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音乐鉴赏的研究
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音乐鉴赏的研究
郑薇
【前言】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流传上千年来的音乐精华。这些音乐精品流芳百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魂在其中。聆听中国古典音乐不仅仅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而且是与古人在灵魂上的对话,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因此,通过本文论述,努力弘扬中国古典音乐,深挖中国古典音乐的价值,把中国古典音乐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音乐教育结合智育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中国古典音乐
音乐教育
【正文】
中国古典音乐,传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的最优秀的精神财富。从琴瑟之间,能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进入现代,面对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因素的冲击,中国古典音乐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淡忘,在青年学子的眼中中国古典音乐是阳春白雪,更是曲高和寡让人难以靠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如何让中国古典音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教育中、走进学生的心中是我们的职责。
学生在学习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智育的开发与德育的培养。如果通过中国古典音乐的教育与鉴赏,能够找到一条通往智育的开发与德育的培养的辅助途径,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将是一次双赢。1. 中国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以来音乐的精华所在。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开始,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化,中国音乐已经迎接黎明曙光,此时相较欧洲音乐还在漫漫长夜里徘徊。之后的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更是开创出一个又一个的音乐高峰,经典音乐层出不穷。
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是讲究意境,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需要用心来慢慢的体会的,不能一蹴而就。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叙事长诗或者是一幅隽永的画面。中国古典音乐的缺点是需要揣摩和体味,在快节奏的现代,显然这种方式难以打动青
年听众,更是因为大多数中国古典音乐相对更需要理解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比较难于让听众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点是给与人们的是永久的心灵感悟。中国古典音乐截取任何一段音乐都足以创作出一首乐曲,足以媲美一整首流行音乐。清楚古典音乐的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古典音乐的优点,克服古典音乐的缺点,使学生接受、记住、理解、喜欢上中国古典音乐。
2.中国古典音乐对于学生的影响
著名的中国古典音乐如《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等等,这些优美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和精华,通过对这些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年轻的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2.1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中国古典音乐精品,这些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音乐历史文化。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等是中国古典音乐精品。通过讲解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古典音乐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学习和鉴赏这些中国古典音乐精品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风土人情,也会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不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在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名曲的同时,教师带领学生沿着的历史的河流逆流而上,穿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的河流。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2.2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十面埋伏》,当学生了解到楚汉相争时候的一段历史,仿佛看到壮阔的两军交战景观,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十面埋伏》,“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在琵琶的弹奏中,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历史洪流之中,为古典音乐带来的画面所感动。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古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音乐因素外,乐曲还渗透了以下几方面的文化知识:《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具有古诗典雅的神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同名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诗句,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它的审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石涛的《秋江而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可以丰富音乐的想象。