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第一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下山科技活动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升空的秘密;

2、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一张薄纸条和一张薄纸片,几本书;漏斗、乒乓球、蜡烛和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机的机翼不能像鸟儿的翅膀一样扇动,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研究

二、动手做

1、将薄纸条的一端夹在书页中,其余部分自然下垂。

2、像图中那样对着夹纸条处用力吹气。

3、观察纸条有什么现象?

4、你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三、研究研究

1、将一张薄纸片夹在有一定距离的两本书页中,向夹缝吹气。实验前,你预计会出现什么现象?

做一做,和你预计的现象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2、试试用漏斗吹乒乓球,吹蜡烛的火焰。

四、知道吗?

这些实验现象可以用一条科学规律解释:气体的流动速度增大,它对物体的压力会减小。当你向纸条上方吹气时,使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比下方快,气压比下方小,所以下方空气推动纸条上升。

当你向薄纸片的下方吹气时,导致下方气压小于上方气压,所以,纸片凹向夹缝。用漏斗吹不掉乒乓球,被吹蜡烛火焰倒向漏斗一侧,也是同样的道理。

飞机的升空也运用了这一科学规律。

飞机机翼上下两面的形状不同。由于空气掠过上机翼和下机翼所需的时间相同,当空气掠过上机翼的弧线造型时不得不多跑路,使空气流速快;下面的直线造型使空气流速慢。在飞机飞行时,机翼下方的气压大于上方气压,于是推动机翼向上运动,我们把这个力叫空气升力。当空气升力达到一定程度,飞机就能升空飞行了。

【教学后记】

第二课会吸水的空气

【教学目标】

了解喷雾器的制作原理,了解气压。【教学重难点】

了解气压。

【教学准备】

细吸管1根,饮料瓶1个,小三角板1个,剪刀1把,小镜子1面,一些清水,杯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常使用喷雾器浇花,只要手一推,水就喷射出来了。这种喷雾器是用什么原理制成的呢?下面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进行说明。

二、动手做

首先,在饮料瓶里装上清水,水面低于瓶口约3厘米。

然后,用剪刀在细吸管的三分之一处剪个口(要连接一半),并弯成90°角。(这一操作过程很重要,决定了实验的成败。)接着,把吸管长的一端插入水里,而短的一端放入嘴里用力吹气。观察:产生了什么现象?

三、研究研究

把小镜子放在旁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朝吸管吹气,从镜子里观察吸管里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四、知道吗

当我们朝弯折成90°的吸管用力吹气时,从小镜子里可以看到:瓶里的水被吸了上来,并变成小水珠从切口处喷射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使劲吹吸管时,使吸管切口处空气流速加快,气压下降。而瓶内的水受到正常气压的作用,把水压入吸管中,使吸管的水位升高。升高的水在切口处受到强劲的气流变成小水珠喷射出来。

前面那种喷雾器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的。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写密信

【教学目标】 利用“化学反应”写密信,并破解。【教学重难点】利用化学知识探索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白纸、毛笔、蜡烛、火柴、牛奶、白醋、洋葱汁、胡萝卜汁、等物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过电视剧中写密信的场景吗?在战争年代,情报工作者为了平安地送出情报而不被敌人发现,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写密信。我们也来写一写密信吧,探索其中的科学道理。

二、动手做

1、将牛奶放到小碟子里。

2、用毛笔蘸上牛奶,在干燥的白纸上写几个字。

3、等字迹干透后,白纸上的字不见了。

4、将这张白纸放在火上烘烤一下,观察纸上的变化,用同样的方法。

5、用同样的方法蘸取洋葱汁,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

6、使用白醋在白纸上定一行字,等字变干后,然后用洗净的毛笔蘸取胡萝卜汁均匀地涂在白纸上,红色的字现显示出来了。

三,知道吗?

1、牛奶密信拿到火焰上烘烤,就会显现出黄色的字迹,时间长了,字迹会变黑。原来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它们不耐高温,在火焰上烘烤后,高温使它们逐渐氧化,变成黑色的炭,于是在白纸上就出现了字迹。

2、使用洋葱汁一写密信时,葱汁可以与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类似透明薄膜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燃点比纸低,烤一下就会变成棕色。

3、白醋密信的秘密在于胡萝卜中的天然色素。它遇到酸会显现更明显的红色。【教学后记】

第四课色彩的探秘

【教学目标】

了解色彩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色彩的秘密。

【教学准备】

紫包菜(切碎)、烧杯、蜡烛、火柴、支架(可自制)、筛子;食醋、柠檬汗、啤酒、洗涤剂水、洗衣粉水、石灰水、几个透明的杯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术课使用的色彩可以调配而发生变化。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一种奇特的色彩变化。

二、动手做

在玻璃杯中装水加热。水沸腾后,把切碎的紫包菜放入水中,再加热几分钟。(注意安全!)当水变色后,把火熄灭。冷却后,用筛子过滤出紫包菜的水。观察:紫包菜水是_______________色的。

在6个透明杯里分别倒入少量的食醋、柠檬汗、啤酒、洗涤剂水、洗衣粉水、石灰水。

将紫包菜的水缓慢地倒入6种液体中。

观察6种液体颜色的变化,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你能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变色吗?

三、知道吗

原来,这6种物品可以分成两类:食醋、柠檬汗和啤酒属于酸性物质,洗涤剂水、洗衣粉水和石灰水属于碱性物质。把紫包菜的水加入酸性溶液中,它将变成各种红色;把它加入碱性溶液中,就会变成蓝色或绿色。所以,紫包菜的水能够帮助我们鉴别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科学上把这种液体叫做酸碱指示剂。化学实验中就有专门的酸碱指示剂。【教学后记】

第五课雨水侵蚀的建筑物

【教学目标】了解雨水中含有的成份,培养学生爱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爱护环境。

【教学准备】长度相同的粉笔2支,玻璃杯2个,清水,醋、大头针、标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时,常常会下酸雨。酸雨对城市建筑物有什么影响呢?

二、动手做

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2/3的清水和1/3的醋,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另一个玻璃杯中只放入清水,与第一杯溶液等量。在两个杯上分别贴上标签。

用大头针在两支粉笔上分别刻上“醋”和“水”字。

将刻有“醋”字的粉笔放进有醋溶液的杯中,把刻有“水”字的粉笔放进有清水的杯中。

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粉笔,对此观察两支粉笔有什么变化。

三、研究研究

1、收集一些鱼刺,分成两份,分别放在清水和醋里浸泡五分钟,观察两份鱼刺浸泡前后的变化。

2、准备2颗没有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在清水和醋里浸泡五分钟,取出后晾于空气中,每天比较观察它们的变化。

四、知道吗

把粉笔放入醋溶液中,马上会产生一些气泡,一段时间后,粉笔变软了,“醋”字也不清晰了,而在清水中的粉笔没有这些现象,刻下的字迹依然清晰。

原因是:含有醋的水是酸性溶液,它能与粉笔、鱼刺中的碳酸钙产生反应,逐渐侵蚀粉笔、鱼刺,使它们变软、受损。

根据科学测试工厂、汽车等排放的大量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这些污染物质溶解在雨中,就会形成一些强酸性溶液。这种带有强酸性溶液的雨水被称之为酸雨。

酸雨毁坏很多雕塑和建筑物等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因为这些文化遗产大多是用大理石等石头建筑的缘故。酸雨还能严重侵蚀城市建筑中的金属物件,加速它们的氧化(生锈),严重缩短建筑物的寿命。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空气不受污染。

【教学后记】

第六课电磁指南针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指南针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指南针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已淬火的长铁钉、漆包线、按扣、铁丝、瓦楞纸、剪刀、电池盒、7号电池、强力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利用这一性质,我国古代的人们发明了指南针。同样具有磁性的电滋铁是不是也具有指示方向的本领呢?我们不防动手做一个电磁指南针来研究一下。

二、动手做

1、制作方向盘

用剪刀把瓦楞纸加工成一个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小圆盘。给圆盘上面裱上一层白纸,在白纸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将圆4等分,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标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

取一根铁丝,让它穿过圆心,立在圆盘上,固定作为指针住。

2、制作指针

找到铁钉的重心,将按扣的扣帽用强力胶固定在铁钉的重心位置,让指针可以套在指针柱上自由地转动。再将漆包线沿同一个方向在铁钉上均匀地缠绕300匝。

3、组装

把电池盒固定在已绕好的电磁铁指针中心处,再在它的一侧固定开关。把电磁铁导线的一端接在电池盒的负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盒开关的一端,开关另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注意调整两端平衡。

三、试一试

1、接通电源,看指针能否指票南北方向。

2、把电池反过来装入电池盒,让它接触良好,指针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后记】

第七课

喷水火箭

【教学目标】了解喷水火箭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喷水火箭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饮料瓶1个,橡胶塞1个,气门嘴1套,卡纸、剪刀、双面胶、水、打孔器、杯子、打气筒、三角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玩过弹射火箭,它依靠弹力来升空。现在,我们也可以利用喷水的力量来发射火箭。

二、动手做

把可乐瓶的瓶盖打开,用橡胶塞塞紧瓶口,把杯子扣在橡胶塞上,到空旷的地方,两手同时用力挤压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1、喷嘴的制作

选择一个能够刚好塞住饮料瓶瓶口的橡胶塞。用打孔器在橡胶塞的正中打一个孔,使自行车的气门嘴刚好能够卡在里面,气门嘴的进气口朝着橡胶塞大的一头。

2、箭体的制作

取一只饮料瓶作为火箭的箭体。

再用一块扇形纸,做成一个圆锥体,将圆锥体套在饮料瓶底部,并用双面胶粘牢,便成了火箭头。

3、平衡翼的制作

按照教材第21页图4中所示尺寸与样式,剪下3块形状、大小相同的卡纸片,做成平衡翼。

并把它们分别用双面胶粘在箭体上,让它们能刚好将圆周3等分。

三、试一试

往箭体装入1/3左右的水,用力塞紧橡胶塞。把火箭放在发射架上(发射架可以用实验室的三角架代替),利用打气筒向进气口用力打气,直至火箭飞起来。

除了比试谁的火箭射得高以外,还可以进行火箭打靶训练,看谁的火箭能够打中靶心(请老师操作,让同学远距离观看)。

四、想一想

你能想办法控制火箭飞行的方向吗?

【教学后记】

第八课铁丝的小制作

【教学目标】

能用铁丝制作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用铁丝制作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教学准备】

铁丝若干、尖嘴钳、尺、汽车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千万别小看铁丝,它可以做成许多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相信吗?

二、动手做

1、信插

整个铁丝的长度大约为弹簧圈的直径×3.14×6+40(厘米)。

从铁丝的24厘米处开始弯制弹簧圈。弯制时可以将铁丝绕在直径为7厘米左右的汽水瓶上,做成弹簧状,然后按适当的距离扯开,并在两端各弯出一只支撑架,调至平衡后就可以插信件,也可以插上尚未看完的报刊。

2、笔插

整个铁丝长度大约为大圆直径×3.14×2.5+39(厘米)。

从铁丝的一端开始弯制。其中小圆直径为1.5厘米左右,大圆直径可以根据墨水瓶的直径而定。

使用时可将笔插固定在一个适当的底座上,然后即可放上墨水瓶,插上各种笔。

3、纸夹

剪下两段铁丝,一段为86厘米,一段为12厘米。首先取长铁丝,从约27厘米处开始弯制门状框。然后将支撑脚弯好。并将短的一根铁丝固定在下部。

制成后的纸夹可以夹草稿纸或备忘录等。

三、再试一试

你还想用铁丝制作什么呢?

