呢不仅能总结全文,而且还能点题,更主要的是使全文看起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个句子没有出现那么多次,没有显得那么罗嗦,九次的话那么显得太罗嗦。
师:好啊!你这个发言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就是说,你不是抽象地谈论三啊九的问题,你是结合课文来谈的。说第一次出现在哪里,第二次出现在哪里,第三次是在结尾的时候。学语文就要这样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啊,语言的好坏不能孤立的谈,一种语言它为什么好,孤立地说不行,你比如说,“恨”,这个“恨”,遭人恨可能是很不好的,是不是啊?一般来说,但是有时候说“我很恨你”的时候可能是“很爱你”啊,是不是啊?如果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是不是啊?我们看电视里头啊描写有时候年轻人闹矛盾的时候说:“我恨死你了!”(笑声)其实表达的意思是爱他的阿。再比如,老人家,老两口,六七十岁了,晚上吃完饭在散步,聊天的时候,老太太就说:“你这个老不死的!”(笑声)他真正……他要死了,她也很痛苦。她表面是表示一种恨,实际呢是爱。这就是一个语言环境问题。这个小孩素质很好,啊,思路很好啊。我们不再展开了啊。(放投影:)
2.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 师:(念投影文字)师:那么,你看,“八”字原来啊在汉语里面最早啊是一般的数字,但是后来,啊,这个——周易的八卦,佛教以及佛教传入以后,“八”字就变成很神秘的数字了。那么传说呢佛祖释迦牟尼是4月8日出生的,所以佛教对“八”字啊就很看重,中国文化对“八”字也很看重。比如说佛教有八大金刚、天龙八部、八戒、八百罗汉;军队里有八阵图,是吧?“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个啊写诸葛亮的;八卦掌,武术里面的;书法里面的“永字八法”,是吧?道教里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学艺术里面有唐宋八大家、八大山人;饮食里面的八宝粥、八宝菜;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词语:八面威风、八面玲珑、八斗之才、八面见光、八杆子打不着、八抬大轿、八菜一汤。(笑声)嘿嘿嘿,(生:八宝粥。)欸,还有八宝粥,八菜一汤是我们局长吃的,我们只能吃四菜一汤,哈哈哈哈哈……(笑声)开玩笑,啊。中国汉语里面有很多词语“八”的词语,哎,大家以后课外可以找找。我们看另一个问题。(放投影)3.汉白玉的特殊意义 师:(念投影文字)有的同学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啊,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大家知道这回事吧?明年的奥运会啊金牌是什么做的? 生:汉白玉。
师:不错不错,你们都知道了啊。报道这件事的报纸我今天拿过来了啊,(示意手中的报纸)是,就是用汉白玉做的。
玉文化为中国所独有。玉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饰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出现,经过不断演变,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标准。而且玉本身的材质就名贵,玉的质地很坚硬,制作玉所付出的劳动力难以想象,一条简单的纹路都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完成,体现出“美就是对困难的克服”的美学观点。而且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道德标准,古人云:“德者居之”,美玉无疑是美德的最好代表。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就体现了中国提倡的一种人格的美。这一个设计之所以中标啊,就是它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以玉。这个在其他的文化当中啊,没有的,或者说很少见的,所以这个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我给大家看一些材料。这个——以我讲为主,(放投影)
你们看,玉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稀少的,难以加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啊,它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道德象征,具有通灵魅力。这种现象刚才说了,在西方文化当中是没有的,或者是极少见的,在中国字典中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部是褒义词,你比如说:(放投影)
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这个男性的这个,这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那个男性的那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玉石俱焚、玉液琼浆、玉洁冰清、玉陨香消——啊,说梅艳芳玉陨香消啊;玉叶金枝、以玉比德等等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在中国的成语里面,有玉的几乎全部是褒义词,可见中国文化当中玉的地位之高。而且这个玉啊,所有美女的形容词都可以用玉来形容,你看我挑了一些:玉女、玉人、玉颜、玉唇、玉腮、玉颈、玉肩、玉腰、玉手、玉指、玉腿、玉足,玉照。嘿嘿!(笑声)
我讲到此,大家就知道了,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用汉白玉来做。知道了啊?好,知道了。(放投影)
(四)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师:好,有的同学说,老师你为什么讲这个课文啦?除了刚才我讲过,本周一我在佛山听了一位优秀老师讲这篇课,并且评了他的课的原因以外——我给老师们发了那个老师比较老套的教案,是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反英雄”的时代,生活在一个丧失不朽意识的时代。我们看看这个著名诗人北岛的《宣告》,他只有三句——(放投影)我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时代 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宣告》
啊,没有英雄的时代!可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的时候啊——你比如说唐代,大家都争着做英雄,那些诗人都往前线奔,西域、边境,啊,都去建功立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今天,眼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啊,人们啊,观念有些变化,这原因很复杂,不是我们一下能说得清楚的。我们现在不仅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甚至是一个英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英雄的时代!那么,这样下去呢当然就很不好啊……我希望同学们从小要有点英雄意识,所以,我决定讲这篇课文。现在,我把这节课完整的课题最后确定为:(放投影)
本节课完整课题——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师:下面我回答同学们从文化角度提的一些问题。(放投影)
1.何谓英雄?老师你认为什么是英雄? 师:(念投影文字)有同学问:何谓英雄?老师你认为什么是英雄?(放投影)
英:草之精秀者为英 雄:兽之特群者为雄 ——(三国)刘劭:《人物志》 师:(念投影文字)
师:古人认为,所谓英,就是草木之中最优秀的;而所谓雄,就是动物中中最优秀的。古人刘劭是这么认为的。师:(放投影)
人:聪明秀出谓之英 胆力过人为之雄
现在人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在智力上很杰出,就是英;胆力过人,有勇气扶困济危,就是雄。师:(放投影)我自己下一个定义。师:(念投影文字)程老师定义:
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师:我昨天就这样反复地思考,我想: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董存瑞炸碉堡。他确实是英雄。但是如果那个碉堡……那个炸药包很重他举不起来,他炸不了碉堡,那他也成不了英雄。(哗动)他举得起来,然后他又把导火索拉了,碉堡炸了,是吧?很多人都能够举起来,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做。黄继光堵枪眼,是吧,也是这样子的,他那胸脯又不是钢板,是不是啊?他能堵,别人也能堵,但是别人没那个勇气,是吧?别人能做但是不敢做。能做敢做了,这就是英雄。是不是啊?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台上,同学们一点都不紧张,是吧?也有一点英雄气概,有一点英雄气概!生:那老师你认为你是英雄吗?(笑声)师:(左手摸脸,笑)我想做英雄。但是,做英雄…… 生:难。
师:难啊。做英雄很难啊。我后面还有讲到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很好。(放投影)“
2.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师:(念投影)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师: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现在呢,是吧,有一点鄙视英雄啊,当面可能说英雄好话,背后啊——可能会说他傻不拉几的,是不是啊?我觉得一个民族要壮大,后人要给我们这代人再建纪念碑,我们就要呼唤,曾经有过的英雄意识,和不朽意识。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三不朽”的追求:(激光笔指示投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么意思咧?大概意思就是说,《左传》里面说的,要想不朽,有三种办法:最上的一种办法——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立德;其次,建功立业;最后,立言,就是写作,啊,就是这些东西很久了也不会废掉。此之谓不朽。当然,既能立德,又能立功,又能立言,那当然更好啦,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做不到啊,能做到一方面就不错啊!但是我们要呼唤不朽意识啊!大家听一首很著名的诗——普希金:《纪念碑》。普希金,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纪念碑》,大家听一下。师:(放录音)没有声音啊?……没有声音啊?刚才有的。(播放录音)后台的电脑老师,大一点,声音大一点。……还大一点……我们再来,重头听,啊。(问学生)听不清?……它这个效果不好。……算了,它这个效果不好。等下我们看文本。
师:我们在回头看这节课的这个标题——《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我想通过这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不光是让同学们啊,学了一篇说明文,还想同学们呢,从小就有一种不朽意识,英雄意识。我们来齐读普希金的诗,来。特别是开头一段。看不看得清?(增大字号)来,《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学生齐读。教师同读。)同学:(齐读)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我将蜚声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土地上,它现存的一切民族都将传颂我这个诗魂,无论是斯拉夫人骄做的子孙、芬兰人、尚未开化的通古斯人,还是草原之友卡尔梅克人。我将世世代代为人民所喜爱,因为我曾用竖琴②唤醒人们善良的心,在我这严酷的时代,我讴歌过自由,为那些倒下的人祈求过同情。噢,缪斯,听从上帝的意旨吧,不要畏惧人们的欺凌,也不必企求挂冠,冷漠地对待赞美和辱骂,也不必和愚妄的人争辩。注①②:“竖琴”有的译为“圣洁的诗歌”
师:这个“珍爱的竖琴”这一句啊,有的翻译成: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比遗骸存在得更长久。来,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来结束这个课。来,让我们站起来,同学们站起来,好不好?(学生起立)《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师生:(齐读)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成为英雄!好,谢谢同学们!下课!生(齐):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师:啊,再见再见再见!
(全场热烈掌声)
三、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大型演示课之点评实录 程少堂:各位老师,我比较累啊,呵呵,腰很疼。
最近,有两个多礼拜呢身体不是很好,就是——不好意思在这里说——底盘不好,底盘不好。刚才我腰特别疼,讲完了以后,就感到特别累。但是今天这么多老师来,我很感动!
为什么讲这节课呢?在上课之前,我已经说了,就是在本周一在南海,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搞了一次优质课展示,讲课的大都是以前广东省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第一天上午是两堂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其中第一节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小伙子几年前曾获得广东省初中教学比赛第一名,是顺德碧桂园学校的。两堂说明文讲完以后呢,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要我评课。我重点评了曾获省教学比赛第一名的那个小伙子的课。我觉得省里头比赛第一名的那个老师,素质非常好,但是呢,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处理文本方面啊,比较老套,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我当时的评课思路比较新,反响比较大啊,不少老师说我的思路一线老师想不到,佛山市教研室唐副主任也是语文教研员,他也是这观点。于是我说我回深圳去讲讲这节课!
公开课我们很少看见讲说明文的,今天这个课我就是想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新思路,就是说,说明文有没有其他的讲法,能不能讲得学生有兴趣啊?外边说我们是深圳语文是“语文味派”或“文化语文流派”,那么“语文味派”或“文化语文流派”是怎样处理这篇教材的啊?就是这样子啊!好,我不多说了,那么这样,我们首先欢迎教苑中学的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评评我这节课,请陈老师简单地来说一说他的感想好不好?大家欢迎。(掌声)
陈继英(深圳市教苑中学特级教师):尊敬的唐局长、各位老师,承蒙程老师的看重啊,让我讲两句,我就简单地讲一下。按照我的水平呢,评价程老师的课,实在是力不从心。好在下边呢,还有我们唐局长作点评,我就抛砖引玉。
听了程老师的一节课呢,我有几点感觉。第一点呢,我以为,程老师还是有英雄意识。首先,这一节课,应该说是有胆、有识。我们大家都知道,程老师将我们深圳的语文味、深圳的文化语文推向了全国,现在在全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这和程老师的英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有这样一句话:有胆者,才会有识。如果没有胆,那么,不敢讲,不敢说,不敢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引起影响,也就不会引起改革,也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我认为,程老师的这一节课,就是一种探索,一种不息的探索。其实据我了解,有很多和程老师关系不错的朋友,多次劝程老师,不要再讲课了。但是,程老师乐此不疲,以此为乐。我非常感动。(掌声)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这节课,立意高,是大手笔!它着眼于人生的发展的角度来立意。这是不容易的。这节课的题目就定为:《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呼唤英雄,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放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上来思考、来教学。这是一般老师做不到的。当然包括我,肯定是做不到的。另外,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学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提出问题,就培养他的发现精神。新课标很强调发现和创新。所以这种立足点,颇值得研究,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第三点,程老师在教法上,采取了鼓励和激励的办法。因为他的激励,老师们已经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生成性的问题,不是他原先准备好的话题了。他在课堂上就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探讨,甚至可以说是学生在很有兴趣地主动探讨,这应该说,程老师的激励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学生提的问题呢,还有很多的有深度有见解的地方。程老师呢,不断地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比如说有个女生啊,程老师鼓励她:“你提的问题非常得独到,非常的深刻、独到,像你这样年龄的同学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实在难得!”这种鼓励,对这个同学,我想,对终生都是有影响的。
第四点,我感觉,就是程老师上课啊,确实有了大家风范,那就是——收放自如。他能放得开,无论是文章、文学、文化,他都能收放自如。扯得很远,到了文化上去,“八”字上、“三”字上、“九”字上,这都是中国文化,但是都能收得回来,都能到这个文本上来探讨,决不离开文本。所以我感觉,这样收放自如,是不是到了炉火纯青了?很难再有发展吧?反正我觉得,收放自如,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最后一点呢,我想说的,就是程老师的课,他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提升。我们平常听一般老师的课,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个同学的发言,不错,很精彩;另一个同学的发言也不错,也很精彩。读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写得很妙。究竟妙在什么地方?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发言还有没有不好之处?我听了尤其是年轻一点的老师的课,几乎是没有什么指导。而程老师,他对学生的发言,既有中肯的肯定,又有指出他在发言时候的不足,同时给他加以引导。我觉得这是老师高于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如果你对学生的指点,不能让他在思维上、在语言上、在认识上有所提升,这一节课是平面化的发展,是平面发展。如果他有发展,它是立体的,就是提升。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一节课。其他的方面,我也想不到多少了。谢谢程老师,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各位老师!(掌声)
程少堂:感谢陈继英老师的评点!没有他说的那样好啊。呃——那么今天我看,刚才课间老师们出去了上洗手间又很快回来了,又回来了。我想大家很快回来了主要原因是想听唐局长评课,因为很多语文老师都听过唐局长的精彩评课的。我的课,刚才说了,5年前的《荷花淀》,唐局长评课的那种高度,那种震撼力,给深圳语文老师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想不用我来表扬局长啦,哈。那么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唐局长评课!(掌声)唐海海(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老师们好!我不敢像陈老师那样评课啊。这个因为我也不是语文老师……这个麦克风声音好像有点断断续续的。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感想。(用两个话筒)
我在想啊,我一直非常喜欢和感兴趣,也非常神往我们少堂老师的课,但是我也最怕评他的课。因为他的课呢,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已到化境的感觉。今天这节课呢,让我又一次产生了这种感觉。我只能从学生的角度和非语文老师的角度来谈谈我听这一课的感想。
首先我觉得呢,我们文人,最大的毛病是文人相轻。我建议我们大家呢,以后在听这种具有勇敢精神的课的时候,用一种相互欣赏的态度和高度,来面对这样的行为和这样的教学。因为我觉得少堂老师——你们已经看到了——这节课上到以后啊,他身心俱疲,坐在台上我都觉得都很勉强。但是实际上呢,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老师平时上公开课都是这样的。老师最怕的是公开课,最怕的是过堂。而且上完课以后呢,直接的感觉就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了。好像觉得自己遗憾很多、漏洞很多、败笔很多——这课我怎么会拿出来给别人听啊?等等等等诸多感受。因为我也是老师出身。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评论员非常非常容易。最难得的就是那个敢于做自己觉得力所应该及的事的人。同时呢,也应该说是那些愿意让别人啊,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不怕别人否定和批判的,那样的运动员和演员。其实今天呢,少堂老师他是完成了一节对这个特殊的课的一次再创造。我是觉得这堂课非常非常不好上。选这个课也很难为人。因为这节课看起来是说明文,但是它又有一种呢,与正统说明文区别很大的这样特点的文章。因为它说的是人民英雄的纪念碑。所以这里面可能有的老师会用一种大气磅礴的方式来构思这节课,它是史诗嘛,要有一种厚重嘛。有的老师可能会用一种庄严、深刻的方式来构思这节课。也可能有女老师呢会用一种清丽温婉的风格,侃侃而谈,跌宕起伏,来让这节课呢,处在一种起伏状态给孩子以感染当中。也可能有人呢就是照本宣科、完全白描地,把它作为一个纯说明文来对待。因为这篇文章呢——我认为是文体不够纯啊,所以它给老师上起来就特别难。因此我们要评判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要我们在座的语文老师来看,假如你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谈,我觉得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说出十种以上的理由,要否定这节课的话。但是,他不见得敢上来上。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呢,我连续听了少堂老师两节课,我觉得他身上呢,是有一种不仅是胆识,而且还有才,还有情,同时还有独到的文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应该说,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也站在老师的角度啊——学生应该说是问、想,这个想包括深思啊,包括说、包括阅读、包括归纳、包括认识的升华、包括对这篇文章的品味。还有他们最真实的思考。我们无一不看出来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完全处在原生态状态水平的课。它没有任何造作之气。这种思维的原生态呢,给老师的课堂上的引导和驾驭啊,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但是我觉得这种课的构思,恰恰就是少堂老师的本意。他不想去把这节课在结构上、在时间上、在进度上、在内容上,甚至在语言上,都字斟句酌地设计好,用一种“完美的刻板”来表现这节课。我想是这样。因此这节课呢,它收到了它应该有的效果。你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课堂上,迭起高潮、掌声不断,是孩子们从孩子自身内心发出的欢呼,这里面没有孩子们对老师的那种好像所谓的肃然起敬的英雄般的膜拜的掌声。没有。这恰恰说明什么?恰恰说明我们少堂老师没有在自己身上去刻意求新,也没有在教学行为上去刻意求变,更没有哗众取宠,也没有在刻意渲染自己的才华,他更不包办这个课堂。他也不拘泥于这个课堂他自己原来的计划、进度,和节奏,这是大师级的胆识和才华才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假如我们换一种模式呢,我们把这节课设计得非常的严谨和刻板的话,这堂课也许五味俱全,我们老师们也很难提出什么批评的意见。但是,它恰恰失去了那种生态的、对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活的那种大师的感染和引导。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呢,从学生的好恶和口味来说,学生肯定喜欢——我们自己也当过学生。喜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一种求学的快乐。我刚才把这个课堂,这个整个结构我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而且我还可以把这笔记啊,我回头我把我这个原生态的笔记啊,赠送给少堂老师。学生的这个好恶是什么?这堂课我们大家都看到了。这堂课求学的快乐指数非常高。而且学生只有在充分轻松和快乐的状态下,他的思维和智商的活动才能达到峰值。这是我们老师应该知道的教学规律。那么我们且不说学生的活跃和开朗,且不说学生的那种积极,和那种受老师肯定和欣赏的那种愉悦。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和老师在共同完成一个唯美和崇高的享受、唯美和崇高的追求。但是这个唯美和崇高的追求呢,少堂老师没有用一种左话、空话、套话,他往往是用最轻松、清新、自然直白的语气,没有突出自己语言的那种豪华,他作为语文老师,我相信他能说出很多豪华级别的语言来,但是他恰恰不在这个时候啊,用这个东西去压抑学生的语言。他用一种最清新直白的方式,引出学生最原生态的最真实的语言。所以这里面呢,他的对学生的那种充分的尊重,让我们感觉到,是这节课的又一个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呢,我觉得,信息量是庞大的。唯美的那种享受,是包含在整个课当中的。他没有刻意自己用诗意、用旁征博引的方式,用展示个人知识才华的方式,用那种厚积薄发的那种所谓的博和杂。但是,他引导学生去博和杂。引导学生去延伸自己的思维、求学的触角。
而且我觉得少堂,平时是一个思维和语言都非常锋利的人。但是这节课呢,他恰恰藏起自己那种犀利的思维和谈锋,他要把学生这方面的触角给调动起来,所以他就是刚才陈继英老师说的,形散而神聚,这是真功夫啊!这种真功夫,我觉得他恰恰把自己按新教材和教改来定位了,就是他的教学是以学来定教的,以学来计划教的。他并不是自我表现,我今天最感动的,就是他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表现教师自我,完全是以学生为主,在表现一个老师的阶梯作用、穿针引线作用、激活欣赏作用,这也是现代教学建构主义的真谛。
那么第四个特点呢,我觉得,罗外的学生善学、肯学、会学、真诚、懂礼貌,会学习当中还懂得会尊重老师,因为他们平时的学校的治学的基础,造成了今天这节课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配合,让我们感觉到好像已经是有起码两年基础的,他们自己的语文老师的那种感染和互动。我觉得这也是功夫。我们要否定一节课啊,说实话太容易了:你有没有突出重点?你的启发得不得体?你的时间划分科不科学?你的教态是否自然?你的语言使用是不是斟酌好了?分寸感强不强?等等等等,但是真正那样的话,我们语文老师还有风格吗?还有自己吗?
