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课程论文[小编推荐]
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
课程论文
学生学院:轻工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班)
学生姓名:吴鸿
学生学号:3112002025
爱情,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似懂非懂的。在我看来,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那样平实那样坚定。爱一但说出了口,就变成了一种誓言,一种承诺。如果你和一个女生在一起,请用你最大的努力去对她好,既然你喜欢她,爱她,就把她当成你的家人一样,时刻挂在心头。
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了解了古代和现代爱情的区别。中国爱情剧中,较为经典且完美结局的有《西厢记》和《牡丹亭》。此外,中间还穿插了相当不错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弱势女性的爱情故事,四大美人的爱情故事,以及负心婚变剧等等。我在中国经典的爱情剧中,我是比较喜欢团圆为主的剧。就说《西厢记》吧,它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再说 《牡丹亭》,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
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在抒发感情上,包括爱情均比较含蓄。因此较之现代而言,它忠贞、内敛含蓄、不自由不自主,但又淡泊隽永。受古代社会阶级门第等的限制,所以古代的爱情故事多以悲剧结束,同时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中国古代的爱情多与婚姻无关。
现代的爱情,是自由的,是民主的,想爱就爱,想恨就恨。有人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人说:“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是真的爱情。”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古代,或者是现代,还是乃至于未来,任何国度的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永恒不变的。爱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很多艰难阻险,爱情是为自己的另一半谋求最大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好好把握,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对于老师,我很欣赏老师的授课方式,特别是以分组的形式,每组分享一部与爱情有关的电影。现在的爱情电影多种多样,每个人对事物的观点都不同,所以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也大不相同。通过他们对电影的分析和看完电影的感触,让我对爱情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我们小组讲的是《初恋这件小事》,在我看来,初恋对我们意义重大。初恋就想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有,但它却是你迈入爱情的第一步。初恋让我们开始明白爱情,开始去了解爱情,然后去坚持我们的爱情。初恋会留在我们的心里,因为那是我们对爱情最初,最纯真的感觉。慢慢地,我们交往的人多了,我们会慢慢变得成熟,到那时候的爱情才是一辈子的,最美好的爱情。
最后,我希望我们都能为自己所向往的爱情而付出行动,没有谈过恋爱的,必须经历一下初恋的感觉。没在谈恋爱的,找到自己心仪且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在谈恋爱,请珍惜和她或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参考文献:
1.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2.卜亚丽《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 3.百度文库
第二篇: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课程论文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课程论文 《论赏析课程中戏剧(舞蹈、音乐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宋GE 理10XXXxx2X1 摘要: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而舞蹈和音乐可以说是古代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区域和时期的生活和精神文化形态。而随着近代人类世界工业革命和文化运动的发展,以舞蹈和音乐为原始基础的戏剧艺术不断发展演变,又形成了歌剧、音乐剧、话剧、戏曲、舞剧、诗剧、电影等,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向人们传播着不同的特色文化、价值观念,当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产生了很大影响。关键词:舞蹈、音乐剧、审美
我们在欣赏舞蹈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标准,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艺术欣赏方式或角度。在欣赏舞蹈时,我们要知道: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舞蹈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舞蹈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影响较广的舞蹈剧,其借助表演者的舞蹈技巧和音乐来向观众展现所以表达的故事情节或人物故事,从而反映一定的人文理念或歌颂某些品德。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现在以课堂上观看的我印象较深和比较喜欢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为例,以审美欣赏角度分析其对观看者的影响。其中,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这位他们接下来的相知、相恋埋下了伏笔。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第四曲是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让很多观众每每想起《天鹅湖》,脑海中总有这四只小天鹅唯美的动作。
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一句话: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独到,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抓住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