我的设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九课自动加水器

【教学目标】

了解自动加水器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动加水器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

硬质钦料瓶、胶塞、硬塑料管、酒精灯、打孔器、搪瓷碗等、502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往往喜欢养些小动物,为了给它们喂水,得经常记着往盆里加水。但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为了不让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受干渴之苦,我们不妨动手做一个自动加水器,再也不必天天往盆里加水了。

二、动手做

1、把一个饮料瓶和搪瓷碗按教材第29页图1所示的位置固定在木板上。

2、在胶塞中间打一个孔,使塑料管能够穿过去并卡紧在胶塞中。

3、把塑料管预热后,加工成教材第29页图3所示的形状。将弯折后的塑料管短的一头套上胶塞塞紧瓶口,另一头伸向瓶外的搪瓷碗,比碗边低一点儿。

4、在靠近瓶底处打一个小洞,装上一个弯折成90°的塑料管作为水龙头,将塑料管与饮料瓶的接口处用胶水密封好,塑料管的另一头伸向碗底,用一个小塞子塞住。

三、试一试

1、把饮料瓶装好水,打开水龙头,水就会流到碗内。碗里的水位越来越高,浸没那根长塑料管管口时,水就不再流出来了。

2、如果碗里的水被小动物喝掉了,水位低了,长塑料管的管口脱离了水面,空气又能从塑料管进入瓶内,水又流出来了。

【教学后记】

第十课克隆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克隆技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克隆技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一个妈妈生下的宝宝可能像妈妈,也可能像爸爸,我们还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以用自己的毫毛变成小猴子。1996年7月,在英国诞生了一只小绵羊——多利,小锦羊多利既不是它妈妈和爸爸结合产生的,也不像孙悟空一样出现在神话故事里,它是被克隆出来的,人们叫它克隆羊多利。

二、知道吗

将一个细胞经过培养形成很多个相同的细胞,或者将一个基因经过复制产生许多个一样的基因,都叫克隆。在自然界有许多克隆现象。

找一棵树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它的每一片叶都好像是由同一片叶复制出来的。你还知道,有些植物,比如说柳树,只要将一根枝条扦插就可以形成一棵小柳树。这也是克隆。

见过双胞胎吗,同卵双胞胎实际上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克隆体。你就是爸爸和妈妈的综合克隆体。

当然,多利的产生不同于上面讲到的自然现象,它不是由羊妈妈和羊爸爸结合产生的,它没有爸爸,却有三个妈妈。

科学家从第一只羊妈妈身上取了一个卵细胞,从第二只羊妈妈身上取了一个体细胞,设法把这两个细胞经过处理,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并且逐渐变成可以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的胚胎细胞,等到形成64个左右的细胞时,就把它放到第三只羊妈妈的身体里,让它安安稳稳地发育变成小羊。

我们把克隆多利的实验过程说得很简单,事实上,整个实验的研究经过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并且实验成功的机会也是很小的。

如果克隆的技术成熟了,我们可以克隆出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动物,比如说,有一头奶牛产的奶比其他的奶牛都多,我们就可以克隆出很多产奶多的奶牛。

三、做一做

到互联网上搜索中国克隆技术的最新动态。

二、【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

海水淡化

【教学目标】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城市的甘露,人一刻也离不开水。我们也知道地球表面有70%以上是水。然而,我们也正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水荒,中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40多个。

二、知道吗

地球上的水有97%是海水,在为数很少的淡水中,还有一部分被人为地污染了。要迅速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水荒,得向海洋要水,把淡水从海洋里分离出来,使它能喝、能灌溉„„为此,科学家们已经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也许你会认为淡化海水非常简单,让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待水蒸气冷却、凝结后就变成了不含盐分的淡水了。确实就这么简单,但这种方法要消耗很多的燃料,很不合算。人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发明了多种淡化海水的技术,并且仍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来淡化海水。

1、利用太阳能蒸馏淡化海水

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装置:建造一个大水池,池里装满海水,水池底部和池壁涂成容易吸收热的黑色,水池上面盖一块透明度高的玻璃罩,并在玻璃罩边安装一些倾斜的沟槽。这样,海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后不断地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罩上凝结成水滴并汇集在沟槽里。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蒸馏海水装置建在希腊的帕斯诺斯岛上,夏季每天可以生产淡水60吨,阳光温和的冬季每天也可以生产淡水40吨。

2、闪急蒸馏海水淡化技术

在平常的条件下,水要到100℃才能沸腾(100℃就是水的沸点),如果降低空气的压力,那么水不到100℃也会沸腾,水也就更容易变成水蒸气了,也就是说,降低压力可以降低水的沸点。闪急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利用了水的沸点可以随着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点。先使海水在管道中加热,然后引到一个压力较低的蒸发室中(可以将部分空气抽走),被引入的海水会迅速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在装有冷海水的管道外凝结形成淡水。管道内冷海水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闪急蒸馏法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的海水淡化方法。

3、反渗透法淡化海水:人们发现,猪的膀胱有一种特别的功能,它能允许水进入而阻止盐分通过,这就是反渗透作用。人体细胞膜也有反渗透作用,人们运用这种原理,制成了一种反渗透膜,用来淡化海水,非常方便。现在淡化海水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你还知道哪些呢?

三、做一做:按每千克淡水加入55克盐的比例配置一些“海水”,再设法将水和盐分离。也许,你能发明一种新的淡化海水的方法。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

温室效应

【教学目标】①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和主要的温室气体

②知道地球表面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③知道遏制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难点】A 教学重点:知道遏制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表面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南极冰川融化图片、温室效应实验装置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南极冰川融化图片,探讨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温度上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二、温室效应

【观察与思考】P4图1-1温室效应实验装置图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信息提示》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 【板书】

1、温室效应的原理:温室气体如CO2吸收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多

2、主要温室气体: 多媒体展示】温室效应引起的危害介绍及土地沙漠化图片 【学生活动】思考并总结温室效应的加剧对地球有哪些危害呢? 【板书】

3、温室效应引起的危害(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京都议定书》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已经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了,我们作为地球的一份子,也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环境,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活动】提问:面对日益变长的夏季,你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

4、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

三、知道吗?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摄氏度。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

特殊视角发明法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习惯了的事物,如果换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就可以找到好的发明点。

长沙有位同学,有一次上课铃响后,边往教室跑,边把脏跳绳塞在口袋里,跑到教室,又把脏绳子塞到书包里,弄脏了口袋,弄脏了书包。她想,给脏绳子做件“外套”不就行了吗?她做了个跳绳袋,解决了问题。

二、知道吗

“自行车防护套”是日本一位小朋友发明的。因为他观察到放在露天下的自行车,下雨时坐垫会淋湿,夏天自行车坐垫又被太阳晒得很热。于是他就在自行车坐垫下面,预先装一个折叠式的防护套。它的侧面像把扇子,使用时只要将套子朝车头方向拉开,罩住整个坐垫,就可以防止被雨淋和太阳洒了。不用时,可放回到车座下面。

伸缩黑板刷是一位同学学习了“组合发明法”发明的。把黑板刷和折叠雨伞的杆组合在一起,擦黑板时,如果够不到黑板的上方,按一下把子上的按钮,杆就会伸长,再高的地方也可以擦到。用这种刷可以擦黑板,还可以擦玻璃、墙。这种刷后来改名叫“伸缩万能刷”。

热水瓶是家庭的日常用品,但是老人和小孩使用时并不那么方便和安全。由于倒水时必须提起水瓶使其倾斜才能将水倒出来,广州的一位同学就发明了带活动支架的热水瓶,在热水瓶壶上装一个支架,倒水时既少力又安全。

鱼身体表面一般都分泌有黏液,徒手抓鱼时常常会因为太滑而抓不住。有位小朋友发明的“抓鱼手套”,是在普通橡胶手套的着力点上贴上尼龙搭扣的小勾面,密集而弯曲的小勾大大培强了摩擦力,就连难抓的鲇鱼也休想跑掉。

这种抓鱼手套还适用于抓握做冰雕的冰块、被机油清洗过的零件、被清洁剂洗过的碗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上五种有意义的发明作品,设计精巧、实用、省力。虽然看似简单,但很多人不一定会想得到,说明这几位同学的观察力很强,善于动脑筋,想点子,具有创新精神。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

检核表法

【教学目标】

了解检核表法,通过观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了解检核表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核表法是对需要发明的课题,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个来检查、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发明创造的设想。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核。★ 现有的物体有无其他用途?

★ 现有的物体可否改变形状、制作方法、颜色、音响、气味? ★ 现有的物体能否扩大使用范围? ★ 现有的物体能否缩小体积、减轻质量? ★ 现有的物体有无代用品?

★ 现有的几种物体是否可以组合在一起? 检核表法是一种综合型的发明创造技法。

检核表法主要是让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突破旧的框框,闯入新的领域。

由于检核表法利用了集体的智慧,想像便可以大大丰富起来,使讨论活跃,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思维的发展会起连锁反应,在短暂的时间内爆发开来,好主意层出不穷,可望得到优秀发明方案。

【教学后记】

第二篇:六年级科技活动下册教案

飞机升空的秘密

飞机的机翼不能像鸟儿的翅膀一样扇动,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 我们用实验来研究。

准备:一张薄纸条和一张薄纸片,几本书;漏斗,乒乓球,蜡烛和火柴。动手做:将薄纸条的一端夹在书页中,其余部分自然下垂。像图中那样对着夹纸条处用力吹气。

观察纸条有什么现象? 你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研究:

1、将一张薄纸片夹在有一定距离的两本书页中,向夹缝吹气。

2、试试用漏斗乒乓球,吹蜡烛的火焰。会吸水的空气

小石头在大扫除时,正用喷雾器给花浇水。这时,正在一起浇水的永哲突然喊道:“看水枪!”并玩起了恶作剧。小石头当然不能输。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小石头的喷雾器性能不好,最终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我的喷雾器不好使呢?到底喷雾器是什么原理制成的呢?” 怎么做呢?

必备用品:吸管(细的)、可口可乐瓶(塑料瓶)、角尺。

1.首先,往瓶里装2/3左右的水。

2.在吸管的1/3处用刀切个口(要连接一半),并弯成90°。

弯成90°很重要,做得必须准确。

3.把吸管长的一端插到水里,而短的一端放到嘴里用力吹气。

角度为90°时,最为理想,不然的话或是水被吸进,或是在瓶里产生气泡。

为什么会那样呢?

吸管放到嘴里吹气,会使瓶里的水被吸上来变成小水珠喷射出去。

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空气也是从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所谓“气压”就是空气的压力。如果空气流动加快,那么它周围的气压就会下降,从而使其它地方的空气流向它的周围。

同样的原理,如果使劲吹吸管,那么出气口部分的气压就会下降,从而瓶中的水就会被吸上来。同时,被吸上来的水,因强劲的风速变成小水珠喷射出去。

喷雾器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当然,喷蚊器也是利用了相同的原理。你的手有多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 本活动要求两位同学合作,用铅笔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铅笔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铅笔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铅笔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铅笔捏住,并记录所捏铅笔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人类做出的各种反应都是由大脑发出指令的。它控制着人体的一切活动。脑是我们身体里掌管一切思维、学习、记忆、运动、情感和做梦的部位,是通过无数条神经和身体其他器官连接起来的。神经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大脑,也可以把脑发出的信息传递到其他身体器官。

问题

在这个游戏中,是大脑在指挥你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反应较快,有的人反映相对来说较慢。怎么才能知道你的反映有多快呢?你能想到好办法吗?

3.讨论

小组讨论,并提出研究方案(师生对方案进行点评)。4.任务

两位同学合作,用铅笔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铅笔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铅笔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铅笔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铅笔捏住,并记录所捏铅笔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教师一定要找学生出来作该实验的示范)

(1)同位同学相互试验。(2)填写实验报告。5.归纳

在这个实验中,你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吗?色彩探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色彩,探究色彩(颜料)的混合规律。

2、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色彩表现视觉感受、情感感受、味觉感受等。

3、唤起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表现及装点学习、生活环境的欲望。

4、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教学重点]:感受——色彩的魅力,探究——色彩的属性,体验——色彩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恰当运用色彩规律表达自我感受。[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词: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和现在一样,于是期盼着早晨一轮红日从天边升起,照亮这个七彩的世界!

环节

一、感 受 色 彩——自然中存在的色彩、生活中创造的色彩 教师 :展示:春夏秋冬、花鸟鱼虫等自然中存在的色彩资料并提问。(伴随鸟的叫声,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自然中存在的色彩。教师深情的语言:绿意浓浓、山花烂漫、金秋时节、碧海青山┅一切如诗如画!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一年四季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春天绿色多一些,夏天五颜六色的花开了,秋天是金黄色的季节,冬天给人蓝色、灰色、白色的感觉。

乙:自然界的色彩美妙、神奇,小到昆虫大到山川都存在着美丽的色彩变化,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它们的美。

丙:大自然妙笔生辉!

教师:引导学生伴随音乐欣赏图片。展示: 衣、食、住、行等生活中创造的美妙的色彩资料并提问学生:看了这些生活中人们创造的色彩,你又有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甲:色彩是可以搭配的,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好了给人感觉美观、有品位、有个性。

乙:色彩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美化了我们自己![阶段目标]唤起学生的热情和对色彩的观察。

环节

二、感受色彩魅力——主打红、黄、蓝三原色系列

教师:的确,无论是自然中还是生活中都存在着千变万化的美丽的色彩。对于色彩我们每个人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爱好。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学生:

1、红色喜好者:我特别喜欢红色,我认为在所有颜色中红色堪称老大。你发现了吗,许多国家的国旗上都有红色,尤其是我国的国旗;当有喜事的时候,红色也是首选。我们也常说那些歌星、影星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展示系列图片,师生共同欣赏。问题:你对红色有什么感受?