那么第五,这堂课的设计,是学生课前的问题的搜集。那么这种问的设计的呢,就造成了这节课老师的归纳和引导问的时候,使这个课堂呢无形当中凸现了这节课课堂的深刻。假如对这些问题,我们课堂上临时再来搜集罗列,那是不一样的。因此这节课实际上它已经两头延伸了:学前,孩子的主动性得到了尊重;课堂上,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课后,我想孩子们还会乐此不疲。孩子们需要我们这样的老师。少堂老师不是那种经典的那种大师。为什么说不是经典的大师呢?经典的大师,过去我的老师当中我记得语文老师啊,有的是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气势雄辩,然后呢激动之处啊唾沫飞溅,这也是一种风格啊。但是他恰恰呢他是自己已经入了那个情境了,他是好老师啊。那么也有的语文老师呢,旁征博引,或者是连板书的书写等等,用那种这个书法式的方式来写板书,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风格。还有的老师呢,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老师甚至当场吟唱,然后余音绕梁。还有的老师呢,忘情之处就是那种喃喃自语,念念有词,完全忘却学生的存在……这都是不错的老师。但是这些老师呢在考虑自己风格形成的同时呢,他忘了他是教学,他忘了学的那个本体和主体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少堂老师恰恰把握了新课程的核心真谛。所以老师的再创造变得更困难,老师再创造的空间变得更无限了,老师再创造的水平变得更难以评定和飘忽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敢上这样的课,我觉得,很伟大。我作为听少堂老师课的学生,我觉得他很伟大。学生会爱这样的老师,会喜欢这样的课。我们一定不能削足适履,造成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最终只能够千篇一律!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其实啊,少堂老师送过我一本书,《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他谈了“语文味”的问题。我就在想,少堂老师对自己“语文味”的界定啊,他还是比较谦虚的。但是在这一节课上呢,我看到了少堂老师上课的“三味”元素:一个是他以文来显味。既然你这篇文章不是纯粹的说明文,我就根据材料来显味。第二是以情定味;第三是以理入味。这个理是教学之理,是学生求学之理。这三味,在他的课堂上已经炉火纯青。对语文味的其他含义呢,我问过……我求教过少堂老师,少堂老师呢给了我一篇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记者采访当中他的回答。我始终在想啊,语文味在哪儿?后来再想,语文是应该有自身其味的。因为语文啊它是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应该是我们的总体教学目标。那么这种学科,它和其他的纯理性的学问还不太一样,它不是勾股定理,也不是化学元素,因此呢,它在说理的时候,它就不是纯理性的,它一定是用文学的方式,有感染力的方式、有韵味的方式,来说清一个道理。语文就是要让孩子们掌握这门工具。这个工具自身的特点,就在于它有熏陶性,它有感染性,它有韵律的特点,它有历史和百家诸说的特点,它更有呢所有的文学巨匠风格各异的特点。那么这个风格各异,我想就是“味”。那么语文老师,我看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上课是怎么上的呢?我觉得中国最应该改革的就是语文课。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上课能上出嚼蜡之味来!——这也是味啊。为什么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十二年我们读了多少名篇名家之作,但是我们有多少个语文老师,能够懂得按数千篇的名篇的名家的风格,用不同的风格,就是不拘其一味来传播和感染孩子呢?我们有些老师,终年不读一书,长年不写一篇,有的老师连两种以上的语文的出版物杂志刊物,或者说著名的出版社,都不见得能报出来!因此剩下的就是以这一本书为据,围绕参考,集体备课,互相接近,到最后成为一个模式,看起来课堂非常的严谨和完整。但是,学生记住了你什么?
我要是少堂老师的学生,这节课我记住的不是这节课他的表演,这节课因为他没有去刻意表演。但是呢我记住了这个老师,能够让我们在这堂课上尽情地、极度快乐和带着极旺盛的求知欲去质疑老师、和老师互动的这个印象。那这就是这个老师的这堂课所表现的治教之风。老师要治学,但更要表现在治教上。这就是素质。真正的素质不是你教的知识,而是你教知识之外的剩余物。少堂老师今天知识之外的剩余物是什么?不光是他的博和杂,也不光是他的厚和深。也不光是他的锋芒,不光是他的清新,也不光是他的那种行云流水、对孩子的爱和肯定,他更有一种无限尊重学生的这样的素养。学生要爱,他能记住的,往往是自己曾经受过教诲的老师的这种德和这种境!
所以我又在想,这个语文味啊,我们过去讲语文,有文才,但是别忘了还有才情。所谓才情,它好像又比较杂了,这里面就有味儿了。它就不是那种嚼蜡之味了。因此,语文是自身有其味的。那么各个作家呢,他的成篇之中它也形成了其味。语文老师也有自己的“味”。他的“味”就是治学之味呀治教之味呀。他把这三味元素综合在一块儿呢,他才能够形成他的语文味。我们不要以为,语文啊,我自己经常在想啊,因为少堂老师给了我这本书之后我就经常在想,“语文味”这个词汇可能是少堂老师生造的。那么他生造的时候呢,他出发点是什么?这个味儿,实际是要求老师啊,不拘其一味。要百花齐放,百味纷呈啊。他要鼓励我们语文老师形成自己独到的个性和风格,让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呢成为能够不断地燃起学生求知之火的不同的火焰啊。这个味儿才是形成语文味的真谛。所以我觉得少堂老师啊,你已经自成一体,已经已成其味,而且其味甚美,而且你非一味不变。
我觉得在这儿呢,我为我在这堂课上呢稍稍懂得了怎么去体味“语文味”而感到欣慰,感到高兴,也对你充满感谢。而且我觉得呢,这堂课你开得非常的勇敢。敢选这样的课文,还开这么大规模的课,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但是,你今天展示的风格和你的探索研究,这种治教的精神,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而且这种风格的形成,对教化我们的弟子,那是一个功德,也是最值得仿效的。假如我们把我们两千多年的语文能够用这样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和这种丰富的情趣,来对我们的孩子们进行教学的话,我想,像今天这些初二的孩子,要是跟着少堂老师从初二到高三,他们这个当中,一定会出现一批极有才思和才情,而且能够把语文方面的优势、能力迁移到其他所有学科去的这样的一种深刻和独特的思维。所以我感谢少堂老师,我呢不是以语文老师的方式,我是以学生以读者以边缘的角度来看待这节课。这就是课改的呼唤,这也是我们老师当中以后能够不断出现巨匠的一个信号。愿我们在座的语文老师们,更多的都能够成为百味纷呈的语文教学巨匠。谢谢!(掌声)
程少堂:哎呀,我说什么呢?(笑声)我就要感谢今天这么多的老师!感谢袁良平校长安排这么好的教室,而且后勤服务完美无缺,连资料袋也还那么漂亮!我们是首次这么大型的规模的活动,学校里头主动给我们买资料袋的!今天会议的后勤准备完美无缺!我特别要感谢唐局长在五年前听我的课《荷花淀》,唐局长从头听到尾后接着又进行精彩的评课;今天啊又是从头听到尾,又评得如此精彩如此有启发性!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研员,市教育局主管局长能够握下我的手,我就一辈子会记住。(笑声)局长能听我一次课,我死了还会记住。(笑声)局长能听我两次课,我想我三生以后还会记住!(笑声)我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所以,我想,请我们在座的所有的老师,用掌声来——借你们的掌声来表示我对唐局长的衷心感谢!(全场热烈掌声)
今天会议后面还有中考的事情,我们欢送唐局长!还有袁校长,好不好?(掌声)(实录整理: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谢海华)
四、程少堂说明文公开课再起轰动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少堂先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公开课小记 [语文味网站冰山报道] 4月28日下午,“深圳市中考语文工作会议暨程少堂老师公开课”借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的重点之一是少堂先生展示自己从事“语文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公开课。参加此次活动的是深圳市各区语文教研员、初三语文老师和闻讯而来的部分高中语文老师。特别令人受到鼓舞的是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先生亲临指导。700余人欢聚一堂,共享少堂先生亲自主厨的“语文味”盛宴。少堂先生的这堂公开课又将在全国中语界引发“海啸”级的震动,为夯实“语文味”教学理念又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构思新颖,“语文味”十足,把说明文的文本解读引入了一个广阔的原野,那里芳草鲜美,生机勃勃。
课堂从检查预习开始,既检查了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还设计了专门的造句练习,造句练习推陈出新,把从课文中抽出来的不相关的两个词语要求学生运用到一句话或一段话中去(如“瞻仰”和“挑衅”)。这个环节既吸引了学生,更吸引了老师。学生的快速反映令这个小环节异彩纷呈,学习气氛很快就活跃了。接下来是学生的问题展示环节。少堂先生用他的睿智对学生的提问分别从文章、文学和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归类,然后又发挥他最擅长的幽默对学生提问的水平进行了真诚的评价。少堂先生说:“同学们的问题既天真,又显真诚,更不乏深刻,令老师激动。”这个环节让课堂笑声迭起,学生的机敏和老师的睿智构成一幅春风拂面的美丽图画,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个大环节是细读文本,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少堂先生分别从文章、文学和文化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先生从文本中引导学生分析研讨诸如:“为什么毛主席的题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写”、“为什么浮雕是八块”(神秘数字“八”的意义)、“汉白玉的特殊意义是什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什么在文中出现了3次”等问题。这个环节里高潮迭起,老师询问学生,学生质疑老师,思维积极交换,灵感频繁迸发,师生和谐共振。少堂先生还恰倒好处地引入了北岛的《宣告》、周振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普希金的《纪念碑》等诗歌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笑声连连,师生共同探幽发微,如沐春风。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探讨上述问题后,引出少堂先生高屋建瓴的灼见: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引导学生对英雄的理解,最后在一齐朗读普希金的《纪念碑》的琅琅书声中结束了课堂。整堂课少堂先生收放自如,较之5年前轰动全国中语界的《荷花淀》,无论是构思立意还是课堂节奏的把握、气氛的调节和师生和谐共振等诸多方面,既一脉相承又更见大师风范。而罗湖外语学校的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敏锐的眼光、勇敢的探索精神也构成了课堂的美丽风景。课后,深圳市教苑中学特级老师陈继英先生从四个方面对少堂先生这节课进行了中肯的评价,陈先生激动的语调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先生的点评更为本次活动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唐局长分别从教学风格、教学流派、语文味理念、新课标精神以及少堂先生不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课堂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个性化的分析。唐局长的评论有别于一般官员的应景之词,体现了一个学者型领导的博学和胸怀。近半小时的精彩点评虽然结束了,但听课人却意犹未尽,听了唐局长的点评,对少堂先生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是日风和日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品尝语文味大餐,精神和灵魂再次接受了洗礼,这就是少堂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让我在这里忠诚地对少堂先生说声“谢谢”,也衷心希望少堂先生的大师风范继续荫蔽后学。
第三篇: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 ”,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他说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他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月亮升起来”,预备读。
生 :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著名特级老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开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
老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你是哪里人啊?
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
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听课师生鼓掌)
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笑声)
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
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慢慢的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这个等一下再说。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
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的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
生:王一杰。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是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
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
生1:和谐。
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象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好象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好。(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
生:送别。
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1(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
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深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欢呼)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
生:(齐答)《在水一方》。
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
(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
我们这一部分用的时间是比较多了。
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那么,写了哪些人际关系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来说。写了父子关系。水生回来说:“爹哪去了?”“爹已经睡了。”写了父子关系吧,写了夫妻关系吧,还写了那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吧,也写了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也写了那些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各种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一个共性,我们要用具体地说。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
(学生翻阅教材)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 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
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 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 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生(齐答):玉碎,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第3页,“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历来如此。虽说中国人内部打,(笑声)但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有好多,你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则幽默,女同学听了不要生气,是个笑话。有个老师说:“女同学喜欢说话,一个女同学等于500只鸭子。”第二天上课时,有位女同学报告:“老师,外面有1,000只鸭子来找你。”会是谁?找他的是他妈和他妻子。(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还是和谐。(老师板书:和谐)
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是,人有时和自己闹别扭。我们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和别人闹别扭,别人会害我们,去告我们的状。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人跟他过不去,他自己还会喝药,拿刀片划自己——前段时间报上登的。这篇小说中,我们来看,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有一本书叫做《向死而生》,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那儿走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经常就是引用这半句,并且把它解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实庄子后面还有半句,是:“以有涯度无涯,殆矣!”就是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太蠢了的。(哄堂)庄子在这里有点消极。中华民族的文化,像所有的文化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儒家是比较积极的,道家比较消极。人有时候需要一点阿Q精神,特别是在受挫折的时候。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一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
生(齐答):看不出。
师:怎么看不出?举个例子说说看,在课文中找个例子证明一下。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
生:第3页,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还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我不知道你们看电影电视时怎么样,我看电视,比较喜欢那种大悲大苦时欲哭无泪,我最不喜欢那种电视里一个人很痛苦的时候,大风大雨,在闪电之中跑啊跑啊,在天地间大喊:“天哪………”我觉得他不怎么痛苦,他还喊得出来。最大的痛苦是他喊不出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小小日本帝国主义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声)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讲了,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我们再穿插说一个例子。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丈夫走了妻子都不思念,那就不正常了,那就糟糕了,那丈夫就不消打仗了,那日本鬼子来了,来了就让他来吧!(笑声)正是由于日本鬼子破坏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才把他们赶走。但这些女人说的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好,那么我们大家再往黑板上看一看。我们通过这一篇小说的研读,大致上带领大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也是和谐;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也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没有大悲大喜。所以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比较多。悲剧,真正的悲剧,比较少见,即使是像《窦娥冤》那种悲剧,最后六月愿天下大雪,把那个坏人惩罚一下子。像《哈姆雷特》那样的西方那种悲剧是很少见的。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归结一下,什么叫文化,这个我来说。
(打出字幕:“文化的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文化学里面讲文化的时候,定义是很多的。每个文化学家都有他的定义的。但是,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他读多少书,拿什么学位,是看他怎么思考。会思考我们就说他有文化,比如说你们会思考,你们是深圳最好的中学生,你们是深圳最有文化的中学生。其实文凭是一样的,你是高中文凭,他也是高中文凭,是吧。行为方式,即怎么做事。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在西方,我们到澳大利亚去,那些外国人跟我们讲,那个翻译跟我们讲,他说,外国人中的那些老太太,他们是先花钱先借贷款买房子。然后到退休,到老了她的贷款也还完了,她也住了一辈子房子了。而中国的老太太不一样,她先攒钱,攒攒攒攒攒,攒到最后,等她已经可以买房子了,她已经进医院了,快死了,她住不了了,结果不是她住房子,是房子住她。这是两种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一样。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吃饭,吃饭本身不是文化,饮食本身不是文化,我们叫饮食文化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实吃饭本身不是文化,因为动物也吃饭。但是怎么样吃才是文化。你看中国人吃饭,我都经常跟年轻人讲,我说有些年轻人,一上菜,他就先夹一筷子。我说你干吗要先夹呢,我说我跟你讲,这个餐桌是转的,大家都有一筷子,少不了你一筷,我说你干吗要先夹?有领导,有长辈,还有,还有女士嘛(笑声),还有小孩,要他们先吃,然后你后吃,这就是文化,中国人特别讲这个,是不是啊!这就是行为方式,就是怎样想怎样做。
我们在这里讲这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都是讲的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做的问题,它都是文化的问题。
那么,我们把这节课小结一下。
(打出字幕:“小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我提出了一个哲学、美学的概念。刚才我们讲了“天人合一”,中和就是适中和谐,就是做什么事情做得恰如其分。感情也是这样子的,各种关系都要处理得恰如其分。这种精神,这种强调中和之美,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也就是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今天我带了本书来,叫《人,诗意地栖居》,是外国人海德格尔写的,书城就有。他是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就是我们怎样活得象诗人一样——我也没做到,我也在学——,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处理好,人和自我的关系处理好,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我今天给大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读小说,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读小说:从孙犁的小说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
最后,给大家留一道题,研究性的,今天不是提到研究性学习吗?请大家记一下。这个题目完成以后,班长,你们送到对面,我们领导当主编,我当执行主编的《深圳教学研究》。有一个栏目,就叫《学生习作》,我在你们习作中挑,八百字左右。先给你们老师看,然后老师写个评语,再送给我,我们来挑十来篇,到时我们来发表一下。什么题目呢?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过吧?(学生回答:看过。)看过就好,没看过的就赶快去买。(打出字幕:“作业:《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这里头有一句话,我提供给大家。
(打出字幕:“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我在20年前背下来了,到现在还背得。我写文章用这一句,我女儿说:“你怎么就记得呢?”我说:“喜欢的话,就要记得。”(充满激情地朗诵):“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一种硬骨头精神!这句话是最有名的,它的主人公讲的。刚才题目记下来没有?《〈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一个小论文。研究性学习的。没有看过的要去看,没有的到图书馆借,最好是买一本。到书城去,一个月总要去逛一下书城呀!不买,那去翻一翻,翻一上午也能看很多书啊。咱们同学的爸爸妈妈,买几本书都负担得起的,特别是深中的同学。对不对啊?你爸爸妈妈肯定会。
来,现在,同学们,一起站起来,跟我读读这几句话:
师(充满激情地领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生(齐跟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师(领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生(齐跟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
(全场热烈掌声)
第四篇:程少堂课堂教学实录
程少堂课堂教学实录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时间:2005年10月20日下午 15:55—16:40 地点:深圳市滨河中学 班级:初一年级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碟):王晓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一、反复吟诵,探讨“诗意”
师(亲切地):同学们,我今天讲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师板书课题)作者是从容。从容是一位著名女作家女诗人,是我们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电影《花季雨季》的编剧。好,你们想听班上的哪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生齐声推荐:光原)
师:那请你读一遍,用你最高的水平。(生1朗读)
师:你的音色好,音质也很美。但是我觉得你的节奏没有变化。第一句话第一个主语,读完了停一下——“你/是我的同类”,你再揣摩一下。有些地方该要停顿一下,有些地方该要拖一拖,有些地方该要强调一下。好,再来一次。
生1:(生有节奏地朗读)
师:很好,“轻轻”这里再读一下。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在我的心上/弹奏。
生1:(生有情感地朗读)
师:挺好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好多了。你们还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读?
生:(说生2)
师:(对生2)你朗读的特点是什么?
生2:应该是停顿吧。
师:那可不能停得太长啊,你读一遍。(生2读)
师:挺好的,刚才两位同学读了一遍,下面大家把它齐读一下。(生有节奏地齐读)
师:好,刚才都是女同学读的,你们想听哪位男同学读啊?