而对于以音乐为灵魂的音乐剧的欣赏审美,可以使大学生了解音乐剧艺术的基础知识,感受世界经典音乐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体验音乐剧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了解和学习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本身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具有强烈的肌肤现代气息的娱乐性特征,对大学生的素质修养提升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音乐剧集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在娱乐性的审美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在某方面能够改善人的道德缺陷,完成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而且在塑造大学生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爱情观和文明素养具有较大作用。
以课下自己观看的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猫》为例赏析其对人的审美观念方面的影响。《猫》中,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这个音乐剧的美工,舞蹈,音乐等元素融合为一体得综合性艺术演出。剧情结束时,魅力猫载着大家的祝福登上了九重天,获得了新生。
《猫》的世界浓缩了人类社会。从音乐剧中看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猫》的故事更像一个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从世界著名的音乐剧鉴赏中,我看到了艺术和现实的结合,也看到了现实在艺术中的升华。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将舞台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在一部音乐剧作品中,戏剧、音乐舞蹈通常是相辅相成。在当今的舞台艺术中,恐怕很少有哪种戏剧形式可以像音乐剧这样具有勃勃生机。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与歌剧、舞剧比起来,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这大概就是音乐剧能在众多舞台艺术中异军突起,广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也让让我懂得了“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础”,更加热爱和了解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通过当今的舞台艺术,来看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舞蹈欣赏,金秋,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音乐鉴赏与实践系列教材 :音乐剧艺术与实践.杨清,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戏剧鉴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河南农业大学20—20学年第学期 《》考试试卷(卷)
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多角度对该剧的特点、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析,指出应当注意提高话剧素养,不断提升欣赏水平。关键词:曹禺; 雷雨; 赏析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话剧的含义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1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二、曹禺《雷雨》的特点
《雷雨》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剧中主人翁就像是沙漠中一朵冷漠小花。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的情与泪、爱与恨,幻梦中的尖叫,痛苦中的悲鸣。诱惑、恐惧,挣扎、无助.一切的恩怨情仇在苦海深处产生共鸣。剧组在创作中为把握主题内涵新解发挥,赋予更生动的形象信息传递给观众,大小道具创作处理更是别具一格,把舞台背景布置成为黑绒布.两边错落大小鼓乐,高低组合有序排列。中间方型表演区,一张太师椅于舞台中央,从而有力地推动戏剧表演动作的完成,这种意境的组合,刻意营造氛围鲜明的周公馆。随着舞美灯光区域的变化而推动情节的递进,交织时空,加剧人物冲突,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环境与人物情绪变化的反差效果,透过八个剧中人物错综的亲情关系,展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把周公馆气氛渲染到巅峰。《雷雨》的真实内涵经久不衰.其主要元素因为有它的独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在本剧舞美的创作理念中.凸显出许多名著的特点。不得不考虑它的这种追求和需要。《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其次,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三、话剧《雷雨》欣赏
3.1《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冲两个人建构的。《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
3.2《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华民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3.3《雷雨》中角色的特点
周朴园是—个非常有理性的人,他不仅在社会上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一个成功人士,在家里,他也是有绝对权威,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比如在他儿子面前,始终表示怀念他的前妻,然后儿子有什么不听话,就在他妈妈的照片面前去教训他,显得这个人处理事情很有人情味。那么像这样—个人,为什么最后得到这样—个结果?整个命运是不按照他的能力来运行的,由于这样的爱情才使周朴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种痛苦就让蘩漪的爱情变得索然无味。但是,人性是矛盾的,周朴园也有他虚伪的一面,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然而这种多情,只能是一种无奈。
蘩漪是—个特殊的人物,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艰难之至。繁漪是忧郁的,她的。tL,里充满了哀怨,生活常常压抑着她。她文弱、明慧,但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K.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爱之深,恨之切。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
