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教案
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教案
教学目标:结合近体诗的特点让学生把握近体诗的排序方法。教学重点:近体诗的押韵、对仗、平仄规则在排序中的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湖南高考题再现:
• 1(2010)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城》一诗画横线处,得当的一项是(B)•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 C.春山沿途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 2。(2009)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岳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 导入新课:我们从以上两题可以看出湖南高考语文在语基第五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非常成功,它以诗歌和对联的形式出现既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厚重,又考查了学生对上下文的连贯、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物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等多方面能力。明年的高考,第五题会从何种角度出题,我想在近体诗排序这个方面作点尝试。下面就来讲讲近体诗的排序方法。
二。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
(一)、看押韵
• 押韵规则:偶句押平声韵格律诗偶句相押,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诗句不入韵;押韵一韵到底,押平水韵。
1.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的次序打乱了,后面几种排列次序,哪一种恰当?(B)
• ①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今逢四海为家日。③金陵王气黯然收 ④山形依旧枕江流 • ⑤西晋楼船下益州 ⑥故垒萧萧芦荻秋。⑦人世几回伤往事 ⑧千寻铁锁沉江底 A ③⑦①⑧②⑥④⑤
B ⑤③⑧①⑦④②⑥
• C ③⑤①⑧⑦④②⑥
D ⑤③①⑧④⑦⑥② 解析:
• 全诗押ou韵(附注),①③④⑤⑥五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看备选答案,皆首句入韵;再看偶句位置上的诗句是否相押,发现A答案⑦⑧,C答案⑧,D答案⑧⑦②都是不入韵的诗句而处在偶句位置上。所以正确选项为B。
(二)、看对仗
对仗规则: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 格律诗对仗,律诗中最多;颔联和颈联对仗,其它两联也有用对仗的,但极少;绝句可对可不对。格律诗对仗特点,可换成以下两点说法: • ①律诗对仗为中间两联,其它两联一般不对仗; • ②绝句可看作律诗的一半,对仗联在前还是在后,可根据诗意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确定。2.排出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字母填在方格里):
A 弯弯绿水绕青山 B 江心来往打鱼船。C 青山绿水风光好 D 重重青山抱绿水。• 答案:D-A-C-B 解析:A与B两句押韵,作偶句;D与A对仗,C与B相连;由C句诗意“青山绿水风光好”知C句上承A句。由此排出顺序: D A C B。
(三)、看平仄
• “对”的规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即相反。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3.下面《咏梅》的空缺诗句是
• 不变尘埃半点侵。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A何用浮多绊此身 B 寻得桃源好避秦。C 竹篱茅舍自甘心 D 与梅并作十分春
答案C 解析:看首句平仄:丨丨
一 一丨丨
一,知第二句平仄是一 一丨 丨 丨 一 一。看ABCD四句平仄,仅C答案平仄合乎要求,所以选C。(注意,虽然“茅”为平声,这是拗救,我们可暂时不管拗救,可从整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观察,得知其基本句式。
(四)、看相粘
• 粘的规则:上一联对句第二字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第六句与第七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相同。• 4.将下面五句诗删去一句,再把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原诗为《三衢道中》,曾几作),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绿阴不减来时路 ②梅子黄时日日晴。③秋水芦花一片明 ④添得黄鹂四五声 • ⑤小溪泛尽却山行
• A ①③②⑤
B ②④①⑤。C ②⑤①④
D ③②①④
• 除①句外,其它四句都入韵,四句中必须舍去一句;观备选答案,A答案②句入韵作了第三句,错误;BCD三个答案皆合乎押韵规律。看对仗又不明显。为此,只能用平仄了。用现代汉语四声确定平仄:
• ①丨一丨丨一 一丨 ②一 丨一 一丨丨一 • ③一丨一 一丨丨一 ④一 一 一丨丨丨一 • ⑤丨一丨丨丨一 一 •(丨表仄,一表平)
• 由前面的分析知:①句为全诗第三句(第三句不能入韵),有三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这样便得全诗的平仄: •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⑤ •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① •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我们虽然不能确定一、四两句,但能确定第二句是⑤句;再看备选答案,便能很快得出合理顺序为C(②⑤①④)。
(五)、看表达
• 从表达方式看,格律诗常常表现为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景后写人,先叙述后议论或先叙事后抒情,先比后兴等。一般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构思全诗。
