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教学取向变迁带来的思考
小说教学取向变迁带来的思考
——中学视野下鲁迅作品教学的个案研究
汪洁
[摘 要]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1990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小说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阅读教学取向及其变迁。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高中教材中的编制作出思考,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鲁迅小说阅读提出学习构想。
[关键词] 鲁迅作品
教学取向
小说阅读
变迁
构想
引言
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为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之冠。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大多是通过这些作品以及编者的解读来学习、理解、感知鲁迅的。那么,我们的鲁迅作品中学教学又教给了学生什么?在这许多年的历程中有些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给我们什么启示?而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改革全方位进行,涉及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材更新、教学改革和评价探索等各个方面。鲁迅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在改革之列。那么,我们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 本文以鲁迅小说的中学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至今的高中教材为研究范围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九十年代鲁迅小说的训练式教学: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疏离文本
九十年代沿用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都把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放在首位,把能力训练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的地位,并且制定了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语文教材被视为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每一篇课文后都附有详尽的练习题。我们以《祝福》(人教社1990版)为例: [思考练习] 1.小说中有许多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请根据作品中的这些描写,说明祥林嫂的故事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
2.仔细琢磨作品中的有关的描写,回答下列问题: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中怎样一个劳动妇女?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在极度痛苦中悲惨死去的原因是什么?
(2)作品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特别着意描写了她的眼睛。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最 后一次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作品中提到祥林嫂多次诉说“狼吃阿毛”的惨事,这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心理状态? 3.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4.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这些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分析下列各句表达的意义,具体说明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句子略)6.分析下边的多重复句,并说明复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略)再看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
这篇小说写于1924 年,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种典型环境的描写既展示了当时的世态风情,又突出了人物性格。阅读时,应在理解这种典型环境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的成因,探究造成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考察另外两篇小说《药》和《阿Q正传》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在《药》的预习提示中,教材这样表达: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而《阿Q正传》:深入地描写了阿Q想革命而又未觉悟的性格特点,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中不约而同地侧重对时代社会环境的考察,对人物描写的手段进行归纳,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此外还设计了相当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写作能力。如:试分析以下的这些描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药》)
课文开头写一只乌篷船“将大不安载个了未庄”接下去作者写了哪些人的、怎样的不安?作者对“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以后这些不安的描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阿Q正传》)
精读下面这些描写,逐段弄清它们的含义,然后综合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阿Q怎样的思想性格。(《阿Q正传》)
从括号中挑选一个恰当的词,并认真体会这些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药》)„„
对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设计者对于作品的教学解读侧重于对小说主题、人物、环境的理解分析,要求去揣摩小说语言运用的技巧,这一切都在忠实地执行课本教学参考提出的教学要求,将小说的教学定位在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明确作品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上。为了强化这种训练在每一篇小说所在的单元都给出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如《祝福》所在单元的知识和训练中给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小说的人物和环境。《药》所在单元的知识和训练中给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阿Q正传》所在单元的知识和训练中给出了 这样的要求:小说的鉴赏(鉴赏小说的几个条件:一定的生活经验、正确的审美观、对小说特点的把握)。从这些单元知识训练的编排中,不难看出教材的编订者正力图构建一个小说阅读的知识训练体系,从环境分析到人物分析,通过情节梳理明确小说主题,并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预先设定好的框架中来,得出正如预习提示给出的结论。
可见,教材编订者对中学语文学习的指导意图十分明确:教学应该实现知识到能力的提高,阅读小说也不例外,小说阅读的教学恰好可以反映了凭课文这个“例子”提高阅读能力的一般程序。
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们几乎抱有同样的功利心态,即把鲁迅作品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并渴望通过知识学习达到阅读能力的所谓提高。殊不知这些技术性的处理对于鲁迅作品而言只是初涉皮毛。而在这种功利目的的引导下,学生对小说的解读陷入一种公式化、先验化的活动,而教材编订者正力图将成年人对作品的理解灌输给孩子们,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鲁迅作品的相关知识,将学生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对鲁迅的解读体系中去。这样一来,学生个体间阅读的差异失去了,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也无法表现。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疏离态度,与大师的作品产生隔阂。反思考察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与分析鲁迅作品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知识积淀等所形成的综合理解力来进行的。一旦他的结论用他自己的方法验证而得不到证实时,他就不能具体感知和理解。许多学生都能记诵小说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却并不能真正理解作品深刻内涵,因为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并没有通过他自己的检验,在自己的反省思维过程中给予认可。而来自外部的灌输对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就学生对鲁迅的实际感知而言,教师给学生的首先是:作者是一个伟大的鲁迅,新文学的倡导者;鲁迅的作品是杰出的作品、神圣经典的作品。这种先验性的东西事实上是关于鲁迅作品的定评,是一个阅读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更不是过程。在学习中让学生从研究鲁迅作品的终点出发去感知、接受鲁迅,而不提供一个恰当的思维起点,所寻找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难于体味的文学上的“神”。实质上,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鲁迅作品的思维状态,而是以一种外在于鲁迅的东西去想当然地理解鲁迅。这种脱离了鲁迅又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的鲁迅作品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感到鲁迅作品模糊难懂,多年以后他(她)能记起的也许只有故事情节而已,除此之外一无所获。
