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何谓“感恩”:“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当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的。我们要为孩子做好感恩的表率,要帮助孩子把握好感恩的度,好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一、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了孩子的过多的宠爱,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爱的失衡”及教育的误区。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这样事实比比皆是:一个下岗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天天煮一个鸡蛋给孩子吃,儿子不想吃,就说“我等会吃”,妈妈想看着儿子在她面前把鸡蛋吃完,可是儿子说“我来不及,在路上吃吧”,可是一到家门口,吃了一口就把鸡蛋扔到水沟,刚好被站在窗口的妈妈看到,妈妈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为什么孩子不吃也不告诉妈妈一声,妈妈可是很久没有吃过鸡蛋了呀。”可这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母亲生活的艰辛啊!很多孩子在浪费时,忘却了“粒粒皆辛苦”,忘却了父母的疾苦。孩子大小便在身上,奶奶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以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下雨天,年老的爷爷撑着雨伞去学校接孩子,怕孩子湿了,还把他背在背上,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一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的中国博士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家庭交流,可刚去不久,美国家庭却要求退回中国学生,中方就很纳闷,这孩子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何要退回呢?问其原因,美国家长说这学生在他家生活了一周,我们帮助他很多,可他却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说过。可是中国学生却告诉中方代表,他认为他们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在中国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他做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都不用说谢谢。从儿童—少年—青年,不管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却能说出一大堆类似的故事。在中国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照顾小孩等,他们义无返顾,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哎!我们的孩子太自私了,对父母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逐渐地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础。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二、感恩教育,任重道远
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现代教育虽然强调让孩子“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家长注重孩子的智育的同时,可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假如孩子们只知道“我想怎样”,“我们要什么”,不知道“我该怎样”,“要我什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师敬长,不懂得关爱他人,过于强调个性而忘本教育,那么,必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却不知道父母的疾苦;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要求父母这样、那样,却对自己放任自流。就像前不久报道的兰州姑娘杨丽娟一方面因自己的愚昧、自己的痴迷,不务正业。另一方面她父母不教育女儿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态度,对女儿这种疯狂的变态追星,不但没有制止,还为了满足女儿这个不可企及的幻想,把整个家庭置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境地。更有甚者,还要卖肾继续供她疯狂的追星,可她依然毫无一点羞耻心、更无一点悔意、对她父母更没有一点的感恩之心和同情心。父母生养了她二十几年给了她那么多,可她能给予父母是什么呢?能回报给父母的有多少呢?把父母置于穷途末路,甚至把父亲也逼上绝路,更可悲的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做母亲的依然没有沉痛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仍然一味地付出、付出„„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幼儿园每天都给幼儿吃点心,有一天的点心是排骨麦烧,很香!孩子们都争抢着吃,只有一个孩子把点心包好要带回家。老师一问,孩子说:“奶奶爱吃”。感动之余,老师进行家访,发现这个家庭氛围很好,孩子的母亲非常孝敬婆婆。孩子的眼睛就是照相机呀,犯罪的孩子多数都有一个灰色的童年。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种下“善”的种子,几乎不可能要求他成年后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的人。因此,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现代的幼儿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既是我们家长的需要,也是幼儿的需要,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三、感恩教育,家庭为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教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淡漠的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是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幼儿园、学校这些专业教育机构的感恩教育应积极地配合,积极地与家长参与。
同样地,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然而,社会中却时常出现这样让人尴尬的情境:在超市的收银台边一个大人丢了一枚硬币,一个6岁左右的小孩捡到追着还给大人,那大人不屑一顾,伸手接过连声谢谢也不说。公交车站边一些人在排队等候上车,来了一位母亲带了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母亲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队,可很多人一看到车子进站就蜂拥而上,结果那对母子根本上不了车。一个小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给老人,旁边的一个小青年竟然抢先一步占了位置。这样的事例多了,无形当中就对孩子们造成了反面教育,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认为母亲的教育使自己吃亏了,他也会加入那群人的行列。所以,社会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了,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四、感恩教育,多管齐下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身教胜于言教,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孝敬老人的楷模。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上敬父母、下爱子女、宽容友善、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榜样示范能够促进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为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更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务远,多讲一些《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大声的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谁最辛苦啊!”,“妈妈我来帮你”,“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来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浓浓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每天早上起床铃声响起,不要讨厌它吵醒你的美梦,要感恩上苍让我能听到,有很多聋哑人忍受着寂寞;每天第一缕阳光映入你的眼帘,不要嫌它刺眼,要感恩上苍让你能看到,有很多盲人在黑暗中挣扎;学习中的艰辛困扰着你时,不要烦躁,要感恩上苍让你有学上,有很多贫困儿童失学在家;穿衣镜前不要嫌衣服难看,鞋子不是名牌,要感恩上苍你有这么多的衣服和鞋子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一年只有一身破旧的衣服和一双破烂的鞋子;不要嫌父母做的饭菜不好吃,要感恩上苍我们还有饭吃,贫穷的孩子有时三餐都吃不饱„„