• 5.下面两首诗,分别是北宋文学家张舜民的《村居》和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B)
• ①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②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三.综合排序:
• 例: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居》为例,作排序说明: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 解析: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
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
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
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
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
小结:诗句排序,有法可依,一看押韵,二析对仗,三查平仄,四观表达,结合意境,综合运用,定可准确排序
四.巩固练习:
• 1:杜甫诗《江村》次序被打乱,请正确排序:
A江村一曲抱村流
B长夏江村事事幽
C稚子敲针作钓钩
D微躯此外更何求
E相亲相近水中鸥
F但有故人供禄米
G老妻画纸为棋局
H自去自来梁上燕 • 分析:(1).根据对仗的规则CG和EH是对偶句为第二、三联。
•(2).根据二、四、六、八押平声韵可知G和H为出句,C、E为对句。•(3).根据“粘”的原则可知这四句顺序为H-E-G-C.•(4).根据表达起-转-承-合的规则可推知正确排序为:A-B-H-E-G-C-F-D • 2.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 解题步骤:
•(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
(2)确定第二句。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 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C句是第二句。
(3)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
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 3.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B)•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
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 • 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 4.下边是一首打乱了次序的唐绝句,请将其正确排序。• A今夜偏知春气暖 B.北斗阑干南斗斜 • C更深月色半人家 D虫声新透绿窗纱 • 解答此题的最好方法应是:
• 先找韵脚,这是所有诗词排序问题的关键之步。我们发现此诗的韵脚有“斜”、“家”、“纱”三字,惟独A句不押韵。根据前文所述押韵常识,我们就能准确判断A句乃该绝句的第三句。找到了这个突破口,我们就将该句的平仄谱写出来:平仄平平平仄仄(今夜偏知春气暖)。于是我们知道此谱的定式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据“粘对原则”我们就知道了该诗第四句的定式平仄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的定式平仄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再由第二句平仄和该诗首句押韵,我们可以推知第一句的定式平仄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也就是说该诗创作时所遵循的定式平仄谱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然后我们对B、C、D三句在最为关键的第二字上确定平仄。只有B句的第二字为仄声,故B句应是该诗的第二句。剩下的C、D两句因为它们遵循的定式平仄一样,我们无法根据这点去判断其正确位置。这时就需要根据它们和已确定位置的A、B两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了。细看诗歌我们发现C句的“月色”与B句的“北斗”、“南斗”有关联,而D句的“虫声新透”又恰恰观照A句的“春气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该诗的正确排序应是:CBAD。
• 6.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
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__吴起白烟。陶__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_? • A。东 公 田
B。东 公
耘
• C。三 令
田
D。三 令 耘
• 解答:首先根据格律常识可以判断这是首律诗。再看选项,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 7.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语文世界》(C): •
1调角断清秋
2征人倚戍楼
3春风对青冢 4白日落梁州
5蕃情似此水
6长愿向南流 7大漠无兵阻 8穷边有客游
• A.12567834
B.56781234 • C.12347856
D.56127834
8、(1987)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出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9、(1988)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填入空白处的正确选项是(D)
溪①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②声笛起山前。
A、①满 ②几
B、①满 ②一
C、①涨 ②几
D、①涨 ②一
第二篇:话题作文指津
话题作文指津
每个人都渴望事业有成,每个人也都离不开亲情,对事业和亲情你怎么看?