生:(推荐生3)
师:(对生3)大家都喜欢听你读,读一遍啊,你知道什么叫深情地朗读?学会深情地读啊。生3:(生3试着读出感情)
师:慢一些,快了就不深情了,知道不?(生3越读越好)
师:好,我们读了好几遍。这篇课文是一首诗,诗歌有些同学喜欢,有些同学不喜欢。但是诗歌是文学作品当中最精粹的。当我们说一部文学作品写的好时,往往用“有诗意”称赞它,比如说,当我们说这篇散文写得好,就说像写得诗一样美,或者这篇小说写得像诗一样美,这部戏剧写得像诗一样美等等,可以说凡是写得好的就是像诗一样美,或者是说有诗意。诗或诗意我们没多大必要分开讲。但是什么是诗或诗意呢?往往我们不喜欢读诗的同学就是对诗或诗意不太了解。哪位同学说说看什么是诗或诗意?你认为什么叫诗或诗意?不说词典上的解释,不要像词典上说最集中地反映什么什么,最典型地反映什么什么,而是要说在生活中你感觉到诗或诗意是——
生4:我觉得诗意就是作者所写的这首诗的目的。
师:这个说法我倒还没听说过!(哄堂)你再强调解释一下。
生4:就是比如说作者写这首诗,他到底有什么目的,要告诉别人一些什么道理。
师:告诉了道理就是诗意,是吗?那我说吃饭怎么吃饱了,不再吃了,这有没有诗意啊?
生4:没有。
师:你多大?
生4:13岁。
师:13岁,哎呀,你爸爸妈妈很喜欢你吧?有没有一句话让你很感动呢?
生4:有。
师:你举个例子我看看。
生4:他说人要相信自己。
师:除了这以外呢?还有没有?
生4:没有。
师:这个还不是很感动。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说了一句让你很感动的,很朴素的,在这里又想起来觉得很感动的?遇到有诗意的东西,(对生5)你有,是吧?
生5:没有!(笑声)
师:啊没有!哪位有啊,啊你有,来—— 生6:在我的印象中,诗意呢,首先先体会这个“诗”字,因为诗是非常美的。
师:怎么美?
生6:就是说它的语言非常华丽,而有时候又是朴素的,而且呢,用词可以把一件事物,本来是很平平常常的,可以把它形容得梦幻中一般,写的很美,那就是诗意的意思。
师:那要是噩梦怎么办呢?(笑声)
生6:梦幻一般都是指非常美丽的梦,噩梦那是另外一种。(笑声)
师:啊啊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那什么叫诗或诗意呢?很简单,别想得那么复杂——拿起笔记在纸上去——那么,什么叫诗或诗意呢?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比如说,你几岁?
生7:12岁。
师:12岁,好小啊你啊!你妈肯定很喜欢跟你说“宝贝宝贝”…… 生7:没有!(哄堂)
师:从来都没有?肯定说了你不记得!
生7:记得没有的!(笑声)
师:肯定说了你不记得!(笑声)
师:说过的,哪有妈妈没说过这两个字的!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的时候,你很感动,那就是诗,知道不?有时候你奶奶很久没见到你,在见到你时奶奶她会怎么说?
生8:乖宝宝。
师:乖宝宝,我很想你啊,是吧?——那就是诗啊。诗不一定要有很华丽的词语,诗或诗意就是你听了以后,内心感到暖融融的,感动你触动你的那种东西,那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让你很感动。然后让你要去做好事的。我看见前面有钱包,我要去偷过来,这是不是诗啊?(生齐答:不是)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很感动,那就叫有诗意,是吧?就是这样啊,诗意的东西不大好琢磨,但是,生活当中感动我们的,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东西就是诗。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不喜欢诗,跟不了解什么是诗或诗意还有一定关系,再一个,可能跟我们读诗的时候老是用一种办法读有关。所以呢,我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诗歌。
二、仔细品味,把玩诗歌
(板书:把玩诗歌)师:把玩诗歌。什么叫把玩呢?就是在那里仔细欣赏,变着花样欣赏。读诗是一个很美好的事情是吧?本来一首诗应该是感动我们心灵的,提升我们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美好的东西,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它呢?跟我们的读法,也可能跟我们老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我今天就换个法子,跟大家玩一玩!这个玩不是不严肃的,而是一种审美,因此是一种大严肃。大家读了好几遍了,这个标题是这样写的:“你是我的同类”(板书:我是你的同类)我把标题改成这样,大家看看,跟原来有什么不同?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想一想如果我要改成这个标题,这首诗在情感方面,语言方面应该会有什么变化?注意要开口读。(生自由大声朗读)
(一)把玩诗歌——变标题
师:好,我们第一玩。把这个标题变一变,看它有什么不同?
生9:我觉得“我是你的同类”和“你是我的同类”不同之处就是,它们两个题目之间,你和我的关系不同。
师:什么关系?
生9:那种包含关系。
师:包含?
生9:“你是我的同类”就表示先有了我,然后才会有了你,但是“我是你的同类”就表示先有了你然后才有了我。
师:这个我还没想到呢!(哄堂)真是没想到!
生9:就是说,按照这首诗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来说,肯定是先有母亲再有了孩子的。(生笑)
师:一般是这样。(笑声)好,分析得挺好的,你体验得很细致啊。她说这是包含关系,谁先谁后的问题。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感受的?
生10:“你是我的同类”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你的同类”就是说以你为中心。
师:这个小家伙!有个中心问题,是不是啊?摆在前面和摆在后面表明强调的重点不同,是吧?有道理啊。我们生活当中说话,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用“你”又用“我”这两个代词的时候,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还是有点讲究的是吧?那你接着说,有些什么讲究?
生10:生活中一般主语放后面。(哄堂)
师:主语放后面?(笑声)不对吧?
生10:我搞忘了…… 师:一般主语放前面。不过你的意思我懂了——你可能想说生活中有时需要有礼貌的说法是“你和我”,“我”放后边是吧?你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你是我的同类”和“我是你的同类”重心有所不同——你的感觉很好!你很聪明,一看你眼神就知道!你再说说,如果改了标题,后面的诗句好多地方都要改。你们看看哪些地方要改?简单说一下,举个例子就行了,谈自己的体会。
生11:我觉得如果是“我是你的同类”,那么是以“我”为重点,最后面一句:“不是吗,孩子”如果改的话,就变成另一种方式来说明。
师:你再接着说,这首诗以文字来看,它是母亲写给谁的呀?
生11:是母亲写给孩子的。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如果把我放在前面是以“我”为中心的。现在原文是把“你”放在前面的。如果你改成说“我是你的同类,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唤”…… 生12:首先,我觉得如果是“我是你的同类”,对“你”是一种尊重,而且改“你”的话是整篇文章都描写“你”,而不是描写“我”,所以“你”是开头。“你是我的同类,无论多遥远的距离”,那就说明了,“你”在“我”心目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师:呃,最后这句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她是把孩子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放前面。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这么解释,是吧?第一玩,就这样玩啊。
(二)把玩诗歌——变“点睛”句
(师板书:
二、点睛句)
师:请大家把最后一段齐读一下:“你是上帝给我——”
一、二!(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古诗啊,里面经常有所谓诗眼。哪位懂什么是诗眼?啊你说——
生13:我觉得诗眼就是整首诗的中心、重点,整首诗就是围绕着这个诗眼写的。
师:好,她回答得很棒!一个人的眼睛是能够代表人的精神世界的地方,诗眼就是诗的眼睛,也就是一首诗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词,是整首诗的中心、主旨之所在或点题的地方。那么这首诗最后一句:“不是吗,孩子”它是一句点题的。有些诗它不用点题,风格比较含蓄的、朦胧的。这首诗从文字本身看是母亲写给孩子的一首诗。那么,我的意思就是说,既然前面我们换了标题,我们把这句话:“不是吗,孩子”,把“孩子”换成其它的词行不行?大家现在默读一下这首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这个“孩子”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要交流就交流一下也行。(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还可以改成什么?看看你的思维的开放性,读诗有时候就是要会玩儿,知道不? 生14:我觉得“孩子”最好是不要变为好。首先呢,孩子是母亲心里的一块肉,在母亲的心里孩子还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孩子”是不能以其它词来代替的。
师:有些道理。你说——
生15:我是从同学的两种观点来考虑的。一种呢,就是象刚刚那位同学邓敏她说的一样,孩子是最好不要变的。因为孩子在双亲的心里占有一个很特别的位置,一般是没有人可代替的,所以说这个“孩子”最好是不要变;另一种,是可以变成自己的“亲人”,我说是变成母亲父亲。因为有些孩子对母亲父亲有那种特别亲情,也是其它的无法代替的。至于其他的,我就不知其他同学怎么想的。(笑声)
师:挺好!
生16:我想可以改成“亲爱的”,(哄堂)因为这个我…… 师:你没早恋吧?(哄堂)
生16:没有,我很乖的。(笑声)因为从这篇文章里每个句子来看,都看得出文章所叙述的这个人跟作者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是非常亲密的,而这种关系不一定就是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有可能是其它关系,有可能是跟丈夫啊,兄弟啊什么的……(哄堂)
师:(兴奋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很聪明!这首诗啊,就是——
生17:这首诗最好还是用“孩子”好,因为如果说写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但是你看最后一段,那些句子就应该是一个上辈对下辈的话语。而且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师:说得也有道理!
生18:我觉得还是不要换比较好,因为它这整首诗都是非常真挚地描写属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我认为从最后一段来说,是上辈对下辈的关爱。即使是自己的弟弟也不用那么深情吧。说到下辈和上辈的关系,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要密切,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换比较好。
师:你们这么多人认为不要换,那我这个问题不白提了?
生19:我刚刚说过有两种观点,现在我要改变第二种观点。我蛮同意那位男同学的意见。
我也跟他一样,其实是现代诗看多了。首先,如果说把孩子换成爱人的话,它中间的确有
一些诗句是形容这的,比如说:“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和你的手指在我的心上弹奏。”(笑声)这都是属于这个类型的。还有最后一句:“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
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好象以前有一首古诗叫做“上邪”,里
面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哄堂,掌声笑
声)与这个差不多。
师:(兴奋地跺了一下脚)啊你还知道这首诗,是吗?(笑声)(看看手表)好的,这
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我们说,要对语文有兴趣,就要学会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创造
性地进行一些转换。我们不是说换成什么词更好,而是说可不可以换成其它的。这首诗只
换后面的两个字,刚才同学说了换成“爱人”可以,是不是啊?换成“父亲”、“母亲” 也可以。我们一般说情诗是爱情诗,但是往往可以广义地说,凡是写感情的诗都是情诗。
我们这个班的孩子很聪明啊!可有好多词可以换,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会产生哪些关系啊?
除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齐答:亲情)
师: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人和人呢。那些草木、环境、大自然……还有其他的关系,这
里头换成大自然的什么关系啊?要是那种唯心主义者,信仰宗教、信仰神的有些民族啊,这首诗后面可以改成——(生答:上帝)“上帝”,对了。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
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都可以的。“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
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这样读,才有点味儿。
不是说其他的读法没味儿,这样读会激起我们的创造欲望。就是说,有时让自己创造性地 加点东西,减点东西,味道可能不同,对吧?好,我们这个第二环节就到这儿。
(三)把玩诗歌——变句子顺序
(师板书:
三、句子)
师:我们看看这首诗,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诗意的东西,本质上跟语言的关系是不大的。所以中国古代有很多“得意忘言”之类的说法。诗意的东西如果过分地执着于语言,那就没有诗意了。有时候我们用语言拼命表达出来的诗意,感觉和我们心中感受的诗意往往差一点点,有时甚至差很多,所谓词不达意、“词不达情”,是吧?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心底有一种很美好的感情,写出来总感觉到差一点点,是不是啊?这就是诗意跟语言之间的距离。那么在诗当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由于诗跟语言本质上没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有时候只要是有情感的语言,我们怎么样变换一下它的顺序也是可以的。这首诗,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第一段,我们再来齐读一下:“你是我的同类……”预备——读。(生齐读诗歌第一段)
师:好,这些句子虽然没有很亮丽的词语,但是这里面包含了很丰富的,深层的感情。它跟我们学议论文不一样,学议论文、说明文的时候,老师会讲这个句子在这里不能动,那个句子在那里不能动,这个思路不能乱,对吧?但是,诗有时却不同,诗是抒写情感的,而情感往往不讲逻辑、顺序和次序。我举个例子,这首诗,第一段,我把它打乱。我把第二句放在第一句:“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这是第一种。我再把它打乱,还举一种:“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无论多遥远的距离,你是我的同类,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有点怪啊,但是还是诗,对吧?(生答:对)这小孩很聪明。那你们把下面三段,每个人选择一段改一改。不用你自己的语言,就用这些原句子,你就换一下顺序,但是要有一点想法,好不好啊?当然你如果快一点,全部改也行啊。
(生热烈讨论)
师:好,哪位同学念一下?好,你来——
生23:我改的是第二段,我把前三句打乱了,改成了这样子:“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
师:可以的啊!来,你来——
生24:我改的是第三段:“如果你需要我献出身体,那是你敲开了我心的大门,如果我的思想曾经照耀你的灵魂,我感谢你让它变得如此壮丽。”
师:挺好的。
生25:我也改的是第二段:“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 师:你一呼唤,脚下就生出大路来了,是吧?还有哪个同学要念啊?你念是吧?觉得挺好玩的是吧?呵呵。(师生兴味盎然)
生26:我改的是第三段:“如果你需要我献出身体,如果我的思想曾经照耀你的灵魂,我感谢你让它变得如此壮丽。那是你敲开了我心的大门。”
师:挺好的,还有哪个有好诗啊?
生27:我改的是最后一段,就是:“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不是吗?孩子。” 师:哎呀,这个还可以大胆点,比如说:“有一天我死去,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无论你在哪里,孩子,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这也可以的,对不对啊?语文课为什么那么枯燥呢?我们可以学得有趣点,是不是啊?偶尔这么样变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笑声)来,你说——
生28:我是把最后一段的“孩子”和“不是吗?”换了一下:“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孩子,不是吗?”
师:好啊,大家很踊跃!时间不多,大概这样,这个方法教给你们了,我估计你们这辈子也不会忘啊!
三、迁移与结课
师:最后,我把大家小时候都背过的一首李白的诗写出来。(板书:“床前明月光”)我就不写后面了,你们肯定背得下来。我的意思就是说,这诗大家都背得下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候啊,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
床前
明
明
明
月光
月光
师:也可以是吧?它也是一句诗啊!(示意并指挥同学一起)来,接着来(在老师带领下,师生齐诵):
疑是 地上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师生深情并茂地齐声背下去)
地上
霜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吧,(在全场异常高涨的情绪中学生和老师齐诵)
霜
霜
举头
望
望
望
望
明
明
明
月
低头
思
思
思
故
故 乡
故乡
师:(面对高度兴奋的同学)这好玩是吧?它也是诗啊!而且是不错的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同学们啊!
三、2005年深圳市初中新课程优质课大赛课文 1.你是我的同类
作者:从容(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
你是我的同类
无论多遥远的距离
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
你的手指轻轻在我的心上弹奏
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
你的一声随意呼唤
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
无论多远
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
如果我的思想曾经照耀你的灵魂
那是你敲开了我心的大门
如果你需要我献出身体
我感谢你让它变得如此壮丽
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
有一天我死去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 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
不是吗 孩子
2.《对岸的母亲》
作者 小海
在我愣神的当儿
母亲横穿过车流
站在大街对岸凝视着我当她离开我
而将我的身体留在这儿
我是多么担惊受怕
这些车辆对她来说
全是移动的精灵
既不可触摸
又不能停下
让我马上想到
上涨的河水
我的母亲
离开我的搀扶
独个儿穿过了马路
(说明:选手参赛课文由抽签决定。有四位老师抽的是《你是我的同类》,有三位老师抽的是《对岸的母亲》,两篇课文交*进行比赛。)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 执教:程少堂(深圳市教研室)时间:2005年11月25日14:10—14:55 地点:香港小溪湾福建中学 班级:中四年级
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盘):张萍(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原定是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我都已经准备好了。香港老师建议这节课改上《听陈蕾士的琴筝》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我了解了一下,香港的老师觉得这篇课文最不好教,香港的学生也最不喜欢这篇课文。那天我接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因为我们内地的教材没有这篇课文,这个作者及文中提到的演奏家陈蕾士在香港可能很有名,但是我没听说过。我在网上搜索到一句话,这可以证明你们老师所言不假。那天香港这边通知我改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网上搜索课文,发现网上有香港同学说的一句话,他批评他的同伴讲了一句话很玄,很难懂,说道:“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这句话很玄、很难懂,也许比《听陈蕾士的琴筝》更叫人摸不着头脑„„”
“也许比《听陈蕾士的琴筝》更叫人摸不着头脑!”这可以证明你们老师说的话的准确性。这篇课文香港老师不喜欢教,学生也不喜欢学。
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仔细分析了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同学和老师不喜欢这篇文章或者说觉得这篇课文摸不着头脑。我想原因比较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以诗为代表,很多艺术形式跟我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它采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段,让我们觉得不大熟悉。它的写作形式,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跟我们所了解,所熟悉的东西有一定距离。这是一般艺术创作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叫陌生化。所以我们觉得很陌生,用词陌生,句子形式陌生,反映的内容也陌生,所以我们觉得摸不着头脑。
那么,艺术有没有“头脑”呢?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摸摸艺术的“头脑”。所以这节课我把这节课取名为“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同学们,对此文摸不着头脑,就是对这个“陌生化”不太了解。这首诗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通感、象征、比拟、比喻等等,让我们觉得这首诗跟我们的生活距离很远。今天,我们想跟同学们一起,以这首诗为例,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规律,共同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实际上古今中外很多诗歌开始读的时候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音乐,刚开始听的时候也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它们的陌生化手段不了解。这是开头话。
二、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课文。听说你们小溪湾福建中学普通话水平比较高。先请同学们用广东话来读一下第一段。谁用广东话来领头一下,把标题念一遍。
(一男生站起来)
师:你起个头,大家一起读第一段。(生用粤语念第一段)
师:我的意思是你开个头,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下第一段。(生领头带读,用广东话齐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们比我上午教的那个班的广东话讲得要好一些。第一段中“万籁”的“籁”字要注意书写,不要将它的“竹”字头漏写了。这字是“空穴”的意思,有个词叫“万籁俱寂”。“籁”是“孔洞”的意思。风从山的石洞里吹过时,产生声响。古人受这个启发,很多乐器都是按这种原理所造。如笛子、箫等等很多民族乐器都是竹子上钻了些孔。这个字要注意。下面第二段,女同学用广东话来齐读一下。“月下”预备读。
(女生用广东话齐读第二段)师:声音大一点。
师:女同学好像在受欺负,受压迫,声音很小。注意“银晕在鲛人的泪下流转”的“鲛”字读音照“交”这半边读即可。它是传说深海中的一种鱼,传说它流的泪会成为珍珠。另外,嫩蕊的蕊字,刚才有的同学读错了,读成xīn。ruǐ,这是花蕊的蕊。
下面男同学读一下第三段,还是用广东话读。反正我听不懂,你们就随便。(生们哈哈大笑)“凉露”预备读。
(生齐读第三段,遇窗棂的棂字不会念停住)师:“窗棂”(líng)(生继续念完第三段)
师:注意“遏”这个字念â,不要念jiã。好了,下面全班同学用普通话来读,从“他左手一扬”开始到课文结尾。“他左手一扬”预备读。
(生齐读一段后停住)
师:接着读,从“他左手一扬”一直读到课文结尾。注意力集中一点!“他左手一扬”,预备读。(生齐读课文)
师:声音大一点!高一点!(师接着带读,并在黑板上板书出学生读错及要注意的几个字)师:读得还是不错,尽管声音越来越小,力气越来越小。有几个字读错了,这个字,“俳徊”(paí huái)很多同学读错了,读成“huí”,当然这词是来回走的意思,但是不可念成huí。还有这个字sǔn,隼,(师在黑板为隼字注音)是一种很凶猛的鸟。接下来这个字,角(juã)徵。徵这个字在这里念zhǐ。(师在黑板为“徵”字注音。)古人用这两个字来表示音符,角徵念juã zhǐ。表音符的还有“宫、商、羽”。羽毛的羽。这五个字相当于简谱里的1、2、3、5、6。角徵各相当于3、5。(师在黑板上写3、5)这个铿kēng字。(师在黑板上写kēng)铿然,声音响亮有力。“铿然跃入了霜天”,“像一只只鼓翼追飞的鹞子”,“鹞子”yáo zǐ,不是yáo zǐ,yào,念第四声,不是第二声。“十指在翻飞疾走,把骤雨拨落窗格和浮萍,飒飒(sà sà),不是念fēng fēng。它的意思是风声,但不是念fēng。这个字(师指“倏”字),我们形容“子弹从耳边飞快飞过的声音”shū,就是这种声音。很快的意思。念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一下。
我上午在旺角那间学校讲这篇课文就让他们读了十五分钟,现在我们才读了一次。我听说香港同学不太喜欢朗读。其实学好语文,就该多朗读。下面同学们来齐读第一段,然后来赏析一下。“他的宽袖一挥”预备起。
(生齐读第一段)师:读书要放开来读,要体会进去。
三、赏析
师:这是一位诗人记叙他听演奏家陈蕾士弹古筝之后的感受。陈蕾士是香港非常有名的一个古筝演奏家,听完之后肯定就有不少感受。在中国古代有不少这类作品,如白居易《琵琶行》、林嗣怀的《口技》。《口技》学过吗?