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如电子琴、管弦乐合奏、民乐合奏等,不同的音色及演奏风格,使我们可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通过综合性的文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2.3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l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2.4 熟悉和继承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一首中国古典音乐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当学生听到一曲古典音乐的时候如同阅读一本关于一段历史的书籍。例如《胡笳十八拍》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通过感人的乐曲,使学生和乐曲产生共鸣,这首曲子所引出的历史文化以及文化传统都是非常值得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熟悉和继承这段的文化传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进行中国古典音乐鉴赏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以音乐带动历史文学教育,无疑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通过中国古典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感受了一时的文明,传承了一些文化传统。在这个方面来说,中国古典音乐促进了学生的智育教育。
2.5 中国古典音乐促进对学生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
例如《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学生在欣赏这一音乐的时候,感悟梅花傲雪的风格,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增强其坚韧的性格品质,进而促进他们正确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又例如《胡笳十八拍》、《十面埋伏》都是一次极好的历史课教育,不仅仅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且对于音乐中的起承转合、高潮低谷等等表现手法运用到文学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将是一次不一般的教育。因此加强中国古典音乐的鉴赏不仅可以进行一次德育教育而且可以开展智育教育。
既然中国古典音乐对学生有如此深远意义,那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加强中国古典音乐教育,然而学生却普遍认为古典音乐难以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育手段,以中国古典音乐
为引,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为主题的开展音乐鉴赏课。3.中国古典音乐教育现状
学校中的音乐教学,教师常常会感觉到中国古典音乐难教,许多学生漠然不闻之态、更有甚者课上甚至点头瞌睡。教材中选入的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对于学生听到中国古典音乐大多摇头不解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对无数教育专家心血的浪费。许多时候我们把这种情况的产生归结于世界文明的快速发展步伐,快餐文化延伸到音乐上使得音乐认知上的浅显片面,但是在看到现代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作为现代教育者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和环境,教育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应该使发展滞后古典音乐教学如何利用,改进,提高,许多好的古典音乐也许并没有时代的标签,更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但是作为教育者变革将是主旋律。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而中国古典音乐教学也同样有关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怎样通过对古典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摸索,探索出有助于提升古典音乐教学品质的教学模式,为音乐教育服务。是首要任务。
4.创新性开展中国古典音乐教育
怎样才能挖掘古典音乐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潜力与内在魅力,开展针对当前古典音乐教学现状的对策研究,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变革,发挥中国古典音乐中最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地方,发挥古典音乐的优点和特长。4.1 从历史学的角度开展课堂设计
每一首中国古典音乐都是一部历史。因此注重古典音乐中的历史价值,在课堂上讲解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从历史层次上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音乐发生地历史环境。使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感受了一时的文明,传承了一些文化传统。4.2 从文学性的角度开展课堂设计
每一首中国古典音乐都是一部文学作品。如诗的一般的中国古典音乐,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并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文学价值,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一种好办法。
4.3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开展课堂设计
在古典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中国古典音乐的成功之处就是音乐中饱含健康的情感,丰富的思想,生动的形象。中国古典音乐是所有音乐形式中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
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因此在课堂设计上可以从增强德育教育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情意素质。
4.4从教育学理论角度进行课堂设计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直观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大量的图片、音乐来直接作用于听觉、视觉器官,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根据心理学提出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提高对中国古典音乐教学的兴趣。
5.结束语
以上通过论述,介绍了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古典音乐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中国古典音乐的课堂设计。作为中国人传承于中华民族,身体中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留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识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之作。让这些流芳百世的音乐精华在学生中引发共鸣。让学生聆听中国古典音乐的同时不仅仅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而且与古人在灵魂上的对话,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真让中国古典音乐赶上现代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让中国古典音乐的价值重现,并且走向辉煌。
