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审美情感,培养美的情操
深化审美情感,培养美的情操
平山中学
上官雷蕾
在这学期的美术课教学生涯中,我寻求了各种办法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挺有效的,相继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一点,我觉得更重要,那就是深化审美情感,培养美的情操,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世界里的素养,一种素质,这种素养将伴随他(她)的一生,并在潜意识里影响人的成长,它已经成为人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所以,我想在今后的美术课教学中积极地深化它,培养它。下面粗浅地谈一谈我这学期在美术教学中所做几点:
一、多欣赏大师的作品或工艺品等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如我在上《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一课时,从充满生命活力与威严气势的阿尔塔米拉的洞窟壁画到富于线条韵律﹑严谨精致的绘画风格的《维纳斯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画家范宽的雄健浑成﹑墨法厚重山水画《溪山行旅图》到时荷兰画家凡高充满激情的作品《向日葵》,我都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充分展示古今中外美术作品所涵育的美感,从而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上工艺欣赏课时,我尽量把工艺品变得更清楚,甚至是摸得着的物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工艺品的古典美,精致美,韵律美,如讲解《长信宫灯》的古朴美、灵便美,《莲鹤方壶》的清新流畅美,纤巧美,牙雕的玲珑美,精巧美,学生通过多媒体屏幕看得津津有味,用手指点着,不可思议地赞叹着。青铜器发展史、景德镇瓷都的精湛技艺,繁艳华丽的景春蓝的独特
例:上《现代建筑》课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一些世界著名建筑,课上要求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的建筑,大到城市规划,小到自家的装修,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著名建筑所表现的美,感觉到了建筑师的伟大。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的介绍为什么这建筑美与不美,学生就能体会到美之所在,培养了他们美的情操。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泥塑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做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培养美的情操。
四、架设学生情感和作品审美之间的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
五、创设一个美的教学环境。这里包括营造特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与美术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象欣赏山水画,学生通过课堂能真正步入其美妙意境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快乐,而我国古代委婉的诗,悠扬空灵古筝名曲都有相通的意境,三者结合,互相熏染,效果自然更好。再比如可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关的场景,在充满诱惑力的气氛之中,学生自然产生审美快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之中,象上《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活动三室内装饰品设计与制作时,我就可以在教室里挂上各具风格的手工艺品,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室内装饰品设计的氛围中,上剪纸课时,在教学里贴上各种剪纸作品,学生又自然而然地进入剪纸氛围之中。当然,根据需要,还可改变座位或场地,以方便活动的进行。
六、美术教师是传授美的,美的东西总让人愉快,而传授者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这里指的是美的语言、美的心态、美的仪表,这都影响学生接受美的愉悦程度,美术教师的衣饰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走进教室便让人为之一振,我记得在上剪纸课时,我还为自己特意找了一件具有民族风格的衣服,上面配有剪纸图案,深受学生的喜欢,还激发起他们学习剪纸的兴趣.此外,我觉得教师仪态的优雅不凡,风度的超然不俗,也需平日里去改进,这样,会给学生以信任感和偶像感,而对这样一个教师,学生自然会很愉快。美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美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美,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美术
第二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西师大版,其所选的课文,篇篇都渗透着多种美,篇篇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篇篇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师益友”。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如何去挖掘教材美的因素,去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去探究和创造美,达到以美怡情、以美启真、以美导善、以美涤心的目的呢?