二.2000年新大纲下鲁迅小说的体悟式教学:
回归文本 回归鲁迅
人教社2000年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 必修)课本,共选入了鲁迅的3篇小说作品,保留了老教材对鲁迅作品的取舍。值得一提的是《阿Q正传》过去只是节选了作品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而在新教材中则将全文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完全感知这部优秀的作品。
对课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的再次梳理,不难看出新教材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仍以小说《祝福》为例,2001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收录了这篇经典作品,课前的预习思考这样给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被冷漠的社会剥夺了做人和生的权利。这样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给你带来怎 样的震动?学习这篇小说,要把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要注意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课后练习这样设计:
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下列句段(句子略)(1)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
(2)“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3)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柳妈是一个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人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5)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6)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小说原句能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
4.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加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么?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再来考察另外两篇小说《药》和《阿Q正传》。先看《药》的练习设计:
1.阅读课文,在感受、理解这篇小说的艺术形象极其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有关资料,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下边几种说法供参考。(4种说法略)
附:[相关资料]鲁迅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药》)4.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写到看客观看杀人,比如本文和《藤野先生》都写到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杀害的场面。反复写这个题材表现鲁迅什么思想情感?《药》这样一来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再看《阿Q正传》的练习设计:
1.根据以下材料,说说作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什么,你对这意图是怎样理解的。
2.参考下面一则材料,说说小说中(重点是结尾几段)作者对“看客”的态度。鲁迅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示众》等)中有大量写“看客”的文字,借以批判国民劣根性。课外重读这些作品,同学之间交流一下看法。4.作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反复阅读作品,参考下面摘录的王冶秋的“读书随笔”,说说你对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的体会。5.有人说,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么?请就此展开讨论,然后写一篇短文。从这些练习和预习思考的变化不难看出新教学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影响。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1995年大纲的提法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96年大纲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文化载体”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2000年大纲修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认识,更为准确地揭示了语文与文化的关系。人们开始在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而不仅仅将他们当作训练学生的例子和工具。此外,新大纲更多地强调了阅读中阅读主体的思维活动。强化文本的意识,强调以文本为出发点来进行作品阅读,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主动权。重视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强调了“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切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应该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这样,阅读教学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涵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意趣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由此看来,现行教材的教学指导正是希望通过读者的阅读,将作品的潜在意义揭示出来,而鲁迅的许多小说因其文本自身的特殊张力、语言的魅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当读者置身于作品之中以自己的生命之躯去触摸、品味作品时,读者就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一齐加入到文本的再创造中。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么?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因此教学中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整齐唯一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然如此,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就在教学指导中至关重要,注重让学生“有自己的心得”、“说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在《祝福》的课前的预习提示中就有一个启发式的问题设计:“这样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给你带来怎样的震动?”在《药》中也有这样的拓展性思考:“反复表现看客题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而《阿Q正传》更是将思考延伸到了课外。这一切都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尊重,教学的设计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取而代之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一个平台,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能进行平等对话。《祝福》课文的最后的一个问题的设计就体现出这种平等对话的姿态,“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么?说说你的看法。而在《阿Q正传》中启发学生去评价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需要阿Q精神。
当前的鲁迅小说中学教学,比起十年前有了一个飞跃和变化,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依然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比如说教材和教师的“牵”“引”依旧较多,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还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三.新课程理念下鲁迅小说的学习构想:
在探究中创建流动的文本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将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鲁迅作品中学的选编就成了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就鲁迅作品中学选目标准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要能体现鲁迅思想、文学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学生的年龄特性。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要有一个接受梯度。比如说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从钱先生的谈话中不难发现,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研究鲁迅问题的专家,他自觉地将鲁迅的在中学阶段选入的作品纳入一个体系,一个能够体现鲁迅思考的体系。
那么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学生该如何把握鲁迅作品的文学和思想的精髓?