家长在家里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会生活的辛苦。有一位学生因为父母做生意,起早摸黑,与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只是在他需要钱时才会主动找家长,一直以来家长也只知道给他钱花,却很少有时间跟他交流,造成他们之间的生疏,双方都感觉比较失落。自从该孩子在自家的店里帮忙后,不仅能让他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父母的辛苦,同时也增多了与父母的交流,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了,孩子也变得成熟多了,更懂得尊重他人了。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过一些具有感恩意义的“洋节”,如“感恩节”,让孩子懂得了人只有活着,就是上苍对自己的恩赐,所以,让他们要由衷地感谢阳光给予了他们的温暖;感谢雨露给人类带来了五谷丰登;感谢大地给予他们生存的机会。知道“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就是要让人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离不开群体,都应该满怀感激之情,为祖国的培育,为母爱的无言,为朋友的支持,为自然界所恩赐的一切。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祖国之恩、父母之恩、他人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从家庭做起,传授感恩教育,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
第二篇:浅析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浅析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四年三班 郭默怡家长:张丽萍
我想,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将它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从孩子情感的角度来看,礼貌教育和爱心教育是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是两者的深化和升华。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从孩子的认知社会的第一个窗口——交往对象入手进行教育,教育效果是很理想的。总起来说,就是:感恩教育,礼貌教育、爱心教育三结合,从其主要交往对象入手,由近及远(即由亲人到老师、同伴、再到亲人的同事、陌生人等),由具体单独的个人到团体、集体、社会等,效果很好。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营造充满爱心、感恩之心的亲情关系
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能敏锐地感受到成人的情感态度。家庭中,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关系、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爸爸妈妈和老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孩子感受最为深刻的情感关系了,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决定着孩子能否对亲人产生依恋和信任感,也决定着孩子今后以怎样的情感态度面对各种社会关系,更决定着孩子今后有没有爱心、有多大程度的爱心、感恩之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的建立积极向上的亲情关系。比如,爸爸妈妈之间恩恩爱爱、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牵挂;家长努力与孩子之间建立宽容而不纵容、关爱而不溺爱、平等民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家长对老人充满尊敬、关爱与感恩之情。这些情感关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在一般的家庭中,尤其是家长对待老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日常生活中,我们自然而然就做的,比如:经常带着孩子看望老人,还孩子一起给老人买礼物、生活用品等,经常陪老人散散步、给老人捶捶背揉揉肩、给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这些细小的事情,孩子很小时,就看在了眼里;当孩子稍大些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就可以鼓励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体会到家长对老人的孝敬、关爱之心、感恩之心。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影响、熏陶下,孩子那颗感恩的心已悄然萌发了。
二、以生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
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每个人的生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本人而言。以生日为依托,让孩子懂得回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比如,孩子稍小时,家长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正是妈妈的受难日,孩子是在爸爸妈妈的爱河中长大的,自己过生日时要给爸爸妈妈一份惊喜、表达感恩之情。当孩子稍大时,就可以给孩子讲讲妈妈怀孕的辛苦,生孩子时的感受、感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宝宝出生的录象。再如,当自己过生日时,家长特意请老人来,送给老人一份惊喜,说些感恩的话。再请老人讲讲过去的遇到的困难,过去有趣的事情,家长小时候的 事情等,让孩子意识到亲情的珍贵,当然,孩子会意识到很多问题。当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一起给老人过生日,也让孩子为老人献上自己的“礼物”,让孩子和老人亲热亲热,说说心里话。家长还可以陪老人玩他们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运动项目,也可以帮助老人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可以争取孩子的意见,请他想办法给家长一份惊喜,这份惊喜可以是一个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悄悄话、一次服务如洗脚捶背等、也可以是自己的爱心小制作等等。还可以建议孩子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过个特别的生日。另外,可以在孩子生日那天,和孩子一起献爱心,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或者残疾儿童捐款、赠书、赠送玩具等等。这样,孩子渐渐地就由家庭走向了社会,由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扩展到了对他人的关爱。
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
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教师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而且,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
当孩子还小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事例,讲讲这些节日的来历。孩子稍大时,可以给他讲一些感恩的故事、一起阅读此类文学作品、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以丰富孩子对这些节日的知识、深化他们对节日的了解。再和孩子一起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体会浓浓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军民情等,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以表达感恩的心。在这些节日之前,家长可以提醒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如美术、画信、动作、语言等)表达感谢、感激、感恩之情。或者,和孩子商议好怎样过。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仓促,教育效果会更好。