一、在内容中感受社会美。
主要包括情感美、节操美、智慧美,包括社会生活,进步思想的美,人的性格、精神的美。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狼牙山五壮士》体现人格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还有《山间又响马铃声》的农村生活之美,《古井》的纯朴高尚之美,《捞铁牛》的科学智慧之美,《挑山工》、《落花生》的哲理之美,《穷人》的诚朴善良之美,《罗盛教》、《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献身精神之美,《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之美等。还有一类课文,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扬科》等,通过主人公及其美好愿望的毁灭,使读者产生同情、怜悯、悲愤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感情得以升华。
二、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如《东郭先生和狼》一文,学生在逐步认清狼的凶残、狡诈(即“丑”)的本质过程中,在对狼的憎恨、蔑视中,在丑与美的对比反差中,加深对真正美的理解。又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入学早,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在品味这首诗时。通过对诗境的想象,对诗人心境的体悟,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进行比较思考,悟出了诗句里深厚感人的友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传神的词语,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欣赏优美的句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廖廖数语,勾勒出了山村的朴素美,蜿蜒的小路,充满生气的人家,稀稀落落的亭台,散发着清香的花朵„„言虽简意却深,条理也十分明晰,在朗朗诵读之际,谁能不被这山村乡居所陶醉。
如:《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五、在诵读中品悟情感美。
以读传情,体验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引读、议读,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准确,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感觉,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品尝句中的韵味,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和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学习“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还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抑扬顿性的诵读后,学生就能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六、在分析中达到理解美。
教学时要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仔细分析、体会,从而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如教学《燕子》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以后,去掉修饰燕子外形美的词语,让学生再进行比较,看看哪一句中的燕子更可爱,为什么?这些词语使原来干巴巴的小燕子变成了机灵可爱的小燕子,此时教师加以小结:正是因为有了作者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才有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优美的语言能准确地再现美好事物的形象,这就是语言的作用。
七、在语句中领会动静美。
《鸬鹚》一课,写动静变化之美,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动静间的转换,却认识不到这种转换的必然性。其实,课文的特色正在于此。比如第一自然段写静美:“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尾,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里,渔人“悠然地吸着烟”是静,但他在悠然之中观察着水面下鱼群的活动,则蕴含着动态因素;而“列队的”鸬鹚正在“待命”,更似“弓在弦上”。抓住这些,对动静变化美的体会就会比较深刻了。
除了教师自身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以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其审美情趣。
八、在主题中感悟自然美。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它们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形象,展示无穷魅力。自然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音响美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蕴含着自然美的因素。如《桂林山水》的山川景物美,《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美;《燕子》的生命活力美,《火烧云》的形色变化美;《长城》的气势恢宏之美;《海滨小城》的清幽素朴之美,《颐和园》、《赵州桥》的劳动创造之美,《趵突泉》的神秘迷人之美等。
如《黄山奇石》中的“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文中把黄山的奇石唯妙唯俏地表现出来。又如《可爱草塘》“清流图”的神秘恬静,让学生领受小河色调的“调和美”和“对比美”给人鲜明、振奋美的陶冶;再如:《火烧云》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先写地上霞光在人和动物身上色彩绚丽多彩,再写天上火烧云的颜色:采用摹状(红彤彤、金灿灿)写色彩的光亮,采用拟物(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描写色彩之多,接着写火烧云的形状:运用拟物写形状的瞬息万变,千姿百态。在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形象思维,再造想象,使火烧云的景象在学生脑海中构成一副神奇瑰丽的图画:既有层次变化之美,又有神奇变幻之美;既有动态之美,又有形状变化之美。使人陶醉,产生遐想,充满迷恋与向往,从而达到以美怡情,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究,进一步深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在内涵中升华生活美。
生活是复杂的,而美无处不在,通过美的生活感染和领悟,提示生活的真,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美好人生,是语文教学的思想真正体现。
如《娘牙山五壮士》的“豪壮美”,《凡卡》的“悲剧美”,《给颜黎明的信》意味深长的“隽永美”,通过美的生活感染和领悟,提示生活的真,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美好人生,是语文教学的思想真正体现。如《娘牙山五壮士》的“豪壮美”,《凡卡》的“悲剧美”,《给颜黎明的信》意味深长的“隽永美”。
又如《养花》,老舍先生从“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到“讲种什么花”,到“讲花需要摸门道”,到“讲养花有成果时与人共享”,体现的是作者对劳动成果的赞赏、珍惜之美,“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升华了劳动品味,是一种劳动之美,创造美的劳动价值观,人生观,给人一种无穷回味之美,感染学生,提高审美理想。
十、在形象中赏识人格美。
小语教材中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各具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如董存瑞英雄献身的精神;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詹天佑工作严肃认真的品质等。
有人物形象立体美,如《将相和》中蔺相如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而对友是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展现了他性格的丰富性,构成了立体式的人物。
有人物形象映衬美,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等都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使人获得振奋,产生激荡人的美感。对各种人物形象美的发掘与创造,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思想。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教育和培养的作用,可达到以美导善的目的。
十一、在描写中感受艺术美。
艺术美包括理性美、意趣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内容、形式俱佳的文学作品,为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美的教育熏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如《翠鸟》的形象美,《林海》的色彩美,《观潮》的声音美,《鸟的天堂》的动静美,《繁星》、《月光曲》的意境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结构美,《白杨》、《种子的力》的寓意美,《养花》及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对称美。
如《晏子使楚》一文,体现了理性美。楚王针对晏子的人身、人格、人民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弄得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了。
十二、在挖掘中意会科学美。
从人工创造的各种东西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就是科学美。有关科学现象和自然现象的事情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这些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除以上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媒体运用中感受美(品味语言文字之美、鉴赏动态之美、训练表达之美);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在创设情景中激发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它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学生就能在审美过程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维并逐渐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摘要: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学习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美是指生活中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一切事物,包括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而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审是一个审查审视的过程,不是人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培养的出来的,而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念,形成他们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教学经验表明,审美教育和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如何在教学教育生活中语文教学和审美情感培养融为一体?