学生:甲:我喜欢红色,它让人感觉热情、温暖、喜庆、有活力。乙:红色给人以革命的激情,我国的国旗就是用鲜血染红的。丙:我不大喜欢红色,因为它让人想到流血、牺牲、战争。

学生:

2、黄色喜好者:要说颜色,那还得说黄色是老大。明星红了,那也得说“红得发紫”,黄色是中华民族历来最具代表性的颜色,黄色是皇帝的专利。看到黄色我就心旷神怡,因为我是炎黄子孙!展示系列图片,并提问同学对黄色的感受。

学生:甲:黄色给人光明、阳光、温馨的感觉。乙:我不喜欢黄色,它让我想到沙漠、干旱、枯燥。

学生:

3、蓝色喜好者:你没听人说“这事儿成了吗?”,答曰“黄了”,这黄色也不见得那么好吧!要想真正体会宽广和伟大,那还得说我们蓝色。展示系列图片,并提问“品位蓝色,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蓝色给人宁静、含蓄、深远、凉爽的感觉。

[阶段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色彩的魅力,关注学生的喜好。环节

三、色彩的调和

教师:的确,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其实,红、黄、蓝是色彩的三大“元老”,它们的美不分胜负、不相上下,形成“三色鼎立”之势。可是你们知道吗?它们之间的调和会产生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入三原色的调和实验。

学生:实验

1、红与黄、红与蓝、黄与蓝的调和(参与者每人至少调出三种颜色)

——色彩的三要素之色相的产生(调色后学生总结:两种颜色多少不同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

实验

2、滴管现象的观察(白加黄、蓝加黑)——三要素之明度、纯度的产生(与实验1同时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什么发生了变化?它们的黑白差别如何?)

教师:通过课件重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红、黄、蓝三原色相互调和产生了丰富的色彩面貌——色相

2、色彩的三个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3、三个要素的变化产生丰富多彩的色彩世界 雨水侵蚀的建筑物

近来小石头的爸爸常掉头发。所以一到下雨天就携带雨伞。说什么雨是酸性的,所以挨雨浇,头发会掉得更厉害,是真的吗?

“为什么酸性雨那么讨厌呢?” 怎么做呢?

必备用品:柠檬汁(橙汁)、水、长度一样的粉笔2个、玻璃杯2个、锥子(大头针)、标签、汤匙。

1.在两个玻璃杯中,一个里放2/3的水和一匙柠檬汁,然后均匀搅拌好,另一个杯中只放水。

2.在两个粉笔上用锥子(或大头针)尖分别刻上“S”和“Z”字。(注:S是酸性之意,Z是中性之意)

3.刻有“S”字的粉笔放进含有柠檬汁的杯中,在标签上写上“酸性”的字样,然后贴在该玻璃杯上。

4.刻有“Z”字的粉笔放进只装水的杯中,在标签上写上“中性”字样,然后贴在该玻璃杯上。5.放置24小时后,倒出溶液,对比一下两支粉笔。为什么会那样呢?

刻有“S”字样的粉笔由于变软已看不清字迹,而刻有“Z”字的粉笔,字迹还很清晰。

你注意到没有从泡在掺有柠檬汁的水中粉笔上产生的泡沫吗?含柠檬汁的水是酸性溶液,所以含有酸性成分。泡沫是这个酸性成分与粉笔中的石灰石(碳酸钙)所起反应的结果,和只装水的玻璃杯中的粉笔比较,就很容易知道这个差别了。

那么我们了解一下酸性雨好吗?即使是未被污染的雨也呈弱酸性。这是因为空气中的0.035%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中变成碳酸的缘故。

但是,从工厂烟囱里和汽车尾气中排泄的废气在大气中扩散,那就是另一种情形了。废气中含有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硫)或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溶解在雨中,就会生成硫酸或硝酸等强酸性溶液。这种带有强酸性溶液的雨水被称之为酸性雨。

酸性雨毁坏很多雕塑和建筑物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事实上,这些文化遗产大多数是用大理石等石头建筑的缘故。因为酸性雨与以碳化钙为主要成分的大理石起化学反应,所以才使大理石磨损得那样难看。电磁指南针

一、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2.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

二、课型:实验探究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指南针、小刀、实验报告。

2.演示材料——电磁铁、电池、大头针、课件、图片。

三、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游戏

2、回顾巩固

(1)同学们,你们玩过磁铁吗?磁铁有哪些性质?(2)怎样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磁铁?

(3)当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时,会有什么现象?

(4)怎样弄清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哪端是北极?哪端是南极?(可适当板书 磁铁:吸铁、有南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3.导入新课

5(1)出示电磁铁(不讲名称),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提问:它是磁铁吗?为什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这个装置有了磁性。)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小铁钉。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4.谈话:关于这个装置,你有什么问题?今天,同学们就一起来探究,好吗? 喷水火箭

一、仪器装置图:

二、仪器特点及用途: 1.特点:本学具是学生探索并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最好的材料。火箭的飞行原理、喷气飞机的飞行原理,均可从本学具腾空飞起得到启示。学生自己制作也很方便。

2.用途:用于演示反作用力使火箭腾空飞行的学生实验。

三、制作材料:

1.5升细长型雪碧瓶1只,橡皮塞1只,自行车内胎气门芯(全套)1付.四、制作方法:

1.将可塞紧可乐瓶口的橡皮塞中间打一孔,直径以自行车内胎气门芯的金属套管插入略紧为宜。

2.将自行车内胎气门芯的金属套管从废弃内胎上拆下,去除固定螺帽,从橡皮塞小的一端插入孔中,然后将气门芯内芯插入固定好(等于将自行车内胎的气门芯完整的移到橡皮塞中间)。

3.本学具的制作经指导,学生能很容易的完成制作。

五、使用方法:

1.可乐瓶中装入约三分之一的自来水,用装有气门芯的橡皮塞塞紧可乐瓶口。

2.可乐瓶倒置,用自行车打气筒向可乐瓶内打气约15次左右,当瓶内气压达到一定值时,瓶塞因压力而脱落,受瓶内高压气体作用,水则迅速喷出,可乐瓶因水的反作用力直飞至5楼高度。热气球的制作

热气球升空可证明空气里的物体也都受到向上的浮力,做一个热气球也很好玩,希望同学们试一试。

材料:约1米宽筒状地膜一块、约2米长竹篾一根、80厘米长细铁丝两根、小铁盒一个。

制作过程:(1)照图1把纸垫在地膜一端开口上,用加热后的烙铁(电烙铁也 可以)将地膜一端开口封死。

(2)照图2用竹篾将地膜撑开,成圆筒形状,同时把细铁丝做成“+”字形固定在竹篾上,放在开口向下一端。

(3)将小铁盒固定在细铁丝“+”字中央,小铁盒内可装酒精棉球(也可腊油灌满小盒,中间插入粉笔,粉笔头露出油面2毫米即可)。

实验方法:点燃酒精棉球(或点燃粉笔头),过一段时间地膜就会升空。铁丝小制作

引言: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初步掌握绘制简单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设计与制作时,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勇于创新的想象能力。

作品(照片): 设计图: 我非常喜欢用铁丝做些小制作,这是我制作的小电风扇和小台灯,满有那么回事的是吗?我把它们放在家里的玻璃橱柜内,客人们直夸我心灵手巧,我乐滋滋的。我验了:自己设计带来的无穷乐趣。自动加水器

农村的小朋友往往喜欢养些小动物,如小鸡、小鸭、小猫等等,为了给它们喝水,得经常往盆里加水。有位小朋友,发明了自动加水器,再也不用天天往盆里加水了。

材料:铁皮桶、圆木塞、硬塑料管和搪瓷碗。工具:虎头剪、钻子。制作方法:

1.在铁皮桶顶开一个圆洞。

2.用一个圆木塞,塞住桶顶的圆洞(见图1)。3.在圆木塞中间钻一个圆孔,插一根硬塑料管。管子伸向桶内的一头离开水面,另一头伸向桶外的搪瓷碗,比碗边低一点儿(见图2)。

4.在桶的下面开个出水口,装上水龙头,再接上塑料管,管子的另一头伸向碗底。

好,自动加水器做成了。当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流入碗内。碗里的水位越来越高,浸没那根长塑料管管口的时候,水就不再流出来了。

要是碗里的水被小动物喝掉了,水位低了,长塑料管的管口脱离了水面,空气又能从塑料管进入桶内,水又流出来了(见图3)。

这样,只要往大铁桶内加一次水,碗里的水始终是满满的,不用天天加水了。克隆技术

导学目标:

了解克隆技术的有关知识,有关克隆技术的作用及克隆人的反思。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价值规范教育,看事物“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突出体现:信息交流和研讨探究,良好价值规范的培养

教学准备:克隆羊“多利”图片、照片;关于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哺乳动物(兔子或小白鼠)一只;整理资料卡及图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疑中引题

出示一只小兔子。

提出问题: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谁生的?

只有兔妈妈行吗?没有兔爸爸行不行?

克隆技术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板书课题:克隆技术)

二、收集整理,交流探究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在研讨之前非常想听一听你们对哪些问题最感兴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可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时概括板书:

克隆技术 多利 克隆技术的现实意义

克隆人------------思考

1、收集资料、查阅筛选。

大家在课前收集了很多有关资料,为了让大家知道的更多,了解得更全面,老师也给你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筛选你们手中的资料,解决我们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2、列表整理,细致归纳 对于问题卡所提出的问题,我们经过集体讨论后把它进行整理,再进行细致归纳。

3、分析综合,深入探究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的体细胞大量复制出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百年不变的自然规律,这是遗传科学的巨大飞跃,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那么克隆技术有哪些现实意义呢?你认为这项技术广泛用于农业、医药有哪些好处呢?这个问题你们小组内首先进行交流。

克隆技术犹如一颗原子弹,它使世界各国感到惶恐不安,克隆羊成功了,克隆人也不是不可能,一旦克隆人怎么办?你同样克隆人吗?(讨论)

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就象我们一面充分利用核电厂的电,一面受着原子弹的威胁一样,克隆技术能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如:保持优良品种,拯救珍惜动物,进行医药生物研究。同时克隆对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挑战;对克隆人的现实问题无不令人担忧„„

4、发挥想象,大胆创造 有许多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未来的人类将更加广阔的利用克隆技术,你将是未来生物科学院的总设计师对于克隆技术你还有哪些新的设想呢?把你们大胆的设想通过画笔把它画在纸上好吗?

(绘制克隆技术画)

绘好后,展览也可向全体学生介绍

三、高度概括,总结全文

总结:全体同学们,我们做为未来的接班人,应更好的认识科学技术的现实意义 海水淡化

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叫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海水淡化的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1)从海水中取淡水,有蒸留法、反渗透法、水合物法、溶剂萃取法和冰冻法。(2)除去海水中的盐分,有电渗拆法、离子交换法和压渗法。

目前应用第一类方法为主。早在15世纪部分船舶就曾经以简易的蒸馏装置来解决船舶在长期航行中的淡水供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淡水供应逐渐紧张,造成有些沿海城市严重缺水。

因此,提高海水淡化的技术便成为开发新水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检核表法

检核表法是指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创造发明的课题,列出有关的问题,然后一个一个来检查、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这是一种能够大量开发创造发明设想的创造技法。

一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检核。

⑴、现有的发明有无其他的用途,包括稍作改革可以扩大的用途?例如:日本一家企业在检核理发用的电吹风的用途后,发明了一种被褥烘干机。

⑵、现有的发明能否引入其他的创造性设想,或借用、代替?例如:泌尿科医生引入微爆破技术,消除肾结石、膀胱结石;建筑工人用可烧穿钢板的电弧焊机为水泥打洞。

⑶、现有的发明可否改变形状、制作方法、颜色、音响、味道等?例如:将轴承的滚柱改成球珠,发明了滚珠轴承;为了便于隐蔽,把黄军装改为迷彩服。

⑷、现有的发明能否扩大使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例如:在两块玻璃中间加入某些材料,可使之成为一种防震、防碎、防弹的新型玻璃;往牙膏中掺入某些药物,使之成为具有防治口腔、牙齿疾病的药物牙膏。

⑸、现有的发明可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或分割化小等?例如:袖珍收音机、袖珍电视机、笔记本电脑、袖珍词典等的出现,为保管和使用带来了便利。

⑹、现有的发明有无代用品?例如:以塑代木、以铝代铜、以光纤代替电缆、用陶瓷发动机代替金属发动机等。

⑺、现有的发明能否更换一下型号、顺序等?例如:以前我国用的鞋号是沿用外国的,产品不适合中国人的脚形。后来,鞋厂重新创制鞋号,生产出来的鞋子就适合中国人的脚形了。

⑻、现有的发明是否可以颠倒过来用?例如:大炮原来是向上发射炮弹的,现在让它倒过来向地下发射炮弹式钢桩——直径50厘米、重191千克的钢桩一次可以射入地下很深。

⑼、现有的几种发明是否可以组合在一起?例如:橡皮头铅笔、橡皮头圆规、多用途铅笔盒等。

活动过程

1、思维训练

⑴、图13-1中正六边形长为1厘米,现用直径为1厘米的圆形纸片将其全部遮盖起来。问:至少要用几块这样的圆形纸片?