比如,父亲节之前,妈妈先帮助孩子回忆和爸爸在一起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回想爸爸都为家庭立了什么功。然后,再私下里和孩子一起制作节日贺卡,或者建议孩子用自己仅有的零花钱给爸爸买一份礼物,可以让孩子给爸爸画一封信,想说的话可以让妈妈代写,也可以让孩子送信时讲给爸爸听。孩子一定会对爸爸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必定会为爸爸的节日积极做准备。这些对爸爸而言,绝对是特大的惊喜,对孩子而言,也总是难以忘怀的。
老人节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故事图画书、网络影视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帮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当然,家长也可以建议孩子所在的班级,一起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受益特别大。这时候,孩子对人、对人生、对社会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看法,但是,孩子的关爱之心只能有增无减。
教师节、儿童节时,我们可以建议孩子表达其感恩之情和节日的祝福。比如,和小伙伴互赠小礼物、为福利院的儿童献爱心,给老师说句亲热的话或给老师捶捶背、端杯水、送上自制的小花、节日贺卡等等。建军节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给孩子讲战争的故事,让孩子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意识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进而产生爱党之心、感恩之心。国庆节时,可以带孩子去北京天安门,看庄严的升旗仪式,参观博物馆,登长城等等,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历史,渗透爱国思想。
四、以生活事件为依托,随机进行礼貌教育和感恩教育 日常生活中,同事、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对象。家长在待人接物时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对其友好、帮助、关爱表示感谢,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表示道歉等等。再如,医院里给孩子看病的医生、给孩子打针的护士,经常看到的交警,马路上的清洁工,还有在外吃饭时的服务员,在商场里买东西时打交道的销售人员等等,虽然他们都是陌生人,但是,也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学会运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纠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随机教育,效果最好。
另外,生活中发生的国家大事,我们同样应该加以关注,比如,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日本教科书事件,我国“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国家领导人的换届、出访,沙尘暴、海啸现象等等,都可以在平时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就可随时丰富孩子各方面的知识,历史知识、环保等,帮助孩子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从小就培养孩子爱国、爱护环境等等。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就蕴藏在生活中,就蕴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键是,我们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抓住教育契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任何心灵教育、育人教育都不是一蹰而就的事情,而是持之以恒进行熏陶、教育的自然结果,感恩教育也不例外。其实,幼儿时期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就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达到“水到渠成”这么理想的教育效果,自然应该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而家庭正是一个最为理想的教育环境,家长千万不能错过
第三篇: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致远高级中学周云花
提 要: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更是不容忽视。本文论述了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关注了目前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现状,并针对这些现状探讨了如何在家庭中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情感教育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为许多人所关注,智力(IQ)差异越来越被淡化的同时,非智力因素(EQ)却被提到了重要的平台。这突出地表现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关注孩子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层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着重论述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狭义的)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情感教育就是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情感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因为情感是家长和子女思想交流和语言交流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孩子的一生。而且情感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要注重教会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那么其中的情感教育十分重要。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有人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重视分数。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他们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只要能获得好成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为了孩子。他们把培养孩子的重心放在认知能力上,处心积虑地希望培养出小天才,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造成的结果则是学生情感道德的严重缺失。
(二)“放任自流”型。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管不顾,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与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情感教育也就无处依托。