关键词:审美,中学语文教学,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
引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很多文章著作都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里面对于环境的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的突出。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感触,对生命生活的热爱。通过语言文字的教育解读,带领同学们走进文章作者笔下的世界,在语文教学中让他们吸收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于各种美的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饱满的独特的审美观念。
一:审美意识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审美
美的哲学概念,一般是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如果说美是事物的内在的秩序,那审美就是对事物内在秩序的识别和认同。它是一种包括了主观意识和客观评价的活动,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种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所以具有很大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成长阶段的各种接触和培养以及社会大背景会对孩子今后的审美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什么是审美情感
审美的建立是一种归纳思维,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内涵的直接联系,但正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会不断变化,每个个体会发生随之环境的各种变化,于是乎各种对于美的定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随之的审美也会发生改变,在适应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学生们属于自己的审美。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语文的美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美,在语言文字中流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美的环境,长期地孕育着中国文化,使中国语言成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李太白那气吞山河的气势,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范文正登上岳阳楼,留下的何止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章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却也是从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满腔热血,集于斯文,若无斯人,吾谁与归!雄心壮志,却也渐渐衰退。祖国大好河山的气势的美好,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展示了美。
自古以来,很多优秀作家创作时都非常重视对词语的修炼,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很多词语的选择上都千锤百炼狠下功夫,而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是解读这些语言文字,带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之美,进而扩充到生活中,让其在生活中得到扩展,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很重要的一步。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着重从这几个方面给学生解读文字,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并且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老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将文字中的美带入生活,从而逐渐形成生活中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培养
(一):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学习语文知识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是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一个方式方法,在语文文字教学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是区别生活中不好一面的能力,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中审美培养的着手点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字词锤炼之美,关注作家精心锤炼过的动词,在学习中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和形象特点;感受句子的节奏之美,节奏美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作者利用他们的慧眼和妙笔赋予文字以乐音,以深情,赋予那些平行的文字以各种有美的节奏,舒徐流畅,轻盈飘逸,或者急促快捷,紧张激烈,或高昂,或低沉,思绪万千,要注意感悟;感受语言修辞之美,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使用使得文字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感受语言音韵之美,尤其是古今词句,一手好诗,一首好词,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曲;感受语言细节美,形象的丰富离不开细节,作家文字都擅长在细节处做文章,抓住细节进行品读,能够更好的走进任务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中审美培养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语文的课堂教学应注重认知规律和美学规律创造性的运用。
教学过程中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审美化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课本中的美,去品味课本中的美,使学生感觉身心都融入其中,甚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最基本的是要在教学中要学会把握扩展意境之美,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要交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提高体味文章所要表达的美的意境,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更要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关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时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这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诗人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为了开阔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那将是什么样子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意境,想象一下,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样壮阔的景色面前,日月星汉都显的渺小了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带入意境,还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通过对词语的改易,句式的变化,修辞的增删等对比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悟作品中词的精当,从而获得思想上的顿悟,情感上的熏陶,语感的提升。还有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写道: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这时候感悟作者此刻的心情,才能理解为什么热闹的蛙声蝉鸣作者却不怎么喜欢。还可以在教学中用音乐,图片和幻灯片等有表情的语言动作等,加强学生对于美的体会和提高审美意识,例如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先播放了根据诗的内容谱写的乐曲,让学生配乐朗读。当他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抑扬顿挫的朗读诗歌的内容时,学生们接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句句的语言文字,而是在诗词欣赏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的快感,唤起了情感的共鸣,从而在脑海里构成了一幅自然亲切、情感真挚的送别的画面。