请以“事业与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
话题点拨
可以讲述一个政府高官与他的腐败妻子的故事。当国家、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个人亲情发生冲突时,作为人民公仆的丈夫毅然劝自己的妻子去自首。
可以用书信的形式,以一个正在服刑的儿子同自己的母亲——一个成功企业家的两封通信来构成文章的主体。儿子在信中埋怨母亲由于工作太忙而对自己疏于管教,以致自己走上犯罪道路;母亲在信中表示后悔、道歉,并希望儿子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她会用后半生弥补一切。
可以用随笔或散文的形式,从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中选材,从而阐述自己对“事业”和“亲情”之间关系的看法。
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大都会被人遗忘,而少数却记忆深刻。有时,这些脚印不但会引发自己的回忆,还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思考。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
话题点拨
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脚印”写难忘的人和事,以及“脚印”对我的启迪和教育。“脚印”并非指脚在地上踩踏出的痕迹,而是指人生历程。可以在“脚印”前加上适当的修饰语作为题目,如“一个难忘的脚印”等。
可以写成议论文,阐述关于“脚印”的道理。常言说:“一步一个脚印”,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反对浮夸的作风。
也可以抒发自己对于“脚印”的感想。如:由脚印想到鲁迅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走过后会留下脚印,从而想到每个人的一生应留下一段怎样的历史。有的人喜欢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这样比较平稳,不会有风险;有的人喜欢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披荆斩棘,敢于冒风险,为后人开创出一条新路。在今天改革的年代,要敢于走出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前进的脚印。还可以从大视角,写人类的“脚印”。可选取典型事例,表现文明科学迈步的艰难和成果的丰硕,展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如:脚印从古到今,脚印从无到有,脚印踩过崎岖小路,又踏上月球的地面,还会通向不可知的领域。人类社会在探索中前进,人们的思想在反思后升华。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请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话题点拨
可以议论。自由是最可宝贵的,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正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生命„„
可以记叙。讲述生活中和自由相关的故事。例如:父母担心我早恋,限制我交朋友的自由,对我采用“围追堵截“的政策,让我非常反感„„
可以变换主体视角,以一只笼中鸟的口吻讲述失去自由后的痛苦。主人家的儿子听了鸟的倾诉,感慨于自己被迫学习,整天呆在教室里的相似处境,将鸟放飞了„„
第三篇:《近体诗六首》教案
(1)《山居秋暝》教案 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
《山居秋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教学过程
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二、学习《山居秋暝》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螟》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诵。想象、描述“诗中画”--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参考:(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感悟“画中诗”--让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品味艺术美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教师再次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诗。
3、译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4、王维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5、讲析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玉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起得一片衰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署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 们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游雁荡山时,曾写了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象。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以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出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有些人则惊异于王给的成就,以为他运用了什么“禅理”的法宝,是学佛有得之故,只好望洋兴叹。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给的比较好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也就不会对它作出种种唯心主义解释。(如明人胡应麟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却入惮宗”。清人沈德潜说他“不用惮语,时得禅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此外类似的解释还不少。)
在诗的结尾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出自己愿意留在山中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谢了,由它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但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收束了上文,并点出作诗的用意。
6、鉴赏要点 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3)《蜀相》教案
1、以诗题导入新课
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因此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十分推崇。这首七律诗大约是在上元元年(760)的春天,诗人初谒诸葛亮祠时写的。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师生齐诵全诗
3、学生自读,明确诗的内容
前四句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讨论: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了一半的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巍峨殿宇、凛凛塑像来寄情为好,而诗人却转向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似为闲笔,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有人说:该诗是一首怀古之作,借古人事表达诗人的理想,你看如何?
关于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所指何人?历来说法纷纭。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可见,借古人寄情较显。
4、译诗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去找寻?听说锦官城外有一处古柏茂茂森森。碧草映照石阶自成一派春色,密叶深处莺空自婉转娇音。三顾茅屡次询问济世大计,创蜀国辅后主一片耿耿忠心。出兵伐魏没有取胜身先忘故,长让英雄豪杰热泪满襟。