第二篇:古典音乐鉴赏
摘要:音乐是人类富有精神价值的文化艺术,它和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语言、行为、人际关系紧紧相连。它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它是人们的精神粮食,在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作为音乐中的瑰宝,古典音乐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它集聚了大师们的思想和灵魂,凝聚了他们的辛勤和汗水。倾听古典音乐,就像是在抚慰我们的灵魂。时代在前进,但历史留给我们的珍宝也不能丢失。因此现在的人们需要重温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被抛弃。
关键词:古典 音乐 问题 解决 办法
每当我聆听古典音乐时总是会随着曲子去想象,仿佛是自己的思想和大师的思想的碰撞。每一首古典音乐的曲子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灵魂,静静地聆听它,你会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场景,场景之中随着曲调你的灵魂也仿佛受过洗礼一般。面对自己喜爱的古典音乐,又看着现代社会,内心总有一丝凉意,为的是我喜爱的古典音乐的立足之地。21世纪,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社会也在前进,同时音乐也随着前进发展。如今人们戴着耳机听着的是流行音乐,商店里放着的也是流行音乐,甚至走在街上人们口中哼这着的也是流行歌曲。那古典音乐的立足之地又在哪呢?古典音乐已经被那些时而高昂,时而舒缓的流行音乐排挤了。人们如果在发展中将这一宝贵的财富丢失了,那该是多大的损失。古典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更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提升,因此作为新世纪人才我们应该去重温古典音乐,追求高的精神境界。面对现在古典音乐的现状我们得找到相应的对策,让古典也变为流行。一古典音乐的含义
古典音乐这一流传较广的词语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这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特定时代的概念。广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通过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一种音乐类别,它还需要音乐家的“二度创作”,即:通过歌唱家、演奏家或指挥家在音乐会或歌剧舞台上的表演达到艺术传播的目的。所以,在古典音乐领域.作曲家是创作的主体,乐谱是承载艺术蕴含的“文本”,音乐表演是作品阐释的艺术结果,这种广义的古典音乐也被称为“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如果以西方音乐史来界定,通常是指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二古典音乐的历史沿革
中世纪(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身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巴洛克时期(约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华丽、复杂、藻饰、扭曲,着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着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那么巴洛克时代(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代表着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都产生与巴洛克时期。同时旧的教会调式消逝,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崛起。另外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期萌芽。
古典主义时期(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有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有小提琴鸣奏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等
浪漫主义时期(约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关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越加突出,创作名族和名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名族音乐为己任的名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乐器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和无词歌。三古典音乐的存在的问题
“在音乐世界如此火爆、闹腾、骚乱的今天,古典音乐犹如一潭死水。从CD销售量来看,在西方和日本只有8%的市场份额,其他地方更是少的可怜:音乐厅的听众们头发花白,数量不断减少。”这是伊凡.休伊特在《修补裂痕》中说的。通过我们的生活也不难发现这 一点,通常在宽敞的CD店中“古典音乐”总是被挤在最不起眼的边角里,然而人们接触更多的是流行音乐,人们追逐着自己崇尚的明星,满屋全是明星的照片,屋内放满了他们的专辑,争取着每个和明星见面的机会,争着取得明星的签名,甚至一次次花钱去看演唱会,这是源于很多人对流行音乐的热爱。从而流行音乐越来越流行,它在人们的社会占据着更大的区域。那古典音乐呢?为什么古典音乐被人们冷落着?为什么人们选择了流行音乐而不是古典音乐?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不是不喜欢古典音乐,而是觉得它太深奥,自己不容易懂,因此就不会静心去听,慢慢地也就不会去听了。是的,古典音乐是大师们心灵与肉体的结晶,它具有高深层的含义,也许正是由于它那高深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远离它。因此有的人不敢接受,许多愿意尝试接受它的人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它。
另外,古典音乐的曲目和演奏形式都太单调,又都太强调严肃性,也许是因为古典音乐需要一个严肃的氛围,但音乐本身就有严肃性,那么再加上它的宣传方式,那不就加大了古典音乐和人们的距离。当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被开发出来时,就会被众多乐团和指挥大师们翻来覆去地演奏了一百多年,纵然经典作品数量众多,但毕竟还是有限,当一部作品被大量乐团演奏了无数遍,当一部作品被听众欣赏了无数遍之后,需求的减少也就成了必然。然而和其相比流行音乐曲目风格不断变化,数目也无限制,表演形式也多变化,正迎合了人们的兴趣。还有如果想要获得一张古典音乐会的门票是多么的难,也因为其票额高让很多人在音乐会场前止步。