这些都是情感的凝练,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得教的活动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了审美的意味,具有了美的风格。
结束语: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教育也是对学生重要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融合审美教育和平常的语文教学于一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注重对他们感悟美的人格的培养,不仅仅能欣赏美,更能够分辨美的态度,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也是语文的教育教学中的极致所归。
参考文献:《有效上课》《有效学习专题读本》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现代教育事业中,新课程改革愈加要求学校及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性质学科,自然对于初中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难能可贵的意义。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切勿落下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脚步,同时,还要逐步深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情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相融合的基础科目,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论是古文诗词、当代诗歌或是外国名著,都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向上意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教师切忌浪费现有的价值资源,而是要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内容悄无声息地渗透于课堂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经验,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感悟到文学的魅力与感染力。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含义广泛,而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阅读水平较低,往往会对某些文章的某些片段断章取义,得出一些不符合作者或者正确三观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详细分析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哪些片段体现了这些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合理分析,对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之类的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在分析文章句子的过程中感知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德,体会文章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指引了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的正确的思想情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在朗诵课文中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可朗诵性。并且,朗诵文章对于教师提高其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学生通过朗诵课文,可以对文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朗诵课文的同时,教师应当指引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并且是使用正确的感情。例如,不要用思念家乡的感情去朗诵一篇爱国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朗诵视频,在观看朗诵视频的同时更好的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模仿朗诵者,大胆开口朗诵文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播放这一篇诗歌的朗诵音频,先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朗诵者在朗诵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情感,再鼓励学生在听完音频之后模仿朗诵者朗诵这一篇饱含热烈的爱国情感的诗篇学生在听与朗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一篇诗歌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有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章情感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更加重视课本内容中考试知识点的分析,并且仅是通过黑板教学,缺少情景的模拟,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缺少切身体会,难以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创设教学情景成为教师实现这一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物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文章总的思想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评价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验作家们所刻画出来的人性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新媒体,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在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之下,新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新媒体教学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之下,更加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城南旧事》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通过演员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在阅读时难以感受到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播放相关影片给学生们看。学生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演员们的生动演绎,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基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之下,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快速推进,学校及教师也逐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价值观,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同时学生对于此学科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使教师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情趣初步养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健康向上的情感观念,这是当代初中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18(3).[2]伏巧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3).