(生齐说没学过)师:哦。《明湖居听书》学过吗?写王小玉唱歌的。(生说学过,记得一点点)师:哦,记得一点点。古今中外写音乐的文章不少,但是音乐不好写。我们每个人都有听音乐的感受,经常听音乐的人对听音乐之后的感受也很熟悉的。但是要把它描写出来就非常困难。因为音乐是听得到,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要把这种很抽象的东西写成很形象的,怎么办?只能借助很多其他的意象。在艺术创作当中,有时候它要写一种事物,一种情感,要吸引读者,不能原本照搬,比如我们说一个小女孩长得很漂亮,老说她很漂亮,就没意思了。如果我们换句话说,说:“她长得很甜。”这个(“)甜(”)字就把味觉的感受转化成写视觉“漂亮”。今天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刚才我说,你长得很漂亮,就很熟悉;如果说你长得很甜,那就有一点点陌生。艺术就经常用这种陌生化的手段来制造艺术效果。这是艺术的规律。这首诗之所以同学们觉得摸不着头脑,关键在于对它的很多意象不清楚。
我们刚才读了这首诗,重点读了第一段。我现在提几个问题,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他的宽袖一挥,万籁就醒了过来。自西湖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这个西湖我们可不可以改为长江,或者是珠江。作者是香港诗人,出生在广东,那我们改为珠江。按道理说,香港的诗人,要写水,为什么不写维多利亚港湾?我来过香港几次,最美的水是维多利亚港湾的水。维多利亚港湾很浪漫,晚上灯火辉煌的时候,很浪漫,加上水就更浪漫了。我们把这个“自西湖的中央”改为“自长江的中央”,会是什么效果?行不行?或者改为“自维多利亚港湾的中央”,行不行,为什么?
(生答不行)师:为什么?你来说说。
生:因为西湖的水面比较平静,维多利亚港湾的水面没有那么平静。师:那为什么要用平静的水来写呢? 生:这样比较优美一点吧!
师:那有点波涛也是美啊!优美是种美,壮美也是种美啊!生:比较平静,看起来好像舒服点的样子。
师:哦,有道理。结合这首诗开头,是写的演奏家开始要弹琴的时候,把袖子一摆,还没有弹啊,也不能用长江?
生接着说:长江一开始就波涛汹涌。西湖一开始只是很平静,好像演奏没开始的样子,如果有东西滴下去,就好像开始了,有那些波浪了。
师:未有曲调先有情,还没弹,手的架势摆出来了,实际上没有弹,但是音乐好像已经荡起了涟漪了。是不是啊?
生:是。
师:你还是很聪明!好!但是这个西湖用在这里,不用长江,除了刚才同学说的道理,还有更深的一层道理。哪个同学说说?
为什么用西湖这个意象,为什么不用东湖呢?我是武汉人,武汉有个东湖。东湖也蛮漂亮的。但是为什么不用东湖呢?要用西湖?这个西湖是哪里的?是香港的吗?
生:杭州。
师:这个杭州的西湖有什么特点?去过西湖吗?在书上读过吗?(生们众说纷纭,说没有或说在书上读过一点点)师:那你对书上西湖的印象是什么? 生:优美、有山有水、雾气大。师:好!
生(小声地):景色美。
师:你长得那么帅,声音大点就更好。
师:我听清楚了。景色美。西湖为什么被当做旅游胜地?除了自然风景美以外,有很多文化名人如苏东坡等等都到过西湖。西湖那有个防水的堤坝,就是苏东坡在那建的,叫“苏堤”。还有很多文化名人在那呆过。一个地方,要成为风景名胜。要有两点,第一自然风景要美,第二要有文化内涵。西湖之所以美,两者兼有。既由于它的自然风光美,更由于很多文化名人在那里生活、工作、学习过,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说西湖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历史。以后你们长大了上大学,如果学中文系,或者学文学的,那么就知道西湖历史反映着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史。所以在这里头用西湖来描写这个古筝的演奏。那他为什么不用长江呢?为什么不用维多利亚港湾呢?如果用维多利亚港湾来比喻,来描写,那用来形容什么琴为好?来说说看。如果题目改成《听陈蕾士的小提琴演奏》,那这里头用西湖来比喻恰不恰当?
(生齐说不恰当)师:那用什么来形容好?也用水来比喻。你来说。长江可以吗?家乡的小河可以吗?什么水好一点? 生:就像矿泉水吧。
师:我想是蓝色的多瑙河!带点西洋色彩,因为它是西洋乐器。那么这首诗写的是民族乐器,所以它用带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些意象来写的。我们仔细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很多带民族化特色的东西。看起来离我们很远,这是种陌生化手段。比如后面写的“一只水禽飞入湿晓”,“水禽”是什么?就是“水鸟”。能不能改成,“自西湖的中央,一只水鸭子飞入湿晓”,可不可以?或说野鸭子可不可以?哪位同学说说看?这个水鸟有可能是水鸭子,是不是?但他用水禽,这个用词有什么特点?
哪位同学说说看?为什么不用水鸭子,用水禽,或者说用水禽这个词好在哪里?水鸭子这词不好在哪?
师:这个同学你来说说?随便说,没关系。用广东话说也行。胆子大点。讲错也没关系,我小时候经常讲错。
生:不美。师:为什么? 生:不知道。师:对的,不美。你推测一下,你爸爸称呼你***时候,是称呼她“太太”高兴,还是称呼她老婆高兴,特别是公共场合,不是在家里。家里可以随便一点,但是在公共场所,你爸爸介绍你妈妈:“这是我太太”或说“这是我夫人。”还有一种方式:“这是我老婆。”哪种好?
(生齐说夫人好)师:对,夫人好。典雅,雅致。就是你刚才说的美。这首诗这种情况很多,除了水禽,还有“湿晓”,湿漉漉的天空,“银晕”,“凝聚无声”,“嫩蕊”——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溢出的“嫩蕊”,“凉露”,都是些很文雅的词语。又如“殿阁”,古代的词语。“抑按藏摧”,“角征纷纷夺弦而起,铿然”——声音响亮有力的意思。如果将这句改成“音乐纷纷响起,声音响亮”。意思也差不多,但不够典雅。用词典雅,跟我们日常生活拉开距离,这是陌生化的一个方面。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如这首诗的最后一段“广漠之上,月光流过了/云汉,寂寂的宫阙和飞檐”,“宫阙飞檐”,这都是古典文学作品常用词语,然后“在月下听仙音远去,越过/初寒的琉璃瓦驰入九天”,琉璃瓦,我们现在看得不多,但是古代建筑,如北京的故宫都是用这种瓦,《阿房宫赋》文中就经常写到这琉璃瓦。“驰入九天”,而不是用“飞入九天”等等,这样起到种什么效果呢?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跟我们日常用语不同。我们由于不熟悉,也就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一种艺术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方面。
我们再来看看,再举一个段落,有没有哪个同学自己按照刚才我引领大家一起探讨方法,举例子说哪个词是诗人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段,让我们产生一种新奇感,产生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哪个同学能够自己找哪个词语来说一说?哪个同学来说说,我可以跟你交换手机号码,成为好朋友啊!胆子大一点。我看你们可能平时比较活跃,但是跟我初次见面就较拘束了。随便说一个词。
生:第二段的“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中的“细细”我觉得写得好。
师:“细细”用得好,好,有道理。“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中的“嫩蕊”就是陌生化的例子,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我就不展开了。由于我们第一次见面,大家还是比较拘谨。这句话其实也用了“通感”手法,“通感”的“通”是“连通”的“通”,“感”是“感觉”的“感”,就是运用我们各种不同的感官,即用甲感官的感受来写乙感官的感受,比如刚才的例子“她长得有点甜”就是用味觉来写视觉。这篇课文有很多这种例子,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师:我们把它归纳一下。这首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诗歌,它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熟悉的内容陌生化”(师在黑板上板书“熟悉的内容陌生化”),包括用词,就是我们平时本来用这个词,而他用很典雅的词或意象把我们很熟悉的感觉描写得不熟悉。所以粗一看,我们摸不着头脑。但是其实这首诗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我们今天没有时间把它展开。我刚才问你们的老师,他说原来这首诗在香港教学中安排是要讲七节课,那我今天只有一节课要讲完它,也没有办法。但是基本的思路是“熟悉的内容陌生化”,很多的修辞方法没有时间一一展开,只是点到为止。一些用词,一些意象,如西湖,水禽为例以赏析。第二个方面。这首诗让我们摸不着头脑,除了在内容上通过他的一些方法使我感觉到一些很熟悉的感觉变得不熟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语言方面,在句式方面也有这个特点。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是这种句式,作为中国诗是这样排的,我们读中国古诗或新诗的时候都是一行一行的,由标点符号来分的——古诗形式上没有标点,但实际上是有断句的——这首诗根据中国诗的习惯,应该这样排列:
他的宽袖一挥,万赖就醒了过来。
自西湖的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
月下,银晕在鲛人的泪中流转,白露在桂花上凝聚无声,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溢出,在发光的湖面变冷。
凉露轻轻地敲响了水月,声音随南风穿遏窗棂直入殿阁。一阵荡漾过后,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他左手抑扬,右手徘徊,轻拨着天河两岸的星辉。然后抑按藏摧,双手游隼般俯冲滑翔翻飞。角徵纷纷夺弦而起,铿然跃入了霜天;
后面的宫商像一只只鼓翼追飞的鹞子 急击着霜风冲入空旷。
十指在急纵疾跃,如脱兔 如惊鸥,如鸿雁在大漠陡降:把西风从竹林卷起,把木叶摇落云烟尽敛的大江。
十指在翻飞疾走,把骤雨泼落窗格和浮萍,飒飒如变幻的剑花在起落回舞,弹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
雪晴,山静,冰川无声。在昆仑之巅,金色的太阳 击落紫色的水晶。
红宝石里珍珠如星云在静旋发光。
然后是五指倏地急顿…… 水晶和融冰铿然相撞间,大雪山的银光蓦然在高空凝定。而天河也静止如剑。
广漠之上,月光流过了云汉,寂寂的宫阙和飞檐在月下听仙音远去,越初寒的琉璃瓦驰入九天。
我都是根据标点符号来排的,但是这首诗却不是这样排列的,你看,“万籁”这个词放这里了,而在不该跨行的地方跨行了,这是为什么?
生:是因为节奏。
师:说得挺好的,声音大一点。就是有点害羞,男子汉,不要害羞。生(大声):“好的!”(生轻松大笑)
师:一个是因为节奏问题。另外在形式上它有一个特点。幻灯片上的诗句有的这么长,有的这么短。而课文在经过加工以后让我们觉得很陌生,但是很整齐,有形式美,比较起来相对较整齐。除了节奏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大家思考一下,写诗,是为了表达人的什么东西?
生:感情。
师:对了,诗是抒情体裁。当然也有些叙事诗,但是大多数诗是抒情的。有的地方该跨行不跨行,或者在句子中间开始跨行,最重要的是为了抒情需要。我们来看看,还是以第一段、第二段为例,“他的宽袖一挥,/万籁就醒了过来。/自西湖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我们是这样读的。但是课文不是这样的,按照课文的跨行我们应该这样读:“他的宽袖一挥,/万籁/”要停一下,他要强调“万籁”,“万籁/就醒了过来”,“自西湖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他是为了突出某一个意象某一个事物,抒发作者对这个演奏家的高超技巧的赞叹之情,这是一个方面。我只能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后面的大家自己去体会。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还有一种排列方式,那是我们更熟悉的。这是什么排列方式?散文的。我没有改变课文的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没有改变它的任何一个字,一个词,也是十段。
他的宽袖一挥,万赖就醒了过来。自西湖的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月下,银晕在鲛人的泪中流转,白露在桂花上凝聚无声,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溢出,在发光的湖面变冷。凉露轻轻地敲响了水月,声音随南风穿遏窗棂直入殿阁。一阵荡漾过后,湖面又恢复了平静。他左手抑扬,右手徘徊,轻拨着天河两岸的星辉。然后抑按藏摧,双手游隼般俯冲滑翔翻飞。角征纷纷夺弦而起,铿然跃入了霜天;后面的宫商像一只只鼓翼追飞的鹞子急击着霜风冲入空旷。十指在急纵疾跃,如脱兔如惊鸥,如鸿雁在大漠陡降:把西风从竹林卷起,把木叶摇落云烟尽敛的大江。
十指在翻飞疾走,把骤雨泼落窗格和浮萍,飒飒如变幻的剑花在起落回舞,弹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雪晴,山静,冰川无声。在昆仑之巅,金色的太阳击落紫色的水晶。红宝石里珍珠如星云在静旋发光。
然后是五指倏地急顿……水晶和融冰铿然相撞间,大雪山的银光蓦然在高空凝定。而天河也静止如剑。
广漠之上,月光流过了云汉,寂寂的宫阙和飞檐在月下听仙音远去,越过初寒的琉璃瓦驰入九天。这种排列方式是散文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也不是不可以,如果这种不可以的,那散文就都不可以。但是这样不好,这种排列方式没有课文的那种排列方式那么好。除了形式上课文的排列方式更美,节奏更鲜明,更重要的原因是便于抒情。某些地方要强调某种意象,突出某种景物,突出某个字眼或某个词,所以有关的地方拐弯,你读到那个地方必须停下来。比如我们举个例子,“他左手抑扬,右手徘徊,轻拨着天河两岸的星辉。然后抑按藏摧,双手”,他要强调双手,因为演奏家是双手弹琴的,所以要突出双手,赞美他的双手,“双手/游隼般俯冲滑翔翻飞”;下面一段,“角征纷纷夺弦而起,铿然/跃入了霜天”的“铿然”一词要强调,为了突出声音的响亮有力;“十指在急纵疾跃,如脱兔,如惊鸥,如鸿雁在大漠陡降”也是为了抒情和强调的需要。由于时间问题,我就不展开说了。
(师在黑板上板书:熟悉的句式陌生化)“熟悉的句式陌生化”,所以我们开始看课文不太习惯,习惯看刚才那种按标点符号划分的句式,但是这就是艺术创作的手段。我们很熟悉的东西,他通过某种手段让你产生不熟悉感。我们同学为什么摸不着头脑呢?因为不了解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哪个同学给我随便举一首诗——今天上午旺角的学校的同学背了一首诗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你们背得很好,今天上午的同学背了第一句,第二句想半天想不出来,要旁边同学帮他。你们看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们觉得很奇怪,这月亮不是很美的吗?怎么像霜一样呢?我们可以分析,这就是陌生化,我们平时看的月亮是很美的,但是我们在看月亮很美的时候和李白看月亮像霜一样冰冷的时候,恐怕经历„„
生:心情不同。师:对,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心情不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这个时候肯定不是在谈恋爱的时候。如果他谈恋爱的时候,肯定不是这样写的。谈恋爱的时候,他可能这样写“床前明月光,疑是„„”肯定不是霜。疑是电灯光,我是随便编的。呵呵,有温暖啊!总之不会是霜。当然那个时代还没有电灯光。总之一切艺术创作都跟陌生化手段有关。这首诗我们仔细研读,很有文化品味,很有文化内涵。从句式到用词,遣词造句,都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
同学们,没有读进去就不能好好品味。“熟悉内容陌生化,熟悉句式陌生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以这首诗为例,以后我们读诗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不要一看这首诗我们不熟悉这种手段就摸不着头脑。很多诗我们开始读的时候都摸不着头脑。迄今为止,很多唐诗比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到现在都摸不着头脑。不光是你们,很多专家都摸不着头脑,摸了很多年还是摸不着头脑。好,我只能以这为例跟同学们介绍一下。这首诗实际上是首很好的诗。那以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想一想:他是否把我们一些熟悉的感觉、熟悉的内容、熟悉的句式用陌生化的手段弄得我们不熟悉。最后我把这首诗来朗读一下,大家看着课本听一下。
(师声情并茂朗读全诗,结束此课)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公开课实录
时 间:2007年4月28日下午2时30分-3时40分(不包括评课时间)地 点: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多功能报告厅
执 教 者: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华南师大文学院特聘硕士导师、深圳市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副教授
上课学生: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初二(2)班
听 课 者:深圳市2007届全体初三语文教师,市、区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各初中语文科组长,教研员,以及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共700余人。
评 课 者:唐海海(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继英(深圳市教苑中学特级教师)实录整理: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谢海华(根据现场录像)
一、写在后面(但是放在前面)
程少堂
讲完这节课,随手写下几句“教后”:
(一)这堂课无论是现场反响还是课后反应,都很好。讲课过程中的现场气氛当然是非常非常之好,用唐局长的话说是“迭起高潮”,听课老师当场说好的当然很多,我很感动也很感谢。课后还有老师发短信给我,比如深圳市骨干教师、龙岗区优秀青年教师、龙岗实验学校语文科组长陈理老师会后给我发来短信:“今天的课真好。还没有见过一位老师把说明文上得这么愉快的!”深圳市教苑中学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不仅在大会上对我的课作了激情洋溢的评点,晚上还发来短信:“今天是巅峰之作。热烈祝贺!”但是,肯定也会有老师不喜欢。这很正常。喜欢和不喜欢的意见我都会听。但是,老师们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不会对我今后的公开课产生影响。
(二)对于不喜欢这节课的老师,我认真地说句玩笑话:你有不喜欢的权利,你可以继续不喜欢,永远不喜欢,可持续发展地不喜欢,但是我就要这么讲你也没办法是吧?2007年4月23日,我在“广东省2007年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研讨会”上(佛山),应省教研员邀请,评点了两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说明文公开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作为总评嘉宾也在台下听课),我在大会发言中说:“每一篇课文都有1000种教法,没有1000种也有100种吧?我给老师们出个招:假如有人评你的课,蛮横的说不能这样讲而只能那样讲,你可以毫不客气地回答他:我就要这样教,你能把我怎么着?我这样教犯法了吗?要不然你教一节给我们看看?”