⑵、一个盘子里放一个水果,另一个盘子里放两个水果,如果要每个盘子里都是奇数个水果,又不能从放两个水果的盘子里拿走一个水果,应该怎么办?

⑶、如图13-2O1、O2|、O3、O4、O5是大小一样的五个圆。现O1圆要沿其他四个圆的外圈滚一圈,问:O1圆要滚动几周?

2、自行车通行证设计方案

中国是自行车大国,现在自行车失窃、无牌照行驶的情况很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如能做到自行车和汽车一样采用“通行证”行驶的办法,在骑车时把“通行证”装在自行车的显眼部位,不骑时随手取下收藏好。这样做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下面是几位青少年设计的自行车通行证。

方 案 一

有人将“自行车通行证” 设计成一个车钥匙坠的形式:它呈菱形,对角线长约50毫米一角打有一个孔,以便拴在车钥匙上。它的正面印有变形的“自 10 行车” 三字,作为标记(图13-3)。背面从上向下依次为车牌号、车主身份证号、车型和车身颜色等

项内容(图13-4)。

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可以随身携带;二是便于检查;三是可以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既便于分类管理,又起到装饰作用。

方 案 二

如图13-5所示,“A”是一个小钩,可以套在车闸把手上,也可以钩在钥匙环上。小钩用钢丝制成,紧紧碰在一块儿,板开后可以自行复位。“B” 是两块小磁石,可以放入小四处“C”,也可以吸在车把闸手上,起固定“通行证”的作用。“D”是小灯泡,便于夜间观察。“E”是信号发生器,当你锁车时,它会发出“请你拿下通行证”的声音(此装置无条件可以省去)。“F”为小装饰物,挂在腰间增加美观。车牌上的字(图中G)可做成反光比较强烈的白色,底色为绿色。

说明与延伸

1、检核表法是一种综合型的创造技法,被誉为创造技法之母。它是由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最先提出来的。

检核表法主要是让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突破旧的框框,闯入新的领域。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1、飞机升空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升空的秘密;

2、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一张薄纸条和一张薄纸片,几本书;漏斗、乒乓球、蜡烛和火柴。【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机的机翼不能像鸟儿的翅膀一样扇动,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研究

二、动手做

1、将薄纸条的一端夹在书页中,其余部分自然下垂。

2、像图中那样对着夹纸条处用力吹气。

3、观察纸条有什么现象?

4、你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三、研究研究

1、将一张薄纸片夹在有一定距离的两本书页中,向夹缝吹气。实验前,你预计会出现什么现象?

做一做,和你预计的现象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2、试试用漏斗吹乒乓球,吹蜡烛的火焰。

四、知道吗?

这些实验现象可以用一条科学规律解释:气体的流动速度增大,它对物体的压力会减小。当你向纸条上方吹气时,使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比下方快,气压比下方小,所以下方空气推动纸条上升。

当你向薄纸片的下方吹气时,导致下方气压小于上方气压,所以,纸片凹向夹缝。用漏斗吹不掉乒乓球,被吹蜡烛火焰倒向漏斗一侧,也是同样的道理。

飞机的升空也运用了这一科学规律。

飞机机翼上下两面的形状不同。由于空气掠过上机翼和下机翼所需的时间相同,当空气掠过上机翼的弧线造型时不得不多跑路,使空气流速快;下面的直线造型使空气流速慢。在飞机飞行时,机翼下方的气压大于上方气压,于是推动机翼向上运动,我们把这个力叫空气升力。当空气升力达到一定程度,飞机就能升空飞行了。【教学后记】

2、会吸水的空气

【教学目标】

了解喷雾器的制作原理,了解气压。【教学重难点】

了解气压。【教学准备】

细吸管1根,饮料瓶1个,小三角板1个,剪刀1把,小镜子1面,一些清水,杯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常使用喷雾器浇花,只要手一推,水就喷射出来了。这种喷雾器是用什么原理制成的呢?下面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进行说明。

二、动手做

首先,在饮料瓶里装上清水,水面低于瓶口约3厘米。

然后,用剪刀在细吸管的三分之一处剪个口(要连接一半),并弯成90°角。(这一操作过程很重要,决定了实验的成败。)接着,把吸管长的一端插入水里,而短的一端放入嘴里用力吹气。观察:产生了什么现象?

三、研究研究

把小镜子放在旁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朝吸管吹气,从镜子里观察吸管里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四、知道吗

当我们朝弯折成90°的吸管用力吹气时,从小镜子里可以看到:瓶里的水被吸了上来,并变成小水珠从切口处喷射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使劲吹吸管时,使吸管切口处空气流速加快,气压下降。而瓶内的水受到正常气压的作用,把水压入吸管中,使吸管的水位升高。升高的水在切口处受到强劲的气流变成小水珠喷射出来。

前面那种喷雾器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的。【教学后记】

3、你的手有多快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准备】铅笔、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第一轮:请你把手握成空心拳头,你的同学拿着铅笔垂直悬在你的拳孔上方。当你看到铅笔落下来的时候及时握住它。

你认为很容易,对吗?那么你亲自体验一下吧/ 第二轮:你和同学进行交换,观察同学是否能及时握住下落的铅笔。你的同学成功了几次?

二、比试比试

和同学进行比赛,看看谁成功的次数多。

三、研究研究

由你一个人的左右两手来完成这个游戏,你能成功几次? 通过上面三轮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四、知道吗

和同学进行游戏时,我的手为什么总是慢了一步呢?

“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当你去握同学掉下的笔时,眼睛先看到笔往下掉,然后给大脑一个信号,大脑接到这个信号后,再向手发出“握笔”的命令。等这个过程完成了,铅笔已经通过了你的拳心。所以你总是“晚”了一步。

为什么我一个人做总是成功呢?

“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因为让笔落下的命令和让手握住笔的命令是由你的大脑同时发出的,所以你能容易地把笔握住。

人们把判断情况和作出反应的一刹那,称作紧急时刻。紧急时刻越短,说明人的反应越快。

五、研究研究

1、利用上面握铅笔的游戏,和你的同学比比,谁的紧急时刻短。

2、小山子的手不小心被针扎了一下,感觉很痛,他连忙把手缩了回来。你知道“痛”的信息在小山子的身体是怎样传递的吗? 【教学后记】

4、色彩的探秘

【教学目标】

了解色彩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色彩的秘密。【教学准备】

紫包菜(切碎)、烧杯、蜡烛、火柴、支架(可自制)、筛子;食醋、柠檬汗、啤酒、洗涤剂水、洗衣粉水、石灰水、几个透明的杯子。【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术课使用的色彩可以调配而发生变化。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一种奇特的色彩变化。

二、动手做

在玻璃杯中装水加热。水沸腾后,把切碎的紫包菜放入水中,再加热几分钟。(注意安全!)当水变色后,把火熄灭。冷却后,用筛子过滤出紫包菜的水。观察:紫包菜水是_______________色的。

在6个透明杯里分别倒入少量的食醋、柠檬汗、啤酒、洗涤剂水、洗衣粉水、石灰水。

将紫包菜的水缓慢地倒入6种液体中。

观察6种液体颜色的变化,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你能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变色吗?

三、知道吗

原来,这6种物品可以分成两类:食醋、柠檬汗和啤酒属于酸性物质,洗涤剂水、洗衣粉水和石灰水属于碱性物质。把紫包菜的水加入酸性溶液中,它将变成各种红色;把它加入碱性溶液中,就会变成蓝色或绿色。所以,紫包菜的水能够帮助我们鉴别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科学上把这种液体叫做酸碱指示剂。化学实验中就有专门的酸碱指示剂。【教学后记】

5、雨水侵蚀的建筑物

【教学目标】了解雨水中含有的成份,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爱护环境。

【教学准备】长度相同的粉笔2支,玻璃杯2个,清水,醋、大头针、标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时,常常会下酸雨。酸雨对城市建筑物有什么影响呢?

二、动手做

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2/3的清水和1/3的醋,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另一个玻璃杯中只放入清水,与第一杯溶液等量。在两个杯上分别贴上标签。

用大头针在两支粉笔上分别刻上“醋”和“水”字。

将刻有“醋”字的粉笔放进有醋溶液的杯中,把刻有“水”字的粉笔放进有清水的杯中。

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粉笔,对此观察两支粉笔有什么变化。

三、研究研究

1、收集一些鱼刺,分成两份,分别放在清水和醋里浸泡五分钟,观察两份鱼刺浸泡前后的变化。

2、准备2颗没有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在清水和醋里浸泡五分钟,取出后晾于空气中,每天比较观察它们的变化。

四、知道吗

把粉笔放入醋溶液中,马上会产生一些气泡,一段时间后,粉笔变软了,“醋”字也不清晰了,而在清水中的粉笔没有这些现象,刻下的字迹依然清晰。

原因是:含有醋的水是酸性溶液,它能与粉笔、鱼刺中的碳酸钙产生反应,逐渐侵蚀粉笔、鱼刺,使它们变软、受损。

根据科学测试工厂、汽车等排放的大量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这些污染物质溶解在雨中,就会形成一些强酸性溶液。这种带有强酸性溶液的雨水被称之为酸雨。

酸雨毁坏很多雕塑和建筑物等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因为这些文化遗产大多是用大理石等石头建筑的缘故。酸雨还能严重侵蚀城市建筑中的金属物件,加速它们的氧化(生锈),严重缩短建筑物的寿命。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空气不受污染。【教学后记】

6、电磁指南针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指南针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指南针的制作过程。【教学准备】

已淬火的长铁钉、漆包线、按扣、铁丝、瓦楞纸、剪刀、电池盒、7号电池、强力胶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利用这一性质,我国古代的人们发明了指南针。同样具有磁性的电滋铁是不是也具有指示方向的本领呢?我们不防动手做一个电磁指南针来研究一下。

二、动手做

1、制作方向盘

用剪刀把瓦楞纸加工成一个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小圆盘。给圆盘上面裱上一层白纸,在白纸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将圆4等分,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标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

取一根铁丝,让它穿过圆心,立在圆盘上,固定作为指针住。

2、制作指针

找到铁钉的重心,将按扣的扣帽用强力胶固定在铁钉的重心位置,让指针可以套在指针柱上自由地转动。再将漆包线沿同一个方向在铁钉上均匀地缠绕300匝。

3、组装

把电池盒固定在已绕好的电磁铁指针中心处,再在它的一侧固定开关。把电磁铁导线的一端接在电池盒的负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盒开关的一端,开关另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注意调整两端平衡。

三、试一试

1、接通电源,看指针能否指票南北方向。

2、把电池反过来装入电池盒,让它接触良好,指针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后记】

7、喷水火箭

【教学目标】了解喷水火箭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喷水火箭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饮料瓶1个,橡胶塞1个,气门嘴1套,卡纸、剪刀、双面胶、水、打孔器、杯子、打气筒、三角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玩过弹射火箭,它依靠弹力来升空。现在,我们也可以利用喷水的力量来发射火箭。

二、动手做

把可乐瓶的瓶盖打开,用橡胶塞塞紧瓶口,把杯子扣在橡胶塞上,到空旷的地方,两手同时用力挤压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1、喷嘴的制作

选择一个能够刚好塞住饮料瓶瓶口的橡胶塞。用打孔器在橡胶塞的正中打一个孔,使自行车的气门嘴刚好能够卡在里面,气门嘴的进气口朝着橡胶塞大的一头。

2、箭体的制作

取一只饮料瓶作为火箭的箭体。

再用一块扇形纸,做成一个圆锥体,将圆锥体套在饮料瓶底部,并用双面胶粘牢,便成了火箭头。

3、平衡翼的制作

按照教材第21页图4中所示尺寸与样式,剪下3块形状、大小相同的卡纸片,做成平衡翼。

并把它们分别用双面胶粘在箭体上,让它们能刚好将圆周3等分。

三、试一试

往箭体装入1/3左右的水,用力塞紧橡胶塞。把火箭放在发射架上(发射架可以用实验室的三角架代替),利用打气筒向进气口用力打气,直至火箭飞起来。

除了比试谁的火箭射得高以外,还可以进行火箭打靶训练,看谁的火箭能够打中靶心(请老师操作,让同学远距离观看)。

四、想一想

你能想办法控制火箭飞行的方向吗? 【教学后记】

8、热气球的制作

【教学目标】了解热气球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热气球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大且薄的塑料袋、铁丝或竹丝、蜡烛、挂历纸、按扣、透明胶带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看过热气球表演,一个硕大的气球下面挂着一只大吊篮,人坐在吊篮里,不时地将火喷入气球内,气球带着人在空中自由地飘飞。

其实,热气球利用的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原理升上天空的。自己制作一个热气球,并把它放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二、动手做

用纸做一条纸蛇,把纸蛇的头部固定一粒按扣的扣帽。用小铁丝的一端顶住按扣,把它放到点燃的蜡烛的上方,纸蛇会动起来。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1、球体的制作

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的球体。首先,检查一下塑料袋是否漏气。如果有小孔,可以用透明胶补上。

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塑料袋是否漏气?

