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共5篇)

时间:2019-05-15 04:5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第一篇: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音乐教学的感恩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实中的校园里,不少学生只知受恩,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寓感恩教育于音乐教学实践中,发挥音乐课程的功能,寓教于乐。

[关键词]:感恩教育 渗透 音乐教学 传统美德 歌曲

一、感恩教育的现实背景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然而,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被当代学生所淡忘。现实中的校园里,不少学生不懂感谢,不知感恩。他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给与我们这一切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只知受恩,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辜负老师的苦心,嫌弃父母的卑微,不愿与伙伴合作,对他人、对大自然冷漠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感恩教育是优化音乐教学的需要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感感恩教育不仅是语文和思想品德课老师的责任,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把对学生说教和灌输等传统的、单一的感恩教育模式寓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音乐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 它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寓感恩教育于音乐教学实践中,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发挥音乐课程的功能,寓教于乐。

三、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歌曲是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有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感情,它对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歌唱中提高演唱水平,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父母

音乐欣赏是让学生面对音乐作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进行欣赏后散发的联想,受到艺术的熏陶。在欣赏课中,我不仅对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技巧等作介绍,更重要的是挖掘一切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跪羊图》是台湾知名音乐家李子恒创作的,歌曲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感人至深。《跪羊图》曲调清新,童音澄澈,女声清脆,加之男声和唱,令人内心宁静,同时又有至诚至真的感动缓缓流动。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先讲述《弟子规》中几段感恩父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氛围中,然后让学生听这首歌曲,学生眼眶湿润了,跟着唱起了这首歌曲。随着“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 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的歌声,学生由衷地对父母产生了一种无比的热爱,感觉到了亲人的伟大,他们都说要做一个感恩父母的好孩子,同学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讲出了许多感恩父母的做法。

(二)感恩老师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动人的歌曲,它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表达了学生在夜深人静走过老师窗前时充满着无限的深情,以及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在教学中以情感为依托,从歌曲的学、唱、颂中升华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感受师恩的伟大。在欣赏林妙可演唱的《老师》一曲时,一开课学生就被林妙可甜美、清脆的嗓音吸引住了,再加上歌曲所表现的老师可亲可敬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从他们专注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们的心灵已被震撼,歌曲教会他们如何感恩老师。

(三)感恩社会

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时,通过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来激起学生的无比义愤,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激发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感恩之情,从而领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教唱《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时,结合现实讲解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巨大变化,我们正享受着许多惠民惠农政策,从而教育学生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为把它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时,把雷锋的身世和主要事迹讲给学生听,教育学生要像雷锋一样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四)感恩大自然

《长江之歌》气势磅礴,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景,教学时,让学生边唱边欣赏《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画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那悠扬的琴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牧童的乐趣。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这些歌曲使学生领悟到我们每天都能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每天都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我们作为大自然的受益者,就应该心存感激,并要懂得知恩图报, 不能任意妄为地践踏与摧残大自然。

音乐是一片广阔的天空。我充分利用音乐这一特殊的语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题:感恩共产党、感恩家乡、感恩学校、感恩生活、感恩生命等等,让学生在“乐”与“爱”地共舞中,学会感悟、学会奉献、学会感恩。

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提高,并会付诸行动。他们会去看望生病的老师,献上一首动听的歌,表达祝福之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学生自制鲜花、卡片,写上祝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对爷爷奶奶的关爱之情,一张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演绎着人间真情的温暖。在学校里,讲文明懂礼貌;爱护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认真做好值日工作,拒绝乱吐乱扔,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周末按时回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此外,与父母、老师顶嘴、乱花钱的现象越来越少,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的现象不断涌现。学生在感恩行动中涌现出浓浓的博爱之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

五、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关文件,增强感恩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所以,学生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动向家庭、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参考文献】

[1] 《捕捉教育的契机》

[2] 《怀感恩之心 行报恩之举》 [3] 《民族音乐》

[4]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第二篇:小学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小学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新邵县新田铺镇资滨完全小学李春桃

摘要: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良好习惯,重树传统美德,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现育人目标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感恩教育资源”三大方面,对本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学生

感恩

教育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

一、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近些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当今社会,知恩图报已离我们已经太遥远。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 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很多人都已觉自然,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来都没曾想过去回报。今天,我们的学生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