(三)我的课带有明显的先锋性。所谓先锋性,就是带有某种实验精神、反叛精神(但是我的反叛是有度的,是在语文规律范围内的反叛),带有某种挑战性,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欣赏习惯,会被一些教师所不接受。有人说程少堂的课就是“另类”的代名词,如果说这个“另类”的主要含义是先锋性与创造性,那我愿意接受这顶“桂冠”。实事求是地说,我的不少课不光在深圳“另类”,放在全国中语界也是“另类”的。我也继承前人和同辈人的优秀成果,但是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的几堂影响很大的公开课,无论是《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这一堂课因为录像有问题还没有整理出来),还是今天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都追求一种大格局大气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绝对不模仿任何人。我鼓励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模仿名师,但是作为教研员,我自己十分鄙弃模仿。我就是我,我的课绝不完美(谁又能完美?),但是追求让老师们产生“从来没听见有人这样讲过”的新鲜感受。自我表扬一下:就我这把年纪而言,能坚持讲公开课本就不易,能讲得这么另类这么先锋那更不容易是吧?先锋另类当然不能为师,我但开风气不为师。
(四)多位老师课后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他们认为我这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比5年前那堂产生重大影响的《荷花淀》还要好。对这种鼓励,我一方面表示感谢,一方面持谨慎的保留态度。不少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我这节课,我想,可能与大型公开课很少有人讲说明文,或者即使有人讲也讲得如同唐局长的评点中所说的——不是讲出语文味,而是讲出“嚼蜡之味”——有关。
(五)语文课究竟怎样教才能教出语文味?近七八年来,我对此一直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几年前我曾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初步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但是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无论是《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世说新语·咏雪>为例》、《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还是今天的《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细读》,我一直都在进行着一种探索: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过程。我力求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这样一种例证: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倾注整个灵魂的力量来进行,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后面活跃着一个丰富、有力的灵魂。抽离了这个灵魂现场,语文教学是单调的、僵死的,它所创造的,也必定是一个没有智慧和生命的干枯世界。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背后应该站着语文教师这个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都不仅仅是讲课文,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自己。一句话,课即人,好课都是从胸襟中来,好课中有教师自己,有语文教师这个“我”。在一个语文课堂里,看不到语文教师的存在(仅仅在讲课不是我们所说的“存在”),便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上好的语文课。好课都不仅仅是用口,而是用“心”教出来的。
我还一直认为,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即自由境界。要达到这种自由境界,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灵魂最自由的人,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是那种不被规矩所役,在规矩中打破规矩、在打破规矩中创造新的规矩亦即超越规矩的人,是那种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人。能把语文课上得最美的教师,也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最有语文味的教师,是在课堂上最自由的人。而匠气或模式化是语文教学(至少是高层次的语文教学)的大敌,是语文味的大敌。
我很早就想把这个意思加进我的语文味定义之中,现在,经过七、八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称之为“八年抗战”),我觉得我所追求的教学风格日臻成熟,把我多年的探索用理论加以提升并用文字凝固化的条件也成熟了。因此,今天,我要把语文味的定义充实为: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我想,对语文味的定义,在我这一辈子的研究中,是不会再作大的修订了。
(六)下面的《中国语文教师纪念碑碑文》,是我2007年4月23日在“广东省2007年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研讨会”上评课时的开头语。我说我想给中国语文教师立一个纪念碑,碑名叫《中国语文教师永垂不朽》,我还现场撰写碑文,在我念碑文的过程中,全场哄堂大笑掌声雷动。今天我将这个碑文引用在这里,作为这个“教后”的结尾:
《中国语文教师纪念碑碑文》
程少堂 撰文
三年来,在课改和教学改革中牺牲或暂时还没有牺牲的语文教师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课改和教学改革中牺牲或暂时还没有牺牲的语文教师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时起,为了反对语文内外敌人,争取语文独立和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在历次扯不清的语文争论中越搞越糊涂的语文教师们永垂不朽!
注:“三年来”指继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以后,全国普遍推广本次课改的这三年。“三十年来”指改革开放以来。
二、《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公开课实录
程少堂: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开一个初三教学工作会议。因为初三教学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中考,内容不多,所以我穿插讲一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还有一个由头——礼拜天,上个礼拜天啊,我到佛山市参加省教研室的一个教研活动,就是广东省2007年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研讨会,会上展示了6节优质课,讲课的大都是前几年省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第一天上午有两位老师讲说明文,其中一位老师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另一位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两堂说明文讲完以后,省教研员冯老师叫我评课。我的评课当时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老师们说我的思路很新。我这人听不得表扬,于是我就说我回去也讲讲这个课。于是就有这节课。
老师们都知道,说明文呢是很不好讲,学生也不大喜欢学的。就是不好讲我今天才决定试一下啊!
五年前,我在讲《荷花淀》的时候呢,非常荣幸,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从头听到尾,还评了课,唐局长的评课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我后来出书的时候也把他的评课收到我的书当中。今天唐局长在百忙之中又来参加我们今天的听课和评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唐局长的光临!(掌声)
好,废话少说,我们就来上课啊。
(投影初步课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一、检查预习
师:首先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投影生字词及其读音)
(一)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矗【chù】率【shuài】镏【liú】溯【sù】庑【wǔ】旌【jīng】 卅【sà】逾【yú】仰【yǎng】锨【xiān】幔【màn】貌【mào】 衅【xìn】髻【jì】堑【qiàn】
请同学们把屏幕上的这些字啊自由地朗读一下,后面有注音的。我前天叫你们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一下——那么大家看这些字啊,把它读一读,自由朗读好不好?声音大一点。(学生齐读。老师用激光笔指示。)
师:(指示“衅”)啊,这个字不要读成pàn啊,不是“挑pàn”。是“挑xìn”。
(指示“卅”)这个字,昨天,有的同学写纸条提问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有没有同学知道?啊,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学生举手)啊,请,你说。
生1:卅sà,是三十的意思。
师:三十的意思,好。(教师点头,学生坐下。)你们年纪小,有些字不认识,还有一个字啊(老师在白板右上角板书:廿),这个字怎么念?知道不„„?(生1举手)啊、啊,你说。
生1:niàn。
师:对,niàn,它什么意思? 生1:二十。
师:欸,不错不错!很好啊!好!(教师示意学生坐下。)好,这是生字。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些词语及其解释,然后我再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放词语解释投影)
(二)朗读下列词语及其释义。
瞻仰:恭敬地看。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矗立:直立,高耸。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上溯:从当前往上推算。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奠基:建筑物奠定地基。
挺拔:直立而高耸。
逾越:跨越,超越。销毁:熔化,毁掉。
镶嵌:把一物体卡在另一物体的空隙内。
旌旗:泛指旗子。
践踏:踩。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起因冲突或战争。
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峻俏:形容山高而陡。(俊俏)
永垂不朽:(英雄或伟人的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镏金:把金子溶解在水银里后用刷子涂饰器物,可以经久不褪色。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这里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
(全班同学齐读以上词语及其解释)
师:好,下面,我看看大家对这些词语的掌握情况。(投影:词语造句)
(三)造句:
用“瞻仰”和“挑衅”说一段话。用“峻峭”和“俊俏”说一段话。用“永垂不朽”和“天堑”说一段话。
上面这三组词语,它们之间啊看起来距离很遥远啊,同学们能不能造一下句,好不好?男同学,造第一句,就是用“瞻仰”和“挑衅”啊,说一段话,这两个词都要用进去,而且意思要连贯,要表达一个中心。女同学用两个“jùnqiào”说一段话,两个词读音是一样的,但是,第一个“峻峭”,山的“峻峭”,刚才我们看到,是指这个山很陡很险;这个人旁的“峻峭”是什么意思?人长得很漂亮,是吧?那么女同学造“jùnqiào”,好不好?男同学造“瞻仰”和“挑衅”。呃,想想,然后起来说。好不好?
(学生思考、小声交流。)
师:哪个男同学说?随便可以说的,说错了也没关系的,啊?哪个男同学说说?(停顿片刻)可能男同学的句子难度大一点,那女同学先说,女同学先说。嗯,哪位同学说?(目光交流。请一名女同学)好,你说。
生2(女):一个长得很俊俏的男孩站在峻峭的山上。
师:哦——(笑声)其实应该是这样:在峻峭的山崖上,站着一个俊俏的小妹妹。嘿嘿。(笑声)是这样的,应该这样说啊,因为“俊俏”好像形容女孩子更好一点,是吧?好,男同学说。哪位男同学,呃?“瞻仰”和“挑衅”,怎样造句?(指示一名举手的男同学)欸,好不好?你说说看。
生3:我们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在甲午我们打了一场海战。然后,邓世昌烈士成为我们永远瞻仰的对象。(笑声)
师:我觉得好像问题蛮多呀!啊,你再说一遍!生3:我没想好。
师:没想好?(笑声)啊,没想好,那你等一下再说,好不好?(走前,拿过话筒,示意该生坐下。)没想好。要能够边说边想,边想边说。(笑视一男生,递予话筒)你试试看,啊?好好。(同学中有笑声)
生4:我瞻仰着一块浮雕上当年中国挑衅英国的„„(哄堂。)师:(无声笑。接过话筒)看来这还有点难度啦,是不是?啊?
科代表?科代表是个女同学是吧?(科代表举手)来,你帮男同学解决掉这个问题。(递过话筒)他们造句造不了。
生5(女):我在瞻仰一块浮雕,上面记录着中国军民勇敢地对抗外来挑衅者的事迹。这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让我们引以为傲。(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不断点头。)
师:不错不错。(学生鼓掌)就地取材,说得很好。把课文的内容加以整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很好啊!
“永垂不朽”跟“天堑”可能关系更远一点点,那我们就„„啊,大家回去再想,好不好?(笑声)
二、问题展示
师:(投影“问题展示”)昨天我来学校搜集了一下大家的预习提问。哈!这些问题啊——昨天晚上我看到很晚还睡不着觉!就是有些问题很天真,有些问题呢非常深刻,啊,天真加深刻,所以我晚上睡不着觉。我念几个,大家听一下。
李伦豪同学提的,他问:“课文里面说纪念碑高达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比天安门还高4.24米。请问,第一,在作者看来,每层楼大约有多高?”(哄堂)李伦豪还要求“答案保留两位小数点。”(哄堂)
文章说了啊,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这个,就是说,那就是每层楼大约3.794米高,是不是啊?
李伦豪他后面还有一问:“请问,天安门相当于多少层楼高咧?”(哄堂)课文里面说了:就是纪念碑有十层楼那么高,比天安门还高4.24米。那么,啊,究竟天安门相当于多少层楼高?大概十层左右吧,比十层楼高一点吧?是不是啊?
张向璐同学问:“老师你去过天安门吗?当老师你去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我顺便说一下,我去看过。感受是怎么样的呢?当然有崇敬啊、敬仰啊,是吧?呃——我还想,我们这一代人„„或者„„甚至,啊,包括你们这代人,以后,通过我们的努力,有没有做出进入那个后来人的纪念碑的那样的成绩来。是有那么点想法啊!
那这个同学还问道:“你怎么能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教到让我们愿意去读咧?”(哄堂)呵,这是个问题,对对这是个问题!(笑声)我今天努力试试!
尹琦琳同学问道:“第一幅浮雕上的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群众销毁鸦片的事迹。请问,鸦片战争是我国与哪国之间的战争?”(哄堂)我看到这个问题就„„哎呀,孩子们小啊,你们小啊。呃,你们知道是中国跟哪个国家打呢?
生(齐):英国——
师:嘿,对了。我想,他这个问题是闹着好玩儿的吧?我想他应该知道,啊,应该知道。然后他还问:“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什么要亲自在纪念碑上题字?”啊,这个是国家英雄纪念碑嘛。毛主席是最大的官儿嘛,周总理是第二大的嘛。(笑声)所以,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啊?比如说,深圳市教育局要搞个纪念碑,我们局长就要在上面写字啊!(笑声)
有同学问:“ ‘英雄’在程教授的心目中是什么概念?”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说。
邓娣,邓娣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她问:“为什么要把鸦片放入石灰坑中销毁呢?”(哄堂)“原理是什么?”(哄堂)“请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哄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昨天半夜打电话给化学老师,哈哈,化学老师关机了。然后今天早上我又问,他说了,我没记住!(哄堂)呵呵,我没记住!我想啊要是把这个鸦片点火来烧啊,那些吸鸦片的人可能都跑到那儿去了,是不是啊?是不是啊?那满天都是鸦片味儿,对不对啊?这问题挺有意思的!
林家蔚问:“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汉白玉,是否代表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嘿,这个问题,蛮好的,蛮有价值的。我们后面再说。
刘桢卓同学问:“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十层楼高,那作者是如何观察如此仔细的咧?”(哄堂)“其中是否有捏造的不实之处呢?”(笑声)
这个——这个问题我不是很好回答啊。我觉得,作者还可以带望远镜看看的,是不是?(笑声)嘿嘿。没有带望远镜,那个碑是很高,但是那个字也很大,是吧?毛主席题的那个碑名啊,一个字有好几米大的!所以啊,二十层楼高都看得见,是啊,是这样子的。
啊,吴梦柯同学问:“老师你的年龄是多少?”(笑声)这个,这你们说我多大? 生(七嘴八舌):四十„„六十、十八 师:十八?!生:已过花甲„„ 生:比我爸大。(笑声)
师:对。反正比你爸爸大,反正比你爸爸大。就是这样子的啊。这个,等一下,下课我再告诉你啊。(看纸条,稍顿)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你们算多大?(笑声)
龚皓莹的问题是:“您是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的?”(笑声)我是当老师的啊。(笑声)龚皓莹还问:“我以后有什么有关语文的问题能问你吗?”欢迎啊。(笑声)
这个同学没写名字,他问:“为什么到1952年8月1号才动工兴建?”
这个是这样子的:奠基是在建国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是吧?先奠基、动土了,啊,奠基了,然后那个设计在经常改。啊,我为了教这个课啊,看了不少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书,我都快成了半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的专家了,我了解很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素材、逸闻趣事啊,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个朝向啊,原来按照中国的历史,宫殿的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天安门在北面,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的正面,那么原来设计的时候纪念碑正面也是朝南的,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几个字是朝南的,背面是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书写的碑文。已经开工了,一个国庆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的时候啊,他就看着那个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看着正在施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就说,为什么中国的庙门都一定要朝南开呢?然后中央领导同志马上要求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朝北!就是正面对着天安门。据说,这样一转,就代表中国共产党扭转乾坤!(哄堂)就这样子。所以现在呢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是朝北的,跟中国的传统建筑情况不一样。
这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说:“为什么碑上不含英雄的名字咧?”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等下再说。
陈誉尹同学提了个很有趣的问题,昨天晚上我就一直觉得这个问题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她问:“毛泽东是怎么样把字写在石碑上的咧?”(哄堂)欸!——我也——我昨天晚上反复在思考:毛主席怎么样把字写在石碑上去的呢?(哄堂)(师忍俊不禁)啊,毛主席是写在纸上的,啊,然后,刻在石碑上去的。
戴莹颖问:“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这个刚才已经说了,刚才已经说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有史以来最高最大最雄伟的一个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碑,所以毛主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和国家领导人,当然是他动第一锹土,是吧?第一锨,或者第一锹,啊。这个同学还提到:“为什么两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实际上是三次,三次。这个我在备课的时候,原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设计的。后来我又把它删掉,因为问题太多了。这个同学提出来以后,我又把它加进教学计划中去了。这个问题等一下再说。
谢婉莹问道:“为什么碑文上的内容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三年来、三十年以来、1840年以来,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这个是深度思考啊,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等下再说。
还有的同学提到:“这个作者为什么要写让人感到这——么沉闷的文章呢?”(笑声)你们年纪小,不喜欢这类文章啊!
还有,郭菁。郭菁哪里啊?举一下手。(环视)啊,郭菁提了很重要的两个问题,我放在最后讲,她问:“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基于纪念中国的这段受屈辱的历史?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我昨天我把这两个问题揣到荷包里,今天上班坐在车上我还在看。
还有好多同学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把它归纳了一下。(放投影)
(一)教学意图
1.老师为何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呢?
(二)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2.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3.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4.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
5.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四)浮雕内容
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7.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 8.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五)碑文的理解
9.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呢? 10.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来写的?
(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11.“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
12.文章为什么两次(应为3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 13.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用汉白玉材料是否代表什么特殊意义? 1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郭菁)
15.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
我解释一下屏幕上的归纳。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来讲。我刚才讲课之前已经说了一下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这个教材是个经典教材,这个课文啊,人教社的教材最近把它删掉了;我对人教社的做法就不是很懂。其他版本还有保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片课文我认为是很好的啊。(思考)我讲完这个课,我会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封信,建议他们„„建议他们恢复这篇课文。
第二个呢,建碑的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大概就是同学们提的第二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就是文章的顺序和线索。本来是记叙文才讲线索,但有的同学提到这个问题。顺序是管乱不乱的问题;线索是管散不散。好像一个珠子有线索它就不散嘛。顺序是管乱不乱的问题,线索是管散不散。这篇文章呢,当然提线索也是可以的,啊,也是可以的。
第四类,关于浮雕的内容,啊,这个,很多同学都提到了,为什么只写近代史的这些事件,而不写古代的事件?我多次听老师讲过这篇课文,但是这些问题我在听课的时候啊,老师们都没提出来,我们同学们提出来很有价值。为什么毛主席的那个碑文,最远只是1840年以来的?第7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具体英雄的名字?甚至我们还具体地说,董存瑞也没有,黄继光也没有——啊黄继光是抗美援朝的咯,是吧?那董存瑞是解放战争的,为何也没有呢?刘胡兰也没有!啊毛主席也没有,周总理也没有,一个领袖人物也没有!是什么原因?为什么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
第五类,关于碑文的理解。为什么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合为一句话?等等。
第六类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同学们提的问题跟我在广州评课的思路大体一致,就是说我们今天啊,我想带领同学们啊,从这三个层次来细读这篇经典的说明文。一个从文章学的角度——刚才同学们提的1——8个问题,大概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啊,大致上,啊。第二个,9——10,大概是文学的角度。当然文章和文学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文章写得好,就是文学了,是不是啊? 11——15,包括8,大体可以看成文化的角度。
关于为什么要讲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原因是:外边有人说我们是深圳语文味流派、文化语文流派,这个流派就是以我为主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今天也把这个课上成文化语文,看看里面——我们看看里面有没什么文化的内涵。刚才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属于文化问题。
下面我们开始通过研讨这些问题来细读文本。(放投影:
三、细读文本)
三、细读文本
师:下面,我们按照文章、文学、文化的思路细读这篇课文。
(放投影:
(一)从文章角度细读)同学们看屏幕。
(一)从文章角度细读
细读的第一个层次,啊,从文章的角度来细读。我们把同学们提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为我们的教学思路:
(放投影)
1.建碑的意图和作者的写作的意图。
师:这个呢,同学们啊,讨论一下,然后你们自己回答,好不好?你们自己回答。还有碑名是否可以改为“民族英雄纪念碑”?这涉及到你们提的问题。
(学生讨论;师与一生交流)
你说一下。你把你刚才的意思说一下。好,听他说一下。
生6:我觉得不可以改为“民族英雄纪念碑”,为什么呢?因为民族英雄纪念碑——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嘛,民族英雄纪念碑意思好像就单一的一个民族。那么如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话,就是我们全国所有人民的英雄。所以用“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名字比较好一点。师:(轻拍其背示意坐下)有点思想,有点思想。我们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这一个民族的英雄,在那一个民族啊不一定认为是英雄。你比如说——诸葛亮。诸葛亮有些少数民族就不喜欢他,是吧?不喜欢他,因为他当年曾经带兵征服过那些少数民族,是吧?呃——历史上有些问题不是很好解决,像这个岳飞啊、文天祥啊,都是属于民族英雄,但是这些人毕竟比较少。但是实际上,中国历史,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既有民族英雄的功劳,也有,或者更重要的是,千百万,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人民大众的功劳,是吧?所以用人民英雄纪念碑比较好。另外就是毛主席他还反对啊„„(有同学举手想发言)啊,你想说?啊,好,你说。
生7:我觉得,因为我觉得,这个浮雕,就是这个纪念碑,记录的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像虎门销烟啊,然后像五四运动等等的这些事件。而这些事件呢,就是正好在整个中国冲破思想牢笼的这个阶段发生的。就可以象征着中国人民不但是摆脱了自己落后的局面,而且还为全世界做出了一个——呃——那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成功这样的一个楷模。所以说她领导全世界人民走出了那种被奴役的那种生活。所以我觉得它其实是有一个全球意义的,应该是全球人民来纪念的东西。
师:啊,好。(掌声)不错不错。这个同学讲得有一点深度,啊,有点深度。尽管有个别的用词不一定很准确,但是你这个意思啊,很有点深度,啊,很有点深度。还有点全球眼光,啊哈,你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全球文明当中来看的,是吧?所以——在你这个年龄当然是相当不容易的。(稍顿)还有没有同学要说一下?想说的?有没有?机会难得啊。
(打开链接)这里有一位诗人啊,叫周振中的诗人啊,写了一首诗,诗的题目叫《人民英雄纪念碑》。
(放投影:周振中《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振中
一
尊
巨
大的磨
刀
石
砥砺着 民族的意志
你看这首诗它是模仿纪念碑的那个外在形象写的。“一/尊/巨/大/的/磨/刀/石/砥砺着/民族的意志”。这首诗应该说比较形象的揭示了这个纪念碑的意义。很多同学说,为什么要建这个碑啊?为什么?这首诗,它把这个纪念碑的形象——纪念碑是石头做的啦,又像一把刀,是不是?它这石头是磨民族之刀的!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磨民族之刀的,是吧?让我们民族之刀永不生锈!永远发亮!是吧?就是这个意思。是吧?这就是建纪念碑它的意义了、它的意图。
(放投影)
2.关于顺序的问题呢,是说明文教学里面很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不难,是不是啊?呃——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8:呃——我觉得它是按照作者的位置的移动,就是他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按照一个逻辑顺序来写的„„
师:他是走到哪就写到哪?再准确地说,啊,他是不是走到哪就写到哪?他走是根据什么走的? 生8:根据呃——先后——叙述的那些——观察的事物的那些„„ 师:他根据那个浮雕的内容,那个历史的进程啊„„
生8:就从现代往古代„„往„„从那个呃——中国近代史慢慢地一直往后„„ 师:往古代还是往现代? 生8:往现代。
师:对了。对了对了。欸,这个作者我们要推想他可能开始看的时候,如果第一次去看,可能是按你说的这个,可能是乱看的,先随便看有个大致印象,然后按一定顺序看。但是写文章的时候,就不能按第一次看的乱看乱写,它一定要有一个顺序的安排,是不是啊?写文章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欸,有个顺序是吧?那么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是吧?虎门销烟,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是不是啊?他按这个顺序来写的。开始如果是第一次都没有看到、没有看过纪念碑,他可能就是随意看。但是他要写文章,他一定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安排好顺序来写,是不是啊?所以不能够只是说他是走到哪就写到哪。那个不可以的,啊?好。
线索的问题„„(有同学示意要发言)啊,这个同学你请,你想说什么?(伸出手臂示意)生(女)9:我觉得这篇文章一共有三„„按三种顺序来写。它既有时间顺序,也有空间顺序还逻辑顺序。从文章可以看出,逻辑顺序就是,作者先写人民英雄纪念碑最重要的碑名和碑文,然后呢,在描写碑身的时候是按照„„从碑身的东面到南面再到西面再到北面这个空间顺序来写的。但是文章有些有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那就是碑文所记录的历史事件是按照他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浮雕内容也是根据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不时点头)很好很好啊!(掌声)她把„„(掌声不断)这位同学她把说明文的三大顺序都很准确地说出来了,而且结合这个课文。她说它有时间顺序,还有空间顺序,还有逻辑顺序。是吧?说得非常好,啊,像这样综合运用的说明文,呃——还是不少见,还是不少见。当然我们初中同学写说明文,会运用一两种就可以了,比如说时间顺序啊、空间顺序,是吧?逻辑顺序稍微难把握一点点。那个我们慢慢来啊慢慢来啊。下面我们看浮雕的内容。
(放投影)
3.关于浮雕的内容,这样三个问题,也是同学们提出来的:
(1)为什么纪念碑,上面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古代的英雄或者事件呢?