还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古典音乐也受着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但由于其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迎合商业化浪潮,它也不会有利益可图,因此在商业化浪潮面前它是力不从心的。但怎么能因此将古典音乐逼向绝路。在诺曼.莱布雷的《谁杀了古典音乐》中指责音乐明星利欲熏心,经纪公司幕后操作,唱片业主唯利是图,从而联手将古典音乐推向死路。
其次,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还停留在表面,只听旋律而不感受其他的,因此那些欢快旋律的,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便成了人们的挚爱。总之从外在的表征观察,古典音乐听众的老龄化,市场份额缩小;就社会支撑而论,体制运转不畅,财政危机四伏;以内在机制来说,曲目普遍保守,新作缺乏冲击。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的古典音乐进入了转折关头,那么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手段来保存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们该付出什么努力来拯救古典音乐。首先,就其本身而言古典音乐应该从宣传方式上减少它的严肃性从而缩短与人的距离。它可以用多样式的宣传方式来宣传,并且要用更加贴近大众的姿态来展示自己。另外,在拥有其本身的精髓的基础上,古典音乐应该努力与时代“合拍”,不仅仅与其他音乐进行沟通,而且也与当代的形式、技术、和生活发生联系。这样古典音乐也跟上时代的步伐,缩短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要去聆听古典音乐,还应该从深层次上去品味,欣赏它,体味其内在的寓意。因此我们要加强古典音乐的欣赏的积极性,主动了解古典音乐,多听古典音乐,找出自己喜欢的类型,此外,自己除了在家聆听外还可以走进音乐会场感受真正的音乐盛宴。另外,对于青少年的古典音乐素养还要加强,在音乐教程中多加古典音乐曲目,在教授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白基本的古典音乐知识点,学会聆听并自己对其内在的精华进行品味形成自己的思想。还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古典音乐素养,这样日积月累对古典音乐进行正确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另外,在现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之下,政府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这样在便可以同那些古典乐迷一起保护这一文化。
让古典音乐重新焕发光彩不仅仅是乐音工作者的任务,每一个普通公民都有责任去拯救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文化。如今的社会繁华,喧闹,然而当耳朵里响着古典音乐时,闭上眼你会感受到一个纯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远离城市的喧嚣,烦恼,这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古典音乐是心灵的音乐,因此我们要齐心协力将它带回现代生活,让它走进大众生活,让它重新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英)伊凡.休伊特著 孙红杰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谁杀死了古典音乐》(英)诺曼.莱布雷希特著 查修杰等译 《音乐鉴赏教程》(中)余甲方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古典音乐鉴赏总结
古典音乐学习总结
班级:310940学号:33091027 姓名:张驰
在这个学期里,我的选修课是罗伟老师所带的古典音乐鉴赏,当初选择这门课的原因,主要是在“鉴赏”二字,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很少有人去听那些古典音乐,更不要去提及其鉴赏了,所以,我是带着好奇心与乐趣而选的这门课,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古典音乐就是欧洲从巴罗克时期一直到20世纪初期在欧洲文化背景下所创作的音乐。古典音乐主要有两个派别:古典主义(古典派)/浪漫主义(浪漫派)古典主义:这些音乐很严谨,大都是宫廷音乐。像莫扎特、海顿、勃拉姆斯都属于古典主义。在这之前的巴罗克时期,最有名的是巴赫。浪漫主义:不像古典主义那样严肃,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处理力度、时值等等。所以一千个人演奏可能就有一千个版本。肖邦、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等等都属于浪漫主义。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如此看来,译成”经典音乐“的确更妥当一点。只是大家都说惯了,要改口总觉得别扭,还是称其为”古典音乐“吧,要怪只怪当时第一个翻译的人,怎么没想到“古典”会带来这么多的误解。还好,没有意译成”严肃音乐“,否则真的是要贻笑大方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罗伟老师主要以莫扎特,巴赫,贝多芬为例,来给我们讲古典音乐鉴赏。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現在的奥地利的萨尔兹堡 Salzburg.),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的作品主要有唐璜、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安魂曲。
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巴赫家庭也是国际知名的音乐世家,他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使其成为巴洛克音乐的精华,他演奏的管风琴乐曲,就如管风琴本身那样的辉煌。他的作品主要有: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
第四篇: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用上帝的语言诉说 ——巴赫音乐赏析
开始接触古典音乐,是因为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他苦难中创作的史诗般的交响曲和崇高的灵魂把我引入古典主义音乐殿堂;渐渐喜欢上古典音乐,是柴可夫斯基,强烈的感染力和充满激情的华美乐章让古典音乐融入我的生活;而真正爱上古典音乐,是巴赫,他用上帝的语言诉说,华美高雅而不做作,“好似清泉流淌过心灵的音乐”让感情在你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驻扎心底。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而天才往往在苦痛与磨难中诞生。巴赫的一生中,贫困和死亡像魔影般紧紧相随,9岁便因为父母相继去世而感受到死的阴郁。成为父亲后,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11个孩子走进坟墓。巴赫为医治眼睛而进行手术,不仅没能重见光明,却击垮了自己的身体,在1750年离开人世。然而,在这样的生命中,他却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秉承着人道主义崇高信念,创造了一首首富有人情味而生机勃勃的乐曲。