5、鉴赏
杜甫写过多首怀念诸葛亮的诗篇,充分表达了他对历史上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景仰之情。这首吊古七律是千百年来颂扬诸葛亮的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怀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怀念,对其尽忠报国的歌颂和功业未成的惋惜心脏身后寂寞的慨叹,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精神。
诗的联自问自答,指出祠堂所在地。细细体味,诗人之“寻”决非寻常“游玩找寻”之意,而是寓凝重之情于提笔之中,为后文抒情打下伏笔。颔联描写神祠内景物,目的是即景抒情:因为自己景仰的人已不得见,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诗人无心赏玩;叶中黄莺也不过是“空”作娇音,诗人无心倾听。此联环境描写精致,有声有色,追怀先哲的代伤感之情寄寓寂寞之景中。颈联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把诸葛亮一生的遭遇、抱负、功业凝练为精辟之句。而景仰之情的后面清晰可见杜甫的身影;诗人以历了玄宗、肃宗两朝,但功名未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 施展。因此,这一联是寓忧国忧民之精神于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诗人渴盼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挺身救国,为天下计。尾联是凭吊之语。泪满襟的英雄,即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杜甫自己。“长使”二字,读来极富感染力。此联惋惜、慨叹之情抒发的挚诚而淋漓,成为后人引用的名句。
统观全诗,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叹之怀情,层层推进,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饱满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感触。(4)《石头城》教案
1、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达女墙
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5)《锦瑟》教案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书愤》教案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
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第四篇:中考考场作文指津
中考考场作文指津
江西省靖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庆陆
写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开拓型人才必备条件之一,是中考永恒的话题,是中考语文的“压轴题”,难怪有人说:得作文者得中考。作文容不得我们有半点忽视!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为在中考考场上,作文占据了“半壁江山”:其分值至少也是50分。在满分150分的省市中考试卷里,作文有的甚至为70分!因此,每个考生都应不断磨砺自己的文笔,抢占中考作文的“制高点”。每位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都会不约而同地重视中考作文指导工作。然而,相当多老师不会组织中考作文复习。有的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去复习;有的只是准备几篇范文,让学生去模仿;有的从如何选材如何布局,让学生无所适从„„不一而足。
中考考场作文指导,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不可能通过一个晚上就说清楚,所以,我今天只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如何列提纲、打草稿;
二、写好开头、结尾、过渡和呼应;
三、作文注意事项。
一、如何列提纲、打草稿
考场上,整篇打草稿时间肯定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部分草稿。
第一,全篇作文的写作提纲,要打个草稿。作文提纲是一篇文章的“蓝图”,如同建造一座大楼,没有图纸是万万不行的。它可以是条目式,也可以是框架式。从完善的角度考虑,写提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作文提纲要体现文章中心和材料的内在联系,各个方面的材料从哪个角度表现中心,应该明确地显示出来。
2.作文提纲要体现文章的重点。一篇文章可以分成若干个部分,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非重点,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都要在提纲中表明。
3.作文提纲要体现文章的层次,明确各层次间的关系,表明其中的过渡和衔接。特别是议论文,最好能够点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作文提纲要表明写作的主要方法,如举什么例子,引用什么材料,怎样运用比较或对比等等。
5.作文提纲的文字要简明扼要,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表示,就不必用一句话。第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打好草稿。好的开头不仅能统领全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能一下子就博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开头好,结尾也要好。有的考生常有虎头蛇尾、草草收兵的毛病,也有的考生易犯画蛇添足、拖泥带水的毛病。因此,同学们在考场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地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打个草稿,并精心修改,写出漂亮的开头与结尾,再把它誊在试卷上。
第三,文章的局部也要打好草稿。考场作文由于时间限制,中间部分不必都打草稿。但对某个问题、对某个自然段(如过渡段、照应段等)、对某些句子,自己认为考虑得不够成熟,不易理出头绪,不易准确概括,都可以打片段的草稿。比如,遇到某些句子需要特别加工,或造成对偶,或形成排比,或构成特殊句式„„那就把笔端从试卷上移开,临时在草稿纸上写下几行,再进试卷。这样,你的作文不但内容准确生动,而且卷面整洁,在得分上占有较大的优势。
二、写好开头、结尾、过渡和呼应
1.开头。古人云:“凤头、猪肚、豹尾。”这是衡量一篇好文章的尺度,而“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样漂亮,多姿多彩。所以,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1)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开头只是个引子,建议占两行半,顶多不超过三行半。如:
这个冬天,出奇地冷。(2013•昆明市一考生《越过墙就能看见阳光》)(2)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如:
已经两天了,我在烟雨的江南盘桓,触摸江南的灵气。但是今天,我不得不与你告别,我挚爱的江南。(2013•青岛市一考生《告别江南》)
(3)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往往需要用形象的描写、优美的抒情或恰当的修辞手法。①运用形象的描写,如:
浓浓的茶香在舌头上滚动着,那么纯,却又那么的香。(2013•大连市一考生《原味》)
②运用修辞手法。如:
白云能在蓝天中飘来飘去,那是天空对它充满了爱;鱼儿能在水中游来游去,那是海洋对它充满了爱;花朵能在太阳的照耀下健康成长,那是太阳对它充满了爱。(2013•广东省一考生《那儿,充满了爱》)
2.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古人对结尾有豹尾之说。所谓“豹尾”,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子的尾巴用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同开头一样,建议只占两行半,顶多不能超过三行。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1)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啰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2)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