第五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真善是美育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写作文是吐露自己心声的最好方法,写作最主要的不只是语言的华丽,而是要有真情实感,要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一直记得老师的话,也喜欢作文课。”这是学生小玉给自己的《作文集锦》写的前言中的一句话。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总是对我的作文指导给予褒奖。我在一次次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教会学生用眼观察生活,用心体会生活,用手写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要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只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现实教学中,学生苦于生活面不广,没有新颖独特的材料可写,怎么才能捕捉到耳目一新的材料呢?这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每次同学们看到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如在写《第一次……》时,家庭生活水平一般的刘莹写了她《第一次体验买菜》,心里描写真实感人;家庭文化氛围浓的云轩写了《第一次作诗》,他的开头这样写到:“挠挠挠,我挠了半天头,也没写出一个字,我心想大诗人李白的头肯定挠破了,才写出两千多首诗句…….”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六百多字。出生于做生意家庭的小凡写的是《第一次当小老板》,家庭条件优越的小东写的是《第一次坐飞机》等。
在习作中我常常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记得我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时候,安排学生参观一个二百亩的果园,我选择的是果树开花的季节。首先对学生进行如何用眼观察的指导,然后实地指导学生捕捉精彩画面,回来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语言文字润色指导,学生的这篇作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花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奇斗艳,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呈现在学生笔端,写得好美,好细腻,生动形象。我感受到,不是学生写不出美景,而是学生缺少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实践和锻炼。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从三年级我就安排学生做小广播员,每天中午铃声响后,安排两名学生说说“你今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哪些难忘的或美好的发现或感受?”。长期坚持,学生就习惯了用眼去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用耳去听、去感受各种美的话语、优美的文章、趣闻等。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就不愁习作时“巧媳妇难做无米粥了”。
二、作文教学要恰当融入阅读教学中,在读写中感受真实情感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专家精选出来的内容。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和利用教材优势,阅读教学时,写作犹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教学中,讲在课堂练在课堂,充分发挥札记本,小练笔的作用,让每堂课都渗透作文指导,不论是写作方法还是表达方法,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修辞手法运用等,不受时间,内容,篇幅长短的限制。一学期,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完成习作小练笔几十篇,习作兴趣和能力同步提升。
如学习了童话,我指导学生学习写《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我身边》、《大桥的故事》、《鸟儿的心声》、《假如我有一支尼尔斯的鹅》等。篇篇融入,学生丰富,大胆想象也寄托他们美好的愿望。学生写得丰富而投入。
如学习《开国大典》中的1、3自然段,我就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语言文字,描写曾让你激动的一个场面;学习《秋天的怀念》当讲到一位癌症晚期的母亲在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时”。我出示了引领句“母亲是雨中小花伞”,并限时五分钟,同学们写到:母亲是沙漠中的绿洲,冬日的阳光,黑暗中的一束光,口渴时的清泉等等。这赋予情感的练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我布置学生晚上给妈妈洗一次脚,第二天进行十分钟的交流,十分钟指导,十分钟写作。并只写嗅觉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我训练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解决怎么把内容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学习朱自清的《匆匆》,让学生学习书中句式,同时进行模仿写作
练习。学生写到:是啊,在闲聊的时候日子从嘴边飞快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打电子游戏时……,这样长期进行看得到,摸得着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习作兴趣,提升了习作能力,同时让小学生养成了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三、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小事、小人物,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我鼓励学生写小事,平凡的人。如小宇的一篇《不讲理的妈妈》就利用一件小事写出了妈妈遇事不讲理的家长作风,反映出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霸道、不讲理的一面。
小倩《给妈妈打工》就写了帮妈妈做家务,妈妈付给她的小费。她感受到自己也能通过劳动挣钱了。小涵写的自己抱着演出服,慌忙上楼,不小心把一件演出服落在楼梯上,等她返回找时,校长拿着演出服在那儿等她的事。这几篇被选登载在“吴忠日报”校园专栏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经常鼓励学生写小事,那是因为这些事真实、具体,小中见大,再现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这样的习作,就是一篇特写,这样的文章也常常是最有生命力的。
四、捕捉写作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及时表达真善美的感受
写作不受时间、环境、人为因素的制约,要捕捉写作的最佳时机,抓住学生写作兴奋点,写在随时随刻,写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如下雪了,我让学生观察雪,写雪景;夏天太热,我就让学生写一段描写天气热,一个学生写道:盛夏的一个晚上天气又热又闷,空气像停止了流动,没有一丝风,小狗热的吐着舌头,尽管电扇呼呼吹的起劲,但也是无济于事,我还是热的汗流浃背。
冬天描写天气寒冷,学生这样形容:清晨,空气冻的凝固了,月亮冻的只露了半个脸,星星冻的直哆嗦,树木冻的直挺挺的,鸟儿冻的出不了窝,路旁水沟里的水冻得裹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甲;秋天树叶落到了操场上。
我组织学生拣树叶,常翔的《战树叶》把同学捡树叶有趣的场面写得生动具体。孩子高兴了,我让他们写“那一次,我笑了”,伤心激动时,我让他们写“那一次,我流泪了”。
四川汶川地震后,我让学生进行系列写作练笔:《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特别的爱》、《地震中美丽的瞬间》等,在写作中,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等。
此外。我常常让学生以“语文是什么”这种句式写话,后来学生在主题班会中,就用到这样的句式:“文明是随手捡起一片纸屑。文明是关住流着的水龙头…..文明是一句对不起,文明是……”学了就用,在多次的表达写作训练中,变成了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和能力。
有一次,我走进教室,发现同学们神色异常,有的捂着嘴,有的扭过头,有的在怪怪的笑。原来,不知哪个班的捣蛋鬼把教室当成了卫生间,也就在这时,文静同学很快处理完了一切。于是,我随即决定指导学生写这件事,通过写作、思考,感受真、善、美,进行审美教育。学生写得各有千秋,特别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自己心理描写及所见所思所感,把这件事表达的中心明确、具体感人,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智慧应当生活中的各类突发事情,善于分辨美丑,积极用自己的行为去创造生
活的美好。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及时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会发现和捕捉真、善、美的事物,在习作中抒发真、善、美的情感,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培育学生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应该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