(2)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呢?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呢?都是英雄群像,一共有172个人物。
(3)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是不是啊?思考一下,讨论一下好不好?唉,讨论一下。
(讨论;师与一生交谈)
师:好的好的啊。(拍掌示意)这个班,这个班同学很活跃,啊。那么,刚才我听了那位同学说得有些道理„„(伸长手臂示意)来,请你发表一下。
生10:呃——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只有中国的近代史哦?因为就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人民慢慢慢慢地摆脱了封建制度的钳制,慢慢慢慢地走向了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走向了光明。所以就是从现„„就是从近代史开始说起哦。
师:就是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革命的起点,对吧? 生10:对。就是人民群众对一些——欸——就是那些贵族阶级的一种反抗。
师:你们好像还没有学中国近代史吧?但是好像也知道一些这些情况,啊。刚才有位同学回答中涉及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从1840年以来,到五四运动,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对吧?1919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共产党领导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吧?那么最后取得胜利的,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取得了民族独立。这个在以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没做到的。是没做到的。啊。好。那么所以它这个碑文,毛主席起草的这个碑文,就是从1840年开始的。是这样子的。这并不是抹煞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和那些人民英雄的功劳。
啊,第二个问题——(伸出手臂示意)好,好,你说。
生11:第二个问题就是,第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碑面太小刻不下。(哄堂。师大笑。)因为当时英雄有很多。比如说百万雄师过大江,你不可能把百万雄师都刻上。而且,第二个原因呢,可能就是因为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她来自于人民,她所取得的每个胜利都是在人民的帮助下取得的。所以它„„呃,没有刻具体的名字,而是刻一大群人更好些。
师:太棒了!(掌声)第二点太棒了!就是她讲的这个!(掌声持续)
当然,要刻,有些英雄人物,也不是不可以刻的。刚才我说了,像董存瑞炸碉堡,是吧?呃——还有,一些领袖人物,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人民领袖,那都是可以刻。但是,毛主席反对突出个人。毛主席认为,英雄人物,那些像董存瑞之类的英雄人物确实值得纪念,但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无名的人民英雄,更值得我们怀念啊,更值得我们怀念!毛主席认为不是英雄创造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解放以后,毛主席,啊——很多地方要建他的铜像,甚至有些城市里面呢,人大已经通过了建毛主席铜像的决议,比如沈阳,人大通过了,说要建个毛主席铜像,然后呢找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委托他们去拍毛主席几张照片。毛主席说:不行!你们别让我难堪,不能搞这个。到了后来,很多地方建铜像他也反对。文革的时候到处是他的像的时候,他也反对。啊,后来他反对没用。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不多说了。
所以,毛主席不主张在纪念碑上刻个人名字,跟他的人民创造历史的观念有关„„你看,领袖人物上面一个都没有,那些很著名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刻的都是人民英雄群像,都是人民英雄。这个是第二个问题,大家自己能够解决,而且认识得非常深刻、很到位。啊,很到位!
那么,第三个问题——(伸手示意)好好。那位同学,嗯。
生(女)13:我觉得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回答这个问题。师:啊啊!(点头)
生(女)13:根本原因呢就是因为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上面来讲,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讴歌我们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丰功伟绩。然后呢,因为这八件历史事件呢,是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这样子,这是一段中国屈辱的岁月。这样就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这八件事件是中国的比较伟大而且比较出名的事件。然后它的实物和记载资料比较全面比较丰富,所以就选了这八件事件作为代表。
师:啊——不错不错啊!(掌声)她说有一个根本原因,有一个本质原因,是不是啊?还有一个实物和资料的原因,是不是啊?实物和资料的原因呢值得讨论,但是你那个思维方式值得肯定:你看你在找一个问题的原因的时候,会找根本原因,会找次要原因。在你这个年龄能这样就相当不容易了,啊这样相当不容易的。答案的准确性那还在其次„„好,你想说?(伸长手臂示意另一女同学)请你说。
生(女)14:我觉得,用八件事情有三个因素。师:嗯,有三个因素。
生(女)14: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咧,主题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上面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
师:哦——(笑声)毛主席写了八个字,所以作者就写八件事。呵呵,你这个思维还有点意思!生(女)14:第二个原因„„
师:我今天晚上回去打电话问问,呵呵(笑声)。
生(女)14:第二个原因就是,这八件事情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第三个原因,就是“8”这个数字比较吉利。(笑声)
师:哦——对、对,“8”的数字比较吉利。说得很好,说得很好,啊。等一下我们还要讲到这个问题的。你已经把基本的观点说出来了。你看,大家提出的问题,其实在课堂上你们都可以解决的。啊,还有没有想说的?
好,我们再从文学的角度细读一下这篇文章。
(放投影:
(二)从文学的角度细读)
(二)从文学的角度细读
师:我说过,文章和文学也不能完全地区分开来,啊,不好完全区分开来。但是呢,讲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分一下,这文章写的好,就是有文学性,是吧,是这样子。但对于初中的同学来说,你们首先是把文章写好。文章写好嘞,首先把句子写通顺,中心写明确,层次写清楚。所以刚才我们讲文章的时候主要讲这些东西,对吧?那么,文学的角度,我们重点看看毛主席那个碑文,我们把这个碑文读一读,啊?我的教材到哪儿去了?(笑声。找教材)我的教材不翼而飞了啊,嘿嘿。(一生主动借与)好,那么,大家把毛主席题的这个碑文呐,来齐读一下,好不好?“三年以来”,预备——读!
生:(齐读)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师:嗨!任何人听了你们这么朗读,都会永垂不朽的!(笑声)你看你们,我本来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一听你们这么一读,我精神就来了,啊,精神就来了。
(放投影)
1.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不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
师:那么我们看你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啦,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第一段不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写呢?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这里头就有比较微妙的东西,意思要揣摩,要品味,所以我们就把它放在文学里面。思考一下,不讨论,好不好?
(学生思考)
师:或者说,毛主席那段话改一下顺序行不行? 生15:不行。
师:那为什么不行?(伸手示意)你说。毛主席写的就不能改,是吧?呃,不是吧?好,你说说。生15:首先,我举一个例子啊,就是为什么有人类咧?就是因为有地球;那为什么有地球呢?就是因为有太阳系嘛;为什么有太阳系呢?就是有宇宙啊。这句话也是一样的。首先他先从近代开始说起啦,然后分层,递进啊,追溯到三十年以前,然后再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它的意思啊,历史含义都在逐渐地递增,让人感受到这些,这个历史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让我们既要尊重人民英雄,让这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啊。(同学中有笑声,继而掌声)
师:你们别鼓掌。他说的太多,我年龄大了,我没听得很清楚。你用两三句话概括一下你的思路,好不好?再简洁点,请你再简洁点说,用两三句话。
生15:毛主席的这个意思是不断地在递进,不断地在加重。所以让我们,呃——那个气氛更好。(笑声)
师:意思不断地在加重,是不是这样? 生15:是!(笑声)
师:那就是说,三年来的分量比三十年轻,三十年来的英雄的意义比1840年以来英雄的意义轻,毛主席是意思是不断地推进的,不断地加重表扬程度的,你是不是这个意思?(笑声)是不是这个意思?毛主席是不是这个意思?好,你请坐。(示意另一同学)好,你说。(示意学生15)你仔细听,啊。
生(女)16:我觉得,首先呢,如果说,碑文从现代走向历史的话,首先就会让我们最引以注目的就是现代,就是说人都要以现代为重啊,就是说,抓住今天是最重要的。可是在我们现在努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却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给我们的伤痛也不能忘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所以这段碑文可以让我们在抓住今天的机会的同时,接受历史的教训,以前车之鉴创造美好的未来。(掌声)
师:但是我觉得„„意思我明白,我觉得还不到位,我想大家„„同学们想一想啊,这里头,三年以来,是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不是啊?前面还写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再往前还有洪秀全的农民起义。在这样一些——啊,这个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些事件当中啊,哪一个,是给中国带来最翻天覆地变化的?最重要的?
生(齐):毛泽东领导的„„ 师:是哪一个啊?
生(齐):三年以来的。三年以来„„
师:“三年以来”是最艰苦,最关键,是吧?所以实际上,我们中国人说话啦,往往,不是所有的时候,在说人或事的时候,摆在前边的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今天,假如我们不是讲课,我们跟局长吃饭,那要局长先坐,我们才能坐,知道不?哎,这是中国文化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只能在后边坐,啊,哈哈,是这样子啊。如果有老前辈,老前辈先坐,对不对?哎,我们年纪轻的后坐,实际上是这样子的,啊,对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解放战争,是给中国的历史带来最根本性变化的,所以毛主席把它放在最前面强调,(示意15)知道不?哎,要倒过来,不是刚才我们有的同学说,它是逐层深入的,份量逐步加重的。有没有和我意见相反的?有没有?
生:老师啊„„ 师:啊?(伸手示意)
生17:老师,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就是说,毛泽东认为他所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最伟大,来藐视前人的成果?(笑声)
师:啊,你说毛主席有没有这种心理是吧?是吧? 生17:有可能啊。
师:很有可能哦!(笑声)哎,毛主席在重庆谈判的时候发表了一首写于1936年的被认为有帝王之气的著名的词《沁园春·雪》,是不是啊?能够背吗?你们能背吗?他写了多少皇帝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一起背一下?好不好?“惜秦皇汉武”,预备——起!背,背一下。
生:(七嘴八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师:(引导生,齐背)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文物„„还看今朝——这什么意思?毛主席说,“惜秦皇汉武”,怎么样,后面说的?
生(齐):略输文采„„
师:“略输文采”,秦皇汉武么文凭低一点,小学毕业的。(笑声)唐宗宋祖,怎么样啊? 生(齐):稍逊风骚。
师:不会写诗,稍逊风骚。风骚嘛,风啊,国风啊离骚啊,是吧?成吉思汗呢?那是一介武夫,只会打猎,是不是啊,这些人啊,都成为历史的烟云,要“数风流人物”——
生(齐):还看今朝。
师:还看我老毛!(哄堂)毛主席大概心里是这意思,他当然不会这么写啦!但是,中国近代史——刚才有的同学提问题就说——是一部受屈辱受欺凌的历史。只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改变了这个历史。毛主席晚年为什么犯那么多错误,跟他个人有关,但是也跟他早年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有关,那时候跟着毛主席就能够胜利,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知道不?照他说的办就能胜,是这样子。所以那些老一辈开国英雄都信服他,然后走向了迷信。是这样子。那么这里头刚才一个同学说的,毛泽东认为他所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最伟大,来藐视前人的成果?根据《沁园春·雪》,毛主席好像有点这个思想。但是,如果客观评价,毛主席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认为是最伟大的一个人物,对吧?要不然你不可能在深圳噢。对不对?哎。(笑声;议论声)
(放投影)
2.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
师:好,下面一个问题啊,为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当然前面解决了,后面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是不是啊?好,哪位同学说说看?这你们提的,啊,好,请你说。
生18:因为这三个时间段所象征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而“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师:好!你说的层次非常清楚,好的,谢谢你啊。(掌声)我建议你还加一句,就是说,尽管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毛主席有那种傲视群雄的心理,但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化,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的。但是,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容来看,从碑文来看,毛主席实际上是很谦虚的,为什么说他谦虚呢?根据他起草的碑文可以知道,毛主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个巨大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那个基础上,不仅如此,还在1840年以来无数人民英雄牺牲的基础上取得的,对吧?是这样子的,我是这样理解这个碑文的。啊,所以,毛主席尽管把他领导的革命放在前面来说,但是前面有无数个革命先烈,无数的人民英雄,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我是这么理解的毛主席的碑文的意思的,所以合到一句说就不好。分开说每个历史时期的英烈先烈的历史功绩,哎,都加以纪念。一句话,强调三年解放战争的重要,但是没有贬低历史上人民英雄的功劳,对吧?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太展开了啊。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细读环节,从文化角度来细读。
(放投影:
(三)从文化角度来细读)
(三)从文化角度来细读
(放投影)
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师:(念以上投影文字)从这个文化角度解读这篇文章,是一般的教学不注意的。那么,我们再看看,有的同学提到了,除了毛主席那个碑文以外,文章在叙述说明的时候提到了三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是吧?那么,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好,请你说说。
生19:我觉得他应该是点题。师:啊,点题。生19:为了深化主题。师:深化主题。
生19:令我们这些读者印象更常深刻些。
师:OK。很好,啊,很好很好!就是主要的意图应该是那个点题,点题。呃,你们写文章也要注意了啊,作文啊,特别是考试作文,啊。要点题,啊,要点题。不要搞得那么太含蓄,不要让改卷子老师要去给你归纳中心思想,你要点题,看见没有,这篇文章点了三次题,啊,点了三次题——当然,我们不是说文章要点三次题,不是这个意思啊。另外,那我还提个问题,他为什么是三次提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而不是四次咧?好,你来说。
生20:老师,“三”好听一点嘛,四、四、四多难听„„
师:“三”好听一点,“四”不好听。广东人是不是“四”不好听,是不是啊?“三”就比较多了,是吧?中国造字法,那个“群众”的“众”字,三人为众。那你说,“众”写四个人不行吗?三个人就代表多,代表多。当然在汉语里面,“三”代表多的情况呢,比较常见。但是,也有代表少的(如“三寸金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般代表多。比如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啊,那是说,不一定说的是三个人啦,就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当中肯定有一个可以作我老师的,肯定有一个可以做老师的,是吧?这是“三”表示多,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啊。你想说什么? 生21:老师,那我想提一个问题。师:好。
生21:那古代“三”不是代表多嘛,那“九”不是更好吗? 师:九是三的三倍啊。生21:是啊 师:哎。
生21:那,那不是说九是更加多吗?
师:呃——我带了一本书来了,叫做《中国神秘数字》,等一下,啊。(拿书)这个——你们有兴趣——到图书馆自个儿找啊。你说九代表多是也对的,确实是这样子的。那么为什么?它跟三有关的,它是三的三倍啊,详细了解就要看看《中国神秘数字》这本书。你想说?你说,啊。
生(女)22:我觉得可以这样子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刚看了全文,它这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个八个字一共分别在全文的——
师:嗯——(翻看教材;学生亦然)
生(女)22:呃——前面两次呢是——是作者看到人民英雄,看到这个,一开始看到这个碑文的时候,而提出来的。然后第二次呢,是作者即将要开始介绍这个碑文的时候又再一次提出来。然后最后一次是作者把这个碑文给介绍完了以后,在最后一段收尾的时候再次提出来。这样子呢不仅能总结全文,而且还能点题,更主要的是使全文看起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个句子没有出现那么多次,没有显得那么罗嗦,九次的话那么显得太罗嗦。
师:好啊!你这个发言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就是说,你不是抽象地谈论三啊九的问题,你是结合课文来谈的。说第一次出现在哪里,第二次出现在哪里,第三次是在结尾的时候。学语文就要这样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啊,语言的好坏不能孤立的谈,一种语言它为什么好,孤立地说不行,你比如说,“恨”,这个“恨”,遭人恨可能是很不好的,是不是啊?一般来说,但是有时候说“我很恨你”的时候可能是“很爱你”啊,是不是啊?如果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是不是啊?我们看电视里头啊描写有时候年轻人闹矛盾的时候说:“我恨死你了!”(笑声)其实表达的意思是爱他的阿。再比如,老人家,老两口,六七十岁了,晚上吃完饭在散步,聊天的时候,老太太就说:“你这个老不死的!”(笑声)他真正„„他要死了,她也很痛苦。她表面是表示一种恨,实际呢是爱。这就是一个语言环境问题。这个小孩素质很好,啊,思路很好啊。我们不再展开了啊。
(放投影:)
2.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
师:(念投影文字)
师:那么,你看,“八”字原来啊在汉语里面最早啊是一般的数字,但是后来,啊,这个——周易的八卦,佛教以及佛教传入以后,“八”字就变成很神秘的数字了。那么传说呢佛祖释迦牟尼是4月8日出生的,所以佛教对“八”字啊就很看重,中国文化对“八”字也很看重。比如说佛教有八大金刚、天龙八部、八戒、八百罗汉;军队里有八阵图,是吧?“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个啊写诸葛亮的;八卦掌,武术里面的;书法里面的“永字八法”,是吧?道教里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学艺术里面有唐宋八大家、八大山人;饮食里面的八宝粥、八宝菜;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词语:八面威风、八面玲珑、八斗之才、八面见光、八杆子打不着、八抬大轿、八菜一汤。(笑声)嘿嘿嘿,(生:八宝粥。)欸,还有八宝粥,八菜一汤是我们局长吃的,我们只能吃四菜一汤,哈哈哈哈哈„„(笑声)开玩笑,啊。中国汉语里面有很多词语“八”的词语,哎,大家以后课外可以找找。我们看另一个问题。
(放投影)
3.汉白玉的特殊意义
师:(念投影文字)有的同学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啊,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大家知道这回事吧?明年的奥运会啊金牌是什么做的?