(3)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自然结尾。话说完了就自然结尾,一般叙事的文章,往往事情叙述完了就自然结尾。如《猫》的结尾:“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写完了“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就自然结尾。(2)总结性结尾。这种结尾的方法能使文章的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3)照应开头。文章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中心更加鲜明。如《背景》等。(4)引发想象。有的文章结尾意思含蓄,给读者有想象的余地,言已尽而意无穷。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3.过渡。过渡是指文章中上下文之间意思的衔接和转换。过渡得好,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结构严密,有助于清楚、正确地表达中心。
常见的过渡方法有:
(1)词语过渡法。常用的过渡词语,有连词,如“因为”“所以”“但是”“可是”“而且”等;有副词,如“不过”“固然”“其实”等;有方位词,如“以上”“以下”等;有序数词,如“其一”“第一”“首先”等;常用的过渡短语有“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这样看来”“一言蔽之”“概而言之”等。
(2)句子过渡法。过渡句可以放在一段之末,起启下作用;也可以放在一段之首,起承上作用;还可以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上一段末及下一段之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4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这个过渡句的前一分句承上总结了前文,后一分句启下,领起下文。
(3)段落过渡法。当层次跳跃较大(在叙述中表明地点的转移、时间的变化,或者从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就得使用过渡段承上启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
4.呼应。就是要做到瞻前顾后,首尾圆合,前面讲过的事,后面要有关照;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应有交代或暗示,使文章天衣无缝、结构严谨、前后贯通,中心突出。
常见的呼应形式主要有:
(1)首尾呼应。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它能使全文显得连贯、严谨、和谐、统一,能增强文章的聚合力。如《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
(2)文题呼应。即文章内容紧扣题目,而且多次点题,使主题更为鲜明。《背影》中,作者在开头、文中、结尾,就曾四写背影,呼应文题。
(3)文中呼应。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中前后文字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使结构严密,前后连贯,成为一个整体。三.作文注意事项
(一)准备充分一点。作文备考,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理反思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从自己以前的作文中选出一些写得较好的作文,编成自己的“作文选”。这样既可以增强自己应试的信心,又可以温故知新,以便在考场上得到借鉴。比如错别字与病句,常常是重复出现,若能借总复习之机把这些错别字、病句一一抄出,按不同类型归并起来,容易引起自己的警惕,查明其产生的原因,防止它们再次出现。
2.多途径增加阅读量。你不妨根据自我成长、社会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立志勤奋、环境保护、想象创新等七大类别,有选择地阅读、揣摩一些名家名作和中学生范文,既要看其中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自己学习,更要看其中是否有深刻的观点、经典的语言值得借鉴,抄下来以增添作文储备。
3.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按以上类别分为七个栏目,每个栏目下再列出若干个话题,从我们的各学科课本、做过的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报纸、电视、网络等,留意并记下一些相应的名人名言、典故史料和新闻时事等,并归到各个栏目乃至各个话题之下。即便是寥寥数语,积少成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无米”的难题。
4.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同学们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对自己最没有把握的作文题型,特别是在以往考试和平时训练中自己感到最棘手、写作失误出现频率较高的那些作文题型,思考清楚它们难在哪里,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自己不擅长的题型进行“重点攻关”。
5.明确读者对象。考场作文的读者对象是特定的,那就是阅卷教师。在极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阅卷教师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数以千计的作文试卷中发现令人眼睛一亮的作文。所以,以感性见长的考生不妨展示才情,以理性见长的考生不妨展示才识。才情展示贵在真情实感,才识展示贵在真知灼见。展 示才情,要再现一段情感生活的真实场景,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展示才识,要完整呈现感悟人生、理解社会的认识过程,写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文题鲜亮一点。“题好一半文。”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文章内容浓缩的高质符号,是文章最能传神的眉目。恰当、美好的题目,符合文章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语言优美,蕴含韵味,容易吸引读者。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一些标题吧。
1.对偶、对比手法的运用,色彩鲜明。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比拟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气宇豪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土地的誓言》。
3.设问、反问的形式,引人沉思。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有诗意,内蕴丰厚。如:《大自然的语言》《走一步,再走一步》。
5.否定形式的运用,使人不得不信服。如:《恐龙无处不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的标题别具一格,请看:
1.各种符号的妙用,意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如:《金钱≠幸福》《5+2=0》。2.谐音或巧用成语创新,构思独特,富有魅力。如:《文人相“亲”》《闻“讥”起舞》《“玩物”也能“长志”》《生命“诚“可贵》《常在河边走 就是不湿鞋》《弄斧到班门》。
3.联想丰富,多彩多姿。如:《灯的联想》《数字的联想》。
4.三级主词的运用,层次分明。如:《环境•素质•成才》《理想•实干•奉献》。
同时,请看一些2013年中考优秀作文的标题:
《幸福的斜度》《青春的花儿最易凋谢》《那雨•那人•那情》《成长是时光的礼物》《遗憾,也是一种美丽》《笑是希望的源泉》《为她开一朵花》《幸福的地图》《今天邂逅“女儿红”》《魅力大酬宾》 以上这些标题很值得我们拟作文题时借鉴。同时,拟题应该注意“三要”:
一要符合文章体裁的风格,和文章的内容相统一,题目应紧扣文章内容,使读者一看就能了解文章写什么,激起阅读兴趣。
根据自己选定的文体进行拟题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不同。记叙文的题目,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蕴;而说明文的题目,则讲究简洁准确。因此,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特点。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按照相应的文体要求拟题。