为了防止火焰烧着球体,可以用一根细铁丝或竹丝来回穿过塑料袋的边缘,将袋口撑成圆形的进热气口。

2、燃烧器的制作

把牙膏管壳撑成圆筒形,把蜡烛放在里面作为燃烧器。

3、拼接

沿燃烧器口3等分处分别系上3根细铁丝,铁丝的另一端与球体开口的铁丝圈(或竹丝圈)接牢。使燃烧器处于进热气口的中间。

三、试一试

点燃燃烧器中的蜡烛,就可以放飞热气球了。为了便于控制,一般可以选择在室内放飞。

四、比一比

谁制作的热气球放飞后的留空时间长?

五、想一想

为了延长热气球的留空时间,你认为可以把热气球做成什么颜色? 【教学后记】

9、铁丝的小制作

【教学目标】

能用铁丝制作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用铁丝制作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教学准备】

铁丝若干、尖嘴钳、尺、汽车瓶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千万别小看铁丝,它可以做成许多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相信吗?

二、动手做

1、信插

整个铁丝的长度大约为弹簧圈的直径×3.14×6+40(厘米)。

从铁丝的24厘米处开始弯制弹簧圈。弯制时可以将铁丝绕在直径为7厘米左右的汽水瓶上,做成弹簧状,然后按适当的距离扯开,并在两端各弯出一只支撑架,调至平衡后就可以插信件,也可以插上尚未看完的报刊。

2、笔插

整个铁丝长度大约为大圆直径×3.14×2.5+39(厘米)。

从铁丝的一端开始弯制。其中小圆直径为1.5厘米左右,大圆直径可以根据墨水瓶的直径而定。

使用时可将笔插固定在一个适当的底座上,然后即可放上墨水瓶,插上各种笔。

3、纸夹

剪下两段铁丝,一段为86厘米,一段为12厘米。首先取长铁丝,从约27厘米处开始弯制门状框。然后将支撑脚弯好。并将短的一根铁丝固定在下部。

制成后的纸夹可以夹草稿纸或备忘录等。

三、再试一试

你还想用铁丝制作什么呢?

我的设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10、自动加水器

【教学目标】

了解自动加水器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动加水器的制作原理。【教学准备】

硬质钦料瓶、胶塞、硬塑料管、酒精灯、打孔器、搪瓷碗等、502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往往喜欢养些小动物,为了给它们喂水,得经常记着往盆里加水。但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为了不让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受干渴之苦,我们不妨动手做一个自动加水器,再也不必天天往盆里加水了。

二、动手做

1、把一个饮料瓶和搪瓷碗按教材第29页图1所示的位置固定在木板上。

2、在胶塞中间打一个孔,使塑料管能够穿过去并卡紧在胶塞中。

3、把塑料管预热后,加工成教材第29页图3所示的形状。将弯折后的塑料管短的一头套上胶塞塞紧瓶口,另一头伸向瓶外的搪瓷碗,比碗边低一点儿。

4、在靠近瓶底处打一个小洞,装上一个弯折成90°的塑料管作为水龙头,将塑料管与饮料瓶的接口处用胶水密封好,塑料管的另一头伸向碗底,用一个小塞子塞住。

三、试一试

1、把饮料瓶装好水,打开水龙头,水就会流到碗内。碗里的水位越来越高,浸没那根长塑料管管口时,水就不再流出来了。

2、如果碗里的水被小动物喝掉了,水位低了,长塑料管的管口脱离了水面,空气又能从塑料管进入瓶内,水又流出来了。

【教学后记】

11、克隆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克隆技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教学重难点】了解克隆技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一个妈妈生下的宝宝可能像妈妈,也可能像爸爸,我们还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以用自己的毫毛变成小猴子。1996年7月,在英国诞生了一只小绵羊——多利,小锦羊多利既不是它妈妈和爸爸结合产生的,也不像孙悟空一样出现在神话故事里,它是被克隆出来的,人们叫它克隆羊多利。

二、知道吗

将一个细胞经过培养形成很多个相同的细胞,或者将一个基因经过复制产生许多个一样的基因,都叫克隆。在自然界有许多克隆现象。

找一棵树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它的每一片叶都好像是由同一片叶复制出来的。你还知道,有些植物,比如说柳树,只要将一根枝条扦插就可以形成一棵小柳树。这也是克隆。

见过双胞胎吗,同卵双胞胎实际上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克隆体。你就是爸爸和妈妈的综合克隆体。

当然,多利的产生不同于上面讲到的自然现象,它不是由羊妈妈和羊爸爸结合产生的,它没有爸爸,却有三个妈妈。

科学家从第一只羊妈妈身上取了一个卵细胞,从第二只羊妈妈身上取了一个体细胞,设法把这两个细胞经过处理,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并且逐渐变成可以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的胚胎细胞,等到形成64个左右的细胞时,就把它放到第三只羊妈妈的身体里,让它安安稳稳地发育变成小羊。

我们把克隆多利的实验过程说得很简单,事实上,整个实验的研究经过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并且实验成功的机会也是很小的。

如果克隆的技术成熟了,我们可以克隆出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动物,比如说,有一头奶牛产的奶比其他的奶牛都多,我们就可以克隆出很多产奶多的奶牛。

三、做一做

到互联网上搜索中国克隆技术的最新动态。【教学后记】

12、海水淡化

【教学目标】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城市的甘露,人一刻也离不开水。我们也知道地球表面有70%以上是水。然而,我们也正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水荒,中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40多个。

二、知道吗

地球上的水有97%是海水,在为数很少的淡水中,还有一部分被人为地污染了。要迅速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水荒,得向海洋要水,把淡水从海洋里分离出来,使它能喝、能灌溉„„为此,科学家们已经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也许你会认为淡化海水非常简单,让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待水蒸气冷却、凝结后就变成了不含盐分的淡水了。确实就这么简单,但这种方法要消耗很多的燃料,很不合算。人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发明了多种淡化海水的技术,并且仍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来淡化海水。

1、利用太阳能蒸馏淡化海水

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装置:建造一个大水池,池里装满海水,水池底部和池壁涂成容易吸收热的黑色,水池上面盖一块透明度高的玻璃罩,并在玻璃罩边安装一些倾斜的沟槽。这样,海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后不断地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罩上凝结成水滴并汇集在沟槽里。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蒸馏海水装置建在希腊的帕斯诺斯岛上,夏季每天可以生产淡水60吨,阳光温和的冬季每天也可以生产淡水40吨。

2、闪急蒸馏海水淡化技术

在平常的条件下,水要到100℃才能沸腾(100℃就是水的沸点),如果降低空气的压力,那么水不到100℃也会沸腾,水也就更容易变成水蒸气了,也就是说,降低压力可以降低水的沸点。闪急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利用了水的沸点可以随着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点。先使海水在管道中加热,然后引到一个压力较低的蒸发室中(可以将部分空气抽走),被引入的海水会迅速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在装有冷海水的管道外凝结形成淡水。管道内冷海水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闪急蒸馏法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的海水淡化方法。

3、反渗透法淡化海水:人们发现,猪的膀胱有一种特别的功能,它能允许水进入而阻止盐分通过,这就是反渗透作用。人体细胞膜也有反渗透作用,人们运用这种原理,制成了一种反渗透膜,用来淡化海水,非常方便。现在淡化海水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你还知道哪些呢?

三、做一做:按每千克淡水加入55克盐的比例配置一些“海水”,再设法将水和盐分离。也许,你能发明一种新的淡化海水的方法。【教学后记】

13、特殊视角发明法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习惯了的事物,如果换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就可以找到好的发明点。

长沙有位同学,有一次上课铃响后,边往教室跑,边把脏跳绳塞在口袋里,跑到教室,又把脏绳子塞到书包里,弄脏了口袋,弄脏了书包。她想,给脏绳子做件“外套”不就行了吗?她做了个跳绳袋,解决了问题。

二、知道吗

“自行车防护套”是日本一位小朋友发明的。因为他观察到放在露天下的自行车,下雨时坐垫会淋湿,夏天自行车坐垫又被太阳晒得很热。于是他就在自行车坐垫下面,预先装一个折叠式的防护套。它的侧面像把扇子,使用时只要将套子朝车头方向拉开,罩住整个坐垫,就可以防止被雨淋和太阳洒了。不用时,可放回到车座下面。

伸缩黑板刷是一位同学学习了“组合发明法”发明的。把黑板刷和折叠雨伞的杆组合在一起,擦黑板时,如果够不到黑板的上方,按一下把子上的按钮,杆就会伸长,再高的地方也可以擦到。用这种刷可以擦黑板,还可以擦玻璃、墙。这种刷后来改名叫“伸缩万能刷”。

热水瓶是家庭的日常用品,但是老人和小孩使用时并不那么方便和安全。由于倒水时必须提起水瓶使其倾斜才能将水倒出来,广州的一位同学就发明了带活动支架的热水瓶,在热水瓶壶上装一个支架,倒水时既少力又安全。

鱼身体表面一般都分泌有黏液,徒手抓鱼时常常会因为太滑而抓不住。有位小朋友发明的“抓鱼手套”,是在普通橡胶手套的着力点上贴上尼龙搭扣的小勾面,密集而弯曲的小勾大大培强了摩擦力,就连难抓的鲇鱼也休想跑掉。

这种抓鱼手套还适用于抓握做冰雕的冰块、被机油清洗过的零件、被清洁剂洗过的碗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上五种有意义的发明作品,设计精巧、实用、省力。虽然看似简单,但很多人不一定会想得到,说明这几位同学的观察力很强,善于动脑筋,想点子,具有创新精神。【教学后记】

14、检核表法

【教学目标】

了解检核表法,通过观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重难点】

了解检核表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核表法是对需要发明的课题,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个来检查、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发明创造的设想。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核。★ 现有的物体有无其他用途?

★ 现有的物体可否改变形状、制作方法、颜色、音响、气味? ★ 现有的物体能否扩大使用范围? ★ 现有的物体能否缩小体积、减轻质量? ★ 现有的物体有无代用品?