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

2.传统的学校德育显得柔弱无力。学生生理的超前性和心理的滞后、学校德育的理想化与转型社会的恶俗化、主流价值观的长期单一性与学生个体多样性等许多极富时代特征的突出矛盾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寻求改革和突破便是一种必然,寻求一种道德的人本理解、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它可以真正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人。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概括地说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等。

父母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感谢父母的恩情,是人生中最基本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多角度理解父母之恩。如《生命的感动》教育我们在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行动回报父母之爱;《你能行》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母亲鼓励孩子的故事,通过学习可以使我们感受母亲深沉的爱。

祖国之恩。我们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如《天山之夏》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壮丽的景色,让我们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如《甲午海战》让我们感受了战争的壮观,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还要从祖国优秀儿女的英

雄事迹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社会之恩。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有爱心,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感激》中让我们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爱;《红虾》等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对人的尊重和爱护,明白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

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教材中就有许多挖掘大自然之美的佳作。如:《遍地黄金》告诉我们,平时很不起眼的油菜花,原来竟也是如此地诱人;《春》作者细致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

1.在反复诵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开国大典》;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钓鱼》;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林海》、《桂林山水》。此外,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在丰富的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矛盾思辩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比较深入的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

4.在激情表演中体验

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对课文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现”课文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身姿运动,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内心获得体验,急切想迸发内心的情感。课文再现课堂,学生入情入境,美的生活再现学生心中

四、要形成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文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学会感恩,就要珍爱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

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等。

2.学会感恩,就要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就要教育学生,感念祖国之恩,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理想;当祖国需要挺身而出时,就要有少年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学会感恩,就要学会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

学会感恩,就要感念自然之恩,感谢美丽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灵秀,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学会感恩,就要感念社会之恩,就要融入社会,学会和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学会礼让,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结

总之,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必要。语文是百科之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

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社会里健康成长,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谢琴.教育探索.2012(06)[2]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陈立贵.文教资料.2012(01)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数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应小于江敏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发展理念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的心理要求。感恩,不仅仅是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一种尊重,更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育学家认为,感恩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强化物,还是一种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美德,感恩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体验感恩的能力及表达感恩的能力。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导入时出示故事式趣题,小强今年已经10岁,小强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强的妈妈今年是几岁?这时学生就议论开了。正常情况下,过了8个生日就应该为8岁。但是,小强今年都已经10岁了,那么他的妈妈怎么可能是8岁呢?这时同学们顿生疑惑。于是我顺势接着说:“同学们想知道小强的妈妈究竟是几岁吗?学了这一堂课大家就明白了。”在最后揭示答案之后(闰年的2月29日出生的),我又问:“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妈妈的生日是哪天吗?”一句话顿生波澜,有的学生表示知道,有的表示不知道。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评析:小学生只有理解感恩、认同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责任心,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多一些宽厚和快乐,减少抱怨和对抗,进而建立起和谐的个人发展理念。通过感恩教育,让广大小学生树立起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意识,进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提高,促进小学生人格魅力、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发展理念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摘 要:感恩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于各学科对学生全方面的渗透,作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更容易与感恩励志教育水乳交融,语文教学应当担任起感恩励志教育的职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 教育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语文教学担任着感恩励志教育的职责。

一、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感恩素材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家饱含着情感写成的,里面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及时地捕捉、挖掘、拓展这些素材,通过具体的课文,在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适时、适度、得体地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李密的《陈情表》真切地道出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孝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有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四次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藤野先生》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陈恳地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沉的怀念;读了史铁生的《我的地坛》后,我们能感受到史铁生对生命的叩问,对母爱的感恩之情,读后让人感到有一种压抑不住的伤感袅袅升起,弥漫成盈目的莹莹泪光;《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用“温情”两个字表现出他对济南的赞美之情;《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之间的真爱。我们要感激患难相扶的朋友,感谢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的所有人。这一篇篇的文章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景物,每一个事物,都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素材,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

二、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感恩意识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识恩、知恩,用声音把作品中的形象再造出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抓住春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恩情;让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彼此交流、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所知的有关感恩的小故事,让学生加强对感恩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感恩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构成的情景中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亲切而自然地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所以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配乐朗诵,更能够突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伟大母爱;可以选取一些震撼人心的图片,杨绛的《老王》中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文革”前后,但是新时代的老王却很多,而且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可以播放一些感人的图片,让学生在感官上得到震撼;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感恩主题的影片,可以是纪录片,也可以是故事片,让感恩得到升华,让感恩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里。