我们不妨来参考日本学者竹内好说过的一段话“鲁迅把文学这样一个通常被理解:为实体性领域的精神样式开放为一种主体的流动性自我否定和创造的机制,具体而言,就是把文学变为一个不断吸纳的终极性‘黑洞’,它造就思想家、文学家,不断以各种形态实现自我,但是,他本身具有固定形态,不能被固化为一个对象;它是他自己,同时,它又总是拒绝成为他自己”。这番话启发我们:必须寻找符合“不断释放又不断吸纳”、“本身不具有固定形态”的“自我否定和创造机制”的解读方式。
这需要创建流动的文本。
(一)文本互涉 整体关联
中学语文课本里收有《故乡》、《社戏》、《孔乙己》、《祝福》、《药》、《阿Q正传》等鲁迅小说,在教学中,如果将每一部作品孤立起来教学,采取了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的态度,无疑是极不科学的。那么面对这么多出自同一作家笔下的小说,应该怎么办?我建议采用“文本互涉”的办法。
文本互涉指不同文本之间结构、故事等相互模仿、主题的相互关联或暗合等情况。当然也包括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的直接引用。这种现象,在同一作家的不同文本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鲁迅也不例外。他笔下描述的对象,总是处于三维共时状态下的立体化对象,由于语言表述的一维性,使得作者不可能在一部作品,甚至所有的作品中完美地塑造他心中的艺术形象,也很难完整地表现他全部的思想观念,他必然会在潜意识里多次修补他的作品,从而导致他的作品“文本互涉”的现象产生。在鲁迅的小说中,主题的相互关联和暗合的现象大量存在,如《孔乙乙》之于《白光》,《离婚》之于《祝福》,《在酒楼上》之于《孤独者》,《狂人日记》之于《长明灯》等等。因此,我们在解读鲁迅的一个文本时,应该面对他的其它不同文本,保持一种整体的、比较的眼光,在互涉文本的对照中去领悟他的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在相关性的寻绎中去理解其作品的整体思想。因此在解读鲁迅小说时,应该将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一个共同的文本世界。在互涉文本中,一个有别于教材固定文本的流动文本就建立起来了。
(二)号准主脉 各个解读
既然鲁迅的小说可以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本世界,那么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可 以看成是对这个独立文学系统的初次会晤。学生可以将这次会晤纳入到作家的整个思想体系中进行,纳入到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纳入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在这个纵坐标上,再结合鲁迅同一时期的其它文学作品(散文、杂文、诗歌)对某一篇小说进行个体探究。比如考察祥林嫂和阿Q等人物形象,我们就必须联系此时的鲁迅思想发展状况。根据其好友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约始于1902年到1903年之间,也就是他到日本留学不久的时候。他始终着思考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基于这样一来的思考,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选择了“改造国民精神”的“立人”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的作品,面对着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广大愚味落后的国民,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因此,我们不难号出其小说的主脉——为“改造国民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文化科举制度、礼教等级制度、文化传统习惯、文化心理定势等)对造成这种国民性的原因予以深刻的揭露,总而言之,以揭露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味等劣根性达到“改造国民精神”的目的是鲁迅小说的主脉。
在这个研究之下,我们再来进行文本的个体解读,在祥林嫂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咀嚼出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的愚昧和恐惧,咀嚼出鲁镇人们情感的麻木和混沌,咀嚼出冷漠之后的人性的残忍。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阿Q作为个体生命在生存绝望之后的“精神胜利”,感受到这种“胜利”将人引向更加绝望的深渊,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悲凉。我们甚至可以如此解读:原来鲁迅是以祥林嫂的遭遇为结构中心,展示了儒道释三教构成的鲁镇社会将她逐渐吞噬的清晰过程和图景,并通过祥林嫂的“被吃”,宣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死刑。而《药》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患了绝症的病人吃掉了唯一可以救治他的医生,医生被当作“药”吃掉了,病人因此无药可治,自己堵截或拒绝了自己的生路。„„
谁能说这样的文本解读没有意义,没有深度呢?谁能说这样的文本解读不是对固有文本的一个流动再造呢?当我们的认识呈现一种动态思考时,我们可以说,离作品,离鲁迅又走近了一步。
纵观九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小说教学,我们走过了一条从知识训练到审美感悟,再到对话探究的道路,未来的路怎么走,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
彭英