★ 现有的几种物体是否可以组合在一起? 检核表法是一种综合型的发明创造技法。

检核表法主要是让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突破旧的框框,闯入新的领域。

由于检核表法利用了集体的智慧,想像便可以大大丰富起来,使讨论活跃,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思维的发展会起连锁反应,在短暂的时间内爆发开来,好主意层出不穷,可望得到优秀发明方案。

【教学后记】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美版)

第1课 请到绿色商店来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掌握商品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为喜欢的产品做一个广告设计。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并对喜欢的物品做一个广告设计,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广告设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1.同学们都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

2.新学期的期望: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进入小学最后一学期的学习中。在这儿,我希望所有同学在新学期里有更大的收获,以优异的成绩来告别母校,升入初中学习。3.新学期的要求:备好学具;爱惜书本;遵守纪律;认真作业; 4.奖惩办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五星或红旗。(奖惩办法略)

一、谈话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情境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回答)2.老师小结: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图片展示并介绍: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3.教师小结: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认识了解绿色食品标志和中国环境标志。说说标志中的形状,图形和象征意义。5.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欣赏书中图片: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

二、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品名和产地等文字及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2.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出示几种实物包装,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归纳:简洁、醒目、美观。

(2)设计的方法

A.运用抽象图形或具象图形表现。运用抽象图形的设计可采取色块组合的方法,色块可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色块的形可采用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运用具象图形的设计则可根据所要包括物品的形象、功能、属性等进行图形创意,要注意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之间视觉要素的对比和统一。

B.包装的装饰配色可采用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组合,还可以采用渐变的形式,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当与商品的属性相配合。

(3)制作

A.按照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需恰当合理。

B.参照教材上的示意图,运用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a)呈现绿色食品包装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

(b)呈现多种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的绿色物品包装。

(c)图形、颜色、文字搭配合理协调的包装和与其相反的包装。

三、创造表现。

1.作业要求: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画一画简单的包装设计示意图。2.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2.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欣赏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2.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第二课时(总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街边、建筑物或商场里的广告设计,你们能谈一谈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一个设计吗?(学生回答、讨论)2.展示精美广告设计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广告的奇妙世界,了解广告画的组成要素——图形、色彩、文字。

3.引入课题——广告设计。课件展示或回忆:各种精彩广告设计,并配有广告语的声音。

二、深入感知:

1.提问思考: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深入感知教师小结:创意新奇,精美别致,视觉冲击力强。起到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2.欣赏分析,了解广告设计的组成要素。

(1)商品的图形精美,有代表性。

(2)精彩的广告语,要求: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

(3)色彩视觉冲击力强,感染力充分。3.制作过程:

(1)构思: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5.游戏,启发思维。由一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你看到了某某,想到了某某,同教材示意图。

三、尝试作业、反馈指导。1.尝试制作构思草图。

2.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3.教师小结:广告版面的图形应与文字相巨配合、对比协调、形式均衡。4.欣赏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

(1)展示学生作品。

(2)图片展示: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及相对应的版式结构示意图。

四、创造表现。1.出示作业要求。2.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析交流,延伸应用。1.讨论评议

互评: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师评: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2.渗透环保意识,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3.鼓励学生布置绿色商店,进行模拟交易学生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2课 城市灵光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画一画并尝试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表现标志性建筑和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教学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卡纸等。

第一课时(总第三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书中图片: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问: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其中你觉得很特别的建筑是?(引导生找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教师做简单介绍: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入课题。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板书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2.交流欣赏: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

2.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四课时)

一、展示上节课描绘较好的作品,为作品修改提供参考。

二、学生继续上节课作业,将细节描绘出来。

1.修改建筑图,突出主体。

2.上色。

3.整理完成。

三、展示评价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第三课时

一、欣赏分析:

1.学生欣赏书中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问:建筑的基本形一般有哪些?这些建筑模型分别采用了哪些材料来进行制作?你认为它们造型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2.教师归纳总结:

建筑的基本形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多面体等。

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KT板、泡沫板、木材等。

二、交流体验:

1.展示纸制建筑模型。

其实,简单的纸材通过剪贴折压成型也能做出很多富有造型变化的建筑模型。

2.看一看、拆一拆、学一学。

每一小组发给一座建筑模型,学生观察和讨论其制作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拆开重组的方式更直观地掌握制作步骤。构思新的设计创意。

3.学生代表简单演示制作过程并总结制作方法:折——粘——剪——整理成型。

三、自主创作:

1.提出作业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合适的纸张,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一件或多件建筑模型进行组合拼装。

(2)注意加入自己独特的构思,设计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3)巧妙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或其他小饰品进行点缀。

(4)制作的同时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

2.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完成创作的小组同学将作品摆放至“展台”,和其他小组的作品组合成建筑群。

2.自由欣赏参观,引导学生从造型的独特性、色彩的搭配等方面来评价作品。

五、拓展延伸:

想象用用易拉罐、包装盒等各种废弃材料制作成的建筑模型:告诉学生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渗透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改变视觉角度,并能学会俯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俯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第一课时(总第五课时)

一、导入

师生看课本,体验俯视角度拍的图片。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1.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运用

3课 俯瞰山川

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欣赏10页下边的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升华学生对俯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

1.摄影作品欣赏:用俯视角度拍摄的《流动的长城》给你什么感觉?

2.作者是怎么表现出俯视的感觉的?

3.如果这些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画,效果会怎样?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第二课时(总第六课时)

一、欣赏感受: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以俯视角度表现的一些摄影作品、动画作品和绘画作品。

2.欣赏老师收集的摄影作品:

师生看一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拍的吗?

师生交谈区分视角的方法,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

二、交流尝试:

1.信息交流: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视角),集体解决。

(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

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学生边说,老师边指导学生选择书中图片资料并适当演示)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课件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视角度的画面。

1.找别扭。

(1)教师演示画一画,学生找别扭。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景物特征: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

2.欣赏《河畔》,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这两幅画你喜欢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另一幅画面线条组织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

(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

四、创作评析:

1.学生继续作业。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五、拓展运用:

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生活场景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观察活动中经常变换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意外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如:几米漫画作品欣赏。问:作者为什么要用俯视的角度来画?如果用平视的角度呢?(作业时间不够,可延长1个课时)

六、教学后记

第4课 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2.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3.分析、探讨在过程中渗透的相关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并能简单评述作品。

教学难点: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课本、笔、纸等,如果要体验国画,还应准备国画相关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七课时)

一、出示的作品,学生欣赏。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画家及生平。

1.教师对齐白石生平作简介。

2.讲讲有关齐白石的故事。

(1)齐白石画虾。《群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2)齐白石画花鸟鱼虫的小故事。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

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尝试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

(1)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三、评述过程

1.帮助学生进行评述归纳。

2.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四、拓展过程

1.为学生介绍相关网址,推荐相关书籍。

2.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总第八课时)

一、欣赏感受:

1. 赏画导人

2. 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3.揭示课题:画坛巨匠——毕加索

二、交流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l.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

三、欣赏评述:

1.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2.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问: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什么?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四、模仿、体验:

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五、学习评价:

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体验国画时,可延长1个课时)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人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2.怎样将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更有艺术性。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音乐。

第一课时(总第九课时)

一、尝试作业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难点: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录音机播放乐曲。)

二、方法指导

1.教师示范

5课 音乐会

(1)基本形的制作: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

(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3)黏结要牢固。

三、拓展思路

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

(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小结: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四、观赏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五、再次作业

1.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生利用纸筒或纸片制作立体形,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六、评析作业

1.欣赏、评析作品。

2.学习迁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场面和画面。多米诺骨牌,申奥会上的扇子舞,古人的书法等等。

3.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图片欣赏。

六、教学后记

第6课 我来玩电脑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学习基本的电脑美术实用技巧,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用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软件来表现独特的画面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有序地制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人

1.出示一张风景图片,然后展示通过 Photoshop处理过后的其他四种效果图片(色调变化、纹理变化、水彩变化、塑料化变化),请学生通过点击放大欣赏。

2.问:这和原来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吗?

3.其实运用我们手中的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4.教师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当场示范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打开Photosh

叩,二、打开图片,三、在色彩平衡中改变色调。)

5.小结:四个步骤,1分钟不到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一张图片改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色调和效果。这就是电脑美术的优势。想不想一起来试试呢?

6.那我们就一起来玩电脑吧!出示课题——《我来玩电脑》。

多媒体展示系统:教师演示Photoshop软件功能,了解基本工具

1.学习打开、保存、退出的基本方法。

2.介绍下拉菜单中“图像调整”和“滤镜”两个部分。

3.学习撤销操作的方法。撤销一步可以用快捷键Ctrl+z,撤销几步可以打开右边工具控制面板中的“历史记录”。把“历史记录”向上移动就可以了。“历史记录”可以清除鞠步记录。

二、尝试制作

1.选择一张图片,练习改成你喜欢的样子,并给新图片取一个名字。

2.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的。

教学展示:可供选择的风景或静物图片。

三、游戏

1.找一找书上的两个机器人,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一共有ll处,你能用铅笔把它们标注出来吗?

2.请最快的同学上台来标记给大家看。

四、学习制作方法

1.小结:后图是经过了Photosh叩修改变成的。通过修改,我们也可以把一些图片改变得不一样。

2.学生讨论尝试方法:选取工具栏中的仿制图章工具.按住All键,点选图中需要复制的地方,然后放到另外的区域,按住鼠标移动进行复制.

3.学生尝试一个小图形,进行练习。

五、学生作业

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供学生选择进行修改制作。

2.将自己修改过的画面和原画面一起上传到教师电脑中的共享文件夹中。

六、游戏、评价

1.进行游戏:互相找找同学修改后的图片的区别。

2.说说你找到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谁修改得最精细。

第二课时(总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学习基本的电脑美术实用技巧,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用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软件来表现独特的画面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有序地制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古代神话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拔一把身上的毛,吹一口气就能变出很多很多小猴子来。这个神话在我们的电脑里面变成了现实。老师这里也有一只小猴子,你能在电脑中变出很多很多小猴子来吗?(用软件PowerPoint制作)。

2.请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电脑里面最常用的什么功能?(复制,粘贴)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制作方法。(先选中小猴子,选择“编辑”一“复制”,然后选择“粘贴”。不断粘贴,可以复制出许多小猴子。)

二、探索方法

1.怎样让小猴子变高变瘦一点,或者变矮变胖一点呢?

2.学生回答并上台在教师电脑上尝试(选择图片以后,拉动图片周围的小方块就可以自由变幻了)。

3.教师演示,我们还可以对小猴子旋转、翻转,做出更多的不同样子的小猴子。

三、尝试制作

老师这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卡通人物,你们也来试试,用复制、粘贴、翻转等方法做出有趣的画面。

提出问题:

1.提问: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2.小结问题:有底色的卡通形象,复制以后,底色也复制出来了,不好看。怎么办呢?

解决问题 :

1.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

2.小结归纳:有两种办法。

(1)如果背景的颜色单一,点击“视图”一“工具栏”一“图片”。打开图片工具,选择设置透明色,可以把单纯的背景色去掉。

(2)如果背景的颜色复杂,选用魔术棒橡皮擦工具,可以擦掉一块块相似的颜色,再用橡皮擦擦掉多余的部分。然后保存成.JPG文档,插入PowerPoint就可以了。

四、比较、欣赏

1.比较三张图片,一张使用了背景,一张没有使用背景,一张背景比较花、乱。你更喜欢哪张呢?小结:有背景的图片更漂亮,但背景应该衬托主体图片,不能太花、太乱。

2.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和别的同学的作业。

五、设计制作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音乐和优秀图像画面。

六、欣赏评价

介绍自己设计的图像,大家共同推选出最有趣的图片、最有创意的图片、最精美的图片。

七、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

7课 兵马俑

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 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三、尝试制作、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四、作品反馈、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二课时(总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当地出土文物中有哪些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学生各说各自的见闻)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吧!

二、观察赏析、描述评价

1.展示“彩陶舞蹈纹盆”的实物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彩陶盆形是什么样的?盆口与盆底有什么特点?

2.这个彩陶盆是制作于什么时代?想像彩陶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样的情景?

3.讲一讲它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总结:欣赏一件艺术珍品首先应了解其时代背景,观察其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对准确完整的评述。

三、探讨研究、学习借鉴

1.展示四羊方尊(青铜器)、汉墓T型帛画(染织品)、玉凤(玉器)、彩绘陶鼎(陶器)等代表不同材质的珍品图片。

2.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观察研究,分析每一种艺术瑰宝的历史年代、尺寸大小、造型设计、纹饰特点、材质用途以及艺术感受。

3.开小型报告会,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尊”是一种盛酒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体现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T型帛画: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帛画可分上、中、下三部。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

玉风: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晶莹洁净。体扁,侧身回首状。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彩绘陶鼎: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

课件展示各种艺术瑰宝的图片。

四、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各组把四种艺术瑰宝的纹饰描下来,要求精细美观。

2.学生相互评价,师生一起讨论各种纹样的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品。

五、课后拓展、调查了解

1.上网查询书中三种艺术品的相关资料。

2.课后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认真了解各种文物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导入课题

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二、尝试表现 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8课 光影变幻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四、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总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立方体、铅笔、纸。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展示《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展示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五、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六、教学后记

第9课 走向明天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感想 讨论方案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

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二、欣赏评述 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

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

色彩装饰:是否具有艺术性。

三、延伸应用 设计制作

1.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活动安排: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四、展示交流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提供背景音乐: 《友谊地久天长》。

五、赠送体验

配合班主任开展“走向明天”的主题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纪念板”赠送给学校大队部。

第二课时(总第十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入新课

l.引导学生观看自己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毕业留言册。

提问:看完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2.学生漫谈。

3.教师小结并回忆:这样一本留言册,我将它装饰得异常精美,我认为一本毕业留言册完全可以算是一件艺术品,而且是那种可以永久性珍藏的艺术品。每当我觉得生活中

灰色的东西占了大多数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找到这样一本留言册来翻看一下。里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行行真挚的话语,有些优美,有些朴实,甚至有些尖锐,但的确常常勾起我一些纯真而美丽的回忆。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学生讨论制作留言册页的基本方法。

剪贴照片:将照片贴在自己满意的位置。

绘画装饰:运用“平面设计”的知识合理装饰。

文字书写:写出自己的毕业感言以及对同学的美好祝愿。

2.欣赏精美的毕业留言册页。

三、创造表现 实践参与

活动安排:设计几张毕业留言册页,贴上照片,写上毕业留言。

活动要求,使学生能更明确活动要求。

四、畅谈互赠 体验真情

1.整理装订毕业留言册,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装订方法进行装饰。

2.畅谈小学六年以来你印象深刻的往事。

3.谈谈对明天的期望。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八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