3.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教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作文思路与表达特点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换个角度,选取某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有些课文,常常给读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深蕴内涵的议论,简洁朴素的叙述,概括粗略的描写,欲说又止的省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根据作者的作文思路展开联想,补写这些艺术的空白很有意义,学习了《故乡》后,在故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惨氛围的感染下,我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对比课文中的故乡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如在学完李密的《陈情表》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这种用自身经历谈感受,要比单纯的说教要好;也可以用“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方式,着重抒写以亲情、友情和乡情为内容的题材。现在,被各种关爱包围着的独生子女,由于良好的环境和丰裕的物质条件,往往使他们忽视了这份可贵的真情。现在我们呼唤真情,提倡报恩,不仅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学生做人的道德需要。这对构建和谐家庭,特别是促进他们美好品格的形成,都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三、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发展帮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

1.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尤其是对感恩思想表现得比较含蓄的范文,还可以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思考,甚至组织讨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使他们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进一步懂得那种质朴的报恩心理和高尚思想品德。

2.适时地开展演讲、辩论等比赛。课堂上进行的感恩渗透教育,说到底,也只是理念的培养与灌输,而感恩素质的提高,真正需要走出课堂。让学生举办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材料的收集、语言的锤炼、思想的提升上都受到感恩教育的影响,让感恩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文本、教学方法及课外活动等有效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更好地培养出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五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湖口县第四小学 冯 艺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关键词】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正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则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教师亦应从培养学生亲自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出发,为创造学生美好心境,具备健康心理夯实基础。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因此,音乐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同时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

二、通过创设审美情境,净化健康心理

美育原理指出审美教育能使人获得真知,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按照音乐教学和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例如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唱表现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作品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和充实。《雪莲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等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激越的情绪,抒发了学生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之情;雄壮激昂的《歌唱祖国》、《抗敌歌》等作品则以凝练的歌词、鲜明的形象、昂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飞来的花瓣》、《让我们荡起双浆》则以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美的音色、多变的力度,表现了学生对生活、对老师、对大自然及一切美好事物赞美之情;更有《采茶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歌曲给学生欢快活泼、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精神面貌与民族风格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营造了健康的心理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首先,学校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口号,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唱一首歌,各项活动人人参与,转变了过去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局面。

其次,音乐课外活动开展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欣赏专题等,改变了过去的单调活动。

最后,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区里、市里举办的比赛,向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请进来,邀请音乐专家来校位同学们做讲座。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

课外的各种演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增强胆量,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给其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例如,课外的合唱、合奏比赛有利于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因为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养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并使其懂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平时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此类音乐活动中,会逐渐学会与别人交往,也会时刻考虑到应以集体的面貌去想或做每一件事。在音乐教师注重围绕他们的协作精神时,学生无形中会形成先大家、后自我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理问题。每一个人都具有惰性,小学生自然也不能摆脱依赖性。那些生活上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的独唱训练和独唱比赛,正可以帮助小学生消灭此类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人去扶持。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表演,增强孩子信心。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比不同龄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设防。很多孩子在老师面前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可在他的交往圈里却是大胆、自信的一员。所以我利用这一点,把原有的班级授课模式改为小组合作模式。

如今的独生子女任性、逆反心理较重,时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正当要求。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不同的音乐课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在音乐欣赏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心理特点、情绪状况等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努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教学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欣赏大量国内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并随乐曲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有益,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渗透进学生的整体素质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如气势磅礴的《黄河船夫曲》;优美抒情的《月光奏鸣曲》;充满喜气的《春节序曲》;充满乡情的《新疆好》;活泼欢快的《喜洋洋》;热情奔放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等。2.在歌唱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介绍音乐家冼星海、刘天华时,讲述他们在逆境顽强拼搏的生活经历,从而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克服困难的信心。3.在唱游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唱游活动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龟兔赛跑”、“小白兔乖乖”、“到同学家”、“小鹿跳跳”等音乐游戏或歌表演,启发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如何与同学合作、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

音乐教学,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处处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开启孩子心灵的美好窗户,锻炼其健康心理。

下载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语文一直与感恩相联,不仅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感恩素材,更因为语文教学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契机。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共5则)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鹿泉市实验小学 崔军霞 摘 要:现在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已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现象。本文对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感恩......

    浅谈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长垣县赵堤镇中心学校 赵广路 学段、学科:初中音乐 内容提要: 在音乐教学中,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包新华 二十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心理......

    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作用论文: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作用论文: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以审美体......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想要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 育,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同时,教师 应当让课堂教学更为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