云南教育2004.第16期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郭亚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8月 中学语文教材世纪回眸 温立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 温儒敏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7 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
2001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1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第四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第五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
第二篇: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随着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牛城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文化生活的变迁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日本漫画、看美剧韩剧、打扑克、看各国电影、上网、玩电脑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个人计算机,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电影院也不再只有国产影片,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国内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售价20至30元,而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休息的时候,他一般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故事,听一些流行歌曲,如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当时唱片机很贵,每台要100多元,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是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许多,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一顿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后来,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而且影片也丰富多彩,如当时流行的电影有《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喜盈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等。
二、文化冲击
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以及我个人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回忆,我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因此在很多地方来说,他的文化发展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老人们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仅仅有看大戏、听说书等一些。
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95后00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似乎开始迷失自我,开始盲目的最求外来文化而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理由在当今社会遭到淘汰,当我们的下一代一味的追求这些文化时,却是我们传统文化遭遇淘汰甚至灭亡的时候,文化应是在不断交流交融中
谋求进取有所突破的,人们要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发展,流传下去。
三、总结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对于文化的普及,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东方书报亭,到各个社区的活动中心,从露天电影到露天舞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过得舒坦,过得开心,过得丰富。而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日子也是过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文化领域在改革开放30年中,无论风雨都是向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像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它是比较顺畅的回归到了自然的地位。
三十年的改革,三十年的变迁,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参考文献:[1].岁月如歌——新闻直播室,2009.1;
[2].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家庭三十年;社会学人类学中文网;2009.9;
第三篇:《白鹿原》带来的思考
《白鹿原》带来的思考
甘肃农业大学
梁吉星