(三)“推脱责任”型。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似乎很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轴心”。孩子的一切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四、家庭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教育孩子,不单纯是学校的责任,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可以从学校教育中汲取全新的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以此为指导展开情感教育。比如现代学校教育中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以此为指导,家长不把孩子当作自身的附属品,或者实现自己未竟目标的工具,而是把孩子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重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那么才能培养道德人格完整的人。再如现代学校教育中也提倡“成功教育”的理念。家长以此为指导,能够做到“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孩子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也了解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家庭情感教育,以学校理念为指导,有了这一“源头活水”就能使得情感教育事半功倍。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家长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家长以“亲情”为纽带,以“情感”为桥梁,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五、结语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在家庭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割离不了的骨肉亲情,注
定了家庭教育离不开情感因素。既然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那么关注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就至关重要了。
参考文献:[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家庭教育学》赵忠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家校合作的品德教育思考》秦秀兰基础教育参考.2005.10
第四篇:从教育日记中审视家庭教育
从教育日记中审视家庭教育
出于将来的某一天能借助文字来对昔日教育生涯的回忆,我走上了写教育日记之路,慢慢的,成了习惯;渐渐的,开始反思教学。每每在教育学困生,找其犯错根源时,发现他们大都有个不幸的家庭或缺憾的家庭教育。于是我开始审视家庭教育,思考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良性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应具备哪些条件。
[关键词]教育日记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一生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终身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我们大多数农村家长不懂教育规律,缺少带孩子和教育子女的经验,整日又忙于生计,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子女教育上,于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孩子,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转变观念,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健康的成长。”作为班主任,真希望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具备哪些条件呢?具有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的我,不由自主的想对对家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谈几点看法。
一、应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然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高尔基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 的规律,能够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孩子。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个性,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然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义务教育又免学费和书费了,孩子的学习好坏跟今后的生计衔接不如以前那么明显了,单方面的升学压力仅使教师一头努力,让教育陷入了一种困境。尤其是农村教育,家长的不配合,常常使老师出“力”不讨好,见效微小。一些数据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而中国科技大学某届少年班中,70%的学生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中。故农村孩子的家长更应该多读书,多上家长学校,多挤出时间来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如《中华家教》、《父母必读》、《家庭教育》等刊物是家长们的良师益友。
二、为孩子购买优秀图书和软件,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张爱玲说:“‘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都看不完。”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看到新世界的窗户。”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尤其是学生,书读的越多,懂得知识就越多,就越能促进课内阅读,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有人说“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无疑相当于买了一份终生精神保险。”“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时代铺就的。不仅仅是指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时互相促进的。”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多购买一些优秀书籍和软件,让孩子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体会学习的快乐。我的孩子5岁了,从他两岁半起,我们一直坚持订阅《婴儿画报》和《红袋鼠自我保护》等图书。有时他会为故事的精彩而开怀大笑,有时也会教我一些生活小窍门。5岁的孩子,会因为所订书籍不有按时到而生气,也会因为自己比同龄的小朋友多读书而自豪。现在,他每天坚持玩《睿智宝贝》软件,从中学习一些生字、儿歌和故事等。独立在电脑玩游戏,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儿。幼儿园阿姨也反映他的知识面要比同龄人宽。所以,我坚持提倡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多购买图书和教学软件。
三、注意日常教育和生活教育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是孩子最幸福的事。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今后走进幼儿园、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家庭中每一成员还应注意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的洗手,定时换洗衣物、不随地吐痰、扔脏物、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打扫房间等。家长还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少年犯曾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声中瑟瑟发抖的日子里度过的。”
四、根据年龄和生理特点,实时教育,因材施教。
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和生理阶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理阶段,做出实时的学习计划。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所以,因材施教,实时教育就很关键。比如,幼儿阶段,应注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然而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因此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五、要坚持写教育日记
教育孩子从婴儿就应该开始,如何使孩子成才,许多家长也在不断寻找办法和不断的尝试。从我的育子之道上,我发现些教育日记是个不错的办法。首先,教育日记可以让孩子在长大后回忆到你的童年趣味,让孩子的童年有个见证,让孩子享受到童年的开心、快乐,使人生更加充实!其次,日记可以作为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有时候,可以用日记把不方便说的话告诉孩子;有时候,在不能进行语言交谈时,日记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还有,家长坚持写教育日记,不就是孩子坚持学习的最好榜样吗?