生:汉白玉。
师:不错不错,你们都知道了啊。报道这件事的报纸我今天拿过来了啊,(示意手中的报纸)是,就是用汉白玉做的。
玉文化为中国所独有。玉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饰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出现,经过不断演变,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标准。而且玉本身的材质就名贵,玉的质地很坚硬,制作玉所付出的劳动力难以想象,一条简单的纹路都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完成,体现出“美就是对困难的克服”的美学观点。而且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道德标准,古人云:“德者居之”,美玉无疑是美德的最好代表。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就体现了中国提倡的一种人格的美。这一个设计之所以中标啊,就是它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以玉。这个在其他的文化当中啊,没有的,或者说很少见的,所以这个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我给大家看一些材料。这个——以我讲为主,(放投影)
你们看,玉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稀少的,难以加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啊,它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道德象征,具有通灵魅力。这种现象刚才说了,在西方文化当中是没有的,或者是极少见的,在中国字典中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部是褒义词,你比如说:
(放投影)
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这个男性的这个,这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那个男性的那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玉石俱焚、玉液琼浆、玉洁冰清、玉陨香消——啊,说梅艳芳玉陨香消啊;玉叶金枝、以玉比德等等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在中国的成语里面,有玉的几乎全部是褒义词,可见中国文化当中玉的地位之高。
而且这个玉啊,所有美女的形容词都可以用玉来形容,你看我挑了一些:玉女、玉人、玉颜、玉唇、玉腮、玉颈、玉肩、玉腰、玉手、玉指、玉腿、玉足,玉照。嘿嘿!(笑声)
我讲到此,大家就知道了,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用汉白玉来做。知道了啊?好,知道了。
(放投影)
(四)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师:好,有的同学说,老师你为什么讲这个课文啦?除了刚才我讲过,本周一我在佛山听了一位优秀老师讲这篇课,并且评了他的课的原因以外——我给老师们发了那个老师比较老套的教案,是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反英雄”的时代,生活在一个丧失不朽意识的时代。我们看看这个著名诗人北岛的《宣告》,他只有三句——(放投影)我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时代 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宣告》
啊,没有英雄的时代!可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的时候啊——你比如说唐代,大家都争着做英雄,那些诗人都往前线奔,西域、边境,啊,都去建功立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今天,眼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啊,人们啊,观念有些变化,这原因很复杂,不是我们一下能说得清楚的。我们现在不仅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甚至是一个英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英雄的时代!那么,这样下去呢当然就很不好啊„„我希望同学们从小要有点英雄意识,所以,我决定讲这篇课文。现在,我把这节课完整的课题最后确定为:
(放投影)
本节课完整课题——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师:下面我回答同学们从文化角度提的一些问题。(放投影)
1.何谓英雄?老师你认为什么是英雄?
师:(念投影文字)有同学问:何谓英雄?老师你认为什么是英雄?(放投影)
英:草之精秀者为英 雄:兽之特群者为雄
——(三国)刘劭:《人物志》 师:(念投影文字)
师:古人认为,所谓英,就是草木之中最优秀的;而所谓雄,就是动物中中最优秀的。古人刘劭是这么认为的。
师:(放投影)人:聪明秀出谓之英
胆力过人为之雄
现在人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在智力上很杰出,就是英;胆力过人,有勇气扶困济危,就是雄。
师:(放投影)我自己下一个定义。师:(念投影文字)
程老师定义: 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师:我昨天就这样反复地思考,我想: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董存瑞炸碉堡。他确实是英雄。但是如果那个碉堡„„那个炸药包很重他举不起来,他炸不了碉堡,那他也成不了英雄。(哗动)他举得起来,然后他又把导火索拉了,碉堡炸了,是吧?很多人都能够举起来,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做。黄继光堵枪眼,是吧,也是这样子的,他那胸脯又不是钢板,是不是啊?他能堵,别人也能堵,但是别人没那个勇气,是吧?别人能做但是不敢做。能做敢做了,这就是英雄。是不是啊?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台上,同学们一点都不紧张,是吧?也有一点英雄气概,有一点英雄气概!
生:那老师你认为你是英雄吗?(笑声)
师:(左手摸脸,笑)我想做英雄。但是,做英雄„„ 生:难。
师:难啊。做英雄很难啊。我后面还有讲到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很好。
(放投影)“
2.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师:(念投影)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师: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现在呢,是吧,有一点鄙视英雄啊,当面可能说英雄好话,背后啊——可能会说他傻不拉几的,是不是啊?我觉得一个民族要壮大,后人要给我们这代人再建纪念碑,我们就要呼唤,曾经有过的英雄意识,和不朽意识。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三不朽”的追求:(激光笔指示投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么意思咧?大概意思就是说,《左传》里面说的,要想不朽,有三种办法:最上的一种办法——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立德;其次,建功立业;最后,立言,就是写作,啊,就是这些东西很久了也不会废掉。此之谓不朽。当然,既能立德,又能立功,又能立言,那当然更好啦,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做不到啊,能做到一方面就不错啊!但是我们要呼唤不朽意识啊!大家听一首很著名的诗——普希金:《纪念碑》。
普希金,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纪念碑》,大家听一下。
师:(放录音)没有声音啊?„„没有声音啊?刚才有的。(播放录音)后台的电脑老师,大一点,声音大一点。„„还大一点„„我们再来,重头听,啊。(问学生)听不清?„„它这个效果不好。„„算了,它这个效果不好。等下我们看文本。
师:我们在回头看这节课的这个标题——《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我想通过这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不光是让同学们啊,学了一篇说明文,还想同学们呢,从小就有一种不朽意识,英雄意识。
我们来齐读普希金的诗,来。特别是开头一段。看不看得清?(增大字号)来,《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学生齐读。教师同读。)同学:(齐读)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我将蜚声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土地上,它现存的一切民族都将传颂我这个诗魂,无论是斯拉夫人骄做的子孙、芬兰人、尚未开化的通古斯人,还是草原之友卡尔梅克人。
我将世世代代为人民所喜爱,因为我曾用竖琴②唤醒人们善良的心,在我这严酷的时代,我讴歌过自由,为那些倒下的人祈求过同情。
噢,缪斯,听从上帝的意旨吧,不要畏惧人们的欺凌,也不必企求挂冠,冷漠地对待赞美和辱骂,也不必和愚妄的人争辩。
注①②:“竖琴”有的译为“圣洁的诗歌”
师:这个“珍爱的竖琴”这一句啊,有的翻译成: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比遗骸存在得更长久。
来,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来结束这个课。来,让我们站起来,同学们站起来,好不好?(学生起立)《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
师生:(齐读)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成为英雄!好,谢谢同学们!下课!生(齐):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师:啊,再见再见再见!(全场热烈掌声)
三、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大型演示课之点评实录
程少堂:各位老师,我比较累啊,呵呵,腰很疼。
最近,有两个多礼拜呢身体不是很好,就是——不好意思在这里说——底盘不好,底盘不好。刚才我腰特别疼,讲完了以后,就感到特别累。但是今天这么多老师来,我很感动!
为什么讲这节课呢?在上课之前,我已经说了,就是在本周一在南海,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搞了一次优质课展示,讲课的大都是以前广东省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第一天上午是两堂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其中第一节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小伙子几年前曾获得广东省初中教学比赛第一名,是顺德碧桂园学校的。两堂说明文讲完以后呢,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要我评课。我重点评了曾获省教学比赛第一名的那个小伙子的课。我觉得省里头比赛第一名的那个老师,素质非常好,但是呢,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处理文本方面啊,比较老套,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我当时的评课思路比较新,反响比较大啊,不少老师说我的思路一线老师想不到,佛山市教研室唐副主任也是语文教研员,他也是这观点。于是我说我回深圳去讲讲这节课!
公开课我们很少看见讲说明文的,今天这个课我就是想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新思路,就是说,说明文有没有其他的讲法,能不能讲得学生有兴趣啊?外边说我们是深圳语文是“语文味派”或“文化语文流派”,那么“语文味派”或“文化语文流派”是怎样处理这篇教材的啊?就是这样子啊!好,我不多说了,那么这样,我们首先欢迎教苑中学的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评评我这节课,请陈老师简单地来说一说他的感想好不好?大家欢迎。(掌声)
陈继英(深圳市教苑中学特级教师):尊敬的唐局长、各位老师,承蒙程老师的看重啊,让我讲两句,我就简单地讲一下。按照我的水平呢,评价程老师的课,实在是力不从心。好在下边呢,还有我们唐局长作点评,我就抛砖引玉。
听了程老师的一节课呢,我有几点感觉。第一点呢,我以为,程老师还是有英雄意识。首先,这一节课,应该说是有胆、有识。我们大家都知道,程老师将我们深圳的语文味、深圳的文化语文推向了全国,现在在全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这和程老师的英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有这样一句话:有胆者,才会有识。如果没有胆,那么,不敢讲,不敢说,不敢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引起影响,也就不会引起改革,也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我认为,程老师的这一节课,就是一种探索,一种不息的探索。其实据我了解,有很多和程老师关系不错的朋友,多次劝程老师,不要再讲课了。但是,程老师乐此不疲,以此为乐。我非常感动。(掌声)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这节课,立意高,是大手笔!它着眼于人生的发展的角度来立意。这是不容易的。这节课的题目就定为:《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呼唤英雄,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放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上来思考、来教学。这是一般老师做不到的。当然包括我,肯定是做不到的。
另外,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学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提出问题,就培养他的发现精神。新课标很强调发现和创新。所以这种立足点,颇值得研究,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第三点,程老师在教法上,采取了鼓励和激励的办法。因为他的激励,老师们已经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生成性的问题,不是他原先准备好的话题了。他在课堂上就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探讨,甚至可以说是学生在很有兴趣地主动探讨,这应该说,程老师的激励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学生提的问题呢,还有很多的有深度有见解的地方。程老师呢,不断地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比如说有个女生啊,程老师鼓励她:“你提的问题非常得独到,非常的深刻、独到,像你这样年龄的同学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实在难得!”这种鼓励,对这个同学,我想,对终生都是有影响的。
第四点,我感觉,就是程老师上课啊,确实有了大家风范,那就是——收放自如。他能放得开,无论是文章、文学、文化,他都能收放自如。扯得很远,到了文化上去,“八”字上、“三”字上、“九”字上,这都是中国文化,但是都能收得回来,都能到这个文本上来探讨,决不离开文本。所以我感觉,这样收放自如,是不是到了炉火纯青了?很难再有发展吧?反正我觉得,收放自如,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最后一点呢,我想说的,就是程老师的课,他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提升。我们平常听一般老师的课,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个同学的发言,不错,很精彩;另一个同学的发言也不错,也很精彩。读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写得很妙。究竟妙在什么地方?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发言还有没有不好之处?我听了尤其是年轻一点的老师的课,几乎是没有什么指导。而程老师,他对学生的发言,既有中肯的肯定,又有指出他在发言时候的不足,同时给他加以引导。我觉得这是老师高于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如果你对学生的指点,不能让他在思维上、在语言上、在认识上有所提升,这一节课是平面化的发展,是平面发展。如果他有发展,它是立体的,就是提升。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一节课。
其他的方面,我也想不到多少了。谢谢程老师,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各位老师!(掌声)
程少堂:感谢陈继英老师的评点!没有他说的那样好啊。呃——那么今天我看,刚才课间老师们出去了上洗手间又很快回来了,又回来了。我想大家很快回来了主要原因是想听唐局长评课,因为很多语文老师都听过唐局长的精彩评课的。我的课,刚才说了,5年前的《荷花淀》,唐局长评课的那种高度,那种震撼力,给深圳语文老师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想不用我来表扬局长啦,哈。
那么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唐局长评课!(掌声)
唐海海(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老师们好!我不敢像陈老师那样评课啊。这个因为我也不是语文老师„„这个麦克风声音好像有点断断续续的。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感想。(用两个话筒)
我在想啊,我一直非常喜欢和感兴趣,也非常神往我们少堂老师的课,但是我也最怕评他的课。因为他的课呢,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已到化境的感觉。今天这节课呢,让我又一次产生了这种感觉。我只能从学生的角度和非语文老师的角度来谈谈我听这一课的感想。
首先我觉得呢,我们文人,最大的毛病是文人相轻。我建议我们大家呢,以后在听这种具有勇敢精神的课的时候,用一种相互欣赏的态度和高度,来面对这样的行为和这样的教学。因为我觉得少堂老师——你们已经看到了——这节课上到以后啊,他身心俱疲,坐在台上我都觉得都很勉强。但是实际上呢,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老师平时上公开课都是这样的。老师最怕的是公开课,最怕的是过堂。而且上完课以后呢,直接的感觉就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了。好像觉得自己遗憾很多、漏洞很多、败笔很多——这课我怎么会拿出来给别人听啊?等等等等诸多感受。因为我也是老师出身。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评论员非常非常容易。最难得的就是那个敢于做自己觉得力所应该及的事的人。同时呢,也应该说是那些愿意让别人啊,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不怕别人否定和批判的,那样的运动员和演员。
其实今天呢,少堂老师他是完成了一节对这个特殊的课的一次再创造。我是觉得这堂课非常非常不好上。选这个课也很难为人。因为这节课看起来是说明文,但是它又有一种呢,与正统说明文区别很大的这样特点的文章。因为它说的是人民英雄的纪念碑。所以这里面可能有的老师会用一种大气磅礴的方式来构思这节课,它是史诗嘛,要有一种厚重嘛。有的老师可能会用一种庄严、深刻的方式来构思这节课。也可能有女老师呢会用一种清丽温婉的风格,侃侃而谈,跌宕起伏,来让这节课呢,处在一种起伏状态给孩子以感染当中。也可能有人呢就是照本宣科、完全白描地,把它作为一个纯说明文来对待。因为这篇文章呢——我认为是文体不够纯啊,所以它给老师上起来就特别难。因此我们要评判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要我们在座的语文老师来看,假如你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谈,我觉得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说出十种以上的理由,要否定这节课的话。但是,他不见得敢上来上。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呢,我连续听了少堂老师两节课,我觉得他身上呢,是有一种不仅是胆识,而且还有才,还有情,同时还有独到的文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应该说,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也站在老师的角度啊——学生应该说是问、想,这个想包括深思啊,包括说、包括阅读、包括归纳、包括认识的升华、包括对这篇文章的品味。还有他们最真实的思考。我们无一不看出来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完全处在原生态状态水平的课。它没有任何造作之气。这种思维的原生态呢,给老师的课堂上的引导和驾驭啊,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但是我觉得这种课的构思,恰恰就是少堂老师的本意。他不想去把这节课在结构上、在时间上、在进度上、在内容上,甚至在语言上,都字斟句酌地设计好,用一种“完美的刻板”来表现这节课。我想是这样。因此这节课呢,它收到了它应该有的效果。你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课堂上,迭起高潮、掌声不断,是孩子们从孩子自身内心发出的欢呼,这里面没有孩子们对老师的那种好像所谓的肃然起敬的英雄般的膜拜的掌声。没有。这恰恰说明什么?恰恰说明我们少堂老师没有在自己身上去刻意求新,也没有在教学行为上去刻意求变,更没有哗众取宠,也没有在刻意渲染自己的才华,他更不包办这个课堂。他也不拘泥于这个课堂他自己原来的计划、进度,和节奏,这是大师级的胆识和才华才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假如我们换一种模式呢,我们把这节课设计得非常的严谨和刻板的话,这堂课也许五味俱全,我们老师们也很难提出什么批评的意见。但是,它恰恰失去了那种生态的、对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活的那种大师的感染和引导。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呢,从学生的好恶和口味来说,学生肯定喜欢——我们自己也当过学生。喜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一种求学的快乐。我刚才把这个课堂,这个整个结构我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而且我还可以把这笔记啊,我回头我把我这个原生态的笔记啊,赠送给少堂老师。学生的这个好恶是什么?这堂课我们大家都看到了。这堂课求学的快乐指数非常高。而且学生只有在充分轻松和快乐的状态下,他的思维和智商的活动才能达到峰值。这是我们老师应该知道的教学规律。那么我们且不说学生的活跃和开朗,且不说学生的那种积极,和那种受老师肯定和欣赏的那种愉悦。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和老师在共同完成一个唯美和崇高的享受、唯美和崇高的追求。但是这个唯美和崇高的追求呢,少堂老师没有用一种左话、空话、套话,他往往是用最轻松、清新、自然直白的语气,没有突出自己语言的那种豪华,他作为语文老师,我相信他能说出很多豪华级别的语言来,但是他恰恰不在这个时候啊,用这个东西去压抑学生的语言。他用一种最清新直白的方式,引出学生最原生态的最真实的语言。所以这里面呢,他的对学生的那种充分的尊重,让我们感觉到,是这节课的又一个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呢,我觉得,信息量是庞大的。唯美的那种享受,是包含在整个课当中的。他没有刻意自己用诗意、用旁征博引的方式,用展示个人知识才华的方式,用那种厚积薄发的那种所谓的博和杂。但是,他引导学生去博和杂。引导学生去延伸自己的思维、求学的触角。
而且我觉得少堂,平时是一个思维和语言都非常锋利的人。但是这节课呢,他恰恰藏起自己那种犀利的思维和谈锋,他要把学生这方面的触角给调动起来,所以他就是刚才陈继英老师说的,形散而神聚,这是真功夫啊!这种真功夫,我觉得他恰恰把自己按新教材和教改来定位了,就是他的教学是以学来定教的,以学来计划教的。他并不是自我表现,我今天最感动的,就是他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表现教师自我,完全是以学生为主,在表现一个老师的阶梯作用、穿针引线作用、激活欣赏作用,这也是现代教学建构主义的真谛。
那么第四个特点呢,我觉得,罗外的学生善学、肯学、会学、真诚、懂礼貌,会学习当中还懂得会尊重老师,因为他们平时的学校的治学的基础,造成了今天这节课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配合,让我们感觉到好像已经是有起码两年基础的,他们自己的语文老师的那种感染和互动。我觉得这也是功夫。我们要否定一节课啊,说实话太容易了:你有没有突出重点?你的启发得不得体?你的时间划分科不科学?你的教态是否自然?你的语言使用是不是斟酌好了?分寸感强不强?等等等等,但是真正那样的话,我们语文老师还有风格吗?还有自己吗?