我向往一种世界,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地方。在一间郊外的茅草屋里,简单的陈列着几件家具,一张桌子和椅子,上面放了一本书,旁边是一壶清茶,从壶嘴里飘出的茶香穿透人的心灵,徐徐上升的热流飘出窗外,引发人最自然最原始的思考„„
为什么提起《白鹿原》呢?因为在2012年09月15日这一天,陈忠实的小说以动感的状态被大多数的人群熟知——电影《白鹿原》上映了。我随即兴致勃勃的前去观看了,总觉得电影不太好,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可能是在不久之前我才刚刚阅读过《白鹿原》的缘故吧。
众人评电影
我看了看网友对电影《白鹿原》的实际看法,简略搜集了一些素材。虽然不是大家之谈,但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品论还是值得一看,引发我们的思考。
名为“李亦树滚回来了”的网友说:片子拍砸了,不客气不谦虚,各种访谈大装蒜延期营销忽悠观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尊重编剧,详见老编剧访谈糟蹋原著,愧对文学。
“江央”说:《白鹿原》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小说,初二读,高二读,前几天还为看电影做足前戏,又翻出来细读了一遍,依然内心崎岖荡气回肠。大概一个月前开始,就不停对蓝盆友念叨,这部片子谁说好,故事怎么跌宕,你一定不会再在电影院睡着了。太多人关注这部电影,片方也摆出一副自信满满值得关注的样子,我被这前戏忽悠住了。结果„„ 赶着首映第一天早早去买了票,忍受着左边„„
“妖异”说:在我读来,田小娥给我的印象应该是娇小,个子158左右,骨架小,肉稍微多一点,肉多但还是要显单薄的那种。而张雨绮明显属于大骨架,脸上的轮廓分明,显然不符原形。我很疑惑为什么要让她演小娥?其次,书中田小娥甚至有点衣衫不整的那种外露的风骚,而且剧中穿的跟小贵妇一样,明显把人物富化了,也许是导演故意把全剧所有人物都抬高了一个生活档次吧。
评论作品的前提是自己先对作品作了深入的了解,如同没有实践的人是没有发言权的理论是一样的,我赞同此种说法。不管网友对其是扬或贬,都是一家之辞,在次我不做评论,我觉得电影拍得不够精细,情节串的不是很好,篇幅太短不足以展现整个白鹿原的生活状态,看完电影后我总觉得没有结束,是不是收场太快了呢?不得而知,只是演员演出来感觉给人很木讷,没有真切的情感。
重温《白鹿原》
不知道大家读《白鹿原》这本书是什么感觉,我简单谈谈我的读后感!刚刚拿到白鹿原这本书是在高中的时候,只记得当时随手翻了几页,然后就将它束之高阁,不了了之。现在想来很后悔当时的做法,因为我当时的做法让我将近晚了一年认识白鹿原上的朋友。的确是这样,最近重新翻开《白鹿原》认真品读,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就在体会的同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到那个时代去了。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传说有一年二伏天降流火,大如铜盆小如豆粒的火团火球倾泻下来,房屋焚为灰烬;人和牛马猪羊犬全被烧焦,无法搭救无计逃遁自然无一幸免;祠堂里的神轴和椽子檩条又一齐化为灰烬,村庄的历史又一次成为空白。至於蝗虫成精,疫疠滋漫,已经成为小灾小祸而不值一谈了。活在今天的白鹿村的老者平静地说,这个村子的住户永远超不过二百,人口冒不过一千,如果超出便有灾祸降临。这个村庄後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他提议把原来的侯家村(有胡家村一说)改为白鹿村,同时决定换姓。侯家(或胡家)老兄弟两个要占尽白鹿的全部吉祥,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至今。改为白姓的老大和改为鹿姓的老二在修建祠堂的当初就立下规矩,族长由长门白姓的子孙承袭下传。
书中主人公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以後,母亲白赵氏仍然坚持胡氏不过也是一张破旧了的糊窗纸,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
他在去请阴阳先生的路上,无意间发现了传说中的白鹿。白嘉轩用先退後进的韬略,借助冷先生的撮合,谋到了是鹿家的那块风水宝地。随即给父亲迁坟。
第七个新婚之夜。嘉轩看着吴女,他躺下来。那温馨的气息像攻瑰花香一样沁人心脾,心里的灰冷渐渐被逐出,又潮起一种难以抑制的焦渴。他井喷鼓起勇气伸手把她揽进怀裹,抚摸她的脖颈、丰腴的肩膀和最富诱惑的胸脯。她默默地接受了,没有惊慌也不反抗。她在他的怀里微微颤抖着身子,出气声变得急促起来。他受到鼓舞,就把手往腹部伸去,却触到了一只倒霉的心棒槌,猛的仙草一把一个扯掉了腰带上的六个小棒槌,「哗」地一下脱去紧身背心,两只奶子像两只白鸽一样扑出窝来,又抹掉短裤,赤裸棵躺在炕上说:“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
白嘉轩从山里娶回来第七个女人吴仙草,同时带回来罂粟种子。罂粟种植的巨大收益比鸦片的香气更具诱惑。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便以其惹人的雄姿稳稳地盘踞於白鹿村村巷里。这年春天,正当罂粟绽开头茬花蕾的季节,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吆着牛扶着犁,毁了白嘉轩的罂粟。朱先生所做所为,顷刻之间震动了白鹿原。十天不过,川原上下正在开花的罂粟全都犁毁。
结婚一年后,这个小厢房厦屋的士炕上传出一声婴儿尖锐的啼哭。仙草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婆婆白赵氏无微不至的服侍。坐满了月子。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後取名骡驹,这个家庭里的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罂粟引种成功骤然而起的财源兴旺和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带来的人丁兴旺,彻底扫除了白家母子心头的阴影和晦气。她第八次坐月子,生了白灵!