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她的生活总是深居简出,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昕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tL,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一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追求。然而,她的渴望和她的追求,只是在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下,要求摆脱封建桎梏,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东西。蘩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她的性格也是多重的,这正符合人性的特点。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但也可水滴石穿;蘩漪又是可怜的,因为无论怎么付出,还是得不到回报;蘩漪还是悲壮的,生命之花开的灿烂,也只是昙花一现。周萍是无辜的。对周萍来说,他最初也许出于同情或无知,与蘩漪爱过一阵,但最终是想摆脱的。我在里面看不出周萍有任何恋母情结,虽然这个人缺少母爱。而且更严重一点,他最后爱上了—个比他小得多的四凤,这恰恰是他父亲的影子。虽然一度跟蘩漪相爱的时候,他也有一种豪气说要杀掉父亲,可这样一种野性,包括我们刚才说过,周萍本来是带了五四的新空气进来的,很快就被这个大家庭融化了。以后,他要拯救自己,是找了一个比他小得多的女孩子,在这个很纯洁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四凤成了蘩漪的对立面,蘩漪邪恶,四风单纯,蘩漪凶狠,四凤温柔,形成了矛盾。而在这样—个对比当中,周萍是毫不犹豫地爱上四风这样的人,他不顾一切要跟她冲破这个家庭,要走出去,周萍在《雷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抵估的。可以说,他是造成整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他的成长环境是不适合性格健康发展的。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他有爱的饥渴,爱的冲动,可是,他对蘩漪并不是真诚的爱,而是感情空虚寻找刺激,或者说是一种寄托。面对四凤的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要带着她走,这对封建专制家长制权威无疑是一种挑战,虽然懦弱、缺乏足够的勇气,但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个性解决思想。他骨子里既惧怕父亲的威严,又在内心带着父亲的传统血液和某种崇拜,他对周朴园的王国秩序和信条是从未怀疑过的,他打鲁大海,似乎是一反常态,但这正说明他同周朴园有着共同的地方。
曹禺曾说过:“周萍是最难演的,演他的人要设法替他找同情,因为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他的命运就像摇摇欲坠的一片叶子,周萍对这个家庭、对爱情,包括对他的性格与理想几乎是无力选择的,似乎是命定的。他完全不能选择自己的路,只能被一种外力控制着,蹒跚地前行,直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可悲。当我们听到他对蘩漪说:“你难道不知道这种关系谁听着都厌恶吗?”当周萍确证他所爱四风竟是自己的妹妹,侍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就对周朴园说:“爸,你不该生我!”从这悔恨、无奈与绝望中,我们对周萍的身世与命运难道能不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吗?
周萍最后开枪自杀,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使然,即使他和四凤没有同母异父的血缘关系,他们的结合,他们的命运也注定是悲剧的。他属于那个崩溃的阶级中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颓唐—代。他的死是剥削制度和罪恶家庭的牺牲品,也有着它一定的悲剧意义,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那个崩溃的腐朽的阶段敲响了丧钟。
四、话剧《雷雨》所带来的启迪
《雷雨》的诞生,它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曹禺对每个人物鲜明个性的刻画,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还没有哪—个剧本像《雷雨》那样塑造出那么多饱满生动的典型形象。曹禺不是思想家,但他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沐浴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天才作家。可以说我们过去读解其剧本,触及皮毛而已,没能深掘出其人性更深层的内涵。在步人新世纪的今天,再次回味周朴园、蘩漪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深感这位天才作家对人性、人生、社会底蕴的把握之深,惊叹伟大作品启迪思维的永恒。
第四篇: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结课论文
论赏析课程中什么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最大
学号:0919191919姓名:王飞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课堂上观赏了不少的国内外经典舞台剧,也深深的被歌剧的那种内在的魅力所吸引,所以毋庸置疑的,我认为,歌剧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影响最大的艺术。下面,我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歌剧,可以通俗的解释为以歌唱为主的戏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古典戏曲和地方戏曲都可称之为“歌剧”,但这却与文艺复兴以后滥觞于西方世界的歌剧(Opera)并不能等同视之。“五·四”以来,由于效法西方文化,借鉴西方成功的艺术经验,多种活跃于西方舞台的音乐艺术形式被逐渐地介绍和引进而来,其中“歌剧”也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对象。但遗憾的是,由于歌剧创作的复杂性,以及表演上较高的综合艺术水平要求,相当一段时间里,尽管也有不少人不断地涉足其问,但就20世纪早期的中国舞台而言,歌剧的形成与发展远不如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来得那样顺利与发达,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以及纳入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征途中,显得非常地艰难。管如此,对于20世纪早期人们在歌剧艺术领域中的追求和努力却不能忽视,因为,前事不忘乃后事之事,可以说,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民族歌 剧领域里所产生的成就,和早期新歌剧的探索难以割舍其联系的。因而,如何看待20世纪早期歌剧的发展,如何给予其合理的定位,就成为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歌剧从1920年诞生至今,已有无数作品问世,但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数《白毛女》《江姐》《原野》。这三部作品分别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部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歌剧作品。