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以上仅是我的一点肤浅看法。“知识如海”,“条条道路通罗马”,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认为家庭教育如一日三餐,必不可缺。社会也应多举办家长学习班、家长学校等,以满足提高家长素质的需求。
第五篇:幼儿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幼儿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我们在教育中常提及“感恩”,那何谓“感恩”呢?按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即“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以此衡量,可以清楚地知道,即使对于孩子,“感恩”的内涵也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主体之外其他人的关怀,于是自然其应有的“感恩”就会如空气一样时时存在于自己的身边,只要愿意就可以“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然而,问题的实质是,怎样让其乐意“呈现”!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蕴涵着对幼儿感恩教育的契机。
一、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了孩子的过多的宠爱,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爱的失衡”及教育的误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这样事实比比皆是:孩子大小便在身上,奶奶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以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下雨天,年老的爷爷撑着雨伞去学校接孩子,怕孩子湿了,还把他背在背上,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一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的中国博士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家庭交流,可刚去不久,美国家庭却要求退回中国学生,中方就很纳闷,这孩子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何要退回呢?问其原因,美国家长说这学生在他家生活了一周,我们帮助他很多,可他却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说过。可是中国学生却告诉中方代表,他认为他们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在中国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他做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都不用说谢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阶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础。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二、感恩教育,任重道远
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现代教育虽然强调让孩子“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家长注重孩子的智育的同时,可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
假如孩子们只知道“我想怎样”,“我们要什么”,不知道“我该怎样”,“要我什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师敬长,不懂得关爱他人,过于强调个性而忘本教育,那么,必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却不知道父母的疾苦;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要求父母这样、那样,却对自己放任自流。就像前不久报道的兰州姑娘杨丽娟一方面因自己的愚昧、自己的痴迷,不务正业。另一方面她父母不教育女儿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态度,对女儿这种疯狂的变态追星,不但没有制止,还为了满足女儿这个不可企及的幻想,把整个家庭置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境地。更有甚者,还要卖肾继续供她疯狂的追星,可她依然毫无一点羞耻心、更无一点悔意、对她父母更没有一点的感恩之心和同情心。父母生养了她二十几年给了她那么多,可她能给予父母是什么呢?能回报给父母的有多少呢?把父母置于穷途末路,甚至把父亲也逼上绝路,更可悲的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做母亲的依然没有沉痛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仍然一味地付出、付出„„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幼儿园每天都给幼儿吃点心,有一天的点心是排骨麦烧,很香!孩子们都争抢着吃,只有一个孩子把点心包好要带回家。老师一问,孩子说:“奶奶爱吃”。感动之余,老师进行家访,发现这个家庭氛围很好,孩子的母亲非常孝敬婆婆。
孩子的眼睛就是照相机呀,犯罪的孩子多数都有一个灰色的童年。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种下“善”的种子,几乎不可能要求他成年后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的人。因此,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现代的幼儿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既是我们家长的需要,也是幼儿的需要,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三、感恩教育,家庭为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教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淡漠的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是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幼儿园、学校这些专业教育机构的感恩教育应积极地配合,积极地与家长参与。
同样地,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然而,社会中却时常出现这样让人尴尬的情境:在超市的收银台边一个大人丢了一枚硬币,一个6岁左右的小孩捡到追着还给大人,那大人不屑一顾,伸手接过连声谢谢也不说。公交车站边一些人在排队等候上车,来了一位母亲带了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母亲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队,可很多人一看到车子进站就蜂拥而上,结果那对母子根本上不了车。一个小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给老人,旁边的一个小青年竟然抢先一步占了位置。这样的事例多了,无形当中就对孩子们造成了反面教育,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认为母亲的教育使自己吃亏了,他也会加入那群人的行列。
所以,社会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了,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四、感恩教育,多管齐下
幼儿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身教胜于言教,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孝敬老人的楷模。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上敬父母、下爱子女、宽容友善、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榜样示范能够促进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为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更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务远,多讲一些《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大声的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谁最辛苦啊!”,“妈妈我来帮你”,“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来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
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浓浓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每天早上起床铃声响起,不要讨厌它吵醒你的美梦,要感恩上苍让我能听到,有很多聋哑人忍受着寂寞;每天第一缕阳光映入你的眼帘,不要嫌它刺眼,要感恩上苍让你能看到,有很多盲人在黑暗中挣扎;学习中的艰辛困扰着你时,不要烦躁,要感恩上苍让你有学上,有很多贫困儿童失学在家;穿衣镜前不要嫌衣服难看,鞋子不是名牌,要感恩上苍你有这么多的衣服和鞋子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一年只有一身破旧的衣服和一双破烂的鞋子;不要嫌父母做的饭菜不好吃,要感恩上苍我们还有饭吃,贫穷的孩子有时三餐都吃不饱„„
家长在家里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会生活的辛苦。有一位学生因为父母做生意,起早摸黑,与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只是在他需要钱时才会主动找家长,一直以来家长也只知道给他钱花,却很少有时间跟他交流,造成他们之间的生疏,双方都感觉比较失落。自从该孩子在自家的店里帮忙后,不仅能让他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父母的辛苦,同时也增多了与父母的交流,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了,孩子也变得成熟多了,更懂得尊重他人了。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过一些具有感恩意义的“洋节”,如“感恩节”,让孩子懂得了人只有活着,就是上苍对自己的恩赐,所以,让他们要由衷地感谢阳光给予了他们的温暖;感谢雨露给人类带来了五谷丰登;感谢大地给予他们生存的机会。知道“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就是要让人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离不开群体,都应该满怀感激之情,为祖国的培育,为母爱的无言,为朋友的支持,为自然界所恩赐的一切。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祖国之恩、父母之恩、他人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从家庭做起,传授感恩教育,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