从此展开了白鹿两姓之间的斗争和合作,兴衰成败尽在其中。
最后,鹿子霖重新雇了长工,赎回坐监期间被女人卖掉的土地,家底开始垫实起来。可是在枪毙岳维山、田福贤和鹿黑娃时,他变成了痴呆。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挖出一大片湿土,被割断的羊奶奶蔓子扔了一堆,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是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双手拄着拐杖,盯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
走进白鹿原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蒋介石策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了。鹿兆海认为国民党才是他的选择,而白灵却改投共产党,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鹿兆鹏和黑娃等人开始了亡命的生活。习旅长观看完黑娃的射击比赛就把他调进旅部警卫排,在队伍被打散后,黑娃慌不择路的当上了土匪“二拇指”,在打家劫舍中,他唆使手下打折了白嘉轩的挺直的腰杆,并且杀死了鹿太桓。田福贤下套捕捉黑娃,小娥为了救黑娃去求鹿子霖,鹿子霖乘机“爬灰”。却被白嘉轩搅了兴致,为了报复他唆使小娥勾引白孝文,年轻的一代在小娥的“教育”下真正成“人”了,白孝文在受刑后撕下了面具,终于在小娥面前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和雄健。
朱先生重新开始因赈济灾荒而中断已久的县志编纂工作,一度冷寂的白鹿书院又呈现出宁静的文墨气氛。他四处奔走的劳顿和风尘早已消失,饥饿造成的恐怖阴影却依然滞留在心间,眼前时不时地映现出舍饭场粥锅前拼死拥挤的情景,尽管这样,他的心头还是涌起案头文字工作的渴望和生气。
白灵激进的行为使她很快成为党的骨干力量,就在此时她与鹿兆鹏发生了感情,当鹿兆海来哥的住宅接嫂子时却发现是已怀孕的白灵!白灵在兆海的掩护下逃到了南梁根据地,然而在肃清运动中,遭到了“清洗”被活埋了。
鹿子霖许久以来就陷入一种精神危机当中。鹿子霖瞥见被公开枪毙的郝县长的一瞬间,眼前出现了一个幻觉,那被麻捆缚的人不是郝县长,而是儿子鹿兆鹏。白孝文终于从大姑父朱先生口里得到了父亲的允诺,准备认下他这个儿子,宽容他回原上。白孝文开始进入人生的佳境,升为一营营长,负责县城城墙圈内的安全防务,成为滋水县府的御林军指挥。他的名字很快在本县大街小巷市井宅第被人传说;被人注目和被人传说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显示出这个有一双严厉眼睛的人开始影响滋水的社会政治和生活秩序„„,就在白嘉轩从族人热烈反响里得到荣耀和心理补偿时,却被来家搜捕白灵的兵,搅乱了心情。
朱先生的县志编纂工程已经接近尾期,经费的拮据使他一筹莫展,朱先生忍不住撂出一句粗话:“办正经事要俩钱比求割筋还难!”朱先生约一帮文人去从军,但意外的发现鹿兆海在中条山阵亡讣告内容的虚假。
滋水县境内最大的一股土匪归服保安团的消息轰动了县城。鹿黑娃的大名鹿兆谦在全县第一次公开飞扬。黑娃被任命为营长,并且娶了妻子,开始向有思想的人转化,他回乡去探亲,重新被这个家族容纳了。而鹿三却在孤独中死去。黑娃接受鹿兆鹏的意见倒戈反蒋,却依旧死于肃反派的屠刀之下。朱先生在坟墓中的言语,却成了造反派们永远解不开的谜。
全面地读,往深处读,读出了人生的沉重,读出了世界的复杂,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无奈。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圣人”朱先生,淡薄名利,不追崇时尚,超然于世。他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危难,太多太多的陷井,首先自保,然后救人,造福苍生,造福社会。读书明礼,古圣人的大量言语是人生在黑暗中引路的明灯。儒道释是救世的法宝,人们绝对要亲近它们。
2013/6/27
第四篇:一节课带来的思考
一节课带来的思考
在一次作业批改中,我无意得知了自己在教育学生中的一个不当之处,后悔万分,经过向学生道歉不但挽回了错误,还收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于是我思绪难平,写下了这篇文章.案例回顾:
周五早上,我在批阅学生作业。一篇周记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周真倒霉,周一早上我们去打扫篮球球场,几个男老师正在打篮球,我们无法打扫。等我们打扫完回到教室时,正在上课的语文老师以迟到为由批评了我们。更气愤的是,同学们也认为我们贪玩,是罪有应得……老师,你可知道我们的感受……”
我猛然想起上周发生的那件事。
报告,报告,四个孩子喘着粗气,拿着扫把出现在教室门口。正在上课的我停下来看看表,已经上课二十分钟。我不禁有些生气:“明天的公共区域依然由你们打扫,而且必须在上课前完成。”说完,便让他们进教室上课。
第二天,学校值周小组检查结果显示,我班得了个最差。一气之下,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像放花炮似地教育了一番。没等我说完,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我只好让他们先回教室。接下来的几天,我早把这事记得一干二净。
刚才这段真切的文字如晴天霹雳,粉碎了我的自以为是。因为我的草率、冲动,孩子纯真的心灵受到平白无故的伤害,蒙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我该怎么办?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最终决定:向学生道歉。
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同学们清澈的眼眸,我咬了咬牙,鼓足勇气,郑重其事地说:“上课前我先作个检讨,上周打扫篮球场的张卫、刘丹、胡晓,牟小丽等四位同学,你们没有偷懒,是我没有查清事实真相而错怪了你们,现在我真诚地向你们道歉,对不起!请你们原谅老师好吗?”然后我向全班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一时间,教室变得异常沉寂。为了打破这沉闷的气氛,我又说:“我还要感谢张卫同学,因为是你的周记给了我一个发现并改正错误的机会……”接着,我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说:“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便转身准备写课题。