《白毛女》于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人共同创作完成。1948年5月首演于延安中央学校礼堂。《自毛女》这部歌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有血有肉的形象,合理的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使其具有戏剧性,细节描写真实可信而且合乎逻辑,这一切都成为《白毛女》成功的重要因素。
《江姐》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舞团首次在北京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剧本的主要素材来源于长篇小说《红岩》,这部小说曾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的情节、人物深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所以在这部小说基础上改编过来的歌剧,从剧本内容上本身是颇受欢迎的。
《原野》由万方编剧,金湘作曲,根据我国剧作家曹禺名著改编创作而成。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较多地使用宣叙调的形式,较我国以往歌剧创作有所突破,作曲家采用多调性思维与旋律片段相结合的原则,使宣叙调在不同调性的游移中进行纵向的叠置和横向的延展,同时注意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借鉴了中国戏曲中韵白的神韵和古典诗词吟诵的方法以及说唱音乐中的形式,赋予宣叙调以中国特色和多样性,同时在《原野》中作者将多种技法糅合至音乐。《原野》创作的成功为今后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品以它大胆的探索创新,精巧的整体构思,鲜明的音乐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掀起了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学校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大学阶段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们经过了高中阶段紧张 枯燥的学习,进入大学后,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会全面而充分的展开。音乐,这个极富魅力的门类也会不同程度的冲击他们的头脑。如何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的接触健康向上的音乐,成为高素质的新一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要通过音乐欣赏课程的开展加以引导的。我们要做的是指导学生主动的认知,欣赏音乐,使他们走上正确的音乐之路 拥有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使其在音乐中终身受益 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同时对德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文化底蕴的深浅和生活阅历的丰富程度,也是能够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的,只有头脑中的知识丰富,才能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当代的大学生有着充沛的精力,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的求知欲是无穷的,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些优点 对他们进行音乐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使他们尽情的吸收艺术的养分 这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音乐这种、无形。却有利的素质培养方法,定会为学生思想的成熟,高尚人格的形成提供不可估量的帮助。使祖国未来接班人的精神文明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让我们用音乐来武装同学们的头脑,使中国当代大学生以无限的风采,优秀的综合素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拥有英雄的气概,去迎接命运中无数次的挑战,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五篇:中外经典剧目赏析1
河南农业大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 》考试试卷(卷)
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多角度对该剧的特点、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析,指出应当注意提高话剧素养,不断提升欣赏水平。关键词:曹禺; 雷雨; 艺术赏析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话剧的含义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它是在中国封建
1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二、曹禺《雷雨》的特点
《雷雨》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剧中主人翁就像是沙漠中一朵冷漠小花。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的情与泪、爱与恨,幻梦中的尖叫,痛苦中的悲鸣。诱惑、恐惧,挣扎、无助.一切的恩怨情仇在苦海深处产生共鸣。剧组在创作中为把握主题内涵新解发挥,赋予更生动的形象信息传递给观众,大小道具创作处理更是别具一格,把舞台背景布置成为黑绒布.两边错落大小鼓乐,高低组合有序排列。中间方型表演区,一张太师椅于舞台中央,从而有力地推动戏剧表演动作的完成,这种意境的组合,刻意营造氛围鲜明的周公馆。随着舞美灯光区域的变化而推动情节的递进,交织时空,加剧人物冲突,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环境与人物情绪变化的反差效果,透过八个剧中人物错综的亲情关系,展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把周公馆气氛渲染到巅峰。《雷雨》的真实内涵经久不衰.其主要元素因为有它的独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在本剧舞美的创作理念中.凸显出许多名著的特点。不得不考虑它的这种追求和需要。