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2.教师小结: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

第10课 小园艺师

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欣赏引导

1.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2.互动交流 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

一般内容:

山石:假山、石碑、石柱、雕塑„„

水:水池、小溪、喷泉„„

树木花草: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

路桥: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

建筑、配景: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

示范提示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三、自主创作

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

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四、评价活动

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总第十九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随堂欣赏、导入激趣

揭示课题 :

1.小结上一课,我们了解了园林建造的一般知识,并且尝试了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

2.与学生一起欣赏苏州园林,一起感受中国造园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积累素材,给予启示。

二、感知材料

1.看看师生共同准备的各种材料,说说分别适合制作园林模型中的什么内容。

2.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演示。

三、合作学习尝试体验

1.分组: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

2.分工:分别设“艺术总监”、“建筑师”、“架桥师”、“花木造型师”等职务。

3.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补充给各组,带动大家,共享材料。

4.教师到各组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造型、粘贴、拼合中的难题。

四、欣赏评价

1.共同欣赏合作学习的成果。

2.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集体创意进行介绍演讲。

3.教师请各组同学在本组作品前拍照纪念,照片将贴在本班队角上,让这次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在队旗下,得到升华。

五、课堂总结

1.教师根据各组学习情况和作品进行总结评奖,分别授予“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制作奖”。

2.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恢复教室整洁。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

1.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纸、铅笔。

第一课时(总第二十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1.出示三篇文章《草船借箭》、《我的妈妈》、《乡村傍晚》的片段依次把文章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

2.出示三幅画,提问: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4.揭示课题——《给文章配画》。

二、启发引导

11课 给文章配画

1.提问:请大家看这三幅画,你为什么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分别是哪篇文章的配画呢?

生:因为这些配画都画出了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2.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中的形象化词语。

三、教师示范 方法指导

出示文章片段,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欣赏画家作品。

3.欣赏较早的文学插图及现代的连环画。

五、学生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作品。

2.台下学生根据展示的作品看图说文。

3.看图说文与原文章的比较对照。

六、教学后记

(出示作业要求)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第一课、人造“雪景”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科学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什么叫升华、凝华。教 具

铁皮、蜡烛、火柴、支架、带绿叶的小段树枝、玩具小樟脑丸、玻璃杯、屋、泥土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你们喜欢冬天吗,喜欢冬天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色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模仿雪的形成,制造人工“雪景”。

二、准备好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

樟脑丸、玻璃杯、铁皮、蜡烛、火柴、支架、带绿叶的小 段树枝、玩具小屋、泥土等。

三、动手做

1、铁皮中心放置几颗樟脑丸,周围用泥土围住,并用树枝和玩具小屋布置成景物。

2、用玻璃杯倒扣在整个景物上,杯口边缘围上一圈泥土。

3、将布置好景物的铁皮放在支架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火焰,使加热位置对准樟脑丸。

4、等樟脑丸变小后,熄灭蜡烛。

待杯中温度慢慢下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四、知道吗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雪”是从哪儿来的呢?

1、升华

樟脑丸的主要成分是萘。实验中,蜡烛火焰给樟脑丸加热,是樟脑丸中的萘由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气体状态,漂浮于杯里的空气中,所以,杯中樟脑丸越来越小。萘,固体,—— 受热 萘,气体, 科学上把某物质由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气体状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 熄灭蜡烛后 ,杯中的空逐渐冷却,萘也由原来的气体状态受冷直接变成固体状态,附着在树叶、泥土、小屋及其他物体上,就好像下一层薄薄的雪。萘,气体,——受冷 萘,固体, 科学上把某物质有气体状态直接变成固体状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五、拓展训练

在生活中,我们还见到过其他物质是否存在升华和宁化的现象吗?

第二课,神奇的力量

教学目的

轻物体吊起重物体的原理。

解释生活中人们利用轻物体吊起重物体的原理。

重点、难点

轻物体吊起重物体的原理。

教 具:乒乓球、广口瓶,两张一定距离的桌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乒乓球被一个广口瓶罩在桌上。不准把瓶翻过来,更不能用手接触乒乓球,你能把乒乓球从这张桌子移到1米远的另一张桌上吗?你会使用什么方法?

二、动手做

把乒乓球放在桌上,上面倒扣一个广口瓶。

握住瓶子贴着桌面做快速饶圈运动,带动乒乓球沿着瓶子内壁做旋转运动。在乒乓球不断旋转的同时,提起瓶子移到另一张桌子,乒乓球也被带过来了。在乒乓球沿着瓶子内壁旋转时,手有什么感觉,如果你用空瓶子做饶圈运动时,手有这种感觉吗?

三、研究

我们准备下面的材料,做一个轻物吊起重物的实验。一块橡皮,中间打孔,、一根牢固的绳子,一个线轴、一枝钢笔,或其他重物,用绳子穿过线轴的孔眼。将橡皮和钢笔分别系在细绳的两端,橡皮在上端,钢笔在下端。一只手握住线轴,另一只手握住底下的绳子。然后开始在头顶上旋转线轴,旋转时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使上面的橡皮也旋转起来。注意安全,千万别伤着别人和自己,观察下面吊起的钢笔有什么现象。

试一试,用橡皮旋转产生的力量最大可以吊起多重的物体

四、知道吗

乒乓球在瓶内进行旋转运动时,瓶壁对它施加了摩擦力。当摩擦力大小等于乒乓球重力大小时,乒乓球就不会从瓶口掉下来,而可以被瓶带到任何地方。在线轴带动橡皮做旋转运动时,细绳中的拉力悬吊起钢笔等重物。当橡皮旋转速度减慢时,拉力变小,钢笔因为受到地球引力而向下运动。

第三课 滚回来的乒乓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乒乓球滚回来的原因。

2、使学生明白乒乓球滚回来受到的两种力。重点、难点

乒乓球滚回来的原理。

教具:乒乓球、呼啦圈、铁环、圆形瓶盖、足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常,我们用力向前推某种物体时,被推动的物体会向前运动,运动的方向和作用力的方向总是保持一致。可是乒乓球不一定听“使唤”,它滚出去后还能自己滚回来。你相信吗?

二、动手做

将乒乓求放在平整的地面,用手沿着它的边缘向下猛压。猜一猜,乒乓球会怎样运动,试一试,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乒乓球朝前滚了一段距离后,却自动地滚回来。难道乒乓球不受力的控制了吗?

我们换一些方法把乒乓球弹出去,乒乓球自己会滚回来吗?

三、研究研究

a)这是不是乒乓球的特性呢,别的物体也能这样滚回来吗,用呼啦圈、铁环、瓶盖、足球、篮球等物体试一试。

想一想,怎样用力的?做一做,这样用力,它们滚回来了吗,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认为还有哪些物体能这样做?

b)你能不能让乒乓球向后运动一段距离后,又沿原路返回呢?

四、知道吗

乒乓球真的不受力的控制吗?原因在于我们对乒乓球的用力方式。当我们沿着乒乓球的边缘向下猛压时,使乒乓球受到了两个力,一是向前运动的力,二是向后滚动的力。

乒乓球开始运动时,向前运动的力大于向后滚动的力,所以球向前滚动。在向前滚动的路程中,向前运动的力逐渐与接触面的摩擦力相抵消,力量逐渐减小。等到向前运动的力小于向后滚动的力时,乒乓球就会向后滚回来。

第四课 感受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目的

1、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作用。重点、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 具

小苏打水、醋、勺、玻璃瓶、图钉、一根约50厘米的木条,两个同样的塑料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氧化碳气体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可我们却看不见它,摸不着它。让我们用一些小实验来感受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二、动手做

在木条的两端分别挂上一个塑料袋,把木条的中点架在图钉的钉尖上,借助桌子边角,组成一个简易小天平,并调整它的平衡。把一勺小苏打放进玻璃瓶,再倒一些醋,瓶中立即出现泡沫,说明有气体产生这就是二氧化碳。把瓶子向其中一只塑料袋中慢慢倾斜,别让瓶中的液体流进塑料袋,观察天平有什么现象,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三、研究研究

在3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中,分别按照水和雪碧的不同比例盛上等量的混合液。然后在各个杯中同时放入1颗葡萄,观察杯中的葡萄分别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四、知道吗

当瓶子里产生二氧化碳后,将瓶子往塑料袋慢慢倾斜时,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被倒入了塑料袋中。由于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天平失去平衡,向倒入了二氧化碳气体 的塑料袋一端倾斜。

在平时喝的雪碧、芬达等一些碳酸饮料中,充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把葡萄放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汽水时,二氧化碳气泡便附着在葡萄的表面,气泡附的多的葡萄,浮力增大,就浮上来了。葡萄浮到水面后,二氧化碳气泡消失,浮力减小,所以葡萄就再次沉下去,等到蓄积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泡,它又会浮上来,如果不挪动它,这样的沉浮现象可持续一天左右。

第五课 舌的分工

教学目的

1、了解舌的不同部位的味觉的敏感性。

2、了解舌哪些部感觉最敏捷。重点、难点

测试舌的不同部位感觉程度。教 具

浓糖水、浓盐水、浓咖啡、醋各1小杯,冷开水2杯,干净毛笔1支,或筷子1根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

人的舌可以品尝食物中的各种味道。舌的各处所尝的味道都一样吗?舌是不是也需要“分工合作”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仔细感觉吧!

二、动手做

把毛笔浸湿,蘸取浓糖水去碰舌尖、舌的边缘和舌的根部。

1、你认为舌哪个部位对甜味感觉最灵敏,2、开水漱漱口,在另一杯冷开水中洗净毛笔,再蘸点盐水去碰舌的各个部位。

3、分别用浓咖啡和醋重复以上实验。思考:

根据以上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三、知道吗

经科学观察,人的舌头上有四种基本味觉,甜、咸、酸和苦。在舌头品尝食物中的各种味道后,它要负责把味觉的信号传给味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分管这四种味道的味蕾,分布在舌头表面,但并不均匀。

分管甜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部位,而分管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根部位,所以我们舌尖对甜味很敏感,对苦味却并不敏感,舌根部位则对苦味更敏感些。分管咸味的味蕾遍布舌面各处,而分管酸味的味蕾主要集中在舌的边缘。

第六课: 跳

教学目的:

1、用易拉罐学做一只会跳动的狮子。

2、学会制作的方法和原理。重点、难点:

制作的方法和原理。

具:易拉罐2只、木筷1根、铁丝、橡皮筋、剪刀、尖嘴钳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狮子号称百兽之王,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动物,利用废旧的易拉罐,我们就可以做成一只威武的雄狮。

这节课我们就来制作一只会跳动的狮子。

二、动手做

1、截取易拉罐的三分之二段,在其正上方剪出一条10毫米宽的连接架,其余部分分别剪成3毫米宽的窄条。

2、用铅笔分别将剪成的窄条卷成上下间隔的卷毛状作为狮子的头。再在罐顶靠近中心的拉口两侧各扎一个小孔,孔距约为20毫米,作为狮子的眼睛。

3、将易拉罐余下的部分按图分别剪、折成狮腿,狮尾和螺旋桨。

4、用尖嘴钳将铁丝弯成一个“凸”形结构,将下面的方框固定在木筷的一端作为螺旋桨支架。用铁丝将螺旋桨安装在支架上,为了转动灵活,还可以在螺旋桨与支架之间装一个小垫圈。木筷的另一端装上尾钩,然后套上橡皮筋,做成动力部分。

5、取另1只易拉罐,在罐上相应位置分别切出安装狮头、尾、腿的刀口。在罐底中心处挖一个与木筷截面相当的方孔,用来固定动力部分,然后在方孔下开一条供铁丝转动的小槽。

6、拆开螺旋桨,将木筷从拉口处穿入,木筷尾端插入罐底的方孔内固定。然后把螺旋桨上好。将狮头、狮尾及狮腿分别插入相应的刀口里,让螺旋桨稍长于后腿,这样,一只玩具“跳狮”就做成了。

三、试一试

将玩具“跳狮”的橡皮筋饶紧,放在桌子上,让螺旋桨转动起来,因为螺旋桨长于狮子的后腿,当螺旋桨转过桌面时,“狮子”就会不断地跳跃起来。

第七课:投篮器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怎样才能使投篮的命中率高。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重点、难点:

提高投篮的准确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教

具:

易拉罐4-5只、弹性钢丝1根、瓶盖1个、瓦楞纸、海绵双面胶、小刀、小锉刀,胶带等。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1、裁一块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瓦楞纸作篮板。把投篮板下端折出翻脚,并沾合好,以形成三角形支撑架,使篮板能够平稳地立在台上。

2、把易拉罐从中间切成两截,用小锉刀把切口修光,再沿切口包一圈胶布,以防割伤手指。做成接球容器。

3、将做好的接球容器用海绵双面胶分别固定在篮板不同的部位。再根据接球难易程度,在每个接球器下方标上不等的分值。

4、把弹性钢丝弯折后用塑料胶带纸固定在易拉罐身上,在它的前端用海绵双面胶固定一瓶盖,做射球器。

5、用泡沫塑料割成直径大约3厘米的塑料圆球5-6个。

二、试一试

先把射球器放在篮板的正前方,再将小球放在发射器的容器里,把弹性钢丝拉向后面,然后快速松手向篮板上的接球器方向弹出小球,你投中了多少分?