“老师,上周二我们也有错。因为您罚我们重做一天,我们不服,所以就故意不打扫干净!我们不该跟您赌气!”张卫突然站起来说。
我回过头,望着同学们,望着那几个我曾经批评过的孩子,他们都怔怔地看着我,眼里流露出感激。这时,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
“老师,我做扫除时,经常拿扫把乱舞,搅得灰尘满天飞,我以后会改的……”
“老师,这学期我打了同学三次,我突然觉得很后悔,我不该欺负人……”
“老师,上次教室那本课外书是我拿走的,因为觉得好看,就把它偷偷带回家了,明天我一定还到图书角……”
“老师,我和张卫放学了经常在路上玩,回家还对家长说是您把我们留下来写作业,我们真不应该在路上逗留,更不应该撒谎……”
“老师,睡午觉时,我总喜欢偷偷扯我前面那个女生的头发,弄得她总也睡不着,我不应该搞恶作剧,影响同学休息。”
……
孩子们都争着向我作检讨。此时此刻,我和孩子们的心融在了一起。
真没想到我的道歉竟能掀起如此美丽的波澜!
我的思考
这节课,虽然不曾学习一个生字,不曾读一遍课文,但我认为这节课对学生心灵产生的影响是任何一节课都无法代替的。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特级老师说过,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这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
一、理解尊重,真诚沟通
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很多发人深省的事例:有很多学生让我们很头痛,上课,下课打闹,作业没完成,搞恶作剧……面对他们出现的错误,真是恨铁不成钢.我们有时总是不够理智不够冷静,简单粗暴地训斥他们,然而收效却甚微.有的学生表面上慑于你的威严,表现得服服帖帖,可是心底里是不服的,没过多久老毛病又犯了。长此以往,他得不到理解,或许行为就变得越来越怪异,在班级里变成了一个反面的形象,成为一个问题学生,那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真心诚意地求得孩子们的信赖,学生便会直抒胸臆,我们才能听其言,观其行,知其情。如同案例中那个写周记的孩子,如果我没能及时发现,没有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和伤害,他会被同学嘲笑,在同学中抬不起头,还会在心里埋怨我不分是非,这样的他,心理会变得扭曲。一个原本身心健康的孩子,会因为我们教育方法的不当而变得不健康,这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啊!我们如何达到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的效果呢?这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接触、理解。学生只有对教师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消除误解,增进谅解,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规劝、批评。孩子终究是孩子,因为他们的年纪和心理的不稳定因素,使他们常会犯错误。因为他们的幼稚,才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心碰心,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使之产生一种自尊心理,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虚心坦诚,树好表率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虚心谨慎,真诚坦见,身先士卒去感化学生.教师不是完人,孰能无过?一方面要真诚坦率,不讳言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另一方面要敢于向学生道歉,因为教师虚心地向学生致歉并对失误予以纠正,这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反倒能体现教师的豁达大度,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在上面的案例中,我的道歉,我的以身作则,确实达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以为在我道歉后,他们应该能真正原谅我,这就是我的目的。然而,他们不但从心中原谅了我,佩服我,还由此主动检讨自己的行为,这是多少说教都没法达到的效果呀。我欣喜若狂,我想:这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大啊!所以我们要时刻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同时,还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让别的同学一起来帮助犯错的同学进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热情的期待。
总之,只要我们适时放下架子,以平等心对待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能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一定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唤醒孩子们内心的那份纯真,他们对我们敢说,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育中的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这样的教育正如一缕春风,吹进孩子们心灵;又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们心田,那一张张纯真笑脸定会如雨后山花般烂漫开放!