二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即要求标题含义丰富,富于启发性,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三要简洁凝炼。契诃夫说:“简洁是才能的姊妹。”简洁能触发作者和读者的想像力,易于发挥其主动性,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题目的字数不能太多,须讲究语言的锤炼和艺术美,用较少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涵,含蓄婉转,耐人玩味。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故事新编》等五本书,计69篇文章,题目字数共214个,平均每个题目是3.1个字,可以说是极为简洁。
(四)段落多分一点。有许多考生作文习惯于“老三段”,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其实,阅卷老师最讨厌看这种文章,因为中间段落太长,使文章主体内容像一锅粥似的,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影响他们的阅卷心理,最后会影响你的作文得分。所以,中考作文,同学们不要忘了多分几段,除非有特殊情况,以七八个段落为好。而且,中考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五行,顶多是五行半,切忌一段有八九上十行。
(五)篇幅完整一点。在写考试作文时,有的考生由于没注意安排写作时间,在考试结束的时候还没有写完作文,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1.治疗不如预防。就是说,动笔作文前应当有个通盘的打算:自己的文章写到哪里结束,心中应该有个“底”。心中没有底,动笔时就好像脚踩西瓜皮,结果时间一到,自己还不知道要滑到哪里,收束当然无从谈起。如果事先有个通盘考虑,因为“底”在哪里,胸中有数,一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
2.快速收束应首先考虑原文的立意。因为作文的立意犹如人的大脑,人无大脑不活,一篇作文的立意不明确也就完了。而所谓“卒章显志”,即有相当的文章的“志”(即“意”)是在“卒章”(即“结尾”)中才集中而明确地体现出来的。所以,在快速收束时必须先回顾一下前文:如果在前文还没把立意明显表现出来,那么首先应在收束时尽快把它点出来;如果前文已经把立意基本反映出来了,那么收束的重点就考虑把它强化一下,提高一下,突出一下。
(六)追求实际一点。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写作,切忌追求什么时髦。1.要有文体意识。中考作文有“文体自选”的要求,“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体现出文体的规范。你写记叙文,就要以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议论,注重说理;你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所以,在具体的写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
2.不宜写诗歌、剧本、童话、科幻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一是这些文体是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酝酿构思,方能写出有质量的作品,而语文中考时留给作文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二是绝大多数初三学生尚未具备写作此类作品的基本素养——思想素养、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和语言素养,从而容易写成不伦不类的文章,给阅老师留下很不好的感觉。要记住:你如果没有那“金刚钻”,就不要去揽这“瓷器活”。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这方面才能异常突出,也可尝试,但要看题目要求。
3.不宜仿写“病历处方体”“数学证明体”“实验报告体”之类的另类文体的“创新作文”。这些形式的作文刚出现时,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近几年此类考场作文形式雷同,内容空洞,语言乏味,颠来倒去的就是那几个名词术语和那几句套话,早已是形存神亡了。
4.不宜模仿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通篇以文言文的形式来写作。要明白: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要写出一篇文通句顺、字正腔圆、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其文言“功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硬要让自己“之乎者也”一番,写出的文章势必是不文不白,文不通而意不顺也。
5.要慎写“刊首寄语”式的文章。因为这类文章写起来,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似有文采,实则是堆砌美词佳句,华而不实;似显大气和深刻,实则是装腔 5 作势,故作深沉。而且这类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变成散文不像散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的“怪文”。
6.不要写成“故事新编”。因为“故事新编”特别难写。重复老故事,不是新编,必须在老故事中翻新,写出新意。这新意,既指情节新,也指内容新,还应有新思想。因此,成功者凤毛麟角。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不能瞎编。7.“题记”“后记”“小标题”形式可以用,但是要用得恰当。切忌片面追求“题记”“后记”的哲理性、抒情性,而忽视了与正文的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造成“题记”“后记”与文章貌合神离。小标题的使用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小标题与文章标题以及文章中心的关系要紧密默契,前后几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要自然和谐,拟写小标题时要注意形式醒目、语言精练„„小标题若使用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文章中心不突出,主题不鲜明。
8.不要指望拿“保险分”。有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中考作文无需准备,只要写出600多字,就可以得到一个“保险分”——35分左右。你要知道,每篇中考作文要确保由三名阅卷老师先后评阅,这三位老师互不见面,无法商议,而且三人给的分差距超过5分的作文,要重新评阅给分,如还达不到要求,要交学科评卷小组裁定。所以,即便有一个老师给了你“保险分”,其他两位老师也会无情地粉碎你“保险分”的美梦。因此,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是。
9.不要写“险区”“雷区”作文。所谓“险区”“雷区”作文,指的是那些反映社会阴暗面或惊世骇俗的作文。无论什么社会,社会阴暗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如果写的好,自然能够振聋发聩,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但是写这类的文章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修养,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考,还要占有翔实的事实证据,这对初中生来说很难做到。比如,某些医生收红包、某些老师补课收钱、个别警察打人、一些贪官污吏胡作非为、校园早恋等等,由于掌握的材料有限,许多作文只得胡言乱语、强词夺理、趣味低下,这必定影响作文得分的。
第五篇:初高中语文衔接指津
初高中语文衔接指津
初高中语文衔接指津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门径
(一)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法宝
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语文学习总是离不开阅读。多读书、多做笔记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宝之一。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家也是同学以前接触过的,下面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行路难》等,高中阶段将要学习他的诗篇《蜀道难》《将进酒》等。初中时大家学习过韩愈的《马说》,高中会学习他的《师说》。杜牧的《江南春》《山行》《清明》等诗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高中我们会重点学习杜樊川的一篇文章《阿房宫赋》。苏轼的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名篇《赤壁赋》也是高中的重点内容。高中阶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选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祝福》三篇。另外同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高中阶段将会品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警察和赞美诗》等。