那么第五,这堂课的设计,是学生课前的问题的搜集。那么这种问的设计的呢,就造成了这节课老师的归纳和引导问的时候,使这个课堂呢无形当中凸现了这节课课堂的深刻。假如对这些问题,我们课堂上临时再来搜集罗列,那是不一样的。因此这节课实际上它已经两头延伸了:学前,孩子的主动性得到了尊重;课堂上,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课后,我想孩子们还会乐此不疲。孩子们需要我们这样的老师。少堂老师不是那种经典的那种大师。为什么说不是经典的大师呢?经典的大师,过去我的老师当中我记得语文老师啊,有的是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气势雄辩,然后呢激动之处啊唾沫飞溅,这也是一种风格啊。但是他恰恰呢他是自己已经入了那个情境了,他是好老师啊。那么也有的语文老师呢,旁征博引,或者是连板书的书写等等,用那种这个书法式的方式来写板书,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风格。还有的老师呢,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老师甚至当场吟唱,然后余音绕梁。还有的老师呢,忘情之处就是那种喃喃自语,念念有词,完全忘却学生的存在„„这都是不错的老师。但是这些老师呢在考虑自己风格形成的同时呢,他忘了他是教学,他忘了学的那个本体和主体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少堂老师恰恰把握了新课程的核心真谛。所以老师的再创造变得更困难,老师再创造的空间变得更无限了,老师再创造的水平变得更难以评定和飘忽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敢上这样的课,我觉得,很伟大。我作为听少堂老师课的学生,我觉得他很伟大。学生会爱这样的老师,会喜欢这样的课。我们一定不能削足适履,造成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最终只能够千篇一律!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
第五篇: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千古文人《世说》梦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时间:2003年12月4日下午 15:30——16:30 地点: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班级:初一(8)班 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碟):张萍(翠园中学初中部)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对不起,今天座位要是朝那边就好,但朝这边了,看投影不太方便。(师边说边展示投影《乌衣巷》)好,请看屏幕,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乌衣巷》,大家把它齐读一遍。《乌衣巷》,预备读。(生齐读《乌衣巷》)师:这首诗以前见过吗? 生:见过。
师:第二行最后一字怎么念?(生有的念xie,有的念xia。)
师:念xie,不错。刚才有的同学念xia,也行。在古诗里面可以念xia,押韵。下面大家再读读此诗,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乌衣巷》预备读。(生再齐读《乌衣巷》)师:能背吗?(生众说纷纭。)
师:好,试试!找个同学来背一下。哪个同学最小啊?哦,是你!(师示意生1起来背,生1低声说“不会”。)师:没关系!哪个会背?举下手!(面对闪光灯熠熠生辉,生害羞不语。)
师:一齐背,好不好?一齐背,可以混,是不是?(笑声)(生神色稍舒)来,《乌衣巷》预备起。
(生齐背《乌衣巷》)
师:好,还是找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下。师:你会背吗?好,请你来背一下。(生2背诵《乌衣巷》,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师:大概意思知道吗? 生3:没学过,不知道。
师:没学过也能背下来,不错!你年纪这么小就可将这首诗背下来。我小时候只能背《毛主席语录》的。(笑声)毛主席是男的还是女的?(哄堂)生4:男的。
师:啊,那你比我聪明。我小时候以为毛主席是女的,(哄堂)因为毛主席的头发很长。(笑声)这首诗很有名,它里面写到“朱雀桥边”“乌衣巷”等等,写的是什么东西呢?写的是一个朝代变更,新旧对比。刘禹锡这首诗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两个显赫的贵族,姓谢的家族比姓王的家族还要有影响,连当时皇帝都有点怕他们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些非常有名的人物。我们今天就要学学有关谢家的一篇文章,就是《世说新语·咏雪》。《世说新语》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它里面的文章都不长,一则一则的,篇幅都比较短小。譬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标点除外,只有七十一个字。记得我曾经买过一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叫陈平原,内容是研究金庸小说。金庸小说,大家知道吧?(生齐答知道,听得专注)
师:那本书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实际上自魏晋以来,中国文人还有一个梦,就是“世说新语”这个梦。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生活——精神境界是非常羡慕的。有很多知识分子至今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有些行为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还存在。(生听得入神)
比如说,有一次,在国外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介绍北京大学的某一个校长和原来的华中师范大学也就是我的母校的一个校长叫章开源,章是文章的章,开源节流的开源。章开源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史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介绍北京大学的校长,是这样介绍的:“这位是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介绍章开源先生的时候说:“章开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同学们学语文,体会一下这两个介绍有什么区别: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这个校长是不是很有名?那不见得。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那就是说这个校长很有名。
章开源先生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国家教育部长到华中师范大学参观开会,通知九点钟开会,八点五十五分章开源就到了,结果九点十分,部长没到。于是章开源就走了。一会儿,部长来了,部长生气地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后来,部长仔细一想,晚上跟章开源打电话说,章先生,你是对的,我通知你九点钟来,我九点十分才到。章校长这种行为有点像我们教材后面的一课《陈太丘与友期》,那个故事写的是两个好友约好了,“今天中午约好了去爬莲花山啊!”(笑)(注:莲花山为深圳市最著名公园,因山顶有邓小平塑像而闻名)等到那个时间,那个人的朋友没来,他自己就先走了。他的小孩在门外玩。后来那个人的朋友来了问小孩:“你爸爸哪去了?”小孩说我爸爸走了。那个人就很生气,说怎么约好了又走了。小孩说跟你约好了,你没来,所以走了。
我给大家印了教参,教参上有的内容我就不讲了。教参上面提到诚信问题,实际上这故事虽然讲了诚信问题,但更主要讲的是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率性而为。中国文人,魏晋以来,对《世说新语》无比迷恋。为什么迷恋呢?为什么成为他们的梦想,今天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这么小的年龄知道《世说新语》是个什么东西,里面有什么内容,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以“一斑窥全貌”,以《咏雪》这篇课文为例来看《世说新语》的那个时代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产生对《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兴趣。这是我们今天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这是开头话。下面大家把教材打开。找个同学在网上搜索一下《世说新语》有什么特点——哪个同学敢上来搜索?好,这个小同学。很可爱!(笑声)让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可爱?(笑声)
(师展示投影: 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世说·雅量》)
师:当然他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多情,(师边读边译文章)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说再看说明你花心了。(笑声)
师:刚才通过看文章,大家可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很有城府、气量很大的一个人。所以他大笑跟这些有关。下面我再顺便介绍一下王羲之被招女婿的一个故事,也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
(师展示投影: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王东厢房。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小字)。因嫁女焉。——《世说·雅量》)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东床快婿”的来历。我估计这是王羲之他设计好的,可能是他早就看上那家的女孩子,别人都去争,他在旁边故意要搞另类、个性化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笑声)这男同学也要学学。(哄堂)(师再展示投影: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乎?”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世说·贤媛》)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看来中国文化有这个特点,有时候好事不要做,坏事也不要做。什么也不做为好!可现在不行,不然四个现代化谁搞啊?(笑声)(师展示投影:
王凝之谢夫人继往王氏。大簿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王羲之)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大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则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衷(谢渊)。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贤媛》)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王郎怎么差劲呢?他天天在家练****。(笑声)指当时一种宗教。谢道韫是很有才华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会跳舞。晚上她想唱卡拉OK,王郎他又不陪她。(笑声)王郎一点情趣都没有,整天就会打坐。所以谢道韫觉得精神生活很枯燥。你看她跟一般的封建女性是不一样的。就如我们作品当中胡儿讲了以后,她马上说“不如”。这就很不象封建社会的一般女性。
我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谢安是很有个性的,很有城府的。谢道韫是另外一种个性化,跟后来的封建社会女性及其它小说里提到的女性形象性格不大一样。这就是我们品谈出来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究竟怎么概括呢?这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概括。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这篇文章只有七十一个字,但是味道很浓很足。大家回家以后把它改写。先把它改写成现代文,也就是先翻译,然后在该扩充的地方扩充。比如说开头的雪景可以多写一点,人物心理活动补充进去。另外可能不排除旁边还有其他的人物没写,我们可以加写。重要的是把“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这些写清楚。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谢道韫的好?因为封建社会比较顾及男孩子的尊严。或许在今天的中国家庭里这种现象还有。这些内心活动都要把它写出来。
今天我给这课取的名字是“千古文人《世说》梦”。梦的是什么东西呢?梦的是人活得很有味道:人们追求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境界生活,也就是“率性而为”。此外,《世说新语》的语言很有味道。最后我们再把这篇课文来齐读一遍,回味一下。《咏雪》,预备读。(生满含深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刚才说到《世说新语》里的很多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不少现在的人。比如刚说的章校长和教育部长的故事。教育部长迟到了,他就可以走了。老师我就不行了,一个科长来了,老师我都不敢走。所以大家要好好读书,读到有一天,局长或部长迟到了,你可以走了。那就是读书读得很好了,读到家了。你们总有那么一天的!这节课的一个作业就是改写《咏雪》,把里面一些你觉得很有味道的地方把它扩写出来,这是为了加深理解。第二个作业就是大家去深圳书城买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有空时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欣赏一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虽然有不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好好展开了。但是同学们不错,一个个象《世说新语》里面的人物,芝兰玉树,长得很帅气。谢安就说过他们家的人长得都很漂亮,喜欢读书,喜欢文学,喜欢山水,谢安小时候有个轶文趣事,有一天,早上起来,洗脸后照镜子,越看越漂亮。(笑声)然后不禁感叹:“我爸爸竟生出如此漂亮的一个儿子!”(笑声)你们就是这样,很漂亮!师:好,下课!谢谢大家!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全场热烈掌声)
附:千古文人《世说》梦 ——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想法 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
(2004年9月14日记:本课做课时间是2003年12月4日,地点在深圳市翠园初中部。全市千余名中学语文教师听了课,反响是很大的。这篇文章是讲课当天发给听课老师的。最近,因北京有老师在关注喜欢这个课,故重挂到语文味网“少堂文存”栏。)
可以肯定,今天这节《世说》欣赏,产生不了去年《荷花淀》一课(2002年4月11日于深圳中学)那样的效应了。实话说来,我这辈子恐怕也难以跨越那片沁人心脾的“荷花淀”了。虽然如此,本人仍希望今天这节《世说》欣赏课,不要让大家太失望。下面讲几点想法。
一、为什么舍《社戏》而讲《世说》? 语文课难讲,《世说》则更难讲。
最近我听了一节由一位优秀的年轻女教师主讲的《世说新语.咏雪》,我觉得,她太年轻了,似乎缺少讲好《世说》的经历和阅历。从课堂现象看,执教者似乎只读懂了《咏雪》文字的表面。与此同时,又看了一堂《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实录(人教社课改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所附的光盘),是一位优秀的中年女教师主讲的,我以为,她也未深入《世说》的精髓,没有讲出《世说》的味道来,用王国维的话说,“隔”,“隔”得很。与不少青年教师交谈教材中的《世说》篇章,总的感觉是:似乎有不少青年教师在肤浅地教《世说》。不过话说回来,要求一线教师很深入的理解文本,是不现实的。顺便说一下,就连人教社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参考资料,我个人以为,其编写者对《世说》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对《世说》的审美鉴赏很低级。
因此,我把原定讲鲁迅的《社戏》的计划,改为讲《世说》。我也不大懂《世说》。不少朋友劝我别讲《世说》,有的朋友甚至说:“有去年那堂《荷花淀》垫底,近几年不必再讲了。”言外之意是超不过《荷花淀》就不要讲了。感谢朋友们的好意。不过,《荷花淀》虽是我的“代表作”,我也不能只吃老本啊,要立新功么。再说,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而要把做的事情当会事,如此就不怕在做事时丢人,也许就能做出一点事来。
因此,我想碰一下硬,我的工作要求我们要研究教学中的难题,我的性格也要求我碰硬。
二、如何把《世说》教(学)出《世说》味? 《世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它的伟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北大陈平原教授写了一部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专著,名叫《千古文人侠客梦》,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自魏晋以降,千古文人还有一个《世说》梦。千古文人为什么有《世说》梦?换言之,千古文人为什么喜欢《世说》?我以为,讲清这个问题,也就讲出了《世说》的味道。
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具体设想请看课),所以课题叫《千古文人<世说>梦》。但是,要讲出《世说》的味道,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文、史、哲要真正打通。我功底不够,但勉力为之。
另外,学生太小,如何引导孩子们领略经典的味道,是一大挑战。
三、淡淡妆,天然样: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要浓郁,要纯正,要清新,要持久。”(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给语文味网站的题词。)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课上得花里胡哨的,教师不引导学生在语文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使用一些非语文手段(偶尔使用一点是可以的);有的老师不把功夫用在钻研文本上,对文本把握不够,于是就用讨论对付(还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或过多的用音乐歌曲煽情(还美其名曰“情感激发”)。著名美学家孙绍振教授在给语文味网站题词时对这种语文的异化现象批评得很重很重。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是提倡肤肤浅浅、随随便便地教语文。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少搞点花架子,多出点语文味。
我以为,不敢讲公开课的教研员,不会是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说:敢讲公开课的教研员就一定是优秀的教研员。)。我自己也不优秀,但“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曾经多次在语文教师大会上承诺过:只要我在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每年至少上一次大型公开课(以后逐步过渡到一学期上一次)。我被招聘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快4年了,已讲了3堂公开课,今天是第4节。我为我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而自豪。我希望这节课上完后,学生产生了读《世说》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受到一些启发。希望如此。
由于名师工程以及读书月等工作忙得一塌糊涂,我只是到12月2日晚上,才开始静下来备这节课的,因此肯定会有不少问题,请大家多批评。讲的可以,我下次再接再厉,讲得不好,我屡败屡战,下次再来!
初识程少堂先生,是因为那堂《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在众多的实录中,这堂课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注意,无论你认不认同,你一定会打动,无论是由于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还是因为因为生动诙谐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堂因新鲜、另类而特能抓人眼球,因少了通常语文课的那种架式而让人感觉轻松、亲切。如同风味小吃,吃惯了语文营养餐的人当然乐于换换口味,连挑食的孩子也趋之若鹜。等到这次论坛贴出《千古文人世说梦》,更是好评如潮。我作为一名读者,得以免费享用这两顿风味独特的文化大餐,自然感激不尽。再三研读之外,却也涌起了别一番滋味,写下这些想法,与同道人研讨。
一、“世说梦“是什么梦
程先生这两堂课有非常明确的导向,那就是语文科的文化取向。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经典文本中积淀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在体验中让中学生对自己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化传统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荷花淀》里读到了芦花的象征意义,从水生嫂的话语中读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当然也读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方式。
这堂课将主题定为“千古文人世说梦”,显然是从历史长河中透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归宿,这个梦必定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既然有此定论,那么我们不妨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看这句话所包含的前提。首先,对历代文人来说,“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这个梦,在陈平原眼中,是侠客梦,而在程少堂先生眼中,是世说梦。其次,这个事实的发现必须很有解释力,它应该可以概括大多数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基于这样的前提,程先生在课堂上说:
“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生活——精神境界是非常羡慕的。有很多知识分子至今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有些行为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还存在。”
“中国文人,魏晋以来,对《世说新语》无比迷恋。为什么迷恋呢?”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贵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个性化精神生活,等会我们就要看一些《世说新语》的文章了解一下。第二个就是它的语言很精炼,但是非常有味道。”
这些话有点令人费解。第一句还好,说明中国人是向往《世说新语》所描绘的魏晋人物的精神境界,追求他们那种个性化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第二个原因就说不通了,作品语言风格如何,与作品中人物是否成为读者的偶像,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呀,现在怎么成为“世说梦”的两大原因之一呢,逻辑上不通呀。我想,程先生的本意是说,“千古文人侠客梦”的意思大家明白,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拥有一个代偿性的梦想,他们梦想中的另一个自己是武功天下无敌,能够除暴安良,有机会英雄救美的侠士。以此类推,“千古文人世说梦”是说后代知识分子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拥有书中人拥有的一切。那么,最想拥有的是什么呢?说得出口的有个性有才华,率性而为,卓尔不群。事实上,以我浅薄的理解,真正值得向往的恐怕是谢安他们所拥有的地位权势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潇洒倜傥吧。王谢家族身居豪门,把持政治,位高权重,加上当时实行士族世袭的九品中正制,寒门秀士再怎么才华横溢也无法跟他们匹敌。只要国家不亡,他们的富贵与权力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荫及子孙后代,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梦想!有了这样的天然优势,再加上妻贤子孝,子弟们英俊秀美,才艺过人,承欢膝前,那生活场景何等和美。
这种梦,不但古代知识分子,今天的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也都在做。在中国这特定的文化土壤里,这种心理原本无可厚非。但这种事实和观念,适合传达给今天的初中生么?也许程先生多少意识到了这种两难处境,所以对于他的研究成果,他作了有选择地讲述,以致于语焉不详。
教学内容的不适宜不明确,导致课堂虽然热热闹闹,但并未能落到实处。说到底,学生对“千古文人世说梦”并不理解,更谈不上认同或是批判。传统文化,在这堂课里成了一面用以标榜的旗帜,却无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它。
二、笑声背后
说到课堂气氛,不能不承认有些教师非常有天赋。有的老师能让学生动情动容,在别人的故事中流下自己的泪水;有的老师能让学生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有的老师诙谐幽默,笑声不断。这篇实录我做了一个统计,共出现“笑声”22处,外加“哄堂”4处。显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令人佩服、令人惊叹!
那么,是什么让学生发笑呢?先看四处令学生哄堂大笑的情景: 毛主席是男的还是女的?(哄堂)我小时候以为毛主席是女的,(哄堂)因为毛主席的头发很长。(笑声)生5:小弟献丑了。(哄堂)
可能是他早就看上那家的女孩子,别人都去争,他在旁边故意要搞另类、个性化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笑声)这男同学也要学学。(哄堂)我们不妨揣摩一下学生当时的心理,看他们到底为什么而笑。大礼堂里百千人目光炯炯,面对闪光灯熠熠生辉,再普通的言行都不免带有一些表演性质,他们在这里体验到的是非常态的自己。紧张、拘谨、羞怯都是很自然的反应。但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克服这种紧张,回复常态。于是,消除紧张情绪便成了师生心照不宣的共同努力。毛主席是男是女,或说他是女的,都是弱智到可笑的问题,毕竟它成功地消除了紧张气氛。而那个男生带有江湖气的开场白当然也成了他们的调侃对象。至于老师让他们学习以另类动作来成为东床快婿这种事情,当然可以付之一笑。再看其他笑声出现的地方,如: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笑声)
王羲之是谁啊?是不是卖肉的啊?那就什么时候和他们认识一下!(笑声)当然后来他去朝廷报喜讯的时候,把他的高跟鞋跑掉了。(笑声)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说再看说明你花心了。(笑声)王郎怎么差劲呢?他天天在家练**功。(笑声)洗脸后照镜子,越看越漂亮。(笑声)然后不禁感叹:“我爸爸竟生出如此漂亮的一个儿子!(笑声)”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教师着意“备”幽默的地方,如同一个相声演员,到一定的时候把包袱抖开,赢得观众一笑。只不过时下的相声小品质量也是莨莠不齐,有的包袱抖开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也有的为了追求笑声和掌声而刻意丑化,其效果类似追着观众挠胳肢窝。看看上面这些话语,虽然追求通俗化的用心可鉴,但在语文课堂上,在初中生面前,这些话是不是有点儿格调不高呢。当然,还有几处笑声,离开了现场效果,就文字读起来有点儿莫名其妙,类似一个人在紧张场面里头发出的干笑。
三、教学方法及理念透视
由于教师要展示的是他的用文化视角解读作品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学生在此领域基本上属于无力发言,只有做听众的份,所以教学方法以资料呈现和观点介绍的方式为主,也是名正言顺的。只要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出来,无论是让他们表达和表演为主,还是以理解和感受为主,都是应该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但学生活动在实录中毕竟是无法忽略的存在。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学生在课堂上都干了些什么。据统计,这堂课学生“齐读”、“有感情地读”、“自由朗读”共4次,“齐背”、“连滚带混地背”2次,“师生合作上网找资料”两人次(结果不了了之,并没有预想中的展示查找成果),“补注课文”3人次,回答主要人物性格6人次(回答质量不提也罢),其余便是“入神地、专注地听”。特别说明一下学生的回答,一般2到20次,最长的一次是联系看过的电视剧说谢安很慈祥的那个同学,共计71字。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这是一群聪明、活泼的学生,他们竭力想要课堂上表现出他们的聪明勤奋和独到见解,也想表现对执教者的欢迎和认可,热烈的掌声和26次笑声就是明证。但在这样的教学内容前面,他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知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他们根本无法也无力进行对话。没有对话(哪怕是无声的交流)的课堂,那是理想的课堂吗?我相信程先生所讲的是很精彩的文化学成果,但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对象展示呢?如果不是,那么这堂课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警示呢?用快节奏、大容量、高落差的知识向热情而单纯的孩子们轰炸,其背后的理念不过是把他们当作有待填充的容器;用低俗化的语言、娱乐化的方式解说经典,不过是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扭曲而已。如此戏说传统文化,当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