第五篇: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
福泉市2015年小学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活动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 贵州省福泉市黄丝小学:颜辉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交通在方便我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2.面对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3.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秩序的重要性,明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文明交通。[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引发他们进一步对交通事故带来的问题的思考,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通过探讨分析探寻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许多关于交通的话题。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每年的9月22日是个什么日子吗?(出示ppt1)
2、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设定这个“无车日”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交通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关注我们身边的交通问题(板书“交通问题),探讨这些交通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完整板书课题)(ppt2)
二、新授:
1、老师让大家在上学或放学的时候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交通状况,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交通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师相机板书:堵车、污染、事故)
过渡: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一定难不倒你们。
2、交流 ①交通拥堵
A、老师这儿有一张照片,大家来看一看。(ppt3)这是什么交通问题,(拥堵)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板书。)
B、师: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拥挤问题呢? C、全班交流。(拓宽道路、多修路)
D、是啊,你看,道路宽了,车子有秩序地行驶,道路就不拥挤了。为了解决道路拥挤问题,工程师们还设计了立交桥、环形路,可是能不能解决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呢?(出示ppt4)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片,如今的道路有六车道、八车道、立交桥、环形路,可是我们的交通依然拥挤,这是为什么呢?(车多)追问:怎样来解决车多的问题?(好,你来说。不买车。嗯,你说。不坐车。可以)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贵阳市区内还实行了限号上路,这样,交通拥堵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E、美国是一个汽车大国,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缓解交通拥堵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ppt5)
F、就是这样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政府却提出了“保证回家计划”,这个计划倡导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城市里每半英里就有一个公共交通点,方便人们乘车,从而保证人们按时上下班,按时回家。这样,道路上便少了许多私家车辆,减少了堵车,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减少交通污染)②交通污染
A、那么汽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污染?(相机板书“噪音”“尾气”)
B、(ppt6),在拥挤的路上,汽车一辆紧跟着一辆。这时,你们听,(播放一段噪音)听着这样的声音,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C、是呀,听着这些噪音,确实令人感到厌烦。而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就更严重了。(ppt7)谁来告诉大家汽车的尾气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ppt8)
D、汽车的尾气带来的危害可真大!那怎样治理汽车的尾气污染呢?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或者想法吗?(学生自由交流)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治理交通污染,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ppt9、ppt10)
小结:是呀,绿色的、环保的交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发明出更多更环保的新型汽车。③交通事故
A、刚才我们对汽车带来的堵车、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着解决了不少问题。可是,你们知道吗?公路上还潜藏着一个可怕的杀手,它是谁呢?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短片。(ppt11播放视频)
B、同学们,这个可怕的杀手就是——车祸。(板书:车祸)对,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ppt12)看着这一个个血淋淋的镜头和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你们说,这些交通事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相机板书:不遵守交规、超速、酒后驾车等)
C、你想对开车的叔叔阿姨们说些什么?你们又想对行人说什么呢?(自由发言)D、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相信无论是开车的叔叔阿姨们,还是我们的行人,一定会提高交通意识,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板书“珍爱生命”“文明交通”)
三、比一比
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小竞赛,比一比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谁是遵守交规的小模范,好吗?(ppt13—ppt25)
四、拓展总结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个个都是交通小能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现在老师有一个作业,请大家回去制作一张交通安全卡,把你想对自己,想对家人或者是想对其他人说的话写在上面。也可以画一画,畅想未来的交通,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交通,思考交通问题。并带动他们也和我们一起遵守交规,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堵车
污染
事故 时间集中 噪音 不遵守交规 不遵守交规
尾气 超速、酒后驾车
珍爱生命
文明交通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悟道的过程中。在探讨交通拥堵问题时,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身边的交通拥堵状况,思考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并试着解决它。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介绍了美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即“保证回家计划”,尽量减少私家车辆的出行,以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进而过渡到交通污染的学习中。学习这一部分时,先让孩子们了解交通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孩子们发明绿色环保的新型交通工具的愿望。之后学习探讨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看到一个个血淋淋的镜头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从而激发他们呼吁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文明交通”的意愿。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交通小能手”的活动,目的在于认识并牢记交通标志,增强“遵守交规从我做起”的意识。在总结拓展环节中,要求孩子们动手制作卡片或畅想未来的交通,以自己的力量带动所有人都来“珍爱生命,文明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