也许,是因为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上帝与他同在,他才没有被苦难击垮,他的音乐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始终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然而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员所说“巴赫的创作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相比亨德尔,巴赫内向、安静,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这导致他在他逝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几乎无人问津。随着新的音乐风格的不断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曾一度声消音灭。然而,巴赫虽然没有形式创新,却谙熟当时那个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炉火纯青。他在艺术上的旋律组合法的运用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管弦乐作品变幻多样、感人至深。因此,1800年以后,在非宗教的时代里,人们开始重拾巴赫的乐曲,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他的《马太受难乐》后,巴赫开始在近一个半世纪名声大噪,他的音乐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一直至今,巴赫作品结构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总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魅力,也许这才真正的达到了古典音乐的高度,能跨时代的引起共鸣,而不是倏忽即逝。
巴赫的音乐如同上帝之语。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没错,巴赫的音乐揭露了创造性智慧无上自由的游戏。聆听巴赫,就会在内心深处开拓一条寂静的道路,让我们通向上帝的心。那是音乐与心灵的交互。最外与最内的结合,最宽广与最隐秘的结合,天与心的结合。
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至今也不能区分一首曲子属于康塔塔、受难乐,或是前奏曲、幻想乐,亦或是协奏曲。提到C小调、G大调、咏叹调、赋格更是如同身在云雾。然而,正是这样作为一名纯粹的听众,才拥有对一支乐曲最直观、最中肯的感受和评价。
最早听巴赫的曲子是《G弦上的咏叹调》。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也许,这是最接近神的感受,那份庄严肃穆,涤荡心灵。乐曲浓郁深沉,开始时速度缓慢,随着长音渐强,心随音动,如同轻声咏唱,仿佛上帝在倾诉。第二段声音起伏较大,迂回曲折,音调不断上扬,乐曲更加撩拨心弦,让人屏住呼吸,接受神的洗礼。最后再回归宁静,仿佛声声祝福,让人坚定信念,倍感希望与美好。听着听着,渐渐理解了《七宗罪》用《G弦之歌》作为配乐的别有用心。这首曲子是宽恕、是希望、是上帝之博爱。
接着,开始听小提琴协奏曲。其中,《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最爱。第一乐章果断、有力,如上帝开天辟地。第二乐章旋律起伏如四季更替,时而狂风骤雨,时而细雨绵绵,时而电闪雷鸣,最后像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的超脱,终于回归平静。第三章,活泼而生动,成功的塑造了乐观、朴素、雅致而又虔诚的如巴赫般教徒的形象。整首曲子,折射出感性与理性、人与天、阳与阴、方正与曲折的辩证关系,最后回归巴赫本心。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巴赫的曲子巧妙运用了复调手法。难怪如此回旋波折,前呼后应,让人来不及喘息,却撩拨人心。
如果说最好听的合唱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巴赫创作的《B小调弥撒》。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史诗般作品,也是巴赫神学作品的重要体现。当那华美的乐章配上那灵性十足的声音,给人的震撼感无以复加。独唱和合唱间的强烈对比,男声与女声间的区分和配合,声部之间的交相呼应,直击人的心扉。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Credo》那部使徒信经了。“简直像光辉的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听起来好似大自然,人类,星球和全宇宙都在歌颂上帝”。整部作品恢弘、庄严,它正是人类追求永恒真理时真实体现。
有人告诉我这么去听巴赫:先听通俗的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奏鸣曲,找到他的音乐特点;再去听他的结构,如《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再听《平均律》、《六首组曲》这样的顶尖作品,体会自然中的情致。我觉得,听音乐并没有什么章法,打动人心的就去听,该体会的自然会体会。我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但我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我所在的世界,我愿以乐观、平和追求世间的美好。巴赫的作品让我体会到了,所以我喜欢他的作品。仅此而已。
也许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古典音乐的本质:那些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激发能力、能给听众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的经久不衰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古典音乐。作为非古典音乐原发地的我们,对古典音乐的追求,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高大上而盲目的接纳,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后的融入。
第五篇: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cpp
内容摘要: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节操,升华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妙的动听的世界,随时随刻的满足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音符的美妙。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是音乐的精品,更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都能的到放松。对艺术作品风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海顿、莫扎特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通过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必需的技术规范的考察,以及对他们一些共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对古典乐派艺术风格的基本认识,为音乐风格概念的形成和钢琴技术要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主义 风格 海顿 莫扎特 西方音乐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
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
“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风格