第八课

琥珀标本的制作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重点、难点:

制作各种形状的琥珀标本。教

具:

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玻璃棒,镊子,白松香,凡士林,装有酒精的半截易拉罐,挂历纸,蟑螂。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你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吗?

昆虫被松树流出的新鲜树脂包住后,因某种原因埋入地下,经过千万年的演变,最后形成琥珀。利用一些常见的材料,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块琥珀。

二、动手做

1、裁一张9厘米×11厘米的长方形挂历纸,做成一个5厘米×3厘米×3厘米的纸盒。

2、在盒子内壁涂一层薄薄的凡士林或食用油。把事先处理好的蟑螂或鞘翅目昆虫固定在盒子正中。

3、截取一段易拉罐作容器,放入松香,并加上少量酒精。把容器放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直到松香熔化。待容器中的酒精蒸发完后,取下容器稍稍冷却。

4、把松香慢慢地浇入事先放好昆虫的纸盒内。浇制应该一次性完成,才不会产生层次交界的痕迹。

5、当松香凝结变硬后,小心去掉纸盒,用快刀削去标本四周的多余松香。这时,琥珀标本仅上面一个面是光滑透明的,其余五个面均呈半透明状。用手指蘸少许酒精快速地把五个面分别摩擦到透明为止。

三、试一试

制作其他各种形状的琥珀标本。

第九课、带“锁”的衣架

教学目的:

1、了解带“锁”的衣架功能原理和结构;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创造科学的科学世界观。重点、难点:

带“锁”的衣架的功能原理、结构与制作。教

具:

普通衣架1个、铁丝、废圆珠笔筒1个、钳子、直尺、小刀等。教学过程:

一、导

晾过衣服的同学都知道,当用普通晾衣架晒衣服时,遇上大风,衣服往往会连同衣架一起被吹落。怎么办呢?如果能给衣架安上一把“锁”,将它牢牢“锁”在竹竿上,那该多好啊!一起来试试吧。

二、准备好

普通衣架1个、铁丝、废圆珠笔筒1个、钳子、直尺、小刀等。

三、动手做

1、取一个普通衣架,先用钳子把它的挂钩拉直,变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2.用小刀从1支废圆珠笔筒上截取35毫米长的一段,作为滑动的套管(见图2)。3.如图3所示,在滑动套管的两头,各固定一根相同长度的铁丝作为横杆,再将两根铁丝的另一头各弯成一个小圆圈。调整铁丝,使两个小圈在一条直线上,上下相对。

4.把滑动套管穿入衣架拉直的铁丝中,并将铁丝加工成如图4所示的形状。其中一个圈套在衣架的开口铁丝上。另一个圈置于第一个圈的正下方。晒衣服时,竹竿从两根铁丝横杆间穿过,在上面的铁丝横杆会通过滑动套管带动下面的横杆向上运动,将挂钩开口处封闭。这样竹竿被“锁”在挂钩内,衣架就不会被风吹落了(见下图左)。

收衣服时,只需将衣架往上一推,下面的铁丝横杆会滑下,开口打开,衣架便可以取下了(见下图右)。

四、知道吗

你还能有什么办法让衣架防风吗?

五、拓展训练 还有一种情况,刮大风时,晾在竹竿上的衣服往往被吹得紧贴在一起,很难干透,你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

第十课、转基因技术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创造科学的科学世界观。重点、难点:

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知识。教

具:

相关知识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没有见过衣服褪色的现象?一件大红的棉布衣服洗一次就褪一点色,慢慢地就几乎变成了白色。因为棉花和用棉花织成的布都是白色的,红色是染出来的,如果地里能生长出红色的棉花,那么加工出来的衣服会不会越洗越红呢?如果能根据需要让棉花有多种颜色不更方便么别笑我,这不是幻想,运用转基因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二、知道吗

基因存在于DNA上,是能够影响遗传的物质,你能长多高、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很小,用显微镜也无法看到。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能对基因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比如说观察它各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对基因进行切割、复制,等等。科学家还发现一种基因进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也有可能正常发挥它的功能。有些植物是有特殊优点的:如不怕冷、不怕虫……我们可以用转基因技术把需要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植物中,从而改变它的遗传情况,使它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像这样体内含有其他生物基因的植物,就叫转基因植物。

用转基因技术把能呈现红色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中,就可能长出红色棉花来。在美国有55%的大豆作物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这种大豆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还可以减少杂草、减少杀虫剂的使用,这种大豆产品的用途也更为广泛。还可以把动物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比如说把萤火虫能发出荧光的基因转移给某种植物。这种植物也可能发出好看的荧光。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从地里长出“塑料”来、种植比玉米还高的水稻、栽种可以储藏主长时间的方形的西瓜……都有可能在我们的身出现。

也许你会着急地问,为什么人们还不能随心所欲地种植转基因植物呢?有一种原因是:人们还担心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会产生新的问题。

用转基因技术也可以改良动物,并且人们已经用各种转基因动物解决了许多困难问题,尤其在医学上。有人预言,在今后的一二十年中,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让牛长得同大象一般大,体重超过4000千克。如果用转基因技术让猪产生人所需要的血液,那么人们就不会因为血源不足而着急了。当然,我们希望科学家认真研究,在早日实现这些愿望的同时,保证这些技术不会给人类带来新的问题。

2009年1月9日,首例经遗传筛选而不带有乳腺癌基因的婴儿在伦敦降生,经基因筛选后的小女婴,不再携带父系家族中遗传的乳腺癌基因,减少了患这种病的风险。

三、拓展训练 想一想:知道有转基因这种技术后,你有什么想法吗?比如说想用这种技术改良某一种植物……

第十一课、人造种子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人工制作种子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创造科学的科学世界观。重点、难点:

了解人工制作种子的科学知识。教

具:

相关知识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植物的种子是从哪儿来的呢?对了,是在植物结的果实里找到的。如果说有些种子是人造的,你相信吗?

二、知道吗

植物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这种植物所有的遗传信息。在合适条件下,一个细胞可以发展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生物家利用植物细胞的这个特点,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种工作是在细胞上进行加工完成的,人们把它称为“细胞工程”。利用细胞工程,可以把植物的一片叶子、一个根尖、一个茎尖培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

植物生长时期,细胞中的基因(能够影响遗传的物质)完成相应的工作,比如说:叶细胞中的基因负责长叶子,使每一片叶子都长得像它母亲身上的叶子;根细胞中的基因就负责根的生长……细胞中其他的基因功能都“沉睡”着,如果在植物身上取出一小块组织,在植物体外进行培养,细胞中所有基因的功能都会被“唤醒”。也就是说一个细胞中既有基因负责叶的生长,也有基因负责根的生长……使这个细胞变成一个新的生命体。人造种子有许多优点,它可以保证播种的种子出芽的棵数比天然的多,可以更好地培养优良品种……

在你见过的植物中,哪种植物产生的种子最多,大概能产生多少粒种子?现在有许多农作物的种子是需要占用专门的农田育种的,人们需要的种子越多,占用的农田也就越多。如果使用人造种子,一株植物就可以制造出几百万粒种子,可以节约许多的农田。

有许多花卉是很名贵的,用传统的方法很难使它们大量繁殖,如果通过细胞工程,生产人造种子,培养繁殖的数量和速度可就大不一样了。

更神奇的是,还可以采集两种植物的细胞,比如说一个番茄的细胞、一个马铃薯的细胞,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细胞,用它制造出来的种子长成植物后可以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我们把它叫做番茄薯。

第十二课、天文望远镜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科学仪器----天文望远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创造科学的科学世界观。重点、难点:

了解科学仪器----天文望远镜。

具:相关知识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

听过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吗?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观测记录了2500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能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很难想像,凭着在地面上用肉眼观察,加上缜密的分析,张衡能在天文学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跟张衡相比,现代天文学家利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获得更多的天文学信息,有人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各方面性能的改选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二、知道吗

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伽利略式望远镜和开普勒式望远镜都属于折射式望远镜。

此后,不断有科学家研制出新型望远镜,有反射式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现代大型光学望远镜,等等。

2009年6月4日,距离北京城东约170千米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通过国家验收。

1997年4月,由原国家计委批准了LAMOST的项目建议书,并于2001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LAMOST凝聚着我国老中青三代天文学家的期望与心血、智慧与汗水,国家投资2.35亿元,设计、研制周期长达16年。LAMOST望远镜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口径(4米)兼大视场(5度——相近口径的常规天文望远镜视场不超过1度),以及4000根光纤组成的超大规模光谱观测系统。LAMOST被国际上誉为“建造地面高效率的大口径望远镜最好的方案”,建成后使我国的大规模天文光谱观测研究工作跃居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等研究领域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三、做一做

了解还有哪些类型的天文望远镜。

第十三课、反过来想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逆向思维”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正向、反向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认识“逆向思维”的思维方法。教

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

世界上的许多问题,不可能都用一种思路去解决。有的时候要反过来想,反过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叫“逆向思维”。实例1 倒走迷宫 实例2 吸尘器

吹变吸 实例3 穿针器

穿针变接线

实例4 无跟袜

不分脚掌脚背的袜子

二、说一说、做一做

(1)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给你的启示。

(2)戴眼镜一般是镜框搁在鼻梁上,眼镜腿勾住耳朵。请你用反过来想的思维方法,对这种眼镜进行改造,设计出一种新式眼镜。

第十四课、“自动化”发明法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自动化”发明的原因;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创造科学的科学世界观。重点、难点:

了解“自动化”发明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想省力时是创造的开端

用手推动石头太费力——发明了杠杆。往楼顶搬东西太费力——发明了起重机。爬楼费力——发明了电梯。

与外国人说话费力——发明了通用译话机。

二、知道吗

人们进行发明创造,就是为了图省力、图方便。现代社会,各种门类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更给人们省力、方便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一吹口哨收音机就会自动打开播报新闻;穿起皮鞋往踏板上一踩,就会自动擦鞋;走进办公室,只要迈上台阶,大门就会自动打开;当你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电脑会主动向你报告发生的一切事情;看电视抓住遥控器可以任选频道。这就是我们说的自动化!提起自动化,人们总以为这是现代技术发展的结果,其实不然,自动化的发明,古已有之。实例

浑天仪

浑天仪是一种专门用于观测星星等天体方位的仪器。

三、自动化的目的

人们进行自动化的发明,有着许多目的,下面介绍四种。(1)使用方便——手工机械化

①肉类切片机

②电烙铁

③电推子

④电动剃须刀(2)控制精确——程序自动

①望远镜

②交通信号灯(3)测试直观——显示数字化

①数字血压计

②秒表(4)舒适省事——生活省事、省力

①录音电话

②洗衣机

四、动手做一做

(1)下面这些用品和工具自动化以后可能是什么? ①自行车;

②幻灯;

③蜡烛; ④帆船;

⑤马车;

⑥钢笔。(2)下列这些用品和工具哪些可以自动化? ①门;

②锁;

③饭锅;

④书; ⑤洋娃娃;

⑥剪子。

下载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 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形色协奏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 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 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五篇]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第一课、人造“雪景”;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科学概念;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重点难点;初步理解什么叫升华、凝华;教学过程;一、导入......

    2015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精选)

    形色协奏曲 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

    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音乐会》教案

    (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 第五课 音乐会 教材分析 音乐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

    湘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

    (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走向明天 1

    第9课:走向明天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分组游戏 每组分别给黑板上的“水、山、粗、花”四字进行美术字装饰,比比哪组的设计,最美观、有创意。 二、讨论方案 1.播放歌曲《上学......

    (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光影变幻 25篇

    光影变幻 一、教材分析 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下册:08课 光影变幻绘画表现事物的基础是光,如果没有光,我们就无法看到客观世界,更别提作画了,(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下册:08课 光影变幻......

    六年级美术下册 光影变幻1教案 湘美版

    第8课:光影变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多媒体课件演示画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