阅读是我们培养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而且语文能力的提升、生命个体的体验、社会生活的感悟等等都离不开阅读。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更是不胜枚举,那么在高中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又该读些什么书来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呢?
在下面的第二节“阅读背诵篇目推荐”中,我们为同学们提供了了一个“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阅读。还有一个“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篇目”,这个书目是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万字时文阅读篇目”的基础上补充的,所列文章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同学们可以主动查找阅读。
另外,阅读后还要涵泳、思考,同学们可以尝试着撰写读书心得、读书报告、读书摘要、读后感,乃至争鸣文字或者时文综述,以提高阅读的层次和水平,训练思维力。
(二)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
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学习方法积累等等。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自己积累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积累过程中加强梳理,并在自己的表达与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材料提高表达效果。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精彩片断等。通过语言典范的学习,不仅能积累到其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可以学习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
字词句段篇章是语文学习的切入点。字音、字形、词义等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同学们还要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语病修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与运用、现代文阅读等题型的解答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会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解、熟悉各类题型,而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主要靠同学们自己下功夫积累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夯实基础知识,练好基本能力。
建立自己的积累本和错题本。积累本主要用来记录课堂上老师讲课的重难点内容,整理基础知识等。错题本主要用来进行错误习题的整理,总结归纳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坚持写周记,通过平时的练笔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可以利用周记养成良好的动手练笔的习惯,在高中繁忙的教学生活中,我就把通过周记与同学们交流沟通当做一种乐趣,若干年后,随手翻看,这也是同学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背诵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保证
背诵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而且通过背诵还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博闻强记,并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坚持每天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他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对此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就像是往仓库存物,这样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些不朽的著作。由此可见,重复的刺激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记忆力不可能优良。
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举例来说,试想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去查书找公式;教授在讲课背古诗时忘了原句要去翻资料,这种局面会有多么尴尬,有时甚至会误大事。这都说明知识知道的再多,到关键时刻提取不出来也是枉然。古往今来许多知识渊博的伟人,大都善于背诵、记忆力惊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精通许多种外语,马克思能背诵许多歌德和海涅的诗歌,并在谈话中经常引用它们的诗句,增加了谈话内容的精辟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诵,这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善于、勤于背诵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我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背诵是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语言文字学科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教材中每册大约有4篇左右要求背诵的文章,而且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就靠博闻强记,大家想想,如果现在问你以前学了些什么,你能记起的多半是老师要求背诵过的内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甜。希望同学们勤于积累,勤于背诵,相信你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上得心应手,出类拔萃。我们在第二节“阅读背诵篇目推荐”中,列出了“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希望同学们都能把这64篇段熟读成诵,脱口而出。
(四)说好普通话,写好钢笔字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首漂亮的钢笔(或签字笔)字,是语文的基本要求。普通话是我们祖国的通用语言,它能使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融洽地交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表达和交流的基本需要,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诵读都是重中之重。能否说好普通话是高品质诵读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普通话,练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
在《山东省高考作文分项分等评分标准细则》中明确提出了对字体字迹的要求,评分“基础等级”中的“表达”方面,“一等”中明确要求“字体工整”。无论计算机的普及范围有多广,发展速度有多快,写一手什么样的字都是每个人的学养问题。而且山东省高考语文采取网上阅卷的形式,答题统一要求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这就要求同学们的字体清楚工整、大方美观,方能在卷面上更胜一筹。