《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其次,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三、话剧《雷雨》欣赏
3.1《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冲两个人建构的。《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
3.2《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华民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3.3《雷雨》中角色的特点
周朴园是—个非常有理性的人,他不仅在社会上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一个成功人士,在家里,他也是有绝对权威,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比如在他儿子面前,始终表示怀念他的前妻,然后儿子有什么不听话,就在他妈妈的照片面前去教训他,显得这个人处理事情很有人情味。那么像这样—个人,为什么最后得到这样—个结果?整个命运是不按照他的能力来运行的,由于这样的爱情才使周朴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种痛苦就让蘩漪的爱情变得索然无味。但是,人性是矛盾的,周朴园也有他虚伪的一面,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然而这种多情,只能是一种无奈。
蘩漪是—个特殊的人物,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艰难之至。繁漪是忧郁的,她的。tL,里充满了哀怨,生活常常压抑着她。她文弱、明慧,但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K.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爱之深,恨之切。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她的生活总是深居简出,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昕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tL,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一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追求。然而,她的渴望和她的追求,只是在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下,要求摆脱封建桎梏,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东西。
蘩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她的性格也是多重的,这正符合人性的特点。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但也可水滴石穿;蘩漪又是可怜的,因为无论怎么付出,还是得不到回报;蘩漪还是悲壮的,生命之花开的灿烂,也只是昙花一现。周萍是无辜的。对周萍来说,他最初也许出于同情或无知,与蘩漪爱过一阵,但最终是想摆脱的。我在里面看不出周萍有任何恋母情结,虽然这个人缺少母爱。而且更严重一点,他最后爱上了—个比他小得多的四凤,这恰恰是他父亲的影子。虽然一度跟蘩漪相爱的时候,他也有一种豪气说要杀掉父亲,可这样一种野性,包括我们刚才说过,周萍本来是带了五四的新空气进来的,很快就被这个大家庭融化了。以后,他要拯救自己,是找了一个比他小得多的女孩子,在这个很纯洁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四凤成了蘩漪的对立面,蘩漪邪恶,四风单纯,蘩漪凶狠,四凤温柔,形成了矛盾。而在这样—个对比当中,周萍是毫不犹豫地爱上四风这样的人,他不顾一切要跟她冲破这个家庭,要走出去,周萍在《雷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抵估的。可以说,他是造成整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他的成长环境是不适合性格健康发展的。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他有爱的饥渴,爱的冲动,可是,他对蘩漪并不是真诚的爱,而是感情空虚寻找刺激,或者说是一种寄托。面对四凤的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要带着她走,这对封建专制家长制权威无疑是一种挑战,虽然懦弱、缺乏足够的勇气,但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个性解决思想。他骨子里既惧怕父亲的威严,又在内心带着父亲的传统血液和某种崇拜,他对周朴园的王国秩序和信条是从未怀疑过的,他打鲁大海,似乎是一反常态,但这正说明他同周朴园有着共同的地方。
曹禺曾说过:“周萍是最难演的,演他的人要设法替他找同情,因为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他的命运就像摇摇欲坠的一片叶子,周萍对这个家庭、对爱情,包括对他的性格与理想几乎是无力选择的,似乎是命定的。他完全不能选择自己的路,只能被一种外力控制着,蹒跚地前行,直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可悲。当我们听到他对蘩漪说:“你难道不知道这种关系谁听着都厌恶吗?”当周萍确证他所爱四风竟是自己的妹妹,侍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就对周朴园说:“爸,你不该生我!”从这悔恨、无奈与绝望中,我们对周萍的身世与命运难道能不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吗?周萍最后开枪自杀,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使然,即使他和四凤没有同母异父的血缘关系,他们的结合,他们的命运也注定是悲剧的。他属于那个崩溃的阶级中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颓唐—代。他的死是剥削制度和罪恶家庭的牺牲品,也有着它一定的悲剧意义,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那个崩溃的腐朽的阶段敲响了丧钟。
四、话剧《雷雨》所带来的启迪
《雷雨》的诞生,它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曹禺对每个人物鲜明个性的刻画,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还没有哪—个剧本像《雷雨》那样塑造出那么多饱满生动的典型形象。曹禺不是思想家,但他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沐浴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天才作家。可以说我们过去读解其剧本,触及皮毛而已,没能深掘出其人性更深层的内涵。在步人新世纪的今天,再次回味周朴园、蘩漪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深感这位天才作家对人性、人生、社会底蕴的把握之深,惊叹伟大作品启迪思维的永恒。