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 的主体。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他并不热衷于炫技。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多的“Aallegro”,而海顿更愿意选择“allegro moderato”,甚至“moderato”。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
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风格的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因此,通过以上对海顿、莫扎特的了解,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握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但我们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该有个速度的定量,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这一时期音乐的了解,我们
一般把它定量为:快板(allegr48—50左右。总之,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弹奏古典作品时,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②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③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以“nonlegato”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3.装饰音的弹奏
装饰音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周广仁先生曾指出过:在装饰音记号统一以前,我们很难认定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实际弹奏中,对同一个装饰音,每一位演奏者又有不同的弹法。再者,随着钢琴演奏的发展,后人编撰前人乐谱的版本日益增多,给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了更多的纷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基本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以下只是对装饰音的一些一般规律进行的探讨。
①颤音(tr)或回音(∽)。颤音的数量较为自由,不像巴洛克时代的那样严谨,速度和数量由演奏者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而决定。这
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海顿、莫扎特时期,所有奏法都从标明的主要音符上方二度开始,而到贝多芬时期,则演变成从原音开始。
②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甚至弹奏效果是将音符时值对分。如则应弹奏为。这在莫扎特K283第一乐章,K311第一乐章,海顿的HOBXVI37第三乐章中都能遇到。
③回音应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弹在拍子上。如贝多芬的OP.49第一乐章中回音的弹奏。但有时,回音也从拍子后开始弹奏,这就要看演奏者具体的喜好而定。
另外,贝多芬的装饰音略微复杂,如半颤音、分解和弦或琶音、短倚音、长倚音等。我们不可能用某种规范加以限定,只有演奏者根据音乐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喜好同时参考大师们的演奏来弹奏。
4.踏板的运用
18世纪后30年,有不少钢琴被装备了一个膝部杠杆,近似于现代钢琴的制音器踏板。踏板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海顿、莫扎特时期,键盘作品基本上都是为古钢琴而作,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结构完全不一样,因此,据考察,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踏板使用的标记。但这并不等于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不需要使用踏板,所以很多演奏者在弹奏他们的作品时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在任何风格中,右踏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给予更多的共鸣和音色。这一点对古典乐派作品同样适用。因此,演奏者应始终记住:在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绝对不能含糊不清。即使要使用踏板,也要尽量保
持音的清晰,使听者觉察不出来。其次,在有长时值音符的慢速、歌唱性段落中,右踏板不能踩得过深,在这里使用踏板的功能主要应帮助避免声音发干,使整个乐句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连接,起到润色的作用;最后,句法、连线和所有其他奏法应保持清楚,包括休止符都不能用得模糊不清。踏板的运用不能影响以上所述的划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演奏者的踏板运用提供了基础,左踏板的出现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这种背景下,演奏贝多芬作品,运用踏板自然比海顿、莫扎特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不管是演奏贝多芬还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我们应始终记住古典时期使用踏板的总原则就是: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使音响获得更丰富饱满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顿、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的研究以及对弹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弹奏风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内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需要有符合这个流派音乐的演奏风格。钢琴300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表明,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一种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弹奏实践中不能忽视的。我们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
派的共性相结合,深、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弹奏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所衍生的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2]黄莹《风格的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钢琴艺术》)
[3]罗曼·罗兰《古代音乐家》《当代音乐家》
[4]修海林、李吉提 《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5]郑兴三《论莫扎特钢琴曲的演奏风格》(《厦门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