(五)勤于思考,提高审美能力、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学习还要勤于思考。举个例子来说,读了杜牧的《赤壁》一诗后,同学们是否想过以下的问题:开头提到“折戟”是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从类别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认前朝”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作者对赤壁一战有什么样的评价和认识?唐代诗人杜牧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诗作?还有哪些有关赤壁的诗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思辩能力,这对于同学们学好语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审美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语文是有关文学艺术的学科,凡是艺术就涉及审美问题。而且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其个人素养的外在体现。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文艺美学或者文学批评等的文章,尤其是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傅雷等先生的文章,这对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将会有很大帮助。
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单是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对社会人生的认知的思考,同学们可以在高中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读一些哲学启蒙读物或者是哲学家的经典著作,读的过程可能很困难,很艰涩,但是相信同学们肯定会从中受益,获得感悟,得到提高,尤其是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做到明辨是非,明辨美丑,不为外物所迷惑,不为万象所困扰,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勤于写作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同学们应当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而在这些体验中激发写作欲望,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则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基本诉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艺术源于生活,好文章除了得益于广泛的积累外,主要还在于对自然、生活、社会等的观察和体悟。
二、阅读背诵篇目推荐
阅读:
(一)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关于诵读篇目提出如下建议:
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
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
《诗经》,如《氓》等;
楚辞,如《离骚》等;
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
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白话诗文,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荷塘月色》等。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成》、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传记,如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传》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报刊杂志,如《读者》、《视野》、《格言》、《美文》、《散文》、《南方周末》等。
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篇目
黄仁宇:孔孟
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骆玉明: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周国平:人身上最宝贵的三样东西
卞毓方:钱学森侧影
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张汝伦: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
厉新建:20世界文化遗产的终级价值与有效利用 余秋雨:关于友情
易中天:盘点李泽厚
易中天:走近顾准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傅振国:300年后汉语会消亡吗?
梁衡:读柳永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王学泰:探源溯流说论语
王学泰: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周思源:从生辰纲的下落看《水浒传》
刘慧儒:宋江这个人 马茂元: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诗
仲大军:墨家为何神秘消失
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资中筠:从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看中国历史发展轨迹
许博渊:裤子的革命与文化
雷淑琼: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
孙绍振: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是贫穷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
孙郁: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郭松民:可怕的伯尔曼
胡平:战后日本社会考
雷颐: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问题
李成:有些鸟儿我们是看不见的
刘建军:《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硬汉精神的小说
何怀宏:鲁迅与耶稣
余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
韩石山:一边是鲁迅,一边是胡适
谢涛:论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王小平:艺术的内丹——小波十年祭
李洁非:商君的死
赵刚:穿制服的思想——被谎言与怯懦所扭曲的良知
张鸣:提线木偶:从四个到四千或者更多
傅国涌:乔治·华盛顿:美利坚民主精神的路标
郑湧:哲学与阿Q——金克木的学术“野史”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纪念甘地逝世六十周年
钱理群: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2007年的观察与思考之一
钱理群: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
钱理群:一个乡下人与两个城市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北京上海文化
肖川:成为知识分子
背诵:
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64篇段)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
(四)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睢(关关睢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通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二)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庄子
3.师说
韩愈
4.阿房宫赋
杜牧
5.赤壁赋
苏轼
6.氓
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8.蜀道难
李白
9.登高
杜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锦瑟
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